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承继

HD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乔纳森·普雷斯,胡安·米努欣,路易斯·尼科,克里斯蒂娜·巴尼加斯,玛丽亚·乌斯多,雷纳托·斯卡帕,西德尼·科尔,阿基里·布鲁尼尼,费德里科·托瑞,赫尔曼·德·席尔瓦,利桑德罗·菲克斯,利贝罗·德·瑞恩佐,威利·乔纳,索非亚·塞萨克,文森特·里奥特,塞奇莉亚·达齐,塞尔吉奥·尼古拉,洛伦佐·维格万诺,教皇本尼迪克特十六世,方济各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其它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2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3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4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5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6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3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4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5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6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7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8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9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教宗的承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近 2000 年来最戏剧性的权力交接事件之一。主教贝尔格利奥(乔纳森·普雷斯饰演)对教会的发展方向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向教皇本笃(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申请在 2012 年退休。然而,面对丑闻和自我怀疑,善于内省的教皇本笃召见对他最严厉的批判者和未来的继任者来到罗马,在梵蒂冈的围墙之内,展开了一场传统与进步、罪恶与宽恕之间的斗争,这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直面各自的过去,以图寻找共同点,以及为全世界十亿信徒开创未来。情迷佳人废柴联盟(2016)不要宁静的清晨独臂拳王 獨臂拳王大侦探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家有正太第二季三国热嬉皮未成年基地第一季憨兄宝弟师父长城第七个小矮人玛丽和乔治第一季鸟,孤儿和愚人魅力游戏之愿望迷恋武士老师为爱叛逆3大汉天子3恋爱喜剧守则五子棋少女人类灭亡报告书金钱世界2017战利品 第一季警察故事1985将错就错2015青春派起飞恐龙王给阿妈的一封信深宅雪铁拳老爸相棒第15季巨鳄九月四日宫S惊世狂花以为是老大II金三角风云冲锋陷阵(国语版)笨鸟满天飞黄金帝国创世草案罪恶围城沫汐当铺

 长篇影评

 1 ) 国家恐怖主义:阿根廷军政府的“肮脏战争”

撰文:夏婷婷

责编:陶小路

首发《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国家恐怖主义:阿根廷军政府的“肮脏战争”

1976年3月24日,阿根廷军队用武力从伊莎贝尔·庇隆的手中夺取了政权,三军首领宣布成立联合军政府,开启了七年的“国家重组进程”:取消民主政治制度、推行经济自由化、恢复社会的秩序。关于如何恢复社会秩序,魏地拉将军发表申明:“阿根廷必须死掉足够多的人,才能重新恢复和平。我们先杀掉反叛者,然后是其协助者,之后是同情叛乱的人,最后,我们杀掉那些犹犹豫豫的人。”军队对社会抗议者开展了秘密和非人道的镇压和杀害,他们的迫害手段多样而残忍,如强制失踪、秘密关押和实施酷刑、活埋、从飞机上抛至河里、篡改婴儿身份等等,这段历史被称为“肮脏战争”。

伊莎贝拉·庇隆

1984年,全国失踪人口调查委员会出版《绝不重演》这一调查报告,将军政府的罪行公布于众,受害者总人数估计高达三万人,军政府因此成为阿根廷社会和国际社会控诉和唾弃的对象。直至军政府倒台16年之后的今天,受害者家属组成的抗议组织“五月广场母亲和祖母们”还在年复一年地抗议和等待,希望能找回自己的家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军政府的暴行不是脱离阿根廷的社会实际而突然爆发的,更多的历史细节耐人寻味,值得深入的反思。

1“肮脏战争”的预演和“灵感来源”

要理解军政府上台之前的局面,需要将目光转向1955年。这一年,阿根廷庇隆政府被推翻,庇隆本人流亡在外。从此,军政府与有限民主政府交替执政。之所以称这一时期的政府是“有限民主政府”,是因为在选举中,人们禁止了庇隆主义政党的参与,偶尔部分省份即使放开庇隆派政党的选举权限,庇隆派政党获胜之时,政府总是对选举结果直接予以否决。除此之外,各界政府开展了疯狂的“去庇隆化”的行动,但支持庇隆的民众人数依然众多,整个社会陷入了庇隆派与反庇隆派的撕裂之中。在政治动荡的同时,阿根廷的经济发展也举步维艰。“发展主义”经济政策取代了进口工业替代政策。政府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加工工业,削减工人的权益。在如此形势之下,罢工、抗议活动、城市暴动等等层出不穷,60年代末,各路游击队也开始活跃。对这些反抗活动的镇压成为了“肮脏战争”的预演,例如民选弗朗迪西政府(1958-1962年)就采取了“国家内乱治理计划”(PlanConintes),实施了失踪、酷刑、非法杀戮等手段。

在庇隆派民众的努力下,庇隆派于1973年起开始执政,实行劳资协商的“社会协定”。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欧盟停止进口阿根廷牛肉,导致经济下行,出现了财政高度赤字和超级通胀。庇隆逝世后,伊莎贝尔政府于1975年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无力扭转经济局面,最初的“社会协定”随着工人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不复存在,爆发了庇隆主义政府治下的第一次全国总罢工。同时,庇隆派极右翼暗杀队自1973年起就没有停止对庇隆派左翼的杀戮,游击队活动也依然活跃,伊莎贝尔启动军队镇压游击队和激进抗议人员,整个国家充斥着暴力,陷入了无法治理的混乱境地。

军队一方面积极镇压游击队,另一方面则坚持不介入民选政府。直到场面无法收拾,民众和各个利益集团纷纷呼吁军政府上台收拾这个混乱的局面之时,军队才缓缓介入。军方迟迟不予介入的主要目的,就是赚足自己上台执政的合法性,即在民众的千呼万唤中上台,标榜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稳定、重建天主教价值观。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这次的军政府比之前历届军政府更为小心,吸取了智利皮诺切特的教训,不采取街头大搜捕,或者是杀害几个反叛头目示众等手段,因为这只会招来公民社会的唾弃和更为激烈的反抗。他们转而采取许多隐蔽手段,例如“强制失踪”,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人绑架,给左派和普通民众造成恐慌,规训民众绝对服从政府。这一镇压手段非常“有效”,所有的游击队都被镇压和消灭,许多的激进工人和记者也无故“失踪”了。

军队这种对抗议人员展开镇压和“战争”的意识形态不仅根植于阿根廷历史中的实践,而且受到了法国和美国的影响。早在50年代,法国将自己在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的反暴动经验传授给了阿根廷军官。美国则于六七十年代在巴拿马运河区域的美洲军事学校,给拉美军官教授反共思想和镇压叛乱的手段,如魏地拉和加尔铁里两位阿根廷军政府的总统都曾接受美国培训。美国给他们灌输了“国家安全学说”,将威胁国家安全的敌人锁定在国内,扩大恐怖分子的定义范围,必须采取军事手段才可以将这些“病毒”切除,让国家这个有机体恢复正常运转。法国和美国教授的思想和手段都在阿根廷的“肮脏战争”中得以实践。 因此,“肮脏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一系列社会和政治暴力的顶点,军政府采取的残暴手段也是军队和政府在不断升级的社会冲突和镇压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自1975年起,军队就开动了暴力机器歼灭游击队。军队高官接受审判时,曾提及他们当时只是按照伊莎贝尔民选政府的法律和政策要求行事。但在民主回归后,为了不给庇隆主义政党抹黑,这一点被公民社会刻意忽视。

2 系统性的“国家恐怖主义”镇压

尽管“肮脏战争”一词是用来指责军政府的,实际上,反而对军队有利。他们认为,既然是一场“战争”,怎么能按照正常司法程序进行审判,况且在战争中做出非常规的消灭手段不是正常的么?因而,阿根廷社会逐渐不再采取“肮脏战争”的说法,以免给军队更多有利的论据。更多的学者采取“国家恐怖主义”的说法,从此字面可以看出,这种定义强调国家的设计和计划实施的系统性。当军队在庭审辩护时,往往强调这些行为是分散的和自主的,与军政府没有直接的关系。事实究竟如何? 根据失踪人员调查委员会的统计,军政府执政时期,全国共建有340个刑讯中心。这些刑讯中心配备情报室、酷刑室、卫生所和关押犯人的隔间。在押犯人蒙着眼睛,不能动弹,不能说话,无法行动,一天供应两顿很差的伙食,有时甚至连续几天不提供食物。管理者给每个犯人重新命名,以号码替代其真实姓名。辅助管理的工作人员分为四组:逮捕组、情报组、警卫组、收尸组。捕头们负责秘密逮捕嫌疑人,情报人员负责实施酷刑获取情报,警卫负责看守犯人,处理尸体的人负责射杀、转移、活埋、从飞机上扔下去等。

秘密刑讯中心的分布图(作者摄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记忆博物馆,下同)

对政治犯的迫害遵循如下步骤。首先,军方深夜拉掉街区的电闸,突袭嫌疑人住宅,将其抓捕,不告知家人其下落。如果嫌疑人没出现在家里,则抓捕其家人,家人如果不配合,同样会永远“消失”。军队在闯入受害者家中时,顺带会没收其财产。1995年,西班牙法官调查出阿根廷军政府在瑞士的许多账户,这些都是受害人的财产。

随后,被绑架的受害者被转移到刑讯中心。军方认为,游击队员行动迅速,为了尽快获得情报,必须采用酷刑。执行酷刑者在殴打时可能使用任何工具:用香烟烫,将尖锐的东西插到手指甲和脚指甲内,或者将他们的头浸到水里实施水刑。刑讯人员还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折磨,如模仿行刑、观看行刑、让其扮狗等,或对其配偶和孩子施害,女性受害者经常被性侵。另一种较为残酷的刑罚是电击,犯人躺在一张金属网上,通电穿过全身,或用电棍对身体敏感部位电击。如果女性受害人在秘密刑讯中心分娩,孩子一出生立即被抱走,送给军人家庭收养。

刑讯中心也雇佣神职人员对进行刑讯的军士进行心理安慰,劝说他们是为了国家在战斗。参与刑讯的士兵则采取“非人化”和“物化”的处理方式,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如让犯人扮狗,吓唬他们到发抖,饿犯人到一定程度,让他们扑去吞食等等,同时在语言上使用隐喻,如坐“潜水艇”(即水刑),转移(杀害),让他们上天(从飞机上扔下去)。

榨取了情报之后,受害者被关押在狭窄的隔间之中,等待被转移出去,转移就意味着面临死亡。军方一开始采取了射杀和就地掩埋的办法,但是市政工程施工队时而会发现尸体,引发社会舆论的恐慌。军队也采取过活埋的办法,将犯人随意埋在墓地或荒地,不标注死者身份信息。最后,军队更多地采取从飞机上抛人的做法,在转移出去的受害者身体上捆上较重的石头,让其沉入海底或河底,毁尸灭迹。这种做法在军中称为“死亡航行”。

海军机械学校刑讯中心的关押室

为了掩盖这些罪行,军政府还对坚持报道失踪案件的报纸和记者实施死亡威胁。《媒体报》(La Prensa)坚持继续报道失踪者的事件,公布了2700个失踪者的名单,发布了家人寻找失踪者的消息。最终,该报纸遭政府干预,其订购量急剧下降,部分员工收到死亡威胁和起诉。军政府还控制报纸印刷的纸张,只有政府批准的媒体机构才可以使用纸张,以此方式强力控制媒体。

在这些手段中,最为外界熟知的手段就是强制失踪。当在1979年美洲人权委访问调查阿根廷人权问题时,魏地拉被问及失踪人员的去向,他的回答是“一个失踪的人,是不知去向的人……他的行踪和身份未知,他失踪了,没有单位,不在了……也不知道生死,他就是消失了。”在军政府下台前发布的《最后文件》中,军方极力为自己辩护:失踪在战争中很常见。当正规军队之间作战时,两方是穿着军装的,很容易辨识,但在国内反恐战争中,反叛的人员没有穿着军装,并且携带虚假的身份,很难知道其真实身份。另外,这些反叛分子本身就是在地下活动,行踪不定,他们失踪了,怎么能向政府询问他们的下落呢?

军政府高官为了洗脱系统性暴行的罪名,在庭审时解释道,军队将国家分为4个(后来改为5个)军事管辖区,叫做安全区(Zona deSeguridad),在每个安全区内,军队有自行决定生杀的权力。每个区的负责人只向其上级汇报,这种军队内部分权和自治形式,导致官阶较低的军官也可能有很大权力。军队坚持认为,这种松散的分权的管理的办法导致了地方军官的暴行最终失控。民选政府并不认可这一说法,认为从军政府的镇压手段之统一,刑讯中心的数量与分布状况中,可推断军政府是有系统性地实施这一计划的。

安全区的划分

3 民事部门的责任

针对军政府的暴行,阿根廷没有止步于成立真相委员会,而是更进一步,成为拉美第一个对前军政府高官进行审判的国家。阿方辛民选政府的本意是通过审判推进民主进程,但因劳尔·阿方辛(RaúlAlfonsín)尊重司法独立,最初带有政治意图的审判逐渐倒向了纯刑事范畴,法院将审判人员的范围从高级军官扩展到中下层军人,招致军队和保守势力的激励反抗,要求缩小审判范围和设定终止审判的期限,甚至发动了暴乱,民主进程一度陷入了困境。

最近几年,随着新证据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军政府须对这种反人类暴行负责的说法,学界和社会中出现了新的声音,认为不仅是军政府中的军官和士兵犯下了如此的罪行,政府的民事部门、企业、教会上层、媒体、司法部门、官方工会上层、甚至普通老百姓等社会各个部门也有脱不开的干系,他们即使没有直接成为刽子手,也为军队罪行的实施提供了协助和便利。

很多人认为,军队是在普通百姓的呼声中上台的,当军队派出秘密捕头抓捕受害者之时,街坊邻居都能发现这一情况,但百姓常常认为,这些被捕的人肯定是做了什么违规的事,才会被抓起来的,政府不会抓错人。更为过分的是直接参与者的沉默。卡尔韦洛(PilarCalveiro)在其著作《权力与失踪:阿根廷的集中营》一书中,提及许多群众都知晓军政府抓捕和刑讯的事实,如住在集中营附近的居民,能听到看到一些情况,许多医生、法官、教士都直接参与过,这些人却选择了沉默,这是一种选择性忽视,是在恐惧下做出的行为。

目前,阿根廷学界正在推进军政府内部的民事部门高官参与军队暴行的调查,例如,奔驰、福特等大型跨国企业的管理层与军政府合谋,给军政府提供额外的资助,以换取军政府对维权工人的镇压。教会高层也对军政府的罪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会不仅为军政府提供了执政的合法性论证,出席政府的许多重要活动,支持政府的许多政策;还派出许多随军教士,在集中营为士兵提供心理服务,将失踪者家属的求助信息传递给军方等等。尽管如此,真正被起诉的民事人员还是凤毛菱角。2017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通过法律,规定将“军事独裁政府”这个说法改为“军民合谋独裁政府”(DictaduraCivico Militar),作为一种警示,这可以说是阿根廷民众对“肮脏战争”的深度反思。 “肮脏战争”虽然早已过去,但各方对它的解释却更加深入和立体,它的根源早于1976年,有系统性的设计,还有民事部门的合谋。因而,我们不能认为这段历史是一个脱离历史的例外事件,正相反,这是人类历史中不断重复的片段。这些残暴的理念和做法并没有完全消逝,它们扎根在对抗性政治文化之中,如有合适的土壤,依然会生根发芽。对军政府的全面审判不易也不现实,大规模和深度的审判也不利于民主进程,唯有不断的调查和反思,才可能避免这段悲惨历史重蹈覆辙。

昔日的集中营,今日的记忆博物馆

 2 ) The Two Popes-虔诚与友谊

看完《The Two Popes》真的爱了,从教皇本笃十六世与枢机主教贝尔格里奥互不理解到后来结下深厚友情。

取材自真实故事,所以用了影片和纪录片混剪的方式来还原。多以两人对话为主要镜头,回忆,忏悔,理解,扶持种种情感的变化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因为色彩较为明亮,不会让人觉得乏味低沉。

中间特别是主教贝尔格里奥对自己年轻时有意做Priest开始的回忆,如何在暴乱中施爱与保护人民,但同时为没有保护好伙伴深感后悔与自责,最后又被指控为右翼分子等等的辛酸。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这一路的苦,他都是用虔诚的心去看待所有。

印象深刻地就是教皇对他说的这几句:“But now I can hear His voice these last two days, I’ve heard His voice again. And the voice is the last one I expected to hear Him speak with. It’s your voice.”(教皇告诉他:我通过你 听到了主的声音)

主永远都会守护在最虔诚的人身边🙏

影片以两人观看2014年世界杯决赛结束,贝尔格里奥是阿根廷人,教皇是德国人,而决赛正好是阿根廷对德国。互动对话简直太有爱了,吃着披萨,支持着自己国家的球队。这段收尾真的太棒!这样的友谊好令人羡慕😀

 3 ) 《教宗的继承》:成为圣人的勇气和牺牲

我不是基督教徒,到目前为止也无意成为基督教徒,然而这部电影却让我能感同身受到基督教徒笃信的心情,是对梵蒂冈最好的宣传。

人无完人,教皇也会犯错,可是他们是神在人世间的代言人,极尽荣耀、受人崇拜,只因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鲜血和荆棘。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挣扎,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带来的挣扎,有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圣人的绝望;然而,也有往圣人无限靠近的决心,有把一生奉献给神圣事业、牺牲个人爱情与享乐的勇气,和完成使命时的满足。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从不关注的天主教知识,虽然十几年前就去过圣彼得广场,看过西斯廷的天顶画,可是从来没有想过,真正的教皇住在那里是什么感觉。看了电影才知道教皇是怎么选出来的;教皇竟然传承了那么多代;在中世纪时真的是选不出新教皇就不让枢机们出门;选不出就放黑烟,选出来就放白烟,选举的方式也是诡异而泥古不化,既不淘汰候选人也不推选,就这么一轮一轮选着;两千多年的天主教只能靠这些看似神秘庄严得无法动摇的规则来保持它超越世俗生活的神性了。

电影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宗教需要改变以配合时代的变化,还是应该不变而成为只有笃信之人才能穿越的荆棘之路?宗教应维护其传统性,还是应该妥协于时代?在我看来,这本质上是一个生存的平衡问题。不变与变,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变是为了适合更多人;不变是为了少数人更加适合它。一个是广度,一个是深度。当深度走不下去的时候,传统派的教皇本笃十六世就宣布辞职,传位于代表广度的 Francis,也就是电影中的两位男主角,分别由沉默的羔羊杀人狂和权游里的大麻雀两位老戏骨扮演。看他们演戏确实是一种享受,瞬间把我拉回那个老欧洲里。

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电影解答了我很多以前觉得神秘或宗教化的专用人名。比如方济各——多古老、多圣经的名字啊!其实呢?Francis而已。若望保禄—— John Paul;本笃——Benedict。是不是觉得他们一下子坠入了红尘人世?

 4 ) 这不是妥协,这是改变。

引言:最重要讲的不是教宗继承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相互救赎的故事,是两个相互劝对方放下,也在劝你放下的故事。这,不是妥协,这,是改变。

他用最不该犯错的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凡人,每一个人都不曾是天选之子。

没有人愿意去伤害别人,没有人。

但从来不会有人敢发自真心地说出一句:“我这一生,没有伤害过一个人。”即使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谨慎着自己,不去伤害别人,我们也不会知道,下意识什么时候就会出卖了你,你出自真心的那一个选择,又会伤害到谁。这份伤害令你悲伤,这份伤害令你痛苦,这份伤害让你觉得,无论做出了多大的牺牲,都不可能对当时的伤害做出一点点的补偿。但亲爱的,你我都是凡人,即便是与上帝接触最密切的那一位教宗,也不曾是天选之子,只是一个依赖上帝活着的凡人罢了。

你应当知道,当你对自己曾经的伤害做出挽救时,这不是一份妥协,不是一份对于伤害永远都在的妥协。这一定是一份改变,是一份你对自己曾经选择的改变。你的尝试,你的坚持,都不会是你对于过去生活的妥协,它必然是你的改变,是你勇敢的象征。亲爱的,改变,绝不等于妥协。

十六世总是在说,他们不一样,不一样的想法,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但这些表征上的样子,依旧还是掩盖不了他们内在里最真实的相似,就如十六世所说的那样,“都遭受着灵性骄傲的痛苦”。这也是让我觉得他们不曾对立过的理由,都是在不断逃避,都是因为灵性骄傲而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罪孽,都是请求对方救赎自己。

电影里的几个细节,让我到了后面,才懂得它的喻义。一是步数表,当它出现时,我只当它是检测健康的一个仪器,只当它是一个推进场景转变的工具。但它不停呼喊着 “keep moving”时,从十六世的手上消失,又在十七世的手上出现时,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个救赎之器,不断的提醒它的主人——“keep moving,向前走”。向前走去改变自己曾经造成的伤害,向前走去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向前走去减少自己过去的痛苦。二是那间屋子,那间选出了教宗,救赎了凡人,充满光亮的救赎之屋。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也是出现在这里。当十七世出现在黑暗的空间里,每走一步,光就亮一点,每走一步,场景就大一点,直到他走到了房间的分界线前,整个屋子充满的光亮,黑暗不曾存在,人也渺小到不值一提,说到底,还是那句,凡人罢了。

最高兴的是他们分离时跳起了探戈,又在结尾时为世界杯欢呼,仿佛是在拉着你重新进入这个花花世界,拉着你放下疲惫的心,去完整地体会世界的美好。

 5 ) 声音的杰作

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教皇本笃圣袍纯净,但是有些迷惘困惑。就像他热情的要主教贝尔格里奥喝红酒,从内屋传来教皇的钢琴声,混响暗寐是折射出的房间效果,斟酒的主教听闻得清清楚楚。两个矛盾对立的老人在晚上一起谈论音乐、初发心、不论正事的时候并非闲笔,恰恰正是互相敞开胸怀的表现。也许刚开始都会迷茫犹豫,需要一些启示和谕旨,而因缘际会让我们走上同一条路,杀人剑活人刀,保守还是改革,其实都是同一条路,不同的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看待生活的眼光。既然能够放下芥蒂,那也能放下执着。两位演员自然处理比任何技巧卖弄和故弄玄虚更有效果。当然,偶然出现的闪回不是最突出的电影性。主教年轻时跟心爱的姑娘告别,那束换回来的画的无声处理才是真正的艺术。从此后你对她的爱要换一种方式,那位启发主教的执事的开示非常透彻,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本心。

全片的声音非常棒。创意上乘,清晰度感人。比如世界杯电视效果和现实两位老人的交谈,教皇一边弹钢琴一边和外屋主教交流的直达声和反射声之间的比例转换;直升机上两位老人通过耳麦交流前后对比效果;园丁送牛至给主教时候的间接音效,教皇向主教忏悔时候的先清晰再黯淡而后恢复清晰的声音波浪变化;众生祈祷交织起的群杂效果;结尾出字幕时候的一场雷雨,从开始的打雷下雨到后来的雨住天晴,甚至听到布谷鸟的鸣叫。非常有想象力的声音设计,有很深造诣的声音长镜头。

 6 ) 妥协,还是改变

本片不是权力的游戏,也不是维基解密,没有什么教廷中的秘密集会。想看本笃十六世退位之谜,罗马教廷黑暗面解密、以及教宗之间你死我活斗争的阴谋论爱好者可以退散了。

不久前,马丁斯科塞斯一番言论,引起撕逼无数。

我对讨论MCU和《教父》谁才是真正的电影没啥欲望,在我看来,电影的功能性其实是很复杂的,看MCU大俗套很爽很快乐,看《教父》同样也很爽很快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背后,是新兴的流媒体和传统老厂之间的战斗。老马说了,以后传统的好莱坞流水线只会产生MCU,但真正的电影,会在流媒体上延续下去。

这点我相信,并不是说流媒体就没有MCU,我相信MCU也依旧是流媒体内容的主流,不过因为行业发展和资本的关注,流媒体有足够的钱和包容,来满足大导演们在传统好莱坞体系中日益得不到满足的创作欲望。

迪宝宝太可怕= =

当巨头们都开始进入流媒体行业,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腥风血雨。迪宝宝不说了,MCU、星战一堆计划;苹果虽然某海马王的片有点扑街,但是人家财大气粗啊,《基地》这种天坑都握在手上;亚马逊爸爸冷眼旁观,手下早早备好了《无垠的太空》、《指环王》~~

作为改变游戏规则的祖宗,网飞在干啥呢?!

花钱,花更多的钱。(虽然我有种现在网飞有些投资越来越小气的错觉,比如《猎魔人》就很穷的样子。)

哈哈哈,今年金球奖开场吐槽直接放弃治疗

以至于今年金球奖的开篇,主持人都开始吐槽以后别搞颁奖季了,都是网飞的。

虽然现在网飞的内容越来越杂,作品水准参差不齐,早就不是《纸牌屋》那个时期的网飞。但2019年网飞投资的众多作品中,有两部应该是符合马丁斯科塞斯“电影”概念的作品。

一部是老马本人《爱尔兰人》,带着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还有乔佩西,一帮老头子给他们记忆中的江湖(或者是电影工业)留下最后的敬意和印记,最后感叹时间和现实最终战胜了一切。

另一部就是《教宗的承继》,还是俩老头子,在几场絮絮叨叨和一些讨巧的,世俗化甚至有些刻意的细节中,两个世界上最接近神的存在展示了最人性化的一面——两个充满智慧以及丰富人生体验的老头子在唠嗑中,对自身、信仰和世界的思考。

本片由真实事件改编,我们先来了解下背景故事,

现实中的本笃十六世

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前教宗本笃十六世,对于非教徒来说,这位德籍教宗最出名的事迹无疑是他的主动退位。2013年2月,这位教宗向全世界宣布因为身体原因辞去教宗一职,成为天主教廷600年来第一位主动退位的教宗。

在这之前,对这位教宗的评价总是带着守旧、固执、法西斯(毕竟是德国人= =),指责在他领导下的天主教廷,封闭自守,不思进取,已经和世界脱节。

现实中的方济各教宗

饰演现任教宗方济各的是乔纳森普雷西,或许叫他大麻雀你更熟悉一点,这位权游中被瑟后炸成渣的大主教,在本片中饰演了一位完全不同但同样入木三分的教宗。

这位阿根廷籍教宗,一直以离经叛道闻名,比如毫不掩饰自己阿根廷人天性中的热情,爱跳桑巴舞,是个超级球迷,布宜诺斯艾利斯圣洛伦索竞技足球俱乐部的铁粉。就算当上了枢机主教,依旧喜欢到信众中去,以朴实的生活方式和平易近人深受信众爱戴,本人也一直坚持“他是贫者的牧人,弱者的发言人。”

恩,2016年还出演了一部饰演自己的电影,也算是开创了天主教廷新的记录。

《教宗的承继》就是以这两位教宗为主角,讲述了两代教宗传承的故事。

现实中的两位教宗

影片开头,直观地展示了天主教廷信任教宗选举的盛况。

来自全世界的枢机主教们齐聚一堂,他们会在选举期间被关进西斯廷教堂,不选出教宗不准出来,按照教廷的规则,只有当某位枢机的票数超过投票人数的三分之二+1,才能当选新教宗。每一轮投票的结果会通过教堂外的烟囱向全世界公布,黑烟表明失败,白烟表示新教宗诞生。

天主教廷把教宗选举称为“秘密会议”,拉丁文是拿着钥匙,大意是今天不选出教宗就别想出这个门

这场戏也展示了两个教宗的对立,当时还是枢机主教的方济各代表着教廷中革新的声音,而本笃十六世则是守旧派的领袖,这场选举,守旧派取得了胜利。

最后,白烟升起,在全世界信徒的欢呼声中,本笃十六世上台。画风一转,数年时间,人们大肆批判本笃十六世统治下的天主教廷越发保守,不思进取,各种谩骂和诋毁。风暴中心的本笃十六世,跪在神前祈祷,拘楼的背影拖出长长的影子,真是背锅侠最好的注脚。

不知道是心灰意冷还是什么原因,枢机主教贝尔格里奥给教宗写了辞职信,教宗也心血来潮,召他来梵蒂冈。

两位教宗初次见面,是在教宗的夏宫中。

他们的观点是完全相悖的,本笃十六世觉得教廷就应该延续规矩,神权必须高高在上,与普通人隔开;还是贝尔格里奥枢机主教的方济各则引经据典反驳教宗,觉得世界在改变,教廷也应该改变。

两个人的性格举止同样鲜明。

本笃十六世是端着的,他是教宗,他是上帝在世间的牧人,帮主牧守四方,他端坐在梵蒂冈的高墙内,驾驭着天主教廷,矜矜业业,丝毫不敢松懈,他不是神,却要扮演神的样子。

贝尔格里奥枢机主教则是个风度翩翩平易近人的老头子,丝毫没有枢机主教的架子,和夏宫的嬷嬷还有园丁都相谈盛欢,园丁还送了他一束牛至叶(话说自己做意面或者烩饭真的推荐放这个.jpg)。

教宗的总结是,“人们都喜欢你。”(还好不是权力的游戏,不然这句话堪称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尔~)

两人的争论最终落到了一点,

妥协,还是改变。

虽然有些玩弄文字的嫌疑,前者代表着被动的改变,你做出改变是被客观因素推动,清政府洋务运动就可以看做是妥协,更直接一点叫“换汤不换药”。至于改变,是主观愿意寻求突破,打破常规,许多改变可以看做从内到外的破坏,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这不仅仅是针对教廷的未来,也是两位教宗对自己人生的思辨。

对本笃十六世来说,他的疑问来自信仰和世俗的冲突。作为教宗,他是世界上最接近上帝的存在,可是也意味着他必须在世俗中维持天主教廷的存续,这其中必然充斥各种妥协,主的光芒背后,是那些令人焦头烂额的破事儿,梵蒂冈银行的烂账、教廷内部的腐化、幼童性侵案......日积月累中,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教宗本人居然产生了信仰危机——他听不到主的声音。

对方济各来说,他的改变,源动力是来自过去的阴影。

影片中展示了方济各最大的阴影,那是一段阿根廷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历史上称为“肮脏战争”。

这是阿根廷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1976年3月24日,阿根廷军队用武力从伊莎贝尔·庇隆的手中夺取了政权,三军首领宣布成立联合军政府,开启了七年的“国家重组进程”。之后,军政府开始了暴行,魏地拉将军发表申明:“阿根廷必须死掉足够多的人,才能重新恢复和平。我们先杀掉反叛者,然后是其协助者,之后是同情叛乱的人,最后,我们杀掉那些犹犹豫豫的人。”军队对社会抗议者开展了秘密和非人道的镇压和杀害,他们的迫害手段多样而残忍,如强制失踪、秘密关押和实施酷刑、活埋、从飞机上抛至河里、篡改婴儿身份等等。

现实中,教会在这段历史里扮演了极度不光彩的角色,不仅为军政府提供了执政的合法性论证,出席政府的许多重要活动,支持政府的许多政策;还派出许多随军教士,在集中营为士兵提供心理服务,将失踪者家属的求助信息传递给军方等等。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方济各教宗在这段历史中都留下了不光彩记录

影片中,作为教会的高层,方济各向军政府示好,他本人觉得这是为了保全教会,保护他的教士和信众,可是天真的教士显然低估了暴权,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他的上司和几位同事都因为坚持被谋杀被惨无人道的关押和虐待。

他妥协了,然后失败了,他开始自我怀疑,直到被放逐期间,在一所山咔咔里面的修道院中,听着那些穷苦农民的忏悔,然后,他重获新生。

一次次的唠嗑,其实也是两人借彼此剖析自己的过程,

本笃十六世最终选择了改变,改变,从忏悔开始。

片中直接安排了一场惊世骇俗的教宗忏悔戏,教宗跪在贝尔格里奥枢机面前,开始忏悔,当然那些涉及现实的东西,比如教廷内的幼童性侵丑闻什么的全部消音处理,再次觉得导演真是鸡贼~

这种展示,不仅仅是把教宗的神性剥离,更是血淋淋地把教宗描述为一个罪人。

最终,他选择了退位,这个以保守著称的教宗,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做出了最不保守,最离经叛道的举动,无论如何,这位老人值得尊敬。而贝尔格里奥枢机主教,未来的方济各教宗,则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至今都在赎罪,并且愿意为改变付出一切。

实际上,全片一直在把教宗的光环抹去,看着两位教宗唠嗑,我们了解到了教宗也有小爱好,本笃十六世喜欢看肥皂剧,对芬达这种肥宅快乐水情有独钟,出过自己的专辑,虽然他连披斗士是谁都不是很清楚(所以有人说猫王曾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没毛病~流行文化至少在传播方面碾压传统宗教= =)。方济各是个真球迷,接受教宗接见也不忘看比赛转播,也是天生的拉丁舞好手。至于吐槽拉丁文和英文、一起看世界杯决战、吃街头小店的意式薄皮PIZZA,这些细节无不透着小机灵和讨好观众的气息。

这片如果是天主教廷的宣传片,这种放下身段的自嘲精神,我能给99分。

又接回开头的问题,NETFLIX和一大堆流媒体已经开始挑战传统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一个新生的体系开始挑战旧有的规则,这其实是世界发展的常态。不同的是,阻碍流媒体的只有金钱,而阻碍天主教廷的却是整个世界。

表面的固执、保守、某些性侵的丑闻背后,是世界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不可逆的,就算天主教廷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无力阻挡的改变,教宗毕竟不是上帝,就和尼尔盖曼在《美国诸神》中描述的那样,古老的信仰日益衰弱,他没办法让现代的,天天被互联网信息轰炸的,更加强调自我意识的人们再次回到中世纪,可以为了一张赎罪卷舍弃全部身家。

留给本笃十六世的选择其实是很现实和世俗的,

要么故步自封,要么打破藩篱,为了教廷的延续,改变也好,妥协也罢,必须做出选择,

既然他自己搞不定,那么就找一个搞的定的人,他的理念不重要,他的站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和坚持来做出改变。

这个角度一看,其实整部电影是一场大型的教宗面试节目(雾)。

现实.jpg

至于方济各教宗上台后,电影给出了一排排墙的特写,这无疑是现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无论是在柏林还是在墨西哥边境(川普继续躺枪),方济各教宗的发声传递了一个很普世的价值观,

BULID BIRDGE,NOT WALL.

可惜现实好像反了~世界和天主教廷依旧麻烦不断,无论方济各教宗前段时间发表的措辞强烈的反堕胎言论还是不耐烦拍掉信徒拉住他的手,这位教宗似乎也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教宗:“爱让我们有耐心,但我们常常失去耐心。我也想为昨天的不良示范道歉,有时甚至连我都失去了耐心。”

当然,我作为一个从小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宗教影响的普通人,也没有足够的眼界和资格去讨论教廷这样庞然大物的存续问题和涉及十数亿信众的信仰问题。

这片对我来说,最大的吸引力还是俩老头子的神仙演出,唠嗑过程中,没什么高潮也没什么强烈冲突,可是你就是能从某种程度理解两个教宗,哪怕你只是一个无信者,哪怕事后想想,某些处理似乎有些美化人物,有些言语似乎有那么一点伪善,某些思想其实和你本人并不太兼容。却因为两个老人的人格魅力和人生智慧而变得不那么重要。

一想到这可能是这辈子最后看到这些神仙演戏,

我只能说,且看且珍惜。

 短评

观感很好,文本很舒服,虽然充满了一种“电视感”,感觉台词深度不够,且摄影的剪辑太跳脱。但好处也在这里,让人物显得鲜活且平实,把两代教皇的“人”味拍出来了,算是给了普通人一扇窥视教宗的伪窗。但个别话题比如牧师X侵儿童等挖掘太过浅显和敷衍。两位主角表演都很卖力。

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如何评判一个导演的符号学水平,就要看他是如何阐释其意识形态的,故事与意识形态间有多疏,内核与对话又有多密。两代教皇,一个历经德国纳粹,一个历经南美新自由主义实验场的摧残。前半段通过保守派教皇引出“墙”、女性主义、LGBT平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用如何寻找基督来化用《古兰经》的“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他走去”,借历经新自由主义摧残的拉美人之口来替80%的群众要人权,又用蛮横和丑闻来批评早已腐朽的WASP和新纳粹,反映了整个美国社会乃至西方社会的缩影。后半部分则以最具代表的拉美母亲运动、阿根廷军政府来反思新自由主义摧残下满目疮痍的国际社会(难民也是由此产生)并以此来呼吁变革。最难能可贵的是新任教皇正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着变革,较之《寄生虫》的绝望,本片则充满希望。喜剧结尾更像“和解而非冲突”的呼声

7分钟前
  • 混吃等死的废物
  • 力荐

以文艺的拍摄形式告诉大家神父也是平常人,不要神化了他们。他们也喜欢肥宅快乐水,喜欢足球世界杯,喜欢钢琴,喜欢abba 。So we are the world we are all a part of God's great big family…

1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好看的历史传记片,再现了近10年前梵蒂冈两代教皇接替的真实故事。我去过罗马西斯庭教堂看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多次,第一次从电影里了解到教庭在里面的真实活动情况;两位教皇也被老戏骨演员们赋予了真实生动的人性描写,很开眼界。这位巴西导演近二十年前的作品《上帝之城》就震惊了我们,至今65岁了还宝刀不老,佩服!

1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独吃土豆丸子没有与圣彼得教堂游客合影时快乐,戴上教宗披肩没有看阿根廷球队进球时自由。女孩会原谅我走向神父告解,上帝会忘记我没有保护司铎,在晦暗的夜里基督是否也在监狱里受难,迷雾散去神迹会否出现在云层。饥饿时安杰丽卡门前的披萨可以充饥,彷徨时圣彼得宝座上的凡人能否指给世人正确的路。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喜欢他们的对话,不必完全认同对方,不必妥协也不必改变。

2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现如今传记片想找到一个新鲜的表达角度实在是太难了,费尔南多·梅里尔斯选择用大量的跟拍镜头,仿照纪录片视角去进行剧情解读。令牵一发便可动宗教世界全身的两代教皇,回归到普通人的同等地位来诠释,其所面对的困难与对事物的喜悦变得真实可信。导演也没有美化宗教的意图,而是尽可能突出纪录感,几首流行金曲的变奏有如神来之笔。乔纳森·普莱斯太出色地诠释了方济各,多语种的台词切换、口音变化、细腻的情绪表达,令人极为信服。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本笃十六世、胡安·米努欣也同样很出色。

26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起步的建置并无太多意外,以“世俗化”为切入口,仿纪录片式的形式包装,将两种不同的观念与实践方法对撞,拿轻巧笔触写小格局。而闪回的介入,亦是仿纪录片中的“搬演”,开启了有趣的反转。原来是一部“仿‘剧情片化纪录片’的剧情片”,不仅要把两个教皇“凡人化”,还要把他们都“罪人化”。个体史在口述中得以重塑,并同样轻巧地赎罪与告解,达成两个人物之间的三重反转关系,视野不断在微缩与宏大中跳转——这是一个技巧不错且关心“看待世界”这种“大问题”的文本,布满反讽、暗藏机锋,放在如今时局中是贴切的。但缺陷同样在于创作者过分聪明,反而造成了很多问题的遮蔽,比如拉辛格是和一系列虐童丑闻交缠在一起的,本片刻意绕过,关键时刻还消音处理;世界杯收尾看似是巧妙的,但也使电影最终变得糖水与虚假。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8.2 声音在影片是很重要的概念,信徒的声音,衪的声音,自己的声音,我们通过聆听来宽恕。

34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推荐

Father,祈祷时可以抽烟吗?不可以!Father,抽烟时可以祈祷吗?of course!

37分钟前
  • kitty62888
  • 还行

从保守到开放,从神性到亲民,两代教宗的传承没有太多世俗烟火气息,而是以对话和神学思辨的形式完成交接,希望基督教以后都能够好好做“人”。为了对接真实胶片,画面明显做了降维处理,用世界杯决赛来收尾真是神来一笔啊~(好想知道索伦蒂诺会怎么拍)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年轻的教宗里,Lenny厌倦梵蒂冈的流行化世俗化而将其带回保守主义。他让自己与信众保持距离和神秘感,并期望天主教成为大众难以进入的小门;他认为信仰应该是虔诚信徒们精神上淬火般的一种锻炼,而非大众们疲惫生活中轻浮的一缕抚慰。而此处本笃十六世退位则是因为,他渐渐感到,与其说人们信仰的是上帝,不如说在将教皇本人奉若神明,而他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凡人,他也不知道自己的信仰在这样的情景下该归往何处,于是最终自己选择步下神坛。一开始看,这两部作品一部步入保守,一部步入亲民,似乎持相对立场,实际也殊途同归,是一种对纯粹精神的呼唤,呼唤人们集中注意力于上帝和爱本身,集中心力于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才是教会真正想要传递的价值。(感谢评论提醒,把基督教改成了天主教

42分钟前
  • 鲥鱼多刺
  • 力荐

梵蒂冈的公关手段连电影都用上了,可以说非常与时俱进,非常高级了。能够将权力移交给跟自己政见不同者,本身就是非常伟大了,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所以一窝窝的,一代不如一代。

45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如何表面给上司递辞职信,反而成功提拔加薪的经典案例

48分钟前
  • Tonbo
  • 力荐

在交流与忏悔中去探讨信仰。有几场戏将他们还原成普通人的设计还是很出色的。有人性的部分,也有神秘且神圣的部分。两个演员的表演太精彩了,也是影片的主要加分项。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演吃人魔就是吃人魔本魔,演教宗就是教宗本宗,完全看不出演的痕迹。

56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力荐

(LFF 2019) Speaking English is exhausting. 噗,两主演要搞定这么多种语言才真是exhausting...

58分钟前
  • vin
  • 推荐

大麻雀与汉尼拔教授不得不说的往事。看着他们二位互相飙演技真是太精彩了

1小时前
  • 小乙哥
  • 力荐

#LFF2019#视听极现代,网飞卯足了劲摆脱平民身份,工作日座无虚席倒是证明了一些。谈神的存在,谈罪孽,谈足球,谈世界的关系,谈风的声音,也谈笑话。(观影过程中一直想到索伦蒂诺拍的话会怎么样)

1小时前
  • 一篇凶猛的报道
  • 推荐

很规整的传记片,不乏亮点,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还是给四星,毕竟同时探寻灵性和人性,实属不易。尽管影片用手持摄影、快速剪辑、流行金曲等电影手法消解宗教的严肃和厚重,但真正成就这部电影的其实是梵蒂冈的实景以及两位教皇的真人出镜,教皇回归凡人的题材虽新鲜,但这个时代最难的议题,是每个人从世界和自身寻获神圣的碎片。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