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灵马车

HD中字

主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希尔达·博里斯特伦,托雷·斯文贝里,阿斯特里德·霍尔姆,康科迪娅·塞兰德,托尔·魏登,埃纳尔·阿克塞尔松,奥洛夫·奥斯,尼尔斯·阿雷恩,尼尔斯·埃尔夫斯,希尔杜·利特曼,约翰·埃克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幽灵马车 剧照 NO.1幽灵马车 剧照 NO.2幽灵马车 剧照 NO.3幽灵马车 剧照 NO.4幽灵马车 剧照 NO.5幽灵马车 剧照 NO.6幽灵马车 剧照 NO.13幽灵马车 剧照 NO.14幽灵马车 剧照 NO.15幽灵马车 剧照 NO.16幽灵马车 剧照 NO.17幽灵马车 剧照 NO.18幽灵马车 剧照 NO.19幽灵马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19】《幽灵马车》:灵魂摆渡——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幽灵马车》 Körkarlen 年代:1921年 / 国家:瑞典 / 导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 主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希尔达·波利斯特伦、托雷·斯文贝里

     相传人在死后,死神会派出一辆马车将他的灵魂带走,而正是这部电影,让死神的样子终于公开示人:他穿着长褂,帽子遮住头部,手里还握着一根长长的镰刀。费里尼在《第七封印》中塑造出的死神形象就从这部电影而来。
     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赎罪的故事。有肺痨的大卫想要报复社会,让所有人都患上肺痨,甚至是自己的孩子。他粗鲁、野蛮,整日酗酒,气得老婆都离家出走了。但是一个修女却爱上了他,忍受他的臭脾气,还帮他找到了老婆。不幸的是,修女自己感染了肺痨,临死前她还跟死神讨价还价,希望以自己的生命来让大卫免于一死。大卫的确是个不讨人喜欢的角色,尤其是不知感恩,但这样一个粗鄙的灵魂要想得到洗礼,重新经历一次生死无疑最能触及灵魂深处。所以他真的死了,死后他看到了修女的虔诚和妻子因绝望而企图自杀,终于良心发现。在这个充满宗教意味的故事里,包含着倒叙,而倒叙之中还有倒叙,将这个关于贫穷与堕落的粗糙童话美化地像诗歌一样。95年后,这个故事可能会在一些人来看有些无法理解,尤其是修女那份执着的爱,但处于现实和地狱之间的痛苦,一定会让现代人感同身受。

亮点
第19分钟,那辆幽灵马车停在了一座大宅前,宅子里有一个男子开枪自杀,死神的马车夫走进屋里,抱起男子的尸体,将他运上马车。之后,马车又开到海上,车夫拾起一位溺水身亡的人,也将他运上车。这辆神秘的幽灵马车甫一出现就极具惊悚效果,叠印技术的运用使得鬼魅气氛扑面而来。



骇点
第68分钟,妻子为了防止大卫伤害到孩子,将他锁在里屋。大卫精神失控,拿出斧子狂劈门锁,而妻子则赶紧为孩子穿上衣服,准备逃跑。一面是疯狂的斧子,一面是紧张的妻子,两个画面的交叉剪辑增强了恐惧感。而大卫用斧子劈开门的画面,像极了《闪灵》中的那一幕,不知道库布里克有没有受到这部电影的启发。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2 ) 伯格曼最爱的电影

电影的故事第9篇

2018年5月4日

幽灵马车

Intolerance(1921)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电影的故事第二节一上来,连看了100多年前的两部大片《卡比利亚》和《党同伐异》,无论从置景还是摄影机的运动,都是当时的电影的标杆之作。他们在电影外观上已经具备现代的种种,视觉上给人震撼,却难以收获更深的心理认同。

或许是因为它们缺乏一些更生动的人物刻画,更细腻的故事叙述,锤进你的内心。

电影自诞生以来,到萨杜尔称格里菲斯的出现,是“好莱坞统治世界的开始”,但电影里却仍缺乏动人心弦的故事。电影的先驱们仍将更多的重心放在技术的推进,叙事手法的创新上,相对忽视了电影文本的深耕细作。

《幽灵马车》是我在这短暂的一节(只选了4部影片),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如果说之前的两部大作将电影的技术层面和和可视化外观提到一个新高度,《幽灵马车》则将电影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推上了最高的山头。它讲述了一个如此悲伤与喜悦的细腻的故事,它让人流泪也让人欢笑。

它是瑞典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它也将“瑞典(古典)学派”推到了彼时世界电影的最前排。

▲《幽灵马车》里痛苦的主人公的灵魂

前面我们提到过布莱顿学派,电影史上极少有以地名来命名的团体学派,用国别命名的倒不少。像我们熟悉的苏联学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而比这几个学派都更早一些的瑞典(古典)学派可能听闻得人并不多。

瑞典学派正是以本片《幽灵马车》的导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和另一位瑞典导演莫利兹·斯蒂勒为主要代表,佐以拉尔斯·汉松、古斯塔夫·莫兰德、古斯塔夫·艾德格伦、约翰·布鲁纽斯、埃尔夫·斯约堡(伯格曼的第一个电影剧本给了他导)等人共同构成了这个团体。

如果你看了《幽灵马车》,当然会注意到他显赫的闪回、倒叙的电影叙事手法,如果你还被人物细致的笔触描绘所打动,感受到室外环境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就已经触摸到了瑞典学派的某些“共性”:细腻的人物刻画、自然景色参与到叙事、严谨的戏剧结构、善于利用“倒叙”等。

▲《幽灵马车》闪回嵌套从这一幕回忆开始

《幽灵马车》开篇不久就以倒叙展开,中间的段落还有闪回套闪回的复杂结构。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里并置四个故事当然大胆,斯约斯特洛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方式,中间还有闪回套着闪回,但最终结尾,汇合成一股洪流流入心田,比格里菲斯用越来越快速的剪辑来奏响主题的形式,更为生动与自然。

《幽灵马车》以五幕剧讲述了一个有关“赎罪”的故事,我们也常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经典故事。曾经拥有幸福美满生活的男子染上酒瘾(绝好的戒酒宣传片啊),后嗜酒如命,抛妻弃子沦为流浪汉,一度冥顽不化,最终在死神来临后终被修女身上的“基督之爱”感化,上演“最后一分钟营救”救下了自杀中的妻子。

电影改编自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小说,熟悉圣经故事的影迷,当然会联系到《圣经·路加福音》里那个同样沦落为浪子的小儿子,回归父亲怀抱的故事。配合斯约斯特洛姆电影里更精巧、复杂的叙事建构,这个圣经故事就仿佛穿越到电影中,两个文本一个主题,让人体会到“失而复得”的共振的双倍喜悦。

这也得益于斯约斯特洛姆和摄影师尤里乌斯·詹逊一起雕刻出不少神奇而诗意的时分。这里有对梅里爱叠印等特技摄影的再创新,用二次曝光描绘了灵魂脱离身体的画面。在死神的马车到来的场景中,马车、躯体、灵魂“共处一室”的场景则用了三次曝光。梅里爱的特效几乎始终局限于室内,而《幽灵马车》则继承布莱顿学派,将“特效”解放于户外的自然景色中,在“自然”和“人造”中创造了一种幽微的诗意。

特别是当你看到幽灵马车在水雾漫漫的海上奔行时,那种别样的运动感和当时的欧洲电影几乎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看过同时期在欧洲仍然强势的百代公司的那些影片(一战开始海外市场收到好莱坞的巨大冲击,但在欧洲仍然保有领先地位),可能就会不由得对僵化的“舞台感”皱眉,更珍视舍斯特勒姆创造出的这些美妙的动感画面。

CC发行的电影版本的色彩也很有意思,室外都被染成冷色调的蓝色,室内则是相对偏暖的黄色。仿佛无论世事如何艰难,只要有个家,就能收获最后的温柔。和友人打趣:这片子要是国内的艺联引进重映,恐怕中国的房价还能多快好省再涨几个点。

影片室内外颜色对比

浪子回头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演员杰出的表演。演男主角流浪汉的不是别人,正是导演斯约斯特洛姆本人。从1912年出演朋友莫利兹·斯蒂勒的电影开始,斯约斯特洛姆在导演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就一直几乎没中断过自己的表演生涯。那年这两位瑞典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还共同出演了一部名为《人生的春天》一片。很多年前读郑雪来老师去瑞典选片的见闻时,记得他写到过瑞典电影学会“电影之家”有两个放映厅正是以这两位导演来命名以示纪念。

可以这样说,从电影的诞生开始一直看到20世纪20初的电影,《幽灵马车》里斯约斯特洛姆奉献了早期电影里最具有深度的表演。无论是剧中,人自我毁灭的欲望那一面,还是在被感化中纠结,最后置于不顾,到最终的痛彻心扉,幡然醒悟整个过程,他都演绎得非常出色。因为电影文本最终落实到实践层面,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演员的身体、神态和表情。没有斯约斯特洛姆的表演,影片的主旨表达将大打折扣,这是电影的故事计划开始以来,我们首次谈到“表演”。因为它如此的令人印象深刻。

事实上,他的演员生涯比导演生涯更长。我们更为熟知他的荧幕角色,来自他荧幕生涯的告别作之一,伯格曼1957年的《野草莓》。斯约斯特洛姆在片中饰演了一名追忆着往事,功成名就的老医生。《野草莓》结局草坪上的一幕是冰冷的伯格曼电影中难得的温情,同年他拍摄的另一部电影《第七封印》中,布洛克看着流浪的一家在草坪午餐的一幕,突然感受到“生命的恩典”。这是和伯格曼自传《魔灯》里描述“我不信任何人,也不爱任何人,我只关心自己”中截然不同的时刻,也是几乎唯二的两处温暖。考虑到同样有和死神“讨价还价”的设置,以及伯格曼反复称《幽灵马车》是他最爱的影片,可能很难否认这种伯格曼电影里极为稀少的“温情时刻”没有受到一点《幽》的影响。

▲《第七封印》里最温暖的时刻

拍完《幽灵马车》后不到一年,斯约斯特洛姆远赴正强势崛起的好莱坞,斯蒂勒很快也带着他一手调教出的葛丽泰·嘉宝前往。瑞典学派的两大支柱远离熟悉的土壤后,都一定程度上遭遇了水土不服,在好莱坞拍摄制作的一系列电影都难称得上真正的成功,倒是嘉宝在米高梅收获巨大成功,成为瑞典贡献给好莱坞最闪亮的明珠之一(另一位是30年代前往好莱坞的英格丽·褒曼)。

纪录片《电影史话》在提到《幽灵马车》后说,《幽》之后,瑞典电影下一次重新闯入电影史的视野,要到50年代的伯格曼以及之后的瑞典新电影了。电影史有一点像电影中的马车一样,奔驰着,但它不会停下。

第2节 早期电影的叙事功能(1903-1918)

1卡比利亚 Cabiria(1914),乔瓦尼·帕斯特洛纳

2党同伐异 Intolerance(1916),D·W·格里菲斯

3幽灵马车Körkarlen(1921),维克多·斯约斯特罗姆

4女巫Häxan(1922),本杰明·克里斯滕森

董肥楽影像观 · 微信号:hickokjeans

 3 ) 罪与谅解,罚与救赎

年轻修女如耶稣一般在人间“普渡众生”,临死前也在哀求着死神要去挽救一个罪恶的灵魂,这是一个神化的角色,充当的是上帝的传教士。

死神不该仁慈,一个罪人的命换取母女的生命,这很公平,其中死神不是规则的制定者,而是作为一个工人的形象,可最后死神也已不再为表面规则工作,大完美的结局更显得传教气息浓重。

 4 ) FIFF28丨DAY1《幽灵马车》:信仰赋魅时间,时间推动命运,命运造就信仰

第2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幽灵马车》,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大钊

去世之前的节奏感极好,后面因为不断插叙使得节奏显得拖沓,看完发现讲述的是另一个版本的《生活多美好》。修复质量极高,得益于此,布景和打光也大大加分,不同于常见的生活向故事片,它讲述的故事更像是奇幻传说,人物也十分典型,一个圣母般治愈人心的修女,甚至会爱上她想拯救的罪人,一个反社会报复心理的罪人,幽灵马车类似但丁《神曲》里的渡船,来承载灵魂,双重曝光用的巧妙又猎奇。后来由亡魂回归现实,就是让奇幻故事附加了现实指导意义,那就是后面反复强调的主旨:上帝,请让我的灵魂在被收割之前变得成熟。整体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故事片,但艺术性比我期待的要低,众多的插叙也挺影响观感的。

团团子

1921年的影片,超越时代的观感。叙事结构极其有趣,有关宗教、死亡的意象反复出现,阴郁仿佛要渗出银幕,想到伯格曼和库布里克的几部电影。关于死亡、反叛、救赎的主题总是能触动我。

Morning

霍姆夫人的手部动作恐怕是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最令人出戏的表演了,其余的部分都是格外的好,我很喜欢它的切换幕的方式,非常的文学化,比如第一幕到第二部,就是cue幽灵马车的出场,电影的剧本特别巧妙,故事套故事,三个与死亡有关的人被紧密的联结在一起,讲述了一段往事。新年里男主角来到旅馆的那段配乐也很好,让人感受到了美好与善良会带来的愉悦。

消亡之人

配乐、特效都堪称完美,每次变奏每次配乐突变每次音调突转都无比动人心弦,也不会有什么比幽灵马车驶过水面时那轻灵的质感更契合我对死亡的想象。

落泪是在修女以耶稣为名定下一年之约时。她以最虔诚的祈祷接纳了眼前这人粗鲁野蛮的破坏,而在这除夕夜,死神车夫的传说与耶稣基督的祝福同时开始计时,沙漏倒转点滴向下,观众尚未知晓夜晚的尽头究竟会发生什么,却已然能感知到宿命的神力。

最终的救赎也丝毫不滥俗,因为这正像是圣经的重演。圣子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为本来无可救药的凡夫俗子们带来一些转变的契机。没有人知道那是恩人逝去时的一场大梦,或真的有死神与上帝在灵魂之间牵桥搭线。神不显身,祂只降下启示。

信仰赋魅时间,时间推动命运,命运造就信仰。

美中不足可能是将修女对男主的情感定性为男女之爱。但也不知是不是字幕的问题。

wonderwall

同样是来自一百年前,《幽灵马车》就有太多东西可以反复回味。叙事玩出的花样不知是不是最早,技术有限的情况下把幽灵效果通过摄影给展现出来,《闪灵》劈门原来也来自于此。

苍山古井空对月

配乐出色,音乐的情绪随着场景内的基调变化转换自如。“上帝,请让我的灵魂在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只有死亡临近,人才会真正地自我审视和忏悔,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才会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倒叙的人物过往让正叙中主人公的忏悔、修女向幽灵马车夫的祈求更加有力。

主人公堕落的转变过程较为省略,着重刻画人物堕落后的命运和性情。修女也是塑造得特别神圣,尽管有形象扁平之嫌,但也正是这样片面的塑造才使得她在面对马车夫时的祈求特别打动人。当然,也离不开她的美丽圣洁的外貌的辅助。

#FIFF28#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5 ) Line

Gud, låt min själ få komma till mognad,

Innan den skall skördas!

让我的灵魂在收获以前成熟起来

牺牲自己的需求 对世界却毫无所求

我只有在今天才发觉如此爱你

维克多对情感关系的捕捉十分熟练,而修女和男主的相爱就像是重磅炸弹在观众本来已经伤痕累累的心情变得更加急迫更加担忧

 6 ) 复活

影片优美的小提琴配乐和奇幻、荒诞的画面打造了一场超现实主义的视觉盛宴。影片虚构的死神故事充满了宗教的色彩。生前罪孽深重的人将在除夕夜的钟声敲响时被死神带走魂魄,接受应有的惩罚。这个故事如果放在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生前罪恶深重的人死后将会被黑白无常勾走魂魄,到阴曹地府经受惩罚,可见中西方对于人性的善恶都有各自的理解和信仰。
  死神这一角色既代表了正义的捍卫者,又代表了邪恶的惩罚者,当一个人被选为死神,他就要驾驶幽灵马车,寻找逮捕其他罪孽深重的人 。 影片中的酒鬼因为引诱身边健康、善良的人 ,使那些健康的人也沾惹上抽烟、熏酒的不良习气后,他变沦为了下一个死神。 当昔日的朋友在除夕夜拒绝探望修女被朋友用酒瓶打死后,他即将被死神带走,死神为了完成修女的遗愿带他去见修女,面对着修女他回想起了自己的曾经。影片开始采用倒叙的手法从头开始回忆他是如何从健康的人沦为酒鬼的,也一点点揭开他心底的伤疤和痛苦。叙述他如何从善良、健康的父亲沦为了邪恶、丑陋的酒鬼。他的心灵由于熏酒、抽烟被恶习所占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逐渐被邪恶所覆盖,他怒对妻儿、开始自己无限的复仇和寻找,他开始报复善良的修女,嘲讽别人的善行,引诱健康的人喝酒,对任何事情都不屑一顾。可善良的修女一直心怀一份爱,一份都受苦难的人的同情心,一直劝导、引诱他找回真正的自己,用自己的爱去打动着这个误入歧途的男人,可男人却不知悔改,愤怒、狂躁 丝毫不领会别人的好意,总是一意孤行,发泄着自己的愤怒,他人性中的善良早已消失不见。最后的代价是死亡。
    当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情节的前因后果一点点剖析出来,让故事的脉络明晰后,我们才终于明白了男人也是被动的成为了邪恶的人,他的心灵一开始是美好的,可后来由于酗酒、抽烟变得越来越放荡,这个故事编写在二十世纪初,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个主题现在看来仍然不失他的魅力。如今多少人由于沾染恶习抛弃家庭、抛弃朋友,走向了通往深渊的不归路,如果真有死神的话,他们要开多少辆幽灵马车呢?估计能组成一个大车队了。
        我爱这部影片,无论是故事和配乐,还有人物们生动的表演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短评

(9/10)1、斯约斯特洛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载入影史的二次曝光,冷暖色调区分场景,倒叙与闪回使故事丰富饱满,导演本人的表演十分精湛,修复版后的配乐绝佳。2、忏悔与救赎,用古老传说续写个人命,倒叙的讲述不断深入忏悔式的“回忆录”。3、《闪灵》中斧头劈门的灵感来源,启发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七封印》。4、相比伯格曼和库布里克一路绝望到底,斯约斯特洛姆则更相信人性之光,终可救赎。

7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瑞典电影对于生/死、罪/赎这两重元矛盾的迷恋在《幽灵马车》中得到了一种源头性的展现。

11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推荐

1.库布里克与伯格曼最爱电影之一,原来瞩目于末世图景的老库也有颗企盼拯救的心。2.伯格曼说,若斯约斯特洛姆拒绝主演,将不会有[野草莓]。3.倒叙与闪回交织的结构(甚或闪回套层)为这则牺牲与教化的故事添上了别样魔力。4.双重曝光效果令人叹绝。5.死神后启[第七封印],斧劈门为[闪灵]借鉴。(9.0/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伯格曼的师父斯约斯特罗姆的名作,亦是伯格曼最爱的电影,影响其一生的电影创作(包括伯格曼式特写的用法)。第二幕开始的第二人称叙事真是神来之笔。斯约斯特罗姆的演技实在精湛。默片年代的神作。

1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午夜,老旧的幽灵马车伴着尖锐而令人不安的“嚎叫”声缓缓逼近,空灵而悠长的钟声适时敲响,为幽蓝的夜色献上了死亡和宿命的二重奏,或激昂,或凄切,百转千回,绵绵不断。诡谲的变奏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彼此交错,用错综复杂的闪回拼凑出故事的全貌,在被凝固的时间里实现了主角的自我救赎。《幽灵马车》以其先锋的手法、隽永的故事以及如散文诗一般的气质名扬欧洲,影响甚广,而斯约斯特洛姆煞费苦心制作的叠影效果反而被遗忘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21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CC版。配乐极好,看完之后我又重播了几段,不看画面,只听音乐。CC版附带的花絮里,伯格曼谈起斯约斯特洛姆,完全像是一个获得了很多智慧,即将老去的人,在谈自己的父亲。

23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唯有默片时代光影和构图才能显示这么强大的叙事力量 万分喜欢这个故事 而这个女性角色的主观能动性和丰满程度才是出人意料:)Sjöström镜头感真是厉害 这才1921年

24分钟前
  • 寒莓根
  • 力荐

死亡

25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推荐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电影发展的见证,《幽灵马车》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它利用胶片叠印塑造了死神及马车的效果,而无论是分章节叙事还是前面铺陈部分的俄罗斯套娃式结构抑都影响了日后导演的电影语言尤其是伯格曼。如同北欧民族色彩的《浮士德》,在看似恐怖的死亡语境下探讨灵魂的救赎与和解

2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最后看出力道。宗教劝人向善片。氛围节奏都很好。自导自演。当时的特效效果也不错。

30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将近一百年前的叙事就已经三层嵌套了,连库布里克都抄袭了,色彩又无意击中假如,哎后来人越来越难做了真是!就这个视效,1921年啊!不膜拜等什么!

3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闪回有《野草莓》的味道,死神的形象和手持的镰刀又可联想到《第七封印》,《闪灵》砍门最早出处原来在这,看来不止伯格曼连库布里克也曾受此片影响。宗教外表,爱的本质,于我最受用。音乐也不错。

33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可能是今年看过的最震撼的结尾,可能是默片时代最好的救赎故事之一,伯格曼能以此被启发,丝毫不奇怪。如此大段的闪回叙事放在有声片里可能是失败的,但影片成功地将如此多的闪回插叙合理安排,化为动力,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升华。惊人的叠影特效,本片虽不是首创,但一定是做得最完美的。

36分钟前
  • TWY
  • 推荐

据说博格曼看过1000次,很多元素确实在博格曼电影中反复出现,比如说对于死亡的恐惧与迷恋,魔术般的宗教救赎,甚至那个死神的马车和人性的双面性,前半段犹如恐怖片,幽灵马车行驶在空旷的旷野,行驶在萧瑟的海边,行驶在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可怜的人死了,灵魂出窍,马车夫搬走了魂魄,后半段变为了道德情节剧,用一个非常基督教救赎的故事来寓言了人性本善的道理,男主角沉迷于酒精,家破人亡的惨剧,但一场关于死亡的梦境却救赎了他,死亡引领他找到了活着的美好,在电影最后结尾那个戏剧性反转的场景中,幽灵与现实的对话,无力又沉默,仿佛人类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听到上帝的声音,以当时的技术能力来说,许多夜晚场景完成度让人咋舌,灵魂出窍的戏也使用了多台摄影机反复拍摄才能完成,百年前的电影居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37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叙事真狂,倒叙,不停的回忆。中间还有一段是闪回再套闪回的结构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很喜欢这个故事

4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五幕。老毛病了,更想看没有救赎的结局。不过不认同价值观不妨碍欣赏影片。整体哀伤,浪漫,细腻,表演和配乐均功不可没。幽灵马车缓缓收走灵魂和上一年的车夫缓缓走下马车的场景都很爱。以及一句题外话:最近看的印象深刻的片都和酗酒有关。酒鬼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清醒后要面对更加dull, blatant and bleak的世界,这非常困难。

51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难以想象这居然是一部90年前的影片。无论从场面调度还是从特技效果还是摄影来说都无可挑剔。故事的出题充满瑞典人的那种纯朴的智慧……

55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上帝,让我的灵魂在它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如果没有宗教布道的预设前提,结尾就应该收在大卫妻子自杀,他背负悔恨去做马车夫那儿,毕竟爱可以救赎一个罪人,但是无法弥补他的过错。叙事上的闪回里套闪回还真是大胆的设计,叠印表现幽灵效果也还不错。四星半。

60分钟前
  • 鬼腳七
  • 力荐

你們懂的 f63e595835 射手中字

1小时前
  • PEEEE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