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沦落女

HD中字

主演:桑德里娜·博内尔,Setti Ramdane,Francis Balchère,Jean-Louis Perletti,Urbain Causse,Christophe Alcazar,Dominique Durand,Joël Fosse,Patrick Schmit,Daniel Bos,Katy Champaud,Raymond Roulle,Henri Fridlani,Patrick Sokol,Pierre Imbert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2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3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4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5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6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3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4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5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6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7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8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19天涯沦落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涯沦落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天清晨某村庄的沟壕里出现了一具僵死的女尸。在警察的调查下,死者莫娜(桑德里娜•伯奈尔 Sandrine Bonnaire 饰)的流浪岁月由此被揭开。她身背大包四处露营,与落魄的流浪汉同居在一处房子里,一起抽烟睡觉。一个老妇人的女仆尤兰德满心羡慕莫娜和流浪汉的自在状态,不满男友保罗的简单粗暴。某夜保罗入室行窃打昏流浪汉,莫娜随即不辞而别。接下来她遇到了一对放牧的夫妇,他们给了她土地和住所,期望她能努力过上平静踏实的日子。莫娜不以为然重新上路,在路上搭便车结识了以研究树木为职业的兰迪尔,兰迪尔给予了莫娜短暂的帮助后两人便分道扬镳。此后莫娜又在途中结识了剪葡萄树枝的工人阿兹,无人知晓莫娜的流浪将把她引向何处……不日城结婚吧,我会更爱你追影马库巴性经别动我的女人饿狼谷大染坊中山国有只僵尸暗恋你绝密孝金马路英雄凶案现场基因危机:天才科学家的五日猫2019房间后宫开挂人生赤道的祕密背影2013移民国度自由之声幕府将军第一季天启 第一章无间道(粤语版)补破网末世黑天使第一季你,应对法海猿公主驾到林世荣1979江湖菜馆 第二季时间的针脚我才是宝贝托布鲁克我的爱蝴蝶夫人廉吏于成龙阿满的喜剧:多管闲事 多管闲事布莱尔女巫腾越殇魂烈日血战牙狼:照耀黑暗之人天龙八部

 长篇影评

 1 ) 死在路上

Girls who wander around are quite rare.

Sans toit ni loi是Agnès Varda导演的电影代表作。关于,一个流浪女死在她流浪的路上。

流浪汉这个词似乎就像人类本身一样久远。人们看到一个流浪汉的时候是不会有太多惊讶的,流浪女就不同了。一个女子,长得也还不差,也不比别人笨或懒,居然愿意把自己弄得又脏又臭,对谁都爱理不理,给了她吃的喝的住的她也不会怎么感谢,说翻脸就翻脸,不渴望爱或被爱,要不她怎么能把自己弄到这田地呢。虽然她偶尔也会靠在一个男人的肩膀上,缩在他的的怀抱里,可那似乎只是为在冬天里取取暖而顺手为之,没有也行,否则她就不会离开任何人任何地方都不带一点留恋了。她说她想要有一块地种点土豆就这样维生,我一点也没觉得她说的是真心话,果然马上就有人给了她一块空地让她种,她两天就烦了。收留她并指望她能好好生活的牧羊人说得一点都没错:
She blew in like the wind,no plans,no goals,no wishes,no wants.We suggested things to her,she didn't want to do a thing.Wandering,that's withering.By proving she's useless,she helps a system she rejects.It's not wandering,it's withering.要是我来译的话,这哪是流浪,这就是在找死。

她想要的只是移动的感觉,在路上。至于在路上是什么情形,都可以。可是在她将死的那一天,又病又饿又冻,真是饥寒交迫,裹着脏兮兮的毯子走到小镇上想找点吃的,却被奇怪的暴民袭击而大受惊吓,逃跑中又被绊倒跌入水沟,倒在一地的烂泥里。她哭了,一动也不想动,翻个身,第二天被发现的时候就是那么一个姿势,也不知究竟是病死的还是冻死的。那一刻她有想起流浪以前的生活吗,她有后悔自己不该选择这样的人生吗。是的,她并不是别无选择的啊,她完全可以在路过的许多地方呆下来,好好工作,爱人,生子。为什么不。

导演没有去讲流浪女为什么会去流浪,我们也想不出来。为生活所迫去当妓女的倒是很多,去当流浪女的几乎完全没听说过。

看到一个青年女子就这样穷困潦倒的死在路上,难免令人唏嘘。可其实绝大多数的人最后不都是得死在人生的路上吗,哪有几个人能熬到终点然后说自己死得心甘情愿了无遗憾的。流浪女的人生,再悲惨也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似乎还好过有些人明明活得郁闷不开心之极也还是凑合的活完一辈子。反正啊,人生这回事,大概人人都觉得自己的活法最有道理吧,后悔的时候除外。

有人说流浪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这又是另外的话题了。


流浪女Mona和牧羊人的一段对话:


Shepherd:I know what it's like to be on the road.
Mona:Were you on the road?
S:We move with the herds.
M:With a wife and a herd,it's different,more like moving house.
S:Not the same kind of road as yours.We've all got to do our things,don't we?That's how it is.
  Do you travel alone?You don't get lonely?
M:It's good to be lonely........
  I don't care.I move.

S:Maybe you 're freer than I am .Good for you .I choose a middle road between loneliness and freedom.
M:People bugged me for a long time,but it's all over now.
S:You choose total freedom but you got total loneliness.The time comes when if you go on ,you destroy yourself,you head for destruction.
  If you want to live,you stop.My friends who stayed on the road are dead now,or else they fell apart:alcoholics,or junkies.Because the loneliness ate them up,in the end.

 2 ) 一场没有动机的流浪

有一次,莫娜差点就要停下来。那个她嘴里有一双善良的眼睛的男人说: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留下来,我来照顾你。在餐桌上,莫娜轻抚了一下自己被划伤的手,或许心里升起了一丝对自己的怜爱。

和同伴协商无果,他平静地送她走。莫娜怒气冲冲,却也像早已预想到的样子。一个短暂的镜头,莫娜眼里噙着泪水。

她又把自己安置于荒野里,破屋里,帐篷里,走在一条不知道通往哪里的路上。

我不喜欢《天涯沦落女》这个译名,导演无意于把这场流浪置于评判之下。

莫娜对着曾经是哲学教授的牧羊人喊:“去你妈的哲学”。也像是对所有揣度她的人喊的,包括那些她遇到的人,还有画面外观摩的观众。牧羊人经过哲学和伦理的定位,选择了这条介于孤独和自由之间折中的道路。在没有脱离了社会秩序的范围之内,他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权衡的砝码。

而莫娜呢,我不知道。只知道她把自己抛给了大自然,粗暴野蛮地对待着自己的肉身。

她做一些零工,像清理墓碑、洗车、摘草莓、收葡萄,吃着粗糙的食物,露宿在破烂的帐篷里,把自己祭献给大麻,不知道她会不会感到黑夜的孤独和恐惧。即使面对强奸的危险,她仍然会说,我走我的,我不在乎。

她丝毫不在意一个女孩子娇嫩的皮肤,任它脏了臭了,头发油腻又干枯。

对于世人对终极问题的思索和意义的追寻,莫娜是轻蔑的。面对那些提问的人,莫娜的态度冷淡且敷衍。

对电影里的所有其他人来说,莫娜是一个过客。镜头并没有跟随莫娜,而是莫娜闯入了画面,进入了人们的回忆里。人们羡慕她,讨厌她,好奇她,同情她,欣赏她,挽救她,放弃她,最后,她还是走回自己的路上。

“这不是飘零,是凋零”,莫娜没有走出牧羊人的宿命预言。就像牧羊人所说的他的那些流浪的朋友,酗酒、吸毒、最后毁灭。“因为孤独最终吞噬了他们”。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莫娜在惊惧之后绊倒在沟渠里,裹着那条肮脏破旧的毯子。以天作幕以地为席,天地并不能给他们温暖。莫娜死在了寒冷里。

这个“好像是从海里来的”的女孩,避免不了扎进她脚底的社会规则的尖刀。

平缓推进的镜头到这里结束了,我们甚至顾不上叹息,也没有资格。更重要的是,莫娜并不需要。

她和自言自语看起来时日无多的老人大笑着。这是她笑得最厉害的一次。老人笑她看起来已经老糊涂了,但心里清楚侄子算计着送她进养老院好继承她的房子,而且她也逃不过这个结局。莫娜也笑着,大声嘲笑着可预知的和不可预知的。

我们或许也永远不会知道,自我毁灭和自我实现哪个会先来,还是一起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也都会走向死亡,并且死得并不比莫娜更舒适更平静。

不知道为什么,莫娜轻轻碰触手上伤口的画面异常深刻。

 3 ) 流浪并不仅仅是个煽情的口号

也许这才是流浪的真实面目:应当彻底断绝给养的脐带,始终保持自由的高贵,但只有死路一条。
这也是托克维尔分析当时印第安人的命运时的那种宿命:被文明同化,就要变成附庸,且贫穷。顺应爱自由的天性,抗争下去,注定要被碾成齑粉。
导演处理得非常克制和冷静,片中的人情冷暖,有时可恨,有时可悲,有时可怜,但思索之后,又觉得可以理解。
相对而言,我们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煽情,这种让受众放弃思考与怀疑的表达途径,是逻辑混乱和动辄诉诸道德审判的罪魁祸首。

 4 ) 波德维尔在《作为一种电影实践模式的艺术电影》中对《流浪女》的分析

    ·······
    形式的游戏并不是在属于这一模式的每一部电影中都会出现,但是它的确反复出现。有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阿涅斯瓦尔达的《流浪女》。影片由一个典型的艺术电影的情景:一个无法解释的心理危机让一位青年女子辞去秘书工作,在蒙彼利埃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她的游历或多或少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呈现的,她将相邻村庄中的各种人物串联起来,然后沉迷于酗酒,然后耗尽生命。影片开始于发现她冻僵的尸体,然后预设了一个死后追问其生前历史的结构。那些曾经遇到过莫娜的人们引出各自的闪回,展现莫娜最后一周的生活。可是在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什么导致她死亡的?"之外,影片又增加了一个问题,”这些见证人是在向谁讲述他们的故事?“
   
    在死亡现场,是警察在询问见证人。这一场景是惯常的也是连贯的,除了某个古怪的构图可能会让机警的观众停顿一下。而莫娜的尸体被移走之后,在海滨和海上的镜头上就突然插入了一个女声:“她最近曾经遇到过的人们已经记住了她······他们谈论着她,但却不知道她已经死了。‘如果那是瓦尔达的声音,正如我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在客观性、主观性(人们如何回忆莫娜)以及作者的介入之间摇摆不定,这是一个艺术电影叙述的特征。在宣布”这些见证人帮助了我,告诉我她最后一个冬天的最后一周的事情“的时候,解说建立起了某种相当矛盾的基本法则。那些回忆莫娜的人们可能彼此交谈,就像在常规电影中的谈话场景一样,而这些会延续到闪回中。这是一种《公民凯恩》式的选择。还有一种选择是,见证人可能会明确地对着摄影及镜头作证,以纪录片的样式回答画面之外的提问者的问题。侯孝贤在其传记电影《戏梦人生》中追求过这一策略。而《流浪女》的结果却是两种方案都使用,而且他还引入了其它的变换。见证人们以多种令人不安的方式 “帮助”电影制作者“讲述” 莫娜的故事。

    《流浪女》的第一个闪回是由一些游手好闲的男孩子们引入的,他们回忆在海滩上看见的莫娜;我们仅仅是在偷听他们对她的评论。稍后,在一家卡车加油站,一个司机告诉另一个人他让她搭车的事情,然后是一个修车厂老板告诉另一个人他雇佣她的事情。可是这里已经有了调整了:作为卡车司机讲述对象的那个人是完全可见的,而正在讲述着莫娜的修车厂老板的第一个镜头却始于一个反打角度的构图,因而我们只能看见被讲述对象的肩部。当我们离开闪回,他还在讲着,但却是对着一个看不到的听者了。在一部常规电影中,这样的变换可能仅仅用于强调修车厂老板的证词,可是在这里它们也慢慢地进入一种叙述的不确定性的式样之中了,此后不久,女仆约兰德停下打扫的工作,转过身来朝着我们,讲述如何闯入她叔叔守卫的别墅。这一独白并没有告诉我们关于莫娜的事情,它更适合于讲述给约兰德游手好闲的男朋友保罗,而不是其它任何一个虚构故事的内部或外部的人。而在回忆中,我们可以觉得这一时刻的确是这样,当时约兰德正
正在跟保罗讲话,保罗可能在画外(他偷偷溜了进来,并且在住户之外),可是这绝不是确定无误的。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她在对这谁说话,这一事实根本地打破了迄今建立起来的内在规范。稍后,当约兰德在别墅遇到保罗,她又一次对这摄影机镜头讲话,而现在她坦承自己被自己看到的景象感动了,她看见莫娜和另一位流浪者大卫蜷缩着睡在一起。这一次,已经可以完全确定这是一场自言自语了。从一个没有感情的男性见证人的客观描述转变到一个主观的独白,让一个女人自发地向我们讲述她对爱情和伴侣的渴望。

     就像学着约兰德的样,嬉皮士大卫不久也得到了一场讲述的戏。他蹲坐在一节货车车厢里面,讲述当莫娜得到大麻之后他们之间是如何的快活。就故事世界而言,他的陈述挖了约兰德浪漫思想的墙角;他和莫娜之间的关系不过是服用迷幻药之后的反应而已。在叙述上,所有的可能性看来都没有了。那么他在独白吗?跟约兰德不同,他并没有直接看着我们;他的目光急剧地左右移动。那么他是跟其他人在讲话吗?看不见任何一个人物在场,而且当火车开走的时候他仍然还在说着。

    在所有这些场景中,叙述安排的提示是相互矛盾的,而这些提示阻碍了对这些讲述场景中人物环境的任何连贯的识解。随着影片的继续发展,这些插入的回忆继续在这些可能性之间摇摆,再混杂以其他的变化。有时重复会确认早先我们可能已经做出的推论,例如在约兰德离开故事情节之前最后一次对着摄影机自白的时候;她是唯一一个被给予三次私密独白机会的人物。而在其他情况下,人物们或者对着摄影机讲述莫娜的行为,或者经过摄影机,或者对着场景中的另一个人,或者也许还有所有可能性的某种混合。或许最令人不安的是,在某些时刻莫娜的眼睛注视着摄影机,有时是停下来,就好像她当时正在看着我们。叙述将我们抛离平衡的决心到了一个真正的重点是在突尼斯外来工阿苏恩的场景,这位莫娜最亲近的人只是吻了她的围巾,然后沉默地看着我们。在这个纯粹象征性的时刻,他似乎并没有对在场的任何人,无论是人物角色还是电影制作者做出反应。

     在结尾,莫娜的流浪故事仍然保持其片段插曲式的特性,而她的动机也仍然是一个谜。我们对这一艺术电影的故事的建构是在通过由不同人物做出的一系列关于她的评判中进行的。到现在为止,还是如此地符合惯例。可是阿涅斯瓦尔达对于人物讲述故事的情景的多义性处理,同样也邀请我们参与了形式的踌躇这一典型的游戏。或许旁观者们对莫娜匆忙一瞥的摇摆不定可以最终被归因于叙述对于故事原处条件至高无上的控制。很早就公示出影片手段的画外音解说,也包含了一个讲述的段落。“我本人对她不甚了解”,这个女人的声音说道,“可是在我看来她是来自海上。” 这个时候,我们看见一个莫娜大步跨出大海的镜头,这个场面被骑车的男孩子们所目击。背景故事的开始就是一个在客观呈现与坦率的作者想象姿态之间的摇摆。或许接下来的所有事情。甚至是由当地风俗、方言以及非职业演员所创造的坚硬材质。都会被理解为从属于作者洞见的创造性力量(不是隐含作者,也不是一个“电影叙述者”,而是那个为我们制作电影的人)。

     这一尖锐的影片跟其它许多的式样互相交叉,特别是平面构成的跟踪镜头,诱导我们去发现另外一个“主题—变奏”式的结构。一个全面的分析也会表明,不同叙述者的讲述中的形式游戏是如何阻碍我们建构一个莫娜完整的心理轮廓的。相反,形式游戏将我们转向对她所接触的那些人物的生产性的或非生产性的生活对比。影片主题的一个两难处境就是全然自由如何与独处的危险相调和。而这一张力是在这些旁观者们中间释放出来的,这些旁观者对于无家可归而又无法无天的莫娜或羡慕、或批评、或担忧。此外,我们对主题的考量——从我们对影片的体验中提取而得,应该跟我们对如何理解叙述相平衡,这种理解是一点一点地几下其混杂的信号、并跟随其弯弯曲曲的路径。《流浪女》对莫娜的选择充满敬意的不安,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多义性叙述的产物。
     ········

 5 ) 破碎的主体

读了再多所谓“女性主体建构是一个神话”的陈词滥调,也敌不过看见冰天雪地里的无名尸体,如同《公民凯恩》一样,从一开始女主角的悲剧命运就无可逃脱。

故事里所有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物化她,她的存在之虚无,连痕迹和记忆也转瞬即逝。她拒绝语言,沉默而不善言辞,是一个没能完成从想像界到象征界过渡的孩子。她爱收集路边种种被人丢弃的物件:破碎的瓦罐,脏兮兮的赝品画《维纳斯的诞生》,工业生产的废弃原材料。它们那赤裸裸的社会无用直指巴塔耶的“非生产性”。过度消耗的资本主义经济,不仅批量地生产出垃圾也生产出贫民窟和流浪者,他们是现代社会的牺牲品,连相对静止传统的法国南部也无法置身事外。

 6 ) 她的路永远咬着我的心

 
                                       
突尼斯人阿松低头亲吻红色的围巾,镜头淡出,电影进入最后的五分钟,Mona最荒凉的一段旅程(或是涅磐的开始)从这里开始。陌生的村落里Mona没能找到面包,等来的是几个壮汉毫无缘由的攻击(在于03年拍摄的记录当时拍片经过的纪录片Rememberance里,瓦尔达透露这其实是一场实拍,桑德丽娜·博奈尔脸上的恐惧发自内心,博奈尔自己也说,那场戏根本不用表演)。面具的第一层或许是庆祝这奇异的巴亚斯节的当地男子,把流落至此地不懂游戏规则的Mona狠狠戏弄一番,而面具的第二层,是每一个旁观者,每一个观众的脸,我们都戴着面具,将利刃戳进Mona的脊梁,尔后摘下来,转身好好地晚餐。只是还有人看着她,披千疮百孔的一条毯子,在最冷的年月被一点点啮噬,我们想伸出手那一刻,她已跌落在阴冷的沟渠里,天地无声,只剩Mona夹着呻吟的哭泣声蹑足而来,咬疼每一颗尚存温度的心。
死亡的这一场,瓦尔达拍了两次,她最后选择了第一次,因为这一次Mona的毯子在她跌倒的一刻张开,像是鸟儿的翅膀。只是我不知道鸟儿是启程还是折翼。
Mona选择的是自由本身,绝不是为了激怒或反抗,所以瓦尔达说,无论最后Mona结果怎样,她都不是受害者。从海上来的Mona的命运后来被她遇到的牧羊人道破:路的尽头是毁灭,所以你必须停下来。然而Mona却决意与荒谬的自由博弈,她离开牧羊人提供的居所和一片用来耕种的土地,重新上路,对Mona而言,同样暗无天日的命运,她选择被自然来审判,绕开在残酷世界里被黥面,生活的水潦永不原谅生命的焚烧,Mona只有让火光谨小慎微地尽可能持续下去。对于瓦尔达而言,把Mona杀死是从一群流浪者寄居的危房里那场火灾开始,Mona的所有东西,灰飞烟灭,只剩了身上的毯子,这最后一夜,冷得人心生疼。
曙光初露,对她的命运,我们已心知肚明。
我也曾把梦想投射到每一条绵延不尽的公路上,白纸黑字策划一场场出逃,锁在抽屉里,当成最大的秘密,我以为,沿海小城里你推我挤地生长,如何比得上天大地大的自由无垠。然而一场电影过后,影像就这样投射在命运狭长的布袋里,遮蔽住每一束期许的光芒,仅留下,一声喟叹,其后转过身去,在一条腐臭的流水线上,和所有曾经横槊赋诗而今怨声载道的人们一起,加工腐肉的罐头,原料是Mona的头颅。
我把电脑桌面换掉,原先那是Christopher McCandless倚着破败的42号公车微笑的照片(我是那样沉迷于他啊),Sean Penn若是看过这出电影,不会把Into The Wild的故事变成一派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样子,在路上,没有好心的女卡车司机,也没有善良的老人要收养,更没有异常壮美的死亡。若是有什么的话,会是一双外皮早已翻烂的红靴子,一条风干得不能下咽的法式长条和一条阴冷的沟渠。瓦尔达说她只想拍摄自由与尘土,而我转过身去,合上门,将华服剪裁成寻常布衣,静默窗前,不再起身。

 短评

冷的不像瓦尔达,看不出共情之处,似乎在告诉观众:包括你和我,没有人有资格同情她;自由向右,镜头向左,我们能做的,仅有观看。

4分钟前
  • TWY
  • 推荐

瓦尔达的切入点永远是现实,但她的长处却是虚构,这部现实主义力作则处在二者中间的张力地带。她看似很纪录片式的拍法却暗自彰显着故事的虚拟性:所有关于莫娜生前的画面都是虚构的。现实里与她交错的人都在讲着她的故事,把她造进了自己的叙事体里;而电影则通过虚构的力量给自由流浪的莫娜以完全自主自由存在的权利。一方面镜头正如电影里其他人物一样漫不经心地扫过她的身体,另一方面又特写着她逐步由自由堕入困苦的全过程。最终当她终于死去的时候,虚拟的故事里迸发出了无尽的现实主义力量。

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至少莫娜不抱怨,不伪善,也从不会在别人身上期望些什么。

9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这追逐自由的流浪本身就是一种禁锢。我们都带着镣铐。

12分钟前
  • (⊙v⊙)
  • 推荐

agnes varda,1985. 如果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了mona,你会给她搭个便车吗?

13分钟前
  • mayfog
  • 推荐

老太太为啥对讲述者的位置这么感兴趣呢?完全通过目击者来推动情节。纯粹的游荡者是对社会最尖锐也最冷漠的批判。活着,但拒绝一切暂时的救命稻草。这种不劳作的流浪在必然自我毁灭的同时,更让遇到她的人感到空洞、犹豫甚至内疚。这到底是消极的抵抗,还是自由?

18分钟前
  • 57
  • 推荐

面对自由与砂砾的抉择,莫娜只是一身风尘不曾停歇,隐约中闪耀的嬉皮士精神之光却不像抱怨反抗或诽谤,而是试图以一己之力去体验甚至辨析荒原与废墟的决绝逃亡——在这样充满对比(不经意的符号化)的电影中,瓦尔达模糊实与虚的手法让女性主义继续发光,不要再说寂寞的依附,这是独立的绽放!

21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瓦尔达钟情回顾、脸庞、村庄、树枝,是调皮的电台司令,被电影耽误的DJ。种土豆的哲学硕士、研究树木的教授都憧憬以自由孤独对抗庸常,最终又无法忍受沦落女。退出社会、堕落的懒人即病树,会被锯掉。

25分钟前
  • 好大的棉花糖
  • 推荐

瓦尔达的杰作,年轻的瓦尔达在叙事调度和导演上的功力力透纸背,不愧骑手一名。暂不说这部片子的社会性现实性,瓦尔达用“听说”的方法补充流浪女周围的故事线索使得这个故事就好像《俄狄浦斯王》被传唱,而流浪女之死也如俄狄浦斯本身,切身拥抱了致死的宿命,所以我们应该责怪那个绊倒女孩的土丘吗?

26分钟前
  • 🫀Psyche
  • 力荐

朋友说,Mona倒在沟渠里,是因为那里刚烧过火,很温暖。从大海走向焦土,飘荡的一生。

3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是弱者,偏偏凌驾在自由之上,有时也会想象这种绝对的宿命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说,很多时候都会想象要是自己能选择这种绝对的宿命,不必在乎什么,不必被什么在乎。其实这样的旅程哪里是自我放逐呢?明明就是凯旋。也许我加诸了许多近期的心情在这个人物身上,也许她又比我所想的还要走的更远,那是我无法企及的地方,那里是存有某种热切寄望的。现在,哪怕是倒叙,哪怕知道自己不存在这样的分身,我仍一遍遍这样幻想,天涯何方啊,天涯又何妨啊?别再骗自己了,再骗一下自己吧,天涯此处啊。

32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不是因为有这样的结局就叫悲剧了,和任何一种被选择的人生之路一样,不过就是生活的一种状态罢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她活的率性坦荡,并不以为苦;不是定居一地有规律的生活就不叫漂泊了,不管是富贵荣华还是清贫交加,每个人事实上都在天涯沦落,和她并无本质不同

3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1985威尼斯金狮奖。纯粹的流浪者,永远在路上的女子,宁可短暂而自由地活,也不愿融入体制的规训中。瓦尔达用伪纪录片的方式和[公民凯恩]剥洋葱式的多视角访谈来拼凑出这位流浪女的生活碎片,并时而将她置于画框边缘。最终,我们并无法真正了解到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她更像是一位追求纯粹自由的行动者的化身,虽不能时刻让观者共情接受,但却不断地逼问着虚伪与庞大的社会网罗。在闪回叙事中,角色常常打破第四堵墙,进一步强化了影片的间离效果。引人反思,而非使人认同,是典型的新浪潮影像策略。(8.5/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无论与谁相处,她都是一副不受控制,也无所求——很难产生世俗社会里的利益关系,所以无论什么人她都不能相处长久;喜欢里边光线亮度略暗的摄影——反而凸显了主体;对着摄影机说话——其实是对观众说,果然不是《伦敦生活》的首创啊。“我不在乎,我不停地走。”可能是小清新色调鼻祖;所谓“宁愿要暴风雨中的自由,也不要和平安逸中的奴役”;冬天走在路上被绊倒后动弹不得,直接冻死,或是在温暖的病床上一天天被折磨死(一般都折磨两三个月吧)——哪种体面?

37分钟前
  • 👹綠大壯🪩
  • 推荐

好处是看完过后的两个小时里,你变得不在乎自己身上穿了什么,说话肆无忌惮。电影根本就是催眠的最好手段,走出影院后主角们会在你体内短暂存活一阵子。于是你只好不断走进电影院去搞点催眠,过点别人的日子。

38分钟前
  • 还行

孤独就是无需解释自己的行为,孤独就是沉默至死。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法国文化中心展映】从一具流浪女的尸体展开倒叙,打破第四堵墙以访谈回忆的形式串起流浪女最后的岁月。结构真是不俗,这样一比《黄金时代》用的都是人家玩剩的。虽然也有欢乐的瞬间,但更多的是放浪形骸的自由和无情残酷的寒风逆境。女主演过《东方西方》,印象深刻(放映居然是DVD格式,感觉略坑)

46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她流浪之是为了自由本身”,瓦尔达像拍纪录片一样拍剧情片,使用大量真实环境中的非职业演员,情绪性移动长镜和对特写的谨慎使用是主要视听特色。摄影和用光都很讲究。叙事结构类似《公民凯恩》,打破第四堵墙:剧中人物面对镜头/观众谈话,瓦尔达所谓的“引用”。而主演精湛的演技来自她的“在场”

5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宿命论似的低音提琴主题,横移镜头的细碎片段,陌生人视角慢慢拼凑:绝对独立即绝对隔离,绝对自由即绝对孤独,绝对反骨即绝对反动,而绝对的遗世、孤绝与反动难以sustain则往往导向虚无或堕落。这和社群研究里的独狼高灭向现象相当一致。而瓦尔达在看似冷眼的旁观之下,也用路人对流浪女的态度慢慢拼出各自的心象与世相。两个看似示好的知识分子设定,基本也回应了存在主义的隔绝悖论。

53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Mona从海边裸着身子走来,那时的她是干净的,她一共走了十三步,每一步中间都遇到不同的人,他们对Mona“专属而排他的自由流浪”有不同的看法,或不解,或羡慕,或同情,或嫉妒。Mona一步步的变脏了,从大学教师嘴里的恶臭慢慢变成一身紫色的泥浆,当她来到宿命结局的寒冷地坑时,已是无路可去。

5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