春假

正片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赛琳娜·戈麦斯,凡妮莎·哈金斯,艾什莉·本森,瑞秋·科林,Gucci,Mane,海瑟·莫里斯,Ash,Lendzion,Emma,Holzer,Lee,Irby,Jeff,Jarrett,Russell,Curry,Josh,Randall,Travis,Duncan,John,McClai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春假 剧照 NO.1春假 剧照 NO.2春假 剧照 NO.3春假 剧照 NO.4春假 剧照 NO.5春假 剧照 NO.6春假 剧照 NO.13春假 剧照 NO.14春假 剧照 NO.15春假 剧照 NO.16春假 剧照 NO.17春假 剧照 NO.18春假 剧照 NO.19春假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青春的甜,青春的苦

前面的二十分钟的确像是某个烂MV导演琢磨着要翻身的拼图游戏。直到一口金牙的兰兰满口黑人腔地进入了主场——故事真正开始的一刻。
关于迷茫与欲望,挣脱现实的疯狂青春,本片对我而言像是是暴力幻觉版的《救生员》。都是在讲青春那颗浮躁,愤怒却敏感异常,想要勇敢出逃然而被不安和怯懦蒙蔽的心。

导演全篇运用明艳抢眼的亮色,和重叠交错的剪辑手法,慢镜头下的快节奏,以及清澈动人的歌声中出现的浑浊糜烂生活......这一系列的有意安排使导演所要表现的意图突显——矛盾,或许这就是整个春假的开始和过程以及结果,也即其全部意义所在。

青春短促,可是春假可以永恒。兰兰的男主角虽然已与青春渐远,可是他却如自己所言保持着一股不可思议“外星人”般的年轻气息。詹姆斯整体表演饱满到位,创造出一个令人惊艳和惋惜的逼真人物,为全篇增强了寓言感和立体性。堪称他从影以来,唯一可以和《嚎叫》中的优异表现划等线的上佳表现。

在《春假》里原本可以单纯的欢乐,却总有无法逃脱的意外,因此有人选择中途退场,有人宁愿坚守不渝。可最后无论怎样青春的甜,青春的苦,都在不知不觉中输给了生活麻木的舌头。

 2 ) 苍白的青春

导演用不同的镜头语言,如黑白,彩色,混剪,表达出青春期少年那种特有的躁动,穿插女主角的一个人独白,和奶奶打电话,配上与这里的疯狂和快乐不符的忧伤背景音乐,对比十分强烈。

她们向她生动地展现怎样抢劫,那种狂热和狰狞,正是覆盖青春期的一种特有情绪,吓到她了,那表情就好像她们手上真的是枪,指的是她。

他们被抓时,一个晃动的,带情绪的主观镜头,表达了女主的一种茫然失措,并且暗含了导演的态度,对这种脆弱的青春期的浮躁的一种忧伤。

整个片的音响效果特别沉重,尤其是那个男人说的甜言蜜语以旁白的方式呈现出来时,配上刻意的慢镜头,压抑的情绪变上来了。

透过玻璃看到男人带着她们三个开着车走了,有几圈光晕在玻璃上,就像那三女孩自己的世界被蒙上了一层幻觉,被外面的精彩世界吸引,迷失了双目。

四个狂热分子抢劫,配上布兰妮的音乐(虽然有点违和- -),一种美妙眩晕的讽刺效果,后来女孩在车上被击中了,配上她的笑声做音响。

第二个女孩想回去,被击中,她洗澡的时候,水打在身上,像光线。

结尾那重复的呢喃,回荡在女孩不同的选择上。

带着两女孩走上这条路,光线,呢喃,色彩,一条紫色的桥,增强仪式感和忧伤感。

最后两女孩捅黑老大老窝的时候,配上给爸妈打的电话,悲凉无比。

全篇主要讲了青少年时期那种价值观松动,暗含着蠢蠢欲动的恶意和暴力倾向。一个悲伤的故事。

 3 ) 谁的梦境

春假这个片子是一部很奇特的影片,他算是当下米国年轻人中的话题电影。这片子包含了各种被夸张了的米国青年文化的元素,想必对于热衷于这一切的人来说一定是一部很“酷”的电影。与此同时,对于爱上豆瓣爱看文艺片的部分中国观众来说,这个电影既艳俗,剧情又无脑,无非一个加长版mv,简直就和美国人的形象一样蠢。

其实我一开始看到这个电影的剧情简介,也对这个电影提不起任何兴趣。作为80前半的人,我这代中国人毕竟还是在一个相对保守的环境中长大的,对于西方资产阶级的纸醉金迷以及青年人的堕落生活,从本能上有一种反感情绪。正因为如此,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学校里的老师会反复推荐大家去看这个电影,更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俗不可耐的题材会入围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打个比方,《美国派》会去角逐艺术电影节大奖么?

不过疑问归疑问,在某一门课的要求下,我还是看了这部电影。因为课程要求必须对其进行讨论,所以我不得不放下文艺青年装逼的心态,去试图认真对待这部充斥着奶子和毒品的青年性爱犯罪冒险剧。

那么这个电影到底是不是一部青春性爱犯罪冒险剧呢?毫无疑问是的。因为这个故事非常典型:不甘平凡的大学女生追求刺激的生活,一步步堕落,最后深陷犯罪,毒品和乱交的深渊不能自拔。这样一个cliche的故事,任何一个对写剧本感兴趣的美国高中生都创作得出来。(但为什么会这样?要知道本片的导演可是实验电影领域的明星级人物。)至于mv式的拍摄风格,不停地慢镜头回放和闪回,满眼白花花晃动的咪咪,疯狂的性交和性冒险,滥用毒品等等,则充斥于全片的每一分钟,就算是热衷于这类影片的人大概也会觉得这些青年文化的元素在这部电影中的使用得太“过”了。

慢着,太“过”了?——就是这种感觉,这种强烈的贯穿于整部影片的违和感,导致这部电影似乎和其他的青春性爱犯罪冒险剧不太一样。所有的这一切夸张放纵的情节,似乎都是基于米国人对于“春假”的约定俗成的臆想,而非出于对此现象的就事论事讨论。这就好比米国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必须承担起一个“帝国主义”的形象一样,无论真实的米国是怎么样的,必须先接受其为“帝国主义”的这一个前提,我们才愿意深入讨论关于米国的其他的问题。同样这个“春假”的“传说”在米国青年文化中也承担了这样一个角色——也就是说,最典型的米国式春假必定是这样过的,但是其实大家谁都没有亲身体验过——而重要的是,某个朋友的朋友“确实”这样渡过了一个放纵的春假。所以这个传说永远是成立的。

当然不光是这部电影对这些青年文化的元素进行了夸张处理,所有的青春性爱喜剧都这样。那么到底这种与众不同的违和感是发自何处呢?重点在于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甚至都没有试图让观众们相信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意图。反之如果导演想要说服观众,那么就必须安排一些让普通人充满代入感的角色——通常在青年冒险影片中这种角色会是各种荒唐的屌丝或者一事无成的卢瑟,他们是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化身。但是这片子并不是这样的。四位女主角除了有交代那位名为faith的女孩的宗教信仰之外,其他所有人的背景都是一片空白,而且甚至终其全片,也无法找到任何可以将观者与角色联系起来的心理或者肖像式描写。这若非导演连最简单的叙事基本功都没有,就一定是他的主动策略:导演刻意要将观众排除在故事外面,他连说服你去代入的兴趣都没有。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整部影片瞬间豁然开朗成为了另外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那些将人拽出故事之外的闪回,慢镜还有乳房,突然间从莫名其妙的业余等级的失误变成了一种特定的手法。导演就是要你出戏。事实上,就算你试图待在叙事的剧情主线上也得不到任何回报。难道看完了那个假到莫名其妙的枪战结尾你就可以满足地宣称自己看懂了整个故事并且有爽到?显然不是这样的。其实有很多线索都可以看出导演破坏这个故事的努力,反反复复重复的画外音,错乱的时空关系,无必要的肉体和性爱特写,莫名其妙的台词和额外的与主线无关的剧情,这些都不是粗糙的炫技,而是对整个电影叙事节奏的蓄意破坏,让人无法严肃对待这个故事。以至于整个故事本身令人发指的脑残程度和嘻哈mv的拍摄风格,也不外乎是为此目的服务。

那么,如果导演在这里并不是要认真的讲一个故事,他到底是要做什么?很难有人可以代替导演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就我而言,这样一个荒诞经不起推敲的故事更近似于一种臆想,一种潜意识行为,一种梦境。这种梦境的属性在贯穿全片的性爱派对的闪回和无意义的旁白当中不停地得到渲染。在最后超现实的枪战中达到高潮。但是很难简单地判断这个梦到底是美梦,春梦或者是噩梦,抑或三者都是。重要的是这个梦是一个无法醒来的陷阱。男主角alien喃喃自语般的旁白一次一次地重复着“永远的春假”这个暗示,这是自我催眠,这是象征。就好像twilight zone里一个接一个的灵异故事,就好像永远无法度过的土拨鼠日,就好像西绪弗斯的巨石,你唯有继续,但永远无法从中抽身。

于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这是谁的梦?这是美少女们的春梦么?是,当她们带着粉红色独角兽的面罩起舞的时候,这毫无疑为是她们的梦。这个梦是不是也属于alien?他在家里向女孩们展示他所拥有的衣服,床,香水和枪支时,这个梦当然也属于他。那么是否这个梦也属于每一个渴望用春假解脱自我的米国大学生?必须承认,反复出现的性爱派对无疑是每一个荷尔蒙过盛的男女的终极YY。但是这个梦似乎比以上这些所包含的更多。会不会这个梦就是那个所谓的美国梦?那个充满了冒险,成功,财富,也充满了枪支,毒品,滥交的美国梦?那个美国梦里不是要求年轻人与众不同么忠于自我么?美国梦到底又是什么?他是美梦还是噩梦?人们是不是也无法从这个梦里醒来?

在这一点上,我想引入另一部影片作为参照。摄影大师william egglestone曾经在70年代的时候花了几年时间拍摄过一部纪录自己周围人生活的纪录片,全片直到2005年才最终剪辑完成并公映。名为“stranded in canton”。在这个几近于家庭录像的影片中,从头到尾弥漫着一股醉酒的气息。各怀理想的人被困在这个孟斐斯附近名叫canton的小镇上,无所事事,整夜地酗酒,放纵,吼叫,行无意义的事,说无意义的话,漫无目的地对天花板射击。全片俨然就是一个无法觉醒的噩梦,人们知道自己被地理所困,却不知其实为精神围城。影片最后的字幕里叙述片中人的现状,绝大部分人都就这样去世了,一生都没有逃离这座精神的囚城。这样的一部影片是我所见过的对美国核心文化和梦想的最严酷的批评之一。当我这次看完这部《春假》之后,我突然便意识到,这两部电影中的梦境其实是同一个梦境。就算相隔了几十年,相同的梦境还是将同样地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的人囚禁着。有趣的是,就在今天,我正好看一个本片导演的采访,他承认这部"stranded in canton"是他另一部实验电影的主要参考。所以我本能地将《春假》与之联系起来,大概也不是巧合吧。

最后顺便回应一下开始时说到中国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隔阂,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西方的一切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奇观,所以我们在观看此片的时候,往往会被其奇观的表征所围困,将其简单地归类进单纯的青春性爱冒险电影。但是一旦我们真的有机会全面理解西方的生活方式,所有的“传奇”和奇观都会常态化,我进而才能拥有进入另一个层面思考的钥匙,而隐藏在其背后的线索和不和谐音才会显露出来。最后我们也许会发现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也会是我们将要面对的。抑或,我们已经置身其中却不自觉而已。

 4 ) 《春假》:看上去很美

文/时漆

不知道《春假》是否算得上是哈莫尼•科林最“正常”的电影。他先前的作品,往往跟“正常”是不沾边的,晦涩、虐心、迷幻、分裂,这些全然是脱离普罗大众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个人特质。有着依赖毒品的刻骨经历,使得科林变得更加具有捉摸不透的神秘色彩。那些纯粹被海报与阵容吸引来的观众,大抵是肾上腺素刚刚加速分泌,就发现自己基本上是属于被忽悠的命运了。同展现美国青少年放浪形骸、娱乐至死的类型片诸如《X计划》《21玩过界》,不论是在思想理念,还是在表达方式,都是彻底相反与颠覆的。或许将《春假》归到意识流的文艺片堆里,更为妥帖。全片贯穿着电子系的配乐,画面色彩通体透红,偶尔蓝、粉、绿交杂,重复杂糅堆叠的镜头,时而迷离,时而绚烂,让人看得要么是欲死欲仙,要么是云里雾里。不过至少有一点是能够确定的,这决计是一个漂浮着的虚幻而又真实的世界。

从那长长的铺述开始,我就意识到,这回的春假肯定不会来得像往常那样自然、浓烈,想看到的是有,但不想到的会更多。3分钟的沙滩狂欢镜头,漫天四溢的泡沫,黝黑赤裸的肉体,癫狂放荡的姿态,仿佛下一秒那些混合着防晒油与荷尔蒙的空气就会透过屏幕飘散而出。“惨无人道的”美式文化价值观轻而易举地就被输出了,效率如此之高,实在是令人乍舌。尔后,我仿佛能看到科林悠悠地吐着烟圈,用睥睨的眼光,对着别国的电影人说:“别瞎羡慕了,就算文化里有这茬,你们也拍不出我的《春假》。”

科林凭借着阐述式的内心独白与为数不多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来推进剧情的发展,这其中的画面如同碎片般,几乎找不到一帧在时间上是与镜头同步的,而且时常还会出现画面与台词的反复运用。飘忽零散的错乱美,将美国边缘化青少年乌七八糟、光怪陆离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态度表现地淋漓尽致。那些透着苍凉孤寂的自白,清淡而悠远,似乎就在耳边窃窃私语一般,不知是否能称之为“3D音效”。同时,还执意将DV画面融入进影片,交叉在一块,为的是制造一种身临其境感。就这一点而言,才让我感觉到科林在“滥用”奇技淫巧的拍摄手法上还是略微会顾及屏幕对面的观众的。

脱俗一点的讲,《春假》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故事剧情,而更像是一台忘记关掉的全景式摄像机,扛到哪里,结果就拍到哪里了。由此,影片的写实色彩尤为浓郁。在这次春假中,一方面使得四位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女,得到了一次深入骨髓的精神洗礼,无论好坏,她们都将彻底蜕变;另一方面,也射影了美国地域文化,正在流水线式的制造各式各样的人,好人、庸人、恶棍,一个人最终的归属与命运,并不能操盘在自己的手中。而只能是在潜移默化下,社会给予什么,就反馈什么,并最终成为什么。正如詹姆斯•弗兰科饰演的社会最底层的渣质,连个名字都没出现过,单就一个“外星人”的外号。他持枪抢劫,他创作音乐,他贩卖毒品,他视金钱如粪土,他老拿外星说事,是《星际迷航》如假包换的粉丝,他骨子里就是个仍没长大的孩子,所有的真善美都潜伏着,从没露面过。他自觉已经拥有了全世界,但苦于找不到人分享,于是,女孩们来了,第一眼就觉得她们浑身都透着他的潜质与精髓。他带着她们一起做梦,把梦境当作生活,不愿醒来。穿梭在子弹上膛声响的世界里,在舒缓悠扬的音乐中作恶。“Spring breakers forever”,也不知呢喃了多少次。

《春假》注定不是一部迎合大众趣味的作品,而对于远离美国本土文化浸淫的国外观众来说,更是如此。这般看上去很美的东西,几乎没有任何真实感可言。至于本身深受过荼毒,有着一段暗无天日经历的科林,能微微察觉到,这或许就是他自身生活的写照,男主角“外星人”就是他内心的本真。在现实中无力呼喊着心声,没人理睬,没人肯定。就连打个电话向家里报平安,也要将谎言好好包装一番。生活在地球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在漫漫的生命长河里,有些人选择了清醒,有些人则选择永远地沉睡下去。

 5 ) 狗日的青春

       在很早之前就关注过《春假》,上映后在豆瓣上5点几的评分让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简单幼稚的校园电影,结果在最近的各种年度十佳电影中看到《春假》的提名才让我开始对这部评论两极分化的电影感兴趣。
       《春假》的剧情很普通,但却和导演的风格相得益彰。一部完全意识流的作品,但又不同于泰伦斯·马力克那种散文诗的形式,颜色暧昧的灯光,不停地闪回与重放,自言自语的旁白,超级风格化的摄影与剪辑,各种隐喻的存在与那些最让人悸动的东西:性、毒品、抢劫、杀人让这部迷幻的作品存在多角度解释的可能性。和泰伦斯·马力克一样,电影中的演员基本沦为符号般的象征,我不否认这是一种很自私的导演方式,但我相信导演自由他的用意。
       在《春假》中唯一一个有一些背景介绍的角色是赛琳娜·戈麦斯饰演的Faith(信仰),之前的剧情透露出她有一点宗教信仰。我是完全无法想象性、毒品、抢劫这些元素组成的对于我来说一定是最糟糕的青春中信仰究竟是什么?去看看开头那段关于战争的台词:“你要回家,不同的人。你会回来,激进的人。愿意冒险,生命和肢体。”什么是她的信仰?家人?朋友?爱?万能的耶稣不就在这个房间里吗?在我看来,她的信仰就是出发,以至于迷失。人们常说:再不疯狂就老了。仿佛不去做点什么就是可耻的。迷茫、拜金、性欲,这些最原始的本能跟着春假都被带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四个女孩的颓废与堕落是一种精神,一种放逐,乃至于是对自己的寻找。Faith最先回到了现实,其他人也是如此,这样荷尔蒙分泌的青春终究是一场梦。在“美国梦”的纸醉金迷中,有人害怕了,有人受伤了,有人为了出发而回归了。这是一代人的青春寓言,也是一代人信仰的悲哀。不管你奋不顾身的扑腾到什么样子,哪怕是遍体鳞伤,生活依然在原处等着你。“春假就是青春,每个人都想驻足于此,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离开”,导演把这种青春的残酷与悲哀推到了真正的极致。对我来说,这样的青春是却从来没经历过,但却会莫名心向往之。
       电影中温暖的红蓝色灯光真是迷幻到了天堂,让我就像磕了药一样嗨。当詹姆斯·弗兰科和女孩子们在海边唱起Everytime的时候整个人都融化了,所有的黑色基调在这一刻都变得温暖起来,这也是整部电影最触动我的地方。
       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十分棒的先锋艺术电影,它关于青春,关于我们本身。现在我仿佛还能闻到飘散在空中的大麻味和精液味,真好。

 6 ) 相关影讯

一句话评论

即使对于演艺生涯总是剑走偏锋的弗兰科来说,他在《春假》中的表演仍然是诡异至极,而两位曾经的迪士尼‘乖乖女’戈麦斯和哈金斯则化身狂野女生。
——《好莱坞报道者》

影片是本届影节迄今最奇葩、最豪放的一部作品。
——《卫报》

这并不能算是一部反常规的影片,因为其中尚有一些常规的内容,但是影片的手法和题材又不是那么常规和类型化。所以,我们应该说,这是一部半常规影片。
——indieWIRE

一部大胆,令人晕眩,充满挑衅又很搞笑和感人的电影,它证明了哈莫尼·科林是他同时代当中最重要的电影人。
——Daniel Hickin @《卫报》

一部关于年轻人大脑的地形学,关于21世纪隐藏的欲望和变异的基点的藏宝地图。
——Johannes Lehnen @《卫报》

哈莫尼·科林的幽默感和对事物的体察,让影片很有看点。但是除掉这些,这部影片却又乏善可陈。尤其是在艺术性和社会意义上。
——《每日电讯报》

主创在本片中融入了追求幸福的美国精神,并且把它变成了一次狂欢,以致于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让观众适应本片其实更是一部恐怖片,而不是喜剧片。
——《纽约时报》

幕后制作

  音乐之上的电影

  在这么一部充满了饶舌、街头文化和青春荷尔蒙的电影中,我们很难说这是一部百分之一百的剧情片,因为音乐和那种街头文化的感觉已经凌驾于电影之上,成为了影片的主宰。而影片本身的剧情、情感等元素,退居二线,成为了几乎是可有可无的陪衬。对于此,导演哈莫尼·科林说:“其实,我很早就想拍摄这么一部像是邪典电影,但又和流行文化相得益彰的影片。影片从广告、短片和电子乐等等角度获得了灵感。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电子乐,更像是一部建立在音乐上的影片而不是一部从剧情、人物、高潮等电影元素发展出来的影片。影片的情节,并不夸张,就好像是音乐的起承转合,而不是人们刻意安排的。我一直以来都想拍摄这么一部电影元素降到最低的影片。而音乐则在中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叙事的方法,我一直想尝试一下,从最后的结果看,这部电影的叙事,就好像是醉酒的爵士风格一样随意。”

  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流行音乐元素,尤其是片中的女孩在实行抢劫和犯罪的时候,导演加上了小甜甜布兰妮的《Everytime》作为背景音乐。哈莫尼·科林说:“流行音乐、电影其实就像是暴力一样,静悄悄地来,静悄悄地走。在夜晚绽放,喜欢的人钟爱、并且追随。可是呢,这种东西来得快去得快。我在这里使用这样的音乐的原因就是想表达出这种观点。我觉得这是恰如其分的。”

  性感的青春胴体

  如果站在普通影迷的角度上来说,《春假》最大的看点就是一大票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青年偶像,在片中颠覆性的演出了。满银幕的热裤比基尼,令人应接不暇。除此之外,迪士尼所力捧的瓦妮莎·哈金斯和赛琳娜·戈麦斯这两位甜美的偶像还在片中送上了抽烟,酗酒,嗑药,乱性……各类表现。足以令观众大跌眼睛、下颌脱臼。而英俊小生詹姆斯·弗兰科则在影片中扮演一位一头“脏辫儿”,满口金牙,爱玩说唱的黑帮头子,痞气十足,邋遢到瞠目结舌。这种颠覆性的表现,是导演哈莫尼·科林所精心设计的结果。他说:“我觉得我可以搞的定这样的内容和这种颠覆性的演出,这样的内容足以令人惊叹。我觉得这就是这一代人所能表现出的最真实的一种‘理想主义’概念。把迪士尼旗下的偶像演员颠覆成现在的样子,其实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我当时就说,如果戈麦斯能做出这样的表演,那绝对令人惊讶。她这么做了,我很感激她能这么牺牲自己。”

  对于自己的表演和角色,赛琳娜·戈麦斯到时表现得很坦然。她说:“一方面,这是角色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也想尝试一下一个不一样的角色。我之前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乖乖女,这次要表演一个坏女孩,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其实,在一整部电影里穿着比基尼这件事,一开始让我有些不自在。后来慢慢习惯了就好了,而且影片中的演员都是这么穿的,也就没什么了。但是有一段戏,就是我们穿着比基尼被捕的戏,还是让人有些不自在。和哈莫尼合作,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冒险活动,很刺激、很过瘾--其实,这种感觉也就是我所扮演的角色在片中所经历的,这更有助于我去塑造角色。”

花絮

·詹姆斯·弗兰科的角色是根据地下饶舌歌手Dangeruss的生平改编的。围绕在这个角色周围的猜测有很多,有很多人认为这个角色是根据另一个饶舌歌手Riff Raff的生平改编的。但是在一次GQ杂志的采访中,弗兰科自己澄清了角色来源的事实。

·瓦妮莎·哈金斯为了角色,漂白了自己的头发。

·赛琳娜·戈麦斯是受了自己母亲的影响,才来到剧组试镜的。

·在片中扮演四个女孩之一的蕾切尔·柯琳和导演哈莫尼·科林结了婚。

·影片中那些校园的镜头是在佛罗里达的新学院(New College)拍摄的。

·艾玛·罗伯茨原本是要出演本片的,但是因为档期冲突,所以只好放弃。

获奖记录

威尼斯电影节 Venice Film Festival
第69届 (2012)
提名
·金狮奖 哈莫尼·科林 Harmony Korine

 短评

像是个一小时三十分钟的MV。色调、场面调度、剪辑等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明明做得惊为天人,这个故事怎么就能烂成这个样子,台词的质量也非常差,整部片子的台词基本上就那几句“spring break+脏话”。想逃离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于是发了疯似的想给自己找乐子,“春假”只不过是逃离的手段之一罢了。有人觉得离开了也没有更好过,重新回到毫无新意的生活中。有人领悟到了生活的“本质”,举起双枪开始真正的青春。就算拥有这些概念,也不妨碍整个故事的傻逼。整个春假,几乎没有脑子正常的,一窝傻逼在那儿搞事情。最后俩女生不穿衣服带着个丑得要命的面罩出去杀人都要把我笑死了。

2分钟前
  • 高詩遠
  • 很差

正品pop art (开场镜头让人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想减肥的冲动,有木有!)

4分钟前
  • bayer04
  • 还行

这分都是谁打的?太没欣赏水平了,影片剪辑摄影都非常出色,带有极强的迷幻意味,大麻的味道肆意飘荡,青春片包裹的犯罪暴力题材电影,海边唱布兰妮歌和游泳池3P的场景性感到死,影片延续了导演反美国梦的一贯主题,在全世界都流行做梦的当下极具反思意义。

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3.5对于这样的电影,不谈蒙太奇奇,谈什么

8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Shit

11分钟前
  • 米斯特 爱欧
  • 很差

梦游式的拍摄方式。进两步退一步的穿插,绣花的时候这叫“回针”吧……故事很简单,快进1.1还能接受

16分钟前
  • 请尊敬王道长
  • 较差

比较失望,应该可以拍得更好的,如果一个半小时就是为了最后那个冷幽默结尾的话,也太不值了。这片的节奏确实就是一个扩大的嘻哈mv的样子,一开始有不少大胸,后来老闪回也就没劲了,除了青春期的迷离 还有啥?给个三星算是高配。那段粉头套弹钢琴的段落是最大亮点吧,现在的小屁孩是不是都这操性?

19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小美女挺养眼,就是有些限制级

24分钟前
  • 晓东
  • 还行

小甜甜的《Everytime》、片尾曲《Lights》这两首歌都选的很好,但是整部片子就是梦游的感觉了……

25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两星给布兰妮的歌!

27分钟前
  • xiaoiou
  • 较差

豆瓣上最爱批的"MV风",必招恶评。此片在影院观看视听非常享受,把青春狂欢背后的落寞和绝望氛围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起码看的时候我是真难过了。弗兰兰真是神马奇怪演神马,而且好不容易演个异性恋了还要表演手枪口交,真是够了你!

29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整个电影就像毒品一样麻痹了我的灵魂,酒池肉林,女人与枪,痛快过后的怅然若失。布兰妮几首歌出人意料却十分合适。James Franco是个好演员,可惜他真的口味太重!!

3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可惜没有认真看下去哇

39分钟前
  • chong
  • 较差

与《孤独先生》相映成趣,哈莫尼科林用意识化的剪辑和象征隐喻把一个垃圾故事拍成了一代人的青春寓言,并赋予了一种混杂迷幻疯狂极致却又悲哀的奇妙诗意。喃喃自语的旁白,布兰妮的歌,其实还是一部很纯粹的作者电影。付兰兰的角色是叛逆的化身,春假是青春,谁都想永驻于此,但不是谁都能轻易离开。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浮夸

49分钟前
  • 较差

想过酒池肉林的生活,要有枪林弹雨的勇气。

51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呢個時代實在不缺詩人

52分钟前
  • 冰山李
  • 很差

除了卡司毫无亮点 其实导演只拍了半小时 演员也只有10句台词 剩余时间都在ctrl c ctrl v

54分钟前
  • 弄臣
  • 较差

兰兰你糟糕的口音 y'all..

57分钟前
  • momo
  • 很差

红绿主色调不喜欢。喜欢的人就喜欢迷幻的青春风格。主题没问题,拍摄风格的问题。

59分钟前
  • 宅拾叁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