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

HD中字

主演:安娜·布鲁格曼,亚历山大·库昂,伊索尔德·巴尔特,Sarah,Bauerett,汤姆·拉斯,汉斯·齐施勒,Neda,Rahmanian,Mandy,Rudski,佩特拉·施密特-夏勒,Dulcie,Smart,妮娜·皮媞,Andreas,Döhler,吕迪格·福格勒,马克·瓦斯科,Felix,Goeser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不要 剧照 NO.1不要 剧照 NO.2不要 剧照 NO.3不要 剧照 NO.4不要 剧照 NO.5不要 剧照 NO.6不要 剧照 NO.13不要 剧照 NO.14不要 剧照 NO.15不要 剧照 NO.16不要 剧照 NO.17不要 剧照 NO.18不要 剧照 NO.19不要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泼墨群黑

这电影真是把美国满朝文武上上下下黑了个遍。剧情是如此荒诞,又如此真实,令人哭笑不得。

1、梅姨演的大统领(以及两党所有政客)明显cue了懂王:用活宝儿子(伊万卡/库什纳)做办公厅主任,既无心又无力解决任何重大问题,唯一关心的只有支持率/选票。公然撒谎毫无节操,背后的尼克松肖像在暗暗偷笑。

2、凯特布兰切女王为代表的主流媒体(MSM):把任何严肃讨论庸俗化闹剧化(本片又何尝不是),只关心流量,恶炒明星八卦铺天盖地。

3、白头翁马克里郎斯为代表的硅谷资本家:同时黑了库克/马一龙/贝骚(而且联动了头号玩家,连元宇宙一并黑了进去),自信爆棚,目中无人,政商勾结,视人民群众为草(韭)芥(菜),而事到临头又总能跑路。

4、以小李为代表的科学家:既无法有效的跟人民沟通,也无法坚持科学原则,就算被授予重任也不过是打着自己的小九九顺便揩点油。与其说人民不相信科学,不如说人民不相信制定科学政策的人,于是陷入人民愈来愈反智,科学界愈来愈脱离群众(不知道现在《科学的美国人》这本杂志是不是还有人看?)的恶性循环。

4.5、罗布摩根演的行星防御办公室科学家,和一个背锅的亚裔女性NASA官员。少数族裔必须有,不然zz不zq。

5、以大表姐为代表的真正坚持科学的人,在学术圈里根本混不下去,而且会被妖魔化。

6、军方更是连10块钱便宜都要占的无耻小人。

7、于是最后最后只能祭出传统技能:手拉手低头祷告,束手无策,坐以待毙。社会两极分化,只能扯朝上看还是朝下看这种无厘头的蛋。

8、以及,为什么甜茶又双叒叕把到了妹?

9、又及,毫无必要地拖到了两个半小时,黑头套的梗一用再用,剪到100分钟差不多了。

 2 ) 戈多来了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首先, Don't Look Up 的汉译可以有两种细微的区别-不要抬头和不许抬头,两种译法当然存在语境上的区别,它们都建基于一个基本的确定性,那就是一个像他么珠穆朗玛峰那么大的彗星,可能正不偏不倚地向地球撞来,无论最终撞上与否,这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改变,被两种或许截然不同的生活形式决定着其可以被真正理解的意义。

按照深受激进主义教育,所谓没有本质也是一种本质的本体本质主义者们的本质性造句说理法探讨的本质来讲,人人生而孤独,死时也必将孤独这种狗屁“至理”,当然要和平静地,而非惶恐不安的死法产生深刻的联系才最好。

SNL的Jack希望的死法是多么惬意!

不过,很多时候的事与愿违常常也是身不由己的,就比如像Jack Handey作为驾驶飞机的机长爷爷带领着全机人员奔赴末日,或者那几位一提名字就铁定被封号的you-konw-who一样,反正那些掌握你们命运的人,至少是当前掌握你命运的人他自己是舒坦了......那些生命的丰裕者,生活里酒神式的成功者,比如喜欢发推和上天的亿隆·马斯克或者是说过商业就是最大慈善的Jack Ma们(此处爆笑5分钟),不但能直视可怕可疑的事物,而且欢欣于可怕的行为本身以及一切破坏、瓦解、否定之奢侈,他们身上,丑恶荒唐的事情好象也是许可的,甚至是默许的,毕竟生殖力、致孕力和财富的过剩,简直能把一切沙漠造就成果实累累的良田。相反,生命最贫乏者,苦难者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大多需要温柔、平和、善良,可能的话还需要一个上帝,真正完全的病人们的上帝,一个“救世主”,他们的生活同样需要另一种逻辑,一种需要对人生的抽象理解——毕竟,逻辑可以使人平静,提供信任感,最起码可以对信真有那么一种会实现,真有那么一种愿景的激进主义者们提供一份难得的平静和信任。

Mindy教授和Dibiasky博士候选人两位最先发现彗星的人,应该被算作上文两者中的中间状态之人,他们并非是被人忽略芸芸众生的普罗大众,也不是翻手云、覆手雨的决策者,他们的存在在彗星出现之后就突然显得尤为重要,就像行星协调防御办公室薛定谔猫般的存在一样,从之前的可有可无到此刻无比“重要”又“真实”。但两位主角作为“中间尺度的人”突然出现,却很难调和丰裕者与贫瘠者这两端,可以说,最聪明和中道地去解释彗星袭来试图让普罗大众和决策者们产生真理解是令人意外地、出乎意料地曲折,试问建基于科学的概率论技术之上的所谓的“中道”结论怎么会解决不了事物本质的问题呢?人们选择不相信,并不代表着你把图表、数据甚至哥德巴赫猜想的完整证明论文甩到他们的脸上,对方就一定要认可2+3=5......

这个问题如果跨出一步问到荧幕前的观众,特别是问那些自诩为无神论,经历过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史观”洗礼,且理所当然的在这套意识之下认为生命必然高于一切所谓虚头巴脑人权、道德、自由等“伪概念”的观众而言,当然觉得他们的不接受与不作为是极其愚蠢的,不过其实展望全球也都大抵如此,这是因为现今社会的构建与其被构建的技术,绝大多数都是以科学和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技术,这种技术早已经不仅是被当成某种社会功能来看待,而是技术之中的视角被当成一种所谓更基础的,更实在的,能从所谓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的视角。比如大数据要求你完全个人信息与隐私,就可以判定你是否“干净、安全”的某某码;比如统计学调研的一些均值来判断你兜里平均有多少钱,来彰显生活“多美好”和方向“多正确”的现状;比如基因技术可以找出被遗弃的奥运游泳冠军女孩的亲生父母是谁,来帮助人家万里团圆(是枝裕和的一些片相应的价值在此凸显)等等......这样理性的解释,行为的解释,数学的解释,看起来总是比价值的解释、伦理的解释甚至人目的的解释更有深度,最终让世界诉诸于博弈论、经济学、法律技术等等。不难发现,技术的科学机械论阐释后的世界没有意义的容身之所,对意义的消解,就是可以使总统为了并非100%的概率论技术,与选举和统治的时间表面对大毁灭啥都不干,科技巨头可以为了彗星上更多的稀缺矿产的勘探和采取,说服乃至叫停拯救人类的计划......技术某种程度上确实解答了存在的问题,不过是以最糟糕、最消解意义、最非人的方式解决的,且这在现实世界中,也绝对是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一种解决。

很多人会在“人生就是无意义的”的存在主义基础之上,推而广之到万事万物都无意义的框架,来设想其它问题,那么即便世界完成了,或者世界毁灭了,它们的真实性也需要人的感知来为无意义的词语赋予一些意义,就像并没有能抛开 Your Feelings 也同样存在的 Facts ,在现如今不可能不通过社交媒体、手机、电脑、电视、广播等等传送给人一样。技术巨大且强力的摆置性,把人确切地摆置到一个确切又牢固的位置,形成装置,面对新闻、面对决策,面对生活息息相关的变化,屏幕、推文、消息、评论都是以不能撼动牢固的形式存在,人基本上失去了所有真实践和真参与,而只能观察-笛卡尔意义上的观察。毫无意外地,技术的摆置也对人与真实世界的责任、担当和使命等等作了很强大的隔绝,一个人完全可以上午对着霉团和厄乐吗侵占骑手权益大骂丧尽天良,下午就美美地点了份小龙虾还不断打电话催促外卖小哥甚至投诉,或者第一天还对某某社会事件义愤填膺,第二天就对类似的社会事件突然表示可以理解了等等。人为了赢,当然可以不融贯,而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作为巨大的筛除和过滤器,让需要时刻运动的解蔽变地越发不可能,只剩下单向度的必然,人类也就离真实越来越远......

离真实越远,虚无就越大,多少人恨不得“毁灭吧,赶紧地!”这种可以拯救自己虚无的毁灭立马就来,归根结底,技术从意义、真实等各个方面根本地剥夺了人的想象和行动,在开篇机长死于睡梦带领着全员坠机的隐喻中,人们甚至都想象不出一种其他更快捷的交通技术和阻止坠机的切实行动,亚当·麦凯把他自己和大多数现代人的情感放入到电影之中,让它变成你曾经希望的那样,从而暴露出电影之假和生活之假的共通。这当然也是生活改变的隐喻,生活中的人,在隐喻之中同样有更多的做事之假与生活之假的融贯,好比科学家从不说100%与彗星不置可否的必然来临,那颗叫Dibiasky的行星杀手,其实也是地球上的一位活生生的人的代称,这样的毁灭,如此平常可感,又如此奇怪陌生。

不过亚当·麦凯毕竟不是塞缪尔·贝克特,在《 等待戈多 》里,埃斯特拉冈(戈戈 )与弗拉基米尔( 狄狄 )等待的所谓“救世主”的再次来临,终究等待的其实是人类伟大的自救,这种自救中包含的希望、希望里面人类的自我和二战后人类对人类自我的再次相信。但在《不要抬头》中,人们等来的“人类自己”却是自我毁灭的悲观隐喻,前者乐观上扬的自救与后者悲观沉重的厌世,在更深层次是二战之后百废待兴的生活形式与今时今日狂人图霸的生活形式之对比,或许放到更大的尺度上,现如今的生活形式也会是下一个百废待兴的“贝克特式乐观”生活形式之前的循环阶段,但不同的是,现代技术已经远远放大了这次“百废”的毁灭程度和层级(核弹),和由此带来比技术本身更严峻百倍的非人化的人的排斥与否定,人类能否接受技术加持下自己扭曲的另一种存在面目,接受再也无望文明的世界,会成为21世纪版《不得不等待戈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此时面对或许业已注定的结局,紧密分工的“先进性”使得人不能自给自足,导致不平等、压迫、扼杀德性传统与伦理的社会,与在其中厌恶彼此依存又不得不依存的人们,才会明白父母与子女需要互相依存,亲密关系的绝对必要,和人与人天然的互帮互助,是多么的自然和符合人的目的,但可叹的是,简单的答案耗费了巨量的探索,剩下共处的时间是如此之短,共处的氛围是如此之伤感......

回望世界刚刚经历过,和正在经历的现实,戈多的到来恐怕早已经不单单只是事实,更成为了所有人的共识,不许抬头的人和不要抬头的人都或多或少已经可以对戈多的到来产生些许真正的理解,但是现状却是,只有一批人可以准备好面对,而另一批人则永远不会,也不可能会。恰如天上来的彗星,和房间里谁也不敢提的大象。

 3 ) 新冠疫情和世界末日都无法唤醒当下集体的麻木不仁

新冠疫情夺走无数生命的这几年,看到这部电影觉得很难得。以喜剧的方式探讨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问题,本质是严肃的。

讽刺的是,大量短评依旧在说不够好笑,不够好看,讨伐导演技术不好,或把关注点集中在演员阵容上,还是一种娱乐最上的病态心理在看这部电影。

但本质上这种电影是不能以娱乐眼光去看待的,因为它本身就在讽刺娱乐至死的现下社会。要知道,梅丽尔斯特里普和亚丽安娜去充当的可是反面教材。

但后来想想,那些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成为电影中讽刺对象的人,或许年龄很小,不谙世事。而意识到的两种人,要么是打高分后沉默的螺丝钉,要么是打低分后沉默的资本家。

想起马原曾在一个节目中说,他的小孩对这个世界的好恶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这个东西好不好笑,他觉得年轻一代思想教育堪忧。

娱乐至上的时代,严肃精神已濒临灭绝,导致现代人趋向集体的麻木不仁,甚至连当下的瘟疫和电影中的世界末日都无法将他们唤醒。《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存在,说明前人还有觉悟的可能,而现在娱乐短视频里泡大的一代,和电影里讽刺的已经没甚区别了。连《失控玩家》这种电影都能拿到7.5分,就可以看出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多么贫瘠、空虚。

“认真你就输了”这种歪理真的害了一代人。

这部电影已经不能用好与坏去评判了,而是应该全然与两位主角共情,看完只剩荒唐和无奈。

 4 )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不好看?

很多人评论说不好笑,这不奇怪,我们对喜剧片的口味是周星驰培养起来的,我们对喜剧的期待就是抖包袱,靠意外、巧合、精心设计的转折,让观众从头笑到尾,这就是好喜剧。

但是这部电影不一样,它靠的不是抖包袱,而是荒诞感。不是挠胳肢窝叫你笑,而是让你若有所悟,会心而笑。举个例子,《鹿鼎记》有两种幽默,一种是韦小宝插科打诨,卖力地表演小丑逗你笑,另一种是杀龟大会,一群豪杰商议弄死吴三桂,全是英雄好汉,没有小丑,但大会开得越认真,你心里就越想笑。不是因滑稽而戏虐地笑,而是对好汉们身处其中却不自知的荒诞的冷笑。

拿电影类比的话,这就是《你好李焕英》与《我不是药神》的差距。《李焕英》使劲浑身解数让厂长儿子表演滑稽,但它没有花一秒钟去追问为什么厂长看中哪个姑娘就能让哪个姑娘当儿媳妇。《药神》也有大闹假药商等搞笑场面,但它的用意,却是在追问“为什么有好药却不给人吃”?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没有审视生活的喜剧只能沦为搞笑片。高段位的喜剧是挠痒痒挠到脑子里去,让人由内而外地笑。这也是本片为什么能吸引到小李子、大表姐、梅姨、凯特·布兰切特等等一长串影帝影后的缘故。如果仅仅是挠胳肢窝,那么能请来的明星恐怕只有金凯瑞一个了。

所以第二个不好看的原因就是,本片拍得过于贴近美国现实,外国观众看不出它的荒诞感。

这部电影完美契合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指控:政府不负责任,媒体肤浅化,大企业操控政府,等等。梅姨总统丝毫不以国家为念,她眼里只有一件事:选举。只有选举能帮她保住权位,其它一切都是扯淡。见到小李子与大表姐,她开门见山就问:你们想问我要什么?——这话清楚显示,她不是总统,而是商人,她在拿总统的权力做生意,我可以帮你,但你也必须给我点好处。

当她搞明白对方是空手而来,只叫她快跑却不给她吃草,自然就笑眯眯地拒绝了。管你他妈地球毁不毁灭。同样道理,闹出丑闻之后,立马又把小李教授与大表博士礼请白宫,无它,现在他们能带来好处了。

大表姐反复唠叨,为什么三星上将要把免费食品卖给他们?这其实没什么隐晦的深意,它就是字面含义:政府官员由人民选举而来,本该尽心尽力为社会服务,但他们却把这份职责标价贩卖,给钱才服务,不给钱,本该免费的食品你也吃不到。

这些,当然只有目睹了商人总统特朗普的四年奇葩、又接着欣赏老年痴呆拜登的分赃私肥的美国人体会最深了。

此外还有媒体,一切娱乐化,什么话题都能转化成奶头乐,消解一切严肃。还有神棍般的企业家,一边把普普通通的手机包装得跟神迹一样,一边凭借竞选捐款和收集来的大数据插手政治。这些场景最能打动、最能让人品出荒诞感的,自然也是身在其中的美国人了。

——但是且慢,群众呢?

如果总统片面追求选票,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企业片面追求利润,这些都是忘了初心,那么群众呢?投出选票、制造收视率、追买苹果与特斯拉的,不正是群众吗?

片中的群众早就丧失了先辈的责任心与组织力。他们只能要么在Just Look Up的演唱会上感动,要么在Don’t Look Up的拉票会上呼喊。——不要以为Just Look Up就更高尚,演唱会上高唱主旋律感动美国的两个歌星,正是小李教授与大表博士上电视时直播分手又复合的那对活宝。导演再清晰不过地表明:这不过是另一场庸俗的站队游戏,看或不看,执政党或在野党,都不比另一派更高明。

普通美国人再也不能组织起来发出声音,只能在共和党民主党两个烂土豆当中二选一。不过,如果不愿被两党挟裹着走,那也还有一个特立独行的选择:骚乱。片中大表姐一言不慎,就能引发一片打砸抢烧,显然,这是导演对过去两年某些美国群众表现出的某种特殊技能的致敬。

这就是时代的荒诞现实,从政治、商业、文化、到群众,看似繁华热闹,但抬头一看,美国这辆马车正在散架。

所以,如果有另一个国家,官员不用考虑选举只管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媒体不低俗不肤浅天天主旋律呼吁为国分忧,企业非但不敢碰政治反而随时会被一纸禁令从天而降罚得底裤也无,至于群众,那更是一不会投票二不会骚乱,那么这个国家的观众会觉得这部电影莫名其妙,既不好笑也不荒诞,纯属无病呻吟,也就毫不奇怪了。——最多有些人会小声羡慕,能拍那样的电影,是他们的幸运。

从我有限的见闻看,狂赞本片的也正是两种人:住在美国的,和关注美国的。只有他们能完全get到槽点所在。

但有趣的是,左派朋友认为本片讽刺的是特朗普及其粉丝,Don’t Look Up的集会,分明就是红脖子们反智集会的翻版。在另一个右派微信群呢,大家也都盛赞此片,表扬它把左派精英的各种政治正确打个粉碎。

对于头号丑角梅姨总统,那份自私自恋自嗨,左派认为是复制特朗普确定无疑,右派却说这分明是影射现副总统(未来的女总统)哈里斯。而我看到梅姨一亮相,第一反应是,嗐,这不是在cosplay萨拉佩林(2008年副总统候选人)吗?

或许好电影就好在这里。普通喜剧是一幅画,一切都已呈现在画中。高级喜剧是哈哈镜,你看到什么取决于你和哈哈镜的互动。

即如本片最重要的隐喻,毁灭地球的彗星,有人说指的是气候变化,有人说指的是新冠病毒。依我之见,格局都小了,它指的不是任何具体危机,而是正在撕裂的美国本身。

左右分野本是社会常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但当媒体煽动偏见、傲慢、互不信任,政府则利用煽动起来的愤怒与恐惧收割选票,而群众,太多蜜罐里长大的美国人已丢掉父辈对自由的信仰与保卫自由的勇气,要不在信息茧房催化为两党的选票韭菜,要不只能绝望地制造骚乱,然后成为两党互泼脏水的借口。

于是社会撕裂愈演愈烈,双方如宇宙膨胀中的星系远离一般愈行愈远,终致无法理解,无法宽容。当左派右派都给这部电影打出高分时,他们都认为自己是Just Look Up一方,对方是Don’t Look Up。殊不知——

他们都是。

 5 ) 看完电影很焦虑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焦虑,因为世界远比电影里面还要愚蠢,还要疯狂和荒唐,看完电影打开抖音,一条条刷,新闻:,特兰普表明自己已接种疫苗引来台下一片嘘声,与此同时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以达83万,去年此刻特朗普曾宣称喝消毒水可治疗新冠,台湾两议员为是否邀请罗志祥复出演出晚会破口大骂争吵,某男子为女主播刷礼物刷爆银行卡跳桥自杀,网友为豆瓣高分电影雄狮少年眯眯眼是否我辱华我自己辱华而吵的不可开交,与此同时新闻印度疫情死亡人数可能被严重瞒报死亡人数可能高达600万,刷下一条:揭秘零下70度的北极因纽特人如何排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早就如此还是互联网时代开始世界变得光怪陆离。

写完这条短评,加一句到影评再说一句,假如这个电影不能因为我的大脑保护机制而遗忘,很可能短时间内会陷入焦虑与绝望

 6 ) 狗是不能抬头的

西谚说,赞赏这句话的精准但原谅它的刻薄吧,狗是不能抬头的。

这就是我看《Don't look up》的直观感受,还有一句是推特网友发起的一个调查:你是什么时候觉得人类是靠草台班子撑着的。看到这个调查,我的第一反应是:当你是草台班子一员时。尤其是当你参与一些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这个大型活动在外人看来非常正式,需要认真对待,但你很清楚你们是如何简单的开了个会就决定了一切。

很多事不需要上升到民主衰落这种程度,一些千年不变的基本常识也能帮人明辨是非。《don't look up》,每一方都觉得在嘲讽另一方,其实嘲讽了所有人,片中这些我们这个时代的神经质,反思一下,谁都有一些。

面对彗星飞来的现实也要听专家解读。专家要想解读的让人明白和看到,必须放在八卦新闻后面,再闹点儿绯闻啥的才有人看。看了又如何?看了也不信,信了也无所谓。《娱乐至死》可能很多人没看过书,没事,光知道书名就行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所有事都要消解为“娱乐”才可以传播。这个“娱乐”已经超出了原来的定义,变身为正能量,鸡汤,励志,think positive等等分身,在各种平台粉墨登场。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今天,只要你不搞直播,讲笑话,搞黄色,吵架骂架,都行而不远。今时今日,屏幕时间少于一小时的能立地成佛了。这么多正能量舒缓压力的内容扑面而来,我们压力减小了吗?不知道压力减小没有,但面对死亡的恐惧应该也同时被消解了。看完电影我想如果真有个石头砸向地球,人类会怎样呢?多半是像电影里演的一样,等着大V来告诉大家如何度过最后的时刻。

深刻严肃的东西烟消云散了,破碎的信息,打了激素的情绪主宰着今天人类的主要文化生活,输出者和接收者互为表里,推波助澜,终于发展到今天这盛世,而且是个地球是平的盛世,中外东西,概莫能外。这样也好,沉浸在各个屏幕里,低着头走完也不错。人生忧患识字始,只要你少看字多看视频就没那么多忧患了。

前几年香港有个专栏作家写了篇文章叫《而我不知道谁是吴霭仪》谈到当今年轻人竟然不知道吴霭仪是谁(“全是土生土長女孩,三個剛大學畢業,一個還在讀書”)但是知道吴亦凡,这篇文章发展出吴霭仪测试。拿政治人物(议员和官员)去问普通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娱乐圈人物去问则如数家珍,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我讨厌政治”,“我不想谈政治”,也许有人附和,在正常社会里,人们不是更应该关心娱乐而不是操心政治吗?这种观点持有者认为,娱乐是更为有闲的爱好,只有社会不行了才会每个人关心政治。我从不这么看,政治如同空气,如果你不关心,空气污染了受害的是每个人。我看了一下几个吴霭仪测试题,对我当然是不陌生的,搬到香港住之前我已经对香港的政党政治如数家珍,甚至台湾的政治也关注了不少,这当然是因为我作为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无法关心本国政治,热情无处安放导致的。但这样的政治图谱也是一点点拼凑出来的,我像魏君子在港片残卷里拼凑香港的影视工作者那复杂的恩怨是非一样拼凑不同政治光谱下的政治人物传媒金主。

今天批评年轻人生活在短视频世界显得老气横秋,像个遗老,但我还是想引用以前写的《gone girl》的影评里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尾:

“大概十年前,我看六十分访谈时有一个大家(记不得是谁了)说,我家里没电视,知识分子是不看电视的。我当时很震惊----我也是知识分子啊,怎么我那么喜欢看电视呢,还对吴宗宪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种爱的发狂。

现在我已经不看电视了,不是强迫自己做个合格的知识分子,而是完全没兴趣看。时至今日,我终于理解那个老头那句话:知识分子是不需要看电视的。”

 短评

一个人对这部片子的喜爱程度和她对生活的绝望程度是成正比的。

3分钟前
  • 三十三京
  • 力荐

这就是过去两年,人类对待这次危机的态度,众生相,政客贪恋权利,媒体贪恋流量,资本依旧逐利,学者无力,民众不知道信谁。反智,嘲讽,发泄,祈祷,人类渺小,面对自然和宇宙,我们什么都不是

4分钟前
  • 歇着
  • 推荐

喜感一半来自现实新闻影射,一半来自反套路的拍摄手法,每个情节都加速讲完,比如大表姐的酒吧演讲,上一秒情绪刚烘托起来,下一秒打砸抢,再下一秒就又戴头套被抓了——点到了观众就全脑补好了,直奔大结局而去。“毁灭吧,累了。”这些场景在过去新冠的两年都太熟悉了。脑补了一会儿中国版,比如A妹唱主题曲的场景,跟各卫视跨年晚会主旋律实在太像了。

8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政客喷了,政客背后的资本也喷了,娱乐至死也喷了,该喷的都喷了,但就是不得劲,感觉费了很大的力气,拍了一个政治正确样板戏模板。

11分钟前
  • 陈哈
  • 还行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焦虑,因为世界远比电影里面还要愚蠢,还要疯狂和荒唐,看完电影打开抖音,一条条刷,新闻:,特兰普表明自己已接种疫苗引来台下一片嘘声,与此同时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以达83万,去年此刻特朗普曾宣称喝消毒水可治疗新冠,台湾两议员为是否邀请罗志祥复出演出晚会破口大骂争吵,某男子为女主播刷礼物刷爆银行卡跳桥自杀,网友为豆瓣高分电影雄狮少年眯眯眼是否我辱华我自己辱华而吵的不可开交,与此同时新闻印度疫情死亡人数可能被严重瞒报死亡人数可能高达600万,刷下一条:揭秘零下70度的北极因纽特人如何排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早就如此还是互联网时代开始世界变得光怪陆离

13分钟前
  • wifi是营养品
  • 力荐

当荒谬到一定程度后,你会觉得真他妈的写实啊。分裂的、反智的、贪婪的、混乱的、愚蠢的...人类。结尾全裸出镜的演员们辛苦了...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结局必须要多给一星 耗了将近两个半小时终于等到了群灭 Christmas is saved after all 谢谢亚当·麦凯 把SNL大电影拍得挺好的 下次别再拍了

18分钟前
  • 水包酱
  • 还行

奈飞投资的美国科幻喜剧贺岁大片,网络时代的奇特产物!以地球即将被彗星撞击所毁灭为题展开故事,完全是对当今世界金融家控制政治、信息舆论完全娱乐化的真实面貌进行讽刺与嘲讽。编导处理的方式还是出了些问题,观影中让你总是笑不起来,也紧张不起来;无法与片中人物共鸣,只是看到最后的结局时才有所感悟。网友中有人说:“普通喜剧是一幅画,一切都已呈现在画中。高级喜剧是哈哈镜,你看到什么取决于你和哈哈镜的互动。”看看一些网友的解读,可以看出这部聚集众多大明星的好莱坞大片,还是言之有物的,可惜我得到的不多。最后的片尾字幕超长,竟然有世界各种语言(包括中文)的配音职员表,看来奈飞妄图覆盖全球的野心是明摆着的啊!

2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零食是免费的,但是你吃就得花钱,因为你无从得知零食免费。消息是可靠的,但是你信就得怀疑,因为你无法辨别消息可靠。先知把预言坦然相告,蠢货对真相漠不关心,数据让生死置之度外,疯子对科技深信不疑。彗星来的那一夜,往日的傲慢一去不返,仅存的虔诚若隐若现,若真有万劫不复,谁能保留最后的体面。年度十佳。亚当麦凯真会玩,用夸张的群像描摹精准打击后疫情时代的种种症结,眼睁睁看着生死存亡的严肃议题是如何消解在粉丝经济和新媒体之中,科技赞助权力,权力操纵媒体,媒体生产标题,标题指向绯闻,绯闻碾压一切。不要抬头这个名字起的太好,光顾着玩手机,哪有时间抬头。一键三连的废料早已经把生活砸了个千疮百孔,都不用彗星来,刷两下就emo了。这是灾难片与喜剧片的超验融合,用喜剧刺痛喜剧,用批判来反对批判,我们需要这种笑容的急刹

28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Netflix有钱我知道,但是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吗?

32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3...3.725……你说它差劲吧,它娱乐性还是不错的,何况还有这么变态的卡司,你想想啊,钱都花这上边儿了,这成片道路上要deal with的利益网络不知道得有多庞杂,最后能做出这两个多小时还能看的东西,没功劳也有苦劳不是?但你说它有多好吧,这个剧本就像一本厚厚的计划类手帐,每一页都画上了特别精美诱人的标题,但是内容部分啥也没写……idk 可能是因为考后余生的幸福滤镜,我就跟个昏君一样,大手一挥,决定无视我过去定下的种种原则(“某些狗屎不配被称为电影!!” 拍案而起状)而饶过一个impotent kissass…… / 阿甘虾、萨满与演唱会 / why we suppose to listen to u. why people suppose to listen to people.

33分钟前
  • 芳草碧莲天
  • 推荐

主要给卡司和特效…另外别觉得这电影讽刺得多高明,看出来了就多厉害多牛逼似的,真没必要😅

38分钟前
  • 乎必捏
  • 推荐

失望。为小李子的奥斯卡级表演感到不值。电影浪费了一打的明星卡斯,浪费了很有现实意义的故事立意。剧本太粗糙,远不如川普和新冠的新闻精彩。虽说是喜剧,人物呈现过于脸谱化,而描述严肃的社会现象时也浮于表面,显得小打小闹,扁平无力。全片基调变换玩得飞起,跳崖式剪辑多到让人火大,结尾地球要完蛋时,前一秒的喜剧感瞬间荡然无存,让人兴致全无,嘴角抽搐。

40分钟前
  • 滴溜滴溜转
  • 较差

电影差评比较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它讽刺了太多人太多东西,二是它打着喜剧的幌子,演员也在卖力地夸张的表演,但是出来的效果却并不好笑。好笑的部分都在预告片里了。一部喜剧但是不好笑,必然会惹怒观众。但是,这部电影最难得的地方是主创真的很悲观很愤怒,只是无解,能发现问题,但是没有办法,非常无奈

45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其实挺有趣的,不过一旦发现它其实就是把过去两年发生的事总结了一下也没那么笑得出来。用梅丽尔·斯特里普来演特朗普一定是故意的。不太喜欢的地方是:这部电影和它所讽刺的那帮人,以及和现在写下这评论的我一样充满了傲慢。

46分钟前
  • 低****口
  • 推荐

冷嘲热讽,辛辣十足!北美反响不佳应该是很多人看了不开心吧,因为它指桑骂槐的范围太广了。对生态灾难视而不见的人们,将权钱当做信条的当权者,靠转移视听愚民洗脑的政府,自诩人定胜天的科技教主,被扣上污名的吹哨人,都能在现实中对号入座。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聪明到你想象的那么邪恶。”

48分钟前
  • 铁旦
  • 推荐

奇爱博士之后最好看的政治讽刺喜剧。肾上腺激素飚增。一步之遥都没这来劲。原来是个爽片。好莱坞二十年一遇的卡司还是电影的小亮点。如果熟悉政治的话,里面的梗是一个连一个,兔主席发来"贺电"桥段差点笑喷。大些政治喜剧实景秀感觉。民主党把持的好莱坞也开始刀刃向内,开足马力狂嘲女总统和口齿不清的老人家。比起电影"不可抗拒"更加"普适"。票房应该不差,而且目测是2022年奥斯卡热门。马克里朗斯可以提最佳男配。麦凯讽刺嘲笑能力从大空头到副总统再到这部,好似一路开挂,马力全开。而且群像戏的调度一直是他强项。穿插的泰伦斯马力克式自然景观过场属于高级遮羞。没有别的把节奏慢下来的办法了。但凡这种脑力激荡,狂喷的电影都容易烂尾,麦凯算把电影安全着落在灾难片的心理舒适区。论收尾就是麦凯和库布里克最大的差距。

53分钟前
  • liummc
  • 推荐

经过了 2021 年后,电影中描写的世界末日都是可以忍受的了……

55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还挺喜欢的。讽刺得火力全开,每一记都是直给球。低级黑没问题啊,关键有黑的自由,何乐而不黑?地球另一侧的素材,扫一扫够黑10小时的,试问谁敢呢?评论区说什么“后疫情时代”,这才哪跟哪,还远着呢,明年也不一定能“后”。经历了两年新冠肆虐,我唯一不怀疑的是:再来一场全球危机,人类照样还是这副无药可救的德性。彗星洗劫后的太空,犹如一场欢乐嘉年华,人类文明的团灭,只是洪荒宇宙放的一个屁。最感动的时刻,居然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那一幕。另:全台班卡司能不能搽点润手霜啊?一个个的,瞧那手干巴的。马克.里朗斯的假牙一说话都快掉出来了。

5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3.5 一些自以为是的讽刺幽默,搞了半天也没讲出什么新鲜玩意,权当看看这个豪华阵容。前夫真的完全就是胖头鱼本鱼。

60分钟前
  • 潮汐观察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