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米

HD中字

主演:阿里·苏莱曼,安娜·乌特伯格,Motaz Malhees,Lana Zreik,Gassan Abbas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200米 剧照 NO.1200米 剧照 NO.2200米 剧照 NO.3

 长篇影评

 1 ) 远吗

200米的距离,远吗?好远的,远到目光可及,却路途茫恾。因为不是官方渠道的话,还需要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近2天的旅程方能到达200米外那有妻儿家。所以远吗。男主应该不后悔当初放弃以籍,留在巴地,因为民族信仰,所以如今200米的距离成了他必须支付的代价。家与国,忠与孝,生活小人物的艰难平衡与抉择。老百姓没有太多大道理,他们仅仅只能用那有限可怜力量做到自己能做的。无奈无助与悲哀,但只要有一点快乐,他们就很满足。

 2 ) 世界语言大同

这是我本次观影第五个电影,第二个巴勒斯坦电影,有了上一个《天地之间》的铺垫,我多少对巴勒斯坦有了些认知。这些国际影展的电影其实已经是组委会事先筛选过的了,其实组委的人都比我这种大众评审不知道高级哪去了,这五个电影能被选中是因为,不管我们活在哪个国家民族,信仰哪个宗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是共通的。

如果想让世界通过电影了解自己的民族的艰辛,不是玩命告诉别人,自己有多热血,自己有多艰难,自己受到多少压迫。作为一个导演,就是真实的描述现实,告诉观众,你的同胞依然努力的为家庭为亲情努力奋斗着,这是世界上成熟的人的共同认知。

《200米》也是这样的故事,相比前面四个电影冲突更激烈,对于巴以的隔阂描述的比《天地之间》更直白,不过因为男主角偷渡去看车祸的儿子紧迫的心情,反而觉得那些巴勒斯坦人受的压迫并没有被过渡放大。

看了这个电影我差不多了解巴勒斯坦人目前状态了,以色列人住约旦河西岸,犹太人本来就有钱,加上天生做生意的天赋,科技工业发达,以色列政治也稳定,社会经济比其他阿拉伯地区好太多了。东岸的巴勒斯坦人想讨生活自然得跑西岸。这种局面太正常了,参照以前东西德,大陆跑香港,现在南北朝鲜。在物质的差异下,什么意识形态信仰差异,国仇家恨算什么,让家人活好才是最重要的事。

 3 ) 父亲与家的距离

影片讲述了一个来自以色列西岸隔离墙的故事。男主角穆斯塔法和母亲住在西岸一侧,而他的妻子萨尔瓦和三个孩子一起生活隔离墙对面的以色列。 隔离墙之间相隔仅200米的距离。每天晚上,穆斯塔法会和居住在对岸的孩子们打电话,并用闪烁的灯光与孩子打招呼。一天早上萨尔瓦打电话给穆斯塔法,告诉他儿子发生了严重事故,并且在西岸墙另一侧的医院里。由于最近过期的身份证件而无法通过安全检查站,穆斯塔法走上了走-私过境的道路。原本他与孩子间200米距离,变成了200公里的冒险旅程。

电影中的细节运用的很奇妙。运用对话、道具、背景音效(广播)告诉观众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此外,故事情节的过渡也很自然,车上急切找工作少年拉米,纪录片导演Anne和她的巴勒斯坦男友基法,都在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在这趟冒险的旅途中,他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相互鼓励帮助,表达着在当地困苦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依旧心存善意。再次,导演也成功的将紧张的氛围传递给了观众,影片中使用了多次的黑幕场景,突如其来的黑幕和寂静让观众跟着主角一行人一同捏了一把冷汗。

影片用这样一位父亲冒险穿越以色列边界来探望其儿子住院的经历,为观众呈现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对当地人民带来的伤害,也表现出当地人民对于生活的无奈。生活依旧在继续。高大的隔离墙,隔开的是父亲与家人的距离,却隔不开他对家人的爱和家的温暖。

 4 ) 哀而不伤的黑色幽默 文/王珉

哀而不伤的黑色幽默 文/王珉

#金鸡影展# “谢知乎电影、金鸡影展邀请”,作为金鸡国际影展的大众评委,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期待能欣赏开幕式《一秒钟》和后续的影展。巴勒斯坦电影《200米》又是一部公路电影,男人和一群人在路上看荒山野岭颠簸,路上抽烟,打电话。女人一路用单反拍,我能问你几个旅行问题吗?女人说是德国女记者。男人拒绝采访。影片中,各种“混不吝”的人物互相纠缠,碰撞出一个升华的主题:宽容与爱。整部影片基调哀而不伤,就如同男人说的话:愿主给每个人力量。

男人受够了同车人浪费时间上前理论,因为他的儿子生病要赶去医院探望。情感的反转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戏剧的张力。

故事中,女电影人敢于冲着司机大骂,拯救躲避检查站在车后盖快窒息的男人们,展示了人物敏感、暴躁、无助的一面。女电影人跪下来哭了,原来一切都好,第一辆车已经被扣,电话里肢体语言恐惧,因为她拍的东西司机砸她的相机,她恐吓他警察来了。这是一个凄惨的故事,有人因为要翻越边界电网,被摔断两根肋骨,导演用黑色荒诞的手法把它的主题诠释为爱和宽容,这才是本片的主要目的。

片末,爸爸开车来到儿子病床前,亲儿子说宝贝。清晨巴勒斯坦城市从早到晚延时摄影,仿佛渗透城市的人情世故。妻子和三个孩子,在远处灯光对照通电话给惊喜,学会宽容,其实可以避免很多麻烦。电影相信这一点,也希望世人相信这一点。一墙之隔的巴以一家人,直线距离有200米,却只能通过偷渡相聚。结束有许多观众在鼓掌,为了《200米》巴以冲突哀而不伤的黑色幽默。

 短评

#2021 SIFF 这已经是我今年上半年看的第三部巴以题材的电影了,很巧合。每一部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这两个国家现状的不满,和渴望解决问题的态度。这一部是通过家庭,两间直线距离只有200米的房子,但却恰巧在两个国家,中间隔了一道高墙,无法简单的见面,叙述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纠结。并通过一段公路片式的情节,让电影达到高潮,一辆汽车能让三中语言共存,为什么一个城市却不能让一个好好家庭团聚?

7分钟前
  • 倚风帘
  • 还行

儿子被骂西岸小混蛋却帮不了,家距住处只有两百米却过不去。应该像一位父亲搬去以色列和家人团聚,还是如一个儿子留在巴勒斯坦坚守土地。偷渡的路上,没人在意他的至亲遭遇车祸,只在意她的镜头拍到扯下的国旗。不在意谁在后备箱憋闷致死,只在意谁在高墙上扔下绳缆。约旦河两岸只有彩灯的光可以通行。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边境,拒绝申请以色列身份的爸爸每天隔着200米的围墙向另一边的母子互道晚安。向往更好的生活是人的本性,但因为宗教信仰像他这样固执的巴勒斯坦人不是少数,而当亲情在那端呼唤,他还是毅然放下了成见,顺利完成了这“短短”一天的旅途。在SIFF其他影片的衬托下的确质量还可以,但电影节过去后观看,影片还是比较普通的。

17分钟前
  • kissの樱
  • 还行

虽然很四平八稳,但比想象中还好也看到了自己想看的

22分钟前
  • NidomeAoki
  • 力荐

2021 24th #siff# SFC上海影城今年上影最大的宝藏,最宝藏的点应该是极富张力的偷渡故事。除此之外,男主人公为何英语说得那么好,为何会说希伯来语,为何有机会成为以色列公民虽放弃也许是导演留给我们的东西。四个人被抛弃山野也许是巴勒斯坦人的日常。最后我才懂一个能听懂希伯来语的女生坐在偷渡去以色列的车上意味着什么。

25分钟前
  • 荔枝昵称违规
  • 力荐

他在墙的这边巴勒斯坦,妻儿在墙的那边以色列,直线距离只有200米,每晚互相用开、关阳台和卧室的灯来道晚安,直线距离只有200米,见一面却不容易,出入证,许可证一样不能少,碰上有急事,证件刚好逾期了,能急死人... ...等会,我怎么觉得这跟某处的现状很像呢

29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完全可以和多年前那部《天堂此时》对比来看,多少还是能看出一些细微的心理状态和处境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改变:越是那些看似高大、虚无、空洞的口号越是容易让人变得极端,反而具体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你才容易变得现实而理性,所以识破那些谎言吧,再也不要被它骗得骨肉分离阴阳相隔。

32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平衡是一种艺术” 没拍出牵绊感与紧张感,平平无奇,就跟我的这次上影节之旅一样。24th SIFF最后一部。

3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竟联想起了在北京上班的燕郊人:)。特殊地区、少数民族的创作者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技巧上存在种种不足,即使只是讲一个很日常的故事,但这独特的日常对于绝大部分的观众来说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看的故事了。“没有故事可讲”也是一种特权啊。

3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关于巴以冲突的公路电影,中间冲突都能猜得七七八八,最后关于身份的反转以及众人的反应没想到,加一星

37分钟前
  • 雨潇
  • 力荐

#5th阿拉伯影评人奖# 2020威尼斯日第九部-巴勒斯坦申奥片。7分,观感不错,然而多这半星还是给不出手。找的这个咫尺天涯的切入点挺好的,不过剧作过分借重巧合了……真正比较触动人的是天没亮就得排队过关谋生活的那群人,而不是这个要拼命说服自己才能吃下的故事(虽说编剧技术真的不错)。

4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33rd金鸡影展』第五部:不出意外应该会拿下此次竞赛的最大奖,是一部基本挑不出错的作品。主题清晰明了,导演技巧纯熟,在经典三幕式商业类型框架下,兼顾了作者表达,观后留有余味。比较欣赏的一点是,结尾没有神化角色的能动性,反而采用和开篇呼应的方式给人会心一击。女主角的表演稍显模式化,与其他角色相比有些格格不入。

43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墙电影。一家人的灯火信号,把心灵选择给影像化了。当男主角反省并质问黑车路上的每个人,200米可能已经是理想化的,尚还看得见的心灵距离。

4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虽然去年就知道这部《200米》了,但始终并未被剧透(不曾去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也没太注意影片的类型,豆瓣7.8的评分&我挺少见的「制片国家/地区: 巴勒斯坦」是我的兴趣点),上周偶然发现能观影了便决定看下,起初片名+没细看的海报让我猜想可能是部体育电影?结果却与我的预期大相径庭:这竟然是一个关于“偷渡”的故事。一个家庭的不同成员居住在相隔200米的两地,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阴差阳错之下引发一次铤而走险,虽然过程几经波折(看片过程中联想起《人生的另一天》《摩加迪沙》便担心他们遇到持枪抢劫,然而并没有),好在结果有惊无险。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SIFF2021第13场

49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导演在叙事上非常成熟,能把一场偷渡讲得扣人心弦却又不掉落抓马俗套其实挺难的。用家庭的羁绊做线索,与现实中的巴以冲突做对照,仅仅两百米却一墙之隔遥遥相望,每晚天台的约定灯光充满了浓浓的父爱。最后一幕布满彩灯的天台更是给这个故事添加了一抹珍贵的温暖,爱与和平是永恒的主题。

53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77venise# 可以算是本次电影节最惊艳的一部电影,父子亲情,巴以冲突,内心秘密都在一部影片中完美呈现出来,导演在现场,收到了长达几分钟的掌声,未来可期

57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这是一部没有杂念的电影,焦点非常集中,继《加沙,我的爱》之后,第二部很喜欢的以巴以冲突为背景的影片。Stark! p.s.片中的精神支柱不是某个神,而是利物浦和Mo Salah,+1🤪

58分钟前
  • Q影誌
  • 力荐

#SIFF#更好地理解了巴以冲突的内核,剧本还是不错的,悲剧核心下也有欢笑。不过,频繁靠冲突矛盾来推动剧情发展也有些讨巧了,最后还是蛮感动的。

1小时前
  • Spy Liu🌈
  • 还行

上海国际电影节20210612天山影院No4。在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冲突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是主旋律是电影节评委的风格。不过同样是讲墙的公路电影,此片更多的是平白叙述,哪怕是剧情冲突阶段都很平淡,整体略显压抑,应该是为了表达无奈(虽然感觉力度还差一点),而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内容就丰富许多,戏剧冲突情节起伏人物情感联结都更为精彩更能调动观众情绪。当然也有喜欢的部分,一处是结尾处傍晚日暮关于墙的一段延时摄影,不能前进一步也不能后退一步摆脱不了也突破不了;另一处是父亲为妻儿在墙的那面挂起了彩灯互道晚安,无奈生活(存)中有限的浪漫。

1小时前
  • 煜翊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