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

完结

主演:朴施厚,张熙珍,金海淑,张申英,金智勋,宋在熙,河诗恩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9

 剧照

通天塔 剧照 NO.1通天塔 剧照 NO.2通天塔 剧照 NO.3通天塔 剧照 NO.4通天塔 剧照 NO.5通天塔 剧照 NO.6通天塔 剧照 NO.13通天塔 剧照 NO.14通天塔 剧照 NO.15通天塔 剧照 NO.16通天塔 剧照 NO.17通天塔 剧照 NO.18通天塔 剧照 NO.19通天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剪刀手的真·无双·乱舞

我热爱《爱情是狗娘》和《21克》,对Alejandro导演的最新的这部《通天塔》也非常喜欢。

和类似手法的电影相比,我个人的喜好是《爱情是狗娘》大于《通天塔》大于《撞车》大于《木兰花》。

相对于《爱情是狗娘》和《21克》,《通天塔》要直白一些,主题指向更明确,但是相对而言,让人思考的空间也就小了一些。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想起两篇和这部电影完全无关的文章。

一篇是西西弗所写《沟通的极限》。一篇是我自己写的《地铁里的两个女生》。

此外我不打算谈论这部电影的主题了,倒是更想谈谈公映版《通天塔》的删改。

原在我看原版《通天塔》之前,我听说有人提议公映《通天塔》的时候加上马赛克。我当时有点疑惑胶卷放映有可能加马赛克吗?

后来听说马赛克的方案果然没有能够执行,电影还是采用删减的方式。

我看了原版《通天塔》后想,这电影不能删减,一删减就会大跌水准。

等我看了公映版《通天塔》后,才发现,这个版本不止是删减,而且还有改动。

前两天听说,媒体访问在影院看了《通天塔》出来的观众,80%的观众不觉得这电影受到什么删改的影响。

我觉得这问题和向兔子打听牛肉的滋味差不多。在我看来,任何一个看过原版《通天塔》,喜欢原版《通天塔》的人,都会为这个删改版而感到愤怒的。

我想要回顾一下这个版本中的删改内容,但是剪刀手的真·无双·乱舞实在太厉害了,我难免挂一漏万,只能捡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谈一谈了。

千惠子出场第一段,在更衣间中,她的朋友胖女孩问她,你怎么这么大臭脾气。她的另一个带鼻环的朋友在旁边插嘴揶揄了千惠子一下,千惠子回嘴,胖女孩大笑。我想不起来公映版中的这几句对话是怎么说的了,总之是个洁版。而原版中,鼻环女说,她臭脾气是因为没有人和她上床。千惠子说,我这就和你爸上床去,出出气。这是电影中,千惠子的孤独第一次和性联系在一起,但是被篡改了。

接着是在J-Pop里面,千惠子和鼻环女被冷落后,在厕所里,千惠子说,他们把我们当作怪物,然后故事就切到了摩洛哥。实际上,原本中,千惠子脱下了自己的内裤,然后对她的朋友说,我要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毛怪。然后她们两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千惠子一直盯着对面的几个男孩看,慢慢地把自己地大腿分开。几个男孩惊骇莫名。对于沟通被切断的千惠子来说,性这种最直接的接触,即是她的途径也是她的武器。

然后,千惠子看牙医。千惠子刚刚伸了一下舌头,医生就把她赶了出去。看来日本的牙医比我们的剪刀手还自重自爱。不过原版中,可没有这么直接,千惠子是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去吻牙医,然后牙医才把她赶走的。

在墨西哥的婚礼上,新郎的表弟当起了孩子王,带着孩子们捉鸡。他对孩子们说,我要一个人帮忙,美国小孩Mike应声而出。公映版到此嘎然而止,故事转向另外一侧。那么Mike到底帮了什么忙呢?实际上,墨西哥小伙子让Mike抱着一只鸡,接着把另外一只鸡放进了鸡笼里,然后转身从Mike手里接回了鸡。他提着鸡,手快速地转动了几圈,向上一提,鸡脖子就断了。没了头的鸡落在地上仿佛还跑了几步,一群墨西哥小孩追了上去。两个美国小孩吓坏了。

千惠子回到家中,等待她的朋友鼻环女来接她出门。两个人出门前,公映版剪掉了一段。原版中,千惠子问鼻环女,你穿内裤了吗。两个人都撩了撩自己的裙子。这可能是最隐蔽的一处删减,但是没有了这一处,观众就不会明白,千惠子后来和那些男孩见面是在一种什么状态。

在和男孩们见面的时候,电影有了最匪夷所思的一处删减。几个女孩轮流喝了几口威士忌,然后就high了。这是什么威士忌啊?让我想起《当哈利遇到萨利》中,让美格瑞安高潮的那份食品,人人都想来一份。原版中的威士忌没有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威力,实际上,他们吃了类似于摇头丸的软毒品。但是我很不明白,剪刀手门剪掉软毒品是想保护谁,同期上映的《门徒》中,可是有大段大段的硬毒品啊。

然后在迪厅中,哦,这里并没有删减,不过有一个很小很小的bug,以后看《通天塔》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这里的音效交替出现,展示千惠子的世界,效非常震撼人心。实际上,这是电影中最让我感到的一段。在这里所有千惠子的主观镜头都是没有声音的,而千惠子面部特写镜头都配有迪厅背景音乐。在第一次出现鼻环女接吻的镜头后,原版的时间大约是73分钟处,这里有大约几秒左右的镜头,是千惠子的面部特写,同时抹去了声音。这应该是一处错误。

然后等千惠子在房间中接待刑警,刑警正要离开,千惠子挽留他在待一会儿。这里剪刀手们开始乱舞了。刑警看到一直白猫慢慢走过去,下一个镜头就是千惠子裸体站在刑警面前。继神奇威士忌后,公映版《通天塔》再次上演白猫大变美少女的超现实主义。原版中再次扫兴地去掉了这个神奇的魔幻一刻。

不,我不应该用调侃的语气讲这一段。在这一段中,女演员菊池凛子的表演非常动人,直接撼动人的心灵。千惠子的孤独、苦闷、痛苦、恐惧、羞耻、坚持、倔强、勇敢等等复杂的情绪在她身上一起迸发出来。我相信这一段戏是她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重要原因。

此后,在美国边境,墨西哥老人和美国小孩陷入困境。公映版两人的对话中,老人说,他们以为我们做了坏事。小孩说,不是这样,你不是坏人。老人很感动说,对,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做了错事。实际上,小孩的那句英语发音标准,语法简单,他清清楚楚地说“you are bad”。

这是最让我愤怒地一处修改。剪刀手们在想什么?把孩子当作天使是很危险的,这是《木兰花》中的台词。而实际上,现实世界的阴影一早就蒙上了他们的心灵。《通天塔》做了很好的示例,但是被剪刀手们篡改了。我倒想问一下,你们有什么权力篡改别人的作品,不仅是删减,而且是把内容改到与原作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故事回到日本,剪刀手蓄足了气槽,再次开始真·无双·乱舞。千惠子写了纸条,递给刑警。这本来是一段很平缓的镜头,但是由于千惠子没有穿衣服,而剪刀手一定要把电影剪成三点不露。所以平缓的镜头被剪成了凌乱的快切。完全打乱了影片本身的节奏。

然后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当千惠子的父亲回到家中,走上阳台见到千惠子的时候。剪刀手在这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们的标准不仅是三点不露,而且背面的裸露也是不能接受的。

其实我承认,《通天塔》的确不适宜少儿观看。但是本来这样深邃的主题就不是少儿能够理解的。所以还是电影分级的问题。关于电影分级,这里有篇参考文章,老头更有力量。

另外,《通天塔》是个很好的说明裸露与淫秽的区别的例子。我们剪刀手的乱舞恰恰表明了他们心中的龌龊。

剪刀乱舞也有一点好处。把这个公映版和原本对比着看,更能理解导演的功力所在。例如,千惠子裸体的那一段,之前的节奏非常缓慢,然后千惠子把节奏陡然加快,以痛哭结束,接着就是摩洛哥的警方与父子对抗的枪支场面,以痛哭画面开始,到二儿子自首,节奏再次变慢。再切换到墨西哥婚礼后曲终人散的场面,又慢节奏开始。可以看到导演对节奏变化的把握非常精准。而公映版却把这个节奏给破坏掉了。

IMDB得分7.7(29281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2 ) 《通天塔》的故事

    通天塔的传说带着圣经中一贯的惩戒意味,到现在一转身却成了讲述沟通的故事。这样的主题在电影中似乎比较常见,但单刀直入地冠上“Babel”的名字,倒是颇需要几分自信和魄力的,于是便有了几分兴趣拿来看看。
 
    影片的叙事据说是继承了导演一贯的风格,情节很紧凑,但也稍有零乱之嫌:三个迥然不同的地域,四个相对独立却关联在一起的事件,时间的脉络也被导演故意扭曲,直接导致理解起来不是很顺畅。随着镜头在东京迷离的夜景中渐行渐远,导演留下了一句“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和我这一脸的茫然:近一百五十分钟的片子中,日本的这一段似乎始终处于游离状态。尽管有猎枪这个道具或者说线索将几个事件串起来,这段讲述“叛逆青少年”的内容与其他几个部分似乎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疑惑总是应该有个答案的,便试着在网上找些影评看看,毕竟以我的理解能力无法领悟也是很正常的。看了几篇,终于还是失望,纷纷扬扬的介绍不少,却没见到什么比较熨帖的说法。不过一边找,一边倒是有了点自己的想法。
    理查(Richard)和苏珊(Susan)夫妇感情发生危机的原因是小儿子山姆(Sam)的死。在生命的边缘,他们才终于有了简短但直接而明确的真正沟通,芥蒂也便因而冰释。其实在影片一开头,他们的女儿玛丽(Mary)就提到过,但在影片的叙事中夫妇俩的交流却一直没有涉及,尽管他们都知道矛盾的根源就是这里。那么,是否也是因为千惠子(Chieko)的聋哑,才最终导致了她母亲的自杀?同时,是否是因为始终不能达成彻底的谅解,安次郎(Yasujiro)才会与理查一样试图以到摩洛哥旅行来使自己 “冷静”下来?如果把这两个故事对应起来看,似乎可以这么说。枪击事故前,理查和苏珊一直都在试图放松、冷静,可心中的创伤让他们始终都在逃避真正的问题所在。
    把这里作为切入点再来回顾整个影片,重新发现的是一幅堪称宏大的画卷,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从国家、种族到个人内心的故事,所有的主题都是“沟通”,而且语言本身并不是症结所在,人们需要的是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心灵交流。这样的气象也许不比当初人们建设通天塔时小吧。

    先来捋一捋电影的叙事。随着千惠子的长大,安次郎与妻子为女儿因聋哑无法融入社会逐渐产生矛盾,为了平静自己的内心然后去抚平妻子心里的裂痕,他选择了独自去摩洛哥打猎,旅行结束时为了感谢当地导游哈桑(Hassan),将自己的猎枪赠送给了他。或者,这也暗示着安次朗此行没有达到预期平静内心的目的?因为无法沟通和调解,安次郎的妻子终于还是选择了自尽,留下仍然缺乏沟通的父女俩。
    三年后,美国的理查和苏珊夫妇因为小儿子山姆的突然死亡而无法原谅自己和对方,在理查的坚持下两人怀着与安次郎当初一样的目的到摩洛哥度假。旅途中,苏珊不幸被好奇的牧羊少年阿曼(Ahmed)和约瑟夫(Yussef)兄弟击伤,所使用的猎枪正是安次郎赠送给哈桑,然后被转卖给少年的父亲阿布杜拉(Abdullah)的。经过摩洛哥和美国政府的及时救助,苏珊最终脱离了危险。
    而同时,理查家的保姆阿米莉娅(Amelia)正准备回墨西哥参加儿子的婚礼,但枪击事件发生后原准备代替她看护孩子的瑞秋(Rachel)需要帮助理查联系美国政府救助受伤的苏珊。在四处寻求帮助无果后,阿米莉娅将两个孩子一起带回了自己墨西哥的家中。婚礼后,阿米莉娅的侄子桑蒂耶哥(Santiago,圣地亚哥)送他们回家,在过境时遭到美国官员的刁难,并最终激怒了桑蒂耶哥,他强行冲过了关卡。为了躲避警察的追逐,阿米莉娅和两个孩子被扔在了沙漠中间,最终被警察救起。
    在地球的另一边,因千惠子冲撞裁判,她的队伍输掉了排球比赛。比赛后在更衣室里对辱骂信以为真,随后被人搭讪时又因聋哑而受歧视,使她真的去寻求性的解脱。为了证实枪击事件中所使用的猎枪确实是安次郎赠送给哈桑的,警官间宫健二(Kenji Mamiya)找到了千惠子。不料千惠子却对他有了好感,并因此在自我放逐的时候做出决定:回到家里向间宫警官献身。尽管间宫警官拒绝了千惠子的行为,但通过文字的交流最终将她心中的问题消解。电影在安次郎和千惠子父女相拥这一昭示亲情回归的动作中结束。

    影片中千惠子的叛逆行为,除了日本特殊的文化环境,起因只是同学激愤下的玩笑话,进而人们对聋哑人的歧视和偏见使她逐步走向极端,一直到迪厅中濒于疯狂的彻底放逐。导演用了较长的篇幅来重复迪厅中陆离的灯光和人群,并不断在激烈的音乐和千惠子所能感受的无声中切换,终于还是心中微微的一抹让千惠子走出迪厅,回到家里并找来间宫警官。通过她向间宫描述她母亲自杀的情景,可以想象这应该是她曾经设想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和无数次面对城市闪烁霓虹时的孤寂和无助。我们无从知晓千惠子最后给间宫的那张纸片上写下的具体是什么,但从影片的描述中可以知道两个人的交流是真诚和深刻的,千惠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怀和温暖——不同于她的设想,这是她以少年的心不曾想到和理解的心灵。结尾安次郎父女的握手和相拥让我们看到了力量,但间宫警官看完字条稍微舒展面容后随即垂下的眼帘留给观众的是仅仅解决个案的沉重……
理查和苏珊夫妇的故事着眼点主要是个人情感的交流和回归,千惠子的经历是由社会环境下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冷漠引发、并通过警察这一有着特殊身份象征的人物消解的。从个人到社会,发生在保姆阿米莉娅和他侄子桑蒂耶哥身上的故事反映的则是更为广大的国家和民族间的差异和偏见。迈克(Mike)和玛丽在墨西哥所见到的是与美国完全不一样的社会和生活场景,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还有桑蒂耶哥杀鸡时的血腥传递的是偏见存在的基础,类似的还有苏珊对餐馆饮食的挑剔、其他乘客对村民极大的戒备等等。最终,这种偏见引发了影片中美国边境检查站官员对桑蒂耶哥的刁难,从而直接导致阿米莉娅和两个孩子在沙漠中迷路。最终,故事的结局不完全算是悲剧,但阿米莉娅被驱逐出境昭示的是这样国家间的偏见一时无法消除。
同时,导演通过救援拖延的原因表达了对美国反恐政策的批评和对政客们的嘲讽,无疑也揭示了这种差异和偏见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出于所谓的国家利益对民众的刻意误导。
但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希望。苏珊接受了导游安瓦(Anwar)的祖母用土烟为其止疼,并在老人的祈祷声中平静下来——种族、语言和背景等等的差异在善良本性的感召下溶解。只是这种交流却更像是一种宽容和慈悲,而且代表现代文明的美国人是接受者——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
    四个故事中,作为线索而存在的牧羊少年阿曼(Ahmed)和约瑟夫(Yussef)兄弟是唯一的悲剧,兄弟俩是展现非洲普通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对枪击事件真相的彻底交待。或许,这便是导演提出的重新建设“通天塔”的基础?
    了解,沟通,理解。

 3 ) 世界平了又怎样?

刚看完《Babel》,心里有些堵。

2006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世界是平的。在《Babel》里,一支来自日本的枪,被一个摩洛哥男孩拿着,打中了一辆大巴车上来旅游的美国人。美国人的家里,墨西哥保姆因为要回家参加儿子的婚礼,将两个美国小孩带到了墨西哥。四个国家,四个家庭,只用一支枪就联在了一起。看起来,世界好象的确已经是平的。但在这平坦的世界上,却有许多墙,心灵的墙,让人类彼此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是枪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也许那支枪就是一个象征,拒绝交流沟通与理解的象征。就象被上帝毁掉的巴别塔。

墙有两个层次。首先是文明之间的墙。美国人看起来什么都有,横行世界。但他们却生活在恐惧的世界里。cate 扔掉冰块,怕不卫生;偶然的被袭击就联想到恐怖主义;受伤的人被送到小镇恐惧的目光;美国孩子面对陌生的墨西哥的不安与害怕..... 一个将邻居们都视为疑似罪犯的国家,和谁去交流?而在摩洛哥和墨西哥人眼里,美国人不过是来自另一个遥远世界的富人。仰视才见,高攀不起,连基本的平等都没有,谈什么交流?

其次是文明内部的墙。日本父女之间的仇恨与不理解;美国夫妇濒临破裂的婚姻;cate受伤后同车人却扔下他们离去;弟弟与哥哥之间关于偷窥女孩裸体的争吵;日本哑女孩找不到的爱情;摩洛哥警察对待村民和父子三人的粗鲁与野蛮;两个美国孩子饱受来自自己国家制度的折磨.....这个世界是什么?墙的密林。我们迷失在这密林里,固守在自己的墙里,极度孤独与恐惧,却怎么也走不出去。巴别塔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和上帝无关。

在电影里,枪的来源日本这条线显得有些游离于主线之外。一个日本哑女,父亲终年在外,母亲自杀身亡,哑女和同龄人的交往,受到语言的限制,她強烈渴望被爱不得,用吸食毒品、在舞厅醉生梦死、向男孩暴露阴部、勾引看病的医生、在前来调查案件的警员面前裸体等种种手段与人做极端的交流。最后,在善良的警员的帮助下,她能走出自己的墙吗?

整部电影显现的世界就象一架巨大的飞机。美国是机头,摩洛哥和墨西哥是两翼,日本则是拖在后面的尾巴。美国是自大却恐惧的;日本是压抑而变态的,摩洛哥是贫困而暴虐的;墨西哥是快乐但却被强邻视为罪犯的。这样的飞机无法组合在一起,更无法飞翔。

影片在最后的献辞中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最暗的夜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最亮的光又在哪里?在cate和brad和解的激吻中?在日本父女流泪的拥抱中?那么,摩洛哥牧人的家庭呢?墨西哥保姆被遣返的绝望呢?在明明暗暗之间,世界这架巨大的飞机有翱翔蓝天的一天吗?

我找不到答案。世界平了又怎样?

 4 ) 生活其实就是这样

冲着皮特看的这部电影,喜欢他深邃有故事的眼神,而这部同样深刻的电影莫名的格外适合他来诠释和演绎!

很喜欢一位观众的评价“电影《通天塔》不是那种好看的果盘,也不是让人看了觉得放松的小点心。《通天塔》不是第一部把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用偶然事件联系起来的片子,导演并没有去重复那个人人都已经烂熟的观点:命运是个随机数。命运不是影片的主旨,生活才是。”看了很多以几个人为主线,然后把几个偶遇的人和事连接起来,拼凑成一一部电影的片子每次都会觉得多少有些不连贯和突兀,而这部电影也是三个地点,偶遇的人与事,去让人觉得这就是顺其自然发生的,而每件事情似乎都有一个主线在牵引着,让人觉得总觉的这就是生活!

一部带着悲伤情调又温情的电影,最后婚姻被挽救,爱情还是很美好,有的人在继续等待着,有的人重新获得,有的人失去了,但这就是生活,有得有失,有平淡也有冲突,有分分合合,有喜怒哀乐,但总有归于平静的那一刻,风停时就休整,起风时就对抗!

 5 ) 由《通天塔》的叙事模式所想到的

首先,这是一篇很闷的影评,我一向不太喜欢政治意图太强烈的电影,即使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关于沟通。不过,我更无法避免政治,政治产生国情,国情产生文化背景,文化背景出故事。所以如果只从电影来说,这部电影算是不错的了,只不过个人喜好的话,只能达到三颗星的标准。 下面,我来以电影叙事结构为切入点,说说看。 说实话,《通天塔》是我第一部看的三段式结构的电影,所以是非常有新鲜感的,在这之后,我有意找了一些三段式结构的电影例如《The Dead Girl》或者《撞车》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同时呢,在了解了这些影片的叙事风格之后,我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一些崭新的词语,就是“群像电影”和“多线电影”,再之后我又看到了一些像《性的本质》那样的电影,就是一些标准的“群像电影”,我就觉得《通天塔》也很像“群像电影”, 但是随后我找到另一个名词,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次呢,我可以确定《通天塔》是一部“超链接群像电影”,而且同时呢,它是一部“多线电影”。 在网络上我并没有找到“超链接群像电影”和“多线影片”的确切定义,因为这个分类并不是常规的类型分类,应该说这一个是从影片叙事方法上,一个是从影片结构上的分类,在这学期电影赏析课程的专题中,提到过的电影可以算做“多线影片”的就有理查德 凯利的《死亡幻觉》和金基德的《收件人不明》等,而“超链接群像电影”就应该是冈萨雷斯的的看家本领,无论是《21克》还是《通天塔》多是典型的多线影片,除去它的“三段式叙事结构”,而我就从这两个特点上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超链接群象电影 我先来说一下群像电影,群像是什么意思我翻了好多词典都没有找到,而且网络上也没有确定的“群像电影”的一个定义,但是从字面上我想应该可以读解它。“群”是群众,众生。“像”是图像,表像。“群像”就是“众生之像”。 我很喜欢这样模式的电影,因为不仅仅是觉得新颖,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在这类电影中得到的“信息量”比普通影片要多,因为就算只是共同诉说一个故事,它在剧情中的“截取面”也要比普通电影多的多。而且,我觉得群像电影有很多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因为观众本身自己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也是属于这“芸芸众生”之中的,所以虽然不是讲自己的故事,却很容易有很强的代入感,从而会体会到很多电影之外的东西,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感慨,同时是一种反思。我觉得相比与普通的剧情电影,群像电影讲会更容易有这种功能。 正是因为群像电影比普通电影丰富的多的生活截取面,造成了它独特的叙事魅力,而另外一点呢,就是对于剧情的叙事模式。群像电影的视觉重点是并非只是放在一两个主人公上的,而是在同一空间或者不同空间的人物之间游弋,而他们共同叙述的又是同一事件或者是同一主题,这就可以大大的加强故事的叙述力量,这种效果是普通的叙事模式不可比拟的。就像一个命题的论述,当你的论证越多的时候越能说服人,群像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就像一个论证,当然比普通剧情电影有更大的叙事力量。 在群像电影中,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有一定的联系在里面的,不论这种联系是通过事件或者空间,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才显得群像电影真实性的大大增加,其实这种作用很像法斯宾德创造的“镜像系统”的作用。而如果这个起联系作用的事件是跨越空间的,或者说牵扯进时间的人物是跨越空间平台的,我们就不能把它称做单纯的群像电影,但是它又确实跟群像电影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我们可以加上一个词来定义它,那就是“超链接群像电影”,这也是我觉得为什么《通天塔》能称为群像电影的立足原因所在。《通天踏》中的群像跨度很大,很多程度上脱离的空间和时间本身的约束,同时,这也就增加了影片本身的“影响重力”。 关于群像电影的内容意义初探 仔细想了一下,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一个导演要用群像电影的方式去讲述他的故事?那把他缩小,就是导演需要这么多人去诉说什么问题?很明显,答案就比较具体了,人与人之间如果是对立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隔阂,关于人性中的恶,关于观念的相对。人与人之间如果是统一面的故事,那么就是关于团结,关于人性中的善,关于理解共识。因为这些故事统统是关于人的故事,一个人一个家庭当然也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但是绝对没有群像电影来的震撼。这些是我的想法,在网上看一看,群像电影大都讲的是这样的故事,印证了我的想法,这就是我对于群像电影的一些看法和认识。 多线影片 多线影片我觉得蛮不好说的,所以再加一个定义:“蝴蝶效应式的一主线多分线的影片”,蝴蝶效应其实指的就是因小见大的事件,《通天塔》其实就是讲的一个蝴蝶效应式的故事。我觉得冈萨雷斯对于驾驭多线影片的能力很强,很散的线索去组成一个 完整的故事往往会增强影片的观看度,就像悬疑电影一样,而对于这么散的一个东西链接起来是需要很强的电影节奏感才能处理好的,在近几年,多线电影被影评人归纳为充满野心的电影,正是因为多线电影往往出奇制胜,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它不需要很多的细节处理就可以有很强的效果。 多线,往往使影片更加“多面”,多面体的影片,往往在叙事上非常丰富,所以在结构上增加了很多难度,所以冈萨雷斯的功力还是很强的。

 6 ) 神的诅咒是永恒的沟通无能

自远古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兴建通天的巴别塔而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人类的沟通能力便从此苍白无力。

电影《巴别塔》带给我们的第一层冲击,是异族语言带来的沟通障碍。一如影片开始,没有字幕的阿拉伯语带给观众的无所适从,这样的不适和冲突充满全片。美国游客苏珊在摩洛哥意外中枪,他的丈夫理查德只能通过一名向导与周围的阿拉伯世界沟通;美国夫妇家中的保姆亚美利亚和孩子们用西班牙语交流,孩子们却用英语回应;在种族单一的日本,故事的主角却是一个聋哑女孩,只能用手语和书写与世界沟通。观影至此我不由的赞叹编剧的天才,用这样的情节设置加深了沟通的障碍。

除去语言,更深一层的冲突来自不同文化的矛盾。阿拉伯世界和西方社会的相互不信任,导致了一场由于意外引发的美国游客受伤事件第一时间上升到政治高度,与恐怖袭击挂钩。政治的介入,使新闻报道自始至终与事实相去甚远,而不实的舆论导向更加深了种族之间的矛盾,以至在摩洛哥小镇的普通西方游客们害怕村民会把他们全体杀掉。美国人对待墨西哥人的偏见和歧视也同样根深蒂固,以至美国的孩子们对墨西哥的第一印象便是危险。文化差异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墨西哥的孩子们会在看到一只公鸡被拧断了脖子以后追着没有脑袋的鸡嬉笑奔跑,美国的孩子们只会觉得恶心和恐怖。电影中不乏冷静的、却同时悲天悯人的镜头:当西方游客的旅行巴士驶入摩洛哥小城,镜头中同时展现着空调车里优渥的西方人和车窗外随车奔跑的阿拉伯人;当苏珊和理查德坐着直升机飞离小城,村民们在螺旋桨扬起的风沙中注视着可能是一辈子一次的奇景。这些镜头残酷的展现着这个世界无处不在不不平等——当年同为上帝的子民,千年后却因为国别和种族的差异而尊卑有别,甚至同一种族的人,也因为国别的差异而不同。

但笼罩在这语言、文化障碍之上的最大的障碍,还是心灵的隔膜。摩洛哥荒漠中的兄弟之间的嫉妒和争斗;美国夫妇痛失幼子后互相之间停止了沟通,甚至逃避;日本的聋哑少女在母亲自杀后,面对着埋首工作的父亲,热切渴望被爱的心。这是人类面对的魔咒,是一个永不停止的恶性循环:沟通的无力带来更深的隔阂,而隔阂的加深又反过来使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如果不是那一颗打在苏珊肩头的子弹,故事中的人们依然无法逃脱这个恶性循环的诅咒。

面对沟通的无能,以及沟通可能带来的结局,片中的人物都选择了逃离:兄弟隐瞒了杀人的事实;亚美利亚的外甥在边境警察的盘问中驱车逃亡;理查德曾经由于丧子之痛逃避了家庭,即使是为了修复夫妻的关系,他再一次选择逃离至摩洛哥的荒漠。讽刺的是,正是他们的逃离最终引发了这个惨剧愈演愈烈。世界的另一边,无声世界中的日本少女,在酒精和药物的帮助下、在亢奋的欢闹中逃避。而当幻觉散去,她在冷清的街头醒来,面对陌生的人群,爱的缺口依然无处填补。

人类真的能和同类沟通吗?我相信导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亚美利亚在孩子们的床头便可以驱散黑暗的恐怖;摩洛哥向导的老奶奶如宗教仪式般为苏珊点起的一支烟,带给苏珊平静和安慰;孩子们看着新婚夫妇吻去对方脸上的奶油,也忍不住地欢笑......真正的交流不受语言和文化的阻隔,因为这是上帝放在每个人心中的对于善良和美好本能的感知,全世界都一样。

这个”一把来福枪引发的血案“以残酷的手段将四个故事中的人们带出了沟通的恶性循环,强迫人们正视不忍沟通的事实,以至于他们在灾难的路上渐行渐远,结果却意外收获了和解,以及爱。弟弟目睹了哥哥中枪后,砸烂了来福枪,放弃了抵抗,承担了全部罪责只为能救哥哥一命;夫妻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才化解了由于沉默带来的矛盾;亚美利亚被驱逐出境,却终于得以和家人团聚以及得到可能的爱情......影片最后,镜头闪过在山顶的风口中迎风嬉戏的兄弟,亚美利亚在墨西哥的边境拥入儿子的怀抱,聋哑少女在寻找爱的路上碰的头破血流,终于在父亲的肩头找到安慰......爱,也许不会减轻沟通的障碍,却可以给我们带来安慰。这样的结局同时也是悲观的,如果不是这场悲剧,他们将在沟通无能带来的深渊里越陷越深。

本片的墨西哥裔导演安排了很多镜头和情节,微妙的表达了对美国的不满。这主要体现在Brad Pitt饰演的男主人公理查德身上,他的行为就代表着美国凌驾于别国之上的无理和霸道。恰恰是理查德的无理要求和出尔反尔导致了亚美利亚后来被驱逐出境的悲惨结局。另有一个情节很微妙:理查德前一刻刚刚对着一个摩洛哥警察以及一直热心帮助他的向导破口大骂——而后两者只是忍气吞声的默默承受——下一刻同车的英国游客对理查德骂了一句脏话,理查德立刻掉头将其放倒在地。理查德在片中时时表现出的要求牺牲别人成全自己的飞扬跋扈,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美国对待别国的态度。影片中美国边境警察对待亚美利亚和其外甥的态度,其实就是美国种族歧视的现实。日本的新闻报道苏珊接受治疗后出院一事,说:美国人终于得到了Happy Ending。这是导演的嘲讽:一个无辜的阿拉伯少年被打死,一对阿拉伯父子入狱,卖枪的阿老伯好汉被本国的警察毒打,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十六年的妇人被驱逐出境......这一切都是为了换来美国人的圆满结局。《巴别塔》这样一部深刻又细腻的作品没能得到奥斯卡的青睐,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短评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7分钟前
  • Le Salomon
  • 力荐

美国人的命真值钱~~

8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

13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原声不错

15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20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渴望通过语言和文明的隔阂造成冲突。富庶之国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到某一个旮旯人民的闭塞;失声的少女渴望触摸世界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落里,迎接同样新生的喜悦,同样年轻地活过,同样爱与结合,同样生离死别。爱最为永恒

22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我喜欢日本女孩的故事。

23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伊那里图"乱序多线程三部曲"终篇,获戛纳最佳导演。前两作探讨爱情和救赎,这次聚焦交流沟通,视野更为国际化。但相比"21克"的倒叙插叙与多线程结合、"爱情是狗娘"的三段线性叙事+零星插叙,本片四段线性叙事的交叉顺序从头到尾都没变,实在不够味。日本故事也必较松散,但迪厅跳舞段最爱。(8.0/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一颗子弹毁了四个家庭,完美诠释蝴蝶效应。

2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和語言沒有關係,和種族沒有關係,和國別沒有關係,和文化也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從來都不對稱,我們需要的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好好地聽對方說完。可是誰也不會。

30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菊地凛子脱光了衣服,那是我见过最孤独的裸体。

35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可贵的是导演抓住不同地域的影像气质,菊地凛子的裸体,比《迷失东京》整个电影都日本。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4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音乐真的加分了……导演还可以嘛,剧本太用力了。

47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50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所幸,电影的最后还算温情。就如同导演献给自己的孩子说的话:黑暗中还有光明

52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多线索,但不刻意加强连接点。生命个体间永远无法逃避的万有引力

57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无知的我们对未知的情境进行价值预设,没有善意与信任,多的是孤立与畏惧。于是灾难发生。

59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世界是平的,很小,但人与人之间很远,这隔阂如天堑。论巴别塔的倒掉。这位妹妹,腿间和内心毛茸茸的怪兽露出来了耶……

1小时前
  • 水仙操
  • 推荐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1小时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