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完结

主演:胡歌,许先哲,沈燮元,顾晓军,久美,赵佳,匡扶,吴淼,马爱农,包慧怡,杨武能,张立宪,杨全强,涂涂,班宇,梁鸿,吕德安,张辰亮,杨潇,塔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2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4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5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6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3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4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5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6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7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8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19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笔记

《但是还是有书籍》

第一集 我们的图书馆

▶️版本目录学 沈燮元 南京图书馆 版本鉴定+编目

“买书如交女朋友,没有成功不要乱讲,一乱讲就不成功啦”

黄丕烈(黄跋)

“天堂应当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

▶️顾晓军,国图图书管理员,自学14种语言

《伊利亚特》、《格萨尔王》、《朱丽叶与罗密欧》

▶️僧人久美,建立公共图书馆

第二集 成为漫画家

▶️《镖人》 许先哲 每天一动不动画十几个小时

▶️《黑血》赵佳

▶️自媒体 匡扶

第三集 词语摆渡人

翻译是持续擦亮世界的过程

▶️马爱农,翻译《哈利·波特》,人民文学出版社,被《绿山墙的安妮》打动,爷爷是引导者;和妹妹马爱新一起翻译《哈利·波特》。也翻译过一些严肃文学。

▶️包慧怡,青年译者。《爱丽儿》普拉斯遗作,包慧怡用了七年翻译,随身携带钢笔手稿;还翻译了不少女性诗人的作品。

🌟“忘我而无用的专注”,在专注中是对时间本身的一种克服。她本人的诗歌写作与翻译同时开始。

🌟翻译就是一种最有效的细读。集创作、科研和翻译为一身。

▶️杨武能,德语翻译家,《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魔山》、《格林童话全集》。几个梦想均破灭;社科院研究生,40岁;《魔山》一开始是四人翻译,20年后66岁到德国重译《魔山》。60多年坚持德语翻译。

第四集 出版人的日与夜

▶️读库,张立宪,智能分捡系统。白天是企业家(商人),晚上是编辑(编《读库》和将要出版的书)。36岁,最年轻副总编。《读库》是与热点无关的,2005年第一本。最初十年,只有一个专职人员就是他自己,“编辑中心制”发挥到了极致。打破行业规则——自营直销,行业内独一无二;六次搬迁库房,最终定在江苏南通。“必须要让每本书都是最值得我编的。”

出版人,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找一个出路。(解说词)

▶️杨全强,“出版界的吴彦祖”,文献情报学。引进了鲍勃·迪伦的自传;引进了很多介绍外国音乐的中国版。目标:做出像“汉译名著”一样影响几代人的经典。“上河卓远”系列被迫停业。成立“行思文化”,重新出发,民营出版阵地,短跑赛道。(第一季范晔也有镜头)

▶️涂涂,云南大理。曾是《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主编,十多年都在做评价他人的作品,掌握话语权。辞职,创立“乐府”。“有的时候需要往回看。”两年内只出了2本书。《秋园》,杨本芬。和十几个编辑分散在各地,手头有100多本书同时进行,甚至还在见新作者;选择的多数素人作者。

第五集 文学现场

▶️班宇,从古籍图书编辑转变为青年作家(沈阳人)。《冬泳》,东北老工业区,铁西工人村;《肃杀》、《盘锦豹子》;几乎同时,东北文化席卷全国。喜欢摇滚乐,写乐评,写文字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几句解说词写得很不错:一位作家的早期作品通常是原浆,带着浓缩的生命记忆,饱满赤城,和盘托出,生活是他与生俱来的痛苦的财富,而写作是对自己经历的质问与回答。时代的浪潮被一个个具体的人所吸收成为命运,成为文学。}

▶️梁鸿,人大教授,作家。河南省梁庄,湍河。《中国在梁庄》,父亲带着她一户户人家走访;梁庄,外出打工者与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梁庄是最近三十年被消灭的中国40个村庄的缩影”(温铁军)。《梁庄十年》涉及了女性的问题。

▶️吕德安,“第三代诗人”代表,画家。邻居唐明修;34岁在福州一起和唐建房子,陶弟帮他盖房子。他的生活和诗歌是双向流动的。如今在福州和西雅图两地工作。《旁晚降雨》

第六集 从纸上到路上

张辰亮(博物君)、杨潇和塔可

▶️张辰亮筹措科学版《海错图》,海鲜市场现场考证。“我就是他(聂黄)等待的人”,中国的海洋文化的展示。

▶️杨潇,曾经的记者,湖南停云楼《重走》湘黔滇旅行团;益阳,西南联大时期学生采风、摄影。写书,智力的乐趣、记忆的伦理性(记忆不会被碾平)。“过去十几年里过得最满意的三年”

🌟“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梅贻琦引用《左传》)

🌟“因为了解古代所以了解祖先,使他有信心在国家危机万伏的时候,不悲观、不动摇;在别人叹气空想之中,切切实实从事于学问。”(陈梦家给胡适的信)

▶️塔可,以摄影咏古的当代艺术家,“古墓派摄影师”。探寻《诗经》,历史迷雾重重,现实面目全非,《诗山河考》。持续了4年,拍摄了上万张照片,多拍摄于阴天。

碑刻和拓片,金石学大家中最感兴趣黄易。

 2 )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二集《成为漫画家》的导演手记来啦!

来自呷饱导演的手记:

大家好,我是漫画这集的导演呷饱。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我是动画导演,而在这一季我是整部片子的动画导演的同时,也完成了漫画这集的拍摄和剪辑。

讲真,实在是心里惴惴不安得很,因为第一次做实拍有关的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对于漫画我并不陌生。作为从小就抱有“我要成为漫画家”这种梦想的中二少年,我大部分的童年、少年时光都是在画漫画里度过的。到如今,虽然我目前没有在画漫画,却依旧对漫画有热爱。

因此在知道要拍摄片子的四位主人公时,我很激动,因为他们都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也很欣赏的漫画家。在这一集,我们想去讲述一下不同形式的国漫,从一开始的纸媒,到现在的网漫,也想去描述那些画漫画的人对漫画的执着。

漫画是一个看上去不复杂,实际上却需要一个创作者有全方面能力的表达方式。它需要创作者有绘画功底,有剧作功底,有用分镜叙事的能力,同时,要有长时间伏案、把故事好好讲清楚的耐心。而做到了这一切,还需要有能被大众接受的运气。

所以这部片子的名字最后定为了“成为漫画家”。因为真正地去“成为”——不管是漫画家或是别的什么——都需要一个人有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是一种匠人式的执着,可能甚至是带了傻气的执着。

而我们拍摄的许先哲、赵佳、吴淼、匡扶摇,无疑都带有对创作的执着,我们很佩服这种执着。

比如在拍摄许先哲老师时,有一次我问了一个和创作有关的问题,他回答之后,并不满意自己的答案,于是在之后的拍摄中明显话变少了。过了有四五个小时吧,他又重新给我说了一次他的想法。那时候并没有摄影机在拍,阿哲老师在意的不是如何在摄影机前如何呈现自己,而是他真的会很认真地思考这些创作的问题。

而且,许先哲老师还是一名翻译家!他翻译过著名韩国作家金爱烂的两本小说,还得过翻译奖,但他真的太谦逊了,这些事情他提都不提,不然他也许还会出现在第三集吧哈哈哈哈哈。

而在拍摄赵佳老师的时候,在威海的那三天,我就没见过她吃饭。赵佳老师办公室有一抽屉的浓缩咖啡和压缩饼干,我只看过她吃这些。常常是,我们拍摄暂停休息的时候,赵佳老师就会回去接着赶稿。真的很感谢赵佳老师,因为她实在太忙了,平时忙起来几乎连看手机的时间都没有(所以经常会突然失联,这对她身边的人来说都是常态了),而她愿意接受我们的拍摄,还和我们说了那么多自己的经历。

赵佳老师真的是个硬汉。有一次拍摄前,我们死活联系不上她,过了一周之后她发微信来,说是因为“我去倒垃圾,结果像个垃圾袋一样倒在雪上了,摔断了腿哈哈哈哈哈!!!”(原话语气)……她说她的生活日常就是赶稿——生病——赶稿的循环。还是希望赵佳老师在创作的同时,尽量休息身体呀……

再说到匡扶老师,匡扶老师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其实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非常较劲,他的手机备忘录有很多笔记,平时听到别人说的有意思的经历,他就会记下来。而且,他对自己的作品真的有强迫症一样的执着,每一字每一句,故事结构,画面细节,一定要调整到他满意为止,不然他宁愿不发表。比如片子里的狗便便,真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节,然而他就是纠结了好久,研究车轮在上面的印子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同类的还有人物大拇指弯曲的角度,他说“那种精英感觉竖大拇指的时候,大拇指会比较直”(我也不太懂他的逻辑),人物头发的卷曲程度,鼻孔大小,场景里拖把距离地面的高度……

所以,比起单纯去讲书本身,我们更期望这个片子里能讲到创作这些书的人,他们的创作方法、创作时的经历、创作动因。所有的这些混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漫画作品,是只属于这个人的,带有个人独特魅力的作品。

另外就是,在做许先哲,赵佳,匡扶摇三位的故事时,我们都根据他们本身的气质,做了感觉更符合个人气质的剪辑和动画方式,希望观众能有三种不同的观看体验。

再再另外就是,对于每个主人公的故事,由于篇幅原因,会有一些删减的部分,希望各位铁粉不要打我!!先在这里下跪道歉了!!

来自丁丁导演的手记:

哈咯,大家好,我是漫画这集的导演之一,丁丁。从开拍到上线已经过去太久,以至于打字的时候一度头脑空白,决定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就讲讲拍摄对象吧,《镖人》是我2016年就开始追的漫画,所以也算是阿哲老师的老粉了。在见面之前,我总不自觉地把刀马的形象安在阿哲老师身上,想着应该是个操着姜文式嗓音,胡子拉碴的硬汉。谁知见到了才发现,除了“胡子拉碴”外,没半毛钱关系。记得回看在沈阳拍摄的素材,有一条是一名男子站在楼道的阴影里,顶着蓬乱值到达巅峰的自然卷,睡眼惺忪地打开门招呼我们,令我着实感到“震撼”。这名男子时常发呆,会不小心穿上不一样的袜子,会因为嫌浪费时间而选择不吃,会在分镜画不出来、崩溃的时候抓紧自己发量惊人的头发…..这些听起来能打破“知名漫画家”标签的日常,对于拍摄的我而言,却是阿哲老师极其珍贵、可爱的真实一面。同时在这背后,是阿哲老师对创作的全情投入。

我们第一天拍摄的时候,想要记录一下阿哲老师的创作日常,结果直接从早上拍到了凌晨,摄影师各个机位都拍无可拍了,而我和另一位导演呷饱则在想,这个人都不去上厕所吗?之后就像片尾花絮里一样,阿哲老师的妻子召夏姐询问他几点走,他表示,让我再画一会儿。真是极其可怕的专注力。拍摄结束前的最后一个夜晚,阿哲老师讲述了最近遇到的瓶颈,他说,创作最大的乐趣还是在于新鲜感,最大的痛苦也是在于新鲜感,当很多东西都做过了,想要不重复,突破自己变得难上加难。这可能是每一个创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凭阿哲老师可怕的专注力,总能一次一次地实现突破,期待《镖人》完结的日子!

还有《塔希里亚》(引路特别篇➡️//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468746?from=search&seid=7152754561977927478&spm_id_from=333.337.0.0)!《塔希里亚》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特别的漫画了,没有之一。它的剪影画风,像是童话电影里的开场,虽然乍一看也许和你想象中的漫画不一样,但只要读下去,就会立刻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书里面浓缩了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体悟,让人置身异世界也能产生共鸣。而最初吸引我们的还是现实世界中吴大成为漫画家的经历,他少年时就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之后大学被退稿超过45次,却依然没有放弃成为漫画家的梦想。如今吴大都40多了,少年的热血也“进化”成了成年人的热血。在2020年,《塔希里亚》出了最终卷,但是对于作者和读者来讲,都还未完结,故事还会继续下去。

赵佳老师的故事,是让我们极为动容的!正片中呷饱导演已经讲得很详细了,我就讲讲前期自己最受触动的瞬间吧。我们进入赵佳天津的家中,在成堆的旧稿旧书里,无意间看到赵佳爸爸替她写的一页未完成的自我介绍。放之先生以女儿自己的口吻叙述,当看到那句“看我的父母很棒吧!”,真的是忍俊不禁,同时又忍不住眼眶湿润。赵佳老师看着那页纸和我们讲,又仿佛在自言自语,“这真有他的风格,到最后也还是没有写完。”放之先生擅长书法绘画,也是女儿的伯乐,他一直坚信女儿的才华,我们被他们的关系深深感动。当然,我也相信《黑血》会继续连载,点击量爆棚!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拍摄对象,就是主人公的宠物们。赵佳大大养了好几只猫还有兔子,她自己说从小就喜欢兔子和其他小动物,喜欢和父亲去天津的花鸟鱼虫市集,家里养过不少,拍摄时她的办公室也是像动物园一样热闹哈哈哈。吴大的麦克,是19岁高龄的智慧老猫,为我们贡献了不少素材,吴大说猫让他知道,原来可以到老都这么可爱,他希望他也可以像它一样。然后是阿哲老师的jojo,我们很幸运记录下了一些它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的生活点滴。在片子播出的当天,阿哲老师告诉我们,他和召夏姐在楼道里听到猫叫,捡回了一只和jojo长得相似的小奶猫,我们觉得逝去的生命又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了,真是令人感动泪目。感谢这些特殊又可爱的拍摄对象们!

作为转行第一次执导的片子,这一路可谓战战兢兢、磕磕绊绊,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感谢有呷饱在这集,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极大的才华,也逐渐找回自己的勇气,btw,动画都是呷饱设计的哦!!希望之后还可以拍更多的创作者!更多的话就在导演花絮里再说吧~

 3 ) 认命,以终为始,活好每一天

最近隐约感觉,现在的我,似乎开启了一种新视角:一种站在人生终点,回头看这短暂一生的感觉,仿佛能看见什么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事,因而不再烦躁焦虑,并开始获得我盼望多年的“不忧不惧”——

数年前,《lens》有一期关于朴树的专题,叫“我们是不是非要那么急迫不可”。去年底,我翻出那本杂志,取出一张书签,夹在师父新书里,当作给自己的提醒。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我从当年某期《读者》上读到,如获至宝。其中有些话,当时能懂。另一些,则需要阅历: “记住你即将死去”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重要箴言。它帮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选择。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 包括所有的荣誉、所有的骄傲、所有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这些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他的这段话,我当时就挺受触动。可真正谈到理解,恐怕还要到最近一两年。以终为始,不仅是做事方法,也是思考人生的方法。 洗碗时,我喜欢放点视频,比如“一席”之类。前些天,重听黄晓丹老师那期,她在最后引了叶芝那首《随时间而来的真理》,用了一个我不熟悉的译本: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落我的枝条和花朵/ 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我一下子明白,这就是我现在开始触碰到的那种感觉。

最近上映的《但是还有书籍2》,也很不错。第一集记录了三个人:一位在国图潜心研习多国外语的图书馆员,一位发愿在草原建起图书馆的年轻僧侣,还有一位,是搞了一辈子版本目录学的沈燮元先生。他们都是认了命,又为之踏实奉献的人,值得我敬佩。 看完前五集,我最直接的感受便是,这些受访者之间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认命。不是被动认命,而是主动认命。清晰看见自己的价值和使命。然后,做出选择,立定脚跟,看清目标,迈步出发。

一步一步,日复一日,行走本身便充满了价值和意义。至于一路上辛不辛苦,此生走不走得到终点,终点是落寞还是繁华,都不会再成为问题。 茨威格那句被引滥了的话,不必再提。我倾心于沈燮元先生那句平实的白话:我不要活一百岁,我只有五个字——活好每一天。

2022.2.16夜草 2.18夜补订

 4 ) 《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书单整理

每次看这个都长草了一堆想读的书,这次自己整理了一下,作为自己的想读清单,也分享给你。

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 (这一集被久美的图书馆打动)

人生中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到目前为止前前后后读过三遍。

第二集:成为漫画家

第三集:词语摆渡人

马爱农老师翻译的:

包慧怡翻译的,她好有气质啊,声音也好听,钢笔还是绿色的墨水?

杨武能老师翻译的:(唱歌跳舞太可爱了有木有)

第四集:出版人的日与夜

老六:

读库太多啦,贴一个吧

杨全强杨 师傅:(年轻时候也太帅了吧!)

南大出版社经典文库系列:贴两个

河南大学出版社的“上河卓远”:贴一个

涂涂:

第五集:文学的现场

班宇(豆瓣征文大赛一等奖:打你总在下雨天)及其他东北作家

提到里面的肃杀、盘锦豹子

梁鸿:

吕德安:(诗人)

第六集:从纸上到路上

成为漫画家(番外):

 5 ) 豆瓣9.5,最强势的续集回归

2019年底到第二年春,一部叫做《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剧集在B站上线,这部总共5集,由演员胡歌担任旁白,聚焦编辑、译者、书店老板还有众多与书有关的作品获得了极高的播放量,并且在豆瓣网站上斩获9.1的超高分,因其热播造成的聚焦效应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让媒体与读者们纷纷惊呼“读书纪录片也能刷屏!”

而时隔一年后的1月20日,《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再度回归,依然由演员胡歌继续担任配音工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围绕与“书”有关的人与事,聚焦并走进他们的生活,捕捉那些动人的瞬间。目前该剧集已经在B站播出两集,并与近日在豆瓣网站上获得9.5分的破纪录高分。

「导筒directube」为广大读者带来与《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前两集导演郝雨竹与洪嘉宝的对话采访,无论是对书还是对纪录片感兴趣的观众都可以看到更多创作背后的内容。

《第1集:我们的图书馆》

在过去的两年中,青年导演郝雨竹一直在为《但是还有书籍2》的内容策划、拍摄和剪辑进行着细致的筹备与制作,在她负责“我们的图书馆”这一主题中,需要在全国搜罗值得拍摄的图书馆相关人物与故事,最终呈现在片中的沈燮元,顾晓军,久美三位主角有着不同的年龄,地域和职业背景,但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书写着自己与图书馆不可复制的奇妙故事。图书馆是关于书籍和阅读最庄严,单纯,质朴的场域,由这一主题续写《但是还有书籍》的新章,可以说再合适不过。

郝雨竹导演简介: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导演MA。2016年 ,纪录短片《小城故事》获海上影展暨论坛“评委会特别奖”。2021年,担任《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分集导演。

导筒directube:最早是怎样接触到《但是还有书籍2》的拍摄任务的,在众多的拍摄人物与拍摄方向中是如何确定南京图书馆的沈燮元,国家图书馆顾晓军,还有纳朗玛社区图书馆的久美这三位老师的?

郝雨竹:我之前只拍过独立纪录片,当时毕业没多久,一直没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做,但又要谋生,那时候很迷茫。然后朋友发给我《书籍2》要招人的链接,当时我没怎么看过国内的商业纪录片,去看了一下之后觉得这个片子跟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题材不太一样,是很干净的,就投简历试了一下,也很感谢叶深和挪挪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试一试。

为什么想做图书馆这集呢,因为图书馆对于我来说,一直是某种“Secret Garden”的存在,在图书馆里,我得到过自我,也感受过爱情,我曾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大多曾发生在这里。所以选了这一集。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

刚加入的时候团队前期有做过一些调研,我当时看了一下人物介绍,沈燮元是很吸引我的(96岁的年龄加上他与图书馆的联结),他是上一季主人公中华书局的俞国林老师推荐的,但是这个人物也很有难度,因为版本目录学太艰深了,我对此又一无所知,所以提前去南京跟沈先生见了一下面,他一开始还是不太愿意被拍的,说自己很忙,没时间搞这些(可可爱爱),不情愿地抽出了一个小时,小小聊了一下之后,他觉得也是蛮有意思的事情,才答应被拍。这个是最先确定的人物。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沈燮元老先生的这句话让无数B站网友爆笑▲

第二个故事当时的方向是公益图书馆,我当时对这个故事是有自己的遐想的,比如在一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可能是在大山里,可能是在森林里,可能是在草原上,有人自己建了一所图书馆,很纯粹地做自己的事情……但一定不能是网红打卡的那种地方,剔除这一点,其实这个故事也蛮难找的。

当时调研的时候很幸运地遇上一个叫做有为图书馆(这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在浙江省三门县的公益图书馆,章瑾老师建的,大家可以多多了解),馆里的负责人牟芝颖当时给我推荐了一个网站叫“文化火种寻找之旅”的网站(http://www.mjtsg.org),这里面有几乎所有在国内的公益图书馆介绍,看到纳朗玛图书馆吧,就像缘分注定一样,觉得这就是我想找的。

▲编者注:2012年,从事金融行业的剑桥硕士章瑾,回到自己的家乡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创办了一家公益图书馆。运营多年的有为图书馆目前已拥有一支千人志愿者团队。同时章瑾把建设、运营有为图书馆的心路历程写成一本书,名叫《回家乡建一座图书馆》。▲

联系到久美之后就打电话聊,本来我觉得喇嘛是高高在上的,可能交流也不会很通畅,没想到他特别可爱,还很幽默。他当时有一点特别打动我,就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当地小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藏区的人不能老是依赖外界,这样会有惰性,要自力更生,这样才能长远地发展。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

顾晓军这个人物是找了最久的,因为他这个故事方向没有很明确,团队也讨论了很久,就到底什么样的图书管理员是大家会感兴趣的呢?一般的图书馆推荐的人选吧,就是寻常意义上的标兵图书管理员,就是敬业啦,但在我看来可能也比较普通,没有什么特别想要拍摄的欲望。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豆瓣网站上曾经有网友对顾晓军的寻找帖子可以追溯到2013年▲

后来没事翻翻各种网上的帖子,在国图的豆瓣小组上,找到一个八年前的“寻人启事”,有描述到这个扫地僧,看了就觉得很有意思,是个神人,后来通过B站联系上国图,没想到这个人还在,就二话不说跑去见面了,第一次见面他就滔滔不绝地聊了七八个小时,比想象中还极致,书痴无疑。BINGO!就决定是他了!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国家图书馆顾晓军在地铁上阅读▲

导筒directube:这三位被拍摄对象天南地北距离相当远,情况也各不相同,你是如何制定拍摄计划的?拍摄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拍摄器材和团队还有整个的拍摄时长和剪辑时长是多久?

郝雨竹:因为疫情的原因,拍摄计划被干扰还挺多的,比如第一次见顾晓军的时候,国图都是不开放的,后来开放了也是限流,只能慢慢等。久美也是,他的图书馆其实只有寒暑假才有很多学生去,平常学生都住校,老藏民也不识字,只有久美和一两个喇嘛好友守着这座图书馆,也还好项目周期比较久,春去秋来,能慢慢等一些事情发生。

项目的周期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边拍边剪,器材主要用的是fs7,一般拍摄是3~4个人,导演,摄影师,摄影助理。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国家图书馆▲

导筒directube:沈燮元老先生的工作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要理解暨“容易”又“困难”,说起来就是整理梳理书目,但工作量确实极其庞杂,对于这样一位已达人瑞之年的老先生,你作为95后,是如何和他接触并沟通的?

郝雨竹:他虽然研究的东西很深奥,拍摄时也老是责怪我们是外行人(我们也做了很多调研,但是无奈这个知识储备量真的是小小巫见大巫。),但是私下里是很时髦的,交流完全无障碍,他最喜欢的女明星是杨幂,等电梯看到刘涛,还说”她老公好像生意有问题了,所以她在积极地演戏”,娱乐八卦样样精通。

▲《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拍摄现场▲

导筒directube:沈燮元老先生在回忆一段收古书的故事时,又专门出现一段动画,这种方法是当时就决定下的,还是在后期梳理的时候决定加上的?

郝雨竹:大家看到第一次拍摄完沈先生之后的初剪,都觉得这个小故事很有画面感,就决定做了动画,好像是第二季第一个确定下来的动画片段。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沈燮元老先生的一段回忆▲

导筒directube:国家图书馆或者说在全世界范围内,“扫地僧”类型的深藏不漏的大神人物不在少数, 顾晓军在一段念到《最后一课》时非常让人意外的流泪了,而且是动容的、真诚的,可以具体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吗?你作为拍摄者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

郝雨竹:顾晓军其实是有点脱离日常生活的人,他几乎没有社交,也没有娶妻生子、升官发财的念头,还用着黑白手机……全部的个人时间,都花在了看书上。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但我觉得他内心也是孤独的,那天拍摄也很神奇,正巧一个读者考上博士之后从很远的地方来感谢他当时对他学习语言的帮助,能看出来他是很不好意思接受这种感谢的,但是心理应该有很深地触动。

▲《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剧照▲

后来那天夕阳,金色的光反射在顾晓军脸上,他很坦然地讲 “(我对书)就是纯粹的爱,可以这么理解吧,纯粹的爱情,这种震撼人世间最深的东西,像爱一个人,还不是爱一般的人,得让人铭心刻苦的那种,可能不是西厢记里讲的那种,或者说莎士比亚讲的那种,还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人搭伙过日子。”一开始我不信,然后顾晓军开始读书,读《最后一课》,读着,读着,声音开始颤抖,不由自主地哭,抑制不住地哭,为了缓解尴尬,他又开始用古希腊语背《荷马史诗》里的开头,“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基里斯那致命的愤怒,这一怒为阿凯奥人招致了苦难无数,使那许多骁勇的英灵断送于冥府……”抑扬顿挫,句句铿锵,整个人仿佛与这个古老的文字韵律合为一体……我和摄影师都被他这种气场震撼到了,很久才缓过神来。那时候我才相信,他说的纯粹的爱可能真的存在,有的人爱名,有的人爱利,有的人爱男人,有的人爱女人,有的人爱山,有的人爱水,而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爱着书的人。

导筒directube:从B站的弹幕和评论上看,在久美的纳朗玛社区图书馆中那位19岁的小姑娘拉姆出现时,所有人都一致地夸她美丽,还有说她在Wink,还有提到摄影机的“侧拍”是如此的善良。在藏区拍摄会有碰到语言上的障碍吗?你在剪完以后会给拉姆看她的画面吗?和这些孩子相处的时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郝雨竹:当然有语言障碍哈哈哈,但是我觉得藏语真的是太好听了,听不懂也觉得好听。拉姆有看她的故事,还表示了感谢。其实我一开始有点抗拒把她作为女主角的,因为觉得对她可能不好,但是挪挪就很坚持选了她,说她本人并没有介意,很自信地在表达自己,你介意什么呢,我想了想也是,我可能是有点肤浅了,她是勇于面对生活的人,比我厉害。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截帧,登陆B站观看可以看到网友们温馨搞笑的弹幕评论▲

藏区的孩子就是很干净,没有内卷,没有补习班,没有近视眼……我看到他们侃侃而谈对外界的憧憬就很感动,其实我知道他们走出草原,面对的世界可能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但看到这种美好的期待还是会很感动,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呀。但是他们一定是要先走出去,才知道草原是多么地好,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编者注:夜空下的久美的公益图书馆,来自郝雨竹的分享▲

导筒directube:对于纪录片来讲,导演其实是比较清楚有没有达到自己的“某种要求”的,你在拍摄他们前,会有一个对于拍摄者的现场情况预估和预设吗?会不会在某一刻觉得到某种程度了这一次的拍摄算是完成了?

郝雨竹:会有一个大概的预设,但我的预设都没有自然发生的精彩,每次都是这样,这也是纪录片的魅力吧。沈燮元是在拍摄中,他真的找到了一个黄跋,向我们炫耀的时候,我觉得是拍摄完成了;顾晓军是他终于放下戒备,读书读哭了的时候;久美是跟两个喇嘛朋友在草原上边走边聊着天,然后躺在草原上,闭着眼睛呼吸的时候;拉姆是笑着在大学里讲着她以后要回塔公做藏汉翻译的时候。这些点有深深打动到我,在这些瞬间我觉得我认识这个人了。

▲编者按:雨后的久美的公益图书馆,来自郝雨竹的分享▲

导筒directube:所有的素材量和时长加起来大概是多久?你是如何去梳理剪辑的逻辑和思路的?

郝雨竹:每个人物大概都拍摄了7天左右,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基本上都是全程跟拍的。因为这个片子的性质,我们是先把人物的采访理出来,找到重点,然后写先理结构,写文稿,再根据文稿进行进一步剪辑的。

▲《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我们的图书馆》拍摄现场▲

导筒directube:因为《但是还有书籍2》是一个剧集呈现,每一集的时间大概是三十多分钟,但是在这个时长里要容纳三个人物和故事,其实是需要取舍的,是否这也是你在剪辑的时候碰到的最大难点?

郝雨竹:当然,我很爱这三位主人公,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很精彩,无奈时长有限,展现的都是一角,然后久美的故事是被剪辑掉最多的,其实这个故事很丰满,久美私下里是个很有趣的人。

导筒directube:《但是还有书籍2》算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纪录片”模式——是有旁白配音,并且这种撰稿文案风格也是B站比较擅长或者说一贯沿用的模式,和英式的或者说许多BBC的纪录片风格相近,这是否会让你想起在爱丁堡的纪录片求学经历?你怎么看待这种表达?在这一次的创作上又是怎样去适应它的?

郝雨竹:我当时课业的导师是独立纪录片导演,一直教我们的是能用画面表达的,就不要用语言表达,所以一开始我适应了很久这种配音的模式,说实话挺难的,因为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我自己目前还是更偏向于用影像表达一些事情,但是传统的纪录片模式也需要学习,这是一种技能吧,而且有Voice Over的片子也未尝不深刻,王男袱的《我是另一个你》我就特别喜欢,我觉得以后还是看片子的特质,然后选合适的片子的表达。

▲编者注:沈燮元老先生也看完了《我们的图书馆》,并且评价“没有浪费时间”,来自郝雨竹的分享▲

导筒directube:你觉得短视频和Vlog风格的视频的流行对你的创作是否产生了一些影响?你会去考虑自己的受众是谁?是否是更年轻的B站用户?

郝雨竹:没有影响。我觉得好看的东西大家是都喜欢看的,第二集呷饱老师拍的匡扶故事我特别喜欢,又有创意又有自己的表达,观众也喜欢,这种是最棒的。

▲编者注:顾晓军在2022年与郝雨竹的新春祝福中分享了《但是还有书籍2》的古希腊语片名翻译,也是对这个剧集的祝福▲

导筒directube:2018年「导筒现场」曾经展映过你2016年的作品《小城故事》,从爱丁堡求学归来以后,再到作品在海上影展暨论坛这样的华语独立风格的节展获奖,你觉得这几年海外的纪录片学习经历和国内纪录片制作现状对你有哪些影响?你怎么看待这种影响?

郝雨竹:国外的纪录片种类太丰富了,表达上很自由,我觉得国内因为种种限制吧,纪录片的生存空间还是比较单一,商业化能与观众见面的题材也比较少,但是国内实际可拍摄的题材,有趣的事是非常多的,只是需要一个出口。慢慢来吧。

▲郝雨竹2016年纪录片作品《小城故事》 (story of a small town),内容是关于一位富有学识却被时代埋没的老人,守着老屋,理发为生;一个从安徽村落来乌镇打工的姑娘,身患癩痫被婆婆驱逐。他们无意间认识,钱老帮助在乌镇无依无靠的亚男,但他们的关系却遭到邻里非议。

导筒directube:你目前在王家卫导演的《繁花》剧组担任工作,从纪录片的“单兵”或“小团队”工作模式,到大规模、大制作的剧集型集体工作模式,这是否给你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郝雨竹:非常大的挑战,我在《繁花》里呆了将近七个月,主要是负责服化道这一块,被虐得很惨,不过也确实很见世面,起码知道大组是怎么运行了,我以前会不屑于一些工业化的流程,但是现在理解了,大家真的都非常辛苦,大体量的制作确实需要一套严谨的工序(尤其这部,严谨的工序下还要满足王导的多变),因为成本太高了,那么高的成本里主创承受的压力是跟纪录片的小团队是不一样的,哪种创作方式都不简单,不过我目前还是会更喜欢小成本,灵活一点的表达。 话又说回来,在《繁花》里让我收获最大的不是工作,还是人,我发现打动我的永远都是人。

▲编者注:王家卫监制/导演的《繁花》改编自上海作家金宇澄同名长篇小说,目前依然在制作阶段▲

《第2集:成为漫画家》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动画专业的青年导演洪嘉宝早在《但是还是书籍》第一季时就已经担任了动画部分的制作,这一次在第二季除了“再续前缘”以外,与本职工作拥有着密切连结的她更是接手了《成为漫画家》的导演一职。 漫画相比传统的文字图书,如今也早已拥有其自然发展出的丰厚积淀与广泛受众。《镖人》

洪嘉宝导演

导筒directube:最早是怎样接触到《但是还有书籍2》的拍摄任务的?

洪嘉宝:在毕业之后,我想要把毕设里的主人公的故事做成更长的片子,于是申请了CCDF提案大会,入围之后认识了提案大会里另一个片子制片(也是《但是还有书籍2》第一集图书馆的导演之一),她给我联系了《但是还有书籍的》的拍摄团队,小河传媒。当时他们还在做第一季,想要试试如何结合动画来做内容。

我们第一次的合作就很开心,而我本身也对纪录片很感兴趣,想要进一步尝试去真正拍摄一部纪录片是什么感觉,于是我就去找了他们,问能不能让我也加入之后的纪录片计划。刚好《但是还有书籍2》的策划里有关于漫画的内容,而我对这块了解也比较多,所以我就成了这集的编导之一。

当时我几乎没有实拍经验,也不知道媒体纪录片应该怎么做,真的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硬着头皮上了,也犯过很多错浪费了他们很多钱(🧎‍♀️),感谢他们的包容。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

导筒directube:你自己本身就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而且曾经的作品也拿过国内外的奖项,从创作动画转到拍摄纪录片,其实这中间的差别或者说间隔还是比较大的,之前的《爱山记》是否是你第一步的尝试?

洪嘉宝:对我自己来讲,所有的创作方式都是手段,我的兴趣所在始终是讲故事,当时做《爱山记》的时候,是被她的气质和故事打动了,所以想要用我当下会的方式把她的故事讲出来。所以可能我没有感觉我在尝试些什么,基本都是顺水推舟地在做。

当然,动画制作流程和拍摄纪录片的流程是完全不同的,需要注意的东西也不同,但这点我是在做《书籍2》的时候才感受到的。我个人感觉,拍摄需要现场的即兴,对脑中的故事线及时的判断(不然回来看素材就会悔青肠子),动画更注重找到“弦外之音”,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洪嘉宝2018年《爱山记》(Story of Aishan)海报▲

导筒directube:你自己比较喜欢的漫画还有动漫作品是哪种的?现在还有在追的作品吗?

洪嘉宝:我看的日本作品多一点,喜欢的就比较杂了,只要故事讲得好的我都会看看,可能偏现实生活类的多一点。在追的还蛮多的,最近比较喜欢真造圭吾的作品,比如《平屋小品》。

▲编者注:真造圭吾《平屋小品》▲

导筒directube:在这一集的拍摄开始前,你是否已经对要拍摄的三位人物非常熟知了?你本身对他们的漫画作品了解多吗?

洪嘉宝:都比较熟。

国内画漫画的人基本都知道赵佳,虽然网上能看到的资料比较少,但赵佳是公认的传奇人物,说是影响了一批现在的主流漫画家也不为过吧。我知道许先哲应该是从《镖人》刚发布前几章的时候,当时就很受震撼,分镜和故事相当精彩。匡扶是他还没火的时候,很早之前他在田克的软糖计划(微博号)里发过自己的作品,现在来看都是还没成型的最早期的东西了。当时觉得是个心思细腻的女孩,于是关注了。后来发现是个喜欢穿凉鞋的大哥,一起抽烟的那种。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

导筒directube:三位漫画家的情况各不相同,你是如何制定拍摄计划的?

洪嘉宝:最早的故事大纲里我就加了一些结合动画的分镜脚本,所以拍摄计划里一部分是已经想好的动画内容。但是到了现场很多时候发现,要么是效果不好,要么是故事线有改动,所以动画制作的大部分是后期根据素材来发挥。

在做计划的时候,基本还是按照前期了解到的主人公的生活来安排内容的。比如工作状态,生活里会做的事情。另外就是采访之后,总结出需要详细展开的内容,比如赵佳在采访里说到了以前她在杂志连载时候的故事,所以会和她商量能不能演示一下手绘漫画的流程。

采访匡扶的时候,我发现他特别抗拒说自己是漫画家这件事,也很不喜欢我们提前安排好的故事线(想要他讲的以前的经历),所以最后就没有按安排的计划走,而是让他带我们到处逛逛,喝个咖啡,目的是为了更能引出他不想被安排,有点小性子的这一面。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

导筒directube:和其他的文字为主体的“书籍”不同,“漫画”在书籍的归类中,可能属于另外一个领域。在拍摄上、视觉呈现上,漫画作品本身和创作漫画的人都很重要,这是否决定了你的拍摄方法或者拍摄方案?

洪嘉宝:大部分的拍摄方案其实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不外乎动作完整性和各种景别。但因为漫画本身就带有视觉属性,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更注重人物与作品的“互动”,在拍摄的时候就会考虑这一场能够体现“互动”的什么方面。我会根据采访时主人公提供的信息点,以及我对当下故事线的情绪判断来安排分镜头脚本。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

比如匡扶和经纪人在咖啡厅里商量一个画面的细节,整体的情绪其实是有点滑稽和无奈的(因为总是做不出想要的效果),所以安排了一个机位,俯拍他们放在桌上的ipad,匡扶的手在上面划一张张被毙掉的图,当时会觉得这个角度的镜头,搭配他的表情特写做快速剪辑应该会挺好笑。另外匡扶的作品很多是在他家附近取景做的漫画背景,所以当时就想说能不能结合这点,把实拍和他的漫画结合起来。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的采访拍摄现场▲

导筒directube:你在拍摄这三位漫画家的作品时,有没有特别的心中的准则和要求?比如体现了笔触,或者是视觉上冲击?在剪辑的时候会不会要考虑人和作品的时长平衡?

洪嘉宝:漫画这集最后确立整体结构的时候,决定让每个人讲述漫画的其中一个要点,许先哲是分镜,赵佳是画面,匡扶是文字,所以三人在采访时对创作这块的问题偏重不太一样。所以在拍摄的时候,也是主要围绕这三块来安排拍摄内容。

然后这集每个人物都涉及他们的个人故事,但都是和作品有相关性的故事,剪辑之前会列个问题大纲,比如“为什么主人公想创作这部作品”“这部作品的影响是什么(对外界对自身)”,个人故事基本是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剪辑的时候还是按照基本的剧作结构(因果关系)来安排个人经历与作品相互交叉,会以大概1-2分钟为时间节点做情节安排。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

导筒directube:因为《但是还有书籍2》是一个剧集呈现,每一集的时间大概是三十多分钟,但是在这个时长里要容纳三个人物和故事,其实是需要取舍的,是否这也是你在剪辑的时候碰到的最大难点?还有你是如何去梳理剪辑思路的?

洪嘉宝:是的,每个人能讲的点都很多,挑选哪些点来讲当时想了很久。前面也提到了会做一个问题大纲,把我觉得需要首先交代给观众的东西挑出来,比如作品的基本信息(是怎样的作品),作品的特点(观众为什么要知道这部作品),不在这些问题里的内容,会先考虑删掉。然后就是怎么把这些点,用悬念引出来。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赵佳的作品也反映了她的个人生活,许多B站网友在弹幕评论中评论被深深感动▲

比如赵佳在十几岁的时候创作了第一版《黑血》,当时这部作品引起了轰动。平铺直叙的方法,是直接讲“这部作品放在当时很特别,天才少女一战成名”,但也可以换一种讲法,是“这部作品题材过于独特,当时谁也不确定这部作品能成功”,加上赵佳当时讲自己创作的随采(一天画60页),来加深观众对这个信息点的印象。所以基本上,片子的结构是一个信息以两种叙事手段结合(解说词,随采/采访)。

▲编者注:《但是还有书籍2》第2集《成为漫画家》截帧,赵佳的作品《黑血》▲

导筒directube:在国内,有很多影迷都看过关于宫崎骏、井上雄彦这些漫画大师的纪录片作品,你觉得自己在拍摄创作时受到过他们的影响吗?或者说NHK风格的纪录片拍摄方法的影响?

洪嘉宝:在做片子之前看过日本拍漫画家的纪录片做参考,但是他们的拍摄方式不太一样,基本都是一人一机器长期跟拍,国内做媒体纪录片感觉很少有这种形式,也没这个条件,因为基本拍摄对象能给的时间都比较少,如果三不五时去拜访人家成本又太大了。所以还是以欧美的纪录片做的参考,比如网飞的《抽象》系列。

▲编者注:日本漫画家井上雄彦的创作现场▲

导筒directube:《但是还有书籍2》算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纪录片”模式——是有旁白配音,并且这种撰稿文案风格也是B站比较擅长或者说一贯沿用的模式,和英式的或者说许多BBC的纪录片风格相近,你怎么看待这种表达?在这一次的创作上又是怎样去适应它的?

洪嘉宝:这是我之前没接触过的形式,但实际接触下来会感觉这种方式对创作者思路的梳理很有帮助。如何用简练的语言来营造情绪、传递信息,其实是一门学问,并且在这种时长比较短的纪录片里,用解说词来建立节奏是很有必要的。

我去扒了喜欢的纪录片的解说词,然后看他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还上了些课,非虚构写作的、纪录片创作之类的。大概知道是怎么操作的之后,就是去逐句尝试,排列同样一句话的不同写法,看哪种效果更好,更精炼。

▲编者注:导演洪嘉宝提到的《抽象:设计的艺术》(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第一季海报,导演: 摩根·内维尔 /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 布瑞恩·奥克斯 / 理查德·普莱斯▲

导筒directube:你觉得短视频和vlog风格的视频的流行对你的创作是否产生了一些影响?你会去考虑自己的受众是谁?是否是更年轻的B站用户?

洪嘉宝:我平时其实不怎么看短视频和vlog,可能漫画动画的影响更大点。我本身的节奏感可能会快一点,会考虑到B站年轻人居多,对新东西的接受度高一点,节奏快的东西接受起来更轻松。但基本上想的还是故事怎么讲能更精彩。

导筒directube:动画/纪录相结合的形式很多时候在电影节展中会出现的比较多,你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作品推荐?

洪嘉宝:之前看过的印象最深的是《Girl In The Hallway》,一部动画纪录片短片,旁白是片子的编剧自己在法院时做的陈述的录音,录音充沛的情感和粗糙有颗粒感的动画形式配合得相当好,很打动人。还有比较喜欢的是《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纪录片,里面也有用一些动画来结合,简洁又恰到好处。

▲编者注:《走廊里的那个女孩》 Girl in the Hallway (2019) ▲

导筒directube:目前有没有自己正在创作的短片或长片作品?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近况。

洪嘉宝:因为我做东西要么是被个别人的气质打动,要么是想描述某种氛围感,所以下一个片子想围绕某个物件,来体现一种氛围感,具体是什么氛围现在还难以描述,因为脑子里都是一些具体画面。想围绕“塑料袋”来做一个短片,想要讲一讲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可能会结合虚构与非虚构两种形式。

▲编者注:《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 (2014) 截帧,导演: 陈怀恩▲

 6 )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S2E1 南京图书馆 沈燮元,国家图书馆 顾晓军,纳朗玛社区图书馆 久美。

作为半路出家又临阵脱逃的图书馆人,看完第一集还是很感动。什么是好书,或者我们换个正经的说法,什么是善本?片中引其定义之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附会一下,图书馆也可以有三性,暂且就用最俗的说法好了:真、善、美。

沈燮元丈的个人生活与研究自然与南图密不可分,而最能体现图书馆精神的一点,则是沈老参与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片中也提到的冀淑英先生、《善目》副主编、伟大的女性图书馆工作者,就曾写有《善目》后记,详述这一过程。从筹备座谈、普查编目、到汇编审核,远非一人一地一时所能企及的工作,而是一群人、七百八十一家图书馆等单位的半生心血。到如今,《善目》是所有古籍学子、从业者、爱好者的必备工具资料,明版本,考源流,教人识得书之“真”。这也便是沈老说的,“做学问要实事求是”。

我想这个世界的美就藏在语言里,看到顾晓军朗读都德原文而激动落泪时,我知道他会同意这一点。如果没有国图的庞大资源,他可以自学精通这么多门语言么?恐怕很难。成体系、低成本、可获取的学习资源在今天仍不好找,比如duolinguo就下架了吧?顾先生又用所知所学回馈了这所图书馆,我相信他曾给予过无数馆内读者以指引与激励,包括片中那位曾在19年准备考试的山东人。心灵与心灵的交会,永远是图书馆里最美的故事。

图书馆是诗和远方吗?是,也不是。这个国度存在着许许多多个四川甘孜塔公,一个社区图书馆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是唱歌、看小说、画画、玩耍的乐园,但更是他们寻觅现实意义的窗口。那位19岁的小姑娘拉姆,图书馆里的书让她不再为自己的外貌缺陷所困扰,更重要的是,图书馆所搭建的平台,让她看到了自己为生活困惑、挣扎的一个出路:或许,真的可以通过阅读、写作,不仅仅得到“无用的”心灵的慰藉,还能改变家庭现状,挣一个体面的工作和未来。那么久美所做的,就是最最棒的大善事。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于无可奈何之地,与人希望,是菩萨行。

 短评

一整天为公司挣钱,晚上回家看纪录片哭的稀里哗啦,我这一天天做的都是什么啊。

8分钟前
  • 火宵之月
  • 力荐

第一集完全文不对题。一个是古籍版本的研究者,一个是利用上班时间自学外语的图书馆管理员,一个是开设公益课外辅导的僧人,这三个人与书发生的联系其实并不一定需要跟“图书馆”扯上关系,根本就没有在讲图书馆。编导只是挑了恰好跟图书馆存在物理关联的三个素材攒成一集,然后取了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我们的图书馆”,完全没有深思熟虑去想怎么合题和怎么解题。可参考怀斯曼的《纽约公共图书馆》。

11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即使我遭到凌辱和消灭,但愿您的庞大的图书馆在一个人身上得到证实,哪怕只有一瞬间……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博尔赫斯《通天塔图书馆》

16分钟前
  • Romancier
  • 推荐

4.5;比第一季更好,素材的整合度、主题的开掘性和统一度、文案遣词的精心以及捕捉被拍摄对象的“恍惚时刻”都有长足进步,虽每集都开辟不同主旨,但本季所有镜头中人物都有一个共通点——即他们都以极盛的热情和绝大的孤勇去做一件自己真诚热爱的事,或许最初是迫于生计或职业生涯空窗期,或许是处于人生某一阶段的低谷危机感亟需被拯救,或许是源于内心长久积淀的某种火焰,他们选择与“书”为伴;被他们眼中散发的明亮所打动,智识和思考的乐趣永远无可替代——一种深层的幸福。最爱第四、第六集,《海错图》太有趣了,考古《诗经》与历史对话;陈梦家这段话实在令人感慨:“因为了解古代所以了解祖先,是他有信心在国家危机万伏的时候不悲观、不动摇,在别人叹气空想的时候切切实实从事于学问。”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能当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真的好幸福啊💗自己的工作就是自己的爱好是多幸运的事情。顾晓军的npc生活就是我的理想生活了!!!能自学掌握那么多种语言是真的好厉害 用原语言阅读也太幸福了🥺 超理想职业🈶

23分钟前
  • 脉搏敲击🦋
  • 力荐

真正热爱阅读 是一件看起来极其容易却又难以做到的 我已经开始向往退休泡图书馆的日子了 希望能活到退休吧🙏🏼

28分钟前
  • Mercury
  • 推荐

一位网友参与并推给我看的,可能是我在做乡村图书馆,抱着学习的心态看了。沈老先生和国图的顾老师这两位人物挑得很好,拍得很细腻。看完感慨人一生钟情一件事是幸福的,很多专业和敬业的人也是出于热爱。遗憾是我毕业后疲于生存和拍片,看书并不多,时常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孤陋寡闻。但很感谢纪录片这份职业,习惯了去读人,让我接触和认识很多有趣的灵魂,他(她)们成了我的导读,喜欢跟有思想的朋友聊天交流。有时出于工作做功课需要,找本书来看看,还常分好多次看完。

32分钟前
  • 蒋能杰
  • 力荐

南图古籍沈燮元,国图隐士顾晓军,藏图自在僧久美;传奇镖人许先哲,黑血女侠客赵佳,随心随性匡扶摇;魔法世界马爱农,炼金诗人包慧怡,维特魔山杨武能;读库老六张立宪,行思师傅杨全强,乐府民歌声涂涂;东北逍遥游班宇,乡村梁庄人梁鸿,流浪诗人吕德安;海错图考张辰亮,杨潇重走湘黔滇,摄影考古者塔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还有书籍。

37分钟前
  • 我骑善逸
  • 力荐

本季出演人员如下,有关书籍故事与人连接……沈燮元、顾晓军、久美、拉姆、许先哲、赵佳、匡扶摇、马爱农、包慧怡、杨武能、张立宪、杨全强、涂涂、班宇、梁鸿、吕德安、张辰亮、杨潇、塔可

42分钟前
  • 南極貓頭鷹
  • 推荐

这几年,书店很难,出版业很难,经销商很难,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更是火中取栗夹缝求生。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困境,他们是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只要还有书,待到山花烂漫时

4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老是玩嘛,用时间做点事情,是哇”

49分钟前
  • 一业
  • 力荐

格局是有了,看到高原上僧人自己盖的图书馆就觉得,这世间有那么多不确定,但是只要当下还有书籍,还能看书,这一刻就不白费。

54分钟前
  • 殊聿
  • 力荐

因为还有宛若天堂的图书馆,还有很多美好的读书的人,所以这个人间还值得。我在《读库1904》上曾经翻译过一篇文章《公共图书馆那些事儿》,虽然讲的是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故事,但图书馆的精神和功能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基于平等和分享的公共精神,自由地获取思想和信息,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58分钟前
  • 落地麦子
  • 力荐

我为什么会过得跟狗一样呢?我有多久没品过书香,遥望雪山,为某一段文字落泪?这种作品与其说有深度,不如说愈发衬托得当代年轻人的贫瘠、狼狈,叫人难过。

59分钟前
  • 判官
  • 力荐

永远可以为了一些纯粹的坚持热泪盈眶

1小时前
  • 力荐

一直觉得判断一个人更多的应该是以TA内心真正想的是什么,以及是否还有温柔和善意。但是其实遇到的人几乎都不会这么想,大家都是生活在对抗性很强的逻辑中——好像你要足够好才有存在的必要,但其实如果往太理想主义的方向努力对于现实生活也很难有什么明显的改善,最后就变成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满足了。所以与其说但是还有书籍,不如说但是还有这样的人,能够让人继续相信和期待一些事情吧。

1小时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看到拉姆说她哭着写完父亲的那个故事,看着她坐在自己理想的大学笑着说自己未来想做的事,我哭得稀里哗啦😭。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呢?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1小时前
  • 黑道少年沈來迟
  • 力荐

此心安处是吾乡。目录学大佬、国图图书管理员、久美、藏区小女孩…..她们都通过书籍找到自己的家,实现自渡及渡人。读书改变命运,不应该作为功利主义的简单解读,而是内心深处的觉醒导致视野的改变,从而走向更大的世界。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潜心读书是一种坚持,保持童真与简单。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1小时前
  • Littlejane2000
  • 力荐

看了一集就已经忍不住来打五星!!!

1小时前
  • 孜莜
  • 力荐

知识是精神脊柱,纸张是物质基础,但是还有书籍,于是两者兼具。

1小时前
  • 弄尘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