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37天

已完结

主演:Nicholas Asbury,Simon Coury,Niall Cusack,伊恩·麦克迪阿梅德,蒂姆·皮戈特-史密斯,比尔·帕特森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战前37天 剧照 NO.1战前37天 剧照 NO.2战前37天 剧照 NO.3战前37天 剧照 NO.4战前37天 剧照 NO.5战前37天 剧照 NO.6战前37天 剧照 NO.13战前37天 剧照 NO.14战前37天 剧照 NO.15战前37天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评评结尾的那些人及背景

英国
当时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任职期间最大的事件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对此所作的评论成为人所共知的名言:“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重新点燃http://baike.baidu.com/view/4782556.htm
当时的第一海军大臣,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A9%E6%96%AF%E9%A1%BF%C2%B7%E4%B8%98%E5%90%89%E5%B0%94,加里波利之战http://baike.baidu.com/view/1834215.htm
当时的外交部助理次官艾尔.克劳,就是那个从德国来的,然后在英国封爵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RB0XgeWe5L7CvfwKWcgr18VNQgLEv6Aah58uSvcbWZwQFMwzStiNPs1BS8oM2u1MP20XjNyFXcm6Xf7cg9N8K
当时的财政大臣,之后取代阿斯奎斯成为战时首相,自由党代表大卫·劳合·乔治,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8%A1%9B%C2%B7%E5%8B%9E%E5%90%88%C2%B7%E5%96%AC%E6%B2%BB

德国
当时的德国在英国的外交家,麦克斯 李赫诺夫斯基Karl Max, Prince Lichnowsky,(只有英文)http://en.wikipedia.org/wiki/Karl_Max,_Prince_Lichnowsky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5%AB%E7%88%BE%E7%A9%86%E7%89%B9%C2%B7%E7%B4%84%E7%BF%B0%E5%85%A7%E6%96%AF%C2%B7%E8%B7%AF%E5%BE%B7%E7%B6%AD%E5%B8%8C%C2%B7%E9%A6%AE%C2%B7%E6%AF%9B%E5%A5%87,其叔叔毛奇也介绍下吧,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5%AB%E5%B0%94%E7%A9%86%E7%89%B9%C2%B7%E5%8D%A1%E5%B0%94%C2%B7%E8%B4%9D%E6%81%A9%E5%93%88%E7%89%B9%C2%B7%E5%86%AF%C2%B7%E6%AF%9B%E5%A5%87
当时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B9%E5%A5%A5%E5%B7%B4%E7%99%BB%C2%B7%E5%86%AF%C2%B7%E8%B4%9D%E7%89%B9%E6%9B%BC%C2%B7%E9%9C%8D%E5%B0%94%E7%BB%B4%E6%A0%BC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8%81%E5%BB%89%E4%BA%8C%E4%B8%96_(%E5%BE%B7%E5%9B%BD)
德法之间恩怨其实是两次大战重要原因,当时两个德法大使谈论的1870年的事就是普法战争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6%B3%95%E6%88%B0%E7%88%AD

最后贴下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始末http://history.sina.com.cn/bk/yzs/2014-06-19/142893457.shtml
在两大列强集团的不断干预下,巴尔干成了欧洲火药桶。
  有道是:玩火者必自焚。当时光进入20世纪初的时候,火药桶的引线再也捂不住了,最终萨拉热窝枪声响起,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世间的仇怨多由贪欲而起。
  最容易勾起帝王贪欲的就是土地。1908年,奥匈帝国向南扩张,正式吞并巴尔干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奥匈帝国对这两块地盘的吞并,是号称巴尔干保护者的俄国出卖的结果。在19世纪中期的俄土战争中,俄国为了换取奥匈帝国的中立,许诺奥匈帝国兼并上述两地。不过,当时奥匈帝国只是代管,名义上两地仍属于土耳其。为免夜长梦多,奥匈帝国终于先下手为强。
  世间很多事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破就不好收拾。巴尔干最好斗的塞尔维亚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好斗的塞尔维亚人是不容易妥协的,对任何人都不迁就。塞尔维亚的国王和王后曾示好于哈布斯堡王朝,结果在1903年,一群军官发动政变,将国王夫妇射杀,还把尸体的衣服剥光,从贝尔格莱德王宫的窗户扔了出去!然后扶植了一个对俄亲善的新国王。对自己的国王尚且如此,塞尔维亚人的野性可以想见。
  塞尔维亚一直把与其接壤的波斯尼亚当成自己的兄弟,兄弟的土地也应该是自己的,塞尔维亚人的梦想就是把波斯尼亚纳入信奉东正教、属于斯拉夫人的大塞尔维亚王国之中。
  奥匈帝国的公然吞并,使塞尔维亚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民众的反奥情绪高涨,大有无法抑制之势!
  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
  正在这个当口,奥匈帝国在临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安排了一场军事演习。
  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带着媳妇儿索菲到波斯尼亚检阅演习,并访问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一方面想炫耀一下武力,想让波黑人认识到奥匈帝国的强大,另一方面是想显摆显摆他的媳妇儿。
  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的大侄子,弗兰茨的皇后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皇帝跟皇后有一个独生儿子鲁道夫大公。但这位太子爷是个情种,开枪打死了17岁的小情人,然后自杀殉情了。你说外国的皇太子多有意思,你当了太子,将来就是皇帝,想找谁谈恋爱不行啊,偏偏要因为失恋而自杀?这对于中国的皇家来讲是不可想象的事儿。皇太子一死,斐迪南大公就成了奥匈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斐迪南大公把媳妇儿带来是因为只有在这儿,他的媳妇儿才能得到大公夫人应有的尊重。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维也纳,没有任何人尊重索菲这位未来的皇后。当初大公要娶索菲为妻的时候,皇帝曾强烈反对,因为她没有皇家血统。
  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有一个著名的体征——他们的下嘴唇和下颚能奇异般地突出,被称为“哈布斯堡嘴唇”。其实,这种突出有点像猩猩。但是,就为了保持这个高贵地位的特征,哈布斯堡家族对结婚对象有严格的限制。
  不仅是哈布斯堡家族这么做,当时的欧洲皇室成员绝对不能跟没有皇家血统的人通婚,只能是各国皇室之间通婚。索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捷克贵族家庭,虽然不是平头百姓,是个伯爵,但因为家里穷,贵族的场子已经撑不下去了,索菲就在一位奥地利大公夫人家做侍女。而这个大公夫人特别想把自己的闺女嫁给斐迪南做皇太子妃,将来当皇后。但是,斐迪南偏偏没看中大公的女儿,反而跟她的侍女一见钟情。斐迪南经常去拜访大公夫人,但不是去追求大公夫人的女儿,而是追求已经30岁的侍女。这样一来,大公夫人怒火中烧,把索菲给辞退了。可是,斐迪南依然追求索菲。这可以说是一场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
  这事儿终于被老皇帝知道了。斐迪南很坚决,跟自己的叔叔进行了一场意志上的较量,一直斗了两年,最后老皇帝对这件事感到厌倦,同意斐迪南跟索菲结婚。但他们之间有一个约定,索菲的后代不能做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被迫出席哈布斯堡王朝的秘密内阁会议,当着皇帝、奥地利大主教、匈牙利大主教、政府各部大臣、哈布斯堡王朝所有大公的面,郑重宣誓:他与索菲的后代及后代的后代都不继承皇位。
  在他们俩的结婚典礼上,哈布斯堡家族出席结婚典礼的只有斐迪南大公的母亲和姐妹,连他的弟弟们都没来参加。虽然这个婚姻非常幸福,他们生了一女二子,但是索菲在皇宫里没有任何地位,不能跟丈夫一起骑马参加皇室游行,不能一起参加国宴,甚至不能跟丈夫在同一个包厢看歌剧。斐迪南作为皇储参加宫廷舞会时,索菲被安排在最低等级的皇族女士后边。他们只有到外地来,到帝国的殖民地,才可以抛掉维也纳宫廷的束缚。斐迪南大公觉得,这里可以给妻子应有的尊重。
  于是,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带着妻子兴致勃勃地坐着敞篷汽车来萨拉热窝巡游。
  史上最二的军事演习
  对于奥匈帝国来讲,挑选6月28日在萨拉热窝搞军事演习是最二的。
  这一天,是塞尔维亚500多年前在科索沃战役中失败、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你以征服者的形象来访问,就是蔑视人家的痛苦。于是,塞尔维亚“黑手会”和波斯尼亚青年会密切联络,制定了行刺计划。
  但斐迪南大公夫妇对此一无所知,完全沉浸在小夫妻度假的快乐气氛中。
  当天上午,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夏意正浓。街上挤满了人,有的人在欢呼,有的人在沉默中观望。检阅了军事演习之后,斐迪南大公夫妇坐着敞篷轿车驶向市政厅,汽车行驶当中,突然听到了爆炸声。警察断定说,爆炸的声音是塞尔维亚人制造的袖珍雷管发出的。有人看到一个黑色的小物体在空中飞过,那就是塞维利亚人扔的炸弹。这个炸弹是朝着大公夫妇的坐车飞过去的,但是司机反应敏捷,立刻踩油门加速行驶。斐迪南大公也看到了炸弹,还下意识地回手做了一个阻挡的动作,炸弹又向后飞了一段距离,在大公夫妇身后不远处落地爆炸,炸坏了跟在后面的一辆汽车,炸伤了几个人。但大公夫妇没什么事儿,只是夫人的脖子被弹片擦了点儿皮。
  但刺杀还没结束,实施刺杀计划的共有6名年轻刺客,他们除了炸弹还带着手枪。从有人扔炸弹算起,到车队抵达市政厅,斐迪南夫妇的轿车,沿途驶过了三个刺客的伏击地点,但这三个刺客都没有采取行动。然后,斐迪南大公来到市政厅,接受市长的欢迎。市长知道刚刚发的事儿,却在欢迎词中宣称:萨拉热窝全体人民都非常尊敬斐迪南大公,并对他的来访感到高兴。这让人感觉十分荒谬可笑。
  如果此时斐迪南大公结束一天的行程,也可能“一战”就不会这么快爆发了。结果大公为了耍酷,说刚才受伤的人里有自己的随从,坚持要去医院看望他们,显示一下君主对臣民的关怀。大公要求夫人留下避免危险,但是夫人拒绝了,表示无论如何也要跟自己的丈夫在一起。把大公夫妇送上鬼门关的是波斯尼亚的地方长官,这人信誓旦旦地向大公表示,萨拉热窝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他说自己很了解塞族狂热分子,说这帮人能力有限,每天只能组织一次刺杀行动。
  于是,大公的车队再次出发了。
  改变历史的暗杀
  也许是命中注定,斐迪南大公要在萨拉热窝画上生命的句号。在经过一个路口时,大公的司机发现走错了路线,只好停车换挡,准备掉头。
  此刻,一个令人震惊的巧合出现了,司机掉头时,恰恰停在一个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人面前,离他只有几米远。普林西普时年19岁,是刺杀小组的最后一名成员,也是刺杀小组的组长。
  普林西普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拔出手枪,瞄准停下的轿车,连开两枪。如果轿车在行驶中,不见得能打准。但此刻,轿车停下了,历史改变了。当车子再次启动的时候,一股血流从斐迪南大公的嘴里喷射出来,大公夫人在尖叫:“我的上帝,你怎么了?”说完这句话,她自己也中枪昏倒了,头正好落在丈夫的两膝之间。同车的波斯尼亚地方长官还以为他们俩是被吓昏的呢,没当回事儿,但是大公明确意识到,自己遇刺了。大公说:“亲爱的索菲,亲爱的索菲,别死!为了我们的孩子,你要活着!”
  这时候有人跑过来,围住大公,撕开外套,想检查一下哪儿受伤了,大公硬撑着——因为他是军人——连说:“没事,没事。”
  与此同时,这名刺客举枪瞄准自己的头部,人群当中有人制止了他;在搏斗中,他吞下了一瓶氰化物想自杀,没想到毒药是从地摊贩子的手里买的,已经过期了;他还挣脱了警察,想跳到河里淹死,结果河水太浅。这哥们儿三种死法都没死成。
  由于普林西普不满20岁,按照当地法律不能判死刑,就被判了20年监禁。他还说自己没计划刺杀索菲,对她的死表示遗憾,说明这小伙子还有点儿绅士情结。1918年,他死在了监狱里。
  斐迪南大公夫妇在遇刺几分钟之后就死去了,子弹打得非常准。对于斐迪南大公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说他贪婪残酷,对到他的城堡附近捡干柴、采蘑菇的穷人都不放过;也有人说,斐迪南大公还是有开明思想的,他甚至想给予奥匈帝国内的斯拉夫人以管理帝国的话语权,包括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如今,他却被塞尔维亚人刺杀了,现实真够讽刺的。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消息传到维也纳,立即引发了骚动。当时83岁高龄的奥匈帝国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不知是喜是悲,他不喜欢这个侄子,但是又见过了太多亲人的非正常死亡:儿子自杀;他的一个兄弟去墨西哥当皇帝被枪毙;另一个兄弟放弃公爵头衔后离奇失踪;最惨的是,老婆茜茜公主被人用锉刀暗杀,凶手是个有神经病的无政府主义者,本来是要刺杀意大利国王,因为没钱买火车票,就转而把她刺杀了。这时候,皇帝已经有点儿糊涂了,他的私人秘书记得皇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种更高层的力量,已经重新恢复了秩序。唉,这是我难以做到的。”
  老皇帝确实糊涂了,他绝对想不到,要想恢复秩序,得有一场空前惨烈的世界大战!
  (摘自袁腾飞著《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2 ) 典型的试试就逝世

看了2014年英国电视剧《战前37天》。没太细了解过一战爆发的外交过程。而电视剧则着重于英国和德国视野。按电视剧的逻辑:英国外交部傲慢自大、自以为掌控全局,实际根本驾驭不了德国和俄国两个庞然大物。德国方面,威廉二世是个幼稚傻瓜,自以为靠德军强大后盾、奥匈帝国可以在俄国介入前迅速解决巴尔干,而不至于爆发大国战争。德军(小毛奇)则深知无法避免俄国介入,却希望干脆就和俄国(或许还有法国)打一场大战(尤其是德军在未来不能继续保持对俄国的技术优势,所以要打就趁现在)。至于德国政府,则是一群毫无主见的顺从奴才,被幼稚皇帝和战争狂的总参谋部牵着鼻子走。电视剧里提到一组数据,尚未找到资料核对。说1914年,德国军队有24000挺机枪,而俄国只有4000挺机枪。原因是俄国将军受英国军火商贿赂,订购了大量价格为俄国本土造价三倍的机枪……所以数量上不去。德国总参谋部认为未来俄国将军不会那么蠢。俄国铁路建设迅速……所以晚打不如早打。这片子把格雷塑造的很蠢……只是到后半段,表现英国内阁成员各个都比格雷更蠢更无赖……才显得格雷稍微英明了那么一点点.看出英国在外交上一贯的自作聪明傲慢自大和骨子里的怯弱自私。

 3 ) 英劇硬實力的全力表達

可能因为已经过去了100年,所以事情看得更清楚。良心贝贝西为我们描述了一站前37天欧洲大国间的外教上的博弈。将那种算计 官僚 伪善 全部撕裂。之所以会爆发这场人类浩劫般的战争,就是因为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自私的上层所谓的自尊!

死了多少人,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家庭从此破裂。

这是一个看着难受并且让人来气的电视剧。

但却如此的客观,并没有針對任何人却批判了所有人。

這也注定是一個小眾的電視劇,全劇圍繞了主導命運的幾強的外交斡旋,沒有過多的渲染和鋪張,濃烈的當時感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若沒有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甚至會讓觀眾消化困難。全劇精髓盡是語言和演員表演的張力,英劇硬實力的最佳表達。

此剧的意义是告诉我们,我们有多么接近不用开战!却又有那么多当年历史的必然导致了一战。

甚至到最后,英国人都不清楚他们采取的立场与态度是否是正确的。

然而打到山河破裂,国破家亡,屍殍遍野之後,你還講什麼高尚的大道理,站什麼立場,表示什麼態度!

黑格爾說得最清楚:人類從歷史裡學到了一樣東西,就是人類從未改變過。

 4 ) 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非常好看!所有人都知道结局的故事,用倒计时的方式拍得惊心动魄。以英、德两国政府的两个小秘书的视角叙述,但主要是英国立场。正如豆友所说,在英国人眼里,德国人都是好战的疯子,俄国人是酒鬼,法国人是傻子,奥地利人可以忽略。只有英国人热爱和平,维护秩序——但实际上,英国人只热爱西欧的和平,如果只是在东欧打仗,那么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电视剧的主要场景就是在开会,英国内阁会议,德皇的会议,还有外交大臣和大使们会谈。只有两个有台词的女性角色做点缀。但是一点都不闷,剧情紧凑,满眼都是金句。

气氛营造得非常好,服装特别有范儿,演员全都演技在线——这些都是英剧的标配了。

希望还能看到从德国视角拍的剧~~

 5 ) 典型的试试就逝世

看了2014年英国电视剧《战前37天》。没太细了解过一战爆发的外交过程。而电视剧则着重于英国和德国视野。按电视剧的逻辑:英国外交部傲慢自大、自以为掌控全局,实际根本驾驭不了德国和俄国两个庞然大物。德国方面,威廉二世是个幼稚傻瓜,自以为靠德军强大后盾、奥匈帝国可以在俄国介入前迅速解决巴尔干,而不至于爆发大国战争。德军(小毛奇)则深知无法避免俄国介入,却希望干脆就和俄国(或许还有法国)打一场大战(尤其是德军在未来不能继续保持对俄国的技术优势,所以要打就趁现在)。至于德国政府,则是一群毫无主见的顺从奴才,被幼稚皇帝和战争狂的总参谋部牵着鼻子走。电视剧里提到一组数据,尚未找到资料核对。说1914年,德国军队有24000挺机枪,而俄国只有4000挺机枪。原因是俄国将军受英国军火商贿赂,订购了大量价格为俄国本土造价三倍的机枪……所以数量上不去。德国总参谋部认为未来俄国将军不会那么蠢。俄国铁路建设迅速……所以晚打不如早打。这片子把格雷塑造的很蠢……只是到后半段,表现英国内阁成员各个都比格雷更蠢更无赖……才显得格雷稍微英明了那么一点点.看出英国在外交上一贯的自作聪明傲慢自大和骨子里的怯弱自私。

 6 ) 有无可能阻止一战爆发

看着爱德华爵士貌似睿智优雅的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可惜最终战争依旧爆发。我也一直在想:当时有无可能阻止战争爆发?这剧的目的除了重温历史,也是希望成为人类的前车之鉴。

百年之后的我们依旧很难找到答案,人类的文明依旧如此脆弱。

战争起因倒也不复杂,一个塞尔维亚愤青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夫妇。奥匈帝国表示愤怒,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严惩罪犯、可入境办案逮捕可疑分子、塞尔维亚要修改教科书。虽然有点辱国的意思,塞尔维亚全答应了。即使今天,也就基本这样了。然鹅……

首先坐不住的是德皇威廉二世,这位一只胳膊有残疾的皇帝是敏感古怪的(当然每个皇帝也都是如此),他要求奥匈帝国再强硬一点,甚至不惜进军塞尔维亚,有大哥在后面撑腰壮胆。他预期的只是一场在巴尔干立威的局部的“特别行动”。

要命的是总参谋长小毛奇也是个活着叔父老毛奇荣光之下的二代,同样敏感,同样急于证明自己。他渴望的一直是一场大战,同时应对法俄东西两面进攻的施利芬计划已经完善到17版了。他对威廉皇帝这个军事外行是不屑的,要干就干场大的,就必须全面启动施利芬—毛奇计划,拳打北极熊脚踢高卢鸡,一举奠定欧洲霸主地位。

法国天天觉得德国想干他,一直坐立难安,肯定一点就着;

俄国尼古拉二世在欧洲处处吃瘪,帝国已是夕阳西下,但是温顺的农奴和庞大的军队让尼古拉二世依然胸怀复兴帝国大梦。小弟塞尔维亚吃亏,大哥得有表示,再说铁王座的稳固必须靠一场胜利来体现;

英国确实想文明和平的解决纠纷,毕竟日不落帝国的夕阳还是无限好的,无奈实力确实不足以震慑住围观群众。

两人纠纷,如果围观群众中有人想搞事,同时还没有人能震慑住,这架肯定会扩大。

今天的俄乌战争没演变成群架,北约和美国起作用了。

 短评

值得反复看的短剧

4分钟前
  • 上海贝多芬
  • 力荐

叙述的还算中肯,确实和现在有点像。

6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英剧一贯的高水准,战前各人物形象鲜明

7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力荐

主观色彩过强

12分钟前
  • xuerufanchen
  • 推荐

I am entertained, enormously // The German clerk is the better-looking, imo

14分钟前
  • sarah🇺🇦
  • 力荐

BBC出品。从英国的内阁视角来看:一战爆发前的37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外交大臣格雷爵士为主角,英德两国外交部各一年轻公务员为事件旁白,展现了当时欧洲不同国家的民族性格和外交风格。可为何只见俄皇尼古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和比利时阿尔贝一世,而不见英皇乔治五世?

15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还想着靠这个来补习历史的,结果伪高大上的背后还是很幼稚儿戏脸谱化啊,倒计时的形式ok可是故事没有讲出时间感来嘛

17分钟前
  • willow
  • 还行

笼统地说战争都是不道德的是小清新的政治正确,说战争各方都是为各自利益无对错之分是自干五的道德虚无。从一战到二战太多人看不清自己的利益攸关。

21分钟前
  • 卖杏花
  • 推荐

叙事节奏不错,演技也很可以。反映了德国在一战爆发上难以推脱的责任,以及其军方是如何僭越导致事态无法收拾,也反映了英国的调和努力以及受到的条约限制。对英国在一战爆发中由于举棋不定造成的影响稍有反映,缺少对于俄国和奥匈内部争端的描绘,但也算是不错的了。

24分钟前
  • Finnegans Wake
  • 力荐

BBC纪念一战100周年的电视剧(不是纪录片),大咖云集,我指的不仅仅是演员,对各国君主的处理都不过分,除了尼二的形象,我还是蛮欣赏李赫诺夫斯基的,有趣的是德国驻英大使有个斯拉夫名字,而俄国驻英大使则是德国名字(贝肯多夫)

29分钟前
  • 侃侃而谈
  • 力荐

当成英国视角的时间轴叙述还不错。就是依然不改英国人一贯套路化的“德国人都是疯子,哈布斯堡都是傻子,俄国佬都是酒鬼,法国人都是逗逼,就我们大英帝国人人爱好和平坚持正义道德高尚。。。” 劳合乔治个逗逼到是被狠狠黑了。另外也坚持不忘黑一下工人领袖。。

31分钟前
  • 哈雷
  • 推荐

我欣赏的是形式,形式而已。

35分钟前
  • 神枪沙子龙
  • 推荐

historical

39分钟前
  • 忘川先生
  • 力荐

充分展现了文明国家是怎么“玩政治”的,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一战是怎么打起来的还是没整明白,大体就是俄国人德国人都是疯子吧。但是英国国内各派haggling看懂了,Edawrd Grey是个人物,劳合·乔治略显投机了,丘吉尔师承Grey, 对于邪恶势力绝不妥协此时已初露苗头。All in all,荣耀属于大英帝国。

40分钟前
  • 豆友1143429
  • 推荐

其实最精华的是片头……配乐唐顿风,表演是传统英国做派不过某些时候“外交辞令”真让人想起[Yes, Prime Minister]。算是英国立场上的历史课本剧吧,说的蛮清楚的但是实在乏味。选角不错。两国小职员的视角真是傻到家了,尤其是英国那边,还要搞点爱情……

4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和平!!!!!!!!!!!!

49分钟前
  • 小弟震
  • 推荐

话唠剧~不能喜欢更多~

52分钟前
  • 力荐

沉醉于那段历史

57分钟前
  • 双木临峰
  • 力荐

很好4 1/2

1小时前
  • Die Katze
  • 推荐

我倒是想再看看其他国家会怎么说各自战前的37天。最后一集好。

1小时前
  • 乌冬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