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与流血事件

HD中字

主演:南·戈尔丁,David,Armstrong,Marina,Berio,Noemi,Bonazzi,Harry,Cullen,Megan,Kapler,Patrick,Radden,Keefe,Annatina,Miescher,库基·米勒,Sharon,Niesp,Darryl,Pinckney,Alexis,Pleus,Mike,Quinn,Vittorio,Scarpati,Maggie,Smith,大卫·沃伊纳罗维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1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2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3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4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5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6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13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14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15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16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17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18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19美人与流血事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人与流血事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人与流血事件》是由奥斯卡获奖者、电影制片人劳拉·珀特拉斯执导的纪录片。娓娓道来国际知名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南·戈尔丁史诗般的人生经历。劳拉·珀特拉斯通过与戈尔丁的私密采访、以及她组织的抗议活动的照片和录像来讲述戈尔丁一段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斗争经历,其中也记录了许多关于戈尔丁的珍贵影像,包括她加入活动团体PAIN,帮助沉迷于止痛药的人们走出困境,与止痛药生产商萨克勒家族的作斗争。这个家族通过销售止痛药奥施康定,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特丽独行2024兄弟2015海豹突击队第六季燃情岁月(普通话)大剧院(2017)隐形的翅膀哗!英雄(粤语)恐惧之眼人皮交易齐天大圣2022镖行天下之龙骑禁军Moveto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你在我的世界里小公主艾薇拉与神秘王国2恐雨非法入侵2011小人物2021牺牲复活者月球天堂行尸之惧第六季洗罪2019通天录一群2020春心荡漾2005现场清理人第五季短剑风波以神之名:信仰的背叛竞速之王十三刺客人人都爱雷蒙德 第四季新霍元甲国家事务幻影车神神秘博士第十三季了解宇宙是如何运行的第九季无效申请枪口下的红桃皇后木乃伊之阿拉善传奇囧蛋奇兵十小福我是乔治娜第一季目中无人

 长篇影评

 1 ) 【译】评金狮奖《美人与流血事件》:以艺术对抗体制

原标题:‘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Review: Laura Poitras’s Film About How Nan Goldin Turned Her Art of Transgression Against the Sackler Family

作者:Owen Gleiberman

译者:鸢尾花

校对:易二三

来源:《Variety》(2022年9月3日)

【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

在《美人与流血事件》中,摄影师南·戈丁讲述了一个不幸的、真实的且在某种程度上相当有趣的轶事:上世纪80年代,当她第一次整理自己拍下的和朋友(大多是变装皇后和瘾君子)那些出格的照片,还有那些在纽约东村街头人们的照片,并且想将它们推售给画廊和博物馆时,对方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理由很简单:这些艺术机构的经营者大多都是男性,他们是艺术品市场口味的决定者,往往喜欢那些黑白、以优雅细致方式构图的照片。戈丁照片中的光线强烈,具有现实感,但其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又是如此的「肮脏」和「邋遢」(混乱的波西米亚式公寓生活,街头普通人的面庞)。在画廊的经营者们看来,它们没有一点美感,没有什么艺术性。

40年后的今天,南·戈丁照片中的力量显得更有说服力了,她不亚于后朋克风格的摄影师戴安娜·阿勃斯。(译者注:阿勃斯的拍摄对象主要是脱衣舞娘、狂欢节表演者、裸体主义者、侏儒症患者等边缘群体。)具有欺骗性的随机感让她的照片充满了生命力,令它们既有力又神秘 。乍看上去,南·戈丁的作品随意、凌厉,但其实它们都很讲究构图。戈丁1986年出版的摄影集《性依赖之歌》就是这种美学的实证——照片中的画面看起来似乎是随手抓拍的,但它们俨然都是一幅幅优雅的肖像画,它们无言地讲述了其中人物的故事,你看得越认真,看到的内容就越多。劳拉·珀特拉斯(《第四公民》《风险》的导演)执导的第五部纪录片《美人与流血事件》将南·戈丁作为主角,虽然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传记纪录片,但却是一部精巧、令人满意的作品。电影一半的篇幅介绍了南·戈丁的生活和工作,剩下的部分则记录了她发起的始于2018年的「反萨克勒运动」,萨克勒是普渡药业的老板,而普渡药业正是造成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的药物公司。

「造成」一词至关重要,如果你看过亚历克斯·吉布尼长达四小时的HBO纪录片《世纪犯罪》,或者读过帕特里克·拉登·基夫的《痛苦帝国:萨克勒王朝秘史》(基夫在《美人与流血事件》中以访谈的形式出现),你就会明白,萨克勒家族商业帝国的基石就是过度开发阿片类药物,有意让人们对它们上瘾,利用看似合法的治疗制度成为了麻醉品大亨。如今美国有50万人死于此类药物成瘾,但直到南·戈丁本人在2017年药物上瘾后,她才了解到它的危险,并了解到了普渡制药公司为了盈利的肮脏勾当。

这让戈丁感到愤怒。但她也了解到,萨克勒夫妇是上半个世纪里艺术界最受尊敬的捐赠者之一,他们向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捐赠了数百万美元——这是他们在用慈善家的外表来遮掩商业勾当。如今那些受益方,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内依然有一个萨克勒厅。作为一名艺术家,南·戈丁对萨克勒家族的伪善感到厌恶。正如她在《美人与流血事件》中所说,「他们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大学里挥霍着那些病人的血汗钱。」于是她决定发起一场抗议活动,曝光这个家族企业的罪恶,把他们赶出艺术界。南·戈丁既不是一个律师,也不是政治家,她是一名艺术家,这一举动无异于蚂蚁绊象,如此悲壮。她到底能有多少胜算?

即使作为一个被萨克勒家族故事(阿片类药物滥用危机引发了一场持续到今天的灾难)吸引并感到愤怒的人,我有一段时间在想,《美人与流血事件》是否是一部我真正想看的关于南·戈丁的电影。我很早就发现她的摄影作品非同寻常,并想对她有更多的了解。「萨克勒之战」虽然很英勇,但既没有那么多历史性的素材,也没有那么多个人的部分,这一事件当然值得被铭记,但似乎还没有到拍一部纪录片的程度。

然而《美人与流血事件》以丰富、带有暗示性的方式,同时将戈丁的艺术和社会活动都展示给了观众。这部电影是在向戈丁的抗议活动致敬,在导演看来,「吹哨人」戈丁的故事很生动,并足以映衬她的艺术成就。

《美人与流血事件》更具有深刻性和煽动性的一点还在于,劳拉·珀特拉斯还挖掘了戈丁照片背后的那些创伤故事。这些照片总是带有一种生命力;戈丁1973年开始在波士顿拍这些照片,她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体,还有变装皇后(她们只要出现在街头,就会被逮捕),她还经常拍摄自己的朋友,那些照片中显示出戈丁对人本身的深深关怀。不过这部纪录片还讲述了戈丁无知、专横和压抑的父母,以及她的姐姐芭芭拉的故事。芭芭拉是一个如此自由的人,在60年代,她只是因为有做各种超前事情的冲动因为在郊区的性行为(即便这在今天已司空见惯),就被关进了收容所。1964年,刚刚成年的芭芭拉(当时南·戈丁只有11岁)终于不堪折磨,卧轨自杀。

这件事长久以来困扰着南·戈丁。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份精神科医生报告的摘录,其中显示,在这个家庭里,戈丁母亲的心理状态更糟,她比芭芭拉更需要心理健康治疗——她无缘无故地把芭芭拉关了起来。所以我的感觉是,尽管这一点影片中并未说明,但戈丁显然将母亲视为杀死姐姐的真正凶手。戈丁先是在波士顿待了几年,然后去了纽约,她被包厘街的肮脏世界中那些显然受过伤害的人所吸引。这些人衣着凌乱,吸食毒品,双眼无神,饥肠辘辘。南·戈丁拍摄的这些作品,就像出自安迪·沃霍尔的「工厂」工作室,只不过戈丁没有工作室罢了。

潜藏在南·戈丁作品背后的,是其对生命残酷本质的反思。她的母亲从某种程度上夺走了姐姐的生命,而戈丁也是这么看萨克勒夫妇的——他们是压制他人的权威人士。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80年代艾滋病的流行,为戈丁作品注入的痛苦力量。这场危机摧毁了她居住的社区,她用一种无情的狂热和带有人性的视角记录了这场危机。

戈丁也经常出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她就像一个后朋克的小精灵,眼睛里有光。她有她的冒险,尽管它们经常带有绝望的色彩。戈丁在新泽西的一家脱衣舞俱乐部工作,并在影片中首次透露她在纽约的一家妓院成为了一名性工作者;这些工作换来的钱可以让她去买电影拍摄的胶片。戈丁是双性恋,经常在导演贝蒂·戈登、薇薇安·迪克的那些实验影片中出现,并且和库姬·米勒成为了密友——米勒出演了约翰·沃特斯的多部影片,并在叮砰巷的一家由女性运营的低级夜总会工作(她们拒绝雇佣男性保镖),这里成为了一些失意者和边缘人的夜间聚集地。

但现年68岁的南·戈丁已令人意外地成为了一名行动主义的艺术家。我们看到她精心策划的活动,以「突出」萨克勒夫妇在艺术界的「地位」,其中一些活动充满了巧思,比如在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开幕式上,她让数百个阿片类药物处方作为纸屑从该博物馆的穹顶落下。

一开始,古根海姆博物馆没有理她;他们不想冒失去资金的风险。但她继续着自己的行为艺术,当她在伦敦国家肖像馆抗议后,该馆终于同意拒绝接受萨克勒夫妇的一百万美元捐赠——好事开始发生了,其他著名的艺术机构——伦敦的泰特美术馆、法国的卢浮宫也都纷纷效仿。戈丁的目标是将萨克勒夫妇的名字从博物馆的画廊中删除。而在纪录片的结尾,大都会博物馆已经这么做了——这无疑是艺术界的一场地震。这是属于戈丁和那些受害者的胜利时刻,即便《美人与流血事件》真正想要探讨的主题——戈丁的艺术,其背后是伤痕累累的代价。

文章来源://variety.com/2022/film/reviews/all-the-beauty-and-the-bloodshed-review-nan-goldin-laura-poitras-1235358856/

 2 ) 他们在广场躺下

从第一分钟就开始喜欢的一部纪录片,19年之后再看到任何占领公共空间的行为就会想落泪,尤其当大家突然在博物馆躺下的时候,好像心上震了一下。

喜欢开头高登说 “To live is not making your life a story but collecting true moments. True experience, unlike stories with simple ethics, includes moments you do not want to include in your life.” 她从不回避自己有些痛苦、甚至尴尬的经历。我最近觉得忍受尴尬是比痛苦更熬人的经历,高登都还是尽力坦诚地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喜欢她把镜头作为自己的语言,这是偶尔失语的她最稳定的声音。喜欢她永远在反叛却又时常木讷的表情,喜欢她神经质却温和的眼神。

姐姐芭芭拉一辈子与社会规训对抗,不满二十岁自杀,心理医生留给她的评语中说:“She sees future,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好像在说现在的我,二十出头,知道一切之后的幸福都有代价,甚至自由也是,高昂无比,却又还尚未经历那些生活被血洗的时刻,战战兢兢、却又满怀希望地生活着。

看完决定四月份和顾生说清楚的时候,要请他帮我拍照,我要透过手机的摄像头看向他的眼睛,告诉他这几个月我的心情,摄影就是有这样神奇的能力。

最后就想问牛津一句,咱们博物馆和图书馆什么时候能把 God damn Sackler 除名,搞快点,不然我们是什么?垃圾陈列场吗?

 3 ) 血泪浇灌红玫瑰

四月要以一部纪录片作结。

去年在威尼斯拿奖的《所有的美丽与血泪》(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原被译为《美人与流血事件》。故事透过摄影师南·戈尔丁(Nan Goldin)的幻灯片、私密访谈和罕见影像,围绕她与执掌普渡制药(Purdue Pharma)的萨克勒(Sackler)家族进行的斗争展开。萨克勒家族通过滥售止痛药坐拥财富帝国,以文化艺术慈善事业而闻名世界。

我一向对“事迹”抱有警惕,尤其反感肉体被造作金身。好在这并不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斗争史。

开篇戈尔丁在暗房回顾创作生涯这样说:“把过去变成故事很简单,困难的是保有真实的记忆。而真相和故事之间的差异是,真相是肮脏和令人不悦的。它不会简简单单结束,使人畏惧,它常以你不愿见到的形式,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涌现出来,即使你并未试图揭开过往,它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并且成为你的一部分。”

平静的自述下,挥之不去的是被迷雾缭绕的死亡的阴影——姐姐芭芭拉·戈尔丁(Barbara Goldin)的自杀。艺术家通过影像在私人“禁区”撕开裂口,堕入记忆黑洞,暴烈地直面梦魇和伤痛,甚至试图将其用作自我疗愈。这是只属于勇士的、高贵的审美观。

对戈尔丁的认识又是因为王家卫。一切从墙上的花开始,那是《春光乍泄》的源头。彼时,他当然无暇对戈尔丁本人的来处产生兴趣。他正忙于向艺术“示爱”,为发掘到一些别人的美丽与血泪感到兴奋。

偷窥与挪用总是精明人的安全选择。只有少部分深不可测的人类,敢于探索深藏在生活中的他们自己的奥秘。他们探索这些奥秘,生活杀死他们。

关于戈尔丁的来处,用她本人的话说,“姐姐的反叛是我人生的起点。”

早在遇到同样“离经叛道”的大卫(David Armstrong)之前,姐姐芭芭拉是南·戈尔丁生命中第一个同类。

记忆里,母亲坚持要芭芭拉在一岁前学会说话,结果芭芭拉沉默了一年半。她说那是她第一次反抗,她身上有种野性。

她帮她洗头,轻轻抱着她,提供温暖和照顾。她说她天生知道如何做一个照顾者,尽管她从未被母亲如此呵护。她时常弹钢琴,她从琴声听出她的心情。她把她的秘密都告诉她。她说,是她让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来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日常的枯燥和令人窒息的沉闷。

那是一段压抑的时期,“离经叛道”在父母眼中成了家族耻辱,被视为颠覆秩序的潜在威胁。她有不少恐惧。但她更多时候只是想要被拥抱而已。她仍要为自己挺身而出。

直到一天警察上门,说找到了卧轨自杀的芭芭拉。母亲说那是意外,从此绝口不提。

为了避免小女儿重蹈覆辙,父母将戈尔丁送到犹太寄养机构。她只记得自己一进门就吐得一屋子都是。他们拉直了她的头发。

父母的应激反应并未能阻止家庭权威的失序和崩塌。戈尔丁最终离家出走,落脚在一家嬉皮士学校。摄影成了她空前绝后的报复行动,也成了表达自我、疗愈伤痛的唯一方式。

当时的戈尔丁并未意识到,芭芭拉的死将是她一生试图解开的谜团,正如她将终生面对生命止痛的问题。她的镜头里充满私密的影像将记录下主流价值观所蔑视和否定的生命;她将成为现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她更未料到,她和她的艺术将能撼动坚不可摧的财阀家族。

而来处早已有迹可循。

多年后,戈尔丁从父亲手中拿到一个盒子,被密封的医疗记录——芭芭拉的历史。

她打开了。即使心怀恐惧,但她认为追问是重要的,因为“这关乎对陈规旧序的尊从与否认;关乎羞耻,关乎人们因为恐惧而错误地保守秘密并佯装无事。而最终这些可以摧毁一个人。”

资料显示,芭芭拉最早被送去了孤儿院,她试图烧掉窗帘逃走。精神病医生认为与芭芭拉相比,她们惊慌失措的母亲才更应该接受治疗,她幼时曾被一位家庭成员性虐待。

医生对芭芭拉进行了人格测验并写下结论:“她看到了未来及其所有的美丽与血泪(She sees the future and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最终,戈尔丁在影像中完成了审判。

片中有一段未曝光的家庭影像,母亲朗读着芭芭拉死前抄下的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片段:“生活荒诞滑稽,那些命运的诡异安排出于无情的逻辑,只为一片虚无。你唯能期盼对自身有些许的认识领悟,而它又来得太迟,徒留无穷无尽的悔恨肆意滋长。”

影像于戈尔丁是一种哀悼。

影片中段,大卫·沃伊纳罗维奇(David Wojnarowicz)为他们的共同好友、死于艾滋的库基·穆勒 (Cookie Mueller) 写下一段悼词:“将个人悲痛公开的第一步,就是举办一个纪念仪式……参加这样的仪式令我产生类似狂怒的情绪。令我生气的是当我意识到在葬礼举办的房间之外,一个人的死亡并未造成多大影响……比起为逝者举办一场十全十美的葬礼,不如力所能及地发声。”

《扭曲的哀悼:未遗忘之地的亡灵故事》里说,“挖掘过去的人,是在公共场合扮演自己角色的表演者。他们把过去挖出来,从而完成哀悼。”

原来这是一个“血泪浇灌红玫瑰”的故事。

她过早看清了世界,却没能充分体验它。她死去的那天,她决定拿起相机上路。她感谢她照亮过自己人生一段短暂的路,因此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她说她要讲出真相。否则它们将永远被埋葬在血泪灌溉出来的红玫瑰下的泥土里。

原文链接:所有的美丽与血泪 qq.com

 4 ) 真实的经历有着气味也不光彩,不会简简单单地结束。 它会以你不愿见到的形式,在你毫无防备的状态时浮现。

「2018 年三月的一个寒冷星期六下午,南. 戈丁走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她到达萨克勒侧厅,一层层堆叠的大型玻璃墙让外面的公园一览无遗。 她融入下午的博物馆访客人群,但她默默和近百人的团队协调,这些人都是毫不张扬地进来博物馆,就和她一样。 突然间在下午四点,他们开始大喊,'贪婪崇拜! 疼始崇拜!』 一些人展开黑色横幅,上面写着'资助戒瘾机构'。」 ——《疼痛帝国:萨克勒家族制药王朝秘史》,Patrick Radden Keefe

在调查记者 Patrick Radden Keefe 的报道文学著作《疼痛帝国:萨克勒家族制药王朝秘史》里描绘的这段抗议行动场景,也正是美国纪录片导演劳拉柏翠丝(Laura Poitras)《所有的美丽与血泪》(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的震撼开场。 這部以世界知名攝影師南. 戈丁(Nan Goldin)为主角的纪录片,不仅在各大影展备受瞩目、夺下 2022 年威尼斯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更夹着惊人气势问鼎今年奥斯卡。

然而,对于50年前、年仅15岁的南而言,艺术与摄影是害羞且社交恐惧的她,表达自我、疗愈伤痛的一种方式。 当时她并不知道自己将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也未预料到自己后来发展的创作生涯与艺术地位,将成为她对抗美国止痛药财阀——同时也以慈善事业闻名的——萨克勒家族的一把利刃。

我原本只服用 3 颗,后来变成 18 颗,再后来我甚至用吸食的方式服用这种药物。

2014 年因为手腕受伤,南在治疗期间服用医生开立的止痛药奥施康定(OxyContin,又译「疼始康定」)而严重上瘾。 瘾的源头并非自愿或放纵,而是当时医界普遍接受制药公司普度(Purdue)营销的广告话术:「安全无副作用」、「虽然是类鸦片药物但不会成瘾」; 这不当的营销手段,更由制药公司拥有者、富可敌国的萨克勒家族一手设计,奥施康定为其带来350亿美元的收益,却造成服用该药物的病患严重上瘾。 一场俨然由该家族、医生、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三方既得利益者联手促成的公众危机,最终导致超过50万人丧命。

南于是成立P.A.I.N(反处方药成瘾团体),自2018年开始发起抗议行动,要求拥有该家族捐赠馆藏的艺术机构,将展间、馆藏上的萨克勒之名尽数撤除,揭露覆盖在其慈善形象下真实、丑恶的面貌。

抛出社运抗争议题为引,导演欲着墨的却并非纪录片中总易流于沉闷的抗议行动脉络,而以两条乍看无关、今昔双线叙事并行的方式,佐以南的自述、幻灯片作品、亲友采访,完好串起她如何以创作摸索出如今的自己,又如何以摄影的光火作为对体制、对强权的反抗。

无声 vs. 发声

成长于犹太家庭,南自幼与姊姊芭芭拉. 戈丁(Barbara Holly Goldin)感情亲密,然而姊姊因与父母间的矛盾被视为精神错乱,甚至有一年半的期间选择性缄默、不再说话——「那是我姊姊的第一次反抗。」 在南11岁那年,被父母频繁送进疗养机构的姊姊自杀,人生永远停在18岁。

姊姊过世带来的刺激、父母欲掩盖并否认其自杀的事实,伴随着一句来自精神科医师「会步上姊姊自杀之路」的诊断,14 岁开始南便流连在不同的寄养机构。 被父母谎言、以及不被旁人接受的剥夺与否定感,也曾一度让她半年不语,最后落脚在一间嬉皮学校,并于1968年开始接触摄影。

把人生讲成故事很简单,困难的是延续真实的记忆。 故事和真实记忆之间的差异——真实的经历有着气味也不光彩,不会简简单单地结束。 它会以你不愿见到的形式,在你毫无防备的状态时浮现,就算你没有放任自己回想过去种种,那些事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已经深植在你体内。

谈起执起相机的原因,拍照的意义之于南的生活,在捕捉转瞬即逝、值得纪念的片刻之外,她显然有更深沉的体悟。 有别于纯粹出于对美的追寻,她的创作渴望更多是由日常里的冲击与疼痛所驱动。 眼见过姐姐将「无声」作为一种「自我发声」、「沈默反抗」的手段,也经历着谎言与令自己噤声的否定,她在摄影里找回自己的口吻和声音,「那是我当时唯一的语言。 突然间我有了个性,用它来表达自我。」 并以独树一帜的视角,拉大发声的音量。

顺服 vs. 反抗

在不安定的流离中,南在同志、酷儿、跨性别文化里找到归属。 浸淫在当时充满性、毒品、暴力与派对的次文化世界里,她置身也观察,快照拍下身旁围绕的「我们」群体生活; 像日记又如自传般的系列生活照,捕捉包含她自身、恋人与朋友的族群群像,勾勒出七、八〇年代美国狂欢与孤寂共存的时代氛围。

如同迷幻药,以「我们」的视角拍摄带给她快感,混乱、疯狂、亲密、充满爱意,但也不是纯然轻薄的愉悦欢欣。 在这个由塔夫绸晚礼服和安眠酮建构的世界,最好足不出户,若走在街上可能随时被逮捕——时代对酷儿文化的打压,让他们摸索立足于社会的生存之道近乎成了一门高深艰涩的艺术; 而与当时恋人纠缠理不清的情感、承受殴打暴力后的自拍伤痕...... 这不受主流文化和艺术框架驯服的生活,显影在相纸上总过于狂野激进,加上当时艺术圈口径一致对女性艺术家的歧视,南既不讨好也不讨喜的作品,甚至不被视为摄影。

她无视艺术圈的冷淡漠视、来自父亲和前男友的阻碍,在各个地下酒吧以幻灯片播放作品,最后集结成知名又极具争议的摄影集《性依赖的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e)。 其中鲜明呈现次文化族群生活的欣喜、放纵、挣扎,流露着私密却坦率的情感与意念,甚至浮现出让该族群外的「他者」也能共鸣共感的生命重量; 震撼艺术圈也同时开拓出新的摄影语汇,影响众多当代摄影后辈。

狂舞过放纵自我的七、八〇,迈入九〇关口前,一场时代瘟疫悄然降临。 艾滋病毒反噬当时已然临近狂欢末日氛围的美国,夺走南许多挚友生命,政府当局视艾滋如黑死病,恐惧凌驾对患者的关切与救援,南策划《见证者:对抗我们的消逝》 (Witnesses: Against Our Vanishing)展览,邀请支持 AIDS 的艺术家参与,自此作品便被认定与「政治意识」、「社会关怀」、「对抗体制」紧紧相拥。

故事和真实记忆之间的差异,我想那就是问题所在。 若你从小就被灌输『那没发生过,你没有看到,你什么都没听到』,你要怎么相信自己? 你要如何对自己有信任感? 你如何能一直不怀疑自己? 你要如何让别人知道你所经历过的一切?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拍照。

片尾的一段话,将过往、今日原本看似碎片化的两条叙事线彼此衔接,最初拿起相机的原因清晰浮现:只因不甘顺服与对抗的渴望。 不甘顺服父母否认悲剧事实、灌输一切安好的假象和想法; 不甘顺服酷儿社群仅能活在社会阴影、艺术圈对女性艺术家的歧视; 不甘顺服药厂与萨克勒家族的谎言与威胁、艺术机构对赞助金依赖而沉默不作为。 按下快门的动作,是她区分谎言、捕捉当下真实的对抗,是她对主流文化歧视次文化的对抗,是她对政府当权者藉艾滋将病患和酷儿族群污名化的对抗,是她对体制内促成悲剧的既得利益者的对抗。

疼痛 vs. 止痛
She sees the future and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在南至今的人生与创作生涯里,无论是家庭情感的割裂、亲密关系的暴力、药物成瘾的经历、面对好友消逝的无力、见证体制吞噬人们的愤怒,在肉身和心理上,疼痛总是相伴她左右。 这因脑神经活动或情感创伤而引发的肉体/心境感受,主观却无形,如同一个抽象的想法; 以张扬而无法忽视的姿态确实存在着,却又难以量化或言喻。

导演劳拉柏翠丝一边梳理南的过去与现在、创作与抗争,细腻描绘出疼痛的样貌,以及其中乘载的不堪、暴烈、却又想要修复疗伤的渴望; 一边呈现萨克勒家族以千万人的痛楚磨难、对止痛的渴求,替自身镶嵌镀金的贪婪恶行。 两者对比的残酷,营造出生猛的戏剧张力,却又十足撼动人心。

如今南面对着生命里止痛的课题,那不再是另一颗令人成瘾的止痛药,也无需提炼难解深邃的道理,而是仔细回望过往的伤痕与逝去,把它们好好安葬。 一如将出自姊姊口中的词句「所有的美丽与血泪」献给片名,化曾经的梦魇、创伤、带血的破碎,为一帖温柔疗伤的解药。

 5 ) 她的呐喊

这是一部关于南·戈尔丁的纪录片。从她所倡导的对萨克勒家族旗下的奥施康定药物依赖的反抗运动开始,掀开了一部对她个人的生活,创作,以及这次意义非凡的反对运动的生动描绘的画卷。

南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如果你对美国当代艺术,特别是摄影艺术感兴趣,她的名字你应该不陌生。她一直以来就以私人的边缘的摄影作品而被艺术行业关注,所以当这部纪录片里讲述她的个人经历和作品的时候,我相信很多观众会产生一种割裂感,就这个感觉正义感十足的女性怎么会是一个这么叛逆又离谱的样子。但渐渐的你了解了她,了解了她的作品和生活,才更加理解她的力量,坚持,和决心。

电影按照章节讲述,最后一章是我最感动的。她说姐姐为她指明了反抗的方向。那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最后对如此有实力有话语权的财阀的反抗由她去带领,因为她一生都在反抗。她反抗父母不真心的对待,反抗社会对边缘人物的歧视和污名化,反抗对性向的歧视,反抗社会对艾滋病人的不公正对待和歧视…她的作品一直在展示边缘群体作为人所拥有的美丽,那些真实的,在她身边的人和事是她能够拥有话语权的原因,也是她用话语权去发声的目的。

人都可能在某个瞬间成为那部分少数,当您有能力去争取,请尽力。当你有能力去改变,请尽力。当你能影响到些什么,请尽力。她的呐喊声音不大,但源源不断的她一起,那一定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力量,事实上,她也做到了。

 6 ) She sees the future and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我是说,这就是问题所在。从小家长一直告诉我:“这没有发生,你什么也没看见,你什么也没听到。” 你会怎样做?你怎么能信任自己?怎么相信自己… 你怎么继续相信自己?你怎么向全世界证明,你确实经历了,你确实听到了。这就是我投身摄影的原因。

「 Droll thing life is that mysterious arrangement of merciless logic for a futile purpose. The most you can hope for is some knowledge of yourself that comes too late —— a crop of unextinguishable regrets.」

生活荒诞不经,那些命运的诡秘安排出于残酷的道理,只为一片虚无。我们唯能期盼对自身有所深觉领悟,而此顿悟来得太迟 ———— 徒留无穷无止的悔恨肆意滋长。

 短评

也许是南高登本人身份的复杂性,看完我感觉她主业是社会活动家副业才是摄影师,还是不入流的那种纯纯边缘人生活记录,像人物简介幻灯片似的过了一遍。她自己笑称是通过给一个圈内人口交才打入艺术圈的。但实际上她的事迹挺感人的,有的人一辈子都在抗争,为自己为家人,但是南高登是为千千万万人,不因声音微小而停止呐喊,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和Sackler家族抗争,和虚伪的卑鄙的泯灭人性的资本家抗争,滴水居然真的可以穿石,南高登可不就是一剂精神氮泵!主创也都来了,放映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绝,大家潸然泪下和他们一一拥抱。

6分钟前
  • Glutasche
  • 力荐

看之前:听说是个幻灯片电影?这也能拿金狮奖?威尼斯趁早flop!看完后:牛逼,服气,给的好,该拿,不接受反驳。

1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力荐

Masterful storytelling. 叙事难度极大。两条看似差异很大的主线“谁是南戈尔丁”和“与制药公司的抗争”互相交织,不仅节奏几近完美,两条线还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了十分诗性和浪漫的叙事效果。他们不仅互相印证与阐释,还营造出了是一种时空穿梭和凝结的感觉。一种“正发生的历历在目”,和“已发生的正在进行”的奇妙感受。非常喜欢Laura approach每一个看似充满戏剧性的人物或事件时的那种沉稳的视觉语言。Let the material speaks itself. 导演出色完成了一个纪录片导演最纯粹的天职:对既有真实的重组重构,以呈现大于真实的艺术。所有的叙事内容都与影片整体有机相连。这让她的影片所蕴含的东西超过了任何我们能读到的新闻报道、人物专访。它源于一种新闻价值,但远远超越了新闻价值本身。

12分钟前
  • Unbeliever
  • 推荐

9.8/10 #TIFF2022# 与很多针对导演章节设置的疑惑不同,我反倒觉得将Nan Goldin的成长轨迹和故事主线的抗争过程穿插叙事的手法更能将影片带向新的台阶。这样的编排更能凸显Nan Goldin的艺术传奇色彩,一方面她挣脱束缚向药企财团发起挑战,另一方面她又是那个沉溺于酒精和毒品的叛逆亚文化艺术家;一方面对着律师和法官颤抖着念出斗志宣言决不妥协哪怕嗓音颤抖,另一方面也对曾经姐姐卧轨自杀的记忆挥之不去不断希望寻求真相。章节互相交织,观众跟随Nan Goldin精心挑选的作品回顾影像里,得到的不仅仅只是精神层面的悲伤和无奈,感化和力量,还有一种新的可能性视角,去重新看待艺术身份和女性叙事下的疼痛。

15分钟前
  • 尤里克特
  • 力荐

我想 Laura Poitras 的能力并不在于「导演」或影像的想象力,而在与选题、跟题并且将讲述的权力交还给拍摄对象,或者说是 activist 的工作方法大于 filmmaker 的工作方法,因此会显著地呈现出「题好于片子」的感觉。在 Nan Goldin 这个例子中,艺术家的portraiture/私摄影实践与呈现她的方式有了一个很好的呼应,正如拍摄斯诺登时遇到的重重困难与他作为 whistleblower 所必须经历的生活的对应。

18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TIFF2022|观影25|纪录从80年代到今日的女性和性少数人群的斗争故事,又一个蚂蚁绊倒大象的励志故事,但是正因为她是摄影师南,如果不是艺术家的身份和影响力,结果可能还要另说。电影取巧用了南的幻灯片形式,纪录片拿到金狮奖,就像当年911纪录片拿戛纳一样,政治和社会意义更大。PS 看到三个家族成员,和《利刃出鞘》系列里的一模一样的富人嘴脸……

19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双线交织,一边是作为P.A.I.N.领导者的activist Goldin在当下和通过美术馆捐助洗白黑钱的药物财团的抗争,风格偏传统纪实影像;另一边是作为酷儿女性的Godin对个人经历的回忆,穿插姐姐在保守家庭中出柜后的自杀、药物成瘾、AIDS流行、性暴力、酷儿地下文化、美国反文化运动等议题,多为第一人称自叙,画面致敬Godin个人摄影风格多用静帧幻灯。标题翻译完全是胡说八道,“All the beauty and bloodshed”是精神科大夫给Nan Goldin因性向自杀的姐姐Barbara开的处方中写下的一句话,“she sees the future and 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

23分钟前
  • dasperעִבְרִית
  • 还行

坐下来才发现是nan goldin纪录片,幻灯片纪录片都能拍得这么过瘾,艺术家的一生比电影剧本还精彩

26分钟前
  • 喜儿喂鸭正经地
  • 力荐

美国摄影艺术家南·戈尔丁的纪录片,着重讲述她的家庭背景、成为“私摄影”的鼻祖的经历,以及最重头的对萨克勒家族滥用致瘾药物的组织的抗议活动。导演在采访、跟拍影像以及摄影作品的选取上略失平衡,也在探究私摄影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和抗议活动如何开展这两条主线之间也时而摇摆,是南·戈尔丁独特的艺术嗅觉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影片极大的吸引力。

29分钟前
  • 胖胖Panda
  • 还行

I don’t like your fashion business mister and I don’t like the drugs that keep your thin ,I don’t like what happened to my sister. First we take Manhattan, then we take Berlin

30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推荐

2022威尼斯金狮奖。中文片名大错特错,没有美人也没有流血事件,正解“所有的美丽与鲜血”。果然拿了奥斯卡纪录长片提名(但金狮奖可能还真有点过誉了哦)。其实算是个人物类纪录片,但枝蔓出针对制药巨头的抗争及社会运动,同时也枝蔓出整个纽约酷儿文化艺术史,实在是令人佩服的历史感和结构能力。虽然真的是“两张皮”,但真的是只能这么剪……因为传主的人生就是这么的富有内在张力。本片也可以看作是当今社会用“斜线(/)”表示的多重身份人物的一种有趣的纪录片方案。

3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父母拒绝承认他们是逼死姐姐的凶手,萨克勒家族否认奥施康定是砍向病患的屠刀。相机记录下纽约地下俱乐部的燥热,针管却向不羁的躯体注射冰冷。司法只支持富人,只能争取博物馆撤下屠杀者的命名。当医生与药企合谋为患者开具处方,成瘾者却要忍受戒断和污名。当姐姐躺于铁轨,便用抗争为她指明了方向。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venezia79 斯诺登和阿桑奇之后,Laura又塑造了一位小胳膊拧大腿英雄,这一次不是孤胆英雄,背后有一个群体,维度和复杂度增加,篇幅有限,有hold不住迹象,虽然用了小标题,但依然凌乱。喜欢群像塑造部分,因人去世得差不多了,所以都是过往资料,照片每一张都好看,David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艺术家和激进分子,伶牙俐齿,演讲充满激情。Nan个人部分中规中矩。拧大腿部分比较乏力,从Nan和她创立的PAIN角度叙事,拍摄和素材组织都差强人意,当然Laura也不是一个重视摄影技巧的导演。反对的对象是药品公司,却拿博物馆开刀,强迫博物馆拒绝捐款和除名,这个策略设定片中给避开了,schick! 斯诺登可是认真解释了“叛国”的伦理问题呢。

40分钟前
  • Q影誌
  • 还行

其实我本人更感兴趣与《成瘾剂量》相关的对抗萨克勒家族与反奥施康定的相关内容,但通过南戈尔丁本人成长轨迹的点点滴滴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为何她要抗争,姐姐的自杀、酷儿身份得到的不公、艾滋大流行中失去的朋友……她选择成立P.A.I.N.以小博大与交钱息事宁人的萨克勒家族抗争,甚至直指不闻不问的国会、司法部,最后哪怕只有博物馆撤下命名这样看似轻飘飘的“惩罚”结果,也是来之不易的胜利。

45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我想对于Nan自己来说,PAIN取得的成功也是她意想不到的,而对于我们的感动在于,原来每个activist都会说的——“胜利总会到来的”——是真的存在的。导演用了最完美的一种方式展现Nan让人羡慕的一生,希望Netflix好好学学人家怎么拍纪录片的…别再喂我们那些垃圾了。

50分钟前
  • 荆棘
  • 力荐

VENEZIA1⃣️0⃣️小人物凝聚力量对抗大财团的故事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影片更多聚焦Nan Goldin本人生平经历,包含人生被姐姐自杀阴影笼罩选择用摄影还原真实,结构剪辑稍微凌乱,群像故事蛮有趣,观影后期明显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啜泣声音。不过几天下来我对我的金融街朋友们未来统治世界的野心充满了恐惧。

54分钟前
  • Gloomy Lynn
  • 推荐

脱衣舞娘、搞同性恋、卖淫、吸毒……都源自姐姐的自杀,童年的遭遇和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如此大的影响。伟大的艺术家能将一切痛苦的经历转化成艺术。

5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8.5/10 #NYFF 即便影片绝大部分的魅力的确来源于Nan Goldin本人及其作品,但纪录片本身依旧有可圈可点之处:并不认为南的个人作品/经理叙述与其近年来的社会运动是被割裂的两条线,这样看似矛盾或不相干的并进其实正直白地宣告其历史性,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精神延续至今日。南对于药物滥用的反抗似乎是自反性的,或宣言性的,正因她曾被嬉皮士与其他人士视为“药物”滥用的护卫者之一。但即便其结构姑且合理,在局部上对于材料的处理依旧显得缺乏与情绪更能相契合的逻辑,只是间歇性的迸发出些许高潮,但缺乏些持久的绵延。还是缺少了些平衡感与复杂度,一种虚伪的“纪录片式”视角(潦草地将被批判的普渡制药家族的“声音”置入),此外也鲜少展示那些“机构”的声音,总而言之是“英雄化”Nan Goldin的处理方式,但若如此似乎便该更细腻。

1小时前
  • 鲍勃粥
  • 力荐

1.第二部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纪录片,这回实至名归,实属年度必看之一,出自[第四公民]导演劳拉·珀特拉斯与私摄影鼻祖南·戈尔丁之手。2.以艺术馆中的当代抗争图景+对姐姐及家庭的回忆作为框架首尾回环,中间则将私人生活与社会活动、艺术创作与政治行动穿插交织,并划分为六章,结构上下足了功夫,虽然深度有所欠缺,但编排呈现出的各个部分都能促动观者进一步思考。3.姐姐成为推动戈尔丁觉醒和反叛的导师,悲剧激发艺术,原生家庭与苦难的两面性也由此显露出来。4.先心黑再洗白,先吸血后慈善,实而并不仅有赛克勒家族一例,但医疗骗局与药物成瘾,实在是吃人不吐骨头。可叹世事多艰斗争不易。5.配乐加分,戈尔丁拍人总能捕捉到神韵,拍景则不无暧昧朦胧之美。6.“我经常把摄影作为sex的升华,那甚至更美妙。” 7.黑暗之心引文意味深长。(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导演几乎是不存在的,主角个人轨迹的叙述至当下的社会活动之间鲜少有过逻辑,叙事乃至情感上的嫁接,只是抽象地用去污名化的名义连接。就两部分独立来看,对抗制药厂一部分也相当散漫,有心无力且不知所终,然而全片的可看性和感染依然始终在线,全该感谢Nan Golden肮脏又晶莹的影像。

1小时前
  • 白斬糖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