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50集全

主演:孙红雷,黄志忠,吕中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剧照

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2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3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4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5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6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3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4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5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6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7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8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19人间正道是沧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间正道是沧桑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5年,湖南醴陵的杨氏家族,长子杨立仁(黄志忠 饰)本是个教书先生,心思细腻,足智多谋;唯一的女儿杨立华(张恒 饰)自幼念书,个性独立有主见,是新女性的代表;小儿子杨立青(孙红雷 饰)虽生性顽劣叛逆,但为人勇敢正直。立仁起初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国民党,后入黄埔军校当教官,立青也碰巧在此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并结识了共产党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孙淳 饰)一家。立青不仅将瞿恩当作精神导师,更对瞿恩的妹妹瞿霞(柯蓝 饰)萌生了爱意。国共两党的关系不断变化,三兄妹的命运发生了突变,立青和立仁更是反目成仇。在那动荡的年代,血浓于水的亲情、革命理想以及纯洁的爱情将何去何从?《人间正道是沧桑》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第十五届亚洲电视大奖、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连续剧金奖等多项大奖。重明卫:大明机密科拉尔金矿运气好的日子三傻血战江湖明日1995诡新娘海上密室谋杀案潇洒先生1989与麦子三岔口2005魔鬼特区西部英雄约拿·哈克斯南少林与北少林(粤语版)今夜与我同眠弗克利甲A风云之辣球极品士兵之连队囧事庐山恋机器人情缘难兄难弟偏偏喜欢你V字仇杀队(原声版)西雅图风暴无理的前进人证武法律师我们的星球月宫宝盒死二月名校风暴 第六季星星爆笑女警第一季恋爱毕设棋王1988罗马 第二季心灵驿站痴男怨女1977仆助夜鼓异形魔怪

 长篇影评

 1 ) 观后感

这部剧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次看都有不同的体会。温故而知新,初次是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再看就是人物情感纠结,而今则可品味其中政治、历史问题的深层涵义。

大到国家、民族大意,小到家庭、亲情以及爱情,透过人物一生的经历,感受属于那个年代的酸甜苦辣。对于政治上有些大问题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想不明白,但可以每次都理解更深一点。有些人在网上大谈特谈政治,对历史人物评头品足,殊不知自己的世界只有井口般大小,当然“有些人”也包括自己。 在某一天的某一刻,你我就可能扮演了其中的一个角色,而怎样做才能是一个三观正的“四有青年”,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成熟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心智的成熟和自己对世界上万物的认识的增长。少一些戾气,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切不可炫耀自己的无知。涵养和视野是靠自己去慢慢积累、开阔的,对历史和政治的认识也要逐步得走向成熟。羡慕那些有远大抱负怀揣梦想的人,现在只希望自己每天都能进步一点。

 2 ) 沧桑之一——恨君不是董建昌

很多人都会喜欢董,但是剧终的时候,立华却选择弃他而去。

他见到立青,邀他晚上共饮,穿了美式军装有着斜口袋衬衫的董,样貌比剧中前面苍老了,模样算的上帅气的中年男人;立青穿了解放军的衣服,仿佛不懂情感毫无情调的样子。我深深的感慨,诉衷情的董选错了对象,可是他还能找谁呢?立华竟然其他而且了。当看到杨家的家谱上,有他的名字时,他的脸更加沧桑了,笑容里近乎能看到“慈祥”二字,也就是老态……

 

从始至终,董是唯一一个不被利用,不盲从、不冲动的人。

之于瞿恩,剧终已见高下,虽然更多的人喜欢把瞿恩与董分列“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标签。

廖仲恺被暗杀,立华是目击者。惊恐万状的立华在董面前显示出她最最真实无助,而董立时给予最客观与安全的建议和忠告,甚至是近乎要求和命令的——一如一个作为铁肩的男人该做的那样;

 

而瞿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瞿恩,在由于其ccp的中立身份而被蒋要求来调查此案,明知各方利益与不能改变的结局,而一定要为所谓的证词,而让立华站出来。且立华深为其动。

 

作为欣赏她、喜欢她,且要呵护她的董,此时似乎并不为立华的情感偏移而扯出什么不良情绪。只是很得体的找瞿恩谈此事,希望他权衡考虑。然而,理想主义者瞿恩愤怒了,受伤了,或者更多的是因为受伤而愤怒,于是迁怒与立华,给她冷脸,剧中瞿带着心事上了战场,在惠州城下准备赴死攻城时,巧遇立仁,希望立仁带留言给立华,话说道一半,被立仁拒绝(希望他能生还)。这算是一次死前托话,而后来瞿恩真的被杀前,托话的又是立仁,这个是后话。

 

另外,再说瞿的临终遗言吧,惠州城下的未遂是给立华;真的那次是给儿子非明。可是,这个时候看似因他误终生的至少还有两个女人吧,立华和林娥,却没有只言片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许他真的把所有情感投注与他的主义(那个浪漫而虚无飘渺的东西,尤其是以今天的情形来看),而对面对他的真切的不能再真切的在他的生命里绽放的女人,此时都淡漠了遥远了。

 

立青带林娥回家结婚的时候,董不在。不明白编剧为啥让他缺席,剧中真正热爱生活,且擅长生活的那个人缺席了,这个最生活化的情节。不懂情感的立青,和隐忍且自伤的立仁还有心情在旁观中复杂,在复杂中惊悚于宿命的立华,焦灼的熬过了那个时刻。其中,有一个情节:立华在布置好的新房中,一边铺床一边与林娥闲谈。

立华先说,被面是某某夫人送的,现在的重庆物资紧缺,也只能将就了;又说到战争所致重庆容纳了早已超过其容量的居民,物价超贵;再接着说道,家里的事情,立仁从来不管,她的薪资到到黑市买了高价粮,一家老小要吃要喝……

“长子”之名时刻印烙于立仁心里,但他忽视了家庭中细节的东西;而反倒是董的另一个细节让他这个未名的女婿更显得爱生活与重视家庭,那就是帮杨家挖防空洞,举着铁锹。

就在董给杨家挖防空洞的时候,立仁同样在应对日本的轰炸机,但是细节于家中的,董表达了。

当然,董也并非胸无大志的居家男人,更有一个情节,汽车使到杨家,董从车内下来,细心交代司机:明天一早,还是这里,你来接我。我们尽量一天赶回去。

回哪里?当然是回董的战区。对战事情,董在间隙,长途行车回来立华家短聚,且这个家并非立华一人,是立华一家老小。也仅仅一天。
怎么评价呢?如果用铁胆柔肠是不是太矫情了?

之于立华,董有欣赏、有爱慕,更有呵护。忽然想起苏婷的《致橡树》,如果说董对于立华,他一直把希望立华是他身边的一株木棉,而非藤萝。
客观的讲,才华也好容貌也好,立华之所以成为监察委员,之所以拥有去苏联读书的机会,董的支持不容忽视。包括立华的所支持的杨家,难怪杨家老爷子一定要把董写入家谱。




说个很俗套的话:对于当下社会里,一众小女子又要自我价值实现,又要情感完满,那么大约把她们的男伴拿来与董对比,无非得出一句话——恨君不是董建昌。
 

 

 3 ) 我看《人间正道是沧桑》

1、缘起

央视开年大戏的戏码,原来定的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下简称《沧桑》),然而,开年播放的时候却换成了《走西口》。

传言说,央视临时换戏,第一是因为主演孙红雷之前对“潜规则”口无遮拦的批评,第二是因为导演张黎私生活不检点,第三是因为这部戏所描写的国共恩怨不合当下国共亲善的时宜。我认为,前两种说法基本不靠谱儿,第三种却极有可能,因为这符合央视一贯的“政治正确”。

这就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买来D碟,用十天的业余时间看完了这部长达50集的大戏。然后,我更倾向于相信上述第三种说法。

2、故事

1925-1949,是中国也是世界所共同经历的一个大时代,《沧桑》写的就是处于这个大时代的中国。戏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我们在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当然是很“正统”的说法。

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这部戏选择了杨家这样一个中国家庭为切入点,围绕杨家成员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为我们展现了1925-1949年间那个波澜壮阔的中国,以及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沧桑变迁。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对那段刚刚过去不久的历史感兴趣,而这个故事恰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兴趣。

3、客观

从表面上看,《沧桑》应该算作“主旋律”。但是,看完这部戏,你会发现,在“主旋律”的外表掩护之下,创作班底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客观。因为这部戏里没有明显和刻意的意识形态倾向,而是把角度放在了个人道路的“选择”上,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创作班底明晰地表达了对于个人选择的尊重,并没有用意识形态的倾向性去赞扬或者批判这些个人的选择。这一点,是这部戏让我感到舒服的地方之一。

1925-1949,中国面临着国家命运的多次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大时代里,每一个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个人道路的选择。历史总是成王败寇的,所以,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之前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给了我们太多胜利者的角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统”。

然而,历史是需要互读的,不仅需要所谓的“正史”,也需要更多的野史稗史拿来作正史的参照。唯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虽然历史这个任人打扮的娼妇往往并不会以洗尽铅华的真面目示人。

这部戏的创作班底试图抛开意识形态角度的努力,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它把那段历史摆在你面前,尽可能地不做评判,而是让你自己去分析、判断,得出最终的结论。必须承认,这种处理手法是高明的,这部戏也因此摆脱了以往大多数“主旋律”作品的宣传性质。

而正是由于这种不动声色,《沧桑》才在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之下,以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说明了当年共产党取代国民党的历史潮流和历史必然。这样的做法,远比一般的“主旋律”高明。

4、象征

《沧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兄弟阋墙的故事。杨家长子杨立仁是国民党高官,而幼子杨立青则是共产党将领,兄弟二人分别代表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其父杨廷鹤相对中立的地位,以及坚守中国传统“家国”观念和死也不去台湾的最终选择,则是这个国家的一个缩影。

这种关系的设置,其象征意义不言自明。虽然这种象征过于明显,但处理这样的题材,运用这样的象征无可厚非,尤其是作为进入家庭的电视剧来说,这样的象征容易让大众观赏的理解过程变得简单、直接。

5、主义

《沧桑》这部戏的容量很大,有名有姓的人物很多,故事看上去也很复杂,亲情、爱情、友情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复杂的历史背景中也合情合理地纠缠得好看。这样的题材如果缺乏一个好的故事架构,很可能变成某种宣传和说教,也会因此变得乏味,这样的先例不少。

故事本身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个性鲜明的人物支撑,好故事也会讲糟,而《沧桑》恰恰有几个支撑整个故事架构的鲜明的人物。这也是这部戏另一个让我感到舒服的地方。

简单言之,《沧桑》讲的是“主义”之争。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主义”之争并没有简单地处理成国共双方之间的“主义”之争,虽然这种意识形态上的“主义”之争贯穿全剧,但是,通过剧中主人公之口,《沧桑》再三地告诉我们,它要讲述的其实是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争,因此,它所呈现的“主义”之争也就超越了意识形态,进入了复杂的人性。

《沧桑》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把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之争当作正面描述的对象,而是把国共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争拗通过不同人物对各自理想的坚守表现出来,——矛盾冲突的主角都是理想主义者,而愈是理想主义者,其各自的坚守所产生的矛盾也就愈激烈,因此,故事也就愈发具有张力。这有点儿像竞技体育,对阵双方实力如果强弱明显,比赛没有悬念,也不具观赏性,只有双方势均力敌,才能看出彩儿来,——博尔特跟我比百米,你肯定不看,但刘翔和罗伯斯拼110米栏,肯定会吸引你的眼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这部戏让我感到舒服的又一个地方。

6、黄埔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产物,在当年国共双方交战的各种战场上,黄埔系师生、同窗之间的交锋是一出好看的戏。《沧桑》选择的另一个切入点,就是黄埔师生、同学及其周边关系之间的爱恨情仇。这个类似揭秘的切入点,也足够引发观众的兴趣。

对于黄埔,历来都有种种的评价,而对于对国共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黄埔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作为戏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沧桑》的创作班底也对黄埔做出了他们的评价,这就是借戏中人之口说出的黄埔三期六班的班规,——“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

这十个字虽然简单,但是道理却说得意味深长。也就是说,每个人选择的道路、信奉的主义、坚守的理想可以各各不同,但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却是共通的。这一点,如果放在当年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下,就会被批判成为“阶级调和论”和“人性论”。如果你还记得“文革”、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争论,那么,你会发现,当年的某些观点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7、情感

《沧桑》一部大戏,涵盖了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而且各种情感之间的交织足够复杂,以至于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部感情戏来看。

人人都有情感,人人都离不开情感,而情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活动,却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人。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言行其实无非就是我们种种情感的外化。而《沧桑》在情感戏上的大力着墨,可以说深谙其中三昧。

在戏的最后一集,面对国民党籍的女儿收养的共产党大人物之遗腹子,弥留之际的杨廷鹤对这个“外孙”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过去是一家人,将来还是一家人,不论走到哪儿,不论海角天涯、生离死别。……人除了血缘,还有情感,可这血缘,有时候并不如情感可靠。这种情感,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大爱其实无言啊”。而这,其实也正是《沧桑》处理情感戏的基调。

8、诗意

对国产电视剧,我历来多批评、少赞誉。但是,必须承认,这些年来,国产电视剧的制作水平越来越高,而拍得讲究的戏也越来越多。《沧桑》拍得就很讲究。

单纯从镜头运用、画面语言这些技术层面上来说,《沧桑》与一般的电视剧有所不同,它看上去更像是一部长篇电影,而非大众所习惯的电视剧。除了一般电视剧主要使用的中近景镜头之外,《沧桑》更注重电影镜头剪辑上所惯用的蒙太奇语言,也大量地使用了电影画面语言上经常使用的闪回、暗转、叠化、特写等手法,甚至使用字幕代替画外音来交代剧中人物的去向、未来命运直至部分心理活动。而这些技术手法的运用,让这部戏的画面充满了浓厚的诗意。

应当承认,《沧桑》镜头、画面语言的使用,非常娴熟,非常电影化。在观看过程中,我很多次联想到我所熟悉的一些欧洲电影,并认为,《沧桑》作为一部电视连续剧,其实并不适合以每天两集的正常播放速度观看,而是应该像看电影那样连续观看,——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之外,其镜头、画面语言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当成一部电视连续剧每天两集地看下去,则会破坏其整体的美感与诗意,亦即所谓的“气断了”。

而这种诗意,是我喜欢这部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好的故事,加上好的形式感,金玉其内外。

9、表演

《沧桑》演员的表演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主要角色还是次要人物。饰演共产党高官瞿恩的孙淳、饰演瞿妈妈的吕中、饰演杨廷鹤的郑玉、饰演国民党将领范希亮的黄若萌等,表演都很出彩儿。

一众年轻女演员的表演,虽然仍然可圈可点,但是,从总体和个体来看,都逊色一筹。究其实,大约是因为对人物、对历史都缺乏深刻的理解所致。

男一号杨立青的饰演者孙红雷,戏依旧不错,但仍然让人觉得缺一点什么,虽然他基本把握了这个角色从少年到中年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但是,或许是因为腕儿太大、脸儿太熟的缘故,让观者难以将他当成“这一个”。

戏好的,有两个,一是饰演男二号杨立仁的黄志忠,二是饰演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董建昌的张志坚。黄志忠给了我们一个内心复杂、纠缠、人性化的大反派,而张志坚虽然戏份并不太重,但是却演活了一个秉持实用主义、深谋远虑、对民族忠贞不二、对爱忠诚不渝、顺应历史潮流的董建昌。

10、结论

虽然结尾有些仓促,整部戏还有些小毛病,——例如某些台词的语句不通,——但这仍是一部好戏,值得一看。

如果你不愿买D碟或者花时间下载来看的话,可以等待央视播出,——开年大戏以《走西口》替换《人间正道是沧桑》引发猜测之后,央视的回应是,第一是“正常调整”,第二“09年一定播出”。第一点我存疑,第二点我相信。各位,等着吧。

 4 ) 历史洪流中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

电视剧讲述了杨立青,杨立仁,杨丽华三兄妹在革命时期因信仰不同分别加入共产党,国民党,在历史的洪流中上演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一个国家的命运浮沉。

这部剧的主要角色都没有用真实姓名,但是人物的经历和故事都是有出处的,每个人物都可以找到几个原型,这样其实是很巧妙的一种方式,可以仅通过几个角色就更加丰富的呈现历史大事件。

这里的每个主要角色都性格鲜明立体,演员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其中我认为演的最好的是黄志忠扮演的杨立仁,他至始至终都是忠于国民党的,他没有动摇过,他的妹妹虽然同为国名党,但是和他的理想信念并不完全一致,他的弟弟立青是共产党,因此他们甚至要刀兵相见,杨立青性格里有凶狠的一面,但是对家人他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喜欢黄志忠,演技好赞。

孙红雷穿着背带裤演十八岁的杨立青有点搞笑了,但是这个角色的确很适合他,导演一定是根据他的人人特质做了角色调整,是他拿手的正气小流氓形象。

这部剧里的角色我最不喜欢的是瞿恩,可能我觉得他最爱的还是立华却娶了林娥,他并没有那么爱林娥,可是在那么复杂的环境下,谁又能说的清楚呢,立华是国民党,他们已经不可能走到一起了,这些和国家命运比起来真的不那么重要啦。但是没办法喜欢他,因为我觉得她是立青的,小时候脖子挨了立青一枪,就应该是立青的人了呀←_←

瞿霞对于立青来说也是一样,爱而不可得,他们与瞿恩和立华不同,瞿霞的身体几乎被国民党摧毁,她不愿意以千疮百孔的身体来面对自己最爱的人,立青不理解,他觉得他可以包容一切为什么瞿霞不愿意回到他身边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在她的心里留下了创伤,负责逮捕她审讯她的正是立青的哥哥,她心里的坎越不过去了。

他们的父亲杨廷鹤,时刻心系国家安危,不出门却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想的通,他其实是代表了一个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杨廷鹤的去世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最后一集立仁一个人在船上孤独去往台湾的情景,悲凉的让人心碎。

感叹张黎导演的镜头语言,类似大明王朝1566,此剧也用了很多黑白镜头来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太妙了,旁白什么的狗带吧。

 5 ) 女性角色的软弱是不招人喜欢的历史真实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再看一遍《人间》,每次都能发现新的东西。

很多评价说,与星光熠熠的男性角色相比,这部剧的女性角色实在是乏善可陈,光彩黯淡,尤其是杨立华。有人说是演员的问题,有人说是剧本的问题。可是如果再往深一层想下去,在大时代的滚滚洪流里,风流人物一向被男性占据,女性的形象一向都是陪衬。这不是剧本或演员的问题,或许就是历史的真实呢。

关于杨立华,剧中有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她“脆弱、摇摆、逆来顺受”的原因。比如,她在医院照顾受伤的瞿恩,两人谈起初次见面的情景。读书交流会,杨立华的书单里有“老庄列”。现在还有多少人读过这三本书,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三个字分别指的是哪三本书。可见立华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是古典色彩及其浓厚的。这一点从之后杨家老爷子的言谈举止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去广州读师范,可以说是立华第一次同“现代”有了大范围的接触。但毕竟年纪不小了,三观的坯子早已成型,日后再怎么受影响,都难改底色。

再有,杨家兄妹自小丧母。父亲对儿子自然是严格,对女儿,唯一的女儿,还是这样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儿,自然是宠溺偏多。姨娘就更不敢多说多动。这样的环境出来,难免带些骄娇二气。之后去广州读书,成绩好人漂亮,众人捧之,封为“校花”。一路的顺风顺水,让她没有机会细细打磨自己的性格。瞿恩与老董,这两个剧中的极品男人都献出了他们的爱。命运如此的宠溺,实在是有骄傲的资本的。

第三,成长过程中女性指导角色的缺失。女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会不自觉地模仿母亲。立华自幼丧母,很难说她的坏脾气是不是承袭了父亲。姨娘又是那样一个传统的旧式女子。立华的潜意识里是想做一个男孩子的,积极上进,家国天下,但这样的志气与她自身的女性特质有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会看见她的软弱、痛苦、纠结、退缩。

最后,时代女性意识懵懂。长久以来,女性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甚至现在,好多女人以“嫁不出去”为人生最大耻辱,以“没有小孩儿”为人生最大遗憾。一个女人如果不能成为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那她的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现代尚且如此,一百多年前又是怎样呢。立华接受西式教育,受现代思想影响,但骨子里依旧为自己不能生育而深深遗憾。全家人无论是谁,都能时不时的巴塔当年堕胎的事情拿出来说嘴甚至调侃。都是最亲的亲人,饶是无意,也不能恶毒至此。说到最后,连立华自己都觉得这是一桩“教训”可以拿出来警世了。立仁带林娥回去吃饭,林娥呕吐,大家知晓她怀孕后纷纷劝立仁快点把事儿办了。立华的说辞是“千万别像我当年似的”。我听到这句话,心头一痛。这是第一次立华主动说起当年的事,而在此之前无论谁提起都会被她喝止或怒目而视,而那时分明从语气中流露出了一丝自轻自贱。实在令人痛惜痛心。

除了立华,剧中的女性形象无一不是作为某人的妻子、母亲、妹妹出现的。而立华,是想找一个找一个坑把自己埋进去,但无论是瞿恩还是老董,都过不去她自己心里的那些坚持。她觉醒而无人引导无人同情甚至无人同路的女性意识,在那个年代里痛苦的碰撞、游移,找不到出口。那个时候,全球性的女权解放运动远远没有到来,《第二性》则更远。

在那个年代里,一个女人若想有一番作为,要么就依附于男人,要么就是移植男人的心理特性,把自己变成一个男人。立华在国民党大会上表达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满,立仁一句“妇孺之见”就给打发了,连获得惩罚的权力都没有。作为国民党的监察委员,她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跟着宋庆龄做慈善,建学校、跑医院、看儿童。

现代社会,这种情况似乎依然没有改变。女性若是有野心,若是渴望权力就会有失端庄。端庄到底是啥?为啥那么重要?失去了又为啥那么可怕?

说句题外话,我真希望看到希拉里当总统。

到底怎样是一个女性的胜利?怎样才是女性特质的胜利?

这个问题然要在今天都没有答案。

 6 ) 人间正道是沧桑(武器篇)

 细节决定质量。人间正道是沧桑可谓国产剧上乘之作。先说说服装武器吧。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军身着中山装,头戴大盖帽配青天白日徽。许崇智的粤军着装相同,但佩带五色星徽章。
 步枪终于见到了我期待已久的汉阳造。虽然全剧一枪未放,很多时候是孙红雷背着汉阳造,放枪时瞬间换成了中正式(也可能是老毛瑟)。估计是年头太久不能用了,不过还是要致敬。
 冲锋枪是花机关枪,也就是伯格曼冲锋枪(东征的时候立青从死人手里抢过的那把)。终于不用41年产的司登冲锋枪代替了。除了花机关枪还有汤姆森冲锋枪(立青当学生军时墙上挂着),剧中为M1928版本,但应该是M1921版本,其特点是装有烤蓝刻纹枪管、木制前握把。而M1928版本无木制前握把。但毕竟年代太久了,可以理解。
 可以说国共合作时期排的是最精彩的。
 1927到193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器无太大变化。红军全换成八角帽,配红五星。国军换成德制军帽,钢盔为德国钢盔,军服为绿色(范希亮的部队)。这没有错,但我又没有看见臂章。而且国军除中央军外地方军阀军装多蓝色,钢盔为英国钢盔。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终于看见八路军的臂章了。日军开始出场,三八式步枪,歪把子机枪,92重机枪。服装都很考究。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全部换装,军官为美式军装,钢盔为美式钢盔,司登和M3,美国春田步枪,M1卡宾枪终于可以毫无顾忌的出场了,。解放军换上解放帽。武器与国军相同,因为运输大队长。
 全剧最后立仁的苏式军服出现。
全剧跨越近30年,武器服装很有层次感,虽有疏漏,但毕竟是用心制作,再次向导演,演员,及幕后工作人员致敬。
 

 短评

儿时不懂事,只能浅薄地说出导演在剧中的拍摄手法多么巧妙。主演和一众配角之间的对手戏多么精彩长大了,才知道。我感动的,是那个时代大环境下家族与历史交融的兴衰史。是那时无法详谈对错的政治立场,是面对政见不同却依然无法割舍的亲情。多少年过去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无愧于我心中的经典二字。

6分钟前
  • 武井咲
  • 力荐

黄志忠在这部剧里光芒太耀眼,演技盖过所有人

9分钟前
  • 火星小丸子
  • 力荐

八十多的爷爷看完了说是这辈子看过的唯一一部让他感动的说那个年代的电视剧。

12分钟前
  • 甜蜜的生活
  • 力荐

朋友的推荐,挺棒的一部片子,情义 付出……

14分钟前
  • 唐潮人
  • 推荐

这才是戏骨

19分钟前
  • 猫先生
  • 力荐

好赞的战争片

22分钟前
  • 美美哒Cindy
  • 力荐

我第一次看内陆咱自己拍的电视剧流眼泪了。。。。。

24分钟前
  • 王呆呆
  • 力荐

立仁……所有的……都是為了你,啊……其余的……不論啦。。。

26分钟前
  • 松如
  • 推荐

被嫌弃的杨立仁的一生+霸道老董爱上我+人人都爱杨立青。我为什么现在才看孙漂亮的戏,综艺真的害人太深😂最喜欢看立仁立华互相扎心互相伤害了,甚至有点想磕这对骨科。最后很认真地问一句:怎样才能嫁给董建昌?

27分钟前
  • Sekiiii
  • 力荐

杨立仁是我心中完美男人的典范……够Man!

32分钟前
  • 陳抄書
  • 力荐

女演员太差,男演员不错。最喜欢杨立仁。其次是董建昌。

36分钟前
  • flyinsummer
  • 力荐

台词还真有些功底

39分钟前
  • 北影厂彪哥
  • 推荐

挺好看的

44分钟前
  • 紫苏
  • 力荐

好棒啊都是演技派

48分钟前
  • 豆友141814094
  • 力荐

背景史实上确实有不少可商榷的地方,但总体上实在是太好,隐喻太多,可解读的角度也太多。政治就不多说了。只说这类历史剧我最讨厌感情戏,然而这部却好,完全没有同志之类取悦观众的东西,都是直男直女,爱憎分明,男人有担当有情义,女人有奉献有独立。主角孙红雷演的最差,其他都好,张志坚尤其好。

49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家庭档,我多么喜欢立仁和董建昌。学生头激萌。

54分钟前
  • 有必要
  • 推荐

当时在电视上看的,最爱的还是立仁,相较立青他显得更简单更纯粹。立仁一直坚信这一件事虽然最后还是离开了大陆,但我坚信他就算如此他也不会动摇的。立仁的扮演者黄志中很多电视都不错的。

55分钟前
  • 股神看不懂
  • 力荐

十年前还能有这样的献礼剧,十年后的今天已经不知道要献上什么才能苟活。原来因为中青年女演员出戏给的4星,如今还给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5星。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理想:一种,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理想通过我得以实现。

56分钟前
  • Mumu
  • 力荐

心疼立仁啊,最后孑然一身。亲情不可求,爱情不可得,只有立华关心他,好在他还有立华。

57分钟前
  • 荷清橙
  • 力荐

这部剧涵盖的内容很广,讲了一大家子的事儿,覆盖了亲情、友情、爱情,每个人的选择和挣扎都演的不错。

58分钟前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