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马车1921

HD

主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希尔达·博里斯特伦,托雷·斯文贝里,阿斯特里德·霍尔姆,康科迪娅·塞兰德,托尔·魏登,埃纳尔·阿克塞尔松,奥洛夫·奥斯,尼尔斯·阿雷恩,尼尔斯·埃尔夫斯,希尔杜·利特曼,约翰·埃克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1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2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3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4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5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6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13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14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15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16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17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18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19幽灵马车192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幽灵马车

伯格曼最爱的电影之一,影片的导演兼主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也是伯格曼享誉世界的经典名作《野草莓》的主演。

影片使用了极为高超的的多重曝光技巧来展现幽灵马车在海上、在街道行驶的场景,也描绘了人们的灵魂,这与影片所要营造的氛围相得益彰。

影片中出现在各种场景中的门,一方面有效地描述了角色所处空间的边界和布局,另一方面隐喻着角色在物理上、心理上的孤离和隔绝;而打开门的动作都是由修女完成的,也暗示了她救世主一般的角色。

设计和布景在影片的内容中产生了联系,比如大卫破败的家与修女考究的家之间的对比,再比如精心设计的旅馆和粗糙不堪的监狱之间的对比。

影片使用了一系列错综复杂而又结构鲜明、逻辑清晰的闪回,向我们叙述了大卫的经历遭遇和心路历程。他是一个酗酒如命的人,他也因此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使得原本圆满美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他也落得了流落街头、无依无靠的悲惨境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虔城善良的修女,受到了她无私的帮助,而修女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他。

影片通过对于修女填补衣服、添加被褥以及她富有感情的眼神的细腻描述,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修女出现的段落是那么温情,仿佛周围的一切被她的美好所感染,让我们一再忘却了大卫的肮脏混乱和邪恶丑陋。咳嗽的细节则暗示了修女那令人悲痛的命运。

影片赞颂了修女的博爱精神,奉劝人心向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震撼人心的情感。修女牺牲了对大卫个人的爱,希望他能获得救赎,因此我们能感悟到世间真挚、浓烈的大爱,这是这部影片最大意义。

 2 ) 关于《幽灵马车》

这部电影在1921年1月1日上映,由瑞典导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导演,片中故事也发生在新年之夜,传说每年的最后一个夜晚,新年钟声敲响之时死去的人会成为死神的仆人——为死神驾驶"幽灵马车"并且收获死人灵魂的车夫。一个罪孽深重的流浪汉在此刻即将被夺走生命之时,一个病重虚弱的修女用基督之爱拯救了他......本片具有一些宗教色彩和超现实主义色彩,并且对后世电影大师有一定的启发。 ●剧作模式 对于这部1921年的电影作品,它的剧本故事的成熟和戏剧性是令人惊叹的。在影片开头,濒死的修女口中一直叫着"大卫"的名字,执意要在弥留之际见他一面,这时便设置了一个悬念——大卫是谁,后来出现了几个流浪汉喝酒的镜头,这是还未介绍流浪汉的身份,当一个流浪汉讲完"幽灵马车"的传说后,才由来叫流浪汉去见修女的警察点明了这个流浪汉的身份,他就是大卫。在这个流浪汉"死"后,死神的车夫来叫流浪汉来做他的接班人——下一任幽灵马车车夫,这时用了多处插叙来讲述了流浪汉和修女所有的故事。宏观整部电影,叙事模式是古典模式,中间运用了插叙手法来解构前因后果,开头发展高潮结局,故事内容一波三折,完整又条理清晰。 主人公的人生路线和心路历程可窥见现代好莱坞一些电影中的堕落主人公寻找心灵出路的过程,现称"3R"路线,Rebellion(反叛),Ruin(毁灭),Redemption(救赎)。流浪汉最初因酗酒入狱,又因为弟弟醉酒过失杀人而为弟弟坐牢,后来妻子带孩子离开他,他便开始反叛,在教堂做礼拜布道时大声嘲笑,渎神蔑视上帝,对帮助他的修女恶语相向,酗酒赌博无恶不作。后被酒友失手打死(毁灭),在经历了与死神的车夫的对话和修女为自己争取生命之后幡然悔悟,实现了救赎。

修女恳求车夫

●画面与配乐 本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现实主义色彩。超现实主义电影强调梦境的重要意义,在流浪汉与死神车夫的一系列对话和活动之后,流浪汉从墓碑上醒来,一切恍然如梦却又无比真实,这种经历让流浪汉实现了自我救赎。电影《野草莓》中,主人公也在梦境之中感受到了关于死亡的恐惧,启发了自己关于过往人生的思考。超现实主义电影在上世纪20年代的法国兴起,本片可以说是欧洲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之一。在画面上,多处使用叠印效果来表现车夫驾驶幽灵马车的来临,片中某个自杀男人的灵魂收割和海上马车出现然后海底摄魂的特效令人惊叹。

海上马车
海底摄魂

在车夫出现在自杀男人办公室门口的构图与1922年的德国奇幻电影《诺斯费拉图》的构图存在相似之处——人物在房门的中轴线部分出现,仿佛置身于棺材之中,这种构图现称"棺材式构图",后来的好莱坞同题材电影《木乃伊》(1932)也能发现这种专为鬼魅服务的构图方式,为画面增添了些许诡异色彩。

诺斯费拉图
流浪汉醒来

配乐对于默片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本片的配乐以小提琴为主,其他乐器为辅,随剧情的一波三折而无缝转换。与我最喜爱的导演之一,埃里克冯施特劳亨在1922年上映的电影《情场现形记》相比,后者的纯钢琴配乐的戏剧张力就不如前者。近一百年前的电影的声画手法和剧作模式就如此成熟,令人敬佩,也值得当代电影人反省自身。 ●宗教和人生 "上帝,让我的灵魂在它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本不信仰上帝的流浪汉在即将被车夫带走之际发出了对上帝的恳求。

在历史背景下,瑞典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国家,至今90%的孩子都会受洗,宗教也一直都是一些电影大师们在电影中深切探讨的话题。瑞典大师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处女泉》等都发出了对上帝的追问和对人生哲学的探讨。可以说,伯格曼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斯约斯特洛姆的启发。《第七封印》中骑士与死神的博弈和骑士对死亡的恐惧,与流浪汉的怕死和与车夫的讨价还价异曲同工;马戏团一家人的纯洁虔诚与本片的修女的善良纯洁无私形成对照。《幽灵马车》中流浪汉角色对妻子孩子的冷漠无情,或许也是使伯格曼产生共鸣的原因之一,伯格曼从小缺失父爱,《野草莓》中就刻画了一个冷漠自私的父亲形象,并请了78岁的斯约斯特洛姆出演这个角色,有人说"没有《幽灵马车》就没有《野草莓》",这个说法虽然有点绝对,但也不是不无道理。

《野草莓》中的斯约斯特洛姆

另外,致敬本片的电影还有美国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闪灵》,斧头劈门欲杀妻儿的桥段,相信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

斧头劈门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先锋总会被超越,但经典永远不会过时"。艺术就是如此,在当代五花八门的媒体和丰富多彩的影视世界里,人心浮躁,世风炎热,有空不如好好看一部默片,也能感觉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乐趣。

 3 ) 复活

影片优美的小提琴配乐和奇幻、荒诞的画面打造了一场超现实主义的视觉盛宴。影片虚构的死神故事充满了宗教的色彩。生前罪孽深重的人将在除夕夜的钟声敲响时被死神带走魂魄,接受应有的惩罚。这个故事如果放在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生前罪恶深重的人死后将会被黑白无常勾走魂魄,到阴曹地府经受惩罚,可见中西方对于人性的善恶都有各自的理解和信仰。
  死神这一角色既代表了正义的捍卫者,又代表了邪恶的惩罚者,当一个人被选为死神,他就要驾驶幽灵马车,寻找逮捕其他罪孽深重的人 。 影片中的酒鬼因为引诱身边健康、善良的人 ,使那些健康的人也沾惹上抽烟、熏酒的不良习气后,他变沦为了下一个死神。 当昔日的朋友在除夕夜拒绝探望修女被朋友用酒瓶打死后,他即将被死神带走,死神为了完成修女的遗愿带他去见修女,面对着修女他回想起了自己的曾经。影片开始采用倒叙的手法从头开始回忆他是如何从健康的人沦为酒鬼的,也一点点揭开他心底的伤疤和痛苦。叙述他如何从善良、健康的父亲沦为了邪恶、丑陋的酒鬼。他的心灵由于熏酒、抽烟被恶习所占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逐渐被邪恶所覆盖,他怒对妻儿、开始自己无限的复仇和寻找,他开始报复善良的修女,嘲讽别人的善行,引诱健康的人喝酒,对任何事情都不屑一顾。可善良的修女一直心怀一份爱,一份都受苦难的人的同情心,一直劝导、引诱他找回真正的自己,用自己的爱去打动着这个误入歧途的男人,可男人却不知悔改,愤怒、狂躁 丝毫不领会别人的好意,总是一意孤行,发泄着自己的愤怒,他人性中的善良早已消失不见。最后的代价是死亡。
    当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情节的前因后果一点点剖析出来,让故事的脉络明晰后,我们才终于明白了男人也是被动的成为了邪恶的人,他的心灵一开始是美好的,可后来由于酗酒、抽烟变得越来越放荡,这个故事编写在二十世纪初,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主题现在看来仍然不失他的魅力。如今多少人由于沾染恶习抛弃家庭、抛弃朋友,走向了通往深渊的不归路,如果真有死神的话,他们要开多少辆幽灵马车呢?估计能组成一个大车队了。
        我爱这部影片,无论是故事和配乐,还有人物们生动的表演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4 ) 《幽灵马车》--被载入史册的恐怖片

专业技术类影迷应该会为本片的摄影技术而发狂,大量的闪回、迭印技巧等等令人不明觉厉的技术让这部影片在如此久远的年代便散发出超现实的光辉,驾驶着鬼车的死神使者穿墙踏海去搜寻着死者的灵魂,阴郁的蓝色让这一系列慢动作的诡秘更增一分。这部瑞典的作品以宗教意味的故事向世界传播了爱和奉献的伟大,它带着上个世纪独特的认真的说教意味,将一个类似于《圣诞欢歌》的鬼故事讲的感人至深,即便在现今口味被养叼了的影迷眼中,它也绝对不会过时。顺便提一下,本片的导演是《野草莓》的男主角。

分幕式的默片在听觉上从来不会逊色,在修女即将死去还要坚持为罪恶深重的酒鬼祈福时,背景音乐相当大气绵柔,带着教堂音乐的宏伟敲打着观者的心。将近两个小时的影片用倒叙和插叙将这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娓娓道来,最终酒鬼重生,和家人幸福的生活了下去。

这里就有个疑问,修女一直劝说酒鬼改邪归正甚至不惜与死神讨价还价,这样的奉献固然伟大的感动的人内牛满面,但镇子里受苦的人如此多,最主要的便是酒鬼的妻子以及两个小孩,受的苦已经够多还要被劝说回到经常家暴的酒鬼身边,这样的爱是否有失公平?因为酒鬼的到来而使整个镇子染上了肺痨,而坏人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好人在受苦却还要被劝说“亲、要给好评哦”,上帝的博爱就是这样无私的么。

酒鬼劈门和妻子给孩子穿衣在两个房间交互呈现,不知《闪灵》有没有借鉴此处,真的很揪心,但最闹心的是妻子明知道丈夫在拿斧子劈门,已经迫在眉睫了,还要给孩子裙子的每一颗扣子都扣对才能逃跑,这是强迫症吗

全片唯一一处粉红色的配色,是酒鬼在被人引诱成为酒鬼前的幸福生活

 5 ) 库布里克借鉴,伯格曼看了不下1000次,《幽灵马车》的伟大已无需多言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问世,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

之后乔治·梅里爱和埃德温·鲍特让电影改变了电影的叙事结构,拍摄方式,以及剪辑方法,让电影正式成为艺术。

1915年,大卫·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打破了之前逢电影必短片的模式,电影有了现在长片的样子。

而1921年的《幽灵马车》距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才区区六年,在电影初具雏形的时候又让我们见识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库布里克执导的《闪灵》中斧劈木门,“Jonny is here”的名场面来自《幽灵马车》。

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七封印》借鉴于这部电影,《幽灵马车》同时也是伯格曼最喜欢的电影。

据说看了不下1000次,更是将该片导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奉为给自己传业授道的老师。

当年如果维克多不参演《野草莓》,这个项目便无限期停工,可见《幽灵马车》对伯格曼的深远影响,也足见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的伟大。

毕竟瑞典电影自维克多之后,再次走进世界电影史,要等到50年代的英格玛·伯格曼了,《幽灵马车》的影史地位再度彰显。

《幽灵马车》以多次曝光制造出叠影的效果远胜于乔治·梅里爱,后者的特效仅限于室内,而维克多将特效带到了室外,融于自然当中。

片中所运用的交叉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方法较为成熟,与埃德温·鲍特相比更胜一筹。

尤其是男主被女主锁在厨房,男主用斧头劈门的那段平行蒙太奇,让紧张的氛围感极其浓烈,怪不得连库布里克都要模仿。

至于《幽灵马车》的剧本结构和人物刻画比大卫·格里菲斯使用的还要娴熟。

《幽灵马车》中男主浪子回头、弃恶从善、自我救赎的心理转变过程,导演维克多的描绘细致入微,变化层层递进,情绪由浅入深,让观众得以共情。

故事以五幕剧的方式展开,辅以倒叙和闪回再闪回的表现手法,让电影变成了三层叙事结构,颇有早期多线性叙事的样子。

这种结构的高明之处在于故事精彩纷呈,杂而不乱,完整程度高。

如今100年过去了,电影的技法越来越多了,可导演们却越来越倒退了,他们连单线故事都讲不明白,更别说《幽灵马车》中严丝合缝、环环相扣的多重叙事了。

不知这是电影的幸事,还是坏事,发展了百年,回过头依旧在原地踏步,电影果然如戈达尔所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

 6 ) 浅感

被狠狠震撼到,这时1921年,斯约斯特洛姆就导出了如此成熟的长故事片。同时期,我国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拍出的《劳工之爱情》,还是作为短故事片的成熟代表。 虽然视听语言上,《幽灵马车》还不算成熟:没有特写镜头,中近景较少,大多是全景,拍摄人物关系时也存在越轴情况,但这些无法掩盖它在叙事方面的优秀。 倒叙、故事里套故事、回忆闪回、台词悬念、前后照应,让人直呼绝绝子!再加上KTL Stephen O'Malley and Peter Rehberg的配乐,电影体验感飞升直上(第四幕的小提琴曲实在太好听了!!! 角色塑造上,大卫汉姆的转变过渡得相对自然,在救妻子和孩子的那场戏里,导演将故事时间不断拉长,创造出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的效果,加强了观众的紧迫感,加以此时高潮迭起的配乐,体感绝佳。这段大概借鉴了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技巧(在1916年《党同伐异》母与法篇体现得最为突出)。 尤其赞叹汉姆夫人的演技,她通过眼神变化,肢体动作,把角色的欢欣、纠结、苦痛、绝望、悲伤、希望表演得出神入化。 太过值得五星。

 短评

唯有默片时代光影和构图才能显示这么强大的叙事力量 万分喜欢这个故事 而这个女性角色的主观能动性和丰满程度才是出人意料:)Sjöström镜头感真是厉害 这才1921年

2分钟前
  • 寒莓根
  • 力荐

死亡

3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推荐

叙事真狂,倒叙,不停的回忆。中间还有一段是闪回再套闪回的结构

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9/10)1、斯约斯特洛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载入影史的二次曝光,冷暖色调区分场景,倒叙与闪回使故事丰富饱满,导演本人的表演十分精湛,修复版后的配乐绝佳。2、忏悔与救赎,用古老传说续写个人命,倒叙的讲述不断深入忏悔式的“回忆录”。3、《闪灵》中斧头劈门的灵感来源,启发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七封印》。4、相比伯格曼和库布里克一路绝望到底,斯约斯特洛姆则更相信人性之光,终可救赎。

6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难以想象这居然是一部90年前的影片。无论从场面调度还是从特技效果还是摄影来说都无可挑剔。故事的出题充满瑞典人的那种纯朴的智慧……

11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CC版。配乐极好,看完之后我又重播了几段,不看画面,只听音乐。CC版附带的花絮里,伯格曼谈起斯约斯特洛姆,完全像是一个获得了很多智慧,即将老去的人,在谈自己的父亲。

15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1.库布里克与伯格曼最爱电影之一,原来瞩目于末世图景的老库也有颗企盼拯救的心。2.伯格曼说,若斯约斯特洛姆拒绝主演,将不会有[野草莓]。3.倒叙与闪回交织的结构(甚或闪回套层)为这则牺牲与教化的故事添上了别样魔力。4.双重曝光效果令人叹绝。5.死神后启[第七封印],斧劈门为[闪灵]借鉴。(9.0/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最后看出力道。宗教劝人向善片。氛围节奏都很好。自导自演。当时的特效效果也不错。

22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上帝,让我的灵魂在它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如果没有宗教布道的预设前提,结尾就应该收在大卫妻子自杀,他背负悔恨去做马车夫那儿,毕竟爱可以救赎一个罪人,但是无法弥补他的过错。叙事上的闪回里套闪回还真是大胆的设计,叠印表现幽灵效果也还不错。四星半。

23分钟前
  • 鬼腳七
  • 力荐

很喜欢这个故事

2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瑞典电影对于生/死、罪/赎这两重元矛盾的迷恋在《幽灵马车》中得到了一种源头性的展现。

31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五幕。老毛病了,更想看没有救赎的结局。不过不认同价值观不妨碍欣赏影片。整体哀伤,浪漫,细腻,表演和配乐均功不可没。幽灵马车缓缓收走灵魂和上一年的车夫缓缓走下马车的场景都很爱。以及一句题外话:最近看的印象深刻的片都和酗酒有关。酒鬼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清醒后要面对更加dull, blatant and bleak的世界,这非常困难。

35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据说博格曼看过1000次,很多元素确实在博格曼电影中反复出现,比如说对于死亡的恐惧与迷恋,魔术般的宗教救赎,甚至那个死神的马车和人性的双面性,前半段犹如恐怖片,幽灵马车行驶在空旷的旷野,行驶在萧瑟的海边,行驶在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可怜的人死了,灵魂出窍,马车夫搬走了魂魄,后半段变为了道德情节剧,用一个非常基督教救赎的故事来寓言了人性本善的道理,男主角沉迷于酒精,家破人亡的惨剧,但一场关于死亡的梦境却救赎了他,死亡引领他找到了活着的美好,在电影最后结尾那个戏剧性反转的场景中,幽灵与现实的对话,无力又沉默,仿佛人类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听到上帝的声音,以当时的技术能力来说,许多夜晚场景完成度让人咋舌,灵魂出窍的戏也使用了多台摄影机反复拍摄才能完成,百年前的电影居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36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可能是今年看过的最震撼的结尾,可能是默片时代最好的救赎故事之一,伯格曼能以此被启发,丝毫不奇怪。如此大段的闪回叙事放在有声片里可能是失败的,但影片成功地将如此多的闪回插叙合理安排,化为动力,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升华。惊人的叠影特效,本片虽不是首创,但一定是做得最完美的。

41分钟前
  • TWY
  • 推荐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电影发展的见证,《幽灵马车》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它利用胶片叠印塑造了死神及马车的效果,而无论是分章节叙事还是前面铺陈部分的俄罗斯套娃式结构抑都影响了日后导演的电影语言尤其是伯格曼。如同北欧民族色彩的《浮士德》,在看似恐怖的死亡语境下探讨灵魂的救赎与和解

45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午夜,老旧的幽灵马车伴着尖锐而令人不安的“嚎叫”声缓缓逼近,空灵而悠长的钟声适时敲响,为幽蓝的夜色献上了死亡和宿命的二重奏,或激昂,或凄切,百转千回,绵绵不断。诡谲的变奏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彼此交错,用错综复杂的闪回拼凑出故事的全貌,在被凝固的时间里实现了主角的自我救赎。《幽灵马车》以其先锋的手法、隽永的故事以及如散文诗一般的气质名扬欧洲,影响甚广,而斯约斯特洛姆煞费苦心制作的叠影效果反而被遗忘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50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你們懂的 f63e595835 射手中字

55分钟前
  • PEEEEE
  • 还行

伯格曼的师父斯约斯特罗姆的名作,亦是伯格曼最爱的电影,影响其一生的电影创作(包括伯格曼式特写的用法)。第二幕开始的第二人称叙事真是神来之笔。斯约斯特罗姆的演技实在精湛。默片年代的神作。

6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闪回有《野草莓》的味道,死神的形象和手持的镰刀又可联想到《第七封印》,《闪灵》砍门最早出处原来在这,看来不止伯格曼连库布里克也曾受此片影响。宗教外表,爱的本质,于我最受用。音乐也不错。

1小时前
  • Derridager
  • 力荐

将近一百年前的叙事就已经三层嵌套了,连库布里克都抄袭了,色彩又无意击中假如,哎后来人越来越难做了真是!就这个视效,1921年啊!不膜拜等什么!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