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市政厅

HD中字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1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2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3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4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5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6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13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14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15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16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17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18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19波士顿市政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是在讲建筑设计,而是波士顿市长的工作亮点记实录

去过波士顿市政厅,那是在8年前了。本来随着自己的专业喜好,以为该片是一部关于波士顿市政厅的建筑设计介绍,或者建筑改造的内容,因为前一段时间就有该建筑翻新改造的消息,很想看看这个当年带给我冷漠、呆板、强硬,但是又不乏建筑专业的高超职业造型手法的建筑,是怎样在当代的设计理念和技巧下,变得更加亲民,更加符合人性的感受的。

结果完全不是这样。

整部片子,应该被称作“波士顿市长的工作亮点记实录”,从头至尾,没波士顿市政厅的建筑本身啥事,而是市长和同僚们怎样在解决波士顿的问题,怎样在为城市现在与未来进行规划和沟通的,工作的地点大部分还不仅限于市政厅内,而是走向社区,走向具体解决问题的场地,走向亲民的慈善机构、退伍军人团体、残障人士团体、低收入高犯罪率社区。如果仅仅是字面上这些,那这四个多小时的政府工作记录绝不可能把人吸引在座位上,而是将政府雇员们与民众的沟通交流,有物料、有真相、有层次、有吸引人关注的解决问题的交流,片子巧妙地将复杂的政府运作程序、繁琐零碎的对话交流内容梳理得条理清晰、流畅整齐,再伴以舒缓下来的漂亮光影下街景与市政厅的影像的节奏,给人以思考回味的时间余量,不觉得枯燥、乏累。对市长的印象由盛转衰——从刚开始对其励志言语的感动,到后来发觉其有点假大空的政客话语套路的乏味。

不过,最让我本人触动的,是政府机构运转与公民组织、民众代表与个体交互中,德先生与多元化的作用机制,这看似繁琐、反复、耗时、耗力的过程,却酝酿着最不坏的,且最有深远作用效力的能量......

 2 ) 为世界上所有城市的共同问题的解决给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是心目中现实纪录片应该的样子和应该肩负的责任。导演肯定是非常关注平等(族群,性别,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安全,低收入群体,社区发展,动物保护等等。可以说在世界上所有城镇都没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得很好。导演相信波士顿公务员团队,从市长到基层,他们的工作方式对这些城市问题的解决是有价值的,因此纪录下他们在以上各个问题上的日常工作方式,四个半小时的长篇幅,希望这种工作方式能够被其他所有城市看到并带来帮助。为这样的情怀、责任感、以及纪录传递出来的信息和价值观深深感动!理想国离我们实在是太远了,波士顿有如此好的公务员团队都这样,那我们的差距就更是全方位以光年记的了。真的应该让所有的城市管理者,公共项目从业者以及公民都好好学习这部纪录片!从这个角度说,这部纪录片还有着启蒙的价值,其中的意义怎么赞其伟大都不过分!

 3 ) 波士顿市政厅:后特朗普时代的政治预言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第660期)

1月才刚过去十几天,社会撕裂与混乱不堪就与美利坚一同跨入了新年。1月6日,数以百计的特朗普支持者强行闯入国会大厦,试图推翻大选结果。本该为总统选举画上句号的一天,却成为美国社会分裂的又一个高点。

此时此刻,没有哪部影片能比《波士顿市政厅》更合时宜。

刚在元旦度过91岁生日的弗雷德里克· 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在长达275分钟的新作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以波士顿市政厅为起点的美国画卷——关于市长、政府运作、民主的细节与困境。

这部被法国《电影手册》列为“2020年度十佳影片”之首的纪录片,拍摄于2018年秋和2019年冬,如同一颗时间胶囊,更像是部政治预言。

看不见的特朗普,看得见的沃尔什

2021年1月8日,刚被国会确认当选美国第46任总统的拜登发表讲话,提名现任波士顿市长马丁·沃尔什出任劳工部长。

没有多少人听说过马丁·沃尔什,但你可以在《波士顿市政厅》中毫不费力地找到他。怀斯曼的作品序列中,往往鲜少专注于某一特定人物。然而,高频出现的沃尔什俨然一派主角姿态贯穿影片始终,很难不令人想到《大同》中的耿彦波市长。

身材高大的沃尔什,出生于波士顿南部多切斯特的一户工人家庭。有趣的是,自1930年以来,波士顿的每位市长都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只有沃尔什的前任托马斯·梅尼诺例外。沃尔什从建筑工地起家,一步步做到工会领导,之后加入民主党开始政治生涯。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的第二年(2014年),沃尔什当选为波士顿市长。可以说,沃尔什就是后爆炸时代波士顿城市复兴的门脸,带着自下而上的反思与希望。

镜头前的沃尔什努力勤奋,在各个坐标释放着浓浓的善意:在感恩节的慈善活动中亲自下厨,与狂热的球迷一起庆祝红袜队的胜利,坦率表示“市政厅老年人服务热线不常使用,请直接致电我的团队”……甚至,倾听退伍军人的故事后,他没有喊口号说大词,反而自爆脆弱与痛苦——讲述重度酒瘾的自己参与戒酒的挣扎史。

金句不断的沃尔什,以一种和蔼可亲的公仆形象与特朗普形成鲜明对比。他似乎发自内心地相信:市政府能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这一点或许是因为他信仰罗马天主教,也很有可能源于抗癌经历——少时的他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

“奥巴马执政时,我们习惯去白宫”“我们尚未与华盛顿做到一致”……热情直率又有点愤世嫉俗的沃尔什,已然成为了影片中的“反特朗普”元素,在美国历史上最为疯狂的年月仍旧渴望创造正向的变化。

沃尔什倡导多元性,关注移民权利、性别平等、气候变化,与特朗普的政治理念存在鸿沟。在与拉美裔选民举行的会议上,沃尔什更是直截了当批评特朗普的种族主义,并回忆起长辈作为爱尔兰裔遭受的偏见与不公平待遇。

即便沃尔什及其团队满怀真诚甚至有时用力过猛,生活中也不总是充满彩虹和阳光,一如波士顿最可爱的秋天却也最为短暂。善意、真诚与同理心都有其局限性,尤其身处一个用千篇一律的解决方案来应对严重问题的系统之中。

影片中沃尔什缺席的片段,往往都存在棘手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市长,沃尔什分身乏术,不可能事必躬亲;另一方面,也标志着特朗普给美国社会造成的阴影挥之不去。这也说明,怀斯曼拍摄的并非民主党人宣传片,沃尔什不是影片的“主角”,只是政府的一个标志——成功与失败的几率一样频繁。

最令人伤感的片段之一,就发生在沃尔什的视野之外。害虫防治人员打开橱柜发现老鼠时,退伍军人开始讲述——除了住在潮湿漏水、老鼠出没的公寓中,自己还深受独居、健康状况差、被亲人驱逐之苦。絮絮叨叨的独白,逐渐凝结成孤独、悲伤、微弱、自省的个人史诗:“我的精神崩溃了。”

独居老人的遭遇并非个例。影片内外,疫情、鼠患、失业、无家可归、心灵创伤,以及特朗普政府造成的社会分歧与种族隔阂,依旧困扰着当今无数美国人。

民主的细节,系统的困境

影片开场,伴着救护车的鸣笛,五颜六色的秋叶簇拥着造型不一的建筑几何体,似乎在证明这座“第一城”的多元属性。摩天大厦的玻璃幕墙上,映衬着波士顿市政厅。这座自诞生前就受到争议的“粗野主义建筑”,作为民主的表征,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影响着无数波士顿人的一生

紧接着,镜头对准了大楼某间忙碌的办公室——不同肤色的311连线员,正在忙着处理五花八门的问题:火警、食品税、信号灯、道路维护、救助流浪动物,甚至房东和房客的矛盾(房东强行断电)。作为沃尔什上任第二年推出的市政服务项目,“311热线”正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桥梁,呈现着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平衡着此消彼长的需求感。

之后的四个半小时里,影片出现了救济站、垃圾处理、登记同性婚姻、申诉交通罚单、检查房屋安全设施等工作,以及关于财政预算、少数族裔、教育平等、就业政策、公平住房、女性企业家、环境气候法案等数场各种形式的会议。

正是这些乍看琐碎平常的工作,听似冗长无聊的会议,犹如齿轮与流水线,构成了抽象的“市政厅”及其代表的“政府”与“民主”。反之,我们也可以把一通热线电话,当作实践民主的最小单位。

影片结尾,此起彼伏的311热线电话与开头呼应。黑色屏幕滚动着字幕,接线员记录的问题却余音绕梁:“一只鹰眼睛有问题,举止不正常——在街上吃鸽子而不是带着食物飞……周围很多人看着,但是鹰似乎飞不走……”值得玩味的是,“鹰”与“鸽”正是美国与和平的象征。虽然在北美老鹰猎食鸽子并不罕见,但怀斯曼把患了眼疾的鹰放在这里,显然有着自己的用意。

回到影片中的高潮——在退伍军人节的活动中,嘉宾分享着自己参与二战、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经历。而活动举办地法尼尔厅正是宣传美国独立、脱离英国的地方,象征着美国的起源。而墙上以乔治·华盛顿为代表的绘画作品诉说着美国建国史,也很难不勾起对战争的回忆。

在怀斯曼看来,战争是政府职能的缺失造成的。在一个健全的社会,公民和政府应该商定社会契约,政府再去思考如何履行社会契约。如果没有社会契约,或者任何一方不尊重契约,一切都会变得混乱,暴力也会无处不在。当权威失职到国际层面,势必招致更大规模的“战争”。

不过,即便老鹰有疾,影片中的市长及成百上千的工作人员仍旧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以此维系政府的正常运行,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浪漫。

所幸,怀斯曼对公共事务的敏锐与幽默,很快就能消解这种乐观过头的氛围。影片中,最具冲突性的片段莫过于,在多切斯特的一个社区会议上,亚裔商人连同工作人员以经济利益为由,向佛得角移民占42%人口的社区居民宣布开设大麻店的预案。

然而,社区居民却对交通、安全和犯罪率忧心忡忡。双方辩论了数个回合之后,台上的商人与工作人员陷入沉默。而这,或许才是对话的真正开始。

一名戴着头巾的妇女表现亮眼,寥寥数语便点出了系统的困境:“你们开会的目的究竟是征求公众意见还是纯粹通知宣布?”“谈话之后,我们发泄、哭泣、大笑,然后呢?然后会发生什么?”

剖析机构,解构民主

《波士顿市政厅》延续着怀斯曼的纯观察式拍摄传统:零采访、无旁白、极少配乐——哪怕波士顿交响乐团名扬世界,即便这一次怀斯曼回到家乡。

半个世纪以来,对机构充满浓厚兴趣的怀斯曼走遍美国17个州和多个国家,创作了42部纪录片。其中只有三部是在家乡马萨诸塞州拍摄的——处女作《提提卡失序记事》(1967)、《临终》(1989)、新作《波士顿市政厅》。

从《提提卡失序记事》到《波士顿市政厅》,怀斯曼在解剖机构肌理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解构着民主与权力。据不完全统计,《波士顿市政厅》中涉及的公共议题多达二十余个,其中不乏怀斯曼长期关注的议题。

我们能在这部“集大成者”中看到过往作品的影子,比如:《廉价公屋》(1997)《法律与秩序》(1970)《高中》(1968)……而当这些并不陌生的议题,重置于2018到2019年这座财政预算超过30亿美元的大都市,巨大的人潮与权力的流动变得更为明晰,如同一部厚实的城市指南,标记着穴位与经络。

怀斯曼选择家乡作为拍摄地并非刻意为之,然而波士顿本身的意义,也令这部作品锦上添花。正如沃尔什在电影中所说的那样:“我知道波士顿不会解决整个美国的问题,但只要从一个城市开始,就够了。”

作为美国历史文化中心,波士顿曾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风口浪尖,“波士顿倾茶事件”和“独立战争第一枪”都与这座城市有关,美国人民争取独立走向自由的这段历史已被镌刻在“自由之路 ”(Boston Freedom Trail)上。

当镜头如微风般拂过城市的大街小巷,自由之路上的景点也频频亮相——公园、教堂、墓地、博物馆、昆西市场,以及最具标志性的邦克山纪念碑。它们连同波士顿的海港、红色砖瓦楼、摩天玻璃大厦,一同塑造着波士顿的精神气质。

对怀斯曼而言,拍摄纪录片就是处理诗歌与文学的过程。这些在市政工作之间出现的波士顿市景空境——犹如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空格与回车,控制着影片的节奏与呼吸,令凝固的机构有了流动的意味;同时,内部和外部的稳定切换凸显了:口号与行动的距离、野心勃勃的计划与实际情况的落差

电影之外,2015年沃尔什提出Imagine Boston 2030(畅想波士顿2030)。当时,波士顿有意竞争20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很多人认为这份规划能够改变城市面貌,然而现实与设想大相径庭。

影片中,环卫工人清理街道垃圾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三张看起来难以处理的旧床垫和一个需要两人搬动的金属烤箱,被丢入垃圾车。在不断旋转的夹铲作用下,它们瞬间消失,如同从未出现在世界上。

这个看似轻巧的镜头是影片的“题眼”——人类发明机构,意图通过管理冲突来消解冲突。在沃尔什领导下的波士顿,仿佛一切问题都能被它的有序性和规律性所消化。由于影片是在疫情期间完成制作,上映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一周前,影片中的“有序”和现实中的“无序”形成强烈对比

2020年12月16日晚,广州纪录片节举办了《波士顿市政厅》中国首映场。由于是工作日的晚上,有人带着晚饭匆匆前来,有人戴着口罩正襟危坐,有人边看边做笔记,有人不时看看手机“怎么还没结束”,更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提前退场……

此情此景,与怀斯曼的电影并不违和——你怎么对待电影,怎么对待系统,怎么对待民主,它们也都会以相应的方式反哺你。

 4 ) 怀斯曼2020新作:波士顿的日与夜

纪录片《波士顿市政厅》是GZDOC 2020金红棉影展拟展映影片,12月,来广州,潜入美国的市政厅,模拟一次公务员日常吧! 近期我们也会陆续公布更多金红棉影展片单,敬请关注~

提起波士顿,你能想到什么?

龙虾、哈佛、凯尔特人,或许还有……爆炸?

2013年4月15日,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赛事正接近尾声。然而就在跑者们即将抵达终点的关键时刻,突然爆发了两声巨响——两颗被人提前藏起来的炸弹在人群聚集处爆炸,造成至少3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其中包括一名中国籍遇难者。

此事件被FBI认定为恐怖袭击。而今,七年过去了,波士顿怎么样了?

2020年,结束了漫长的疫情封闭期后,纪录片大师弗雷德里克·怀斯曼携新作《波士顿市政厅》低调回归——而我们知道,怀斯曼的名字一出现,自然是“低调”不了的。

《波士顿市政厅》City Hall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片长:275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本片曾获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观众选择奖 纪录片单元(提名) 第30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

前几期,我们介绍过怀斯曼的经典影片《廉价公屋》,在这部1997年拍摄的影片里,怀斯曼深入黑人贫困社区,纪录了美国发达社会中“第三世界”的那一面。

这一次,怀斯曼把摄影机带进了市政大楼,为观众展示了市长和同僚们的日常工作。在这里,你将看到政府究竟为城市运转做了什么。

纪录片超人

怀斯曼的地位不必多说,威尼斯和奥斯卡两个重量级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足以说明他的分量。

1930年生于波士顿,怀斯曼上过耶鲁,参过军,当过教授,做过律师。在偶然接触电影工作的几年后,他带着处女作《提提卡失序记事》踏入纪录片界。

惊人的创作生涯由此开启——从1967年起,怀斯曼几乎每年拍摄一部纪录片,每天工作10-12小时。直到本次新作《波士顿市政厅》,怀斯曼已经90岁高龄,仍坚持亲自担任导演、制片、剪辑。

如此高产高质,堪称纪录片界的Super Man。

评论家还赞怀斯曼“下刀精准”,因为他特别擅长拍摄各种社会机构,在他的影片中,个体与社会、国家之间如人体经络般的复杂关系展露无遗。

这次也不例外,《波士顿市政厅》是怀斯曼执导的第45部纪录片,延续了其“零采访,零旁白,绝少配乐”的纯观察式拍摄手法,从最基本的日常会议开始,波士顿这头城市巨兽在怀斯曼的镜头下慢慢苏醒。

波士顿的日与夜

选择家乡作为拍摄地并非刻意为之。

在美国,要拍一个市政府不是容易的事。怀斯曼先后联系了6个大城市的市长,最终只有波士顿市长同意,于是机缘巧合下,成就了这一“本土作品”。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是马萨诸塞州最大的城市,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坐落在这里,至今已拥有超过447万居民,人口密度非常大。

在这里,市长每四年选举一次,是整座城的实权“一把手”。

怀斯曼没有对城市或市长做任何背景介绍,而是从市政热线中心忙碌的场景切入。

“311热线”是沃尔什市长上任后的第二年推出的市政服务项目,只要是非紧急但又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任何波城居民都可以拨打311向市政府反映。

选择这个场景作为影片开场非常聪明,因为311是连接政府与民众的重要节点。我们可以看到接线员们处理各种琐碎问题,诸如救助流浪动物、道路维护、甚至房东和房客的矛盾。

透过街头巷尾的日常,政府与市民的息息相关被怀斯曼巧妙地具象化。

市政热线中心忙碌的景象

怀斯曼的影片里通常没有特定的人物主角,但这次是个例外。市长马丁·沃尔什(Martin Joseph Walsh)以演讲、会议、采访、甚至“信函”的方式出现在各个场合。随着“剧情”发展,我们渐渐知道他也是波士顿人,出身于工人家庭,曾因为爱尔兰裔的身份被歧视,曾患过癌症、有重度酒瘾。

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他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爆炸案发生后的第二年当选,如今他已经管理这座城市6年。

而在城市运转方面,小到市民家里的鼠灾,大到政府的预算大会都被怀斯曼一一捕捉。在这275分钟里,波士顿的日与夜尽收眼底。

从影院旁观现实

怀斯曼利用了大量的空镜头来分隔讲述市政工作的片段,这使得影片像这座城市一样整齐有序。

其中有非常有趣的一幕——环卫工人在清理街道垃圾,两张看起来难以处理的旧床被垃圾车的“铁口”像薯片一样嚼碎,吞进肚子里。

这一场面映射了沃尔什领导下的波士顿,仿佛一切问题都能被它的有序性和规律性消化。

然而更有趣的是,由于特殊的时间节点,影片中的“有序”正好和现实里的“无序”形成对比——影片拍摄于2018年到2019年,在疫情期间完成制作,而在美国上映的时间正是总统大选一周前。

疫情、封城和美国大选的嘈杂格局似乎意外地使这部“无观点”的纪录片更值得玩味。

它到底讲了什么?

《波士顿市政厅》到底讲了什么?

一部分观众认为,这其实是一堂“民主课”——影片里多次出现沃尔什市长鼓励市民向政府反映或投诉的场景,他不厌其烦地承诺会跟进市民的问题,强调“我们的工作是代表和支持波士顿人民”。

而对另一部分观众来说,这部长达四个半小时的影片过于“事无巨细”了。因为它几乎涉及了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什么都拍,那你拍的什么就都没有意义了。”

怀斯曼本人对这种争议不置可否,他相信现实生活中有一种模糊性,“真正的影片不发生在荧幕上,而在观众的眼睛和脑子里。”

有意义,无意义?让观众自己来决定吧。不过,如果你准备挑战这部长片,记得带上午饭~

作者:ceto

编辑:ceto、张汩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2020年12月14-17日不见不散!

 5 ) 人人共建的波士顿

在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影展)看的第三部片子,应该也是我本次影展看的最后一部,是《波士顿市政厅》。四个半小时的观影,真的好累,但我可能睡过去只有十来分钟。这种片子对我来说,估计只能在电影院看,在家很难一气呵成地看完。

看完片子,我对波士顿这个城市充满好感,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一座城市的可能性,它的好与坏可以被公开讨论,它的面貌可以被建设,人们的私人需求可以被聆听,被尊重。同性恋情人在这里结为伴侣,独居老人家的鼠患会有人上门解决,新生爸爸的停车罚单可以在讨论后被取消,残疾人的方便通行会成为大门建筑通道的重要考虑因素,女性会有专门的协会提供平权和职业帮助,社区人员可以参与社区建设的讨论会议,退伍军人的生活和故事会被重视,有色人种协会有很大的空间去改善生存困境,市长走进群众中进行交流。

作为电影观众,我也会怀疑政客的说辞和作为,但我确实看到了多数女人们的话语权和底层民众的表达积极性,所以我选择相信影片的呈现。波士顿市长在演讲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认为是对这个片子和这个城市最好的诠释,“更开放的对话,更多元的解决方式,更好的民主。”

一座真正重视民权的城市,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一座座这样的城市,也一定会组成一个更好的国家。一个个这样的国家,也一定共建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能拥有一个人人参与建设的城市,人民声音被听到并热切关注的国家吗?我不知道,但我希望看到。

 6 ) 如果城市是太阳,光如何照到每个人身上

波士顿市政厅 如果城市是个机器,它如何运作 如果城市是太阳,光如何照到每个人身上 相对于光语者,波士顿市政厅是一部令人痛苦的纪录片,无穷无尽的问题,捉襟见肘的预算,我怀疑市长近似脸瘫是因为太累。影片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我很疑惑时长270分钟的必要性,但是结束之后,我认为270分钟是一个很克制的范围。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退伍军人纪念日,市长没有煽情的振臂高呼,而是拿自己曾经酗酒去分享会减轻压力的经历鼓励人们说出他们的故事,你为何哀伤?你为谁不甘?从残酷的战场回归普通生活,他们的疑惑,他们的无措。我们不是你,不明白你的感受,不明白你心中所想,但愿意倾听和协助。 我觉得这样的纪录片可以作为国民教育,城市为人民服务,人们可以为自己的城市做什么。

 短评

金红棉影展 @ SZBC|期望大银幕看怀斯曼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四个半小时毫不沉闷,杜比厅观看体验绝佳。特意挑了能伸开腿的位置,也感谢缺席的邻座。波士顿市长的形象十分务实。很多议题相对国内过于progressive。意识到正在被拍摄多少影响了被摄者的状态|虽然还是有不少错误、和谐和待改善的时间轴,字幕质量好过预期。因为最近也在翻怀斯曼的片,所以对翻译难度还是有认识的:要在相对缺失context的情况下准确判断一个完整体系或专业/专门事件的片段内容,很多细节都难以确定。迅速拿到国内放映加上长时长和大量文本,字幕做到这样值得肯定。还有一点可能是影院座位设计的锅:字幕处于画面最底端,会被前方观众的头挡住,比较影响观看体验

3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某种程度上Wiseman和Godard都到了一种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地位,比如他们的片都已经到了只出现片名就赢得掌声的地步。我这么说还是因为《影像之书》和《市政厅》共享的是一套逻辑——他们都在利用自己的话术给既有的无序做总结和下定义。观众仍然可以绞尽脑汁为他们的逻辑拼盘整理出一套合理的解读,但他们却并没有想要为观众敞开大门。更加严重的是市政厅比起图书馆所牵涉的范围要大得多,用五个小时来呈现一个城市市政建设的方方面面,以怀斯曼的风格习惯是不可能的。这让我想到那张经典的在书上划重点的贴图——如果你什么都拍,那你拍的什么就都没有意义了。

6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还行

开会PTSD

9分钟前
  • 黑豆黑米
  • 较差

如果将这部电影放给Leslie Knope女士看的话,她会异常激动地把她所有的女朋友和同事叫过来,并人手制作一份大圣代;最后却只剩她写着笔记,周围的人全部昏昏欲睡(开玩笑,扯远了)。如同Wiseman的好几部一样,它在技巧上的展现无甚新意,也同样靠时长“压”人,但内容上的迷人让人无从忽视:它展示着一种不断运行着的规整和规则之内满不甘心的对抗,亦是对底层政务最美丽却又诚挚的画像。料理交流、商业论坛、严肃的辩论还有独属于这里的体育文化,小小的市政厅承载着比想象中更多的事务;爆炸之后,民主、创伤、融合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巩固,是提给每个波士顿人的问题,也同样是对这个国家的。

1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我们的城市现在遇到的问题和他们真的好想,这也说明我们的发展程度确实正在接近。但人家70%的税收靠房产税,40%的支出给教育又甩了我们好几条大街,说白了一个城市的行政工作千头万绪,有比较才能进步。我们现在最急迫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就是公务员群体的执行力和敬业程度,你有再好的政策下面打折也白搭。其实我们的官员也可以以聊天的方式开会,多拍拍这种类型的片子。既能让大家知道管理的难度,也能够鞭策下级具体经办人员,这难道不香吗?非给板着脸开会读报告,何必呢。

14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力荐

一小时离场。(职能部门外景空镜+事无巨细的会议/讨论)循环往复n次。不管是Wiseman本人还是手册的编辑,大概都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meeting minutes。

15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剪辑点与画幅的四条边、四个角,是和城市的线条与棱角同样锋利,同样有力量的东西。积雪像未经修整的铺路石般圆融了一切,少了边线的重合,我们因此更清楚地看见了处于宣讲与交流间的区隔。

17分钟前
  • 空白岸
  • 力荐

前面领导讲话开会说话漂亮也禁不住睡了make some chinese dream in the greater Boston,后面睡醒了轮到people sing还挺喜欢的,旁边迟到许久但坐下来后看得好认真不睡的小哥不断偷偷查看手机时间暴露了开会的心态:怎么还没完呢……按你胃,是睡了也不白看的好片,城市,让生活更糟糕。20201217@广州猎德百丽宫影院金红棉纪录片节周三打工日晚上七点到十一点四十分放映。

18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因为我没去过波士顿…至少在电影中比纽约更亲切、干净,政府的责任感让城市充满了活力;把蒙罗维亚算绝对意义的小镇,波士顿则是相反的典型“运行良好”的美国城市样版,市政厅直面被人诟病的城市形象、偏见思想、执行机构低效或者贫富差距失业犯罪率等等问题,民主政治造就了政府机构运行的复杂,但这样的规划和民众参与才保证了机构(美国)“透明公正”的良好运行

20分钟前
  • [Deleted]
  • 推荐

叹为观止。解剖行政机构运作机理,进而拓展至地区、社会、国体、政体乃至世界和人类。怀斯曼所理解的这个国家与体制,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所沉淀下的观察、理解和移情,在这四个半小时里奏起阵阵回响。而整部作品对于2020年这一特殊的节点来说,为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有机的窗口和方向,而这个答案,又似乎并不遥远,甚至从未离开。室内的人与室外的景交织在一起,简单明了的表述了因果以及随之而来的期许,随着川普的倒台,影像在此时具备了强烈的实效性和预见性,谨慎而坚定的呼吁,提醒,以及对可能出现的希望的喝彩。

2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拍得不是「波士頓」,而是「美國」,是「民主的演繹」。所以影片從311熱線開始,象徵著市長與公民的連結。每一次空鏡拍攝波士頓市政廳的建築,那些漂亮的鏡面,都在見證民主機構的運轉,與社會秩序的建立。所以影片的重心要放在「對話」上,尤其是權力機構與公民的對話,才能看到公民是如何推動秩序的發展完善,推動民主的進程,同時也能看到民主的侷限,就是無法真正實現每個人的民主(最後社區會議討論民眾訴求與經濟發展的衝突),也看到政客式的漂亮說辭,很多時候並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儘管核心都在呈現他們對於解決移民、種族主義與弱勢群體現狀的努力,也能看到民主的溫度,停車罰款的取消,正是體現制度對於人的寬容一面。而最終,一切都變成演講上自豪的数据,和美國夢的生动演繹——移民後裔成為波士頓市長多麼驕傲。這就是「美國」。

27分钟前
  • 阿树
  • 力荐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12.13【金红棉】@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

31分钟前
  • 草鸟
  • 还行

8.5,某种意义上和Malmkrog是同种电影。在美术馆、图书馆等场所中,怀斯曼组织的是平行的言语;但在杰克逊,在市政厅,社会议题的紧密性使得讨论是纵深的。

36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加长加强版的《大同》。PS:广州纪录片节·中国首映

40分钟前
  • 油尖旺任赢赢
  • 力荐

民众的政治参与。

4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IDFA2020#也看了不少怀斯曼了,越来越感觉其实在怀斯曼的电影里内容根本不是最重要的:unbiased approach即使在自然科学里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目标,而怀斯曼纪录片真正的价值就在这种完全旁观且事无巨细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就像天文观测一样,有了高质量的raw data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至于能从里面挖到什么就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了。 //这个映后谈绝对是本人见过国际大导最冷清的映后谈……参与程度堪比看糊糊爱豆直播,我一个人大概能问五条

47分钟前
  • 海王星黎明
  • 力荐

那年去波士顿跑马拉松的时候,前一天所有参赛者有一顿免费的盒饭,啤酒。。。

48分钟前
  • memorykeeper
  • 还行

Trump 時期的尾聲,in Jackson Heights 以來的多元主義景像在當下美國的實踐與困境,尖銳衝突群體由LGBT伸展到女性和新移民。劫後餘生的波士頓與人同呼吸,市長在市民前表現出的謙卑,不是與Trump 相反嗎?說 Wiseman 沒有觀點的人似乎看不到根源於Democratic Party的信念,這位理想主義者,對民主社會的盼望與質疑,這國度會鼓勵發聲,人人自發擔起責任,為何悲劇不斷?但無論怎樣他更願意與邊緣者同行,你會在普通人身上發現理性的光芒,背起作為公民道德責任,他所描寫的參與式民主並不天真樂觀,內裡都是基層之間掙扎,大麻藥店一幕的社區交流也不一定只存在矛盾衡突。原諒我要將他與卡夫卡並肩,是兩者都在法之門前理出樂譜般的敘事結構,建基現實又穿透表象達到本質,枯燥官僚體制裡依然為存有的人性和幽默歡笑,也可在翻滾的垃圾車尾中找到詩意。

51分钟前
  • 何阿嵐
  • 推荐

第一次看这位老导演的作品,四个半小时的片长却比普优那部哲学历史片来得轻松。零介入的客观记录方式是最突出之处,无微不至地刻画市政厅人员的日常工作、民众与市政官员的对话沟通,以及出镜率最高的市长的流利发言里逐渐拼凑出整个波士顿的运转模式。从宏大的城市规划,到微小的路边乱停车吃罚单,包罗万有的社会问题娓娓道出。与其说是呈现了波士顿市政厅的日常工作,倒不如说是维持美国社会这台庞大机器运转的复杂模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之处,但导演毫不偏颇的全方位展示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53分钟前
  • 罗宾汉
  • 推荐

4个半小时的纪录片,波士顿市长Martin J. Walsh和他的领导班子政府部门的日常。素材拼接,编导似乎没有观点。

56分钟前
  • 小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