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

HD国语版

主演:赵涛,韩三明,王宏伟,李竹斌,项海渔,周林,马礼珍,兰周,李金生,潘建林,李永忠,陈凯,骆明望,陈容虎,江得平,唐灵,蒋世萍,张勇,田继全,程建,何忠明,汪庆松,汪建红,刘昌桥,朱记成,方传安,钱值贵,谭长鑫,兰天烟,余代其,麻祥,柳萍,李永虎,李奉民,李伦双,李彬,龙小茂,杨圣桃,杨隆珍,张圣全,张作平,邹小平,魏胜发,吕强,黄勇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三峡好人 剧照 NO.1三峡好人 剧照 NO.2三峡好人 剧照 NO.3三峡好人 剧照 NO.4三峡好人 剧照 NO.5三峡好人 剧照 NO.6三峡好人 剧照 NO.13三峡好人 剧照 NO.14三峡好人 剧照 NO.15三峡好人 剧照 NO.16三峡好人 剧照 NO.17三峡好人 剧照 NO.18三峡好人 剧照 NO.19三峡好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三峡好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三峡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迎来一男一女两个山西人。  男人韩三明(韩三明 饰)来自汾阳,是名忠厚老实的煤矿工人,来奉节为寻十六年未见的前妻。前妻是他当年用钱买来的,生完孩子后跑回了奉节。寻找前妻的过程中波折不断,韩三明决定留下来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现。女人沈红(赵 涛 饰)来自太原,是名沉默寡言的护士,为寻多日不曾与自己联系的丈夫而来奉节。丈夫与她的夫妻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这点她虽然深知,仍想让丈夫当面给她个说法。沈红的找寻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丈夫在有意无意地躲着她。韩三明和沈红虽不认识,却因为要做相对意义上的“拿起”与“舍弃”抉择,在冥冥之中有了某种神秘的联系。  本片荣获2006年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幻觉围城感染列岛不夜城团圆北海食神周生如故向往的生活2019极限杀机X计划高、低与脆弱之间青春集结号香蕉天堂邻家律师赵德浩第2季杀死我吧,苏珊娜逆天而行彗星之夜绿洲2020冷血入侵边陲风云女侠简恩天下第一限定24小时步步惊心2010情义两重天2000红潮风暴Gossip #她想知道的真正的○○地狱宝贝上瘾伏魔大师白鲸记棋王和他的儿子墨西哥往事嫂嫂19岁137枪锦衣卫之暮光之下疯狂金车我的美丽胖女孩电竞杀手

 长篇影评

 1 ) 一个三峡人眼里的三峡好人

我出生在长江边,外婆的木屋,随着三峡工程而永久地成为江底的记忆。身在异国,看到一部关于三峡的电影,这本身已经让我丧失了鉴别力。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熟悉得就像姑妈刚刚寄来的家乡特产的腊肉,让我对各种法国火腿都没了兴趣。 所以等到现在那种心情平和的时候,才能仔细想想这部电影。 贾樟柯是山西人,所以他继续用2个山西人的视角来书写三峡。尽管不能像《任逍遥》里那样对家乡社会状况把握得贴切,但是比《世界》里要来得精彩,以三峡工程作为背景,比起复杂的大都市更容易抓住一种鲜明的时代变革感。 比起《小武》,这部电影少了宣泄式的高潮,尽管有婚外情,千里寻妻这样的线索,其悬念也不是扣人心弦的,其精彩性连小报社会新闻都不如。这却正是贾氏电影可贵之处,或者说贾樟柯已经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不依靠情节和悬念来成全观众和自己,因为现实从来没有成全。 也许导演不敢擅自去虚构己不熟悉的生活,电影里并没有详细的刻画三峡移民的生存状况,但是整个环境的展现是成功的,真实的三峡,就是那样斑驳的墙壁,那些茫然的眼神,那些赤裸黑黝的肩膀,而绝非电视风景片里那样的雅致。所有的风景都是美丽的,像纸钞一样轻盈,而后面代表的生活往往沉重。 三峡沿线的城镇经济水平一直都是贫困线附近徘徊的,即使是在三峡移民之后,许多盲目的建设,虚浮的工程,甚至挪用贪污移民资金,让三峡移民牺牲的不只是水位线下的故乡。更可怕的是,三峡工程带来的环境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白暨豚的灭绝就是一个例子。 作为一个三峡人,三峡工程,曾经一度是夸耀的资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峡工地上有这样的宣传标语。可是渐渐的,我感觉得到一种虚妄。当我跟老外讲起我们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坝的时候,没有赢得多少羡慕。这就像你夸耀自己嘴里装了一颗最贵重的金牙,但谁都知道那不是天然的。 关于UFO,这一笔来得挺有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当下的中国,何尝不是充满了各种荒谬,比如电影里各色人等都有手机,却未必能解决温饱。比如那个领导把用民脂民膏修建的大桥炫耀于人,就像展示自己的玩物。这种荒谬,也许远远大于UFO的出现,所以电影里主人公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关心的是柴米油盐的生存。 不止一个中国导演试图用群众演员和原生态的表演来体现对底层的关注,但要么用一个童话式的结局让擦干眼泪的观众在走出电影院后灯红酒绿中忘却那些苦难。要么用悲天悯人的上帝视角去俯视众生,让观众以为自己的观看就是一种怜悯和施舍。贾樟柯的电影却将这份暧昧的关怀扔到一边,只是告诉你这样一个事实:不管你看没看这个电影,感动不感动,现实中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 电影结尾,三明和那些民工一起将奔赴山西,去伤亡率极高的煤矿做工,对于他们来说,哪里有什么希望,只是从一种苦难奔赴另一种苦难而已。所谓Still Life(静物),便是如物件一般麻木地活着而已。 一个走进电影院的人,要么是找乐,要么是找真实。如果他想感受感官愉悦或是意淫现实,那么就可以去另外的厅,当然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片子。所以,商业你就商业到底,真诚你就继续真诚。

更多影评:江湖儿女的囚徒困境

 2 ) 北大导演见面会归来

当你仅仅周游于长江三峡游山玩水的旅途中,而不去上岸看看生活在那里的底层人们,你就永远读不懂这里的一山一水……这是贾导拍摄此片的初衷。然而当你走进他们的生活圈子,你又会再次迷茫,他们忙于生计的奔走,根本无暇顾及本应引起的对剧组的好奇,而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寻问:要住宿吗?要吃饭吗?要车吗?……贾樟柯这一次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触碰、纪录这一幕幕现实,展现三峡人的生命力与尊严,也在寻找早已遗忘的灵魂! “人有的时候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贾樟柯 说实话第一次看贾樟柯的电影,就是这部金狮作品,去年是《断背山》。有一点相同的是,导演都用最细腻的笔调刻画出最真实的情感和现实!这也是两部电影结尾后,都能带给我持久的震撼和感动的原因。 今天的电影很值,看了一场好电影,见了一个好导演,听了一番好演说,还有幸亲眼观摩金灿灿的威尼斯金狮子奖杯。最兴奋的莫过于能在归途中吃着贾导的“大白兔”奶糖回家…… 电影结束带着观片时的疑问,在导演见面会上一一得到解答…… 1、英文名Still Life和中文片名“三峡好人”哪个更能传达和诠释本片的主旨?或许前者更直接地传达了片子的精神境界。三峡工程是伟大,然而却导致更多的人居无定所,流浪漂泊~ 2、片中有几处超现实的镜头作何解释?贾导说:有一天我自己去江边看景的时候就开始有乌云雷电,因为三峡自古巫山云雨,特别多的神话传说,我觉得那个地方天气特别神秘,我是一个北方人,不会游泳,涨潮我会很害怕,觉得会不会有外星人看着我,在电影里就画了一个飞碟。我觉得我们到了奉节真的会觉得现实里面有很浓的超现实的气氛,整个楼房的拆除它们是以七天为一个单元,基本上是五层六层,我们拼命地拍,跟消失的城市赛跑,我觉得特别超现实,我觉得是今天的一个气氛。 或许这种超现实的镜头更让他的电影风格具有某种超脱感,是那种历经沧桑后的豁然! 3、片中闪现的“烟”“酒”“茶”“糖”有何寓意?中国人最依赖的几种物质,因为导演是70年生人,他知道计划经济时代维持人们的东西很简单,就是烟酒、茶糖,边缘地区的人们就这些东西就可以过年,就可以感觉到幸福感,我们就是这样寻找着自己的幸福,就因为这样一个用的静物,用四个段落,烟酒茶糖。 4、房东老头为何说:“我还有几个男朋友!”其实说的是“烂朋友”……汗!就是他的朋友圈子很广、很杂。本片拍摄于重庆奉节县,全片基本都是重庆方言! 5、和《黄金甲》在本月14号同一天上映,是否有争票房之意?贾导的回答是:我觉得最起码应该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说我们银幕上不应该只有一种电影!《三》7号点映,14号全面公映,我们看好的只是7-14号这七天的点映情况。两个电影没有可比性,争不到票房。那么就请允许我们殉情吧。当听到导演这番话后,《黄金甲》在我们的眼里似乎变得分文不值,然而像《三峡》这样的好电影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爱戴去接受了?今天在场的大多是北大学子,他们只是“少数派代表”。中国现实如此,在物欲横流、崇拜“黄金”的年代,希望能有更多的“好人”都来看看贾导的《好人》! 6、最后感慨一句:“小马哥”so cool!

 3 ) 贱命必须活下去

《三峡好人》是这样一部电影:
看的当天,我们还看了一部《开水要烫,姑娘要壮》,其实也做得不错,
但是看完《三峡好人》之后几乎就全忘掉了。
而到了今天,吃饭喝水的间隙,
我也会突然爆出来一句:“老方,三峡里面,那几个空镜头多棒啊!
贾樟柯太鸡巴牛逼了!”

因为之前简单采访过贾樟柯的缘故,
所以那几组空镜头会特别留心:
就是韩三明从麻老大家里出来,路过几个工人在拆空屋,
墙壁上飘动着一张“奋斗”,
镜头拍摄了几个空屋,遗留着搬走的主人生活过的痕迹:
墙壁上的周杰伦,奖状,条幅。
那是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所爱,所喜,荣耀和经历。
而这些人群,已经被驱逐,被疏散,漂泊和游荡。

我超级喜欢贾樟柯的电影现在做到了这个地步:
用笔就像散文一样,情调有十足的诗意,
但是故事的架构是完全的故事,镜头语言则是绝对的电影。
就像一代宗师已经打通了全身经脉,无招胜似有招,
电影到处流动着充沛的元气和激情,
下手如此迅猛,捕捉又这样精确,
完全是现实的题材和细节,但处处有一种超现实的荒诞,
这样的调子和眼下的中国实在是太贴近了!
我们不就是在一个疯狂的时代?
赵涛去工厂找丈夫,七八个民工在拆迁工厂的巨大钢管,
其中一个在砸自己正在站的栏杆。
这样的笔触是不是超现实?
你砸自己的栏杆做什么?砸断了,你是不是要掉下去?
这些东西,深想下去,真的觉得非常震撼。

刘伽茵说:回头去看并不难,难的是现在就看。
眼下有一批电影是以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做背景,为什么没有人写当下的事情?
我不喜欢温情脉脉的去看过去的残酷和美丽,
我喜欢即便是非常粗糙的,即兴的,随机的,但是身在其中,绝不推拒。

贾樟柯在《三峡好人》里毫不掩饰的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拆迁办的人说:“两千年的一个城市,两年就要拆掉,问题自然是很多的!”
工厂的厂长也公然把厂子卖给一个厦门女人,
厦门女人搞的拆迁公司,负责的却是一个叫做郭斌的男人,
这个男人俨然是黑社会的老大,下面有一帮包括小马哥的人给他卖命。
事实上,小马哥也确实卖了命,他被埋在拆迁楼的砖石中。
独臂男人的女人大概是一个暗娼(说话腔调应该是我们巫溪那一带),被迫要飘零到广东去。而拆迁的民工们七八名(刘小东油画的模特们),也将生死付给一杯水酒,
准备跟随韩三明,千里迢迢的去山西挖煤,
尽管他们也因为“危险”而短暂沉默过。

生活就是如此,生活也必须如此:STILL LIFE,贱命就是要活下去。

一个山西来的男人,寻找十六年前买到的媳妇,
一个山西来的女人,寻找已经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
看似没有关系的两个人,贾樟柯淡淡的把两条线索勾连在一起。
我们觉得是有三处,一是厦门女人,一是独臂男人,一是郭斌的小弟小马哥。

看完了电影,信息量如此之大,已经很多吉光片羽,不复记忆,
也很难整理出一个框架来描述,
脑海中全是画面,一副一副:
诸如韩三明从船上下来,路过一片废墟,暗处的烂楼上蹲着高高低低几个民工,
诸如韩三明和女人对坐,聊十六年前的恩怨,背后飘动着一张破烂的塑料布,
诸如总是从赵涛脸上蒸发出来的油汗,薄薄的附着在她皮肤的表面,
整个城市的闷热,变成一种情绪,一种催促和一种宿命。
诸如赵涛去工厂,恰是独臂男子随妹妹去讨公道,有一个镜头给了这兄妹俩:
他们站在烈日下,背景是废弃的巨大的工厂,依靠着自行车,
公道是讨不到的,钱也自然拿不来,镜头大概给了他们俩那么一秒钟,他们孤告无处的站立着,
而这一秒钟,让我很感谢贾樟柯。

喜欢的地方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4 ) 一部深奥和富有情节,理智的和感性的作品

《三峡好人》(Still Life)是一部剧情电影,影片由贾樟柯执导,赵涛、韩三明等人主演。影片于2006年上映。影片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到了自己已离开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别两年的丈夫。
主人公没有向观众刻意说教,而是通过镜头语言展现内心,用韩三明的眼睛看三峡的人们面对新生活的自我调适,这个江湖风平浪静。影片流畅平实的风格颇为赏心悦目,即便是不了解三峡工程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平静流淌着的情绪。除了拥有纪录魅力,还是一部深奥和富有情节,理智的和感性的作品。
贾樟柯的电影,似乎很喜欢用歌曲来增添时代感,广播元素也经常用到,广播内容可以说是真实反映那个年代,但孩子唱的那两首歌的作用是什么?是早熟,还是反映底层百姓听的都是通俗文化?不过倒是能让人会心一笑。
你知道吗,现在这个世界已经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5 ) 三峡好人:每个人的故乡都正被淹没


三峡好人:每个人的故乡都正被淹没

2007年1月5日晚,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三峡好人》放映交流会上,谢飞导演说,《三峡好人》夺得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一举奠定了贾樟柯在国际影坛的大师地位。也许这种说法有夸大之嫌,“大师”这个桂冠不是凭一部获奖电影就能戴上的,贾樟柯是不是大师,要看他将来的电影创作。过早的“盖棺定论”对贾樟柯不是赞扬,而是捧杀。但是,《三峡好人》确实是一部放在大师级作品中也毫不逊色的影片,它所散发出来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大片横行胡编乱造之风盛行的中国和世界影坛显得尤为珍贵。某些神秘的场景和意象被认为富于超现实主义色彩,展现出中国当下现实的超现实本质。但是,要说这些场景和意象是超现实的,不如说是诗意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或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段落,例如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希区柯克《爱德华大夫》中的梦境,给人的感觉是荒诞、恐怖,而《三峡好人》并没有给人这种感觉,相反,它们是隐喻,又是抒情手段。
我认为,《三峡好人》的总体风格是诗意现实主义。乔治•萨杜尔说:“诗意现实主义是1930年至1945年间把克莱尔、维果、雷诺阿、卡尔内、贝盖尔、费代尔等人联结在一起的一条共同的纽带。”(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电子版)“在他们的影片中,梦或幻想与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自然主义的文学传统与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充满诗意的画面(特别是大自然的景象)和现实生活的景象或社会底层的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对影片主题的重视,对人物性格的着意刻画,使他们的影片常带有深刻的社会含义。”(《电影大百科全书》电子版)
我并不是说因为《三峡好人》在风格上接近三四十年代的某些法国电影,所以它就是一部好电影。相反,影片展现的是中国的现实,散发的是中国的美学意味,表达的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它和那些充塞着红灯笼、鞭炮、唢呐、琵琶和小脚女人等等“中国符号”的电影相比,境界判然自明。

一、现实主义

1.故事
在讨论影片风格时,首先要触及的不是视听元素,而是影片的故事。故事冲突强烈,那极容易变成戏剧式影片,故事冲突淡至接近于零,它就成了诗电影。《三峡好人》的故事是非戏剧式的,但也不是没有故事,因此它是一部散文电影。这种套用文学分类方法给电影分类的方式令人无奈,但也并非不能说明问题。
《三峡好人》有两条线索。第一条线是山西煤矿民工韩三明在三峡库区寻找妻子和女儿。在奉节县城轰隆隆的拆迁背景上,矿工韩三明来寻找与他分别十六年的非婚妻子麻幺妹和刚生下来就被带走的女儿。十六年前,他从奉节买回了麻幺妹,但被警察解救回乡。麻幺妹的哥哥麻老大欠一个船主三万元钱,麻幺妹被抵押给了船主。她长年在长江上跑船,女儿则在东莞打工。为了见到妻子和女儿,韩三明留在三峡,加入拆迁民工的行列。最后,他见到了妻子,决定带她回山西,但他必须付给船老大三万元钱才能带她走。他在奉节结识的拆迁民工愿意跟他一起回山西挖煤,一行人向长江码头走去。第二条线索是山西护士沈红来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郭斌。她无法联系上郭斌,只好找到丈夫过去的战友、现在的考古学家王东明,让他帮忙寻找。她觉得郭斌可能有了新的女人。最终,沈红见到了郭斌,却向郭斌撒谎说自己喜欢上了别的人,要和他离婚。她孤独地乘船向上海而去。两条线索以郭斌和小马哥联系在一起。郭斌是沈红的丈夫,小马哥是“斌哥”的手下,三明是小马哥新认识的朋友。
影片本来可以发展为拱形结构:三明的故事是一个门柱,沈红的故事是另一个门柱,小马哥的故事是门拱。它讲述的故事换了另一个导演完全可以拍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贾樟柯把它处理得非常平淡,具有强烈戏剧冲突的事件要么处理为人物前史,要么不予展现。小马哥是个崇拜周润发银幕形象的小混混,终日无所事事,打架斗殴。他的故事完全可以处理得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导演只是截取了他生活中几个最没有戏剧性的片段:他在变魔术的屋子门前游手好闲;他在唐人阁旅馆里看录像,问韩三明要烟抽;他被人装在蓝白相间的塑料行李袋里,被扔在长江边上,为韩三明所救,二人一起喝酒;他带人去云阳打架,给大家发“大白兔”奶糖;他被人打死,埋在砖头下面。这些平淡的事件蜻蜓点水地交代了这个人物短暂的青春时光。影片有意略去冲突强烈的事件,让观众在想象中完成小马哥的故事。
影片对小马哥的处理最能体现现实主义风格。影片的叙述视点是三明和沈红,他们是普通人,甚至是畏首畏尾的普通人。贾樟柯关注的,早已不再是小武这样的边缘人,他关注的是中国的主流人群,三明和沈红就是“主流人群”的代表,(我是从数量而不是话语权的角度来用“主流”二字)。小马哥这样的小混混虽然很有故事,但不是这部影片关注的重点。在现实生活中,“主流人群”的故事恰恰是最没有戏剧性的,大多数人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一波三折,自己的情感跌宕起伏。如果小马哥的故事被完整呈现,那《三峡好人》就变成了《美国往事》。
韩三明和沈红的故事并非没有可以大肆渲染的事件。比如韩三明见麻老大的场面,和麻幺妹见面的场面,和民工道别的场面,送别小马哥的场面,沈红见到郭斌的场面,沈红和郭斌分手的场面。在韩三明的故事里,冲突最剧烈的是韩三明被麻老大的兄弟踢了几脚。在沈红的故事里,沈红感情最激动的时候,是她把手机展示给王东明看的时候,那是丈夫打给她的最后一个电话。如果导演在这些地方用大量的煽情音乐,或者让人物冲突起来,表演夸张起来,那贾樟柯就变成了琼瑶,诗意现实主义就变成了情节剧。
《三峡好人》的非戏剧冲突式的故事,或者说弱戏剧冲突式的故事,是和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相协调的。
2.空间
影片的空间选择和呈现这个空间的视听手段,是现实主义风格的绝佳体现。在《世界》里,贾樟柯力图用“世界公园”这个人造景观来象征中国,它表现出导演把握中国现实的努力,却被诟病为矫揉造作。在《三峡好人》里,拆迁中的奉节县城首先是真实可信的奉节县城,其次才升华为中国的象征。影片所纪录的真实空间是两极的真实。一极是拆毁坍塌的街道和房屋、破败锈坏的工厂、肮脏狭窄的旅社、逼仄拥挤的渡船,一极是浪奔浪流的大江、灯火璀璨的新桥、宽阔洋气的奉节新城、巍然耸立的三峡大坝。影片大量运用横移长镜头,既记录真实空间,又如同对它的抚摸。它没有作旧,没有作美,在展示空间时只用自然光线,因为这个空间无法作旧,无法作美,它呈现出来,就已拥有足够的力量。
实际上,影片中的奉节旧城是由奉节、云阳、巫山三座城市接起来的,对曾经在这三座城市生活过的上百万人民来说,《三峡好人》将是他们缅怀故乡时不多的影像资源之一。三峡库区这个空间选择体现出贾樟柯的极端敏锐,他在奉节旧城拆迁的最后几个月里抓住了它的最后一声叹息。它的真实,它的强大,它的稍纵即逝,让每一个掠过的镜头都饱含感情。所谓的诗意现实主义,就是对现实中人与物的深情凝视。影片的英文名是“Still Life”,意为“静物”。在导演阐述中,贾樟柯说:“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静物”不仅是烟、酒、茶、糖,而且是被拆迁的整座城市,它(们)留有西汉以来的时间痕迹,保守着上百万人生活的秘密。《三峡好人》纪录了它(们)的消亡,仅凭这一点,它取得的成就就是无人可以否认的。(我所知道的另外几部以三峡拆迁为背景的影片是:章明的故事片《巫山云雨》、纪录片《巫山之春》,李一凡、鄢雨的纪录片《淹没》。)
        3.对白及细节
体现纪实风格的元素还包括人物对白、方言的使用、非职业演员本色出演、非戏剧腔的表演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人物对白。中国电影中人物对白的一个痼疾是:大量的台词仅是为了交待故事,有些台词会猛然跳出来,让人物替导演说话。台词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交待信息,二是表达人物情感。高明的台词总是将二者融合为一体。仅举韩三明见到麻幺妹一场戏为例分析,在分析中,不可避免地要设计到其它视听手段。
镜头一:大全,摇,镜头长45秒
韩三明和两个工友从景深走来,经过六个正在互相道别的人,走向江边一个破旧的窝棚,里面摆着几张木桌。
韩三明:你们走吧。
两个工友左出画,三明向窝棚走去,坐在桌边的麻幺妹站起,走过来。
麻幺妹:坐。
麻幺妹接过三明的衣服,晾在窝棚外的竹竿上。两只鸭子嘎嘎叫着走进画面,三明坐下。

三明和工友一起去,似乎他只不过顺道去见麻幺妹,而事实上,这是时隔十六年的相见。他们经过六个正在互相道别的人,相见和道别形成鲜明的对比,将三明和麻幺妹的分离放大为更多亲人间的分离。麻幺妹见到三明,只有一个简单的“坐”字,一个接衣服的动作,似乎他们的分别并不太久。这个“坐”字又表现出麻幺妹的客气,毕竟他们不再是夫妻。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没有不认识对方,说明他们一直互相思念,早已料到对方会变成什么样子。最后,两只鸭子嘎嘎叫着进入画面,简直是神来之笔!
 
镜头二:全景,固定静止,镜头长2分41秒
三明坐下,看见左边有个背兜,里面装着白菜和烟叶。麻幺妹过来,坐在他对面。两人久久不说话。
麻幺妹:你饿不饿?要不我给你买碗面去。
韩三明:不饿。(停顿)我孩子呢?
麻幺妹:在南方打工。
韩三明:这里不就是南方吗?
麻幺妹:在东莞。更南的南方。
长久的沉默。
韩三明:你现在的老公对你好吗?
麻幺妹:不算是老公,跟他跑船,给我口饭吃。
韩三明:你比以前黑多了。
麻幺妹:更老了。
韩三明:你现在好吗?
麻幺妹:不好。
韩三明:我对你那么好,你都要跑。
麻幺妹:那时候很年轻,不懂事。
韩三明:你都出月子了,我妈妈还不让你干活,养不住。
麻幺妹:你有老婆吗?
韩三明:没有。
麻幺妹: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个。
韩三明:我不要。我只想看看孩子。
这是,一个染了黄头发的女人从河堤下上来,看着韩三明和麻幺妹,过了一会儿,离开。
韩三明:你连孩子一张照片都没有吗?
麻幺妹:有,在船上。
韩三明:带我去看看。
长久的沉默。
麻幺妹:早不来晚不来,为什么十七年了你才来找我?
韩三明坐着,然后,从裤兜里掏出烟来,点燃。

 
背兜是表明麻幺妹身份的重要道具,里面的白菜和烟叶暗示存在另一个男人,另一个家庭。桌子上的水瓶将二人隔开。第一个长长的沉默之前的对话,寒暄和对“南方”的讨论,既是对女儿的关心,又是对漂泊感的强化。第二个长长的沉默之前的对话,互相关心对方是否已有婚姻,既符合人之常情,又暗示二人对对方的态度。韩三明责怪麻幺妹十六年前离去,语调和缓平静,麻幺妹也只是简单地回答“那时候很年轻,不懂事。”在情感即将到高潮时,一个女人从河堤上来,将煽情的可能性压下去。第二个长长的沉默之后是这场戏的收尾,麻幺妹说:“早不来晚不来,为什么十七年了你才来找我?”韩三明不回答,低头抽烟。关于这一段对白处理,导演在访谈中说,原本写了很多话,但韩三明提醒导演,这时候最好不说话,因为“说话就小了,不说就大了”。
简单的台词,平淡的表演,再加上生活化的细节,而简单平淡的背后却是人物内心压抑了十六年的炽热感情,也是导演对现实生活中人物情感把握的功力。这是一幅精心安排的构图,是精心安排的情感爆发,更是导演情到深处的自然表现。是现实主义的对白,现实主义的场景,更是抒情的对白,抒情的场景。这场戏可以说是本片处理得最为成功的一场戏之一。这个场面让我想起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中的一段: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诗意现实主义

诗意现实主义是抒情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上面讨论了影片的现实性层面,下面再讨论其抒情性层面。这并不是说影片可以划分为纪实段落和抒情段落,而仅仅是削足适履的分析。可悲的是,分析总是削足适履的。以下的分析将更多地涉及影片的视听手段。
1.横移镜头
《三峡好人》在镜头运动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较多地使用横移镜头和摇镜头,很少使用纵深运动镜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第一个镜头和三明告诉拆迁工人他将要回山西的一场戏。第一个镜头,渡船上,摄影机缓慢地横移,掠过不同姿态和神情的人们,最终落在寂寞地坐在船尾的三明身上。景别是近景、特写,视角是平视。它意味着导演置身于人群中间,正试图看到人们的内心。在横移过程中,摄影机有两处虚焦,像是省略号,省略了众多没有出现的人们,又像是泪水模糊了导演的眼睛。三明告诉拆迁工人他将要回山西时,镜头先是固定摄影,景别是中景,视角是平视,然后,它向左横移,落在一个侧身抽烟的人身上。这两个位于影片首尾的镜头互相呼应,表达了导演对普通人的深厚感情。
2.景深镜头
影片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在镜头内部呈现对比关系。众多的横移镜头像正展开的一幅幅山水画,把三峡奇幻美丽的自然风光呈现得淋漓尽致,大江奔涌,山峰险峻,云舒雾绕,宛如仙境。但它和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风光片不同的是,无论多么美丽的自然,它都只是背景,人以及人生活过的痕迹才是前景,残垣断壁和行走在残垣断壁中的普通人才是前景。于是自然之美和人生存条件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贾樟柯在北大放映会上的演讲中说:“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游客,我们仍然能看到青山绿水,不老的山和灵动的水,但是如果我们上岸,走过那些街道,到街坊邻居里面,进入到这个家庭,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古老的山水里面有这些现代的人,但是他们家徒四壁,这个巨大的变动表现为100万人的移民,包括两千多年的城市瞬间拆掉。”他的这些感受以恰到好处的视听语言表达了出来。
沈红在三峡大坝前和郭斌告别一场戏中,前景是沈红和郭斌,景深处是断桥上成双成对的恋人,前景是情感破裂即将离婚,后景是断桥相会双双起舞,前景和后景也形成对比关系。难以相信如此大的景深也在导演的控制之中。
景深运用上,除了对比关系,还有隐喻。比如,前景是人民币上的夔门,后景是真实的夔门,隐喻美丽的自然被商品化。最后一场戏中,三明看见一个高空走钢丝的人,隐喻这些前往山西挖煤的民工未来的命运。
在《三峡好人》里,景深的运用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直接对比,是抒情和纪实的巧妙结合,是直截了当的镜头内部蒙太奇。
3.凝视
再来看直接的抒情镜头。随着故事的进展,导演在银幕上打出了烟、酒、茶、糖四个字,它们就是英文片名所谓的“静物”。首先是烟,“烟”这个字幕打出时,接下来的画面是电视中的周润发用美钞点烟;小马哥死了以后,三明在他照片前点上了三支香烟,镜头推上去,停留在香烟上,停留在小马哥的照片上。三明和小马哥之间的感情,由一支烟进展到了三支烟。其次是“酒”,当三明拿出他从山西带给麻老大的酒时,镜头长久停留在那瓶并不高档的白酒、三明和麻老大身上。再次是“茶”,当沈红砸开郭斌柜子的铁锁时,镜头推上去,停留在郭斌留在柜子里的那盒明显已经过期的“巫山云雾”茶上,后来,沈红泡了一杯茶喝。奇怪的是,没有对“糖”的凝视。
让我再引用一次导演阐述中的话:“静物代表着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烟是三明在陌生人中打造人际关系的手段,酒是三明表达对麻老大尊敬的手段,过期的茶代表着沈红和郭斌过期的婚姻,糖代表着三明与麻幺妹之间的关怀与爱。烟、酒、茶、糖所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由疏远到尊敬,再到亲近、亲密,镜头停留在烟、酒、茶上,意味着对它所代表的情感的凝视,我把它称为“凝视长镜头”。没有对“糖”的凝视,是不是意味着导演并不相信爱呢?
4.声音
最简单有效的抒情手段莫过于电影声音。贾樟柯在电影声音的使用上一向非常有特色,被称为“声音纪实”,主要用来营造真实感,同时用有声源流行歌曲帮助抒情。《三峡好人》在音响处理上独具特色,流行歌曲的运用也更大胆,还用上了神秘梦幻般的配乐。
音响方面,民工拆墙的声音、市井喧闹声、工厂工人敲打铁管的声音、轮船的汽笛声等等,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民工和工人的敲击是富于节奏感的,也就是说,那些大远景中的民工并不是真的在拆墙,工人并不是真的在敲铁管,他们是在奏乐!
流行歌曲则用到了《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酒干倘卖无》《潮湿的心》。其中,《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潮湿的心》切合男女主角“寻找”的故事线,表达爱的主题。前两首由一个与剧情无关的小男孩唱出,在中间转换为无声源配乐。贾樟柯称那个小男孩为天使,相当于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在放映会上,贾樟柯多次提到,他想让小男孩唱邓丽君的《如果没有你》,但小男孩始终学不会,只好用《两只蝴蝶》。《潮湿的心》则直接表达沈红对爱情婚姻的伤心。《上海滩》由小马哥的手机铃声引入,中途转换为无声源配乐;《酒干倘卖无》则由小镇歌手从头唱至尾,它们切合山西人在三峡,三峡人去远方的境况,用于表达影片的漂泊主题。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歌曲,略过不表。
流行歌曲都是空洞抒情,没有语境的,所以,一首悲伤的流行歌曲被唱得欢天喜地,我们也从不觉得有问题。贾樟柯运用流行歌曲的特点,就是给流行歌曲添加一个语境,让流行歌曲从死变活。
最后是影片配乐,为了和三峡迷人的自然风景配合,为了营造一定程度上的非现实色彩,影片使用了大量梦幻般的电子音乐。在同时拍摄的纪录片《东》里也用了同样的音乐。音乐起来的时候,现实就被抽空。它使三峡不再是三峡,奉节不再是奉节,它们是中国的缩影。
5.超现实场面
最后,再来看看影片中颇富争议的几个有“超现实”色彩的场面。主要有五个场面:飞碟从三峡上空掠过、未完工的三峡移民纪念塔冲天而起、京剧人物玩手机游戏、身穿消毒服的人给正在拆除的房屋消毒、走钢索的人。飞碟从三峡上空掠过,从三明的视野里飞到沈红的视野里,似乎隐喻二人的情感和命运存在相似性;三峡移民纪念塔冲天而起,实际上是沈红下定决心要离婚的预示:她将拔掉这段不会再继续修建的烂尾婚姻。几个京剧人物是曹操、关羽、张飞的造型,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之一的刘备被换成了曹操,他还玩着手机对打游戏:连关羽张飞都已和曹操坐在一起,小马哥却还在讲江湖义气,他这种“怀旧的人”,必定会被埋葬在残垣断瓦之中。身穿消毒服的人喷洒消毒水的画面在纪录片《东》中也出现了,是贾樟柯从亲身经历中得到的素材,在神秘音乐的烘托下,它就变得超现实起来。走钢索的人预示着民工们去山西采煤的命运。这些被看成“超现实”的场面,不但有意义,而且非常符合三峡的整个环境气氛,符合影片主题。
贾樟柯对上述镜头作了一番解释:“有一天我自己去江边看景的时候就开始有乌云雷电,因为三峡自古巫山云雨,特别多的神话传说,我觉得那个地方天气特别神秘,我是一个北方人,不会游泳,涨潮我会很害怕,觉得会不会有外星人看着我,在电影里就画了一个飞碟。我觉得我们到了奉节真的会觉得现实里面有很浓的超现实的气氛,整个楼房的拆除它们是以七天为一个单元,基本上是一天五层六层,我们拼命地拍,跟消失的城市赛跑,我觉得特别超现实,我觉得这是今天的一个气氛。”
至于这种直接的抒情方式是否过分,每个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我认为,它们至少增强了影片的可观赏性。

三、中国美学意味

《三峡好人》从三个层面表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第一,苦难贫困的物质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条件下人的命运。
2007年1月13日,第二届“青年导演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闭幕,与会专家讨论了2006年出品的十部中国青年导演的电影。崔卫平批评《三峡好人》说,麻幺妹先是以三千元被卖给韩三明,又以三万元被抵押给一个船老大。导演反倒表现韩三明和麻幺妹之间的所谓真感情,这在大方向上恐怕是不正确的。崔卫平又评价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认为图雅带夫出嫁,过的是人的水平线以下的生活,而导演反倒把它表现得温情脉脉,这也是有问题的。
从女权主义或人性论的角度来看,崔卫平的评价无可辩驳。但是在知识分子的视野之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以外,还远不到谈论女权主义和人性论的时候。我是祖传的农民,我的父母亲戚兄弟姐妹都在农村。我姑妈的二女儿被卖在山西,姨妈的二女儿被卖在江苏,据说,她们都生活得很好,比留在四川好得多。为了生存,为了更好地活着,人是可以没有尊严地活着的。贾樟柯和王全安电影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是不带导演评价的状态,是更加真实的状态。对生活在这种状态下的人来说,女权主义和人性论这些西方的评价标准,等于说:你们去死好了。
贾樟柯和王全安没有用这些标准去评价人物,是因为他们太熟悉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尊重麻幺妹和图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生命韧性,也尊重她们的感情,至于观众用何种标准去评价人物,那是观众自己的事。
韩三明和拆迁工人告别,说起山西煤矿很多,一天能挣一两百,民工们当即决定要跟三明去挖煤。三明说,每年都得死十多个,早上下井,不知道下午能不能上来。民工们只是碰杯喝酒。第二天一早,他们一个不落地跟三明出发了。如果我们认为这只是虚构,那我们可以参考贾樟柯同时拍摄的纪录片《东》。画家刘小东的一个民工模特被砸死了,刘小东来到这个民工家里。民工的女儿哭着死去的爸爸,而民工的妻子和父亲却没有表现出悲痛。其中有个民工老父亲的特写镜头,他满脸皱纹,眼神里满是对命运的驯顺。他们早已接受了自己的生命中必将有的苦难。对煤矿工人、拆迁工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非正常死亡是正常的。这就是苦难贫困的物质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条件下人的命运。
(在导演版里,三明到断臂男人家里,他妻子问三明要不要小姐。三明问什么样的小姐,女人说:不是小姐,是少妇。她朝对面残破的楼喊了一声,楼里走出几个中年妇女,她们一边织着毛线,一边等待三明挑选。广电总局认为这一段“有伤风化”,于是大陆公映版给剪掉了。这一段将麻幺妹的处境推广成更多下层妇女的处境。另有两处被剪,一是三明刚刚住进唐人阁旅社,在片中两次唱歌的男孩穿着三角裤进来,拿起三明的烟,熟练地抽起来。他的未来就是小马哥。一是沈红来到工厂找郭斌,镜头从墙上挂着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画像向下摇,摇到正在争吵的工人身上。对此,贾樟柯说:马恩列毛斯的画像本来就挂在那里,不是我们作的美工,难道中国电影里马恩列毛斯的画像都不能出现了吗?显然,广电总局的人还是看懂了这一段的政治意义。)
第二,利益冲击下人际关系的变化和人与人的感情。
中国社会正迅速从一个熟人社会变成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特点是:熟人之间有利益和感情关系,熟人社会迫使社会成员遵守它的规则;熟人防备和欺负陌生人。三明刚到奉节的遭遇正是陌生人来到一个熟人社会时的遭遇。他被迫看魔术表演,被黄毛拉至江边看“四川省奉节县青石街五号”,如果不是黄毛,他就得为住旅店多花一些钱。所以,三明只好用一把小刀来保护自己。凡是出门在外的人,一定有过类似的遭遇。
三明是底层人,沈红则是城市小市民。她的婚姻和感情变化是诸多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热衷的题材,以致广电总局不得不叫停涉及婚外恋题材的电视剧。有人指出,沈红在工厂时的环境、镜头运用和场面调度与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相似,甚至可以说相同。但相同只是表象,只是对安东尼奥尼的致敬。沈红的孤独是被背叛的悲伤,是身体和情感饥渴的表现,其前提是相信爱情;《红色沙漠》的孤独是存在主义式的孤独,它不相信人与人之间可以有真正的交流,更不用说爱情了。安东尼奥尼会怀疑韩三明和麻幺妹之间能不能有爱情,而贾樟柯相信他们的爱情,他们同吃一块大白兔奶糖的情景能感动得一栋楼轰然倒塌。
我们没有宗教,大多数人很实际地活着,不相信彼岸,不相信上帝,不相信来生;我们没有进入现代,个体独立,男女平等之类价值,离人们还很遥远。所谓的后现代,只是一小撮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然是最终归宿。
第三,时代巨变导致的故乡淹没消失和人的漂泊。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古代诗人曾一再抒发“物是人非”的感叹。“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今天,桑田变成沧海,人非物也非了。
沈红离开奉节时,轮船广播中说:
今天,这里又因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而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三峡工程是我国几代领导人的理想,库区人们也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2006年5月1号,这里的水位将增高到156.3米,您看到两岸这些小房子,届时将全部淹没。
为了走向现代化,某些人或全部人“做出巨大牺牲”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现代化的洪水淹没每个人的故乡时,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记录和怀念,总有一些价值和情感值得传承和表达。正如片中的歌手所唱:
没有天那有地,没有地那有家
没有家那有你,没有你那有我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
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
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虽然你不能开口说一句话
却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
虽然你不会表达你的真情
却付出了热忱的生命
这种故乡失落的惆怅感和游子的漂泊心态是习惯了现代西方文明的人们体会不到的。只有那些与古人对接的心灵,才能感受到这种古典式情感。我曾经在安哲罗•普罗斯的电影里体验到它,也曾在塔科夫斯基的电影里体验到它,但我更愿意说,《三峡好人》对故乡的缅怀和游子心态继承自中国古典诗词。
最后,我用电影中的一场戏结束本文。韩三明坐在唐人阁旅社简陋的床上,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说:“二哥,告诉妈,我到奉节了。”

 6 ) 俺挺三峡好人

首先,如果我能颁奖的话,我一定把最佳娱乐奖颁给那个在电影里唱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的小孩子,他光着上身,撕心裂肺的对着空气唱着,犹如无人之境的状态真的让我笑翻了,是我这几天笑得最开心的一次,当然,那个为民工兄弟唱酒干尚卖无的光头也很搞笑。

除了这些贾樟柯常用的化烂到大街的流行歌曲为神奇的手段外(比如小武中的心雨,任逍遥中的任逍遥),林强的电子乐也很好的烘托了气氛,从有点厚重有点悲凉的背景乐曲中,影片就从渡船上的一张张各式表情的人脸开始。贾还是不紧不慢的叙述,或者对于人物周围的坏境更是一种长久的注视,从世界开始,贾开始喜欢玩一些有灵气的剪接和时空间离的效果,比如那个两个故事衔接的飞碟,比如在夜间突然亮灯的大桥,比如赵涛在黑夜的阳台上一转身,背后巨大的未名物点火起飞,比如片尾韩三明伫立望着的走钢丝的人。这些东西让原本直白平淡的故事泵出跳跃的火花。

贾是用这客观的眼光来看三峡的拆迁,客观中又带着很无奈的主观,比如拆迁的腐败,国有资产的变卖,他都借着小百姓的口中说出了天下人都心知肚明的道理,却又无法得到改变的,只能成为无奈的耍耍嘴皮子,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就像那个丈夫公伤的妻子最后一个人去广东打工,她平静对韩三明说总要做个决定,总不能留在这里两个人都等死。其实我觉得这个片子够尖锐,但是也许现在真的是民众需要的不是启蒙而是道路,政府已经司空见怪了,无耻无畏。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生活还是得继续。

于是赵涛离开了他的丈夫,韩三明重新找回了妻子,尽管他要回黑煤矿打工来挣3W块钱来赎他的妻子,而这个3W块钱的过程中他能否活着还是个问题。可是至少他得这样做,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家庭团圆生活在一起更重要的,可是我们的现实却如此残酷。

其实,我最喜欢韩三明在小馆子里等小马哥的时候,镜头移到了隔壁一桌,几个画着脸穿道具的搞川剧的在那边各自专心致志地玩PSP的镜头,笑死了。贾真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我喜欢看这样的电影。

 短评

贾樟柯这辈子不会拍出比《小武》,比《三峡好人》更好的片子了吧,这两部片子基本在贾樟柯努力的方向上做到了极致

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拍得太好了!贾樟柯可不止简简单单什么反应中国现实和底层艰辛,这部意外之作在表达对于生活的荒诞、无常和悖谬的思考以及自身电影诗学(美学)的突围与超越上有着极大地野心。基于贾对于构图以及景深更为本质的理解,导演从容不迫的用这些电影语言里最为基本的技法叙述了一个平淡却不乏味的故事。

9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小马哥的烟里吞吐着江湖,韩三明的杯中斟满了团圆。茶香四溢却只能品出苦涩,奶糖入口竟然尝不到甘甜。那边挖古墓,这边搞拆迁,是不是昨天永远比今天更值钱。那边是飞碟,这边是火箭,会不会现实永远比虚构更魔幻。浪奔浪流,是喜是忧,江水淹没的是一代人的变迁。我们都太念旧,所以我们看不见明天。

13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片中韩三明留的手机号是真的,在微信里能搜到他

15分钟前
  • DingXiyang
  • 力荐

沈红等了男人两年,见面却只好淡淡说了句我喜欢别人了;三明等了女人十六年,重逢也只是蹦了句你比以前更黑了。三峡不断标注的水位线浇灭了一个女人的冀望,重燃了一个男人的期望。喝你放了经年的茶,喂我一块藏了许久的糖,历史变迁的背景下,半世爱恨化作一缕芒果烟、一杯团圆酒,被定格在了纸币上。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贾樟柯试图寻找一种风格,他试图表现一种文化探索、社会秩序和历史的诗意。他从历史高度去质疑政策之下的意愿回归,表达对历史的深刻的怀恋和对底层社会生活的反思。长镜头的铺设一贯的朴素,烟、酒、茶、糖恰好串联生活的荒诞和历史的无常,而people多么善良和易欺啊! 8.5

2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几年以后回想,觉得是一部平平的电影。

2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因为中国的这种超现实社会状态不适用镜头能捕捉的...

29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家乡酒认不来哥哥,陈年茶表明爱已过期;芒果烟交一个江湖兄弟,大白兔换一对“忘年”夫妻。上建奇怪建筑,下挖古墓遗迹,文管局那么多的钟表,两千年的历史却只留存于纸币。浪奔浪流的时代,《好人一生平安》就是笑话;金钱至上的社会,《两只蝴蝶》结局注定分离。立于故土思故土,愤恨难消;站在家乡望家乡,山遥水遥……

30分钟前
  • 🔥死亡之翼(+3
  • 力荐

贾樟柯是中国导演里最好的DJ,“周杰伦、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间接参与了一部金狮奖影片。

35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贾樟柯导演功力最强片,几乎没有瑕疵。时间必将证明。

37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依然是原生态演员,不过看过了贾的之前几部后,会对这种演员使用方式产生一点疑虑。有时候明显看得出来那些业余演员是在“演”戏,这与使用他们的初衷是不相符的。韩三明在这里的感觉比在《站台》里的感觉差了不少。但我还是无法掩饰对这种平静叙事风格的喜爱。

3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千年奉节沉水底,三峡移民塔升空。“中国现在最大的现实主义就是超现实”——贾科长

42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两岸猿声啼不住 你我已隔万重山

4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失去妻子的人苦苦寻找妻子却空手而归,有妻子的人却有意无意躲着妻子。人最大的矛盾,就是你想要的,却得不到;能得到的,却不想要。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韩三明:“自己的事 哪能忘呐”

51分钟前
  • Q。
  • 推荐

三明的电话是真的。

54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生你就不是“三峡好人”,不要以为你是白领你就不是“三峡好人”,不要以为你是所谓的“精英”你就不是“三峡好人

55分钟前
  • 浪味仙
  • 推荐

我觉得斌斌老婆喜欢上的人就是斌斌的战友…

58分钟前
  • 大島
  • 推荐

拓展了我的华语电影认知疆域(真是太容易拓展了)。具象的自然生态和抽象的社会生态,仿佛在那个十元特写的近远景中得到了缝合;关乎民族的纵深感,在一次次不经意的横摇中时隐时现;家庭关系名存实亡的因果之问,在两场寻觅中得到了自然又丰富的解答。在三峡汇入了更上游(郭斌)与更下游(麻幺妹)的人们、“烟酒茶”和唯一出字幕时未入画的“糖”,种种有所指引的寓意化设计都透着一种自知刻意的可爱。超现实段落丝毫不让人出戏,大概因为魔幻的语境,从那时候便已悄然而立了。

1小时前
  • Oca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