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2015

HD中字

主演:黄政民,郑宇,赵成夏,金仁权,罗美兰,郑有美,柳善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1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2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3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4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5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6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13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14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15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16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17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18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19喜马拉雅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喜马拉雅20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的是韩国登山家朴武宅于2004年在攀登海拔8750M的珠穆朗玛峰时,不幸遇难。为了寻回同伴的遗骨使他们安息,严弘吉(黄政民饰)率团前往珠穆朗玛峰,开始了新一次远征。5月29日,严弘吉和他的队员不负众望,在8700 M处找到了朴武宅的遗体,在冰雪皑皑的世界屋脊之巅 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并且立碑为念。当时这件事曝光后,也引发了感动如潮。  韩国演员黄政民此次在片中饰演亚洲首位完成14座8000米的韩国登山家严弘吉一角。该片将由推出了《海云台》、《舞后》、《快递惊魂》等影片的JK Film担当制作,通过《和声》展现了细腻掌镜力的康大奎导演将再执导筒。影片还将在尼泊尔等地的雪山实地取景,以展现更加真实的雪山风貌。韩半岛2006依然爱丽丝父亲2017艾什中天牧马人我非动物恋马狂新阴阳魔界第一季夏洛克的灵魂模范刑警第二季星际旅行:重返地球第二季上载新生第一季Alive 癌症专科医生病历簿天狗蛇谷的诅咒海鸥决杀上帝旨意地狱老师2014纳瓦尔尼非常父子档午餐盒东方巨龙禁足少女罗曼史哥斯拉秘密账号客机空战黄河巨蛇事件阿拉丁2009生活是条静静的河流生死大营救尚善若云漩涡地下决战傲骨之战第五季大群第二季博览会莫斯科陷落进藏一千零一夜索命停尸房虎刺红

 长篇影评

 1 ) 情怀不死,灵魂永生

       这次和路伟相约在了《喜马拉雅天梯》的点映场,他刚刚结束了深圳的点映场见面会,风尘仆仆的赶到上海,然后从机场直接到了五角场万达影院。
        在青藏高原岩壁上,藏族人会在上面画白色小梯子,称之为“天梯”,在这世界的屋脊上,世人的灵魂可以攀上天梯,进入圣地而获得永生。
        很多年前,我和伙伴们驾车翻越过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如果不去登山,这也许是旅行者能到达最高的高度了。在耀眼的日光下,高原上的风依旧泠冽清寒,缺氧让步履异常的沉重,甚至思维也在放慢。我用手指抚摸着标志碑上的数字,让嘴唇触碰这高原上的冻土,听着伙伴们唱着韩红的《天路》,任由眼睛被莫名的湿润。我以为,这也许就是一生能用脚板踏过的最高峰。
        一个很多年没有了音讯的朋友,在某一天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他在珠峰南坡的大本营,等待着向8848进发的那一刻,他已经为此准备了很多年。之后,他又音讯全无了,我知道登顶与否对他已经并不重要,在最为紧张、憧憬和焦虑等待的那一刻,他告知了我…
          上绒布寺是海拔最高的寺庙,相传莲花生大师曾在此修行。一寺一僧——阿古桑杰是寺中唯一的僧人,珠峰是空行母的化身,他希望人类不打扰她。一个普通的人攀登珠峰,需要两年多的准备,两个月左右的等待,最后在二到三天的气象窗口期内登峰然后迅速回撤,踏上巅峰的时间也许就是那短短的几分钟,但即使这登峰的路上充满着艰辛和危险,仍然有着追求生命极致的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攀登。
         电影就是如此记录了一群登山的藏族少年向导,他们在冰原上埋设下牵引的绳索,在峭壁上架设起向上攀登的天梯,在登山人的身边背负着氧气瓶,引导着旅人一步、一步的走向人生的最高峰…
          上一次见路伟的时候,在一个小酒馆里,一瓶白酒喝的酣畅淋漓,推杯过盏之间对我说,电影行业的投资,三种电影不投:第一种,动画片不投,他投了《大圣归来》;二、电影纪录片不投,他投了 《喜马拉雅天梯》,现在就第三种文艺片还没投呢。这就是一个电影人的情怀,在娱乐至死的电影日趋工业化的年代,这种内在化,个人化的东西在电影作品里体现其实需要勇气,更需要谙熟电影的艺术,坚持一个有情怀的导演,一方面需要直抒胸臆,挥斥方遒,一方面更需要顾及到电影观众的的解读。但至高至纯的一代电影宗师,便是用炉火纯青的电影语言,细腻表达,引发共鸣,将个人解读创造成为大众情怀。

 2 ) 九个远方 一个西藏

“一座高原,一个西藏 十万边疆 五百山水 三千佛唱 两扇庙门 六个磨房 九个远方 然后鹰飞 然后草长 ” 这是六个国王的《一个西藏》,同讲西藏,不同信仰。 很多人可能早已从心里拥抱过这片土地,高中同学谈到他骑行去西藏的故事,他说在拉萨他总喜欢奔跑,觉得那个时刻的他是最平静的,像孩子一样在一片土地上不会被人取笑。他说:我像一朵即将盛开的蓝莲,自由自在,躺在高原上,是万物的一部分。感觉的到他的那种二二的落拓不羁和专一很可爱,而我也真的理解他所有的不羁爱自由。 喜马拉雅是无数人心中一道圣地,是虔诚信仰照耀人性美好的最高峰,仿佛全场观众的观影如同穿上装备,对话喜马拉雅。在这片纯洁自由的土地上,仿佛做任何一件坏事都会遭天谴,因果和轮回在这片土地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都说现代文人有三俗,出一次镜,写一本书,去一次西藏。或许在今天去西藏,去攀岩喜马拉雅山已经成为“时尚”,城市里朝九晚五的白领们,耗费大量时间金钱底片去西藏拍出一张张风景明信片一样平庸的照片以此来向没有机会出行的人们炫耀。就像片中老者说的那样“人们把攀岩作为一种时尚,我又能说什么呢”一种悲哀。 因为题材上的独特,所以一直很期待这部纪录片。对话导演和主创便更会期待编剧和导演会以怎么的叙事方式来给我们呈现故事?而看完也看到导演在处理主题和信仰上的功力薄弱,格局大气,执行偏弱。画面色彩和大自然的变化莫测处理的很好,摄影和配乐上也都可圈可点,但不可否认,深度不够。可也看到了有这样一群电影人对纪录片的追求和热爱,这个浮动不安物欲横流的电影圈,能有多少纯心沉浸在艺术创作的人?像网络上很流行的段子说的那样,现在像王家卫这样的导演寥寥无几,而王老五却很多。电影就是一种缘分和梦想,就像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等待了多少年只为和有缘的人一期一会,和一个导演有缘就来看他的片子。 片头一开始,就是低音藏歌伴随高山星空呈现,仿佛真的让我回忆起陆川最好的作品《可可西里》,镜头跟着演员的一步步攀岩动作,感觉到在浩瀚高山上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车登山学员仰望着蓝天躺在抖动的车皮箱里的那种随性和真实,当登山学习的孩子被问及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一个小孩回答“能当干部就当干部,当不了就当农民”丝毫没有掩饰,孩子纯真的眼神里透着呆滞和胆怯,不习惯的在镜头面前回答着。一丝丝辛酸,同人不同命。

慢镜和广角镜头的华美运用,从宏观上一览无余的展现了喜马拉雅的气势和恢弘,延时摄影的精细足已看出团队的下功,怪不得总听那些爱好登山的大叔们说,喜马拉雅可以洗礼一个人。但细心也会发现片中当索多登上顶峰镜头虚焦了,但能想象到严冬的高山摄影,这些电影幕后者也是在用生命在拍片子,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下,还要保持创作的标准,没有信仰撑不下来吧,这些是多少商业片所不能比较的,很多东西用是金钱等同不来的,能这样把一部纪录片做出来,已经值得致敬。就像西藏传说里说的那样,行路人要经过危险的路途才能到达最终的圣地,这样的付出为大家带来如此震撼的视听盛宴可谓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整部片子在节奏上也很平稳,没有故事片和剧情片的波折,没有喜剧的趣味,这是纪录片处理上的弱点,导演把所有的东西呈现给观众,没有段子堆积,没有音乐渲染,就当让我们静静,思考留给我们。“喜马拉雅天梯,最高的天梯呢,其实是在人的心里。” 很多专业人觉得天朝的土地上是没有纪录片的,同为纪录片BBC的片子《西藏一年》里导演也很啰嗦,片子里夹杂了太多个人观点和野心,导演想表达的太多非真实的人为记录。而《喜马拉雅天梯》在表现上也显自由,没有主题,没有导演总观点,所以同为纪录片,这样即形成了它们的优点,也明显成为了它们的缺点。对于国产院线电影里中国观众并没有养成很久的纪录片观影模式和思考,所以或许更需要导演在情怀和主旨把控上需要有一个点作为引导,而导演却选择了给观众思想上的自由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导演要么自身把控片子框架和节奏的能力显弱,要么就是高估内地观众对纪录片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在全片伸手可以摸到蔚蓝的天空和大朵白云的美景里,就像片中的主人公阿古桑杰,他将珠峰视作空行母的化身,人类不应该打扰她。 电影讲述了一僧一寺、一座山、一群人的故事。而在片中那些被放大的珠峰引路少年们扮演的 “天梯角色” 让人觉得那些善良的藏民身上那种真实劲和一辈子信仰专一的可爱,可能他们就像只有几岁。 因为生来孤独,便有人去流浪。其实许多在路上的朋友,大概心里都没有方向吧?所以漫无目的的流浪。便有了西藏 大理 云南这些艺术家们采风和文艺小青年追随的一片热土,于是每年循环往复。有人思家,有人呐喊,有人依旧还在路上,于是不断又有人走上前人来时的路。 作为一个地理知识极其贫瘠的女同学来讲,我实在不愿在宏观上分析喜马拉雅和这部纪录片。只是感触,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像片中那些藏民一样的纯心,并不是朋友圈可供点赞的旅游照片和惺惺作态。 而无论是信仰和远行,其实都是人的一种寄托,不仅关于他们,更关于我们。信仰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活下去的动力,是一口气,是一条命。穿过岁月,有些梦可以实现有些只适合吟唱,正如预告片中所说,不是每次旅行都能说走就走。从人生这个角度看,这部片子就是一部人们在路上的信仰故事。 当你穿梭在西藏的路上,当地人喊来一句扎西德勒,你也会报以微--笑说一句扎西德勒。你会觉的信仰的美妙。很多时候,就像我们走在城市的街头,或者从夜场的饭局出来透气,路上那么多车,没有一辆属于我们,那么多窗户的灯亮起来了,万家灯火却没有一个可以回去。绕着转盘行驶,车水马龙 人来人往 繁华都市,却会突然有一种命如草芥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生活了几年、几十年的地方,丝毫没有归属。人如鸿毛,命如野草。 可能《喜马拉雅天梯》能唤起一点我们思考,从人的出生到病死,我们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借口没有做一些事,也违心做了一些不愿意的事。所以你有多久没问过自己距曾经的梦想还差了多少步?毕竟有些事现在不做,以后真的没机会了。 禅音心经,《喜马拉雅天梯》里人与人间淳朴本性里的空灵境界,我们永远也无法触及吧。或许某一天你辞掉工作,丢掉流言,终于也上路了,但无论你征服的是喜马拉雅山又或者自己心里的那一座山,傻子才在年轻的时候不做傻事,总有一天你也会对自己呐喊:流浪者!我都将是永胜的流浪者!记住,通往梦想的路有一座高山,但它只阻挡不够热爱梦想热爱自由的人。

最后希望大家去观看这部电影,离你的心灵更近一些。它是记录片,不是商业片。

 3 ) 那些需要勇气去做的事,永远值得去做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部没有什么情节却让人看了泪流满面的电影。我觉得光是最后登顶的那几个镜头的震撼就已值回票价。

因为剧情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无所谓剧透了。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情节,一是喇嘛为每个登山者祈福,作为他们眼中的神山,看着无数登山者前来攀登已成为时尚,他无奈说道:我又能说什么呢?还有一个是当登顶后向导说:赶紧拍照,赶紧下撤。

这是一部刻意避免煽情的电影,用冷静到令人发指的镜头,忠实记录了攀登的真实过程。虽然电影里没有提问,但似乎自始至终都在拷问观众:我们为什么要登山?或者是,我们为什么要出发?这是一个终极问题。

最近在看一本书《世界为何存在》,书里试图回答的是为什么存在万物而非一无所有?这是所有终极问题里最终极的问题。很多人会诉诸于上帝,而无神论者往往会诉诸于科学,然而宇宙的起源是一个元科学问题——科学只能提问,不能回答。曾经在我的观念里古代人因为缺少科学知识才会去相信神灵,然而现在觉得这个想法太幼稚。当我走过越多的路,越会心生敬畏。没有感觉自己变强,而是感到越发渺小。

曾经听过一个演讲,关于探索外太空,一个天文学教授最后讲道:“人类最伟大的不是科技,而是探寻外部世界的勇气”。所以我觉得,不是每次旅行都能说走就走,但那些需要勇气去做的事,永远值得去做。

我们为什么要出发?现在我会用上面那句作为回答。然而我还没有找到真正让我满意且优雅的答案,我会在将来的路上继续去寻找。


最后提醒:影片结尾有彩蛋,一定要看完。

 4 ) 如何超越巅峰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提起喜马拉雅山脉,总是想到珠穆朗玛峰,条件反射冒出8848这个数字来。这种反应是如此真实、自然,以至于不太接受被修正后的8844米。 近些年来,登山题材出现在个人视野里,一次是上海放映了1924年的纪录片《珠峰史诗》,更早的一次是2009年日本导演木村大作拍摄的《剑岳:点之记》。对登山之类的极限运动,并无心驰神往一说,但自小喜欢地理,不免也有好奇。这次的《喜马拉雅天梯》,正是被它的纪实拍摄和4K影像所吸引,试图去寻找电影里的巅峰体验。 对传统藏民来说,喜马拉雅山脉的众多山峰依然是山岳信仰的真实反映。从以前到现在,他们都敬畏它,一直如是。如今,则还有一群年轻的登山向导,他们从拉萨的登山学校毕业,每年负责帮助客户攀登上世界最高峰。隐约知道有这样的向导故事,南边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北边的藏族同胞,但却不清楚具体缘由,以及如何运作。 看完电影,问题得到了解答。客户是这部电影的有趣存在,在近半程的电影时间,他们都不曾露面。然后就是一到大本营就落泪的女客户,身体跟不上只能放弃的男客户,已经爬不动却坚持要登顶的不知名客户。到了珠峰顶,客户们一通感慨,向导忙说,赶紧拍照,赶紧拍照。曾经神圣、英勇、突显人类冒险冲动的登山壮举,逐渐变成了井然有序的流水线作业,化为社交网络上的打卡刷新,这就是珠峰登顶的背后故事,隐秘而伟大的。 服务客户的年轻向导们,重复着老师前辈所做过的事情,动员、准备、祈祷、铺路、运输、攀登……与此同时,也不免有产生困惑:影片为何迟迟没有foucs在某一个具体人物身上。虽然纪录片也可以用群像形式展现,但圈内流传一个说法,找到一个好的纪录对象,电影已经成功了五六成。对《喜马拉雅天梯》,如果失去焦点人物,电影很容易变成流于形式的登山运动介绍。一直到后半程,尤其是接到客户后开始的冲刺阶段,《喜马拉雅天梯》才把重心落在了第一次登顶的小伙子索多身上。当他因为雪盲看不见东西,说太累了,再也不想登顶。这种反高潮的落笔,似乎成了影片的某种真实追求。不要忘记在尾声的招生采访部分,镜头对准了一双又一双年轻而纯真的眼睛。他们中有谁能看到日出东方,抑或只是茫茫无尽的冰川积雪。 可以想见,由于并不确定最后登顶由哪几个人完成,《喜马拉雅天梯》摒弃了一些前期素材,并且因为一年一度的登山时间过去,资金链条的压缩,难以完成补拍或者重新拍摄。按照主创们的说法,这是纪录片的遗憾,更是纪录片的宝贵所在。 由于早先就有的心理预期,《喜马拉雅天梯》的4K画面也确实吸引着我。当在电影院看到近乎90度直角的艰难攀爬,铺面而来的飞屑流雪,积久不化的延绵冰川,毫无生气的清冽寒色,大自然的威严确实展露无遗。 对比《珠峰史诗》的黑白画面,这种观影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可谓是翻天覆地。因为它太过真实,真实到作为观众的我,无法留住那部分神秘的想象空间。 如果你在意的是登山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那么,你应该来看看这部电影。如果你在意的是那些壮美风光,《喜马拉雅天梯》也能满足你的好奇,只是,它的制作用意并不在此。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5 ) 《喜马拉雅天梯》能清清脆脆的打《绝命海拔》的脸!

      在影院匆匆看了几眼,就决定要找个时间一定要完完整整看一遍,没想到没几天就下档了,后来得知这部片能在影院上映还是采用了票补的方式。后来《绝命海拔》上映,内心真心替《天梯》不值:先比较影片质量,《绝命》前奏拉得长、多大牌明星、多线索叙事---已经决定了无独一主角、剧情并无跌宕起伏;《天梯》主题比《绝命》明显、单线叙事、无大牌明星,剧情比《绝命》扎实;论实地拍摄《天梯》比《绝命》有过之,论了解人文、风景、攀登事前准备《绝命》望《天梯》项背;
       但就是这么一部无论剧情还是制作水准都超《绝命》的票房却惨不忍睹:《绝命》票房10222万(如果不是档期选错票房肯定不止这数)、《天梯》票房1148万;尼玛竟然给《绝命》拉下十倍的距离!是纪录片的原因?是国产片的原因?是没大牌的原因?那些口口声声说国产电影不好的好好比较这两部电影,那些唯好莱坞是论的好好看看《天梯》这部电影, 尼玛,《天梯》能清清脆脆的打《绝命》的脸几巴掌。

 6 ) 推荐给每一个登山人

作为一名户外登山,纪录片,电影,三料爱好者,怎么能不去支持一下“喜马拉雅天梯”呢!度娘介绍这是中国首部记录珠峰登山的纪录片,昨天观影之后,我想他已经做得非常好了,美丽的画面犹如明信片,带人生临其境。好多人在影院中频频举起手机摄影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作为一名登过一些5000米以上山峰的人,也能深刻体会在这个海拔拍摄电影的诸多不易,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部电影,一定是有许多心怀热血的登山人纪录片人,付出无数心血与努力才完成的。为此,我觉得每一个户外或登山爱好者都应该走进影院去支持一下这部纪录片。

中国的记录片本身就已十分举步维艰,前几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只能说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太过匮乏,好的作品聊聊。一部制作稍显精良的“舌尖”就掀起收视热潮,说明我国纪录片还是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完全有足够的观众群和市场。如果你经常关注国家地理或者BBC纪录片,你会发现国外在纪录片拍摄方面已经有了十分完善人员体系,他们资金充裕,创作时间长,成片精彩,“人类星球”,“地球脉动”,“冰雪星球”,部部精彩。而我们的纪录片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甚至许多时候要靠盗用别人的素材来充实自己的影片。喜马拉雅天梯作为一部纪录片,还是有许多缺陷的。比如缺少中心主题,不知道是关注是学员,是目前的商业模式,还是登山的艰苦卓绝,东打一耙,西敲一锤,全片太过离散,只能通过雪山景观填补空白。看完,估计只有曾经的登山者,或者心之向往者才能引起同理心。至于普罗大众只会觉得风景好好,他们登顶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根本没有回味的感觉,特别是影片宣传的文字中特别点出“主要讲述的是,珠峰脚下藏族少年如何从牧民的孩子成长为国际登山向导的故事”,我觉得根本没有说出这个故事,完全文不对题。对他们的描述实在过于简单,流于表面,没能好好挖掘这些登山学校孩子们背后的故事,这点非常可惜。相比较“少年时代”,深度实在有点不够。影片介绍摄制时间长达四年,这点时间完全足够用来拍摄一名学员由初入校,直到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登山向导的过程。也不知道这么多时间都用在了哪,估计都用来延时摄影了,呵呵。一部纪录片,人文太少,很快就沦为一部风光广告片。

再来说说登山,现代户外登山在国外已经有将近百年历史了,涌现了无数传奇人物,目前已经是一项重事人员众多非常普遍的运动项目了。而在我国却刚刚起步,虽然早在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就组织了登山队登顶珠峰,但这都是国家行为,而民间登山活动是近些年才兴盛起来。登山是一项人与自然与自己对话的运动,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极限体验。在我们国家,这项运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就已经进入了过度商业化的阶段,越来越背离了登山人的本真,随着王石等商业大佬纷纷以登山为荣,登珠峰已经是商业过度开发的典范了,又包含了许多急功近利的中国特色,导致了许多问题。近些年走过不少国内国外的登山路线,我们的差距实在不是一点半点。每次看到我国美丽山谷中满地的垃圾,总是觉得十分痛心。而国外目前都已经可以做到,垃圾分类处理,或者自己生产自己携带,一路上基本看不到任何垃圾被随地丢弃,要做到环保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以前看过一段新闻,每年珠峰登山者都会在大本营留下无数垃圾,导致垃圾堆积入山,环境恶化。我想,我们拍摄这类纪录片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更深的切入点,多反映一些目前存在的问题,即使不能提出方案也能引起大众的思考。这样才能帮助我国的户外运动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才能起到一部优秀纪录片应该起到的作用。当然,虽说有很多不足,但我们还是应该向摄制本片的工作者表示敬意,没有你们的付出,我们是不能如此舒适的在影院中欣赏到世界之巅的美景的。

最后,谨向每一位行走在8000米以上的登山人致敬,无论你是为了生活还是追求梦想,你都已经赋予生命不同的意义。

PS: 吐槽一下度娘,演职员姓名的链接居然都是政治人物,我开始还以为是干部出演了呢,好无语。。。。。。

 短评

风景真好,风景加分额!!

9分钟前
  • 白竹
  • 推荐

导演选取素材的能力十分堪忧,全片几乎没见到明确的主线,像一个拼盘大杂烩,跟看珠峰上的云雾一般云里雾里。一会莫名其妙混入大本营里的外国人,一会聊起上绒布寺的僧人和神山历史,最后的采访就像给登山学校拍宣传片。仅依靠绝美风光和配乐而没有根系,看得出拍摄艰辛,但缺乏好的整合能力就是辜负。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其实都有些称不上是纪录片,就是很简单地小小地记录西藏登山学校的日常一隅的缩影。这些作为向导的引路少年,被我们比成是天梯,引领别人的梦想攀上神山。而对于他们自己就是一份不错的工作,要争取被选进登顶队。第一次登顶后会累会疼会苦,叫着下次让我登顶都不登了…这就是他们真实普通生活的缩影。

14分钟前
  • 皮皮咕咕咕
  • 推荐

(所以我怎么可能不打五星呢...)最喜欢清影的片子总在别人认为需要煽情的时候逗逼...每次看登顶的时候向导们说赶紧拍照,都会感受到鲍德里亚的恶意...

19分钟前
  • 浅斟低唱
  • 力荐

我想登珠峰

20分钟前
  • [x]
  • 力荐

好单薄的纪录片!着急忙慌赶到影院,全价买了票,然………不好就是不好。

24分钟前
  • 爱上一只猫
  • 很差

客户登顶后,向导说快拍,赶紧拍,旁边几个人也拿出手机,拍出来的效果就像在现场一样

26分钟前
  • 萤木C
  • 还行

我并不喜欢这种“去征服”的感觉

31分钟前
  • 群狼之首
  • 推荐

作为纪录片感觉也并不成功,更不谈作为电影。

32分钟前
  • 晓晓晓
  • 还行

很不错的一个题材,但执行难度颇大,最后的成片差强人意。片子最大的问题或许在于焦点涣散,导演似乎拎不清究竟想表达什么,最后拍了一堆没有太多内在联系的人物群像。登顶的困难其实主要还是靠说,影像本身没有承担起太多表达的功能。4K拍摄的喜马拉雅雪山确实非常漂亮,蛮可惜的。

37分钟前
  • Cherry Chan
  • 还行

说是纪录片吧、却没啥内核。应该是部昂贵的广告片!

38分钟前
  • Daniel
  • 还行

任性所以给五颗星

40分钟前
  • 蜂蜜柠檬茶
  • 力荐

摄像机真好,摄像师真厉害,扛着机器边爬山还要边找角度拍摄。8848看上去也不过就是个顶,“快拍照快拍照”……登顶在有些人看来是时尚是梦想,但在另一些人眼里只不过是维持生计的日常工作。藏人称之为圣山,内地人却只想着征服它。PS.真!的!好!讨!厌!屏!摄!的!人!

43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登顶对游客来说是生命的高潮,但对向导来说只是一次例行的工作。导演自称是想展示奇观与日常、信仰与商业之间的冲撞,但很不幸,他基本上都没表现出来。结果只拍出了个焦点涣散的风光奇观片。主角吊儿郎当,拿什么都无所谓,导致最后他那句点题的“我再也不想登顶了”越听越觉得像在开玩笑。

44分钟前
  • 艾弗砷
  • 还行

说实话看完心情有一点复杂,高山协作队的小伙子们非常值得敬佩,但是"这里有莲花生大师钦命的守护神,还有那么多得道高僧的圣迹,现在登珠峰成了一种时尚,我能说什么呢?"

46分钟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

过完重阳节来看登山_(:3√∠)_。看的还是全景声,非常不错!有几位藏族小鲜肉好帅呀,姑娘好看,孩子也可爱,西藏就是民风淳朴啊!神圣洁白的冰山,纯净湛蓝的天空,拨动心弦的配乐,用心又考验人的极限环境航拍。延时摄影和4K摄影的高画质画面简直美不胜收,赞不绝口!最后的花絮好长……

47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映像最深刻的两句话(大意):绒布寺的师傅说「登喜马拉雅成为了一种时尚,我有什么办法」,登山队指挥对登顶客户说「恭喜登顶,赶紧拍照」。着两句话表明,攀登珠穆朗玛已经归属于时尚圈和旅游圈了。

51分钟前
  • 墨澈
  • 推荐

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壮美的风光,而是导演借绒布寺僧人之口所说的那句:现在爬喜马拉雅成了时尚,我有什么话可说呢

56分钟前
  • 草木有嘉名
  • 力荐

因为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可能不会去到世界之巅,所以就看的格外认真。拍摄不易~最后还流下两行激动的泪水

57分钟前
  • 夭夭
  • 推荐

超五星

58分钟前
  • Mi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