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HD

主演:兰维尔·辛格,迪皮卡·帕度柯妮,潘卡·特里帕蒂,塔希尔·拉吉·巴辛,萨基布·萨利姆,吉瓦,博曼·伊拉尼,吉滕德拉·赖,雷·伯内特,卡皮尔·戴夫,布里杰德拉·卡拉,希滕·珀泰尔,马诺伊·阿南德,戴维·奥拉瓦莱·阿印德,安德鲁·G·奥格尔比,保罗·布莱克维尔,丹尼尔·厄根,泰·赫尔利,玛瑞沃拉·嘉沃斯卡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美国,英国语言:印地语,英语年份:20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83 剧照 NO.183 剧照 NO.283 剧照 NO.383 剧照 NO.483 剧照 NO.583 剧照 NO.683 剧照 NO.1383 剧照 NO.1483 剧照 NO.1583 剧照 NO.1683 剧照 NO.1783 剧照 NO.1883 剧照 NO.1983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时代的悲剧中,没有赢家

《德国八三年》是一部剧作工整、内容严肃甚至可以说压抑的谍战片。1983年,冷战进入最后的狂欢,面对咄咄逼人的里根,已然处于劣势的苏联阵营开始了最后的反击。而作为冷战最前线的东德国家安全局(Stasi)自然责无旁贷,在西德各界培养安插了无数忠心耿耿、技巧高超的间谍——他们有波恩大学久负盛名的法律教授,有联邦国防军一脸忠诚、呆萌的副官,他们一边从事着外表光鲜的职业,一边在暗中窃取着北约的情报。然而,这些冷战大局中的棋子,却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情感,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快乐和伤悲,但却都无奈沦为了国家博弈的牺牲品。有趣的是,在这部剧中,自由世界里的每一个人似乎并没有比柏林墙另一边的人活得更好——色厉内茬的北约将军在指挥部里呼风唤雨,却没办法在自己的家里构建一个正常的秩序,最终饮弹自尽;在自由意志里纵情狂欢的同性恋都染上了无法治愈的艾滋;敢爱敢恨的将军女儿最终也险些遭到仇杀……相对于墙那边价值观相对单一、生活清贫却足以温饱的东德人民,究竟谁更幸福呢?7、8年后,柏林墙被应声而倒,锤子镰刀从红场缓缓降下,可在这场时代的悲剧中,谁又是真正的赢家?

 2 ) 德国的分裂

这也是一个小人物拯救世界的主题。没有台太多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教育,更多的是展现了人性中的那样一股恶。
二战给德国带来最大的影响就是分裂,原来那么一个统一的国家就这么分裂了,互相仇恨,不再是同胞,只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本剧的主人公也只是一个小人物,被强迫的,也是被自己身边的亲人强迫的去当了一个间谍。他没有太多的政治正确,只是想早些完成任务早些回到家里而已。
不过里面的史塔西真是强大,可以说是西德被渗透的体无完肤,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被安插进一个将军的身边居然没有被发现。但是史塔西也一直充满着政治正确,相信会爆发世界大战,差点开了第一枪,可见当时苏联与东德才是最恐惧的一方!

 3 ) 剧中的几处细节

因为要观察细节,所以看剧的时候要写笔记,这于我而言太痛苦了。折中的办法是记下想法和关键词,事后补充完整,这样看剧就不会被多次、长时间打断。然鹅我终究还是太懒了,一者懒得去翻资料查证相关细节,只能凭印象写个大概,二者一旦当天完不成就会拖下去,算来至今已经拖了5天了。想着不能总是这么积攒下去,心一横,花了一小时写好草草了事。


1、男主马丁在东柏林边检站做边境警察,他检查到两个西德学生利用东西德马克黑市汇率远低于官方汇率,试图在东德买《莎士比亚全集》(4本)然后带回西德。马丁和同伴将书没收,周末马丁回家参加生日派对时带了《莎士比亚全集》中的一本给他妈妈。《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禁书的审查与传播》中有文章谈到,部分边检人员发现违禁书记后也会翻看,甚至会抽走几本私底下给家人或朋友,虽然此类情况不是经常发生。不过禁书一般都是西德带入东德被查到,剧中这类利用黑市汇率从东德带书到西德的情况应该不常见。

2、片头出现的第一张社会主义阵营的地图有大问题,苏联中亚的几个加盟共和国没有上色,也许是细节失误。

3、昂纳克讲话后有一个东德阅兵的场面。按照剧中的时间线应该是83年之前(东德国庆是10月7日,而剧中时间显然不是秋冬,且后面施特劳斯与昂纳克在柏林会面是在1983年7月,所以这个阅兵的画面理论上最有可能是82年的),但是仔细观察这个画面实际上似乎是1989年10月7日阅兵的画面。具体可能是我眼拙,待考证。

4、马丁在西德波恩托比亚斯教授家里醒来后,床头放着明镜周刊,上面俩人分别是时任西德巴伐利亚州州长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和东德国务委员会主席、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内容是施特劳斯访问东德。后面马丁跑出去有个场景电视里正好放昂纳克在韦尔贝林湖会见施特劳斯。电视中称此次访问带去了数百万西德马克,然而实际上贷款数达到了30亿,且这次贷款引起了基社盟/基民盟内部的争论和分歧。

5、三人谈话时托比亚斯教授背后那幅画是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的名作《吻》。这幅画在克林姆没画完的时候就已经被奥地利美景宫博物馆买下,因此剧中墙上的画是仿品。

第二集

6、马丁在东德的女友安奈特与学校男同事托马斯在湖里裸泳,果然符合东德“天体运动”。

第三集

7、比亚提斯教授组织人墙抗议,1983年10月22日反核示威者组成了108公里的人墙以示反抗的决心。如此看来,1989年“波罗的海之路”的确是有先例可循的。我也不知道人墙示威最早是在哪里出现,目测是二战之后才出现的人墙示威,很有可能是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

8、托比亚斯教授组织反核示威时,想联系东德的和平主义者搞全德的反核示威,但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人提到昂纳克是支持和平主义运动的。昂纳克是支持和平主义运动的,但是这种支撑更多是政治上的考虑而非对于和平主义运动理念的认同。昂纳克在92年的半口述回忆录《倒台》中提到了和平主义运动,潜台词就是这个意思。

9、东德没有计算机能够读出存储迈耶报告的磁盘,情报中心的人一筹莫展。苏东阵营电子计算机的研究确实比西方落后一截,当然也有人有先见之明,认为为未来的竞争在于计算机发展和电子信息对抗等领域,比如苏联的奥加尔科夫元帅。

10、马丁女友安奈特在收拾马丁母亲英格丽特房间的时候发现床头柜放着第一集马丁带给母亲的书,翻开书皮一看是奥威尔的《1984》,脸上露出惊恐之色。《1984》在民主德国是严格禁止出版的,也严禁从西德带入,情节严重的抓到要判刑。马丁之前做边检警察的时候就负责查禁违规印刷品,边检的书籍检察官是海关体系中的一员,但同时受到Stasi的领导。然而,从50年代开始,《1984》就在民主德国民间流传,有从西德走私入境,也有复印、抄写本流传。第一集马丁应该是利用职务之便,将没收的一本《1984》带给母亲。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不经常发生,因此马丁在生日派对那天把书给母亲的时候称之为歌剧书,可能也是不想被告密者听到然后把Stasi招过来。

11、马丁女友安奈特在地下室发现一间密室,里面全是禁书,特写给到了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换句话说,这些全是马丁做边检警察的时候蚂蚁搬家带过来的。再次安利《民主德国的秘密读者》。

第四集

12、沃尔夫冈将军的妻子问女儿有没有安全套,她看到有一种新型疾病。这个疾病其实就是艾滋病。女儿回答,只有同性恋才会得那种病。艾滋病在80年代初被污名化为同性恋疾病所以女儿才会不假思索地这么说。80年代早期艾滋的污名化可以参考瑞典迷你剧《戴上手套擦泪》。80年代中期之后通过异性传播艾滋的病例出现至增多,艾滋病作为同性恋疾病的污名才慢慢摆脱。

第五集

13、乌苏拉给儿子送假条,说得了传染病,临走时想跟沃尔夫冈的秘书握手,被秘书拒绝。秘书拉开抽屉,里面杂志上的报道就是男同性恋之间的艾滋病,秘书赶紧擦洗手液洗手。艾滋早期因为传播渠道不明,很多人认为会通过肢体接触传染,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恐慌。

第七集

14、托马斯与朋友要去符腾堡参加路德诞辰500年纪念活动,安耐特看到托马斯的车子尾部非常沉,显然里面有很多禁书。自立国至70年代早期,东德一以贯之严厉打压各种宗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以及耶和华见证人)。赫尔辛基会议之后昂纳克与宗教界达成君子协议,后者不在公开场合挑战统一社会党的权威,昂纳克也不会找宗教界的麻烦,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宗教的压制。然而,虽然有君子协定,但是教会在私底下人就暗戳戳反对统一社会党的政策,比如利用教会内部印刷传单小册子的权力,帮助异议人士印刷宣传单和地下刊物,或者利用宗教图书作掩护,从西德带进一些东德禁止出版的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的书籍,德累斯顿神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FIX这个字幕总体上非常好,只是个别翻译有瑕疵。比如,好几处地方统一社会党的名字都弄错了;第五集亚历山大去民主德国大使馆,英文居然把民主德国国名翻译成East German Republic,显然是不对的;再者,两德建交的时候,基于双方的特殊关系,双方代表不称大使,而称特别代表,所以准确说不能叫民主德国大使馆,应该是民主德国特别代表处;同理,西德驻东柏林的也是特别代表处,也就是第八集马丁送伊芙去的那个地方,也译错了。不过不管怎么样,字幕很精良,绝大部分专有名词都特地做了注释,可敬可叹。

 4 ) 西德出品的描写东西德官二代对抗的故事

不得不说,只有现在德国言论自由开放一点的今天才可能出现这种对东德描绘得稍微正面一点的文化作品,在东德刚被西德兼并的时候,整整一代人只需讲东德坏话,不得讲东德好话,所有德国得以出版的影视作品和文化作品都必须描写东德十恶不赦,不许说哪怕实话的东德稍微正面的方面,所有东德公务员除了少数得以留用,大部分找不到好工作,被社会歧视,虽然饿不死,但是也不可能被重用活得很风光,只有态度极其反共的如默克尔之类的东德人才可能获得社会青睐(默克尔来自东德,以反共的政治价值观才能有今天)。

实质上,谁都一样,当权后就打击昔日敌人,西德也是妖魔化原来的东德30年之后,才得以出现此类稍微客观和视角中立的文化作品。人类本性就是如此,说着言论自由的西方,照样也玩“政治正确”,对于他们不喜欢的言论,照样抹杀不许公开发表。上个世纪90年代,在西德刚兼并东德,西德并没有彻底消化东德,并没有彻底巩固统治,东德共产党还可能有势力和在西方式议会选举中占据一定势力的时候,抢到统治权的西德断然不会允许出现此类作品。

就如这部剧,里面西德官二代是一个在优裕的物质生活中、在将军父亲的荫蔽中垮掉的无知年轻人,不但自己毫无能力、依靠父亲的荫蔽混了个小军官混日子,而且很容易就被敌对方所利用,对自己阵营毫无责任感。而东德的官二代,不但同样年纪下显得更加成熟,而且其实质上并没有依靠长辈的官位谋取好处(自己本身是个小当兵的),而且姨妈通过关系给他找的还是一个冒生命危险的高风险卧底岗位,不但没有因为家族捞到好处,反而因为自己是官二代而冒更大的风险担负更高的责任。

还有意思的是,东德和西德、北约和苏德情报联合机构两方面高级官员的比较,西方的官员,白天道貌盎然口口声声讨论先灭了对手保护自己,晚上去背着老婆孩子去嫖妓,去和女秘书乱搞。而东德和苏联情报机构高级官员,也就在来回东西德的时候带点儿西德咖啡这种“特权”,甚至自己亲侄子都得前往生命危险的一线做卧底(而同样的西德官员儿子,却放在身边做闲差混国家工资)。

剧中两个官二代、和两方面官员,明显是美化共产党的官二代和官员,而丑化西方官二代和官员。现在的德国本质上也是因为自己是冷战胜利者,兼并了东德,并且在30年的丑化东德洗脑后彻底消灭了东德的影响力之后,才在胜利者的立场上,说说已经没有了威胁的昔日对手的的好话——这对现在德国的利益并没有影响,就如今天中国允许说清朝好话美化清朝是类似的。因为不怕这个已死的历史形象来抢班夺权。

所以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残酷的,在对手有威胁的时候,是必须丑化对手的,唯有对手已死 并彻底没有威胁的时候,才可能允许说已死的历史人物的好话。——所谓客观,所谓言论自由,无非是自欺欺人而已,只有没有威胁的言论才能自由,地球上古今中外都一样,西方所谓的言论自由无非是控制垄断的话语权之后,允许自己阵营管控的话语权的自由,并且忽悠对手让自己渗透对手思维阵营的自由。

 5 ) 历史学家Klaas Voss

该剧由美国小说家安娜·温格和德国电视制片人乔尔格·温格的夫妻团队共同创作,他们把它写成了三部曲。Anna Winger说,他们与来自德国双方的专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汉堡社会研究所的历史学家Klaas Voss在提供历史信息方面非常重要。

扮演Martin的Jonas Nay说,他从军事顾问/北约专家Steffen Meier那里获得了技术援助。

是在德国柏林的各处拍摄的。东柏林的一个郊区被用来描绘东德时期,斯塔西总部,并且制作可以在斯塔西博物馆拍摄,这是原总部的实际地点。然而,hva的实际总部在戈森位于柏林电视塔东南部约28公里(17英里),距离柏林市东南部不到1公里(0.6英里),距离埃尔克纳市南部约4.5英里(7.5公里)。hva总部的后备地堡也在那里。

 6 ) 观“德国八三年”之感思

         窃取情报过于顺利,自由世界的监管防备显得极差。对许多细节未予详细交代,比如主角的意识形态倾向,也未多加刻画心理。最后一集结尾潦草。很厌恶天真信奉正统主义而忠诚害人的怀孕女友,也讨厌放荡又追求所谓的和平——对于他们而言,和平就是成日沉迷于性交与毒品吧!——的嬉皮士。西方人真是放纵,动不动就拈花惹草,你吻我床。大体上对待东西敌对很客观。彼之危世显人性之贵贱,今之平世不免平庸鄙俗。真是受不了没有自知之明与客观之智的人想当然地自以为是!

 短评

那种不严肃感还是蛮妙的 但编剧实在没劲 将军儿子和男主女朋友的选角太好了 长得就像角色本身

7分钟前
  • moonchild
  • 还行

剧情太赶了,交给美国谍梦这故事能拍三季,最后各种线也完结得不明不白,不过拿这部剧入手补80年代流行音乐感觉还不错【

11分钟前
  • Steamed Punk
  • 还行

好看的时代剧。不过和The company比起来还是差了一点质感,多了一丝狗血

14分钟前
  • Reaper
  • 推荐

东西德的年轻人各自抵挡不住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二三事,不左不右这个片很直呀!套路很美剧 男主会撩女撩狗还会撩萝莉 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间谍!bgm基本都听过呜呜呜摇滚最美好的年代!!!

15分钟前
  • 下辈子再努力吧
  • 力荐

本剧用一个很是过瘾的历史背景,安排了一帮身份特殊的凡人,以大家都是德国人的语境,展示了一个大家都不想死但是差点就把大家玩死了的冷战典型案例,以及东西德实质都是被随意牺牲的棋子的悲歌。虽然全剧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极大的淡化,力求人的本真,但是在对抗的历史进程下只考虑个人的奋斗这拍出来就显得很儿戏了,最后还有15分钟结束的时候还一点看不出要结束的样子明明一大堆事情都没解决嘛。在东西德的对比上,在本剧中东德人更讲道德,西德人更讲人性,道德本质是为了维护秩序容易走向虚伪,人性是短视的容易走向放纵,只谈个人来说没有哪个绝对正确也没有谁绝对错误,但是从感官上看是更谈道德错多一点,毕竟剧里坏事都是东德被扛着道德大旗的苏联逼着干的。

16分钟前
  • 丑嘴唇
  • 还行

小伙子找得好,这左右眉毛之不对称,生来就在为东西德纠结。不过总觉得剧里80年代的安全措施很原始啊,男主角穿来穿去太柔韧有余了

19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剧情到后来有些无法忍受 只能全程看脸 但这是一部看脸都会接着追的剧

20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原本可以冷峻的剧被一首首现在听来音色搞笑的复古迪斯科音乐弄得不伦不类。冷战谍战设定太多了,这个确实算不上出彩的剧。

2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全程无尿点,节奏紧凑,暗战,历史,,,一道饕餮!

25分钟前
  • Wangpenn
  • 力荐

4 歷史控就別看這劇了,肯定漏洞百出。一開始都有點搞笑了。但原聲真是不錯啊啊啊啊!滿分!

28分钟前
  • 推荐

7.8/10这绝对值得你一看,为什么中国拍的70,80年代影视好假

33分钟前
  • 索博斯基
  • 推荐

为了让男主活着,编剧也是很辛苦的。

37分钟前
  • 爱吃葡萄🥕🥕🥕
  • 推荐

请忽略各种不严谨的设置吧,挺荒诞的,本剧看点可能就是这二货间谍漏洞百出的执行任务,然后为他提心吊胆而已。摄影调度不错。能听到Eurythmics,Kraftwerk,The Police,DuranDuran这片得加一星#蹩脚间谍养成记

38分钟前
  • 李晋浩
  • 推荐

德剧扬眉吐气之作

43分钟前
  • Webboy
  • 推荐

好。

46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寓教于乐,特工剧和年代剧很有水平的结合。

50分钟前
  • 圣迭戈-北岛
  • 力荐

如果对83年冷战背景下的新名词瑞安 大韩航空 SS—20不了解的话 看这部电影应该感觉挺无趣的。音乐选的很好 为剧尾的Under Pressure 再加一分

55分钟前
  • 告别悲伤
  • 力荐

刚开始被ost和色调各种惊艳到一愣一愣 好久没看到这么符合我口味的剧了 蜂鸟行动这个名字很厉害 中间几集真心看的提心吊胆让人想穷追不舍 不过最后两集有点弱了

56分钟前
  • 沙力兔
  • 推荐

《德国89年》最后镜头是川普在傲娇的说“我要建一道伟大的墙”.而前一个情节是,男主如释重负的说到“都和平年代了谁还需要间谍'。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世界不毁在自己手里面,都可以当做没发生过。三季,第一季最好看,第二季有点拖沓(但被最后一集惊到),第三季形而上的东西看得人无限唏嘘。德剧的品质实在是精良,且比起英剧更务实。

57分钟前
  • 莎翁笔下的精灵
  • 力荐

你永远不知道这个片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是有人被车撞死,有东西二人双戴绿,还是有人饮弹自尽,亦或是……make love,not war😶期待第二季

59分钟前
  • 傲视众生的地瓜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