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已完结

主演:Deanna Thompson,John Green,Claudette Hamlin,Antonio Paradiso,Anna Yourkin,Benjamin Xu,Marc Lilge,Mike Nadeau,Joe Panz,Joe Warmington,Henri,Romeo Salta,Kadir Anlayisli,Joel Watts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1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2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3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4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5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6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13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14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15

 剧情介绍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一段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物杀死两只小猫的视频被传到网上时,整个互联网都轰动了。一群业余网络侦探开始联手追踪发布者。在一场危险的猫鼠游戏中,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令人毛骨悚然的作恶者发布更多令人不安的视频,直到最后一段视频被上传。这一次,受害者是人类。这是一个真实的恐怖故事,由《冒充者》和《丝绸之路》的制片人倾情打造,讲述一个杀手迫切地想要成名,因此打破了互联网上的首要规则:别惹猫咪。难忘初恋情人失真的画哈奴曼2024怒火凤凰十月初五的月光跟我的前妻谈恋爱触不可及2014巨人杀手杰克只想遇见你科洛弗道10号爱的契约101岁老人跷家去当幸福来敲门2006幸运满天星月光照耀如常烈火男儿之队长的故事陪睡美人人在纽约雀起乡到烛镇第三季世界第一麦方小丑特工队2利特维年科新乌龙女校2:弗里顿的黄金的传奇这一家人什么鬼?!夜缉者1971死人岛2009儿童总裁小谢尔顿 第一季亲密如贼真爱天知道(普通话)来自未来的你纵横四海国语版叶卡捷琳娜大帝 第四季镀金时代 第一季反诈风暴之陌生号码舞法天女之绚彩归来若亚不再铁血殊途

 长篇影评

 1 ) 无题的观后感

标题我想了很久,一直又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看完这部片子的我很是难受。

刚开头片子的标题还以为是可爱,可以让人云养猫的猫片,可逐渐看下去,才知道这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杀人案

总体给人的感觉,卢卡是个高智商的凶杀犯,从一开始与警方模仿上演的《猫鼠游戏》电影到后来的凶杀过程与被抓审讯过程模仿的《体能》,就能体现出卢卡的心理素质状态很是强大,头脑很清晰(原谅我只能记住这两部,因为这两部印象很深刻。)

这部片子看完我很愤怒,感觉编剧利用了观众对案件的好奇心理,也再次利用了狄安娜和格林两位当事人来进行案件描述,卢卡再次出名,可是被害人呢?(在此我尊重死者,不说实名)

这部片子的意义在哪?是让人们了解这个案件吗?还是按照影片最后狄安娜和格林的疑问,要我们深思,我们都是这场案件的共犯?

片子里从头到尾只讲了卢卡在男同网要约一夜情,然后接下来就讲到了被害人和卢卡一起出现在了公寓。再后来,就出现了被害人被杀害,拍视频,分尸,身首异处,再到继续讲述卢卡逃亡哪里。

可是受害人呢?从头到尾只出现了一张照片和悲惨的遭遇,受害人的为人处事怎样?平生行为怎样?性格包括其他的一切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当我看到受害者的照片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我相信受害者绝对不会是去进行约一夜情,事过多年后,这部片子的出现无疑拉着受害人进行无形的鞭尸并在其家人的心口上狠狠划上一刀。(ps:没有说一夜情不好或者怎么样,不接受任何杠)

那个被网暴而死的人呢?也是轻描淡写被拉出来说了一下因为想被关注,结果冒名顶替却被网暴自杀。他的人生呢?

在影片最后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道德绑架。狄安娜和格林提出的问题,包括受害者还有被网暴的抑郁症患者的死亡,也是他们深陷多年的愧疚,他们所做的一切比警方更加有意义,在我看来我觉得如果没有他们的冷静分析,可能卢卡会瞄上更多的人。

没错,这部片子让卢卡更火了一把,让人们更了解了卢卡犯罪的高智商,不禁让人感叹卢卡的强大心理,让卢卡更加开心他又在次出名了。

归咎到底原因,难道不是制作方把这些受害者,狄安娜和格林拉出来消费给观众看吗?

所以谁是共犯?制作方。

最后默哀,受害者和那位被网暴者。

 2 ) 什么时候犯罪纪录片能够给被害人应有的正名和更多的关注?

首先声明本文算不上影评,也不懂太多关于拍摄与创作的东西。只想作为之前有去了解过案情的人,说一说此片里没提到或者被扭曲了的与受害人相关的事实。

首先所谓的搜索专家们找到了当时凶手联系上被害人的帖子,但片方为什么要对帖子的内容避重就轻,颠倒顺序? 整个帖子的内容一闪而过,我截了图才看到原帖重点是找人拍视频just for fun(林俊当时辅修电影专业,若当时两人确因为这个帖子联系上,也可以理解),最后明确说了not looking for sex, not sucking cock。而通过被害人朋友的话也可以看出他当时明显应该是在家做饭后临时出门的。不明白制作方略过了not looking for sex这句重点,反倒给了 not sucking cock特写,再说要拍视频的这波操作是什么用意?放进片中的凶手母亲的说辞更是一再强调被害人就是look for sex且很乐意被拍视频。(而这位母亲此前还出了本回忆录,名为我那杀手儿子,已经吃人血馒头捞了一波钱,其人如何可想而知,这部片子里居然还放了很多她毫无根据的说辞)

并非对look for casual sex有任何看法,而是因为当时那个one lunatic的视频和被害人的性向,至今都有人以为被害人和凶手是恋人的关系,是自愿和凶手玩bdsm,仿佛他自找的一切。而事实上当时警方从被害人电脑里没有找到一张和凶手有关的照片,加上片子里发布于案发当天的帖子,完全可以证明他此前根本不认识凶手,也并不是去和凶手419。

此外庭审时林俊的前男友有出庭作证,那个视频被剪辑过,一开始躺着的赤裸的人并不是林俊,而是一个白人男子。结论就是凶手利用了他的毫无防备,不仅杀了他,还要营造一个bdsm的假象,以迎合那个manny的谎言给自己开脱。

不知道那些日常深扒凶手视频的人肉专家为何没有发现?也不知道为何这部片子对当时庭审时的关键论断闭口不提。林俊被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杀害了,过程被无数人围观,日后可能还会一再被媒体消费,如今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正名,还要被这部片子以一夜情的关系和凶手捆绑。

个人觉得把这样一个性质恶劣情节残忍的案件当悬疑片拍,制作方消费被害人博眼球的行径和凶手一样恶劣。我并不认识被害人,只是去了解了一些事实,对于我的同胞在他国遭此不幸,如今还要被无良媒体污名化感到气愤。就像他朋友说的没人记得他是个怎样的人,所有人都在讨论凶手。这部所谓的纪录片更是把一个不过是copycatkiller的变态拍成了无比高明的高智商罪犯。而要不是罪犯自曝人肉小组空有一腔正义,但除了逼死那个抑郁症患者怕是一无所获,他们对整个案件并无实质作用。而此纪录片以此二者为焦点加上悬疑片式的拍摄噱头和结尾自取其辱的升华,除了博眼球个人没有看到任何有人文关怀的地方。

全篇有关被害人的部分大概就是他朋友的几句话,但句句戳心。尤其是他提到林俊去加国是觉得那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家。还有片尾那句he did't deserve that。更加讽刺的是,如今凶手在监狱里在家人的见证下和同性犯人结婚了。他甚至有自己的粉丝,和粉丝的人信里大谈监狱生活的美好。加拿大政府对此的回应是犯人的社交自由也应得到保护,他们是关心犯人的心理健康。在他虐猫成了prospective murderer的时候,政府为何不关心他的心理健康?一个以如此残忍的方式剥夺了他人生命权的人还有社交权可谈?林俊的父亲在葬礼上曾经说,犯人入了狱,以后病了饿了痛了都有人管,他和林俊的妈妈谁来管?没想到这些话都成了真。甚至更加荒唐。

这一切的讽刺荒唐对我对这部避重就轻虚伪至极的纪录片更加失望。这里补上一个前几年的长文分析, http://m.sohu.com/a/145652658_647987/?pvid=000115_3w_a关于网络搜索和抓捕罪犯的部分和这部纪录片相差无几,但对于被害人为何前往凶手家中的分析推测要客观得多。http://www.taonanw.com/page/news/id/4806/is_staff/y#437621-tsina-1-97199-29c30dfd97075201e4dda04e36b0d203 这是朋友所写的林俊其人,也希望各位可以点开看一看林俊本身是怎样一个人,又应该怎样看待他的性取向和这件惨案的关系。制作方肯定有参考网络上的分析,且人肉小组找到了疑似凶手的发帖,本可以替被害人正名,至少给一个更全面的分析,但他们依然设法将当晚两人见面的原因定义为casual sex。又或者,从这部所谓的纪录片的名字和切入点,就暗示了制作方并不在乎有关被害人的真相如何,在他们眼里他也不过是把这场搜索狂欢推向高潮的工具。不知道片方怎么有勇气在结尾放出林俊朋友的话还有那个帮凶论?其难道不是最大的帮凶?导演怎么有脸在幕后视频里说“我知道让被害人亲友发声是令他们非常痛苦的”?

主流媒体打着纪录片的名头吃人血馒头却不让被害人得到应有的正名,如今尚有国人继续求那部血腥视频,甚至db短评里还有人希望美国将此“大好题材”拍成电影。我不懂电影艺术和商业价值,只是作为被害人的同胞难以理解这些言行。

最后,林俊R.I.P. 愿你来生都能自由地去爱被爱。人们不应该忘了他本身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人,这是当年他的父母在事发之后强忍悲痛,唯一一次接受采访的原因。

 3 ) 有些不足

内容上,可以说是抛给了大家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网络方便大家的交流,扩宽了交流边界,给予了受众更广的监督权的同时,是不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网络暴力。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探讨这个问题了,但真实案例的呈现却可以引起人的足够关注。

我给出自己认为的两点不足,一个是标题起的与实际的不同,这个纪录片整个的重点并不仅仅是猫辱杀,它更多体现的是网络对辱猫案的一系列追查与其中的过程;另外一个就是对那个无辜男孩的自杀,仅一个小小片段轻描淡写地带过网络暴力对他造成的伤害。我知道他只是纪录片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但我仍希望的是纪录片能够正视这样的事件出来之后,谩骂的网民之后的发表的态度与所作的一些举动,或者社会对于这一事情的回应。他也是暴力的受害者之一。

当然,这部纪录片仍有熠熠发光的地方。它不是传统的电视纪录片,没有足够华丽的镜头语言。它花了许多的功夫,到了该案件的事发地点,剥茧抽丝地还原了事件过程。其中用了很多的网页弹出镜头、当事人的受访镜头贯穿其中,十分冷静客观地再现了真相。另外就是题材的新颖,它没再像往常一样,只是简单地给出了检查官的破案过程,而是让网友的观点与探寻作案者的过程作为这个纪录片的主线,这是极具开创性意义的一次探寻。它全新地展现,每个网友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都是在某一领域的人才,他们的结合能够产生不一样的色彩。

 4 ) 我们为消费真实的人的痛苦而感到更加痛苦

非影评,本文仅试图从纪录片伦理的角度来为自己消费完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无限痛苦进行开脱。

Don‘t F**k With My Ethical Boarder!!!

每年都要为Netflix的内容来批判这一下这个给观众带来无限guilty pleasure的流媒体巨头。“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触及了许多纪录片伦理问题,才会令人看完之后抑郁难抒,但是仅限于ethical issue 而不是ethical problem。为什么说是issue而非problem呢?因为纪录片毕竟不是新闻报道,并不被所谓的“客观”/“公正”所严格地规范与要求。纪录片作为影视作品,归根结底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向来崇尚框架之外的东西,作者有对于其艺术内容的无限创作空间与阐释的权利。但观众为什么要选择看纪录片而不是电影,恰恰就是基于对纪录片里的“真实”的期待。

“Audiences value the truthfulness of factual programming. The more fictionalised factual programming becomes, the less the viewers value it.”(Hill 2005)

但是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Netflix的内容,并且对称其内容为“艺术”表示相当的膈应。尽管Netflix支持了众多诸如《罗马》《爱尔兰人》这样的好电影,但是无可避免其更多的考量还是对于一个作品的商业价值而非艺术价值。纪录片,作为影视市场供应链里相对“低端”与”弱势“的产品,较之大部分的电影与电视剧来说,其制作周期较长,可控性较低,戏剧冲突较弱,因此商业回报率低。普通观众对于纪录片的理解也大多落在公益性/猎奇性两个极端里——要么是跟着BBC或者Discovery走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要么跟着众多独立纪录片制作者们孜孜不倦挖掘的一些小偷妓女毒贩子们的“生猛故事”。但有制片人就致力于挖掘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与商业模式,努力的在拍摄上精致唯美,在内容上九曲回环,所以True Crime Documentary成为了纪录片市场里的一朵奇葩。

Netflix在2019年仅自制的真实犯罪记录片都不少于20部,在过去的几年里,《Making a Murder 制作杀人犯》,《伊卡洛斯》这些拍的比悬疑片还要精彩的纪录片,有了“真实的生活比电影还要曲折离奇”的加持,制片人们都觉得真实犯罪故事做纪录片用来成为大众娱乐的新消遣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毕竟人人都爱看“《今日说法》和《走近科学》”,并且大家还能一边得奥斯卡奖,一边试探纪录片与真实犯罪与大众娱乐的边界。

(前戏的铺垫竟然有点太长了)

总之,真实犯罪纪录片是纪录片产业中的商业精英,观众可以获得持续强烈的快感,又不需要像正儿八经的新闻一样面面俱到的还原真相,但容易出现一些伦理问题,会让玻璃心的观众(比如我)感到非常强烈的不适。好了,接下来讲讲这部片子,

“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讲的是加拿大最近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犯罪故事之一,也是网上冲浪时代犯罪的代表故事,凶手卢卡·马格诺塔(Luka Magnotta)极度渴望关注,于是在网上上传了一个极为残忍的虐猫视频,Facebook上的爱猫人士于是成立了一个小组试图人肉出这个杀猫凶手,但这反而给了Luka更多的热情,他先后再次上传两个虐猫视频,并私信小组管理员,借此来进行他们的“猫鼠游戏”。形势逐渐升级,小组成员担心他会从虐猫上升到杀人,结果也的确如此。

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一要义就是MINIMISING RISK OF HARM

而本片没有做到(在我看来)。

以下几点是我认为为什么圣母+玻璃心如我“被消费完”这个片子之后痛苦了的一些ethical issues

(欢迎探讨,求异存同):

1.凶手是用来赞颂的VS.观众是用来背锅的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打造这个行凶者的。

从影片的塑造里,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从小被校园霸凌的可怜儿,一个忠实的影迷,热爱电影,醉心于经典电影桥段,并且梦想成为演员。然而尽管有着姣好的面容,演员梦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孜孜不倦北漂好多年之后迫于生计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Luka的背景这么一还原竟然有些楚楚可怜并且情有可原了起来,谁不怜惜一个情感脆弱逐梦失败的大男孩?

而对于所有的真实犯罪纪录片,尤其是连环变态杀人狂来说,如何准确的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描绘这个人格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因为如果在智商情商或者任何一项人类指标上没有一点天赋秉异的地方是很难成为一个series killer的,那如何不被Luka的“迷人的魅力”所催眠,如何不将他打造成一个“汉尼拔式”的犯罪精英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他的极度自恋呢?

本片的作者似乎没有经过太多的挣扎就直接放弃了。作者为Luka量身打造的这一部影片,无论从运镜,打光还是调色配乐,都是一部精致到几乎无可挑剔的献礼片。无数次将他与一些经典电影互文,《Basic Instinct》《American Psycho》,再将他与里面的经典角色做比较,无一不是冷酷无情的天才杀手。再通过包括警察,他的其他的情人的话语来表达“他的行为举止彬彬有礼,并不像是一个杀人犯。”

(呵呵,看到这里都差一点要忘了之前他虐猫和杀人的时候有多么的残忍了呢。)

而这不就恰恰是他所梦寐以求的东西吗,他渴望获得关注,渴望人们对他的恶心且令人愤怒的罪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进行偷窥。这部片子里Luka Magnotta是绝对第一位的男主角。而每一个观众都在给他他想要的东西,聚光灯目光,更多的的目光,无数的目光,无论这种注视是正面还是负面他都不在乎,他只渴望更多的关注。而真实的罪犯并不是像明星一般闪耀的存在的,链接是英文,里面有讲更多关于这个所谓的犯罪天才的其他故事,退却电影滤镜光环的这个人,并没有那么的“神”化。

//screenrant.com/dont-f-with-cats-true-story-magnotta-case-missing/

应该如何处理这个人物的描绘而不将其打造成为凶手自己会满意的梦幻人设从而进一步的feed his ego,是本片完全没有处理好的问题,然而更惊人的是,导演甚至将这个锅甩给了观众。

在影片的最后,导演打破了第四面墙,迫使观众直接与影片对话,并从根本上归咎观众对Luka的犯罪行为给予了如此多的观众,作为共犯之一帮他赢得了他梦寐以求的名声。导演在试图撕开真实犯罪纪录片内在的窥探,迫使观众审视自己的窥探欲望。但这个问题是,谁该承担这个伦理负担?到底是影片的制作者还是影片的观看者?为什么要在影片的最后将这个无法承受之重转嫁给观众?

我非常怀疑导演和剪辑在这个ending的逻辑,作为创作者你要做的是帮助观众梳理混乱,minimising the harm,而不是将叙事责任推脱给观众,将观众带入一个更大的错误的混乱中。导演似乎真的相信它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我甚至都能看见他兴奋的击掌并沾沾自喜于天才的结尾的表情,仿佛已经看见了电脑屏幕的另一头有多少人在奋笔疾书对于这种“看”与“被看”的希区柯克后窗式的社会心理进行剖析并大呼高明。

但我们真正应该要反思的是这个吗?是我们何以至此吗?难道不应该是何以至此吗?Luka Magnotta何以至此?病态的媒介生态,互联网文化的发展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digital media与流行文化的环境如何催生出了这样的惨案?

2.对于消费真实的痛苦的痛苦

血腥暴力镜头(真实的)是剥削观众的恐惧感与创伤感作为普世的情感,博取观众的眼球,抓住观众的呼吸,一种guilty pleasure.

观看这一场真实的犯罪会带给观众一种参与感,而这个犯罪越残暴,参与感越强烈,为观众带来道德上的困惑也就越多。任何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一部纪录片的时候都要面临着多重挑战,其中不仅包括一系列过程中固有的道德问题, 如何描绘电影的主题? 拍摄什么,不拍摄什么? 如何进行编辑以使影片忠实于主题,同时又能为观众带来引人入胜的故事? 如果在国外或文化(或亚文化)工作,那么如何表现出对那个地方的经历与文化一种尊重与理解? 纪录片制作的核心是导演与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是导演占上风。纪录片观赏的核心是观众与被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了,而在这种关系里,往往观众是被动的那一个。

仅仅给观众一些心惊肉跳的感官刺激,却在最应该讲清楚的真相上潦草带过。

一方面你可以在片子里反复的看见死去的小猫,小猫逐渐死去的声音,包括一系列将猫帮在扫帚上淹死在浴缸中的画面,导演可能觉得他必须放出这些画面,否则观众无法感同身受Luka做的有多过分。对于虐猫视频以及Jun Lin残忍遇害的视频的展示,尽管这些镜头给予了本片更多的credibility,同时也给予了观众伦理的困惑。

另一方面在犯罪的手法上运用各种天花乱坠的剪辑手法,反而掩盖了最基本的一些事实包括,Luka究竟是怎样将Jun Lin骗到家中杀害的,使用的是何种手法?

我很能理解纪录片创作者的dilemma, 纪录片伦理需要满足尊重主体和观看者的尊严和需求,并承认争夺权力和代表不同观点的权利正在受到争议。Alice Bolin 认为我们应该停止包装与装扮这些真实犯罪故事了,"I’m not saying I’m proud of it, but in its obvious failures, I enjoy this brand of true crime more straightforwardly than its voyeuristic, documentary counterpart, which, in its dignified guise, has maybe only perfected a method of making us feel less gross about consuming real people’s pain for fun."人人都爱犯罪小说和侦探故事,我们从中获得愉悦的感觉因为我们知道这不过是故事而已,但如果将一个真实的事件打扮成一个故事,那么观众是不是能够继续没有负担的获得愉悦的感觉呢?

3.对于受害者的剥削

剥削这段杀人故事的同时是对于受害者的再度伤害。

Lin Jun是来自武汉的中国学生,从影片里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大致是:

一个安静好看的同性恋男子,在加拿大留学学习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因为约炮惨遭不测。

Lin是同性恋,他移居加拿大,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 他被Luka杀死, 肢解, 一部分肢体被寄送到保守党,一部分被寄送到自由党。这大概就是本片对于Jun Lin的所有了,关于他的信息我们是从他的朋友口中极短的篇幅了解的,但完全没有时间讨论林先生在蒙特利尔的爱好,个性,友谊等,他对于观众并没有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但此时我们对于杀人犯却已经了如指掌了,他最喜欢的电影他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我们仿佛在最短的时间里已经成为了“朋友”,而被害者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一些残忍而冰冷的尸块。有报道称,“玛格诺塔(Magnotta)宣判后,林的家人在通过CBC的一份声明中承认,该罪行‘不仅剥夺了林军,而且使我们能够思考和谈论他而又不感到痛苦和耻辱。’ 直到今天,要找到与Jun Lin的死亡无关的信息,或者使Magnotta不在叙述中的信息,都非常困难。”

这是纪录片创作伦理的第二要义 Protect The Vulnerable,保护弱者。


到这里我并不是在否定这部片子的做法,正如我在开头提到的如果我们只将其看作一种“艺术”或者一个夺人眼球的商业手段好了,看过就算了。但是看过之后内心深处的不安实在是想要拿出纪录片伦理来反复论证。

在纪录片里到底什么更加重要,是

A.运用奇淫巧技来讲一个故事,将真实犯罪(用视听语言)打扮的漂漂亮亮,让观众一步一步地被“催眠”并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

还是B.捍卫真实,保护弱者?

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阅历来作为参照标准。

-怎么样是违反了道德标准? (这就牵扯到每个人对于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在哪里,阈值有多高)

-谁可以执行呢? (导演?制片?剪辑师?观众?市场?审查部门?)

-制作者有什么义务在伦理上作出完美的选择?(这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

-制作者又有什么义务(或许有责任)不扭曲事实不隐藏真实(无论是公开的还是极其微妙的),即使这些行为似乎具有更高的目标,例如“讲故事”或“揭露不公正”?

关于纪录片伦理,上课的时候老师是这么一条一条教我的

People are often being interviewed/filmed during times of crisis

Power differentials are not absolute (who can sue? who can construct their own mediated image?)

Cable companies and other distributors frequently ask for “drama” for the sake of ratings

There’s a value in relationships, but also a need for boundaries within those relationships

Situations where filmmakers witnessed something that they deemed unethical on the part of the subjects. (who do we protect? When does a need to intervene outweigh the need to document?)

“Don't Fxx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无论从拍摄,剪辑,叙事节奏的把握,音乐,对于桌面电影的把玩,各种风格与形式的杂糅,房间的那几个空镜甚至还品出了些《细细的蓝线》的味道,里面多视角反复论证的描摹,场景再现里梦魇般的镜头运动(走廊那一颗低角度的镜头慢慢往前推气氛简直不能更闪灵了。)都可以说是纪录片中的优中之优。

可...说了这么多,可我还是有种说不上来的难受...唉...感觉要Panic Attack了。

我讨厌这种消费与剥削的感觉。

idk...

R.I.P. Jun Lin & Jamsey

 5 ) 关于纪录片的伦理道德

非常偶然地看了这部纪录片,应该说Netflix还是展示了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制片水平,这部纪录片保持了极强的张力和叙述技巧,但关于这部作品,我想更让我在意的还是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影片是以爱猫人士声讨虐猫视频为切入,引出了当年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件。凶手的作案手法细节骇人听闻,令人生理性不适。

一方面,我认为纪录片确实缺少了对于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的人文关怀,用极小的篇幅简单地一笔带过了受害者的背景,更引用了杀手母亲空口无凭的发言诋毁、污名化受害者。事实上现实中,案件的凶手仍然在加拿大舒适的监狱里过着舒适的生活甚至结婚,她的母亲甚至将这段经历出书赚钱。而惨遭虐杀的被害人又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受害人远在中国的孤苦双亲又过得如何,我们都不得而知。这种现实本身就令人愤慨不平。纪录片也许没有义务选择某种视角和切入点,但我认为这本该是一个体现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时刻。

而另一方面,我认为影片所选择的立意是讨巧而不恰当的。制作者似乎是在尝试探讨,对于凶手这样一个表演欲强烈的病态犯罪者,互联网上自发的声讨和人肉是不是客观上刺激、甚至说滋养了他的犯罪欲望,正是因为这些爱猫人士朴素的道德感之下的持续关注和穷追不舍,某种意义上促成了惨剧的发生,影片甚至还在最后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来诘问观众,让每一个关注者为此而背负道德压力。

我不知道制作团队是否为选取这样的视角而沾沾自喜,但至少在我看来是荒谬且不负责任的。对于做出这种极端变态虐杀行为的行凶者,我们再去探讨互联网的观众挑衅、刺激、诱导了他的行为,这种逻辑显然是滑稽的。就像前段时间仇杀亚裔案件中的警官那句“凶手经历了糟糕的一天”会让所有人愤怒,这是一种扭曲的理中客,是恶意的对重点视而不见。

者:一幕之谣

//www.bilibili.com/read/cv10892983

ibili

 6 ) 代表时代症候的惊悚大案,要从一群“网络爱猫人士”谈起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

最初看到这部纪录剧集的豆瓣页面时,它还没被翻译成《别惹猫咪》,而是叫做《猫不可杀不可辱:网络杀手大搜捕》,评分9分(目前降至8.5分),一个更为浮夸的名号。

作为一个容易被各类“都市奇闻”吸引的观众,我自然而然点击了下载。

大家想必和我一样,看着网飞Netflix出品的这部纪录片剧集的名字,必然会认为这是个关于“虐猫狂”,或者是在网上人肉搜捕“虐猫杀猫狂”的纪录剧集。

这种想当然般的天真,让我对接下去所要发生的一切,都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以至于在看的过程中直接被吓哭了两次

▲ 最初受到伤害的两只小猫

在此事先说明一下,这部作品分为三集、三个小时,而上述内容仅是其首集所展现的,几乎是“口味最轻”的部分。

面对极度恐怖的“十八弯回环究极体过山车反转”,最好事先看片再来读影评。此外,下文涉及杀人分尸等内容,也许会造成不适,不能接受的朋友请不要往下阅读了,而能接受的朋友也请不要以猎奇的心态来看待严肃的案件。

这个案件里包裹的,不仅仅是一场网络上的较量,更是我们这个“10年代”的“时代症候”。

▲ 犯罪者卢卡·马尼奥塔

*再次预警,以下内容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2012年5月29日,加拿大渥太华的警方接到了来自联邦保守党总部打来的电话,他们收到了一个可疑包裹,里面装有一只冰冷的人脚。随后,另一边的自由党总部也收到了包裹,里面装有人手。一瞬间舆论哗然。

四天前,Best Gore上发布了一段名为“1 Lunatic,1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的10分钟的视频,在昏黄色的灯光下,一名男子把类似冰锥的凶器反复刺入另一位男子的身体。继而,他把死者的头颅割下,切肉、放血、肢解、奸尸,之后吃掉了他的部分尸身,并进行自慰。更具体的内容就不再描述,总之,这个视频在网络上逐步火爆,凶手的行径就是为了给自己博取眼球和流量。

▲ “1 Lunatic,1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

这段被几十万人观看的视频被证实为真,警方表示,受害者就是上述所言的身体部位的主人——中国留学生林俊。而嫌疑人则锁定为卢卡·马尼奥塔,一个从事援交行业的年轻男子。

▲ 林俊遗照、卢卡·马尼奥塔被捕照

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这个残暴的杀人犯卢卡就已经被一群“网络爱猫人士”盯上了。他们不断对他实施“网络追捕”,并且预言他之后会成为变态杀人狂,没想到一语成谶。

《别惹猫咪》这部纪录剧集就是从2010年的一个“虐猫小视频”开始讲起。

一个名为“1 boy 2 kittens”(《一个男孩两只猫》)的视频被上传到了油管,画面中,两只可爱的猫咪被放在了床上,一个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轻轻地抚摸着它们,将它们举起并放置入吸尘器的真空密封袋,把里面的空气吸光。两只小猫一直在挣扎,直至死去。

▲ “1 boy 2 kittens”(《一个男孩两只猫》)

这段视频立刻引起了公愤,动物保护者们联合了起来,并且发动了赏金,上万人加入到“人肉”的行列中,但信息大多是无用的。

与此同时,“虐猫狂”的视频并没有完结,而是接二连三地到来,比第一段更加恐怖:第二段是把猫活活淹死;第三段是把猫投喂给一只大蟒蛇,画面血腥,截图就不上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他的挑衅——他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做了越来越多的“自爆”,甚至用马甲私信给群组的核心成员们,提醒他们最新的信息和可能的调查方向。

可以看得出来,虐猫者也在这个群组中潜水,“享受”着大家对他的关注,并主导着这场他心目中的“猫鼠游戏”。

群组的核心成员们为了提防“被渗入”,建立起了可靠的“核心群”,开始深度追踪虐猫者的网络痕迹。一场较量随之展开。

▲ 虐猫者留下的线索,电影《猫鼠游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2002)

《别惹猫咪》这部纪录剧集与传统犯罪人物纪录片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以受害者/加害者群体作为主要的切入视角,而是从一群看似无关的人出发

尤其是他们组建的这个以“线上群聊”为唯一交流方式的网络社群,无所不用其极地找寻卢卡的痕迹,并在隐约之中与两年后的凶杀案有所联系——这一切的“神展开”,背后暗合的是网络社会的肌理与症候。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生来便以一种快速率计算的方式而存在。在线搜索、参与社交网络平台等,成为了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网络上的留存隐私与自我披露。

对于“人肉搜索”,已经有很多的影视作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探讨,但在这起案件中,它表现出了更为复杂的维度:刻意引导下的“人肉搜索”。

一方面,这群“爱猫人士”们的确找出了网络信息中的有效信息点,即便这样做有点不顾网络上的隐私与伦理。在这些段落里,这部纪录剧集和去年的《网络迷踪》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以虚拟界面展开,处理得非常类型片化,情节抽丝剥茧、跌宕起伏,拥有丰富的戏剧张力。

比如在一张商场的镜子映像中找出拍摄当天的时间地点:

又比如在这张日常照中,靠精密搜索加油站,找出卢卡的公寓住址:

但同时,这些“网络侦探”们查得再深入,最终都会“无功而返”。他们给了媒体消息,媒体最终仍旧不了了之;他们给了警局消息,但仍旧被忽视了;再找上门去,卢卡早已搬走。

凶手引导着这场对自己的“人肉”。他在网络上刻意布下自己的虚假信息,每次“被人肉”的过程中,他都能获得心理满足,并在被发现前上演逃脱。

最终,他发出了杀人预告:“我会继续拍更多视频,下次你们看到的视频里,主角会是人。”

卢卡的一切信息,包括他的心理画像、过去两年的各类资料,都在“核心群”的成员们每天的网络搜寻中了如指掌,并且给到警方。然而,以往耸人听闻的东西,现在不过是偶尔划过就很容易忘掉的页面——包含着卢卡的资料邮件,就在这样的心态下,被“遗忘”在警局的电子邮箱里了。

▲ 在命案发生后,警局的负责人加入了“核心群”,向群员索要卢卡的信息

警方的视若无睹,让卢卡最终杀人成功。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警方的“不作为”而责备他们,毕竟在这个时代,有谁能说这一切不过是一个“网上的玩笑”、一次“网上的发泄”。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无论是警方还是“核心群”的成员们,都无法做出更多,直到尸块被发现。

当你望向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望着你”。

从“虐猫”到“杀人”,从“网络搜捕”到“协助警局”,缠斗着的双方在这两年中转变着自己的行为和身份。

他们从未谋面,却在网络上构成了“猫鼠关系”,一方追逐,一方逃窜。而双方之间的追跑,则类似于一种“喂养”,进一步激发了卢卡的作案心理和过激行为。

两年间,无论是现实发生的种种事件,还是纪录片的呈现,都包含着无数的小反转和阶段性的大反转。在此层面上,这部纪录片以最“抓马”的方式,展现着各路人马的推理与论调,将案件各个视角的“戏剧性”都挖掘并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获得有如“情感过山车”般的观看体验

▲ 自由党议员的反应

但同时,这样的处理也势必造成纪录本身的伦理问题得以凸显:

比如在第一集中,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网友为了让其他网友注意到他,而谎称自己就是那个“虐猫者”。虽然“核心群”的成员们通过网络数据排查而认定他在说谎,但不在“核心群”的其他网友们却对他进行大肆的网络暴力。几个月后,那位网友自杀(不能确定是否与网络暴力有直接关系)。此处是一个值得被大书特书的批判点,但由于它和主线关系不大,为了快节奏的观赏性,创作者直接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在表达上不够完整。

又如在第二集中,虽然已经花了笔墨去树立林俊较为正面的、作为无辜受害者的形象,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之处。创作者错误地把林俊当天出门进卢卡房间的行为,倾向于描述成“looking for sex”,这是一种很严重的、没有拿捏好尺度的错误。而且由于纪录剧集本身采用了过多的视听技巧和情节反转,给人过于“强类型化”的刺激观感,反而显得喧宾夺主、不够稳重,导致受害者这条线索的心路历程被刻画得浅薄空洞。

显然,这部纪录剧集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细节,但我又的确很欣赏它这种剧集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的架构方式。这种架构必然会导致过火,却又非常有效,让每一集探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受益于前两集的层层递进,到第三集中,整部剧集的尖锐锋利之处展露了出来。

▲ 林俊生前爱猫如命

开头时我曾提到,在观看这部纪录剧集时,短短三集却被吓哭两次。但直到此刻,其实我仍旧未写到这两个把我吓起一身鸡皮疙瘩的段落,它们分别来自第二集的末尾和第三集,关乎于——

卢卡为什么要犯下虐猫与杀人的案件来引发轰动效应?他在追求什么?

他的成长历程中究竟充满了些什么,他的爱好又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变态乃至人格分裂?

他又是如何在普通的生活中获得大量关于杀戮与逃亡的知识储备,并一点点规划,从而完成一起又一起的犯罪?

为了保证各位影迷朋友们能有更好的观感,我决定不详写下去,同时也是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回顾了。

一个小小的提示是:最近上映了一部华语片《误杀》,里面的男主角靠一年观看八百部电影的观影量救了家人。而这部纪录剧集的第三集,几乎就是《误杀》的反向操作。

▲ 电影《卡萨布兰卡》(迈克尔·柯蒂兹导演,1942) 从此再也不敢正视所有在第三集中提到过的电影....

“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作恶者发布更多视频,直到最后的杀人视频被上传。”

《别惹猫咪》中,沉迷于电影与虚拟世界、企求获得关注的凶犯卢卡,为了搜捕卢卡而聚集起的网络社群,都是这个时代的最新产物。

这样的故事在每个时代中都不罕见,就算是在古早年间的“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也有脑袋发热的青年人会因为“电影和流行娱乐制造了我们这一代,教会了我们杀人,所以我们要反杀”。不过,在最新的媒介环境下,这一切显得更加荒诞。

正如纪录片最后的终极拷问——

“核心群”的群友们发现,自己在这两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去制止卢卡的行动,最终却又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的“共犯”,被他所利用。除了这些群友外,吃瓜的路人、施加网络暴力的不明真相网友、收到资料后没有及时作为的警员们……是否整个社会,都被卷入了这场犯罪,承担其中的某个角色?

陈浩基的小说《网内人》、去年的《网络迷踪》和今年的《别惹猫咪》,其实都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网络催生了新的犯罪形式,也催生了新时代的杀人狂,形成上述的闭环,并不断恶性循环下去。

▲ 《网络谜踪》

无论叫什么名字,《别惹猫咪》亦或《猫不可杀不可辱》,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你都会明白,这种命名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一种误导。创作者们把犯罪者们及关于案件的前后发展,制作成一部“类型化”倾向浓重的、所谓的“纪录片中的爽片”以供我们观看——甚至有不少观众可能会如我一般,起初点开的心态就是猎奇的,因为名字好玩、题材有噱头,有着“都市奇闻”的吸引力。但这其实是很荒唐,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的情感表达,已经彻底被“网络媒介”化。而这又是另一个闭环,它从你打开这篇文章开始。

10年代就要过去了,但这个世代的社会症候并不会被遗留,它会跟着时代继续往前蔓延,与我们继续如影随形。

 短评

4.5 比《网络迷踪》还要恐怖好几倍的“十八弯回环究极过山车反转”。不仅搭建了层次分明的叙事结构,达成年度最佳的悬疑体验;而且真正深入到社群的内部,一群无关者被卷入进风暴漩涡的中心。无论是通过“群聊”与搜索手段的追踪历程,还是对作案者网络遗迹与背后心理的书写,都将网络社会的肌理与症候的展示推向极致。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纪录剧集。

9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起先只是因为网络追踪虐猫者的题材而点开,没想到看着看着居然引出了几年前震惊北美华人圈的案子。最后结尾居然还 meta 了一把。一口气看完,虽然网络追踪小组的证据链和警方的介入稍微松散少了些戏剧性的工整,但是整个追踪,剥茧的角度紧迫压抑张弛有度,从新角度打开了一桩熟悉的旧案,值得一看。

13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完全没想到内容是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动物保护者心肠太好,还会自责和自省,但变态的不会,作恶是迟早的事。

14分钟前
  • bohegao
  • 力荐

当那个Jun Lin的朋友说儿子在中国文化中担任照顾父母的职责,他是全家的希望。去他妈的我真的deeply offended。另外两点疑惑,他被从沙滩发现送到医院是自编自导吗?其中一个虐猫视频最后出现的手是谁的?

18分钟前
  • 赤步
  • 推荐

最后也没有给个解释 好像到最高潮就没了。最可怜的是林俊和家人 。可杀人犯现在在加拿大监狱里逍遥自在 有好多崇拜者 然后还结婚了 WTF.网络时代催生了很多恶魔 众多网民说不定也是帮助恶魔的evolve 。。。谁知道呢?

20分钟前
  • Little K
  • 推荐

杀了几只猫就大肆搜捕,都忘了这个人最恶劣的行径是肢解了一个中国的同性恋,案件本身被模糊了,成了一场猎巫狂欢。这个son of bitch 现在还在加拿大奢华监狱里找了个老公,过着幸福生活,这些爱猫人士怎么不去结果了他?

22分钟前
  • Eric·要回家
  • 还行

网络社会意义大于案件意义,一个并不高智商也并不传奇的罪犯,只因为行为过激变态,在网上引起轰动从而被过分夸大甚至被追捧。人类劣质和黑暗的一面展现出来了,文明和高明却没看见多少,本来这也不是错,因为人类本来就不堪。可错就错在罪犯没有得到惩治,受害人没有得到尊重,作为纪录片既不完整,反思性也太差。最后一切变成了娱乐,没有任何升华空间。6.5分

27分钟前
  • 王俊俊
  • 还行

天啊 多伦多从未被拍得如此好看!抽丝剥茧啊 喜欢这种民间谷歌侦探 从细节找出真相 一开始这群网络卫士自发地通过虐猫视频找出了犯人 但也因此逼死了一个普通网民…… 加拿大警察真的是吃白饭吗 有了驾照有了监控还找不到人?最后靠一个德国网吧老板的机智报警才抓到?? luca真人原来如此孱弱 从小就在学校被霸凌 他和妈妈的关系有点一言难尽 她竟然说对他的追捕是overkill 是disgrace 大姐 谁才是disgrace?你儿子亲手谋杀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亲手毁了一个家庭好吗?!合照让我想到美剧哥谭里的小丑和母亲 父亲则从头到尾压根没出现过 结尾那段《本能》的回放 和现实的重叠 简直一身鸡皮疙瘩 留学生受害者和家人真的太惨了 RIP

30分钟前
  • 沙力兔
  • 力荐

1,在他们眼里猫狗的虐杀残酷性胜于华人2,国内并没报道林俊是gay,如果林俊没有受诱惑去和Luke啪啪啪,那死的不会是他3,所以网络暴力自杀的那位就白死了4,国外警察的确很弱智,资本主义世界观,在与税有关的会往死里抓,人身安全的于己无关。

35分钟前
  • omfoke
  • 推荐

打过低分的到底是为同胞不平还是被“同性恋”冒犯?gay只是一个词。

39分钟前
  • 爱闹哪样腾
  • 力荐

好的地方很多人說過了,這裡說幾個我看出來的問題。一是兇手在體制下無法得到應有的懲罰,相當於得逞了,令人不忿。二是作為戲膽的動保小隊未見得對破案發揮了什麼作用,卻自我感動,隱隱有水仙之氣。三是蟒蛇一片中的另一雙手沒有解釋。最後,第一集中提到的疑似網路暴力受害者居然一筆帶過,再不提及。暴力本身並不分善惡,但沒有約束的暴力一定會作惡。

41分钟前
  • int cmp
  • 较差

希望后世有人站在林俊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

42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

网络时代为了关注刻意造成的耸动与伪装,线上信息的泄漏,错误的暴民霸凌,公义系统体制性造成的延迟反应…第一集由爱猫人士的追捕而起,第二集是惨剧的发生与放大,最终落在对当年耳熟能详却又不忍回首的事件记忆。整整三集,直接绕过了其他有双倍/三倍篇幅会进行的背景铺垫与更为细致的证据探索,快进到当中的黑暗与残忍。这无疑是今年最为曲折又戏剧化的纪录类节目,甚至电视剧都不带这么拍的。Deanna是罪案剧那些有着敏锐触觉和带着矛盾心情沉重前行的“女探员”,而Luka则是集自恋、贪婪与骇人并且叫嚣着“来抓我”的凶手。当年还在哀悼林俊的情绪似乎已经尘封,但又重新唤起了害怕与牵挂,或许这就是真实记叙中最令人不安的部分。也希望这个年轻、在异国他乡本是寻找自由的生命,终于有一天能够在天国安息。

45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意料之外的厉害好剧👍 看片名以为是网络人肉虐猫主题 看了两集发现迁出几年前的加拿大碎尸案 再看下去又发现国际追踪的痕迹… 特期待American Crime Stories主创把它改编成罪犯第一视角的drama 第一次坐前两排等待此剧火🔥

48分钟前
  • 睿蕊
  • 力荐

不是纪录片的纪录片吧。看了让人很难过。好像所有参与分享,追踪的人,包括杀人犯,都是沉迷在obession之中。

52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Luka的母亲才是个disgrace 养了这么个儿子 还好意思发布memoir来capitalize自己的murderer son. Truly DISGUSTING both mother and son 拒绝洗白!!!

55分钟前
  • 吐泡泡的金鱼
  • 力荐

加拿大警方惊慌,法国警方老神在在,比不上德国网吧老板的机智。

60分钟前
  • Caster
  • 力荐

纪录片最后忘记了那个在第一集被舆论暴力逼死的抑郁症患者,他也许并不是完全无辜,却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林俊的死,最后只让人记住:他的父母,再也没有儿子给他们养老了,这不公平。也许这就是取名“别惹猫咪”的原因:人们大概已经对人命的逝去司空见惯,但是永远无法接受自己看到小猫被虐。猫咪猫咪,永远无辜,永远可爱。

1小时前
  • Leon
  • 还行

弹幕里大家都在骂警察 对此我真的想哗众取宠地表现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 然而我做不到 因为我也实在觉得加拿大这些警察太尼玛傻逼无能了,警察专注于现实就可以完全脱离网络了?要是能早点看到网友们给你发的东西是不是整个框架就清晰多了呢?特别是那个女警官 毫无过人之处 到最后都没有给受害人家里一个明确的解释 真无语。三集看下来其实我内心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惊恐害怕又恶心 我更多是庆幸自己生活在了中国 一个网友力量毫不逊色于剧里 警察办事效率办事能力远远碾压于加拿大的国家里。当然 并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 也希望林俊一个可以安息。

1小时前
  • 黄悦_
  • 还行

网络上的人性可怕,现实中又何尝不是亦然,个人不赞同帮凶的说法。回头想想,真正的追捕只是在发现受害者之后,两位网上战友的行为虽然让人钦佩,但其实在整个案件中并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最让人伤心的是林俊的家人终究也没有得到一个解释,甚至一个道歉,好像他的死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高潮,昙花一现也就落幕了。

1小时前
  • 荆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