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罗杰和我

HD

主演:迈克尔·摩尔,James Blanchard,James Bond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9

 剧照

罗杰和我 剧照 NO.1罗杰和我 剧照 NO.2罗杰和我 剧照 NO.3罗杰和我 剧照 NO.4罗杰和我 剧照 NO.5罗杰和我 剧照 NO.6罗杰和我 剧照 NO.13罗杰和我 剧照 NO.14罗杰和我 剧照 NO.15罗杰和我 剧照 NO.16罗杰和我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罗杰和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罗杰和我》是Moore在89年拍的,那时候他老家密执安州的FLINT镇,因为通用汽车公司大幅裁员而全面衰败,他拍这个片子不是为了拯救他们镇,而是拿来质问大企业,用事实撕开他们的正人君子的假象。罗杰是Roger Smith,当时通用汽车的大头头。
  一部非常成功的记录片,非常流畅,不像别的片子,你可以随时按下“暂停”去接个电话或者把烧开水的灶关了。这种一气呵成的节奏,让人觉得片子一点儿也不烦闷,看得很有情绪。
  Moore一直在找罗杰,但是罗杰根本就不给他机会见着、其实也根本不在乎他,于是全片就一直在Moore的“追访罗杰”的情节下被贯穿起来。虽然他最后终于在某次活动里终于让罗杰曝了光,对方还是没有说出来啥,但是这已经足够了。
  另外两个连贯全片的人物,一个是负责EVICTION的政府代理人,另一个是普通的养家畜为生的下岗女工。EVICTION这份工作,以前在一部荷兰电影《CHARACTER》里面见过,像我们在红旗下长大的都难以想象的职业,就是把拖欠房租的家庭,从房子里“逐出”。听起来像两三百年前工业革命那年头的事儿吧?其实这活儿一直都存在着。那老兄一贯穿着风衣但是没法儿像发哥那么酷,是个有点儿臃肿的中年黑人,他不说什么狠话,只是事务性地安排下岗缴不出房租的人搬走。有的家人大吵大闹,他也是很低调地等人消气了再说一句,“你碰上了我算你的福气,起码还有个人和你讲理”。
  在家里养家畜的那位女士,看起来还是非常成熟自立有爱心的,下岗以后除了一点儿有限的福利补贴,她就靠着这个生意过活。她养的兔子,既可以当宠物也可以作食用,完全由客人自己决定。Moore刚开始去的时候她还有戒心,怕是来检查卫生的。后来几次就越来越乐意接受采访和拍摄。直到有一次,她表演了亲手杀死一只兔子,而且很利索地剥了皮,而一分钟之前,她还在把这只兔子抱在怀里嬉戏。
  记录片不一定是客观的,就像这一部。Moore对通用肯定有个人恩怨,他用不着掩饰这个。他要做的事儿是,战术性地压抑自己的愤怒,用专业精神制作一部人们愿意看的悲剧性现实影片。我觉得他挺成功的。

浴血黑帮 第一季满堂爹娘全知单恋视角3狐鬼嬉春呆妹吃鸡之孤儿小队枪炮侯母子情深幻世浮生外围假面骑士空我人民公敌新仁义的墓场007之金刚钻北纬33度不良教育2004不可能的事杀入警察局我心荡漾我的X一样的20岁所有的美丽与血泪我为相亲狂暴君第一季始动巅峰人生007之女王密使英语鲁滨逊漂流记不速之人趁我们还年轻愤怒的马赫什卧底罗密欧晴~综合商社之女~杀戮奠边府下海爱在囧途爱情与信仰之第三者舞出我人生5圣战风云(粤语)太空部队第二季禁锢2017达摩祖师火之门处刑人燃情克利夫兰第二季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好片求种~

迈克摩尔的片子大部分都看了,特别想看这部罗杰和我。可是网上只能找到英文字幕,连中文字幕都没有,更别提片源了。请问此片怎样才能看到?另外如果哪位好心人有种子的话希望能发个~~
[email protected]
感激不尽~

 2 ) 勇敢而聪明的胖子

在英国看的第一个电影。
省略了英文字幕,配合超级快速以及流畅的美国俚语,初来乍到的我们碰上本来就难理解的美国政治手段只能是雪上加霜。当时教我们纪录片课的光头David说影评人质疑这部片子实际上并不属于纪录片,然后问我们为什么。我们答不上来,他说他也答不上来。我并没有觉得这个片子的本质和Bowling For Columbine ,和Fahrenheit 911,和Siko有什么不同。那些对自己员工毫无责任感的公司,失去控制力的枪支管理制度,主动发动战争的政府,黑暗的国家医疗体系,在他犀利而温暖的目光里蜕下了伪装的可爱面具。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胖子叔叔很勇敢,直到站在Oscar的颁奖台上还在和黑暗的政府和统治者呛声。有人说Michael Moore是美国的头号愤青。他总是让我感到既痛快又感动。

"我总是很惊讶那些被迫住在最差地区,上最差学校,生活的最困难的人们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保卫这个国家系统。他们为了我们而服役,他们为了我们的自由而献出生命,他们对我们的贡献是伟大的,而他们想要的回报只不过是,不要在不必要的情况下送他们去最凶险的地方." ----Michael Moore

 3 ) 迈克尔·摩尔:站在摄影机前

纪录片自从产生之日起,与真实就成了一双难兄难弟,不是真实性受到指责,就是纪录片得来怀疑,《北方的纳努克》里罗伯特·弗拉哈迪对于爱斯基摩人生活情境的扮演,让·鲁什对于《夏日纪事》结构的安排,一直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美国导演迈克尔·摩尔似乎特别在意这个问题,于是披挂上阵,站到了摄影机前,开始与商业大亨、美国政客等所谓精英展开一场场争辩,在《科伦拜恩的保龄》里,迈克尔抓住枪支售卖者不放;《罗杰和我》让我们知道了美国制造业里的是是非非,当然还有让他招来美国政客不满的《华氏9·11》。针对美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迈克尔·摩尔不再单单留恋摄影机背后的座椅,开始走到画面里,抓住每一个质问当事人的机会,唤醒一颗颗还有药可救的良心。

枪支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美国公众的问题,每年死于枪击案的人数居高不下,特别是在校园暴力事件当中,私人枪支总是扮演着不很光彩的角色。针对这个问题,《科伦拜恩的保龄》不仅向观众展示了整个事件的过程,而且顺藤摸瓜,紧紧揪住了美国私人可以持有枪支的法律,追问美国公民道地有无持有枪支的必要,以及在这样的规定之下,最大的受益人究竟是谁。在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名义之下,有多少因为私人枪支丧失了生命?

在《罗杰和我》里,迈克尔虽然一直都想面对面的质问罗杰,可是无奈后者不怎么配合,整部片子成了一个人的独角戏。虽说缺少了主角,可是整部片子对于通用裁员的质问还是让很多美国大亨感到如坐针毡。或许是凑巧,正在瞧这些文字的时候,腾讯跳出来一则新闻,美国底特律

申请破产的案子被批准了,这也象征着以汽车制造业起家的一座城市的陷落。“底特律活塞队”也会名存实亡了吧!

虽然迈克尔·摩尔在《华氏9·11》的颁奖意识上否认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这部将矛头直指布什及中东家族的影片还是让人产生不断的联想,有时候战争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大多数人只是无辜的炮灰而已。

有时候别人也会对国产的纪录片有些不满,在那些长长的经典名录里,难以找到一部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纪录片。除了发展历史的原因外,有些话题的禁忌也让我们有些导演望而止步。当然从新闻专题片脱胎而来的中国纪录片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原本广电总局对纪录片管理不是很严格,从今年开始,纪录片也被列入了参加审查的范围。

悲耶,喜耶?

不同于今天很多唯美风格的纪录片,摩尔的作品似乎一直在追寻一种真实感与现场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迈克尔的纪录片喜欢选择追踪镜头,在主人公的带领下,走进一个个现场与人物,追问一个答案。有时候为了这样的追寻,导演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就迈克尔而言,恐怕最明显的就是他那肥胖的身体。为了更具说服力,摩尔在专业医生的见证下,通过大量食用一些麦当劳的垃圾食品,让自己迅速肥胖起来,并进行进一步的索赔。

在一定程度上,迈克尔的纪录片有点像往日的《焦点访谈》,只不过前者的追问直接指向了一个更为庞大的组织,更犀利一些。作为一个一直都对美国社会问题追问的导演,迈克尔·摩尔一直保持着一个社会斗士的形象,这一点在《解构企业》里曾有体现。在那部片子里,他作为一个真正的受访者,说出了自己对于美国企业,甚至是整个社会企业的看法。众多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却在不停逃避自身的责任,有时候近乎一个精神病患者。

几部纪录片或者电影,几个导演,也许不能对整个问题的解决起到什么太过重要的作用,但是起码它会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开始试图去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有抗争,自然也就会有妥协。迈克尔·摩尔在颁奖仪式上的讲话就是一种妥协,为的是换来影片能够登上正式院线,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更是为了资金的回笼,以便继续自己的追问。有时候妥协,也是一种前进。

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所说的,有时候革命与暴乱只是一墙之隔的东西。

 4 ) 美国经济结构、全球化和去工业化所导致的结构性贫穷

摩尔从自己的角度在《罗杰与我》中记录了通用汽车直接导致的弗林特大规模非自愿失业,这导致弗林特的大型失业潮。我认为这个片很有趣的一点是摩尔提到从他的祖父母(包括他的朋友)以来,他的家人一直在为通用汽车工作,这座城市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与通用汽车有关,包括设施、城市文化等等。在Flint的经济跌落到几乎不可挽回的地步以后所采取的措施也都和通用汽车公司有关系,比如说什么autoworld大型主题公园(这玩意儿是真的creepy)……通用汽车提供了独特而稳定的环境,养育了一些从出生起就为他们服务的工人,而弗林特的当地文化也与通用汽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通用汽车是一个封闭且排他的文化环境。

那么可以看出来的是,这样的环境让弗林特工人没有什么奋斗的目标,也没有奋斗的动力,流水线工人需要高学历吗?答案是不需要的,所以这些工人被GM裁员以后基本上失去了竞争力,他们要是想找新工作,首先需要离开已经如同死水的弗林特,其次是要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上继续竞争。

而且,当时整个美国的经济结构也影响着低学历工人的工资。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1980年代的美国制造业已经衰落并进入去工业化时代。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但是制造业工作的数量急剧下降。随着全球化和移民的涌入,许多制造业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直接导致国内贫困率的上升。总的而言这个纪录片描述的弗林特失业潮所带来的贫穷基本上符合社会学理论中“结构性贫穷”的定义。由于通用汽车因需要在其他国家/地区建立工厂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而关闭了大量工厂,这是由于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所致。这就是为什么不能适应经济波动的低技能本地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降低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

 5 ) 没有为什么

为什么要去工业化?没有为什么,GM就是开不下去了。他们说外包墨西哥更便宜,外包印度更便宜,他们说美国车质量太差,他们说人们都去买日本车了。

为什么密歇根变成这个样子?大家都在寻找答案,也问不出所以然。这里曾经欣欣向荣,没了,都没了。

人们能做的,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慢慢崩塌。

 6 ) 聊聊《罗杰和我》

其实先看的是去年获奖而成名的《克伦拜因的保龄》,关于抗议美国枪支文化的记录片。这部《罗杰和我》是Moore在89年拍的,那时候他老家密执安州的FLINT镇,因为通用汽车公司大幅裁员而全面衰败,他拍这个片子不是为了拯救他们镇,而是拿来质问大企业,用事实撕开他们的正人君子的假象。罗杰是Roger Smith,当时通用汽车的大头头。

Moore十多年前就是他在《克伦拜因的保龄》里的邋遢相儿,一幅痴肥的美国劳动人民样儿,戴个棒球帽和邋遢的牛仔裤。说起话来锐利非常,开始还是谦逊有礼,突然就直指敏感话题,让政府官员们和通用的大经理们下不来台,当然有时候人家也很职业、用外交辞令三两下就把他噎着了。
这就是他的记录片,用他和他摄影师的鲁莽,把事实都给抖搂出来了。
很多情况下,当事人不说、不愿意说或者很有技巧的迂回,都逃不开摄影者冷静的镜头,观众很容易自行判断。

其中还穿插截取了一些当时其它媒体的资料片,比如电视广告、通用自己的公关节目等等,让我们身临其境自行体会。

一部非常成功的记录片,非常流畅,在家里看DVD的时候我几乎没法让别的事儿分神,不像别的纪录片,你可以随时按下“暂停”去接个电话撒泡尿或者把烧开水的灶关了。这种一气呵成的节奏,让人觉得片子一点儿也不烦闷,看得很有情绪。

Moore一直在找罗杰,但是罗杰根本就不给他机会见着、其实也根本不在乎他,于是全片就一直在Moore的“追访罗杰”的情节下被贯穿起来。虽然他最后终于在某次活动里终于让罗杰曝了光,对方还是没有说出来啥,但是这已经足够了。

另外两个连贯全片的人物,一个是负责EVICTION的政府代理人,另一个是普通的养家畜为生的下岗女工。
EVICTION这份工作,我以前在一部荷兰电影《CHARACTER》里面见过,像我们在红旗下长大的都难以想象的一种公务员,就是把拖欠房租的家庭,从房子里“逐出”。听起来像两三百年前工业革命那年头的事儿吧?其实这活儿一直都存在着。那老兄一贯穿着风衣但是没法儿像发哥那么酷,是个有点儿臃肿的中年黑人,他不说什么狠话,只是事务性地安排下岗缴不出房租的人搬走。有的家人大吵大闹,他也是很低调地等人消气了再说一句,“你碰上了我算你的福气,起码还有个人和你讲理”。
在家里养家畜的那位女士,看起来还是非常成熟自立有爱心的,下岗以后除了一点儿有限的福利补贴,她就靠着这个生意过活。她养的兔子,既可以当宠物也可以作食用,完全由客人自己决定。Moore刚开始去的时候她还有戒心,怕是来检查卫生的。后来几次就越来越乐意接受采访和拍摄。直到有一次,她表演了亲手杀死一只兔子,而且很利索地剥了皮,而一分钟之前,她还在把这只兔子抱在怀里嬉戏。

记录片不一定是客观的,就像这一部。Moore对通用肯定有个人恩怨,他用不着掩饰这个。他要做的事儿是,战术性地压抑自己的愤怒,用专业精神制作一部人们愿意看的悲剧性现实影片。我觉得他挺成功的。

 短评

公關沒說錯,在自由經濟商業社會下,公司的目的是賺錢向股東交代,雖然這世界有企業社會責任一詞,但不代表公司要永久留守在一地保障當地人民,所以Michael Moore強行把道德罪名加在企業身上其實與自由商業目的背道而馳。但這紀錄片拍得流暢幽默又富社會性,很難不讓人喜歡。不過最吸引我的是,Michael Moore的反Trump的思想也在本片中完全展示出其矛盾性。Trump積極令工廠搬回美國,實行「美國優先」,導演理應與他站在同一戰線上,但現實中他卻是其反對者之一。

6分钟前
  • Mr. Fahrenheit
  • 推荐

DVD里有导演的解说,拍摄资金都是Michael自己出资,当时他也几乎破产。作为处女作,可以看出他拍摄还是比较缺少头绪,也能看出MM对个人声望的渴望。此后的多部纪录片,他都会把自己,自己的作品做很多介绍。特别是《Slacker uprising》

7分钟前
  • bugz
  • 还行

我不认为问题在于不客观。本片从立意到拍摄到最终呈现都建立在摩尔的主观诉求上,从这一点上说,它的完成度很高,摩尔对交叉剪辑的运用几乎无懈可击,干净利索地实现了他的观点输出。问题在于他的观点是短视的,高度情绪化的,甚至可以说是不成立的。影片通篇对通用关闭工厂的谴责,包括对中上阶级隔岸观火的谴责,统统基于工人失去收入来源这件事实;这种只看表层关系的谴责当然是无效的,因为问题根本不在工厂关闭——无论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国际分工亦或技术发展见证机器取代人工,工厂总是要关闭的,关键是工厂关闭后工人们该何去何从。影片对此没有作任何讨论,只蜻蜓点水般提到一次失败的旅游业建设;它甚至没有提出一项清晰的诉求,犀利的谴责指向的是一片模糊。假如企业果真罔顾局势与自身利益持续赡养它不再需要的员工,相信离倒闭也不会太远。

10分钟前
  • 林文清
  • 较差

my teacher like it very much..but in fact,I didn't enjoy it well!

11分钟前
  • 乖寶寶
  • 还行

Michael Moore是一位有争议的纪录片导演,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不客观,但我认为,所谓客观是一种纪录方式,立场鲜明、深度介入的“行动主义”也是一种方式。Michael Moore的纪录片一直在攻击体制,枪支管理体制、医疗体制、金融体制甚至整个布什政府,本片他攻击的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超级企业。

1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太喜欢,完全是我的风格。essay film,是我想拍的那种,主观的纪录片。杀兔子那块,我看了所有的肉都不想吃了,除了海洋生物。

16分钟前
  • Helenhelen
  • 推荐

个人化视点纪录片新格局,迈克尔·摩尔创立风格之作,讽刺的是,这部影片的拍摄成本来自于通用汽车公司支付的遣散费。

19分钟前
  • 品味糟糕
  • 推荐

通用首先在美国关闭11间工厂,然后在墨西哥新开11间,毕竟那里的工人每小时只要70美分。再把省下钱收购其他公司,那些造军火的高科技公司。接着对工会说自己破产了,把削减工资时砍掉的几百亿暂时归还。最后把钱从工人手里抢走,建更多的海外工厂,夺走他们的工作。

22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迈克摩尔处女作,已经展现出其后所有作品的风格,直接置身现场与名人对线,时不时的冷幽默,以及只展示结果,不深究原因的浮浅叙事。

24分钟前
  • lixunhuan
  • 还行

MD 一点都不客观!怎么不说说底特律的工会?!CEO当然要为股东负责任,工资那么高,效率又不高,公司不是做慈善的 http://www.bttiantang.com/subject/17319.html

28分钟前
  • 还行

这部属实不太行。十分钟左右就看出端倪了。主观意识太过于强烈,也比较情绪化。片面煽动群众一起“讨伐”资本家的“丑陋”。

29分钟前
  • Cloud-D-Zoro
  • 还行

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每一处剪辑、BGM的安插都是讽刺大于幽默,或者说是高级的意识形态对立:一边播沙滩男孩的Would don't be nice一边让你看瑟缩破败的街道的数不胜数;一面是上层阶级的浮夸派对,一面是下岗职工的怨声载道;一面是新世纪的欣欣向荣,一面是国旗飘飘被拆除了一半的通用大楼;一面是客套官方的圣诞贺词,一面是在圣诞节被赶出家门的底层民众。全场观众都是在被时不时被轻松戏谑的氛围中迎来了痛心怜悯爆棚的时候:Flint经过多方尝试苟延残喘之后的彻底萧条。最好玩的还有字幕处的采访clip,不要错过。不知这部纪录片给导演的故乡最终带来了哪些改变,如果只是一部电影,那拍出这部一站成名处女作的导演实则用通用的做法没有区别,都是先利用再抛弃罢了,或者更卑鄙一些。withGreenySoul

32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有些评论真的是naive,这就是美国版的东北大下岗。看了他的其他纪录片再看这个,不胜唏嘘。1989年,六月大事发生,两年后苏联解体。而弗林特一乱就乱了二十多年。

33分钟前
  • Cogitator
  • 推荐

大坏胖子迈克尔摩尔,拍的纪录片都比别家剧情片还要精彩和反讽,也许有点不那么客观和严谨,但真是纪录片好汉一条,每次看都很能调动情绪呢

35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贪婪无度的资本家和不知贫苦的虚伪中产阶级被摩尔毫不遮掩的愤怒打成了筛子 看的人整个晚上都抑郁了

39分钟前
  • Steamed Punk
  • 推荐

五星剪辑,直接了当,太损了;几年前就发现DJ Shadow是采他的

41分钟前
  • 黄石道人
  • 力荐

是Michael Moore的成名作么?不过我觉得挺无聊的。跟那个The Big One是一个概念,都是控诉大公司裁员的这些事情的。所以我再次抵触这种观点,就跟里面的律师说的那样: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不是为社会服务。在赢利状态下裁员是为了未来的竞争能力。Michael Moore追寻的莫非是社会主义?

45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就是喜欢这种,带着情绪拍片的感觉。当非理性圣母心成为这个商品世界的傻子一般的人,喊着我看你不爽我看你不道德我管你什么其他的已经不多了

48分钟前
  • 小玄子
  • 力荐

Michael Moore拍给自己家乡人民的,没道理不热血不愤青。他的第一部片已经很有模有样了,这点很厉害,靠巧妙的剪辑表达观点,穿插的幽默让人“看完电影不感到悲伤只有愤怒”。现场粉丝很多啊,还吐槽了乔治克鲁尼。哈哈哈。1990年在柏林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正值柏林墙倒塌,当地人看完都惊了。。。

4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黑前东家的纪录片。很多人面对镜头的遮遮掩掩,眼神里的抗拒很微妙。记忆比较深得是导演和运动俱乐部的工作人员以及密歇根小姐的对话。资本的运作必然要低成本,工作机会流向发展中国家。川普上台后要振兴美国制造工业,是否真的会把岗位带回美国?

53分钟前
  • 小透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