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麦浪

HD

主演:希里安·墨菲,帕德莱克·德兰尼,利亚姆·坎宁安,Orla,Fitzgerald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风吹麦浪 剧照 NO.1风吹麦浪 剧照 NO.2风吹麦浪 剧照 NO.3风吹麦浪 剧照 NO.4风吹麦浪 剧照 NO.5风吹麦浪 剧照 NO.6风吹麦浪 剧照 NO.13风吹麦浪 剧照 NO.14风吹麦浪 剧照 NO.15风吹麦浪 剧照 NO.16风吹麦浪 剧照 NO.17风吹麦浪 剧照 NO.18风吹麦浪 剧照 NO.19风吹麦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风吹麦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CillianMurphy饰)得知战争爆发,毅然投笔从戎。他回到家乡,与弟弟泰迪(PadraicDelaney饰)、好友丹(LiamCunningham饰)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黑与棕”民兵部队。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然而,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我与琼斯太太 第一季我11失控宝贝追踪艾芙莉当海风吹过我的坟墓淘气精灵临时同居(粤语版)心灵猎人 第一季黑盒子盲探药有神功古墓荒斋废柴联盟第二季极限职业肉食猎者第八季飓风袭击美国 第二季推理的女王2想明白了再结婚特工科恩瓯柑之恋山之东,海之北定时器真正的忏悔我的老板是小猪超人高校珠光宝气1994恐惧拉斯维加斯东方剑激情床伴糖果他和她 第三季失踪:马航370印度超人哥哥扭蛋夜叉新娘闪亮茗天第二部

 长篇影评

 1 ) 我的一生像一束光,在你们眼前划过


今天下午的课,老师讲《风吹稻浪》。
说实话,我之前看过,浑没看出好来。
以为只是政治立场贴合了这几年欧洲电影节的风气,所以拿獎。
老师说:“我们电影学院眼下的风气,学生们喜欢一些电影语言不标准的电影,
这种神叨电影,比如《天使爱米丽》,比如《罗拉快跑》,比如《通天塔》。
或者一些排场电影,铺张电影,比如《美国往事》。
而这种语言标准的电影,则觉得太平庸了吧?缺乏才气。
是因为读不出这种电影的好来。”
说得我十分惭愧!
因为我确实满喜欢他说的那些神叨叨电影来着。
这是个人气质的问题。
比如我甚是喜欢《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等神叨叨电影,
比起《红楼梦》毫无疑问更喜欢《金瓶梅》,就很说明问题。

老师今天分析了《风吹稻浪》一个镜头段落,分析人家“标准”在哪里,
精确在哪里,有效率在哪里。
并且让我们感受到顶级电影的那种平衡感,
冗余部分的高超,以及冗余部分并不破坏叙事的平衡,
以及留出的气口,让观众抒情的时候,如何继续推进剧情。
什么叫分寸,什么是“操之过急”,什么又是“若无其事”。
这种纯粹感觉的东西,落实在镜头和剪辑里,半秒钟都是差距。
只有这么好的老师,才可以讲到这种境界。

实在是非常牛逼。
而且,非常简单。
真正的顶级电影就是这样,如同一切艺术一般,只是恰好,只是本然,只是返璞归真。

之后看了一段肯 罗奇的访谈花絮。
我很喜欢和老师一起看花絮。
因为看花絮不同于看电影,比较像大家一起话家常,气氛放松而亲和。
一个花白胡子的法国人,面对肯 罗奇,坦言自己是他的电影学生,
说喜欢他的电影,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痛苦。
这种坦率的表达自己的喜欢的方式,也是我做访问的方式。
我心里想:“法国大胡子,原来你也是上来就捧一通臭脚啊!”
肯 罗奇是一个害羞的人,头发花白,面容纯净,戴眼镜,
特别像一个在大学里闭塞了一生好好教书的大学教授,
平时喜欢在秋夜里散步,看看学校里开的花那种。
屏幕上一部一部的放他若干年的电影片段,最早一部从71年开始。
我们的老师随口说:“那一年,我刚出生。”

这时,年老的害羞的肯 罗奇面对自己的多年前的旧作,
说了一句很棒的话,他说:“我的一生像一束光,在你们眼前划过。”
还有,放到第三部作品《折翼母亲》,
他突然无法说下去,他哽咽了。
全然不是作态,能感觉到,他因为自己情感的外露而有些羞愧,
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片段还能引起自己这样剧烈的情绪波动,
他竭力控制自己却无法立刻奏效。
他擦了擦眼睛,讲这部电影最初的成因:
一个被强暴的母亲,因为暴力的阴影有了暴力的倾向,所以社会工作人员裁定她没有资格做一个母亲。
她越是痛苦,就越是忍不住施以暴力,形成恶性的循环。
社会工作人员来帮助她生产,但是目的是立刻带走她的孩子。
屏幕上那个母亲,疯狂的喊着“NO!我不要生!我要它继续留在我的肚子里!”
她还不知道自己以及孩子即将到来的命运。

肯罗奇说了很多话,我只听了前半部分,
有几句我很喜欢,比如关于悲剧和喜剧,他说:
“有幸福结局的就是喜剧,有悲伤结局的是悲剧。
在我看来,在结束之前,悲剧能让人发笑,喜剧也能让人哭泣。”
他说,自己每次拍电影,都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建构一个故事?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要回答第一个问题。”

我们的老师一直利用自己上课的有限时间,不遗余力的跟我们看这种电影,
告诉我们当下世界范围内最牛的电影人在做什么,是什么样的思路。
他竭力告诉我们,不要只看自己的肚脐眼,写纯个人史的电影剧本。
虽然我们是编剧,但是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完全就是导演。
他极力想让我们知道,眼下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是迅速丧失了对社会的切入能力,
对观众现在关心的问题一言不发。
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冷漠,其实是因为电影人对观众的冷漠。
并且,他一再告诉我们,不要用“体制”做自己的赦免权。
并且强调,一直强调,也不要以为类型电影都是泯灭个性的作品,
因为,没有人可以混淆希区柯克和比利 怀德的作品。
他们都具备强大的个性,并且非常精确,充满神秘。

每到周二的下午,都会有一种幸福感,
这种幸福往往跟随着某种痛苦:
那是你所渴欲的知识充分满足之后,有种饱溢的痛苦,
简单的说,就是吃撑了,但还是忍不住吃下去。
我深信这些东西会对我的人生起到某种重要的影响:
虽然,当然,这些影响如今还看不到。
 

 2 ) 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e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 —— Damien

“It's easy to know what you're against, quite another to know what you are for."——Dan

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过历史洪流的裹挟,但还是有人选择坚持纯粹的自由理想,并不惜为之赴死。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

电影结束,我把自己投射到情境中,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一定会成为强权的拥趸,或“识时务”的妥协者。我羡慕彻底的革命行为和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因为我特别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给我一万个胆儿,我都做不到。

电影里的Sinead和Damien在我眼里,符合“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这句歌词所营造出的所有可能的意象。

 3 ) 当风吹麦浪,他们已不在

大师的笔触和缓惆怅,通篇是一种我们永远学不会的宽广,抛却战争的政治性立场,娓娓道来一场人类历史不断重演的宿命,一片土地仿佛命中注定要经历的二次伤害。 当枪口由对手瞄向了曾经的战友,当你变成了曾经殖民者的模样,当曾经的为自由而战也开始以暴力维护统治的稳定,方知战争的底色只有无尽的忧伤,成王败寇都不值得歌颂,硝烟过后的世界只有两败俱伤。

那年一群年轻人放下了球杆拿起了枪,如今微风再度吹过山谷,掀起阵阵金色麦浪,他们却已不再归来。 镜头下的世界诗意而惆怅,这一次无关输赢、无关正义,人文情怀站在更宽广的角度回望这一路的聚散离合,再宏大的历史变革,也终归是小人物背负了牺牲的代价,再争议斐然的内战,也终归追求的目标不再同路。 “这不是人民的意愿,这是人民的恐惧”“人们往往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大师对于政治性的把握简练、克制而一击即中。 当现实的千头万绪绊住了理想主义的脚,是选择忍痛迈向未知,还是保守胜利果实,特定时代下无解的命题,却就这样带走了那些年轻的生命。战争是无情的,政治是无情的,这一切都不该被歌颂,都不该为和平让步。

 4 ) 《风吹稻浪》: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风吹稻浪》最值得尊重的地方,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今年5月,乍闻肯·洛奇的《风吹稻浪》获得金棕榈奖时,我的反应是,又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这令我想起2002年获此荣誉的波兰斯基的《钢琴家》,颇为名不符实——诚然视听语言上佳,故事紧凑,但对历史的苦难依然停留在陈词滥调上——我很怕这又是一部“陈词滥调”的史诗。

但是看过之后,觉得这的确是一部勇气与良心之作。英文片名“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取自爱尔兰诗人兼作曲家的罗伯特·威尔·乔伊斯的歌谣,在爱尔兰传唱已久。这部电影一直被通译为《风吹稻浪》,不过友人提示我说爱尔兰不生产水稻,Barley只是大麦而已,所以应该译为《风吹麦浪》。在台湾上映时直译为《吹动大麦的风》,则有欠文艺。

肯·洛奇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一个工人家庭,1967年开始拍摄电影,他的《小孩与鹰》成为英国电影史上一部关键性作品,(基斯洛夫斯基在电影学校里读书时看了这部片子后说“我也不要做他的助手,我愿意在他身边给他泡泡咖啡,我就是想看看他是怎么拍成的”)。肯·洛奇从未和政府妥协过,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专门拍英国郊县底层社会题材的,加之风格写实,所以显得毫无情调。

之前深受感动的有关爱尔兰历史的著名电影,一部是《哭泣的游戏》,一部是《血腥星期天》。而《风吹稻浪》所描写的事件更久远,背景在爱尔兰1920年内战前后。1919年因英国军队的残酷统治,引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两年后双方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自治,但北部6郡(现北爱尔兰)仍归属英国。爱尔兰内部主战与主和两派之间立即爆发了内战。肯·洛奇和他的编剧很好地切入在1920年这一时间点上,使两个主角之间的思想和命运冲突在短促的历史空间中碰撞得异常激烈。

故事的主人公是外表柔弱、信奉和平的医生戴米恩,因目睹英军迫害同胞而跟随哥哥泰迪加入抵抗军。为了独立与自由的理想,戴米恩不仅深陷牢狱、出生入死,而且亲手杀死了向英军妥协的好友。当包裹着妥协的、不彻底的和平来到,戴米恩和很多战友决定继续作战,而泰迪却穿上了爱尔兰政府军的军装,维护起他认为来之不易的和平。最终兄弟为了和平的不同定义而反目,泰迪亲自下令枪毙了弟弟。

整部影片的风格依然是肯·洛奇式的不加修饰,毫无《勇敢的心》式的浪漫革命主义和被美化了的战斗场景。很多西方评论都指出,无论你是否赞同肯·洛奇对这段历史的陈述,你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作品。是的,尤其在结尾处,任何有感情的观众,相信都会无语凝咽。

《风吹稻浪》并非肯·洛奇的第一部历史题材电影,他曾拍过反映爱尔兰革命的《致命档案》、尼加拉瓜解放斗争的《卡拉之歌》、西班牙内战的《土地与自由》——这些影片绝对小众。而《风吹稻浪》上映之后,爱尔兰公共广播公司开玩笑地说,肯·洛奇大概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他的作品竟然会成为爱尔兰的“主流电影”。这部影片在英国和爱尔兰地区为数不多的戏院里上映,票房竟然超过3000万英镑。据说很多爱尔兰人“当场泪洒戏院”。

在《风吹稻浪》的中文官方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对于我们这些并不切实了解爱尔兰历史的异国人,显然无法和他们一样对这部影片感同身受。但好在肯·洛奇的眼光绝不狭隘,他将人性(兄弟、同胞之爱)与现实以及理想之间冲突,用平实但锐利的故事呈现出来。

《风吹稻浪》更重要的价值远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肯·洛奇自己说,“现在,在伊拉克,我们知道那些死去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名字,但是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伊拉克人被杀死了。所以占领区人民生命的价值被认为远远低于占领者生命的价值。我说的这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像爱尔兰一样的故事总是在重复发生。”这就是这部影片最值得尊重的地方。这位导演在接受金棕榈颁奖时,说出了《风吹稻浪》的意义:“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

转载凤凰网,先存一下,改天有空自己写一篇。。。。

 5 ) 老者眼中的黑白人生

将炸药捆绑在身体上,留下导火索的空间,来到闹市,来到无辜的人群中,点燃,爆炸,血肉横飞,将自己支离破碎,将自己的信仰升华。我一直不能理解这些用生命祭奠信仰的恐怖主义者的内心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我见过为不良信仰左右的人的愚蠢和真诚,却一直猜不透这样的行为究竟具备如何实现信仰的条件。

一个人从温文变得执着,一个人从正常变到异变,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大脑支配的,用心去做的事情却是毁灭自己杀伤同胞而推动某种势力的壮大和生息。作为个体,能够如此又是为何?

70岁的老人,一生将尽,用心生活了一辈子,这是的所思所想,他的世界是什么?这样的人说的事情,讲的话语,摄制的电影的灵魂是什么?他看到个人的得与失,看到社会的得与失,看到众生的得与失了吗?不,到那样的年岁,眼中的人生只是关于对人性起起伏伏的种种经历的闪回了吧?是放弃了许多壮年时候的精髓,慢慢体察世态炎凉人生苍茫的一种平静,是将个体与政治统统淡忘回归自然的一种情操了。

《风吹稻浪》如史诗一般却平淡如素描一样的影像,因为通过70岁老人眼睛的沉淀,而变得举足轻重。爱恨情愁的交织,风起云涌的政治生命,一对年轻人为理想的付出在本片中变得更像是一种世事生活的提炼和总结。

本世纪初,英国与爱尔兰的土地之争由来已久,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就是这场战争的产物。即使在大英帝国的强权镇压下,爱尔兰人还是坚持了独立的信念并获得最终的成功。然而,民族仇恨的洪水照旧滔滔不绝,直至半个世纪以后方才停歇。在这方面,影片几乎放弃了背景叙述,而就是通过典型个体在这段时期的经历来借古喻今。

兄弟二人来自爱尔兰的农村,即使在斗争尖锐到极端的时刻,兄弟二人也没有拜见什么领袖一类的人物。有时候,个体的遭遇就像遇到洪流一般,不能左右自己的去留。他们看到被欺压被杀害的同胞,看到对手眼中的轻蔑和恶毒,看到自己只是在绿野中自在的嬉戏,看到自己的尊严被肆意的扭曲。于是,生命中的转折成就了以暴制暴的决心。他们枪杀了酒馆中谈论家庭的英国士兵,枪杀了背叛自己民族的未成年孩子,兄弟二人从手无寸铁的无辜者转换为果断绝决的刽子手。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理想的爱国心的爆发和对信仰的坚持。

在看似正义的弱者中,在看似无辜的复仇中,在看似隆重的升华中,这种等同于对手的举动在血腥中变成兄弟二人的生活。在这一趟历史的混水中,我们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医生的诞生。在哥哥无限的前途中,他选择了拯救自己的所见所闻,选择了将所有人性的优良品质变换为运用刀枪你死我活的技巧。没有对于政治的长远思索,没有对于生命的细细体味,用所谓的正义,用年轻的热血,用所有的精华,来展开一场用信仰支撑的战争。

人一旦作出了什么,就不可以也不可能退回了,就如一盆泼出去的水。他们唯一的优点是盗亦有道,他们区别与对方镇压的方式是他们攻击的是对手的军队。而他们采用了手段如暗杀、绑架、袭击却如同一群悍匪。命运给他们刻上了一种印记,是一种似是而非的危险。信仰的坚定是正确的,而信仰究竟是不是正确则是茫然的。战争终究有一种结束的方式,那是上层建筑的举动,而作为流散四方的个体,究竟能够体味什么,能够掌控什么?

一群人偃旗息鼓,一群人坚持走原来的路。自身的剥离实际上是政治家们的抉择。然而,我们的主人公们距离那些高层实在太过遥远。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葱郁的森林,自己的家园和已经背负的仇恨。一群人相信政治斗争带来的均衡已经足矣,另一群人仍然相信血战到底是出路。一些仇恨淡去,一些仇恨继续。于是,自身的反目成仇变成另一种致命的伤害在所难免。弟弟亲手枪毙了哥哥,将死讯带给了嫂子。一家人土崩瓦解,仇深似海。这是这个故事的终了。

当变身为警察的弟弟在牢狱中哀求哥哥认罪求生时,哥哥压抑的绝望的怒吼带着愤怒的味道。当初,当我杀死那个被成为叛徒的孩子的时候,我就再也回不来了。我要为我自己做的事情负责。于是,哥哥很坦然的面对行刑队的枪口。沉闷的枪声过后,这个生命就此离我们而去。而这个个体,曾经和现在都是那么的优秀。他看着亲人被杀,看着家庭成员的目光而决定带着他们展开反抗,为的也就是寻求生活的安定而已。然而,在他信仰支撑的背面,他实际上微不足道。他只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之一。而他的弟弟,即使还在世上,有何谈获取新生?也就是说,模糊的信仰在不可控的命运面前是极为危险的。

影片抛弃了所有的倾向,没有靠近政府,没有靠近个体,只是从一个老人看待人生的角度,慢慢的却极富张力的将人性黑白的悲剧给予展示全貌。在平实到没有技巧的影像中,我们依稀记得绿野中渺小的人影和人们被遭遇击垮后的泪水横流,以及主人公最终的命运。现今社会,被信仰支撑却被命令用自毁来换取强势群体尊重的那些人啊!你的勇气究竟为谁而涌出!

 6 ) 历史明证

没背单词,没做作业,看《风吹麦浪》,顺便复习了一下历史。

带有隐喻的电影,以史论今的成分显而易见,但导演的对全片的把握异乎沉稳,用冷峻的口吻讲述了二十年代的爱尔兰土地上的革命热情和青年们的思想状态。民族尊严往往都是由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人们怀着对美好社会的渴望站在风口浪尖而毫无畏惧,影片从客观的角度揭示着前线革命者阶级地位的悲哀、命运的展转,同时也咏叹着那些执著而坚毅的牺牲者。

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仍然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资本家和军队踏上这片安宁的土地,掠夺财富,蹂躏和奴役当地人民。电影在曲棍球赛中开场,气氛愉悦,小小的冲突展现出爱尔兰人桀骜的一面;然后是一个简短的对话,主人翁戴恩表示将前往伦敦,众人对此唏嘘不已;接下来,野兽般的英国卫队,羸弱的爱尔兰家庭和因不愿用英语报出自己名字而惨遭杀害的17岁少年,组成了一组激烈的冲突,彻底打破了第一幕的和谐与自由,形成强烈的反差。
事后,男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着应该做出回击,戴恩不顾大家的劝告,坚持认为“大英帝国”不可战胜,一切反抗都是徒然,毅然要尽快离开。但是,当他踏入火车站,又撞见了因为拒绝搭载英国士兵,驾驶,副驾驶和车站的工作人员被打倒在地,面对十几只枪口,他们竟毫无惧意。戴恩由此被触动,投身武力革命,直到最后付出生命。这是一次决定性的思想转变,改变了主人翁的命运,也确立了影片的基本发展方向,别的剧本里不乏类似情节,可以说是见怪不惊了,但本片没有拘泥于此,塑造出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在拉拢商人以求得武器而干涉自己的政府法庭一幕充分表现了其革命与政治思想的不成熟。

他们在作战,不屈不饶,时常冲动;他们不求苟活或满足于变相的殖民下的伪造和平;他们需要真正的主权独立,民族自由,却不知道谁可以引领他们,和他们一同坚持斗争直到建立民主政权,于是迷失甚至彷徨,如同唱着有力的爱尔兰曲子从薄雾中走来,再从薄雾中离去,奔向另一个战场。

当然,在激流勇进的时代,局势瞬息万变,有人坚持信仰,也有人驻足观望,十分讽刺的是,戴恩的亲弟弟,一开始坚持武力抗争的泰迪在和谈后参加了卫队军奉命追绞继续战斗的革命团队,戴恩不幸在冲突中被俘,劝降不成,处以枪决。国家,爱人,胜利,都在等着这个顽强瘦削的战士,然而年轻的生命却被最亲的兄弟出卖了,可以理解戴恩死前为何禁不住脆弱的颤抖。

肯.罗奇是值得敬佩的,作为英国导演敢于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每个国家都有一些背后的故事,反省代表诚恳的忏悔。幕后的总有一天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时间作证。

 短评

“我曾经极力避免卷入战争,可还是卷入进来;现在我想脱身,却做不到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到内战,两兄弟从联手到分崩离析。他们一致对外时,没干成什么事,不是在丛林里睡觉时被抓,就是眼睁睁看着朋友被辱,据点被英国人烧毁……终于,阶段性的和平来了。可那个梦魇一样的问题,也随之清晰:究竟,我们为了什么而战?我们能否为不彻底的成功而妥协?最终,哥哥基于政治家的逻辑,选择了妥协;弟弟基于纯粹的民族主义,选择继续抗争。他们把枪口转向彼此。风吹着麦浪,小镇依然宁静,可从头到尾都没有人注视过发生在这里的抗争与手足相残。他们只是一场政治博弈中微不足道的存在,是麦浪中不起眼的两支麦秆。

9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Ken.Loach领奖时说:“If we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perhaps we shall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resent.”

14分钟前
  • 37°2
  • 推荐

抗争之后的缺陷导致内部分裂,信仰和背叛,坚持和妥协,幻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阐释不清,抗争只是表面,人性分裂出来的矛盾之处是永恒议题,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信仰还是平静的幸福?或许都不是。我本想做个局外人,现在却无法再脱离。

19分钟前
  • jimmy
  • 力荐

#重看#4.5;开场即被震住,肯洛奇永远这么稳这么硬骨头!比初看时更被打动,摒弃任何花哨,叙事扎实得稳如泰山,在沉缓徐进的铺陈间彰显深沉的力量,一部真正的好电影从来都是在情感的迸发点一击即中。“这不是人民的意愿,这是人类的恐惧。”“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自由的旗帜如何守护,能驱逐共同的敌人,然而对待真正「自由」的立场殊异与阶级属性导致的内斗,如同爱尔兰阴云卷过的荫谷和绿色的风,必将常驻长存。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仅从爱尔兰反殖民斗争这个维度,说实话很难引起海外观众特别是亚非拉第三世界观众的共鸣,主要是英人和爱人太同宗难辨了(要不也不会被十九岁小孩偷放),斗争烈度在饱受抗日困难教育的中国观众看来说难听点实在有点小儿科……好在肯洛奇在含泪锄叛之后迅速把矛头转向其擅长的叙事路线——斗室之内阶级矛盾与法律尊严之激辨堪比小十年前自由与土地。“你们不能恣意妄为否则与要赶走的英人有什么不同”?当然此次辩论貌似各执一词互有攻守,可由于拍在今天事后诸葛的缘故,很难不让人倾向于达米安所代表的民主左派立场,也由此而落入太早泄题的俗套轨迹,后续发展证明确实没有什么意外惊喜。相比之下还是片头导演把自己的另道招牌母题民间球类运动改造成引动英军搜检制造惨剧的混容手法让人眼前一亮,虽然它来自于迷影之趣而非故事本身的情绪引领。三星半

2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2006戛纳金棕榈。尽管肯·洛奇在作者导演中可谓接近于零风格的存在,但沉稳、内敛、精准而简练的镜语却往往更能直击人心。苍郁的绿野,动听的爱尔兰民谣,却掩不住血雨腥风与无尽的仇杀争执。爱尔兰革命与内战的重重矛盾和创痛:医生的未竟之业与处刑人的碾碎生命之路-拯救vs毁灭,法庭高利贷案判决-现实顾虑vs道德准则/民族矛盾vs阶级矛盾,理想主义左派与现实主义右派间的分歧,亲兄弟的反目与背叛,似是每场革命难以脱离的宿命。两场处决戏情感饱满,唯有无语凝噎。原先引领革命的最后选择了妥协,身不由己被卷入的至终选择了死亡。(9.0/10)【2021.3.7.美琪 2K数字版重温】在大胆省略与细节描摹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运动长镜头(多用跟拍、变焦与摇镜),强化现实感,令人身临其境。配乐不喧宾夺主。肯·洛奇说,本片有普适性,深以为然。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没有暗组织和袭击 玩啥民族独立? 爱尔兰运气好遇到大英 尚且遍地家破人亡 内斗不堪 内亚酱缸若想效仿路径对抗利维坦 惨烈度恐以乘数增长

30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这部电影的牛逼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深刻地触及到了所有革命都会面对的“元问题”:革命中的阶层、分化,革命的第二天,或者继续革命,等等。而另一方面,在做这些的时候,它成功地再现了一群充满血肉的革命主体。而更为复杂的中国革命,却并没有拍出相匹配的电影。我们在继承革命遗产之前,就抛弃了它

32分钟前
  • 小跑
  • 力荐

这片儿告诉我们,无论在哪,党内斗争都是最残酷的。

33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人与人,国与国,双重意义的兄弟阋墙。英爱条约及爱尔兰内战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段陌生历史,但抱着同样目的却走向命运分岔口的事例如恒河沙数,战争不会让任何一种人走开,握枪的人几代更迭,这片土地至今依旧水深火热,唯有风还吹过山峦,吹拂麦浪。变焦的用法非常教科书。

38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

43分钟前
  • 滕子京
  • 推荐

过于政治化让我始终喜欢不起来,就算故事中看似那么多的恩怨情仇也都是用于解读的政治符号。很喜欢相互照应的两场处决戏,恰好也是全片为数不多的,情感最充沛的两场戏。

4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敢于直面历史之真相者,才有勇气面对今日之真相。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迷人的风笛伴着Dolores Keane沙哑声线,悲伤中透出点点希望。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zODQwNDA=.html

51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反抗者初期都以为自己是天生正确的,因此像对方一样杀人,像对方一样认为自己正确,不悲不悯,差不多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激进的民族主义,折衷的保守主义,都有各自理由去捍卫心中的理想,可是坚持不妥协,撕裂的是什么,牺牲的是什么。大师功力,简洁稳健,流畅镇定。草木无声,清风拂过,斯人已逝,仇恨不散。

5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两场处决,两句“我永远都不想见到你了”,形成前后对应回环,仿佛是历史惊人般的相似。但不同的是在和平年代人们的反思,肯洛奇试图去掀开历史的遮羞布和民族的伤疤,让人看到内战如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受伤害的永远是自己人。平静的叙事正如风吹麦浪,历史的白骨仅在潮起潮落间若隐若现。

5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命运残酷的前后呼应,是那么一句“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小西天。四星半。1.据说那年王家卫做评审团主席,对主竞赛片都瞧不上眼,最后决定支持风吹麦浪,是出于对前辈的敬意。2.肯·洛奇似乎真的没有什么新东西,但他老派的冷峻精准本身就是最贴合这故事的风格。3.但我还是看出一点有意思的新。故事里包含很多“未完成”的意外:前半段黑棕军没点完名,共和军的第一次行动没成功引爆炸弹,营救行动剩了一间牢房打不开留下了三个同伴等等不胜枚举。一切小的未完成的意外指向反抗与革命“未完成”的必然。4.原声带极好,可肯·洛奇根本不屑于多用来煽情。这就叫高级。

1小时前
  • 奥兰少
  • 推荐

有时候“视角”的滑稽之处就在这里,同样是讲述上世纪20年代左右的历史故事,一战电影中的英军个个大义凛然,正义得爆棚,而到了爱尔兰电影里又都变得面目狰狞,而且他们往往还是同一帮人……总的来说这片子人物塑造比较脸谱化,不如《血腥星期天》来得客观。

1小时前
  • [己注销]
  • 还行

#资料馆留影#三星半吧,容易让人身心不适的电影,甚至可说有些重口了。当然不能否认导演是有想法的,讲爱尔兰在20世纪与英帝对抗的独立运动,想表达“革命者最后成了压迫者”“推翻一个再来一个”之类的观点,要命的就在这里,既然能猜到你想说什么的故事还要再讲一遍,有介个必要嘛?最终不忘煽情升华一下下,而且还必需有战争中的爱情与遗孀。。。有些英国电影一板一眼如同政治历史课本,动不动就是国仇家恨,从头到尾充斥着厮杀阴谋背叛以及战争大场面,哦哦,有些审美疲劳对不住了。

1小时前
  • 瑞波恩
  • 推荐

达米安枪杀了瑞里的时候说“我已经越线了。”诚然,人一旦越过了底线,就注定要面对恐怖的命运。

1小时前
  • Q。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