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结的希望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语言:其它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冻结的希望 剧照 NO.1冻结的希望 剧照 NO.2冻结的希望 剧照 NO.3冻结的希望 剧照 NO.4冻结的希望 剧照 NO.5

 剧情介绍

冻结的希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4年,一名2岁的泰国女孩Einz被诊断为脑癌,经过十余次的手术治疗却仍无法挽救这年轻的小生命,Einz的父母均为医疗工程博士,他们决定在女儿离世后对其身体组织进行冷冻,她的遗体被保存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中,他们希望未来的科技可将她复活。本片跟随拍摄了Einz 的家庭——她的父亲、母亲及哥哥是如何作出这个不寻常的决定的,这一举动也遭到了泰国甚至世界范围的讨论,但是Einz父亲还是希望给女儿留下这个生存的机会,而Einz哥哥也因妹妹的离别受到触动,投身于科学学习,希望在未来这项新兴的冷冻技术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老公不及格请你记住我御龙修仙传3上古战场死亡通知 第一季宜家:组装帝国快盗鲁比驻院医生第六季坎迪杀人曲新阴阳魔界第二季偷心一礼拜JOKE ~2022恐慌发布!欢闹夏令营第一季嗜血狂蜂黑钱胜地 第二季乐坛毒舌嗡嗡鸡 第十六季魔法灰姑娘可爱的谎言~温柔的黑暗~我的恶魔兄弟特殊嫌疑犯万德镇我家徒弟又挂了弦2020倒计时强敌们龙之猎手耶稣会士变身大盗TOPLEAGUE堕入地球的间谍掌上明珠长安伏妖津门烟云法官老爹无懈可击1999孤国春秋第三季玛丽娅的画像母亲节2016记忆大师

 长篇影评

 1 ) 人固有一死?有些人觉得不一定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来自泰国可爱的2岁小女孩,纪录片《冻结的希望》围绕人体冷冻技术展开了一场对生死意义、科学伦理的深刻讨论。

同时,也细致记录下了泰国女孩小爱及其家人这样一个非凡的抉择,留给家人的是一个“冻结的希望”,留个世人的却是一个深邃的议题。

但是,无论是生死的突破,还是爱恨的延续在此讨论都难免充满偏颇和争议,所以,本文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人类文明的出现,生死就被认知为人类这样一种充满智慧的生物不可不谈,也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则。古来有之,秦始皇纵横捭阖,一统天下,空前盖世,依然晚年执着于追求长生,寄望大秦天下,永存万世,岁岁不休,然秦至二世亡。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云: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枉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司马迁《史记》有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由此可见,生死意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个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人都渴望着生,畏惧着死,在既定固有一死的大前提下,方才充满了对时间的敬畏,用有限的生命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去留下点什么东西证明我们到这个世界来过以求精神的永存或者思想的传承。

如果人体冷冻技术的出现,给冷冻复苏提供充足的时间成本之后,《太空旅客》科幻场景或将再现,生死一旦突破。生的意义还会如此重要吗?毕竟人性的欲是一个暂时无法规避的问题,“沉睡”之前时间是否还会被珍惜,欲望是否还能被约束,感情是否还能被重视;“苏醒”之后伦理道德该如何界定,社会资源该如何分配,人权公理该如何彰显?一次次“沉睡”,一次次“苏醒”周而复始。

所以笔者借用《钢之炼金术士》里一个理念“交换的代价”认为生死的突破应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虽然这样的代价或者不是常规价值的衡量标准,但是在科幻场景被伟大科学家不断尝试,推动人类进步,获得成功之前,上述问题的讨论应该获得一个明确于公众认知的答案。别像殖民者发现新大陆对土著人的屠戮,这样的惨痛历史教训,用数以百年的时间来更正。毕竟,人类,需要从生物、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来定义。

 2 ) 生死之外无大事,对人体冷冻,少一些看客心态

我们的社会其实很大程度上隔绝了生死。让我们这些没有临终的人狂欢于浮生世界,沉溺于声色犬马,没有人真真正正的去发自内心,去关注死亡到底是什么。

作为一个生物,贪生怕死是进化中最基本的法则,死亡是我们一切恐惧的源头。

妄想,权力欲,洁癖,拖延症……你所逃离抗拒的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对于死亡恐惧的表现。

用一些浅显的,概括性的词语讲述出的死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阻隔。

夸张化娱乐化的作品让我们以为死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情。

丢一句我的感想:只轻言他人生死的言论都不值得信任。

我们隔着岸观着火,用下降的同理心讨论着这家人不应该拂逆自然,玷污灵魂。潜台词是:你去死吧。

临终者的恐惧,临终者家属的悲伤,是没有亲历者不能妄自评判的。

一个两岁的生命,如果有一次可以生命重来的机会。哪怕是及其微小的机会,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去反对?在基于科学对生死的研究与对未来合理畅想都被禁止,那人类可能跳入了自我限制的枷锁中。

在飞机发明之前,人飞上天属于头脑发昏的神话。

在解刨学尚未出现之前,如今所有的手术在古代神医面前都不能想象。

如果对伦理的遵守和对死亡的敬畏都阻碍了真正的真理探寻,我只能说,请把伦理和敬畏走开。

对现阶段维稳需求的所谓伦理,在未来,不值一提。

不管是100年,500年,1000年,都愿这个家庭的愿望得以实现。

 3 ) 冻结的希望

不知道其他城市怎么样,反正西安这几年的交通非常拥堵,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首先汽车的发展太快,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其次是修地铁、立交桥的缘故;然后有西安道路太窄,断头路太多等道路原因;然后有各种管道施工占路原因;还有停车场等设施不完善,占道停车的原因;最后是西安这几年落户政策使得人口增加的原因。十年间,买车已不是一件稀罕事,甚至一个人拥有好几辆车,随之而来的是大范围的拥堵、无处停车、车辆限号……一日限两号甚至单双号限号,但限号是否应该降低车船税,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蜂拥而至。为了缓解交通,政府开始拓宽道路,打通断头路,建设立交桥,地铁,随之而来的是施工期间的更加堵塞,以及拆迁安置,公交改线,行道树移栽,电线光缆调整等问题。停车场不够用,人行道被共享单车占据,非机动车道被违停的汽车占据,非机动车只能与机动车挤机动车道,随之而来的是道路安全等问题。也许发展汽车只需要一年,但发展好配套设施可能需要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发展人的附属品汽车会面临这么多问题,那么发展人呢?

纪录片《冻结的希望》就是一个发展人的希望。一名2岁的女孩因脑癌去世,她的父母将其冷冻,希望未来的科技能将她复活。影片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人类在走向永生”。复活?永生?且不说能否实现这项科技,而是说该不该实现这项科技。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真的实现了人类的复活与永生,会怎么样,会发生什么?现有的人死不了了,新生的人在不断出世,人类将越来越多,而地球的资源就这么多,水就这么多、氧气就这么多、矿产就这么多、耕地就这么多……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森林、草原的面积会越来少,因为人总是需要地方生存,可能到时候秦岭已不再是自然保护区,而成为人类的别墅安置区。因此在人类实现永生时需要出更多的袁隆平来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粮食产量;需要解决水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处理净化等问题;需要实现合成材料以及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普及;需要增加植被数量,或拥有足够大的空气处理系统;需要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城市配套设施,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已并不止是医学、科学的问题,这是社会学、法学甚至整个人类生产生活的问题。如果无法处理过资源的问题,那么很可能因资源引发战争。即便具备了这一切,很多年以后,还是要移居新星球,再很多年又要移居新星球,因为星球的承载力无可改变。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并不是所有人都复活永生,可以只复活那些对人类有杰出贡献的人,那么很遗憾,影片的小女孩依旧无法复活。而且那时,复活谁不复活谁有什么标准吗?当这项技术问世后,会不会有人拿它做交易?有人说可以花大价钱才能复活,那么到那时候此技术会成为资本延续的工具,没人再做公益慈善,社会贫富差距会再次拉大,人类的贪婪会发挥到极限。而且关乎到生命的延续,会出现太多抢劫、掠夺、绑架、勒索……

也许有人说可以不再生孩子,将计划生育发挥到极限,但人类需要解决衰老问题。而且生命的多样性又置于何处。生老病死,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的法则,人类以及其他很多生物都在遵循着这个法则,一代一代,生命的更迭与延续,生物的进化与发展,而科学一定要违背着自然法则进行,我不认为会是一个好的事情。

当然,在这个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作为父母,作为哥哥对这个女孩满满的爱,他们希望有一天这个女孩能复活,能感受到生命的过程以及生活的精彩。谁都希望自己爱的人能多陪自己一些时间,希望他们不要死,不要离开自己,而要做的我觉得不是试图把他们复活,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对方更多的爱。多回家看看,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争吵;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责备……我觉得这比永生更有意义。

影片中包含了许多佛教的元素,这个世界上真有佛吗?有些人认为有,有些人认为没有。我常说佛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信佛的人将凡事因果归结于佛,不信的人会觉得凡事和佛有什么关系。《天龙八部》电视剧里有句话讲的好,“只要心中有佛,在家出家都是一样的”。在我看来,佛是作用于人心的,像一双无形的眼睛,审视着人们的行为。一方面,佛是虚无缥缈的,而另一方面,佛让信佛的人新生敬畏,自我规范着自己的言行,行善事,积善缘。冻结的希望,我认为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是一个爱的希望。因为这个希望,女孩的父母在不断向这个方向努力,女孩的哥哥也走上这条道路,致力于科学的发展,我相信他们在余生里也会因为这个希望,会给予身边人更多的爱。我也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也抱有各自美好的希望,朝着各自的希望努力。在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嫦娥奔月成了现实,腾云驾雾成了现实,千里传音成了现实……我相信未来医学可以治愈更多疾病,当然,生命的轮回还将继续。

 4 ) 这个两岁的女孩,她到底是死了,还是病了

要论爱的伟大,世间没有任何一种爱能够和父母之爱抗衡。父母倾注于子女的爱无私而不求回报,可以不被世间万物克制和束缚。

《冷冻的希望》中,小女孩才两岁,这属于新生的年纪,女孩的人生序章甚至还没来得及排版,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烧毁了记载人生的书页。

作为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无非就是想让她健康平安地长大,希望她可以肆无忌惮地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感受成长过程的美妙和神奇。

当这份期许被外部因素摧毁时,谁也无法接受,尤其父母。如果这个时候被告知有一种技术可以让女孩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内复活,我想大多数父母是无法拒绝的。

当然,这种冲击认知的事情和技术在刚出世的时候,肯定是很难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的。人类行事总是很多顾虑和谨慎。但是人类长河中,每一次复兴和改革不都是在洗刷传统对人们的禁锢吗。

历史是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人类认知也是。

当代各类绝症肆虐,无数人被凶狠的绝症折磨,最后丧命于此。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很多绝症是当代医疗无法攻克的难题,但我们也同样相信,未来人类是可以攻克这些难题的,在那个时间点,这些甚至不再被称为绝症,而是可治愈疾病。

如果未来人类的这些病症可以被治愈,那为什么现在出生的人就不可以享受呢?如果有一项技术可以让她等到那一刻,那为什么不呢,父母又有什么理由拒绝让女孩在未来的时刻里继续享受未完成的人生呢。

父母之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治病是,生命亦是。

长生不死才会破坏伦理和规律,疾病的治愈和绝症的攻克不会,甚至这些新兴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对于创新和发展,我们应该抱有积极的态度,对人生也亦该如此,尤其是一个才两岁的女孩儿。

 5 ) 一种自我和解的方式

这是一部名为电影的记录片

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因为脑癌去世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普通的家庭里,再怎么难过和不舍,都只能选择接受事实,并早日让小女孩入土为安。

但人的境遇不同,所做的选择往往不一样。

身处科学前沿,又拥有足够的物力的主人公,选择冷冻尸体。投身于科学,并相信总有一天能让她复活。

有的人说他自欺欺人,有的人质疑他这么做的意义,毕竟等到她复活的那一天,可能是几百年后的事情。

但事实上,这件事本身并不重要,他是在追求一种虚妄也好,还是追求科学也好,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自我和解的方式。

感情是一点一滴积累的,失去的时候,却要求人们快速断舍离,那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面对痛苦,都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和解方式。

失去一个两岁的女儿,主人公选择继续努力寻找希望,而有的人则可能选择沉迷工作麻痹自我,有的人则可能选择成日醉酒活在梦里,有的人则可能找不到和解的方式直接抑郁……

人生的剧本并不全是自己写的,上帝总想插足一脚。

与其相信命运,我更相信幸福是自己挣的,但苦难是上帝给的,例如车祸,例如疾病。

面对苦难,走得过来,就应了那句话:杀不死你的,都使你更强大;

走不过来的,要么腐烂灵魂,要么腐烂尸体。不知道上帝以爱之名考验了多少人,但上帝要知道,并不是每个通过考验的人,都能找到与上帝和解的方式。

 6 ) 抛开电影的故事,我来说一说中国一位冷冻人

中国第一例人体冷冻的案例是杜虹,她的身份非常独特。而她第一次萌生将自己人体冷冻的想法,也正是来源于《三体》。

以下是迄今为止,找到的中国冷冻第一人杜虹的公开信息。

*******************************分割线******************************

杜虹:作家、编辑、《三体》编审。

2015年9月17日,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Alcor)已经为重庆女作家杜虹进行了大脑冷冻,遗体冷冻手术在北京进行。

(杜虹和女儿张思瑶)

对话美国人体冷冻专家:中国首例冷冻者杜虹现在一切正常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65011

杜虹的女儿张思遥、女婿鲁辰通过网络志愿者以及在美国的同学,辗转联系到了一个专门从事人体冰冻研究的科研机构——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英文名称Alcor)。杜虹一家选择了花费75万元人民币大脑冷冻。

2015年5月30日下午5时许,61岁的胰腺癌患者杜虹已进入弥留阶段。

位于潘家园的中国肿瘤医院,杜虹躺在病床上,她知道美国人一会儿就要过来。她对女儿说,帮我弄弄头发。病人可能还能活一周以上,阿伦这么判断。他们此行的目的,是等待这一刻的到来——阿尔科基金会是一家美国的非营利机构:他们致力于将死去的人冷冻起来,然后等待未来某一个时刻,科技将允许这些死去的人复活。

这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杜虹的女儿却为此卖掉了房子。

杜虹的女儿最后一次问医生,语调艰难而不甘:“难道真的一点(延长生命的)机会都没有了吗?”“没有。”主治医生说出冷冷的答案。

隔壁房间,两名来自美国的外科医生已经等待了8个小时,事实上,他们从5月19日开始就在为这一刻待命了。

2015年5月30日,陷入弥留之际的杜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对女儿说,我想抱抱你。

下午5时40分,杜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两名美国医生第一时间向杜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抗菌药物、抗血栓药物,防止血液凝固,并用特制设备按压心脏,保证血液继续循环。

随后,杜虹的遗体被放入装有冰块的木质棺材中,迅速转移到手术地点,耗时约1小时。接下来是灌流,由于人体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冻过程中水分凝固会形成冰晶,极易刺破细胞,造成巨大伤害,所以冰冻技术的要点是使用冰点更低、不容易结晶的保护液代替水分,达到脱水的效果。

美国医生首先用稀释过的保护液,逐步替换遗体中残留的血液。随后,使用仪器打开遗体颈部的总动脉和总静脉,形成一个液体输入的回路,输入保护液,随后开始重头戏——替换头部残留的血液。

替换过程比较漫长,医生会逐步加大保护液的浓度,从动脉输进头部。当人体内保护液浓度达到遗体保存要求后,继续监测静脉输出液体中保护液的浓度,当输出液体的保护液浓度与输入浓度一致时,表示头部水分已完全被替代。

灌流超过4个小时,整个过程需要在冰冻低温接近0摄氏度的情况下完成。此后需要将遗体进一步降温。工作人员使用-60℃的干冰对遗体逐步降温,最终将遗体保存在一个-40℃左右的冰棺当中。至此,遗体冰冻的初步流程完成。

接下来,杜虹的遗体会在冰冻状态下被送到位于美国洛杉矶的Alcor总部。遗体头部将被分离保存在-196℃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工作人员将按期添加液氮,保证杜虹的头部长期保存。

杜虹有一个不被大多数人知晓的身份——她是前不久获得雨果奖的大热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在小说中,有一个叫云天明的角色,取出大脑后通过冰冻技术保存,最终通过三体人的克隆技术成功复活。

“妈妈说,50年后能否有效是未知数,但她不介意用自己的遗体做实验,新兴科技总要有人尝试。”鲁辰说,因为母亲节俭,所以他们隐瞒了花费金额。

随后,张思遥卖掉了在北京20多平方米的一套房子,加上杜虹的积蓄,凑齐了所需的75万元费用,和Alcor签了协定。

如今,杜虹的遗体已在美国洛杉矶完成了冰冻。张思遥与丈夫鲁辰期间已前往美国进行了探视。

在母亲被冷冻保存后,杜虹的女儿参加了一个科幻作家的论坛,见到了《三体》作者刘慈欣,他们向后者表示感谢——要是杜虹不是《三体》的编审,可能就没有这第一例冷冻实验了。

刘慈欣曾预言:在他女儿的这一代人里面,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永生的人已经诞生,也就是说在不远的未来,科技的力量或将可以真正帮助人类实现永生。

刘慈欣说:永生阶梯的第一级就是再活过 50 年。按照他的预计,在科技的推动下,这篇文章读者中的一半都将有可能再活 50 年、寿命突破 100 岁。

杜虹女士是在好几年前得知自己患病后,跟女儿透露,自己也想尝试《三体》中描写过的那个冷冻手术,“《三体》这一两年是很火,但是此前的读者并不多。作为一个病人,而且不是年轻人,能主动选择这个手术,对科技的未来能抱有如此大的希望,可见她也是一个很有想象力且充满勇气的人。”

华西都市报也连线到著名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听到记者的转述,他的态度显得较为淡定。

华西都市报:您知道重庆女作家杜虹遗体冷冻的事情吗?

刘慈欣:我知道。几个月前我就知道了。是她的女儿跟我说的。我没见过杜虹女士。

华西都市报:杜虹是《三体》的编审之一,也是《三体》的读者。据杜虹的女儿讲述,生前的她,在得知自己患绝症后,最早冒出冷冻遗体的念头,正是从看你写的《三体》获得的启发。作为《三体》作者,你有怎样的话要说?

刘慈欣:我是写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的科幻逻辑,跟作为自然科学的医学逻辑,不是一回事。坦白说,虽然我不是生物学家或者医学家,但是以我的知识,我认为,这个冷冻手术未来能将人“复活”,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障碍。况且杜虹女士还只是冷冻了头部。比如说,且不管冷冻对细胞深层结构的破坏,将来“复活”手术,对克隆技术也有相当高的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对杜虹女士敢于这样选择,我是充满敬意的。她能在自己的生命结束以后,还能用自己的“身体”去向科学的未来探索。这是很有勇气的行为。我真诚希望,50年以后,人类的科学技术真的能达到她所希望的那一步。我也非常期待,50年以后她真的“复活”了。我深深祝愿她,同时期待届时我还能活着见证那一刻。

华西都市报:万一以后还有其他绝症患者效仿她这种行为呢?

刘慈欣:非要效仿也是人家的一种自由。不过我要郑重提醒他们:自己首先要彻底想清楚,要明白,“复活”所将面临的巨大技术障碍。要非常非常慎重。这个技术障碍有可能在5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以后被克服,也可能永远无法克服。要有这个足够的心理准备。

 短评

选题很棒节奏也很棒!主要拍的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泰国(举国信仰就是佛教)科学家庭如何去面对家中最珍视小女儿的逝去。佛学的轮回、讲齐物本身也是一种生命哲学,可以算是世俗者寻求解脱的出口。信仰者一般也更容易去接受无常事实;另一方面,接受过世俗价值教育的科学家,往往对人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自信。这就是一个矛盾。所以说这部片选题特别妙。而素材的处理也很好,从失去爱女之痛展开,然后顺叙展现为了挽救女儿的努力;新闻采访和拜访脑科学家适时铺开这个科学家庭的内心世界。“我只是想说,如果肉体还在那她就还有希望,有形体还是她复活的基础。”在面对主持人点破转生理念与他所做矛盾时,信仰佛教的父亲却这么说。最后还生了一个和死去女儿一样的小女孩,起一样的名字。那被困在轮回的,究竟是小女孩的灵魂还是他自己?这很哲学。

9分钟前
  • 云朵面包酱橙子
  • 力荐

故事本身十分精彩,导演本身是一个泰国电视台的journalist,对这个故事做了长达几年的追踪。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科学和宗教两种维度对于生死的冲突和互为补足。科学让宗教的重生有了具体的可能性,宗教灵肉分离的概念又让科学冷冻是否禁锢了灵魂的再次转生而有了争论,到底是记忆的赎回更重要,还是肉体的重生才是重点,一个同时信仰科学和佛教的泰国家庭,父子两个narrator的视角,都让这个故事丰满很多。这个故事最大的意义正如导演所说,the story is a window of future, which we would face eventually. 个人觉得,可能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记忆的过程,that’s enough

10分钟前
  • 麦人
  • 推荐

“如果我做這些,僅僅是為了想見到她,那我就太自私了,如果你想給自己的孩子希望,那就要給她活著的機會,沒有生命就沒有機會可言。”這個醫療世家將復活小女兒作為科研的信念,讓我想起了《星際穿越》那句“愛是我們唯一能夠感知的超越所有緯度的信號。”

15分钟前
  • 雅鸡仔饼
  • 推荐

一个很有趣的题材,在一个宗教的统治权和影响力都很强国家,科学家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走到了伦理的边界上,引发的思考是巨大的;也许这是一种注定,一个科学家家庭里的一个绝症孩子,也许是上帝给的一次契机,让人类勇敢尝试一下push the limits of science? 影片给我一个感觉,就是他们都很平静,平静地绝望着,平静地希望着,因为佛教,泰国是个好国家,虽然穷;泰国的佛教修行更入世,这种阶段性出家我很需要,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我们凡人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永恒的觉悟,而且相对的觉悟,以便来面对这个世界的糟糕和痛苦。

20分钟前
  • Estelle
  • 推荐

很浅也很散,看不出个所以然,也许等几百年后再看会比较有感触

21分钟前
  • 因爱斯坦的忧愁
  • 还行

如果只是想再见就太自私了,这是给她活着的机会

24分钟前
  • 芬芬达
  • 推荐

1.父亲说,我们全家都病了,但心甘情愿,因为这样才能感受她还活着;2.哥哥选择出家,信仰科学也信仰生命,其实都是信仰爱;3.哥哥继承父亲的研究,得知有生之年很难做到的时候,父亲在电话那头说,相信人类有天可以宇宙旅行就相信她有一天会回来哪怕是要一千年。这种坚定太感人了。

29分钟前
  • 堀川小鸟
  • 推荐

这一秒的你和下一秒的你还是同一个你吗?

32分钟前
  • Arika
  • 推荐

科技可以解释一切,唯独不能解释爱。

35分钟前
  • 黛玉倒拔垂杨柳
  • 推荐

要等到很久很久以后才能知晓了 普通人光是想想这个过程可能都觉得无法接受

40分钟前
  • Stay alive❤️
  • 推荐

爱的伟大

42分钟前
  • wise
  • 推荐

有钱人的世界满是希望,他们不需要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担心今天,或者明天或者这个月上,他们思绪飞得很远,为那些所谓的希望注入很大的耐心,所以事实上他们并不在拯救女儿的过程和路上。在泰国这样的地方,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比这些人穷,他们看到这部片,不知道作何感想。我看的过程中没有看到一丝希望,也不觉得他们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科学家,根本就不是这番景象,如果真的够学识,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建立在现有的基础上,而不是希望上。

45分钟前
  • 鳏螤溟
  • 还行

摘句台词吧:我们哭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现实。我们的思想没有开明到能够接纳真正的事实。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事实,这种悲伤的情绪就会减弱,并且这种悲痛将转化为力量。

48分钟前
  • 404notfound
  • 力荐

当看到儿子说出继承父亲衣钵,在一件或许此生都不会有成果的事上愿意奉献一生,我看到的是一种拓荒者的勇气与冒险精神!非常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刷有钱真好的???

50分钟前
  • 寒山独见君
  • 推荐

单纯记录的话,不好看

51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插叙的方式,先将女孩的成长片段放在前面,再讲离去,让观众从一开始建立起对于人物的喜欢与同情。一个举国信仰佛教的泰国中的科学家庭里所体现的科技,宗教,人伦情理,灵肉分离因果轮回的人类认知之间的矛盾。不变的是我们都要信仰爱。科学可以保存爱吗。冻结她真的是爱她的方式吗。倘若这种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又该如何定义人类生存空间里的新秩序。上限和下限是什么。如果人都可以被救活,那还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吗,如果没有了死亡,还会更加珍视生命吗。那人的一生何时是尽头。是不是又会引起贫富之战。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有痛苦,遗憾,与伤心吗。

52分钟前
  • 云雀叫了一整天
  • 还行

将死人冷冻,未来的科技能解决疑难杂症吗?一辈子太短,短到不能与家人再团聚。这一家人真好啊,哥哥的美式口音也很棒,还继承了父母医学专家的衣钵。

56分钟前
  • Q.V
  • 推荐

我们常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人存在啊,如果她来过,又怎么会愿意轻易割舍,我想或许等我当上母亲的那一天,也会愿意舍弃所有换她平安。

60分钟前
  • 豆瓣茶花哥
  • 推荐

补标,2019在GZDOC实习,为展映单元入选名单。传统与科技之间关于生命伦理博弈的一个典型案例。信佛的科学家家庭选择冻结亲爱的女儿or妹妹,冻结的不仅仅是一份爱和希望,还是让亲人活下来的执念。放不下这份执念,同时也有了以一技之长救众生的志向。

1小时前
  • Jasmine_长乐
  • 推荐

选题很好,事件略显商业化,但是有希望真好!

1小时前
  • 秋霆小朋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