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纽约

HD中字

主演: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柯一正,顾美华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国语年份:198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在纽约 剧照 NO.1人在纽约 剧照 NO.2人在纽约 剧照 NO.3人在纽约 剧照 NO.4人在纽约 剧照 NO.5人在纽约 剧照 NO.6人在纽约 剧照 NO.13人在纽约 剧照 NO.14人在纽约 剧照 NO.15人在纽约 剧照 NO.16人在纽约 剧照 NO.17人在纽约 剧照 NO.18人在纽约 剧照 NO.19人在纽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在纽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来自两岸三地的三位中国女人,大陆女子赵虹(斯琴高娃 饰)、台湾女子黄雄屏(张艾嘉 饰)以及香港女人李凤娇(张曼玉 饰)因缘际会在他乡异地美国纽约相遇相知,很快成为了朋友。然而不同的出身背景以及思想观念让三人矛盾尽现。与美籍华人刚刚结婚的赵虹,对移民生活抱着无限憧憬与向往;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黄雄屏,早已深受美式思想影响,醉心于舞台艺术,一心想跻身美国舞台,被美国人接受;而个性独立的香港移民李凤娇,则相信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下去,更要找到自己在美国的位置与价值。她们在异乡交流自己的感情与看法,却又不得不面对各自的问题。  由关锦鹏执导,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三大影后联袂主演的影片《人在纽约》,荣获第26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原著剧本在内的八项大奖。重返20岁罗森午夜故事社卡拉瓦乔:灵魂与血液爱上就会死的女人凤顺爱的阶梯小美国第二季图书馆战争祖国少林僵尸迷雾森林十八年且行且珍惜伸冤人瓦舍江湖微笑杀神 2023照亮我魔鬼命令之任务未了黑百合小区我的遗憾男友霹雳火1995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解禁男女冷血惊魂浴血华沙2014搬家潜伏者忘忧酒馆3男狐聊斋2兰若寺千年恋爱永远的白羽毛野猫之性感猎人全美超模大赛第二十一季夫妻圆满秘籍 要不要交换 一晚就好末世人间道飘帅黑暗禁城危在旦夕拳王开饭馆记得我2017年的味儿柏林夜总会 纳粹眼中钉一枝光棍走天涯(粤语版)上海女性

 长篇影评

 1 ) 见识了柔弱无助的斯琴高娃

    三个女人分别来自香港台湾大陆,八十年代末相遇纽约。幸好女人不直接谈政治,不然政治符号一定像紧箍咒一样桎梏着电影的活力。她们都带着政治余荫,但电影更多是生活逻辑的差异对比。黄雄屏在理想与成家间辗转挪移,李凤娇是自立自强,烦恼都是都市女性式的。而唯有来自大陆的赵红,兀自背诵着英文句子,无助喃喃地说“我不会”、“我不知道的事情这么多”……
    电影就像一个残篇,并没有给出三个女人最后何去何从,只是精致刻画了那一段的相遇时光。剧本的精准与新意让我感动。拿最为感同身受的来讲,要描写文革遗难何其易哉,妻不妻、子不子、人不人,扼杀法律道德人伦的例子随手可拾,但它只描写了一个赵红面对纽约新世界的无助与柔弱。结婚仪式,面对四层蛋糕,她羞愧小声地跟美国丈夫说,“要怎么切,我不会切”,颤颤巍巍地拿起刀子;谈话的停顿后,别人化解尴尬的一句话,她竟然当真,惹得两个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女人笑得花枝乱颤。同样地,她在厨房拿着鸭子认真维护自己的意见,也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她一点不懂别人的调笑与幽默,但她总是怯怯地认真地去学。她无助喃喃地说着“我不会”、“我不知道的事情这么多”,抬头望的天是灰的,纽约城是七彩的。你看,那场浩劫的残忍之处在于,剥夺了一个年轻女人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的探索。不仅生活水平落后于另两个女人,连所见所得,生活逻辑都是落后的。一遍看了哭笑不得,回头想想浓烈的郁愤从心底涌来。
    查了查,电影的编剧之一是阿城,写《棋王》的那个。总感觉那时中港台电影人交流合作得比现在要深刻得多。现在华语影坛这个样子,或许是因为他们都去做别的事去了。
    电影的很多段都很打动我。张曼玉提着高跟鞋追打色狼,她哭红的鼻子;大特写张艾嘉闭着眼睛解释为何一个中国女人也可以演麦克白夫人;斯琴高娃的每一段写得都好。但三个女人同在的三场重头戏,场景却略显刻意煽情了。喜欢她们喝醉了在马路边,一个唱起《绿岛小夜曲》,一个唱《兰花草》,另一个唱《祝福》。如果克制点,转为背景音更好。
    总比较她们三个的演技,三个都是好演员,演员有时也只是导演的背景板罢了。仅以剧本发挥来讲,斯琴高娃、张曼玉俱佳,张艾嘉多数动人。
    

 2 ) 《人在纽约》:图解的天空

    翻出《人在纽约》,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看过了。张曼玉、斯琴高娃、张艾嘉三个影后扎堆飙戏,似乎很有看到。
高娃一出场,似乎要肿得要出水,演一嫁入美国的上海姑娘,新婚、婚妙、蛋糕、老男人,老男人玩着美式幽默,高娃一脸大陆的茫然,结合的一刻很切题,美国“香蕉”拥抱大陆。高娃代表的是大陆的青苹果,在大陆受过文革的伤,从美国回去报效祖国的父亲死于文革,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她养大,她要把母亲接过来,但“香蕉”丈夫闪烁其词,为什么孩子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呢,摆在她面前的是伦理最明晰的鸿沟。
张艾嘉戏入得好,虽然饰演一个找不着戏演的艺术家,找戏的时候,老美问一句:为何你们中国人、日本人、亚洲人都觉得自己能演麦可白夫人呢?显然,关锦鹏在故意找AMERICAN和ASIA的距离。张艾嘉回答得有意思,我们的祖先里有吕后(雉)。显然,她身上有“传统”的,她“代言”的较早到美国捞世界的台湾官僚“二代”,接近美国社会,但入不了主流。而其父亲,还在美国做着拯救大陆的梦呢,岂不知长年的妄想患上了迫害症,表面上却是一幅慈善家的姿态。
1989年的张曼玉,当然还是那幅未彻底脱离港姐第三名的样子,她代表的从CHINATOWN杀入曼哈顿中城、说广东话的香港人,她要完成对同性恋的排拒,这是美国文化的表相,她是和表相捉对厮杀的人。
而如上三个人物的聚合,就构成了中国人在纽约的图景?确实说明,关锦鹏在20年前的思索有点概念化,这是什么呢?是在纽约摆一小剧场,还是拍一场电影?由头和意念是有了,唯独缺乏生活的汤汤水水和真实,就才是电影最地道的所在。
关上电视想想,关锦鹏确实一直挺概念的,是一个抽象主义者,后面的《有时跳舞》、《长恨歌》不都是如此吗?好在《阮玲玉》和《蓝宇》不同,前者的原因是有个阮玲玉在那个“把”着,后者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不说也“门清”。
遗憾的三影后的遇合,多年以后,三位大姐各自在家把《人在纽约》放进影碟机,或许会想,自己怎么曾经就被弄成一个符号了呢?

 3 ) 冬雪降至

未曾经历过动荡不堪的年间,也没有顶着风雪闯荡天涯的日子,三十年前的电影就像写在祖辈故事里的无数个间接引语,现代都市的年轻人每一个人都活走了地域的距离,还能够走进那个板上钉钉,铁板一块的日子里去吗?关锦鹏的电影只看过《蓝宇》,而《人在纽约》里的张曼玉、张艾嘉和斯琴高娃,华语电影不可或缺的、极具地域性代表的三位影后,在1998年的纽约黑夜宿醉纵歌,纵然是政治意味十足的意指,但这一指指的针针见血、恰到好处,即使不能很好的入戏,也能够悟出几分拙见。

三个中国女人在异国的困苦,凸显出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生。

张曼玉代表的香港女人李凤娇,精明能干,炒房收租开饭店,在街头也能有举着高跟鞋追打洋贼的气势,她似乎是最能够融入纽约文化、如鱼得水的一员。露丝·伊利格瑞提出过女性气质的假面伪装策略,也就是用戴上父权文化结构赋予的“女性气质”面具的拟仿的方式生存。张曼玉的角色亦是如此,经济上的独立和物质生活上的成功皆是在失去自我的代价上建构的,也就是所谓的“去女性化”。她的故事是最含糊不清的,也是最封闭的,对自我的认知的混乱也是用她摇摆不定的性取向来展现。与男人一样强大,但这种强大却牺牲了发源于女性内心欲望与安全感,戴上面具的伪装反抗,发乎情止乎礼的活着,累到深处的人生也是苦忧相交的。

斯琴高娃代表的大陆女人赵红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符号化的角色,是一种模版,更是一群人的故事。身处异国,生死全部仰靠华裔丈夫——“合法的妻子却更像寄人篱下的蒲公英”。学懂了一点英文,也能轻车熟路地发挥社会所赋予女性的全部的性感气质,在无限的依附之下,却也是丧失话语权和生存权的人。华裔的丈夫更像是这个时代的独立青年,看大陆也像是殖民官看第三世界的群群蝼蚁,“他者”的困苦又与自身何关?在生活中体悟到不堪,反抗有心却无力,不过是生活无忧的另一种劳工,宿醉发泄后也只能回到生活的轨迹中,继续扮演一只温和柔顺的猫狗,毕竟,比起重回大陆,生死不知,还不如认定结局,永远做一个无伤大雅的附属。

张艾嘉代表的台湾女人黄雄屏似乎是最能够诠释自由二字的。思想开明、活的自我。毫不收敛的女性欲望,游走在各国各地的男人之间,念过大学,用艺术谋生。但这样的平衡也是一种脆弱的迷茫,是活在中西文化语境差异下的尴尬。用东方人的面孔,僵硬地上演麦克白夫人的戏码,在质疑中搬出来汉代吕后的故事。“一面讲流利的英文,一面临摹宋徽宗的字帖,于是他们不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当父亲的权威崩塌以后,她的自我认知也开始迷茫,既无丈夫、也无父亲,顺从内心投奔绝对的理想自由的代价,便是要隐忍孤独。黄雄屏丰满就丰满在她是一个可以突破传统父权话语限制、自我选择的女人,是个在充分的自我选择前显现出复杂情感的女人。既不依附、也不为生存戴上男人面具而活,同时也没有刻板的塑造成非要用远离厨房,远离可以相互依靠而生活的男人才完美的极端女权患者。她也会为男人苦恼,也会依赖父亲,也会忍不住在厨房炒个小菜。正是她的复杂,才凸显出她是活生生的女人,孤独迷茫是自由的代价,她也是蹒跚前进的。

最后,三个女人在天台举杯纵泪,纽约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雪。

 4 ) 异国他乡的朋友

这部电影拍得很含蓄,要慢慢的体会其中的深意
人在异国他乡总会有莫名情绪
一是自身,二是社会的影响
   在接受外国文化时是一种突破自我的蜕变,而骨子里的那种自我的形态在挣扎,似乎述说着原本的自己。
   有一场戏,三个人喝多了,在大街上high起来,情绪逐渐高涨,高潮的欢乐引发悲凉的情绪,张艾嘉眯着眼睛,昂着头,酝酿着饱满的情感唱起了家乡的歌谣,其他两个女人也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也哼唱起来。起初我以为她们在合唱,慢慢看下去,才发现每个人在唱各自的各心灵之曲,这是一种心灵的合唱,内心中回荡起点点家乡的记忆。
   有研究说人在六岁以前的味觉是最持久的,在成长品尝各种美味后,心头依然仍绕着孩提时暧昧不明的味道,就像家乡,外面怎么也找不到。
   
   人在异国的单薄,加之后面的个人情感的纠杂,让剧情推向了高潮。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也有各自的无奈,更有各自的骄傲,就像那场纽约的第一场雪时,我看到了三个女人愤然的砸掉酒杯,就如昨日的不愉快,而留下的酒瓶似乎象征的她们不屈服的斗志正在燃起。
   三个女人中我喜欢品味张艾嘉的角色,她带有一种文艺青年的调调,让我难以亲身体会,她蹲在书架的地板上看书的情节让我猛然想起我大学时候的好朋友,高傲的气质中隐藏着一丝无奈。
  张曼玉的故事我没有明白,她到底是同性恋呢还是想摆脱同性恋的身份呢,我只觉得她身上有一种不满足的无限精力,喜欢将自己处于忙碌和挑战中,她活的很累,但谁又能说她活的不充实呢,忙忙碌碌中我看到她似乎在寻找什么,是能让她征服的事还是那个完全自己?我不知道。
  斯琴高娃极力想融入丈夫的世界,忽然发现,丈夫的观念跟自己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即使长着一样的香蕉肤色的脸孔。我觉得她可能有两个结局,一是离婚,回家照顾母亲,相依为命那么多年的亲情能让她抛弃一切,我相信她眼神中传达的倔强能让她支撑起一切。二是她终于说服丈夫,接妈妈来纽约,但也要克服很多障碍。
  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像这三个女人的无畏的精神是很可贵的,而今女性又更多的自我意识,更高的眼界,相信我们会比她们更坚强,勇敢。


   晚上,打开所有的窗,接接外面世界的地气,一切顺畅起来!
   

 5 ) 《红豆》

       太累,扑倒在沙发上昏昏欲睡。心里还惦记着要加班,闹钟设定在8点半,小睡30分钟。
    脑海浑浊不堪,若有若无的梦。惊醒。时间已经走到2011年5月19日的22点。

    这半梦中半醒中,记得有根麻绳,很粗,黄麻两端踹着红泥。麻绳倒挂在房梁上,没有打结。好像是要寻死的迹象,但看到的应该是解脱。

    打开电视,央6正准备播放关锦鹏的《人在纽约》。静静地看片头字幕,繁体字一个个都很隽永,我等待着大脑慢慢清醒,却已经不想再加班。我现在又累又困,别说加班,连思考的力气都没有。于是,又是好奇又是无奈地,瘫在沙发里等待着电影缓缓开始。

    斯琴高娃当年好年轻,我用了数分钟的时间才接受这等模样的她。三个女人中,她的样貌最结实规矩。可是,从头至尾,我看到她的眼神和嘴唇,她眉头的黑痣,她说话的样子,听别人说话的样子,都透出中国女性欲说还休的性感。她是性感的,虽然是一个从大陆远嫁给美国士生的困难家庭成长起来的女人。
    夫妻生活相敬如宾。相敬如宾,这是个多好的词语,对于中国的家教礼节来说。没有深入,没有融合,没有共鸣。在自己家,在婆家,都像是客人一样的存在。只有在卖北京烤鸭的湖南园里,她才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而不是一个客观的需要和被需要。她的笑,很少自然开放。扭捏和不适,表情一直保持克制的传统美。只有在想念母亲时,她的表现才会有勇气显示冲动和疯狂。在深夜打开房间所有的窗户,天真地需要中国的风吹进来;流着泪,向丈夫大叫着“oh my god”;寒风摇摆间,使劲扔出酒杯,手捧着伏特加酒干杯;骨子里的韧劲支撑着她感情的强烈需求和忍耐。她在陌生的环境中无知而无惧,无论是飞过的天使还是插着管子的鸭屁股,她都认真看待。这部片子里,她是最美的。美得让我惊讶。

    张艾嘉调侃着斯琴高娃,说:“来,我们来切蛋糕,我教你怎么切开男人。”她随性的笑,笑容并不甜美,也不青春,却是不设防的。话剧导演对她说,黄小姐,悲哀但请不要沮丧。这应是她的台词才对。
    在纽约四处流迹,居无定所,变换场合和男人。如果就此以为她是随便的,那就错了。从一个男人的住所搬到另一个男人的房间,这样的情况大概有很多次了。一个箱子装走了所有的行李,简单却并不轻松。无论走到哪里,当年访谈稿的报纸和宋徽宗的书法都不离不弃,几副耳饰和一本奥尔的日记都执意要拿走,肯定地拿走——这是我的。
    她趴在地板上试演一匹骏马,悲哀却不沮丧的骏马,眉眼中的纠缠和不羁,同她唱台湾歌曲时一样动人。和他同台演出的背后的男人,打着呼噜装睡,偶尔突然起身冒出一两句模棱两可的台词。就像他父亲一样在她背后,偶尔出现在她生活的拐点,模棱两可地表示父爱,一耳光或者一两句话,说:“你还是不愿意到我那里去住吗?”怎么去,那不是家,如果她还想有家的话。她应该是想有家的,不然,怎会在餐馆厨房里对油烟和食物这样亲近和孩子气。尽管如此,他依然是她的父亲,使她这个非ABC却在纽约这个大都会得以存留的人。尽管,媬睇含蓄而淡定地地道出了父亲的耻辱;她最终是包容和原谅的,就像对待她生命中过眼云烟似的男人。和媬睇一样,对于目前的生活,她只能淡漠地说:我愿意。所以,当斯琴高娃说,羡慕着她能同父亲在一起生活时,她举杯向前,说:“让我们干杯吧!”。
     当她试演麦克白夫人时,她讲了吕后的故事。毫不怀疑地说:“有这样的一个祖先,还有什么理由说中国人不合适演麦克白夫人。”一个女人的毁灭和一个男人的毁灭,有何不同?她一直让自己像男人一样生存,像女人一样感受。有需要的话,她可以使自己无情且无谓;无论,别人如何对待她。并非她真的无惧无畏,只是风雪夜里的一支蜡烛,温情而孤独,这光和热都很微弱,抵不住严寒。可是,她不曾熄灭。
    
     张曼玉的五官最细腻分明,貌似坚强干练的外表下,是一颗敏感的心。她和他去看房子,在车内紧张等待却故作镇定。他说,一个房子的位置比房子本身更重要。她的位置在哪里?在父亲尝试替她相亲的安排里,在酒吧女人的坐凳旁,在湖南园餐馆的厨房和大厅之间,在炒股炒黄金炒房产的忙碌下,在三个女人醉酒高歌的纽约街口?这些都不是,她只是在狭窄的楼梯下突然决定追上他,果敢执迷地吻他,再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整理情绪后返身回到现实。
    她要的不过是一个能知会的人,女人也好,男人也好。他出现了,彼此眼神的知会和交流,此地此时,无声甚有声。就像一场短暂的雨水,洒落在湖面,激起阵阵涟漪。但,湖水永远是平静的,最终是平静的。
    三类性格,来自三个不同的地区,唱起三首家乡流行的歌曲,操着三门不同的方言,透着三种不同的烈性。三个女人异域生活的细密入微,在她小小而繁忙的湖南园里交织,在三蛇酒合着结实的鸭头时,浓重地感染着她们自身。她的劳碌是刻意的,不是不想停下,更不是不能停下。她对斯琴高娃说,羡慕你有个好老公。她说得真诚。可她却打趣说,如果我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一个男人身上,谁会受得了?她怯弱和彷徨,即便一时心意明确坚定,吻过之后还是迷惑不解。像是一场梦,她无法释梦。她了解的是,她在梦里比梦外更真实。她的梦隐藏得很深,鲜少示人。

    红的刚烈、浓烈、热烈,蓝的忧郁、哀伤、透澈,白的纯真、脆弱、包容。简单地用三种颜色概括她们是肤浅的。
    爱情、亲情、友情的期盼寻求或失望自了,不过是一场生命的宿醉和高歌。都是女人、都是中国人,在他乡远洋,文化和生存的磨合与冲撞,带动着她们走过这滚滚红尘。
    在风雪夜里,酒后热泪酸透了鼻头和心头,风卷走了她们的声音,却又扬起了她们的黑发,露出美好的脸庞和性情。眼底辉映着彼此的神采,使人动容。没有男人的欣赏和旁观,给予温暖和怜惜,她们自顾自给地活。
    
     看一、二、三流的电影,在结束时会产生不同的语气。看完三流电影,心里会说:完了!看完二流电影,心里会说:完了。看完一流的电影,心里会说:完了?
     这部电影结束时,我在沙发上继续静默地看着字幕。心里说:完了?

     时间在这一刻,就不会在另一刻。每时每刻,明知不可为而笃行之,明知不得保留却执迷之。
     Full Moon In New York。

     以王菲的《红豆》作为标题。没有理由。

                                ——2011.5.19

 6 ) 人在纽约写在2017

在优酷看的标清,画质感人,万幸的是三大影后的演技颜值也都还在线。总觉得电影的名字叫三个女人在纽约也不错的,在我看来其实台湾女子黄雄屏和香港女人李凤娇是一类人,大陆女子赵虹又是一类人。
      出生在台湾的黄健屏热爱演戏,西方话剧麦克白甚至演一匹马都充满了热情,这是她的追求,在很早以前她还喜欢过历史和书法甚至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放弃。虽然事业和感情方面并没有好的归宿,但她还有独立的思想和追求,现在以后也不打算附庸于丈夫或者貌似慈善的父亲。然而现在她的生活还是没那么顺利,没有背景没有过人的天赋演艺之路充满着坎坷,甚至在别人看来就是大闲人一个,“艺术家总是有空闲时间的”……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出生在香港的李凤娇喜欢冒险喜欢投资,并且也小有成就。刚刚到美国的时候也是各种不顺,直到后来她相信了风水,从而各种投资一帆风顺……但是感情上却是一路坎坷,起码还没有遇到一个她喜欢的人,嗯她就是喜欢自己这样的性格——喜欢冒险迷信风水。这一天她也许心动了,主动拥吻了他,可是他却心猿意马,也许男人里面没有很难碰到一个合适的另一半了,是不是要尝试一下Les?
       出生在上海的赵虹跟随丈夫来到纽约,刚刚开始一段充满幸福充满期待的婚姻。她的丈夫汤姆士是个正宗的ABC,追求独立自由内心又有着美国人一贯的自私。她刚刚到美国一切还没有适应,虽然人生地不熟可是她还是觉得很幸福,新婚燕尔充满着甜蜜……然而她要面对的困难却很多,蹩脚的英语、不懂美式幽默、不够了解丈夫和他的家人等等。睡在枕边最亲密的人却无法理解自己的内心,想到二十年来伟大而无私地养育她的母亲正在上海独自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她实在无法自己一个人在异乡安稳地享受着这富足的生活。另外她也感到孤独了,虽然这里生活很好衣食无忧,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包括他丈夫在内,这里没有一个人关心她开心不开心还有是否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后来她也交了两个朋友,孤独的时候可以一起喝喝酒派遣着伤感,可是始终缺少着真正快乐……
      我为什么说黄健屏和李凤娇是一类人呢,起码他们还有自己追求的东西。虽然黄健屏还没有成功但是依然在路上,她能从演戏中找到快乐。甚至大陆来的女作家忍受着黄健屏父亲的变态嗜好也要坚持追求着写作,坚持着理想……难道说赵虹追求的是家庭的幸福、母女团聚?可是把自己的追求寄托在别人身上又是不切实际的。
      写在最后,我想这也是社会的缩影,这个世界上很难有人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这个完美的人生有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钟情的爱人、健在的父母、亲密的朋友等等。但是人性总有自私的一面,它脆不可击又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线不放手。

 短评

6/10。作为背景存在的男性形象单薄,充满了刻板的批判,丈夫排斥大陆观念对妻子母女相依所受苦的特殊年代并不了解,老父亲满口救国、礼仪道教、接受京剧等一切文化传统却有虐待癖,两者均是虚伪的代表。关锦鹏描绘身处婚姻困境或独立女性给予更多内心孤寂的关照,共享洋酒倒手上的结尾抒发了胸中郁闷。

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两岸三地,三个女人,不同背景,人海缘聚。剧情冲突一贯的不明显,散而乱,意有所指,却又言而未尽,或者是点到为止了,暗涌深沉的女性心理,关导真是比女人更懂女人!7.7

1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

11分钟前
  • 皮皮
  • 还行

关锦鹏的镜头永远都对准女人,永远都那么慢那么长,看的人那么累。人在异乡谁不寂寞不惆怅呢,最后三个女人的问题也依旧没有答案,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问题都很难得到答案。斯琴高娃的表演有点游离,水土不服,还是张曼玉和张艾嘉的自然。

14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阿关拍女人没得说,拿捏得非常到位,当然也得益于邱戴安平和钟阿城的好本子,还有黄仲标的摄影。三位女主的表演都有亮点,高娃老师的床戏,张艾嘉的舞台表演,不过突破最大确实还属张曼玉,也在《阮玲玉》之前就凭本片摆脱了“花瓶”的形象,拿下金马影后也算鼓励。尽管如此,《悲情城市》还是有点冤。

18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无论你是哪里人,如何融入新的文化习惯始终是第一大问题。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张曼玉、张艾嘉、斯琴高娃,在这部电影里都美极了,不只是说外表,还有由内而外的成熟美,用“风情万种”形容不为过。三个演员,代表着香港、台湾、大陆,每一个人牵扯着故土的历史,又是在1989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三十年后回头看,三地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所憧憬的和担忧的,有的发生了,有的翻转了,有的不可言说了。三个女人喝醉走在纽约街头各自唱着故土的歌,站在高楼上迎着纽约的风雨干杯,真是动人至极。关锦鹏作为同志导演的那一份细腻、柔情和理解,是很多男性导演所没有的。

24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前半段太疲软了,对三人的各自交代好似流水账,虽然斯琴高娃的表演没啥问题,但还是感觉在张曼玉和张艾嘉中间显得格格不入,外表太老气横秋了一点,而这又与角色本身的初来乍到天真烂漫不太契合。关锦鹏还是胜在对女性细腻情感的刻画上,当然几位主角的表演也增色不少。张艾嘉≥张曼玉>斯琴高娃。

28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其实我觉得,关锦鹏的《人在纽约》可与严浩的《似水流年》、许鞍华的《客途秋恨》构成“乡愁三部曲”。

32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张艾嘉是退居台湾的高干家庭的有教养自立女,但自立不易,想成为美国人而融不进;张曼玉是香港移居纽约的中产家庭的爱打拼同性恋,但爱情不易,亦中亦西好纠结;斯琴高娃是文革受害的高知家庭的没文化大陆新娘,但亲情不易,不想做美国人却回不去。非常符号化的跨文化电影,冷色调。【香港电影资料馆】

36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大陆的隐忍,香港的精明,台湾的不羁,三个女主角代表了三地不同的华人文化,唱歌那一段特别有意思,三个女人在深夜的纽约街头同时唱着三首不同的中文歌。每个人都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文化认同感,这里是纽约。总的来说还是都市题材为主,主题的深度不是很强,悲情城市输的有点冤。

38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两岸三地、国族认同、两性政治……概念太多符号太多干货太少。感觉肿胀,并不哀愁。

43分钟前
  • 57
  • 还行

“ 离她们所演绎的时代,已此去经年。欲言又止对这部电影来说,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只需要记得她们欢畅地笑过。在真实或虚构的世界,从前和现在,她们缓步前行,纵使他年人落花流水地老去,也请记得,她们阔气地将酒敬给了大雪,而不是自己。 ”

48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电影里无时无刻不弥漫着政治二字,人物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唱歌哭泣恋爱性向……全在体现政治。也或者这就是1989年的样子……

50分钟前
  • 卡帕
  • 还行

香港人在纽约开湖南园煮北京鸭

53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在深夜的纽约街头高歌,在雪花飞舞的天台举杯,当代中国所有的悲壮,这一刻全都凝结在三个女人的笑与泪当中。一直想要这样一部戏,原来关锦鹏早在1989年就拍了,很想看一部三十年后2019年版的人在纽约,中港台三位当红女星来演,李安来导(想多了

57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关锦鹏真是最懂女人的华人导演。三个女人,三种心酸。隐约明白为啥这片击败“悲情城市”了。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高娃老师虎妞式娇憨,不会切和美国的新婚蛋糕,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盘子。张曼玉脸从前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轻青的玉。张艾嘉沙沙地炒菜,流丽的热闹满溢到街上去。1989年历史天空下,大陆香港台湾在纽约街头醉成一团各怀心事唱着荒腔走板的歌,把纽约拍成一座悲情城市,悲哀却不沮丧

1小时前
  • 丁一
  • 还行

将近20年前的电影,却如昨日。阿城的中文还是不错的。

1小时前
  • 安獭獭
  • 力荐

台湾女人的媚功,香港女人的精明,大陆女人的天真隐忍;台湾人精于传统文化,香港人只顾发财,大陆人苦难深重;三类人物塑造得有些典型僵化。“顺便”写到HK同志,顺便讽刺了一下海外MIN运人士。全片在路边唱歌处到达高潮,雪夜楼顶醉酒砸杯则显出幻想破灭破釜沉舟的勇气。张艾嘉年轻时候可真好看

1小时前
  • ζωήι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