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

HD国语

主演: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4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2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3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4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5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6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3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4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5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6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7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8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9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剧作分析

悲剧母题与现实主义的叠化

--《一江春水向东流向东流》剧作分析

蔡楚生的剧作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注入了厚重的情感及血肉,早已被忽视的左翼电影,摒弃繁杂的形式与精致的技巧,它单薄悲怆却又情真意切,为早期的多线叙事蒙太奇和对比影像而叹观,失足于重庆窝点骄奢淫逸的陈世美,历经磨难寒屋避雨的苦发妻联结对比,尚觉人性与命运的苦痛。

中国剧作不乏此类人物形象及关系的建构,可动容之处在于创作者将人物犹如滚滚长江汇入于家国的历史变迁中,将苦难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把家庭作为社会的窗口来展现整个时代,百姓在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是胜利之后他们不仅一无所有,甚至陷入了更大的苦难中”。一位热血抗日分子的陨落与左翼揭露的政治图景密不可分,影射之处不言而喻。

悲剧史诗在于将现实主义的细碎光影悉数搬运,月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喜爱的天体在剧作中一共出现七次,本以为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却不想镜头里的圆月变为尖月,南唐后主的诗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苦的悲剧故事化作现实主义的滚滚长江,涟漪叠叠,问君能有几多愁,随着那散落满江的思念消失散尽。

本篇文章将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剧作结构及艺术形式。

一,片名 兼容功能性与艺术性的表意形式

该剧本的片名选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思为要问我心中的苦痛有多少,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作为国君,李煜无疑是失败的,蔡楚生与郑君里取家国破灭双关之意作为片名,奠定剧作的基调与悲怆的意境,但是这句诗就可以将观众引入独特的情调中,使观赏者一眼道出片名背后蕴藏的悲剧母题-“愁”,可谓妙哉。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片名表意鲜明,并且统筹了所有聚集成整体剧本的元素。兼容功能与艺术形式值得品味。

二,个体人物的性格形象建构与交互关系

家庭伦理影视文本中女性形象塑造惯常是素芬这类的“贤妻良母”,她是祛魅边缘化的地母,将自己的爱情与希望全部寄托在张忠良身上,她上侍婆母,下育孩童,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年间独自承担起家庭的生活重担,她的忠贞是创作者赋予人物的鲜明特征,从始至终她都没有背离过自己的爱人与家庭,反而任劳任怨的付出与奉献自我,这也是剧作能够引起共情的一点。正如《芳华》中的一句话始终善良的人却最不能被善良以待。这种命运与性格节点引起共情与怜悯。

也与丽珍,文艳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王丽珍与何文艳的形象建构则更为迷乱复杂,她们是不变的潘多拉式情人,盒中跳出的红颜祸水,如同希腊神话故事中潘多拉魔盒打开后灾难降临人间一样,男性主人公一旦与其建立情感关系那么灾难也将接踵而至。王丽珍娇媚任性又毒辣果断,她贪图享乐,在国家存亡之秋毫无顾忌,反而任由自己沉溺在饮食男女般的生活中,比起素芬她对张忠良的情意,在依赖与爱中更多了利用和控制,眼前的男人并非她心口的朱砂痣,只不过是寂寞孤独时尚且可以依赖的傀儡。王丽珍的人物建构为剧作提供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以及悲剧走向,她为张忠良放下堕落的云梯,她口口声声毒骂素芬,甚至不惜一切手段摧毁这个家庭的最后一点希望,逼迫张忠良与素芬离婚。

何文艳的人物建构则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她并非是像王丽珍那般鲁莽毒辣的上流物化女,她将阴险隐匿于心,反而以柔媚示弱俘获张忠良的心,她细腻机敏懂得察言观色韬光养晦,于暗中操纵一切,加之上官云珠皮相赋予的算计与妖艳这个女性形象甚至比王丽珍更胜一筹。她并非重复的形象,她的建构只是为了揭示张忠良的陨落,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人一旦在历史的洪流中迷失方向那么他将不再坚定初心,王丽珍是张忠良的第一次背离,那么何文艳就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堕落只是悲剧的开始,被同化的过程才是延续不断地滚滚愁水。

张忠良是剧作人物设置的浓墨重彩之笔,他名为忠良实则是一个讽刺,他不忠不良,背叛发妻,背叛继任夫人,他忘记曾经艰辛的生活,斥责上街卖报的孩子(他的儿子),放任自己失足在迷乱复杂的上流生活中。个体形象的性格和命运建构使剧本通过性格来完成社会的悲剧,通过素芬,丽珍,文艳,张忠良等人物的刻画来揭示主题。

三,强烈的对比手法与影射密语

对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对比中阐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蔡楚生将这种对比手法运用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把贫与富,悲与喜,善与恶,美与丑等对立人物形象及环境场景,组接成富有对照意义的镜头,产生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孝顺的素芬侍候婆母吃药,婆母见素芬白天做工,晚上还要为自己这般操劳不禁老泪纵横,剧本的下一个场景,在富贵华丽的卧室里,张忠良和王丽珍交颈而卧,他们共饮美酒放浪形肆。再如受伤挨饿的抗儿在母亲的怀里抽泣,素芬哭着对抗生说等爸爸回来一切都好了,可是下一幕的爸爸张忠良却在一片骄奢淫逸的享受自如。一幕幕场景建置与人物形象对比都使剧作的内核丰厚且具有张力,对比不仅是两种物体的横向比较,也是人物的垂直对比,例如张忠良刚来重庆时尚未被纸醉金迷的生活吞噬,他计划凭借自身才干发一份力,去理发店时还让造型师把头发梳平,自己受不了这些浮华张扬的造型,可是后来在人物性格进行转变后他开始主动要求理发师梳这种老板做派的发型,张忠良在饮食男女中逐渐变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油腻商人,昔日少年早已不复。重庆场景的拍摄,也以龙虾,螃蟹这些细小的道具揭露重庆政治的腐败与贪婪,浑浊的铜臭味弥漫在这些薄情的资本家身上。强烈的对比揭示政治图景,影射密语不言而喻。

四,深邃的意境追求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文追求的一种情与景,意与境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手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蔡楚生的文学审美可见一斑,长期浸润在传统文化中才创造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现实与韵味兼具的艺术作品。剧本对月亮的造诣达到极高,月亮作为传统文化中最受欢迎的天体,古往今来被被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所赞颂。剧作中的月亮一共出现七次,每一次都起到了对文本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内心情感的寄托作用。在张忠良和素芬定情的夜晚,忠良把自己比作月亮,把素芬比作星星,象征他们浪漫又梦幻的爱情,第二次月夜挥洒,那轮圆月反而增添了几许离别与凄清之感。第三次忠良被抓,仰望圆月倍增勇气,他思念妻儿,决定凭着这轮圆月去逃离,第四次忠良与丽珍靠在窗前望着一轮圆月心事重重。第五次同一个夜晚素芬凭借圆月苦苦思念忠良,乌云遇皎月预示着不详,第六次素芬遥望圆月痛苦抽泣,第七次月亮出现在抗战后,忠良已沦为社会的寄生虫。剧作的古典韵味与深沉之处由此可见。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典型的戏剧结构,它没有正面描写抗日战争,而是紧紧抓住家庭离散,在三条线上组建结构剧情,第一条是素芬如何在沦陷区苦受煎熬,第二条线写张忠良如何在国统区腐化堕落,第三条线写爱国战士如何坚持抗日游击,前两条是主线,第三条是辅线,三条线索相互交叉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向前推进,张素夫妇的走向本身就是剧作的悬念之处,小悬念中又包括冲突矛盾,张弛有济,环环相扣,脉络清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剧本具有坚实的逻辑基础与故事弹性,悲剧母题与现实主义糅合反差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血肉剧本典范之作!

 2 ) 精神上的放逐是最大的悲剧

我承认我一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看中国以前的黑白片,因为重温了中国电影史,上面说它是“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于是花掉一晚上将之看完,有很多次让我忍不住掉下眼泪,并且希望可以写点什么。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一直拿它跟前段时间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南京,南京》做比较,也跟我的老师讨论过,他说也许是陆川对它说的太多,想表达的太多,反而造成了缺失。当然两者想表达的东西是不同的,但就拿抗战这个大背景而言,《南》留给我的都是些大段大段的强暴戏,他表达的越隐忍越让人难受,但战争带给我们和应该留下的远远不止这些,《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40年代的电影,却将这些苦痛残酷冷漠讽刺拿捏得很到位,直白的表达,加之巧妙的蒙太奇组合,将战争遗留下的精神残缺表达的淋漓精致,战争反而变成不是最可怕的东西,可怕的是自我迷失,失去精神的归宿,没有信仰是最大的悲剧。
张忠良这个角色让观众愤怒唾弃,其实他也许是最可怜的人,他早已是傀儡,说不出曾经纯真的情话,只会在金钱和女人的温柔乡里遗忘自己遗忘人应该自省,这便是人和动物的唯一区别。
抗战时期,人用血肉之躯去保家卫国,不觉苦闷,生活的真正疼痛是失去做人的底线,于是为了抵挡空虚只能做更空虚的事,张忠良的灵魂早已被深深活埋。
向这部电影致敬,为它已经流逝过几代人的内心而铭记。

 3 )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一江春水向东流》3个多小时史诗电影,看到昨夜1点多,终于看完。在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围着陶金飙戏的高潮之后,白杨纵身一跃跳入黄浦江,滚滚长江向东流,故事结束了。结束的甚至有点唐突到让我出乎意料和依依不舍。也许导演正是故意留下一个未能讲完的故事,以后的事谁能说清楚呢,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只是在两年之后,“活千年的坏人”被赶到了台湾和美国,可是好人依旧不能长命。
导演蔡楚生在1965年被文革害死,郑君里在1969年在文革监狱里得肝癌冤死,演员上官云珠在1968年含冤自杀,舒绣文在1969年含冤心脏病亡。整部电影的这些个主创里只有白银和陶金幸免于难,“活”过了1976年。因此,我一直认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巨大伤害是野蛮、致命而无法原谅和补救的。

回到片子上来,此部电影创作于1947年,抗战胜利后2年。左翼进步导演从重庆、武汉等大后方纷纷迁回“沦陷区”上海,这一时期国统区电影创作又掀起一个新的高潮,中国电影初步成熟,以叙事性见长的“影戏”电影在好莱坞叙事经验和蒙太奇技巧不断成熟的运用下终于彻底占领主流统治地位。《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影戏”传统走向成熟的标志,亦是中国电影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
故事的情节是以线性结构展开的叙述的,按照时代的发展延续进行叙事,每个时代间又讲述了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从而形成了立体式戏剧结构框架,让情节和时代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度的艺术概括。这些特点在之后的第四代导演谢晋的《芙蓉镇》和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活着》中都有选择性地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技术和艺术的不断进步,他们的电影毕竟要比《一江春水向东流》更具表现潜力和挖掘力。这里便说明《一江春水向东流》依旧没摆脱郑正秋电影中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直接指示性和展现性的顽疾。蔡楚生正是郑正秋的同乡和徒弟,他先后给郑正秋六部影片当过导演助理和副导演。而郑君里是在1940年才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这部影片中他更多的是学习了蔡楚生的电影理念和技巧。
说到演员的演技,白杨在十年前曾经主演了她的处女作《十字街头》(沈西苓导演),也许是话剧演员出生的缘故,白杨在十年后的电影里仍然摆脱不了话剧腔和夸张作做的姿态,在前一集的表演中甚至带有妖媚外放的情绪和姿态在里面,让人受不了。不过在最后和丈夫相见之时的歇斯底里和跳江之前和抗生交代的伤情离别,演出了真情,她的演技也许在那一刻才真正爆发了。
舒绣文演的角色容易把握,她的形象让我不由自主想起了一个人的名字------江青。无论外表、性格还是做事风格,似乎都和江青无比相似。也许江青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了自己丑陋的一面,萌生了打倒舒秀文的意念吧。
真正出现亮点的是上官云珠,她的内敛闷骚,她的高贵风韵和优雅姿态,她的一瞥一笑,还有她对丈夫出轨时的坚强独立的愤怒,和十二年前死去的阮玲玉太像了。不得不承认,她还要比阮玲玉更加漂亮一些,她的登台演出让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小资民国风情,妖华精明的民国富贵太太。上官云珠的演技也是后人观影者中评价最高,最多的。
在这部影片中,男主人公陶金的演技是真诚的,因此演的也很形象和生动,虽然他并不能像金焰、赵丹那样形成让我过目不忘的个性形象,虽然在情节中他到重庆的转变前前后后总感觉有一些唐突,但他在喝醉酒与老龚在小餐馆对话那一段,无论从表情、语言还是姿态,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张力,算是全片中他最精彩的一段,这里亦是他形象转变的关键一幕,他获得成功了。只是,我认为他的转变太快,观众们看到的是,战后的陶金真的变了,变得有点彻底不认识,变得找不回一点点抗战前高呼救国进步青年的影子。导演可能把握的过分了,但时代的悲哀在此。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是这部影片中让我内心震撼的台词。
纵观中国电影百年,再联系到中国近代现代史,文化的繁荣、覆灭与再繁荣直到如今的虚假繁荣。我们欢呼过,绝望过,再希望过,又叹息过。
好片不长命,烂片臭千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4 )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来

不涉及什么背景和时代,也不想涉及这些我不擅长的领域,单单从影片本身聊一聊。

摄影,也不知道那时候内地有没有兴起蒙太奇的概念,但总感觉这电影应该会是交叉蒙太奇的教材典范,更不用说里面出现的各类意向和对比,单单窗户和月亮这两个点都够说上很久很久。

导演对于张忠良的变化着墨很多,从纠结到同化,因为他曾经鄙夷过反思过,才显得这个角色更立体生动,也更可恶了。张忠良不忠也不良,他不忠在妻子,即便是蒙骗发妻再娶,还是没有让他收敛,他依旧偷情欺骗,甚至乐在其中。他不良在儿子母亲,他撕毁家书,在纸醉金迷间忘记了家人还在受苦,他嘴上说路遥信慢,实则满脑子都是如何享乐。

一个男人,三个女人,发妻贤惠孝顺,拉扯着儿子长大,又到城里做佣人补贴家用,她坚韧,但不够坚韧,她本来对生活重燃了些许希望,但还是在见证张忠良的堕落后彻底绝望。

玉珍被宠坏了,她骄纵,无理,善嫉,从没见证过战争的残酷,她是享乐主义的缩影,她听不见炮火,说着住别墅吃香喝辣的生活是在受苦。她愤怒,不在于张忠良抛妻弃子是个人渣,她愤怒在于张忠良犹豫了,没有立刻翻脸不认人只选自己。

表姐是个复杂的人物,我总感觉她时好时坏,她与张忠良纠缠不清,面对素芬也复杂多变,一种说法是表姐见过战争,对素芬有些许同情,但也受上流社会的影响,同情浮于表面,更多的还是见证玉珍吃瘪后的矛盾情绪,她暗爽,没有人能得到张忠良,她愤怒,张忠良不是良人不值得托付,她悲伤,自己也只是一枚棋她同情,素芬与婆婆的生活让她再次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悲惨世界。

表姐可以解读成正面角色,或者负面,再或者是一个复杂的灰色人物,但不管怎样,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写出现在看来还引人入胜的情节与人物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剧本扎实人物立体的同时还兼顾了画面的美感与各类隐喻对比桥段,真的真的很好看。

唯一的缺憾就是悲剧并不完全悲,素芬跳河,像是鱼骨头哽在喉头咽不下也吐不出来,还划拉的嗓子疼。

 5 ) `

工厂经理 我不反对你们爱国 可是你在工厂里公开的呼吁给东北义勇军捐款这事要让日本人知道了提出一个不亲善的抗议 那我这个厂开的成吗?你这不是故意的给我找麻烦吗?
张忠良 经理 你放心吧 我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当 绝不会连累经理你的 大不了坐牢枪毙
我这厂子不能让你搞垮了 我这里是工厂 我只要工人好好替我做工 不是请你来教他们捣蛋的 你知趣一点
 
张忠良 我们要做爸爸妈妈了 你怎么要不告诉我?妈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妈 你快过来
素芬 你别大喊大叫好不好?
好 不叫就不叫 妈
不来了

张忠良 为了下一代的小宝宝 我们这一代是牺牲定了 这孩子生下来那天正好是七七抗战 我们就叫他抗生好不好? 就是唯有抗战才能生存的意思

张忠良 你怎么还没睡啊?在做什么?
忠良妈 怕你路上冷啊 给你做件丝棉背心
素芬 老人家非得自个儿缝呢 你记得这首古诗吗?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张忠良 要不是为了抗战 我也不舍得离开你们啊 以后照顾妈和孩子的责任就交到你的身上了
素芬 你放心好了 我一定全心全力只等你胜利回来
张忠良 等我们打胜仗回来做了一等国国民 不是比现在幸福吗?

同乡 替我们哀求哀求吧 我们陪您去 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您的好处啊
忠良爸 先生 我们的牛全都被征了 靠着我们可怜的人力耕好的田自从插秧以后天就没有下雨 大家自己吃都不够 你们可以去每家看看 大家让我来求求你们
日本鬼子 你的事情我很明白 你的儿子一个在做救护工作 一个在当游击队 你是他们的同党 你鼓动大家不交 你反对皇军 借你一条老命看你们交不交 把他拉出去吊死
(在忠良爸的尸体旁)日本鬼子 看 这就是抗日分子的结果 限你们明天把军米交出来 不交把你们一个个的吊死 不许哭 不许收尸 不然打死你们

王丽珍 我刚才是真的认不出你了 你一定吃了不少苦吧
张忠良 我当掉了所有东西 不但自己当成瘪三 还弄得家破人亡 家里来信说弟弟给逼上梁山 父亲也死的很惨 我的母亲也不知去向了
那么你来重庆?
我是来报道的 但我被俘虏过 所有的东西都丢了 他们就给我打起官腔来 我现在连住旅馆吃饭的钱都没有
  
温经理 啊 文艳你来了
何文艳 这个不要脸的女人是谁啊?你和他勾勾搭搭 你还有良心没有?
不要这样子好不好?我在坐牢
你这个死乌龟 我瞎了眼睛跟上了你这个没有良心的狗东西
好了好了 我都死到临头了你还吃这种短命醋
照你这么说难道都是我的错?
是我的错好不好? 你律师请好了吗?
你还叫我请律师?你怎么不叫那个不要脸的女人请律师?
他妈的 你也不想想老子当年给你花了多少钱?
你呀 就等着枪毙吧 要不就在这里住一辈子吧

张忠良 庞老就是有办法 把老温的存款户头名字都给改了
何文艳 现在我放心了 什么东西都是我们的了 丽珍要到上海来了 怎么办?她那么毒辣 又有老不死的干爹庞浩公做她的靠山 我拿她没办法

何文艳 好了好了 我当然不能让你为难的 她是你的抗战夫人 那我就做你的秘密夫人好了

素芬 我想来想去还是去帮人吧 您别难过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忠良妈 要是人家知道我们张家的媳妇去帮人 将来忠良回来了还有什么脸见人啊
我想过了 我不说姓张 抗生刚才在那路口被脚踏车撞倒了
现在还很疼吗?
已经好一点了 已经干了 妈妈给你擦一擦 以后要小心一点 你晓得你弄伤了妈心里多难受啊 不要哭 等你爸回来了 你也就用不着再去卖报了

(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哟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妻团圆聚 几家哟流落在外头 几家高楼饮美酒 几家哟流落在街头)

忠良妈 这两块大骨头留着 明天我去菜市场拣些菜叶子 这样就又能吃好几天了

(素芬看见忠良 她一下子懵了摔碎了饮料杯)
庞浩公 你到底怎么回事啊?是不是生病了?
何文艳 我倒要问你 你为什么丢我的脸?为什么要摔我的东西呢?你才来了两天 我究竟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 你说啊
王丽珍 他跟你是什么关系?
忠良 你要我怎么办呢? 素芬
素芬 没有怎么样
我以为你早已死了
死了?死了倒好 我走
何文艳 忠良 你别走啊
这样会闹出事情来的
你就不怕我出事情吗?
我的母亲怎么样我也没有问她 我一定要去追她
客人 不得了丽珍晕过去了
我不管了
客人 那怎么行呢
天哪 我怎么办啊? 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王丽珍 干爹 你得替我出这口气 我王丽珍不是好惹的

素芬 他不仅不想我们 而且恨不得我们已经死了
忠良妈 那么他在什么地方 走 走 你带我一块去找他去 我问你 你为什么丢了素芬母子 她八年里头养活你的妈 又给你养活一点点大的孩子 她没有辜负你吧?抗生冒着大风大雨去卖报差点被车给撞死
王丽珍 混账 你忘了你说的话了?你现在为什么不说你要和她离婚?你还想欺骗我吗?
张忠良 我有我的难处
放屁 我打死你这个狗东西 我告诉你 你别接近这种不要脸 贱骨头的女佣人
你怎么这么不讲理呢
我不讲理 我死给你看

素芬 妈早上到现在还没有吃饭 你去给妈买点吃的
支开忠良后 素芬跳江了
素芬的遗书:抗儿长大了 让他学叔叔的为人处事 您保重
 
忠良妈 可怜她是太贤惠了 现在就剩我们老的老 小的小 可怎么办啊?
旁观人:他妈的 现在这年头好人不长寿 坏人活千年
忠良妈 我们指望你回来可以过太平安逸的日子 想不到现在变成了一场梦
何文燕 人命关天 这可怎么办啊?
王丽珍 她自己找死 我们又没碰她一根毫毛
恐怕忠良从此变了心
他敢 干爹一句话 要他狗命
忠良妈 你爸被鬼子给吊死了 素芬又被你们给逼死了
王丽珍 快按喇叭催他回来
可怜的是我们还活着受罪啊
抗生 妈 妈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 ) 从中国伦理情节剧眼光简看《一》

       今天重看该片,仍觉得很有看头。用伦理情节剧的眼光分析下该片,也是整理下笔记,也梳理下自己想法,算没白蹭老李的课。
   1 家庭伦理情节剧模式
     建国前最卖座四部电影中,蔡楚生的占其三,分别是《都会的早晨》《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另外的第四部也是老蔡师傅郑正秋的《姊妹花》。这师徒俩称霸银幕的秘诀即在于立足于本土最广大观众的观影口味,创造出了最煽情的中国电影,这是最成功的票房保证。
今天再看《一江春水将东流》,还是会被打动,其核心元素即是东方传统的延续——人伦情感的魅力。中国电影传统的形式就是以家庭人伦悲欢离合的故事来透视社会人生。和蔡楚生同时代的桑弧亦是如此,二人的差异即在于方向的不同——蔡是用人物经历透视整个时代,而桑却是受传统戏剧、好莱坞电影影响,深入展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相比蔡更精英化,是“市民文艺片”的典型。
高中时看过点新版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它也是致力于大时代下单个人物心态、情感的变化,老电影中用张忠良这个有为青年理想的陨灭过程揭示国家、时代弊病,用素芬一家的颠簸展现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的重点不再,而将重点移向了个体情感、心理的纠葛。不论优劣,观众群体就已经缩小了。
可惜的是,这一对师徒开创的中国化伦理剧模式,到现在却无接棒之人。
 2 伦理情节剧与民族电影类型——发展脉络:
      从郑正秋到蔡楚生到谢晋,对应的经典作品从《姊妹花》(1933)到《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再到《天云山传奇》(1980),是中国大陆主流电影的发展脉络。(指最好地把握了新旧关系,并非艺术电影发展)
a 20世纪20年代 郑正秋:家庭/伦理情节剧,目的:娱乐+载道;
b 30~40年代 蔡楚生 社会/伦理剧,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戏剧性的日常故事,目的:批判为主
c 50~80年代 谢晋 政治/伦理,政治反思+传统道德的重置。
留下更多争议的是谢晋。他对政治运动的历史评判——用好人、坏人将政治简单化,政治伦理为皮,道德伦理才是实,把复杂的政治、历史现实简化为伦理情感的善恶斗争。谢晋模式曾遭到以朱大可为主的重火力批判,今天看来,他的作品确实避重就轻,不能正视纷繁的政治现实;然而对一个深处恶劣环境下的电影导演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聪明的办法,这在崔卫平老师的《我们时代的叙事》中有精到的论述。
3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成就
a 细节的挖掘
     今天重看《一》,依然觉得它好看,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其细节的扎实。比如家里漏雨,奶奶抱着抗儿蜷缩在半边阳台盼天明;张忠良在重庆慢慢堕落的过程,如从早起签到到逐渐“泯然众人”等细节。这和蔡楚生创作态度的严谨密不可分。蔡自知无沦陷区生活经验,便挨家挨户走访贫民区人家以积累素材。谁知踏破铁鞋无觅处,祖孙阳台盼天明的细节便是“民国第一老太”吴茵提供的。
 b 中国神韵——意境的捕捉
    最经典的便是片中出现的n次望月场景。这可谓是蔡楚生的电影名片了,从其处女作《南国之春》中就有出现。此外,单个场景段落上也追求诗词意境。不论片头的由黄浦江中景引入上海的大环境,还是上下片似章回小说似的衔接都很有意味。
 C 传统表现的丰富化——戏剧结构的严谨缜密
 (1)顺时性的结构方式——情节明朗,矛盾集中,有助于观众入戏。纵观全片,偶尔出现的闪回镜头也都是在观众了解情节过程的基础上回放重复画面,只能渲染气氛,不会引起观众疑惑。这完全迎合了中国特别是30、40年代观众对电影时空的观影习惯。
  (2)层层铺垫的戏剧高潮安排
人物与故事的纠葛大体上采用从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铺垫方式,逐步累加矛盾,推向情节高潮。
开头,片中主要人物都出现在上海,几个简单镜头就将女工素芬、夜校教师张忠良的生活环境、大致性格交代清楚。救亡运动将他们联系起来,两个反面人物——王丽珍、何文艳也有简单而传神的表现。如王丽珍在晚会上跳舞——娇气、虚荣;何文艳向前线战士捐背心,却只捐一件编织精美到夸张的,足见其虚荣、掂不清。而后抗战爆发,四人分开,奔向不同命运,慢慢张与王、何际会在一起。最后,高潮到来,四人相撞与狭小的何府舞厅,矛盾全面爆发,紧张的气息到此一触即燃。
( 3)多条线索的相互比照
    三条线索:张忠良、素芬、忠民。此条被写进教材,被人熟知。但我觉得将忠民另作一条稍嫌迁就,忠民极少的几次出现都是伴随着素芬的活动,如在乡下的秘密抗战、寄给母亲结婚照告知现状。忠民的活动全是虚写,虚实结合,倒取得了含蓄效果。
d 人物形象的鲜明化——现实主义的典型化: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化;
典型细节的处理对人物的衬托化。
    此条算是中国优秀伦理剧的共性,算是学习了巴尔扎克的经验。
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处:
(1)张忠良在重庆庞茂公公司的转变,用张的眼睛代替摄像机,捕捉职员们的各色形貌,推移到处,有沉醉麻将,有耽于娱乐画报,有看情色小说打发时日……
张与王丽珍结合之后,用庞茂公空运龙虾、螃蟹,张教众人吃螃蟹的情节表现这个群体的无心抗战、享乐无度,同时表现张的一步步沦陷。
(2)素芬在乡下难民营里的工作,展示的是与张全然相反的生活环境,从小孩到老人莫不惹人同情怜爱。
(3)抗战结束后,忠良返沪,大发接收财。以何文艳公馆为大本营,虚写战中温经理的汉奸行径,战后大发接收财的各色人等。上至庞茂公下至公馆管家皆是冷酷重利,色厉内荏。

     最后说说这些亲爱的演员们。白杨演得太紧了点,可能是太多话剧表演经历的缘故,舞台腔有点重,直到最后投江一段才放开了。相比之下倒是戏份不多的上官云珠更出彩,虽是小三专业户,但比《太太万岁》里的更有心计更会处事手腕,还时不时流露出一种我见犹怜之凄楚;舒绣文是三女主里长得最霸气最不好看的,很凶悍很给力。演抗生的小演员太让人爱了。陶金把张忠良的转变演得挺够味,就是身形有些肥大,前边怎么看也缺点有为知识青年的韵味。庞公身边那些个配角一个个或油头粉面或形貌猥琐也挺出彩。
     相比桑弧的《太太万岁》,我还是更喜欢《一》,因为它充盈的细节,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心态的转变之生动真实庞茂公。一个充满理想斗志的青年逐渐沦落为行尸走肉,这在今天的现实中,亦是每天上演的故事。




 短评

现代中国人家国之思 理应重读重拍 20171103二刷@天津百丽宫

4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苦,陈世美,八年抗战,未了的结局

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前半部讲国,叙事沉稳,不着过多色彩,未做详实剖析,如纪录片一般的敏锐观察与流畅展示,将那个复杂年代以含蓄、蕴藉兼磅礴、澎湃两个维度讲得明白、透彻,讲到中国人的心坎儿里,8+;后半部叙家,手法轻巧,力若千钧,完美且无限延展了有限内容的叙事空间,堪称老舍、巴金、曹禺的结合体,10!在那一刻,导演的表现有如神助吧,以我微薄的见识,能够用声画/声光电表现二十世纪初中国顶尖作家所绘所创世界的华语导演,屈指可数!请收下我的崇敬!导演的掌控稳如泰山,演员亦灿若繁花——素芬、忠良母持谨如横,忠良、丽珍、何文艳驾域从容,大开大合地拉展出两个维度的面目,甚至完美诠释了人魔转变的复杂,康生则带来了儿童的趣味与跳跃。啊,多宏大、细致的图卷,多美好的夜晚!月照华夏,今古同情,家国明暗,江水东流啊!

7分钟前
  • 妍春
  • 力荐

普通人在乱世的挣扎与选择。这不是一个陈世美的故事,而是一个生存的故事。

12分钟前
  • 叶子窝
  • 力荐

siff #10. 在中国,这算是一部经典。有史诗之情,无史诗之气。流水账式剧情推进,舒绣文过度夸张的表演,长度只是因为塞剧情。悲剧与矛盾冲突的几场戏还是很经典。素芬与张忠良,这两个上一辈没可能不知道的名字。

15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再不该错过的片子! 上官这姨太太演得真是绝了, 发狠都是媚态哎~~旗袍架子, 伟大的旗袍架子啊, 简直美得流眼泪!

16分钟前
  • GREY dreams
  • 力荐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所谓史诗的尝试,实在是很容易沦为大号流水账的

2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经典老电影。其实就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结合当时的环境,男猪脚忠良的转变,是时代的使然,亦是人性自身的本质使然。编剧给力,演员给力,拍摄手法给力,不愧为经典。三个小时,木有震撼,却是荡气回肠。

21分钟前
  • 许多多
  • 力荐

厚重的民族史诗,对战时战后各阶层的反映相当传神,张忠良的内心嬗变也具有典型意义,甚至挺古典,与文学名著比也不逊色。相较之下同期的《小城之春》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也许很精湛,但人物的苦闷与纠葛更像无源之水。另,评论区张口闭口文G、讽C者颇多(不知道是中二还是小右),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当年的害人者恰恰多是精YQ贵,他们的存在更加证明了继续革M的必要与艰难。

24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中影史: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动人脉络清晰,具高度概括性,多情节线索交织发展,构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画卷,具强烈现实意义;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使影片写意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具浓烈生活气息;这部史诗巨作被认为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

26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鞭挞哥哥(KMT)的始乱终弃、腐化堕落,与之对照的是弟弟(游击队,CPC)的清廉正义。末尾还点题,呼吁后人应跟随弟弟。所以明线为抗日史,实则为反KMT。讽刺的是,跟剧中三位夫人的结局恰相反,现实中善终的是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却都殒身文革。

28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八年离乱的,不只是家与国,更是人心。三个多小时弹指一挥间,彼时上海与重庆的生活景象一罩,思想与腔调都走马入梦。一厢是典型的百姓悲歌,出路仿佛只好如此似的,还是另一厢耳濡目染的蚀骨,更见文人笔力,尽管口吻与思想宽度已随时代变更。上官云珠演得最精妙,陶金落拓时很帅,吴樾有点像他。

3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滚滚江水终究载不动许多愁,女性悲苦的永恒命运与负心陈世美的经典形象,在银幕上与现实中反复演绎;多线并行穿插对照,情感张力加剧,左倾明显,笙歌漫舞与自发抗击的兄弟比照;同一片月色朗照九州,时代翻云覆雨,个人颠沛流离,从奋发到沉沦,心灵的极度毁损。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当时爸爸是放映员 妈妈翘课去看电影 而那天 放的就是这部 也可以说爸爸妈妈就这样相识了 (*^__^*) 嘻……

32分钟前
  • 还行

叹服于一些细节的塑造,比如抗战胜利以后平头百姓只有反复确认才放心日本人是真的走了,比如佣人们恰如其分的嚼舌头。大环境下的人物命运这样的设置可以和乱世佳人对照,但缺少郝思嘉这样的核心人物把故事撑起来,另外修复的算还不错。

33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原配夫人,抗战夫人,接收夫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民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事知多少

3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整个剧本的掌控能力。三个小时,有败笔,无赘言,体现的只有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上座冠军自然要得。还是最爱史诗片啊。另:竟然能够如此露骨的讽刺党国在重庆的现状,可见当时审查较当下之宽。

35分钟前
  • 竹傲风
  • 力荐

7.0;剪到两小时之内也绰绰有余,前半部分音乐滥用,后半部分明显出彩很多

39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3.5星,蔡楚生受左翼电影人影响太大了,剧中人物有点脸谱化和单一性格了,只记录时代而人物的转变设计太生硬,也不丰满,相比同一时期的万家灯火和小城之春逊色许多。但其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史诗气质的影片,这点不得不肯定。让人哀叹的是,文革期间,蔡楚生郑君里和上官云珠均未苟活于当时之乱世,讽刺

44分钟前
  • yasashin
  • 推荐

时长太短,故事又太长,难免有些浮光掠影。不过依然充满野心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