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与彼处

HD国语

主演:赵魏,黄唐一佳,岳鼎,田肖玉,王艺铮,李子芊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2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1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2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3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4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5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6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13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14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15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16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17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18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19此处与彼处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此处与彼处》的一些背景

1.使用录影技术、强调主体性与生产,是戈达尔在这段时期几部影片的一贯特色,密耶维尔(安-玛莉·米耶维勒)则是他的共同合作伙伴。第一部,也是最有规划的一部是《此处和彼处》(1974),这部影片包含了《直至胜利》一片的部分片段,以及有关当代法国社会的影像。戈达尔将两者排列组合在一起,是想捕捉巴勒斯坦革命(彼处)和法国消费社会(此处)二者之间的差距。连接此处“和”彼处的这个连接助词“和”(et)才是本片探索的焦点所在: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存在(法国)与那里的斗争(巴勒斯坦)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个电影工作者又如何创造出能够衔接二者的声音及影像呢?(《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p19)
2.戈达尔与让·皮埃尔-高兰等创立的吉加·维尔托夫小组在1970年就宣告解散了,所以这部影片跟这个小组没有关系。
3.1972年戈达尔离开巴黎,他协同安-玛莉·米耶维勒在阿尔卑斯山下的格勒诺勃城设立了名叫“声影制作社”(Sonimage)的制片公司。《此处与彼处》应该是这个制作公司的产物。

 2 ) histoire

"chaque fois une image vient remplacer l'autre; chaque fois l'image d'après chasse celle d'avant et prend sa place; tout en gardant bien sur, plus ou moins le souvenir: et c'est possible parce que le film bouge, le film bouge et que les images ne viennent pas enregistrées ensemble mais séparément, l'une après l'autre; sur leur support; et au total, c'est le temps qui a remplacé l'espace, et par là sa place, ou plutôt; c'est l'espace qui s'est enregistrée sur le film sous une autre forme, il n'est plus tout à fait l'espace, mais une sorte de traduction, une sorte de sentiment que l'on a de cet espace; c'est à dire du temps. Et le film, c’est à dire en somme, les images à la chaine, rend bien compte à travers des séries d'images de ma double identité, espace et temps, enchainés l'un à l'autre…

Nous sommes, peu à peu, remplacés par des chaines ininterrompues d'images, esclaves les unes et les autres, chacune a sa place comme chacun entre nous, à sa place dans la chaine d'événements, sur lesquels nous avons perdu tout pouvoir."

 3 ) 此处与彼处

使用录影技术、强调主体性与生产,是戈达尔在这段时期几部影片的一贯特色,密耶维尔则是他的共同合作伙伴。第一部,也是最有规划的一部是《此处和彼处》(1974),这部影片包含了 《直至胜利》一片的部分片段,以及有关当代法国社会的影像。

戈达尔将两者排列组合在一起,是想捕捉巴勒斯坦革命(彼处)和法国消费社会(此处)二者之间的差距。连接此处“和”彼处的这个连接助词“和”(et)才是本片探索的焦点所在: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存在(法国)与那里的斗争(巴勒斯坦)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个电影工作者又如何创造出能够衔接二者的声音及影像呢?

完成《此处和彼处》之后,戈达尔和密耶维尔在1975年又着手拍摄了 《第二台》,它是先以录影机拍摄,然后再转录为影片。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妇女与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但它的片名包含了多层的含意:一、它直接切人片中的主题——妇女 (第二性),二、这部影片和十六年前的成名作 《精疲力尽》同属一个导演一—戈达尔,同一个制作人一—乔治。博一雷加尔,以及同样的制片预算。

 4 ) 此处与彼处

/戈达尔_声音影像与政治 / P19

使用录影技术、强调主体性与生产,是戈达尔在这段时期几部影片的一贯特色,密耶维尔则是他的共同合作伙伴。第一部,也是最有规划的一部是《此处和彼处》(1974),这部影片包含了 《直至胜利》一片的部分片段,以及有关当代法国社会的影像。

戈达尔将两者排列组合在一起,是想捕捉巴勒斯坦革命(彼处)和法国消费社会(此处)二者之间的差距。连接此处“和”彼处的这个连接助词“和” 才是本片探索的焦点所在: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存在(法国)与那里的斗争(巴勒斯坦)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个电影工作者又如何创造出能够衔接二者的声音及影像呢?

完成《此处和彼处》之后,戈达尔和密耶维尔在1975年又着手拍摄了 《第二台》,它是先以录影机拍摄,然后再转录为影片。

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妇女与性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但它的片名包含了多层的含意:一、它直接切人片中的主题——妇女 (第二性),二、这部影片和十六年前的成名作 《精疲力尽》同属一个导演一—戈达尔,同一个制作人一—乔治。博一雷加尔,以及同样的制片预算。

 5 ) 戈达尔这个小伙......

《此处与彼处》

此处:巴黎
彼处:巴勒斯坦

此处:

七十年代的巴黎电视机正在蓬勃的发展,这个时候,戈达尔却对电视进行了严厉的抨击,他认为电视的出现剥夺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选择权,大量的影像出现,却没有让观看的电视人接受到影像传达出来的讯息。电视依然是工业的产物,与其说戈达尔在抨击电视的出现,不如说,戈达尔依然在抨击工业文明以及产物。

彼处:

七十年代正是巴以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一部分土地,导致巴勒斯坦人民流离失所。而通过巴以战争又延续到犹太人和纳粹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戈达尔的聪明之处。巴勒斯坦的苦难影像和犹太人遭受的悲剧影像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正是,彼处中的此处与彼处。

在我个人看来,这是戈达尔电影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在电影中,他更多的关注点是媒体的导向性,在分级制度尚未实施之前,大量的色情电影充斥着人们的视野,媒体对于色情产物不加制止。而对于一些实事性的内容,比如巴以关系,战争等内容又做了简化。《此处与彼处》这部电影正是用纪录片的手段来嘲笑电视新闻提供的单一信息,进一步讽刺了当局对于媒体的掌控。

此处:资本主义
彼处:社会主义

当资本主义国家沉浸在工业发展带来的产物中时,社会主义国家却不得不面对战争带来的戕害。在本片中,我们看见的不再是戈达尔偏激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猪门酒肉臭,路由冻死骨“。戈达尔认为,当罢工,士兵,游击队,妇女,小孩等革命中的力量指向和政治,历史,战争,生活,艺术合二为一的时候,便是电影最终极的意义。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学者把戈达尔的作品分为前戈达尔和后戈达尔两部分,两者之间的分界线便是1968年戈达尔加入维尔拖夫小组以后。激烈的政治态度,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让戈达尔的作品不仅仅扮演者电影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一种工具,一种通过影像来了解世界的工具。在整个七十年代中,戈达尔的作品已经走出电影的范畴,影像拯救世界的观点越发的明显。他试图用真实的影像来抨击电视影像的虚伪以及失真,从而怀疑电视产生的本身目的是为了帮助统治,而不是为了信息的传达和告知。

此处:歌舞升平
彼处:硝烟四起

经历过硝烟四起最后依然会走向歌舞升平,繁华的背后依托的是工业的进步,在本片中,彼处的战争恰好是此处曾经经历过的灾难,有时候和平看起来只是假象,战争的爆发往往只是一瞬间。此处与彼处,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对立面,也是这个世界的对立面。

 6 ) C'est facile de diviser le monde en deux.

Ici et Ailleurs, Révolution française et Révolution arabe, Victoire et défaite, Étranger et nationale, Vite et lentement, Partout et nulle part, Être et avoir, L'espace et temps, Questions et réponses, Entrée et sortie, Ordre et désordre, Intérieur et extérieur, Noir et blanc, Encore et déjà, Rêve et réalité,Ici ou ailleurs, Puissant ou misérable, Aujourd’hui ou demain, Normal ou fou, Tout ou rien, Toujours ou jamais, Homme ou femme, Plus ou mains, Vivre ou mourir, Pauvre ou riche

C'est facile de diviser le monde en deux.

 7 ) /戈达尔-影象声音_P17

/戈达尔-影象声音_P17

使用录影技术、强调主体性与生产,是戈达尔在这段时期几部影片的一贯特色,密耶维尔划是他的共同合作伙伴。第一部,也是最有规划的一部是《此处和彼处》(1974),这部影片包含了《直至胜利》一片的部分片段,以及有关当代法国社会的影像。

戈达尔将两者排列组合在一起,是想捕捉巴勒斯坦革命(彼处)和法国消费社会(此处)二者之间的差距。连接此处“和”彼处的这个连接助词“和”(et)才是本片探素的焦点所在: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存在(法国)与那里的斗争(巴勒斯坦)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一个电影工作者又如何创造出能够街接二者的声音及影像呢?

 短评

“为了听到彼处的声音,在此处学会去看,为了看到别人所做的事,互相之间学着去听,他人就是我们的此处与彼处。”

6分钟前
  • L’espoir que
  • 力荐

维尔托夫小组时期最对我胃口,高达在此片中详细进一步阐述了它的音、声和图像三位一体蒙太奇技术的构成和原理。

7分钟前
  • Kill tcyxzmy
  • 力荐

8.0/10。①围绕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这个主题展开的电影。②一种带着尘土感的「激情(契合文本)而又不失优美」的氛围。③通过摄影、台词、声音、剪辑、多重曝光、多屏画面、异媒介信息/历史影像资料插入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④有些地方表意太具体,有些地方又抽象地如后期戈达尔,这种拼凑导致影片“四不像”。

10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84/100 强调电视媒介、录影技术、影像的生产及它与“我”的主体性的关系,辩证、分解、理智地看待影像、看待电影(声音与画面)蒙太奇作为政治武器的依据。“声音太大了”,大到能够蒙蔽,让人无法“看见”影像本身。此处与彼处,归根到底两者之间的存在与沟通才更为重要。

15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以前的电影是一段一段的

17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1970年戈达尔及其所在的维尔托夫小组接受巴解组织的8000元委托,赴约旦和巴勒斯坦拍摄题为《直到胜利》的宣传片。几个月后爆发黑九月事件,项目显然只能搁置。几年后戈达尔遇上安娜-玛丽,又重新把那些素材拿出来,当成电影纪录虚假问题的批判例证,掉转矛头批判起原来的维尔托夫小组。“此处是指看着电视的法国家庭,彼处是指巴勒斯坦革命的画面”,无非就是对比蒙太奇的运用,并无创新之处,只是把一直表现手法重复滥用。把梅厄夫人和希特勒不断划等号,而对于1972年奥运会的“慕尼黑惨案”却硬洗成归因到以色列对穆斯林的屠杀,这岂不成了支持用恐怖主义实施报复?戈达尔永远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所有人,自己却躲在法国和新娶的妻子玩弄视频把戏,十足的键政魔怔人。

21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亦是多年前在法国电影学校看的,还没字幕,为此完全没看懂(估计有字幕也一样),但倒很喜欢整部片的气息。

24分钟前
  • 粟熙
  • 推荐

“我们期望的,不是在我们所在的地方,而是在我们不在的地方,革命。”

29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挺有意思。戈达尔用自己1970年拍的电影Jusqu'à la victoire的影像构件了一部新电影。感觉从具体政治课题转向了人如何看、理解和使用文本和影像。

33分钟前
  • Han
  • 还行

The biggest sin for humans is ignorance, and the ignorance of your ignorance. Godard in the film calls attention to the ignorance of people under mass media and capitalism, the ignorance towards the Thrid World and others' suffering.

37分钟前
  • vanessa
  • 推荐

以巴勒斯坦七十年代的反抗为议题,但实际上是一部讨论在第三世界革命社会与第一世界消费社会之间的图像政治,此处在法国,彼此在巴勒斯坦,第三世界如何被制作成影像,通过电视来影响消费社会的人们对第三世界的政治情感。对戈达尔来说,重要的是讨论图像政治,而不是政治表态。

40分钟前
  • Eco
  • 推荐

“在每个瞬间,世界都截然不同,成为暧昧而又复杂的系统的一个部分,不管是什么画面。”-“为了忘记工厂,他看色情杂志。”-“你想以时间来占据空间?”--此处与彼处的连接点是什么?为什么此处能到到达彼处?我将如何到达彼处?此处为何及如何变成彼处?戈达尔:把世界一分为二太简单了,这是错误的。

41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1、戈达尔“维尔托夫小组”作品之一。2、它当然不是故事片,但是也绝对不是纪录片,戈达尔是电影史里的裂隙,正如他试图在本片中揭示电影自身的断裂一样。3、葛大爷(如果译成葛大耳的话……)越老越战越战越勇,牛逼二字就是这么写的。电影的成规惯例语言语法在他看来都是扯鸡巴蛋,甚好。

4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从中东世界出发,戈达尔和他的维尔托夫小组思考着1970年代的纪录影像...... 而2010年代的这种影像,和本片中呈现的,本质又会有何不同?世界依旧被无限量的噪音和垃圾影像包围着,而也有一小撮人用小型摄影机器,背对着兜售他们的资本家,来纪录着改变和革命,戈达尔甚至又将中东摆到了其新作的中心地区,无疑也证明了这部影片的卓越眼界,两个时代,此处与彼处,关于影像的历史轮回仍旧继续着。

48分钟前
  • TWY
  • 推荐

尋求斷裂點的粘合可能,此處與彼處只是一處,此時與彼時也是一時,戈達爾的空間、時間哲學。

51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打开戈达尔的钥 ♂匙;以前看贝托鲁奇关于卡门的采访,他说他们不想错过这个向戈达尔致敬的机会,虽然卡门比起他之前的作品已经比较好莱坞化了。彼时作为一个高中生无法理解卡门哪里好莱坞了,如今看了这个豁然开朗....

55分钟前
  • Anarchy
  • 力荐

@FA&SP the conscience of cinema

60分钟前
  • sonoko
  • 力荐

这不是在拍政治的电影,而是政治性的拍电影。

1小时前
  • 荒也
  • 推荐

为了听到彼处的声音在此处学会去看为了看到别人所作的事情互相之间学者去听。他人 那就是。。。我们的此处和彼处。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1小时前
  • ml
  • 还行

此处是片中看电视的法国家庭,也是正在看这部电影的我们,而彼处是巴勒斯坦的人民,也是此时身处战争中无家可归的外乡人。在同一时间世界不同角落上演着不同的境况,幸亏有戈达尔这样的影像记录者让我们不要忘记他人的处境。

1小时前
  • 超cute侠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