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马狂

HD中字

主演:理查德·伯顿,彼得·弗斯,科林·布莱克利,琼·普莱怀特,珍妮·艾加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恋马狂 剧照 NO.1恋马狂 剧照 NO.2恋马狂 剧照 NO.3恋马狂 剧照 NO.4恋马狂 剧照 NO.5恋马狂 剧照 NO.6恋马狂 剧照 NO.13恋马狂 剧照 NO.14恋马狂 剧照 NO.15恋马狂 剧照 NO.16恋马狂 剧照 NO.17恋马狂 剧照 NO.18恋马狂 剧照 NO.19恋马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不在马上

对Equus有些纠结的情绪。
最初是因着理查伯顿的名头收了这部电影,可惜碟花了,正看到少年在催眠中拥着骏马,如情人一般。
隔了约莫两年才又淘到比较好的版。

这是一个年轻人受了宗教的蛊惑而向马儿行凶,出于极度的爱而非极度的恨,或者极度的情感无关爱恨,刺瞎了六匹马的眼睛的准心理惊悚剧。马儿过于英俊沉默,是受难的圣人,他的目光是救赎,他的脊背是超度。于是少年沉溺其中。儿时母亲给他念圣经的诗歌,仿佛绵绵情话,正好在深夜里,露重草长,攀着丰茂的鬃发,飞驰。

有个测试,喜欢骑马的人都追求性快感。清教徒样的少年在对心理医生的倾吐中,只那么一次,光裸的身体贴上马儿微凉的侧腹,为自己构想了远离男女的完美高潮。

Equus,拉丁词汇,相当于英文中的Horse,有两个奇妙的字母U,发音时嘴巴呈微笑状,于是,成痴,为癖。

理查伯顿的Dysart医生有点衰,大概跟玉婆正把婚后生活过得如雅典泰门般奢华。他开始谢顶,中等身材,端着肩膀,微驼着背,腆着酗酒的肥肚,洪亮又含混地嚷嚷着台词,并且过分注意不能让少年超过他的身高。

这医生用自己的秘密交换了少年禁忌的梦,把自己搭进去了,不划算。相敬如宾的老妻,由于害怕承担而没有子女的乏味婚姻,来来去去听若干正常不正常的人向他抖落隐私……这是他的生活,他时刻想逃开的生活。

当Equus从少年的梦呓中泄出,医生发现,这真TM是个诱人的字眼。一直想与某个志同道合的伴侣在宙斯神殿前宣誓的念头也浮出脑海。他那精神家园,住满了古代的希腊哲人,和那些镌刻进历史的名字,尤其是星辰般注视凡间的神明,都随着一个Equus,有俩U的Equus,响亮的耳光般抽到他的脸上。

老伯顿不复当年大将马克安东尼的英姿,他只剩端着一副架子,虚张声势。所以Dysart医生的眉头也总是耷拉着。他从下往上盯着那少年,说不上解救谁。

或者,就是摘下基督顶上的荆冠,再亲手给自己戴上。

 2 ) 摘抄部分

盛佳蓝光标注。Equus是拉丁语,对应的英文意思就是'horse',中文翻译是“恋马狂。”最先知道这部舞台剧是媒体大肆报道的哈里·波特电影的主演、年仅17岁的丹尼尔将全裸出演本剧。

恋马狂的剧作者是沙费尔,其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一名马童令人费解地戳瞎了6匹马的眼睛。“恋马”1973年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便引发轰动。在此之后,“恋马”转战美国百老汇,期间由安东尼·霍普金斯担任主角,上演次数达到1200余次,成为纽约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戏剧之一。1977年,好莱坞将“恋马”改编成电影,本片获1978年金球奖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二项大奖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变剧本三项提名。

电影是从一位心理医生的回忆开始的。一位平时行为举止良好的17岁少年,突然刺瞎了他工作的马厩的6匹马的眼睛,正当他将面临法院审判的时候,一位在当地很有威望的心理医生主动提出愿意接受他到自己的诊所进行治疗,从而也帮助他躲过了其他惩罚。

心理医生用了很多方法希望这名少年能够说出他刺马前所有与马有关的经历,以帮助分析他令人费解的行为的根源。但最开始,这名少年一直隐藏自己的心事,什么都不愿意说出来。心理医生只有从他的亲人身上了解男孩的内心。从与他父母和他兼职的马场老板的交流中可以看出,男孩从小就受到父母严厉的管教,不让他接触周围世界的任何事物,他唯一了解世界的窗口就是从母亲口中听到的关于圣经的各种故事,和家里的关于他从事马术的舅舅的照片,唯一能给予他想象力的就只有他卧室床头的一幅耶稣受难的图片。这部电影的宗教意味太弄了,大部分的对话都是些很晦涩的宗教用语,所以在看的时候,自己很多东西都不能理解。

在男孩6岁的时候,父母带他到海边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一位骑马的绅士,并且邀请他一起到马上来感受骑马的乐趣。当骑在马背上飞驰的时候,男孩第一次感受到了快乐和自由,但就在这时,他却被父亲严厉地斥责下了马。

从此男孩便对马这种生物疯狂的着了迷,同时,他从床头的耶稣受难图中似乎找到了其和马的共通之处。耶稣身上的枷锁就像马头上的缰绳一样,被人束缚和折磨;耶稣蓬乱的头发就像马的鬃毛;耶稣痛苦的表情就像马无助的神态;耶稣身后的广大民众组成的背景就像马奔跑的草原。他应经把马当成了上帝来看待,觉得马生来就受罪,一辈子就做人的奴隶,他要替他们受罪。于是在晚上的时候他经常对着一幅马的图片(他父亲将它床头的耶稣受难图片撕掉,认为这亵渎了神,他大哭大闹最后换上了一张马的图片后才安静下来),用缰绳将自己束缚,然后用马鞭抽打奴役自己。

后来男孩通过一个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份在养马场清理马厩的兼职,每个周末去工作两天。但是老板无意中发现,男孩经常在晚上牵着马出去,第二天马又照常在马厩里。心理医生用了催眠的方法,让男孩讲述他把晚上把马牵出去后的行动。男孩的潜意识一直在拒绝讲述这段经历,最后在医生的刺激下,他终于说出来:他喜欢全身裸体和马相抱,喜欢自己的脸颊靠着马脖子的感觉,喜欢赤裸裸地骑在马身上(网上都在说他裸体骑马是寻找性快感,我倒认为不是),喜欢感受在马奔驰的过程中自己和马融为一体的感觉,马就是他心中的GOD。

在马场长时间的工作后,他与另一位在那里工作的16岁女孩渐渐产生了感情。一天晚上,他们偷偷到电影院观看成人电影,男孩第一次看到了女人的裸体。就在这时,他父亲却又走进了电影院,发现了他的儿子。其实他父亲也是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但是为了避免尴尬,却假装说是来找这里的老板谈生意,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就在父亲叫他回家的时候,他勇敢挑战父亲的权威,跟着那个女孩跑回了马场。电影其实到这里已经做了很多铺垫了,接下来的情节就顺利成章的是男女身体接触了。这部电影还是比较大胆,男女都是六面全裸。但是马已经占据了他精神的全部,马就是他的上帝,在与女孩接吻的时候,他根本无法摆脱马在他脑子里的影响。他说:当我睁着眼睛,我就看到一只马隔在我们中间;但比上眼睛的时候,脑子里就全都是马的画面了,以至于我根本无法感受到她身体的存在。

马的形象作为上帝一直监视着他的活动,使他虽然极度渴望但却无法正常和女人交往,我想这个时候他刺伤马的眼睛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部电影围绕性唤醒、希腊神话和宗教展开,只能看个半懂。其实我觉得造成他恋马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家庭教育让他和外世隔绝了,再加上他母亲成天给他灌输的宗教思想。和马接触成了他唯一能够释放自己的方式,于是他就把马神化成了上帝。与其说是恋马,还不如说是worship the God。

电影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心理医生在治疗男孩的同时,也不断发现自己心里的阴暗面。在电影中他曾提到,已经很多年和妻子没有性生活了。以致在影片的医生独白部分,他都显得如此愤怒。还有就是电影让我看到了催眠术的恐怖一面,当他唤起人们痛苦回忆的时候,往往会让人濒临死亡的边缘。

虽然有喜欢的导演、编剧和主演,但是看得好累。

 3 ) [Film Review] Equus (1977) 8.2/10

Transposing Peter Shaffer’s influential psychosexual play onto the celluloid, Sidney Lumet’s EQUUS notches up Richard Burton’s seventh and final Oscar nomination and puts a young Peter Firth on the map, who has been acted in the role in over one thousand times from Laurence Olivier's National Theatre to Broadway.

Burton plays married psychiatrist Martin Dysart, who works in a hospital for disturbed teenagers, his latest analysand is a 17-year-old Alan Strang (Firth), who, one night, blinds 6 horses in the stable where he moonlights during the weekends 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 and Martin takes it on himself to get the bottom of this misdeed.

It takes some time for a jingle-chanting Alan to open up to him, so Martin visits Alan’s parents Frank and Dora Strang (Blakely and Plowright) instead, to get a rough idea of what is wrong with their child, and one can always probe into a parent’s deportment to trace their influence on their impressible offspring, while Frank is a non-religious nonentity, Dora, the hand that rocks the cradle, has been persistently feeding Alan her Christian fundamentalist belief.

Since his first contact with a horse at the age of 6, Alan believes there is a deity “Equus” (latin for “horse”) inhabiting all the horses, and a fascination eventually morphs into erotic yearning in his adolescence. Although amatory feelings for a horse is too outré a proclivity to elicit empathy from audience, if one can apply Alan’s condition to nativistic homosexuality, surely we can find more common ground in our understanding, and become more appreciative of Martin’s ultimate lamenting of “taking away Allan’s pain and returning him to normalcy by neutering his ‘passion’ which he overtly envies”.

Proffered with profuse monologue to deliver, a slightly haggard Richard Burton revels in his last hurrah with pluperfect elocution and genuine sympathy, fenced within a dead-end marriage and deviled by his Hellenic nightmares, Martin’s professional facade starts to totter when he becomes increasingly bewitched by Alan’s perfervid devotion to his fantastic construct about horses, Burton is rarely that good. But in the event, it is Peter Firth who gives his much venerated co-star a run for his money, not least for his intrepidity to bare it all (both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in honing up Alan’s stunted development: dazed perplex, infantile petulance, disquieted mindset and unbridled elation, during their respective stages in the whole package of a soul-shattering leading performance (yes, he is Oscar-nominated for the supporting category, a shaft is also given to Burton for his breakthrough role in Henry Koster’s MY COUSIN RACHLE, quarter of a century ago).

Secondary players are also indomitably excellent, Colin Blakely emits arguably the most tormented gaze ever when his Frank inadvertently witnesses his son’s deviation; Joan Ploweright heartrendingly holds court as a mother who cites demonology in her utter despair; Jenny Agutter won a BAFTA more for her moxie of undressing than her underdeveloped character Jill Mason, who has the guts to invite a boy to watch a Swedish skin flick, but cannot sense that he might not be entirely compos mentis; and finally, Eileen Atkins in her very early movie role, as the magistrate who introduces Alan to Martin and has a platonic friendship with the latter, although mostly appears to repeatedly make Martin feel good about himself, her fierce glare and undivided compassion subtly suggests that she is one of his betters.

Alternating between Martin and Alan’s quotidian sessions which often lead to the latter’ss own flashback and Martin’s own quest for truth outside the hospital, Lumet marshals a compulsive treatise not merely about a young man’s suppressed sexuality and profound humiliation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but also mirrors an elder man’s deep-seated trepidation of his diminishing potency, with an audacity rarely seen on the USA screen, for instance, the money shot where Alan performs his ritual in the raw with a horse during the wee hours on a field, is uncannily numinous and perversely beauteous, then there are those in-your-face, fast-edited montage of blinding a horse with a sickle and its bloody coda, never a psychodrama dares to go rapier-like in both its subject and vision, manna from heaven, that is what Sidney Lumet’s EQUUS is.

referential entries: Lumet’s THE VERDICT (1982, 7.7/10), 12 ANGRY MEN (1957, 9.0/10); Brian De Palma’s CARRIE (1976, 8.1/10).

 4 ) 恋马,对神的崇拜

Equus是拉丁语,对应的英文意思就是'horse',中文翻译是“恋马狂”。最先知道这部舞台剧是媒体大肆报道的哈里·波特电影的主演、年仅17岁的丹尼尔将全裸出演本剧。

恋马狂的剧作者是沙费尔,其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一名马童令人费解地戳瞎了6匹马的眼睛。“恋马”1973年第一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时便引发地震。在此之后,“恋马”转战美国百老汇,期间由安东尼·霍普金斯担任主角,上演次数达到1200次,成为纽约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戏剧之一。1977年,好莱坞将“恋马”改编成电影,本片获1978年金球奖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二项大奖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变剧本三项提名。

电影是从一位心理医生的回忆开始的。一位平时行为举止良好的17岁少年,突然刺瞎了他工作的马厩的6匹马的眼睛,正当他将面临法院审判的时候,一位在当地很有威望的心理医生主动提出愿意接受他到自己的诊所进行治疗,从而也帮助他躲过了其他惩罚。

心理医生用了很多方法希望这名少年能够说出他刺马前所有与马有关的经历,以帮助分析他令人费解的行为的根源。但最开始,这名少年一直隐藏自己的心事,什么都不愿意说出来。心理医生只有从他的亲人身上了解男孩的内心。从与他父母和他兼职的马场老板的交流中可以看出,男孩从小就受到父母严厉的管教,不让他接触周围世界的任何事物,他唯一了解世界的窗口就是从母亲口中听到的关于圣经的各种故事,和家里的关于他从事马术的舅舅的照片,唯一能给予他想象力的就只有他卧室床头的一幅耶稣受难的图片。这部电影的宗教意味太弄了,大部分的对话都是些很晦涩的宗教用语,所以在看的时候,自己很多东西都不能理解。

在男孩6岁的时候,父母带他到海边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一位骑马的绅士,并且邀请他一起到马上来感受骑马的乐趣。当骑在马背上飞驰的时候,男孩第一次感受到了快乐和自由,但就在这时,他却被父亲严厉地斥责下了马。

从此男孩便对马这种生物疯狂的着了迷,同时,他从床头的耶稣受难图中似乎找到了其和马的共通之处。耶稣身上的枷锁就像马头上的缰绳一样,被人束缚和折磨;耶稣蓬乱的头发就像马的鬃毛;耶稣痛苦的表情就像马无助的神态;耶稣身后的广大民众组成的背景就像马奔跑的草原。他应经把马当成了上帝来看待,觉得马生来就受罪,一辈子就做人的奴隶,他要替他们受罪。于是在晚上的时候他经常对着一幅马的图片(他父亲将它床头的耶稣受难图片撕掉,认为这亵渎了神,他大哭大闹最后换上了一张马的图片后才安静下来),用缰绳将自己束缚,然后用马鞭抽打奴役自己。

后来男孩通过一个朋友介绍,找到了一份在养马场清理马厩的兼职,每个周末去工作两天。但是老板无意中发现,男孩经常在晚上牵着马出去,第二天马又照常在马厩里。心理医生用了催眠的方法,让男孩讲述他把晚上把马牵出去后的行动。男孩的潜意识一直在拒绝讲述这段经历,最后在医生的刺激下,他终于说出来:他喜欢全身裸体和马相抱,喜欢自己的脸颊靠着马脖子的感觉,喜欢赤裸裸地骑在马身上(网上都在说他裸体骑马是寻找性快感,我倒认为不是),喜欢感受在马奔驰的过程中自己和马融为一体的感觉,马就是他心中的GOD。

在马场长时间的工作后,他与另一位在那里工作的16岁女孩渐渐产生了感情。一天晚上,他们偷偷到电影院观看成人电影,男孩第一次看到了女人的裸体。就在这时,他父亲却又走进了电影院,发现了他的儿子。其实他父亲也是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但是为了避免尴尬,却假装说是来找这里的老板谈生意,大家彼此心照不宣。就在父亲叫他回家的时候,他勇敢挑战父亲的权威,跟着那个女孩跑回了马场。电影其实到这里已经做了很多铺垫了,接下来的情节就顺利成章的是男女身体接触了。这部电影还是比较大胆,男女都是六面全裸。但是马已经占据了他精神的全部,马就是他的上帝,在与女孩接吻的时候,他根本无法摆脱马在他脑子里的影响。他说:当我睁着眼睛,我就看到一只马隔在我们中间;但比上眼睛的时候,脑子里就全都是马的画面了,以至于我根本无法感受到她身体的存在。

马的形象作为上帝一直监视着他的活动,使他虽然极度渴望但却无法正常和女人交往,我想这个时候他刺伤马的眼睛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部电影围绕性唤醒、希腊神话和宗教展开,只能看个半懂。其实我觉得造成他恋马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家庭教育让他和外世隔绝了,再加上他母亲成天给他灌输的宗教思想。和马接触成了他唯一能够释放自己的方式,于是他就把马神化成了上帝。与其说是恋马,还不如说是worship the God。

电影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心理医生在治疗男孩的同时,也不断发现自己心里的阴暗面。在电影中他曾提到,已经很多年和妻子没有性生活了。以致在影片的医生独白部分,他都显得如此愤怒。还有就是电影让我看到了催眠术的恐怖一面,当他唤起人们痛苦回忆的时候,往往会让人濒临死亡的边缘。

 5 ) 恋马狂:也许不仅仅是疯狂

我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一个年轻人。二十年前他从伦敦的一家旅馆消失,留下一个小盒子,里面有两本影碟,一本是《赤裸裸》,一本就是这部《恋马狂》。

这位年轻人,曾在精神病院两进两出。而这两部电影的主人公,也都是所谓的“疯人”。《赤裸裸》里的约翰,如伦敦城里的布鲁姆,一晚上历经种种怪象,最后得出了“上帝是个混蛋”这样的吊诡结论。而《恋马狂》里的主人公,将马视为为人类背负十字架的耶稣变体,崇拜马若神明。然而最后他无法背负这份狂热,最终因爱生恨,刺伤了六匹马的眼睛。

该从那个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呢?这个混合着希腊神话和弗洛伊德气质的故事,让我首先想到的词便是“Passion”。激情,狂热,痴癫……我实在无法找到对应的中文翻译。“Passion”,字典里的解释第一条,便是“人的精神中一种压倒性的强烈欲望。”它的拉丁文原意,是“忍受,受苦”。那么狂热总是与受苦有关么?康德在《实用人类学》里说到,万不能将“Passion”看作情绪的一种,情绪是平静的,短暂的,可与理智相协调的。如果情绪是迷醉,那么“Passion”则是一种病,一种有害于灵魂,有害于自由的病。

故事以心理医生的一段独白开始,他坐在办公桌之后的皮质圈椅里,一半脸沉浸在黑暗之中。这段极具戏剧感的独白,将他内心深处潜藏的“Passion”抽丝剥茧,直至最后,导向了对自己的存在的疑惑。这是一段极其优美的独白,其真挚沉痛,堪比约伯对信仰的诘问:

           “……我还是想着马,而不是那个男孩,不是他将会做什么。我总是看见那巨大的马头,它被链条束缚的嘴,亲吻着男孩。铁链摩挲,其中透露的欲望到底是什么?这与口腹之欲无关,与繁殖冲动无关的欲望。不再当一只马?不再被这特有的基因表达所束缚?这是有可能的,在一个我们无法想象的时刻,一只马,将它日常所受的,永不停止的鞭笞都一一清算,然后,将之转换成,愧疚?但是愧疚对一只马又有什么用呢?你看,我糊涂了。我应该问,这些问题,对一个孜孜不倦的外省心理医生又有什么用呢?不仅无用,还很危险.....”

如果不能理解一匹马的头脑,那么他能理解一个人的头脑么?

医生陷入这样的无解的疑问里。他没有治好病人,却被病人带入了一个异想世界。或者他原本心里就有火种,只待火焰点燃。一个外省儿科心理学医生,和牙医妻子过着平淡的夫妻生活。他对妻子和家庭生活毫无热情,却沉迷于古希腊文化。那些多丽克石柱,在诸天列圣之间展翅翱翔的雄鹰,那一片神秘而丰饶的地中海......这是他不为人知,隐秘的精神家园。

如果按照弗氏的理论来讲,医生和他的病人,二人异常的热情也许不过一种错位情欲的投射。不被满足或被刻意压抑的本能转化成了对其他对象的痴迷,转化成了一个异想世界。医生将自己的热情投身于遥远的古希腊,那个“在他眼中透过千万个神灵才能理解”的深沉世界。少年亦将爱欲全部移情于马。也是童年时期在马背上飞驰的经历,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自由”的感觉。马是他的神,他的恋人,他的奴隶,他的救赎和原罪......

然而电影想讲的,并不是精神分析那一套。事实上这一套也失败了,行不通。治疗到最后医生也成了病人。我想它想展现的,还是这个看似病态或反常的世界,其实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美感。少年艾伦牵马在月光下原野上奔跑的那一段,将这种狂热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赤裸上身,跨骑在白马之上。那匹马没有马鞍,线条流畅伸展,奔跑起来鬓毛飞扬,那么骄傲。一个巨幅全景,囊括了远处的月光,泥泞的宽广田野,赤裸裸的人与马。他们之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是喝醉了的尼采抱马痛哭。这一切让我无法不泪流,我想开天辟地,第一个骑上马的人,他想必就是如此的自由。

在一些浪漫主义的哲学家眼里,热情是自由的最高表现。黑格尔说过:“一个毫无热情的世界,一切伟大的壮举都不能产生。”这让我想起《乡愁》里那个疯子,在圣徒的青铜像之上发表演讲:“……必须有一个人高喊 ‘我们要建造金字塔’ ,建成与否无关紧要……”。在这个被理性主宰的世界,狂热被看作一种危险,一种非正常。那个带着艾伦来看病的女医生强烈要求心理医生将之改造成“正常的人,正常的小孩。你看不到他在受苦么?”哦难道她不知道所有的圣徒都在受苦,一切崇拜都要求祭祀?

然而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只能在幻想中重建昔日荣光。在梦里,我们再次化身希腊祭祀,或者马神的信徒,用另一种语言和世界沟通。

 6 ) He is in pain

回忆录式的叙述。
isolation sex pain==> pent-up emotions needs a vent: horse god worship==> crime==> shrink:start of the dream ,analysis of the past as material ==> 欲望的本我 自然的自我 宗教的超我 的剧烈冲突。
恋马狂堪称心理学经典案例之一。歌舞剧的成功也为此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短评

看起来跟《莫扎特》不同但是其实不愧彼得·谢弗宗教三部曲,内核还是挺相似的。从导演到表演都挑不出太大问题,但惟其如此觉得有点遗憾,借助电影视听(比如表现主义或者超现实主义的一些手法)完全可以把它推向更尖锐的呈现

5分钟前
  • 七七|烂柯人bot
  • 还行

马只是一个符号

8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少年的病态还是来源于父母,母亲的宗教狂热,父亲的无情打压,在解析少年心理的背后,医生自己也在逐渐展现自身的问题。相比Lumet其他电影,这部看起来比较煎熬……

11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强大的剧本,上了一门心理分析课。有的人的癫狂会让旁观者以为自己处于癫狂而对方无限清醒。

1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4.5;剧本和台词功力惊人,大段疾风骤雨般的质疑与宣泄中,情感的力度始终是饱满的;主观镜头中的自由驰骋是少年与「神」合体的高光时刻,点燃了虚伪说教的窒息生活,摆脱家庭阴影成长为独立个体,渴求性灵解放的焦灼,体悟到悲悯的情怀,这些需要善感的心灵和眼睛共享;医生的心魔未解,开场长镜棒。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剧本brilliant,表演已经很舞台剧化了。作为没有信仰的观者对于这种信仰产生的罪恶的理解总是隔着层朦胧的纱帐。

21分钟前
  • Br.G
  • 推荐

男孩对马异乎寻常的崇拜和迷恋惊世骇俗,但这到底是不是精神病呢?对力与美的崇拜,对自由的向往,对上帝的寄托以及对父权的反抗,拆开来看,其实这些都很正常。

23分钟前
  • blackdog
  • 推荐

没人再翻拍因为这片已经完美。Peter Firth的艾恩绝对是我看过最好的表演之一 ,值得我废寝忘食地做了中文字幕

24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彼得谢弗的本子太强悍了,卢曼特是完全还原了剧本。{伊库斯}戏剧剧本和{魔女嘉丽}小说先后诞生于73/74年,架构上很像,都有一个宗教狂母亲,内向的孩子最后爆发,结局出现血。电影版彼得费斯的表演还是趋向于舞台剧的表演,理查德伯顿的角色虽没有太大发挥空间,但是旁白段落他的表现很具张力

2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宗教崇拜,压抑,狂热,性。而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则是对社会认同的厌弃,中年危机,同样的情感与职业的双重压抑,乃至于对生活意义的怀疑。最终是以对社会的妥协告终,被压抑,但无法得出答案。

33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这片子拍得好有力量,情绪饱满。而且借助悬念揭露真相让故事更具吸引力。上帝与马,真强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本片改编自同名经典舞台剧,获1978年金球奖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二项大奖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变剧本三项提名。理查德·伯顿主演,影片带有很浓厚的宗教味,伯顿有很多大段大段的独白,只看英文字幕感觉有点理解无力。希望有字幕组能够做下这个片子的字幕。

38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妥妥的一部心理片神作,已经把男权社会下青春期性压抑原始冲动来自宗教狂热的影响乃至受虐心理和来自外界的打压隔绝之间的较量用一场迷恋马的故事绝妙地呈现,两位主演演技炸裂

40分钟前
  • 阿克曼
  • 力荐

文本非常厚实的一出心理戏剧,将宗教束缚下的性压抑体现得淋漓尽致,耶稣这里与马的形象重叠,男主的恋马意即狂热的宗教崇拜,而刺瞎马的眼睛是性萌动后的羞愧,除了男主这part隐喻非常精彩外,医生与男主的互动戏也张力十足,像是理查德·伯顿的台词爆发气场太强。

44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戏剧再度被失败地改编成了电影。闪回让那些所谓的“心理阴影”展现得太直接,含有隐喻的台词一下子就失去了深意,如同吃别人嚼过的食物一般。伯顿和弗斯演得挺不错,不过这套东西还是更适合舞台剧。另外,结尾的某些镜头实在令我难以直视,尽管你剪得那么快,可怜的马儿。

4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反宗教狂热和崇拜。马之于男孩是原生家庭禁锢青春期性冲动的枷锁;恐怖的希腊神话之于医生是苍白婚姻下中年危机的隐隐梦魇。两者都遭受生活无意的精神压迫,双方彼此治疗、互相治愈。艺术价值更多展现于汹涌澎湃的戏剧文本给心灵带来的冲击。

52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电影本身是不错的,但是如果在戏剧的角度来看,就是一部比较平庸的电影。马等形象太过具化了,本身是一部心理电影,不妨用电影语言把戏剧无法呈现的心理状态等用比较抽象的方式表现,结果现在成了单纯的叙事,缺少了探索的奥妙。心理医生是亮点,但缺乏本身的心理跨度,他间离出来作为第三人独白很有趣

56分钟前
  • U 兔
  • 还行

太濃的宗教意味,加上心理醫生、少年罪犯,很容易令人聯想到“Like Minds”。不同於基於聖戰的Like Minds,Equus有很多臺詞基於《舊約》,更難理解,我看得迷迷糊糊的。字幕將“約伯記(the Book of Job)"翻譯成了“作業本”……以及其它各種不好笑的翻譯錯。

1小时前
  • 席德
  • 推荐

与其说是恋马狂,不如说他想成为一匹马,像信徒想成为耶稣一般,使自己处于受难位置,并执信凭痛苦能鞭挞出绝对的理性和美。这绝对是西德尼·吕美特作品里被低估的一部,他近乎执拗地把狂热崇拜推回孱弱生理上,让负罪者败退,又为审慎者申辩,高低落差间,马的眼球就此悬在半空,成为见证苦难的真相。

1小时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Did you know that when the Christian Cavalry first appeared in the New World, the pagans thought that horse and rider was one person? Actually, they thought it must be a god.

1小时前
  • 蔷薇泡沫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