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

第26集

主演:任重,黄曼,何佳怡,王菁华,于子健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1

 剧照

宣言 剧照 NO.1宣言 剧照 NO.2宣言 剧照 NO.3宣言 剧照 NO.4宣言 剧照 NO.5宣言 剧照 NO.6宣言 剧照 NO.13宣言 剧照 NO.14宣言 剧照 NO.15宣言 剧照 NO.16宣言 剧照 NO.17宣言 剧照 NO.18宣言 剧照 NO.19宣言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所谓艺术

第一次看艺术电影,别出心栽的场景设置,非同凡响的拍摄手法,以及句句掷地有声的宣言,令人应接不暇。

虽然对其中所提及的主义知之甚少,然而凯特的表演功力和台词的艺术张力却牢牢地牵引着了全部的注意力。导演的镜头带领着你去拆解那些台词,去挖掘画面中的细节,去反复咀嚼和思索。于是,你发现每个片段都达成了完美的逻辑自洽,从角色的设定到布景到行为再到台词,每一次回味都能发现更深层次的共鸣与回响。

这部影片俨然可为现代艺术入门指南,通过形象的视听语言,告诉人们何为大师眼中的艺术。或许它们并不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并不是被祭供于殿堂之上的天书,仅有少数人方能领悟真谛。艺术就是生活,艺术就是你所认为的真实,任何一种崇拜都可成为艺术的基石。

对于这部电影的解读还没有结束,或许当我完全熟知了那些主义那些理念,再次观看这部电影,还会产生新的感悟和理解。我认为一部好电影应当如此,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厚实的底蕴,它地为你打开了一道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2 ) 宣言的化身

* 本文首发于 ELLEMAN 睿士,亦发表于深焦 DeepFocus。

本届圣丹斯首映单元里最具实验性的电影得数由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尔德执导、凯特布兰切特一人分饰十三角的《宣言》。

朱利安此前的作品多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装置艺术与短片,在圣丹斯放映前,《宣言》刚在纽约军械库公园大道上以装置作品的形式展出,13 面巨大的荧幕上跃动着截然不同的形象,从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酒吧里的朋克女郎到压抑的家庭主妇,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妆容、不同的衣着,都在凯特绝妙的表演中显得立体迷人,最后呈现的马赛克拼贴形式大杂烩则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和音觉效果,产生巨大震撼力、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观众沉浸其中。

在圣丹斯,《宣言》以传统电影长片的形式出现,影片摘取了二十世纪艺术家、活动家、导演提出的艺术宣言,涵盖波普艺术、激浪艺术、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道格玛95等,试图探索艺术的本质及其元精神。以独白或画外音形式出现,宣言表达了对精神根基的渴望,既然原创是虚假的命题,只有发自肺腑的宣言能使这一切凸显真实,这只是一项运动的开端,宣言发出之后,形形色色的个体前仆后继,为此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影片兼具现代艺术的大胆气息,开头便是燃烧的烟火,在黑色幕布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热烈,瞬间将观众引入矛盾的境地,一个否定理性又渴望理性的状态。在电影的层面上,《宣言》谈不上吸引人眼球,导演坦言,若不是凯特的出演,这部片子的影响力一定会大打折扣。

大量的语言堆砌和简单的片段叙事,很容易使观众分心,抽离的体验令人疲倦,激情澎湃的演讲亦导致听觉麻痹。然而,影片的开拓性就足够伟大,全部取景于柏林,仅用了十二天的时间拍摄,在一个历史渊源复杂的大城市里寻找与多个思潮内核相符的场景,加以匹配角色与文本,项目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冒险,诠释着现代艺术的宣言。

通过角色对比制造的强烈冲突再次淡化了其电影性,《宣言》渴望引发对艺术本身的思考和讨论,渴望以全局的眼光包容万象,使得观众不禁发问:艺术是什么?然而,对提问者最尊重的答案是缄默不语,正如导演说的,凯特不是发言人,而是宣言这一本体的化身,她没有代表什么,没有呼吁什么,因为那就是她。有趣的是,影片选择了由一位女性来担任男性写出的宣言的化身。

 3 ) 引用到的宣言

补充阅读吧

Prologue
Karl Marx & Friedrich Engels, 1848,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ristan Tzara, 1918, Dada Manifesto;
Philippe Souplault, 1920, Littérature and the Rest;

Situationism
Lucio Fontana, 1946, White Manifesto;
John Reed Clubs, 1932, Draft Manifesto;
Constant Nieuwenhuys, 1948, Manifesto;
Aleksandr Rodchenko, 1919, Manifesto of Suprematists and Non-Objective Painter;
Guy Debord, 1960, Situationist Manifesto;

Futurism
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1909, The Foundation and Manifesto of Futurism;
Umberto Boccioni & Carlo Carrà & Luigi Russolo & Giacomo Balla &Gino Severini, 1910, Manifesto of the Futurist Painters;
Guillaume Apollinaire, 1913, The Futurist Antitradition;
Dziga Vertov, 1922, WE: Variant of a Manifesto;

Architecture
Bruno Taut, 1920, Down with Seriousism!
Bruno Taut, 1921, Daybreak;
Antonio Sant’Elia, 1914, Manifesto of Futurist Architecture;
Coop Himmelb(l)au, 1980, Architecture Must Blaze;
Robert Venturi, 1966, Non-Straight-forward Architecture: A Gentle Manifesto;

Vorticism/ Blue Rider/ Abstract Expressionism
Vasily Kandinsky & Franz Marc, 1912, Preface to the Blue Rider Almanac;
Barnett Newman, 1948, The Sublime is Now;
Wyndham Lewis, 1914, Manifesto;

Stridentism/ Creationism
Manuel Maples Arce, 1921, A Strident Prescription;
Vicente Huidobreo, 1922, We Must Create;
Naum Gabo & Anton Pevzner, 1920, The Realistic Manifesto;

Suprematism/ Constructivism
Naum Gabo & Anton Pevzner, 1920, The Realistic Manifesto;
Kazimir Malevich, 1916, Suprematist Manifesto;
Olga Rozanova, 1917, Cubism, Futurism, Suprematism;
Aleksandr Rodchenko, 1919, Manifesto of Suprematists and Non-Objective Painters;

Dadaism
Tristan Tzara, 1918, Dada Manifesto;
Tristan Tzara, 1920, Manifesto of Monsieur Aa the Antiphilosopher;
Francis Picabia, 1920, Dada Cannibalistic Manifesto;
Georges Ribemont-Dessaignes, 1920, The Pleasures of Dada;
Georges Ribemont-Dessaignes, 1920, To the Public;
Paul Éluard, 1920, Five Ways to Dada Shortage or two Words of Explanation;
Louis Aragon, 1920, Dada Manifesto;
Richard Huelsenbeck, 1918, First German Dada Manifesto;

Surrealism/ Spatialism
André Breton, 1924, Manifesto of Surrealism;
André Breton, 1929, Second Manifesto of Surrealism;
Lucio Fontana, 1946, White Manifesto;

Pop Art
Claes Oldenburg, 1961, I am for an Art…;

Fluxus/ Merz/ Performance
Yvonne Rainer, 1965, No Manifesto;
George Maciunas, 1963, Fluxus Manifesto;
Merle Laderman Ukeles, 1969, Maintenance Art Manifesto;
Kurt Schwitters, 1919, The Merz Stage;

Conceptual Art/ Minimalism
Sol LeWitt, 1967, Paragraphs on Conceptual Art;
Sol LeWitt, 1969, Sentences on Conceptual Art;
Elaine Sturtevant, 1999, Shifting Mental Structures;
Elaine Sturtevant, 2004, Man is Double Man is Copy Man is Clone;
Adrain Piper, 1969, Idea, Form, Context;

Film
Stan Brakhage, 1963, Metaphors on Vision;
Jim Jarmusch, 2002, Golden Rules of Filmmaking;
Lars von Trier & Thomas Vinterberg, 1995, Dogma 95;
Werner Herzog, 1999, Minnesota Declaration;

Epilogue
Lebbeus Woods, 1993, Manifesto.

 4 ) Menifesto

Menifesto:all the solid melts in the air,to put out a menifesto,you must want A,B,C,to formated against 1,2,3.To fly or rage,to shapen ur wings to conquer and seminate little abc or big ABC. To sign,shout,swear,to prove ur no plus outro,to organize pros to form an absolute and irrefutable evidence. I am against action. I am for continuous contradiction and affirmation too . I am neither for nor against. I do not explain,because I hate common sense. I am writing a menifesto,because I have nothing to say. I speak only of myself and since I do not wish to convince.I have no right to drag others into my river. I am olidged no one to follow me. And everyone practice his art in his own way.if he knows the joys to rise like an arrow to extra layers or other joys to goes down to mine of corpos flowers,fertil basels. and Does anyone think they find psychic base common for all man kind. How can anyone expect to put order into chaos to constitute that infinite shape of variation?MAN

 5 ) 看完笑了你就快懂艺术了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因为这电影没有剧情。它更接近展览上的一个影像作品,12个不相关的分格里,13个角色用不同的艺术主义的宣言演绎了12段影片。这部片子爱的人应该会爱的,不爱的大概看的要睡觉了。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影响实验作品。首先它的视效非常吸引人,可以说各种场景的设定和装置感都很厉害。因为没有剧情,于是很显然视觉就是片子非常主要的一个部分。我最爱代表建筑的工人和化工员的建构主义,当然本来我自己也很喜欢这个艺术风格。整体的安排,镜头,就是艺术作品就对了。

除了艺术就是表演。凯特布兰切特不愧是大魔王本王,13个角色,就是13个人,不跳戏,不突兀,配合服化简直牛逼!如果你仔细听,每个角色的语调,口音,节奏都会略有不同,就是一个炸裂。结尾12个人一起说话的镜头头皮发麻,很难不佩服这个演员,也很难想象还有没有人能这样展现这些角色,毕竟没有剧情,台词全是晦涩的宣言!

这部片子在我的片单里有一段时间了,加入的时候是准备当教科书看的,也确实有效果。现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定义艺术”的时代,任何一种新想法都可以称为一个新流派,只要你有名字有作品。万物皆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于是信息爆炸,流派满天飞。不断的提出的疑问就是,什么是艺术?而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就像是开篇导演就说的“一个人怎么能将无尽无形的混沌秩序化,就凭人?”那么人又凭什么去定义统一艺术观点或者审美呢?而这些来自不断冲击艺术边界,刷新艺术定义,提出新的艺术风格的人们,就正好在试图秩序化的时候丰富了艺术本身的无序,多有趣又多有哲理呢。

“现代艺术都是假的”我想这就是导演最大的中心思想,给你看看,到底什么是现代艺术。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从文本出发,为文本和视觉安排了一个落脚点,我们不讨论艺术家,不讨论流派作品,我们就讨论这宣言从谁的嘴里在哪里说出来最具讽刺。我强烈建议大家进行搜索后再观看一次,有趣的很!

如果艺术没有边界,电影也没有,所以这部片子也是电影,也是艺术。

 6 ) 大魔王布兰切特背后的男人|朱利安·罗斯菲德

尤记得去年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在《宣言》中一人分饰13角。

各大媒体都聚焦在她惊人的操作,却忘了真正的幕后“黑手”。

大家难道不好奇,连大魔王都想与其合作的导演,是何方神圣?

朱利安·罗斯菲德

Julian Rosefeldt

朱利安·罗斯菲德于1965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生活工作于柏林。有着影像艺术家,电影导演,美术学院教授等多重身份。

“艺高人胆大的德国获奖导演”,这是《宣言》香港电影海报上对他的定义。我们绝不否认,轰动一时的《宣言》为他赢得了名声,但这也是他应得的。

Deep Gold,单屏电影,黑白,2013/ 2014

算上90年代到现在,朱利安也已经有至少超过20部影像作品,还不包括摄影作品。

早期他制作了大量的16mm和35mm电影,多以影像装置形式展出。

The Shift, 2008

他的作品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全景多通道投影,屏幕巨多,并同时播放的沉浸式体验。

American Night, 5屏影像装置;彩色,声音; 2009

第二是时常充斥着辛辣的讽刺幽默。

The Swap,2015

第三是对自我深刻的反思,对当代社会深刻的反思。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

沉浸式体验很好理解,他善于将电影投射到多块屏幕上,创造出一种类似全景的效果,把观众带入一个超现实的、戏剧般的世界,那里的居民被日常生活的结构和仪式所困。

The Shift, 2008

《宣言》

《宣言》是罗斯菲德最新的一部作品,有电影和影像装置两个版本。

去年《宣言》作为影像装置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昊美术馆首次展出,采用的方式便是用十三个屏幕同时播放,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

昊美术馆展览现场 ©️昊美术馆

《宣言》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罗斯菲德的一次观影,以及与布兰切特的相遇。他很喜欢的一位电影导演托德·海恩斯,曾执导了一部纪念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不在那儿》。

《我不在那儿》剧照,布兰切特饰演鲍勃

片中多位演员饰演“不同”的鲍勃·迪伦,其中布兰切特正好是最后一位演鲍勃的。他对这部电影多人分饰一角的表现形式和维度吸引,所以与布兰切特达成了合作。

“历史上的艺术宣言能否影响当今社会”,这是《宣言》对当代的提问。

《宣言》剧照

《宣言》的剧本是罗斯菲德引用了20世纪的一些艺术家的发言,观点和宣言。他认为这些宣言绝大部分仍符合当下实际,毫不过时。这是一次对创作者的致敬,也是一次曾经的宣言能否适用于今的检验。

《宣言》剧照

罗斯菲德通过从100多篇宣言中筛选出了60篇,并浓缩成13个文本,借由1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下的职业身份表达出来,将艺术宣言引入日常生活,产生共鸣。

《宣言》剧照

像在教师篇中便引用了贾木许的名言:“没有什么是原创的”。布兰切特试验的老师对学生教育道:“你可以从任何地方窃取,那些与你的灵感有共鸣,或激发你想象力的地方…”

颇有误人子弟之感,却有着辛辣的讽刺与幽默。

宣言,2016-2017 ©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Park Avenue Armory

《宣言》与其以往作品都不大一样。《宣言》的话特多,但在他另外的作品里,人物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反而突出的是音效。

《交易》,《干涸之地》

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7

《干涸之地》拍摄于摩洛哥,片中工业部分取景于德国。

影片描绘的是一个未来世界,一队科学家来到了已经被人类搞得一团糟的地球,人类毁灭了自己的文明,古老的庙宇,宣言以及工业文明,连人类也销声匿迹。科学家们身着白衣,对遗迹展开研究。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 2017©Roman März

罗斯菲德一直很关注在现代社会和消费时代下心自由资本社会,如何塑造这颗星球和人类本身。并将我们变成“愚蠢的消费者”。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审视这些问题,来开阔观众的视角。这也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里。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2017© Angela von Brill

他从青少年便乐衷于电影。

在《交易》中,他专注于特定电影种类,探寻电影本身。

The Swap,2015

他没受过专业的电影制作人训练,但他经常感叹于电影拍摄所呈现出的效果,如何在拍摄中及不同电影种类下营造某种氛围,创造出虚构现实和精神现实中的真实感。

The Swap,2017,昊美术馆,© Liu Feng

另一方面,《交易》与《干涸之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它们都是探讨的都是当代社会问题。它指问如今的一些货币交易,财产失控,以及银行存款不透明的情况。现如今“交易”不断地发生,我们逐渐失去了对金钱的基本控制。

The Swap,2016 © Kruszewski

《小丑》,《愚人船》

American Night,2009

他早期的作品,多是对于生命荒诞性的发问。

对于生命中的日常仪式,我们毫不怀疑,想当然地遵循,但我们审视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时,我们会发现,那是多么的戏剧和荒诞。

Clown,2005

《小丑》讲述的就是一个小丑,没有观众,没有舞台,只有大自然和漫长的一天。

Clown,2017 昊美术馆© Liu Feng

若隐若现的角色,可以被看作是生活日常荒诞的隐喻。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

众所周知,德国有着悲剧性的历史。

罗斯菲德正好是二战结束20年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这代人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早期经常创作具有自己文化认同和名族认同问题的作品。

The Ship of Fools,2007

因此他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德意志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所以在他的影像作品中,经常有一个多次出现的主题:一个人面对大自然,镜头向后运动,观众产生被自然淹没的感受,再直面这种自感渺小的美妙感情。

My home is a dark and cloud-hung land, 2011

人类何其渺小,生命何其荒诞。

现在哪有人还会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呐,我们一直在接受,接受被安排,工作,接受观念,接受标准,一天结束了,大家就开始高举自由的酒杯,抱怨几句,最后再安慰自己,这就是生活。

当我们审视自己这一天的遭遇,就好像什么都没做般荒诞至极。

American Night,2009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稍作改变,只是你想与不想的问题。

「AME影说」第二期,便是一次不守规矩的放纵之旅,改变的机会放在这里,就看你想不想打破僵局了。⬇️

AME影说 | 想要触摸现实,何不进行一次虚构的影像创作?

参考网址:

朱利安·罗斯菲德官网

//www.julianrosefeldt.com/photo-works/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嫉妒别人,不如让别人嫉妒自己 | 蜷川实花

立志成为漫画家,却“沦落”为鬼畜之父 | 伊藤高志

厌食症,“恋物癖”,被禁拍7年,依旧阻挡不了他成为大师 | 杨·史云梅耶

导演与艺术家,哪个才是你? | 阿彼察邦

 短评

前年在ACMI看到这个展览感觉很羞耻就没进去,结果证明是明智的。女王用13个角色加全程尬聊向观众展示现代艺术的无病呻吟,简直是在逗我笑。导演赶紧回您的行为艺术小天地玩耍吧,别来祸害电影~~~~~~~~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我的艺术积累真的无法很好地评价这个collection,相对于电影节,这组短片确实更适合艺术展,各个艺术学派地宣言。在展览看,一个黑暗空间里同时放3个短片,同一个点Cate的角色同时读一段长宣言,surreal。Cate可能是少数几个能这么演的人。NSW Art Gallery展出到一月吧

10分钟前
  • Karo
  • 力荐

艺术最忌讳说教,反艺术更加不应该说教,从头到尾的口号宣言,实在让人无法忍受。相比之下,后半程会好于前半程。更何况在我看来,电影这样一门光影艺术,独白是画面苍白的无力拯救,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分饰十几个角色就有好转。别的不说,在电影院的观感,实在有点糟心。

12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现代艺术史名词解释合集。重新分条看了一遍,每个词条先维基下再观看,有了点背景了解就不觉得晦涩了。其实就是Julian Rosefeldt对20世纪先锋艺术各流派的注解(德国本身就是先锋派大本营),选个子高挑演技百变的电影演员来表现也选得好(赢了《天使在美国》里的梅姨)。

17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股票市场马克思宣言,葬礼现场达达主义,废物处理建筑美学,人偶复制超现实对视,新闻直播概念艺术,餐桌礼仪流行文化独角戏,小学课堂dogma95……将艺术史哲学史上的数十种宣言搭配情景独角戏展现,开心愉快

19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了不起 信息量巨大内容繁杂 戈达尔 贾木许 库布里克和dogma95 莎士比亚和歌德 虚无的达达主义 past and future is life, but present is art @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

22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力荐

又一次被演技折服,然而,是更适合在博物馆里放的镜像。

24分钟前
  • toska
  • 推荐

这就是个贫瘠的时代无需再问,出现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个证明。凯特布兰切特真是可以拉黑了…

26分钟前
  • Rhodesia
  • 较差

1.片段表演对于凯特完全没有难度,11天的拍摄期完成到这种影像程度确实依赖成熟高效制作团队;2. 形式上更适合装置而非电影;3. 宣言者成为宣言唯一可信/可欺媒介。3.5

30分钟前
  • Meng
  • 还行

如果作为实验话剧或者最早的装置艺术来进行观赏会很不一样。就电影来说我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有叙事有引导的过程,而非赤裸裸地反叛以及dada, dada, dada……

34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意外地还挺喜欢,大概可以看作上世纪各种艺术宣言的拼贴画,内容涵盖了从达达主义到波普艺术等多个流派,致敬了包括雷内·克莱尔以及吉姆·贾木许在内的多位电影导演。饭桌上那段貌似是凯特老公和三个孩子友情出演,真·献身艺术。以及,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大魔王每次化完妆后对着镜子狂笑不止的样子…

38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全程感觉是导演请大魔王把他对艺术的看法和吐槽对着观众狂喷了九十分钟,关键是也没说出啥道道来啊,开始还行吧,听到最后变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最佳诠释“有喜欢的演员照样看不下去”的电影是啥样。不是形式的问题,是说的东西撑不起来啊,在博物馆看反而应该会更糟心因为门票更贵

43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豆瓣居然还有这个!走到里面的厅十二个屏幕一起说“宣言”的时候还挺震撼的。其次就是一进去全部是Cate的声音,又都是独白,像是carol一直在念信😂大多声音重合了实际上多的好多话都没怎么听清,不过这主题一直在讨论艺术是什么,我只想知道没有cate一人分饰12角的噱头,还有人看吗?

47分钟前
  • 蕭查某
  • 推荐

这部电影告诉我, 有些电影书读的不多是没法看的。由此产生的逼格焦虑需要看十遍葫芦娃才能平复

52分钟前
  • TimberNord
  • 还行

人生第一次去深圳看电影——刚开业的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各行各业中的每一位都有离经叛道的艺术宣言,仿佛在看一场个人现场演出的大型装置艺术秀。台词、构图、布景均深得我心,德国这些光怪陆离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实在太适合作为此片的背景陪衬。Cate Blanchett每一句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的台词念读舒心无比,十分适合当英语听力及朗读材料使用。大魔王一人分饰十三人,不同角色和不同形象切换,连口音都不尽相同。最爱酒吧一段酷帅朋克摇滚范的大魔王。

54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13 reasons why...Cate Blanchett ROCKS!!! 满天满地各种聊,关于新闻生态、艺术史还有政治文化隐喻...有字幕了还要再看一遍!餐桌前的祷告,葬礼的悼唁,课堂上的演讲,Cate女王沉稳的声音让每段“好像很无聊”的台词都变得如此有力量。少颗星是因为无缘看到展览,所以必须承认改成电影形式上的不足。

5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片,不是读艺术史、哲学史、思想史这些的别费劲了,不信中国大学有好好让学生讨论过现代西方(不只是艺术)思潮。台词翻成中文你都不知道哪段是共产党宣言,哪段是戈达尔说的,里面致敬的恐怖片都不一定看出来是哪部。

1小时前
  • 猫咪建筑师
  • 推荐

观念先行,有病呻吟。

1小时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还真有这条目……本来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片(?)没报什么希望,然而真正震惊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一人分饰12角的自如与传神。化妆也细致,甚至每个角色的牙齿都不太一样。十二个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屏幕上,又突然在同一时刻看住镜头唱(?)出了充满仪式感的“宣言”。出艺术中心时我已怀孕。

1小时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一人演了12个角色,演什么是什么

1小时前
  • 玛雅頭骨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