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步舞2017

HD

主演:利奥尔·阿什肯纳齐,莎拉·阿德勒,尤纳通·希雷,希拉·哈斯,耶胡达·阿尔马戈,卡琳·乌勾斯基,耶尔·艾森伯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狐步舞2017 剧照 NO.1狐步舞2017 剧照 NO.2狐步舞2017 剧照 NO.3狐步舞2017 剧照 NO.4狐步舞2017 剧照 NO.5狐步舞2017 剧照 NO.6狐步舞2017 剧照 NO.13狐步舞2017 剧照 NO.14狐步舞2017 剧照 NO.15狐步舞2017 剧照 NO.16狐步舞2017 剧照 NO.17狐步舞2017 剧照 NO.18狐步舞2017 剧照 NO.19狐步舞201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狐步舞201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色列军人敲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门,宣布他们的士兵儿子阵亡,妻子晕倒,丈夫陷入无处躲避、只有依靠自残来发泄的悲痛中,夫妻俩伤心欲绝,方寸大乱,正在接受现实、安排葬礼的时候,军方又发来通知,刚才通知错了家庭,牺牲的另一个和他们儿子同名同姓的战士。悲极生乐,父亲却没有彻底放心,动用关系让军方赶紧把自己儿子从边境撤回来。没想到,回家途中又生变数,然而事情却又一波三折,发生意想不到的转折。隐藏的恋情四大名捕2雷霆沙赞!(原声版)弗格森爵士:永不屈服二十四道拐斯巴达基和皮尔 第四季阿孖有难血战铜锣湾死囚越狱1956纸钞屋第二季哈里王子与梅根大地雄心仁医莎姆第一季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杨幂版侠盗风云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十季星恋潘尼沃斯第一季这是你的死亡妈妈是什么有客到粤语46天浴火鸟浪子與修女三更2公民黑帮吃人蟒蛇爱·回家鬼片王之再现凶榜无人看护香江花月夜(1995)宁静的人生租个男友过新年双瞳天使脸庞伦敦黑帮第二季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恶棍2023灵目传——觉醒哑巴新娘神鞭

 长篇影评

 1 ) 命运啊命运,不如跳舞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试图揭示古希腊悲剧的含义,它在于引起观众对无常命运的唏嘘恐惧以及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同情。过程往往是不受其掌控,难以调和,极具宿命论色彩。

《狐步舞》正是遵循这一法则,典型的古希腊三段式悲剧。三个篇章自成一体,却又彼此关系牵连,就像是三枚摆放整齐的手榴弹,当一枚引信拉开时,其他两枚也会跟着爆炸。

第一段是表现父亲接到儿子阵亡消息的无言悲伤;第二段是儿子服兵役期间无聊空虚状态;第三段是母亲对于儿子死亡的情绪波动。三个视角,三种情感,基调风格有所不同,第一段压抑窒息,第二段黑色幽默,第三段哀缓抒情,但它们无疑都是在表达着一种对外部环境乃至突然悲剧事件的情感反射。

作为导演塞缪尔·毛茨的第二部作品,《狐步舞》继拿下威尼斯金狮的《黎巴嫩》,足足隔了八年。它同样也是涉及战争题材,只不过硝烟从战场转移到了人心。相比前作的大胆惊艳,这部作品显得更为精致沉稳,尤其是教科书级别的视听语言让人大开眼界,堪称是“拍电影”的典范。

摄影多以固定镜头为主,有着一种冷静的克制和无助的疏离,在极富空间感和科技感的环境之下,见得画面的层次性。室内布景刻意制造的线条美感,就像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无数的栅栏,扩宽了景深,强调客体环境的空旷和虚无。

人作为主体,就像是立于茫茫沙漠之中,而影片中出现的那副由点线面所构成的透视抽象画作,则是在证实着内心的慌乱,焦杂,无措,乃至面对突发灾难时,一步步陷入哀伤的漩涡。

父亲努力的在电影中保持冷静,面对一开始突如其来的丧子消息,他不像妻子一样昏厥倒地,而是呆呆地站在原地,像是瘫了一样。这是一个悲痛欲绝的父亲,绝望的眼神,迟缓的肢体动作,喉咙里滚动的嘶喊,麻木机械的自残,在极富想象力的声音画面之中,被逐步的定格,放大,然后像烙印一样刻在景框里。

甚至我们不禁发出疑问:一个人的痛苦怎么能迸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

而这种能量正是来源于内在的真实,这种真实得益于电影精湛到无以复加的视听,首先出色的声音效果无疑是立了头功:放大人物动作的音响,弱化背影音,有一种平地起惊雷的效果。上一幕往往是无声,下一幕突然加上音量,猝不及防的反差,让观众始终跟随着主人公的内心波动。偶尔点缀的俯视拍摄角度,凸显人物的渺小,脆弱,同时压缩人物的空间,制造一种无力的压抑感。

但这种压抑感很快就被乱舞的群鸟击破,从而陷入到一种无序的混乱之中,因为父亲得知儿子并没有阵亡,是部队里搞错了人。这种失而复得,从大悲到大喜的情绪转变,让整个事件显得极为荒谬喜感,却又渗透着一种筋疲力尽的悲哀。

这种悲哀正是来源于父亲的秘密,而这一秘密则由第二段儿子从军生涯作为过渡,而这恰恰折射出两代人的某种传承:精神创伤的传承。父亲因为年轻从军生涯的一段不堪经历,导致他一直活在巨大的心理阴影之中,所以他选择逃避,隐藏,就像是片中动画所展现的一样,在脸上贴上大大的“X”,来伪装自己。只有在黑夜人静之时,真正的自己才会冒出头来,偷偷擦掉自己的眼泪。

这段简笔动画堪称是电影的神来之笔,它源于儿子的速写本,也承载着两代人的伤痛。毛茨在第二段儿子的故事里加入了大量的黑色幽默元素,看上去更像是对第一段如此压抑的一种回击。但实际上,却是为了让后面的悲剧显得更加刺痛人心。

所以我们会看到骆驼悠哉游哉地越过边界,会看到人们在失衡的货箱里玩起滚罐头的游戏,会看到有人跳起风骚夸张的狐步舞,会看到士兵儿子和路过女人的眉来眼去。

我们甚至以为会出现一段军中之恋,却还是狠狠的被毛茨打了一巴掌。因为错把啤酒罐落地的声音听成了手榴弹,儿子把机枪扫向了车里的人们,包括那个他几乎一见钟情的女人。这样的错误,这样的惨剧,让我们目瞪口呆,更让儿子不知所措。

仿佛就是一个轮回,父亲的精神创伤还没消散,从军的创伤又降临在儿子身上。就像是狐步舞一样,不管你舞步变化万千,最终都是要回到原地,这似乎在暗合着主人公的命运:无论如何,他们终究都是回到了原点。

儿子的创伤凝聚在他的那幅画里:一个推土机举起小汽车,准备把它埋在土坑里。父母都有着对这幅画各自的解释,却始终不知道儿子画这幅画的真正目的。汽车里的人正是被儿子打死的男男女女,错杀事件被以色列当局压了下来,这件事成为了一个秘密,也注定成为儿子难以忘怀的经历,它和一直萦绕在父亲的阴影一样,都化作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得两代人喘不过气来。

毛茨对战争的否定态度不言而喻,而那幅画里的推土机和小汽车也可以理解为以色列政府和无辜的年轻人。年轻人被政府轻而易举的捏住,控制,肆意摧残,这是对政府胡乱征召年轻人从军的严厉批判,悲剧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该死的战争。

比起战争带来的肉体痛苦,内心的心理创伤才是最可怕的,它也许会延伸到下一代,再下一代。绵绵不绝的悲伤,不断轮回的悲剧会弥漫在现在乃至未来之中,这才是最致命的。毛茨有勇气,也有魄力,直指这无可奈何的社会问题,而他只是提出了问题,问题的解决却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就像是父亲靠人际关系尽力地让儿子遣返到家中,以保他安全,他试图让事件变得圆满,试图把事件解决的漂亮。可最后呢?他只能是痛苦的回忆儿子的点点滴滴,他想起和儿子一起去车站,却没能好好珍惜父子的独处时光。

当第三段丈夫妻子在各自分享对儿子的回忆时,我们这才发现毛茨隐藏在电影的一个主题,或者说这个主题其实一直在涵盖全片,那就是父母与子女的情感关系。

这很大源于毛茨本人的一次真实经历:有一天自己没有开车送女儿,女儿便自己坐公交去上学,恰巧那辆公交被恐怖分子劫持了,但幸运的是女儿因为司机没有等她而错过了那辆公交。这件事给毛茨带来了很大影响,他自己在采访中也说,《狐步舞》的诞生正是来源于这件事。

除去对无常命运的唏嘘之外,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随时随地的在发生变化,死亡,伤病,都会突然袭来,但不变的是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爱。这种爱也许会伴随着惨重的代价,就像是片中的父亲无论如何也让儿子回到家里,可儿子却在回家的途中发生了车祸。

从假死到真死,一波三折,剧本早已被写好。你根本无法预知一切,也根本无力扭转命运,因为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而荒诞。

首发:看电影看到死

 2 ) 宇宙是一头野兽,我只是它的奴隶

一部风格独特,观影体验非常奇妙的电影。

导演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自己的女儿因为贪睡迟到,错过校车,

结果校车遭到恐怖分子袭击,伤亡10几个。

所以这部电影的内核,就是中国的一句老话:

祸兮福之所倚,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电影的画面非常干净,构图优美,

尤其是天空和图画,总感觉在给我传达一些什么信息。

摄影和剪辑都非常独到,导演功底出色,这些优点我就不多说了。

主要说说细节吧。这部电影情节简单,适合那些细细观看细节的影迷。

首先最重要的

狐步舞,是一种回到原点的舞。

前前,左停,后后,右停。

这舞步,就象征着人生,在一个小圈子里循环。

不管舞蹈多么精彩,最终都要回到原点。

电影开场的时候,母亲首先接到儿子的死讯,当场晕倒。

她后面,有一幅非常抓眼的画。

这幅画看上去非常零乱,画中似乎有几个浓墨重笔的方形,但是这方形被凌乱的线条,遮住了,两者互相融合在一起,没有条理可言。

这幅画,便象征着这个社会。表面有规则,似乎只要按着规则来,就会很有条理性,很美好。

然而现实里,没有规则。人们的行为,祸福,正如这零乱的笔触,谁也无法完全预测。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能在生活里时时刻刻内化这一点,就已经算智慧了。

主角(父亲)如果内化了这一点,在后续剧情中不表现的那么狂躁,儿子也不会真的死。

在第二幕中,军方一直刻板的,肃穆的安慰安抚家属,表面上非常全面化,面面俱到的妥善安排家属的情绪,以及后事。

但实际上处处都透着公事公办,流程套路,军规。

仿佛这次牺牲,在军队眼里,只是家常便饭。只是一套标准化流程。

导演在访谈中,一再的强调,真实的以色列报丧,就是这么死板。

忽然而至的死讯,和缓慢套路化的安慰,

极度的悲伤打击,和肃穆礼貌却带着距离感的报丧,

正如那副乱序相对的画,造成一种极大的拉扯感,甚至带着荒谬和滑稽。

而更滑稽的,是军方要求主角,设定闹钟喝水。

而主角每次对话到重要的地方,闹钟都会响起来,提醒 他喝水。

无论夫妻二人怎样折磨自己,怎样自残

都没办法消解这丧子之痛。

好像还不够滑稽似的。

最终军方通知,说报错丧了的时候。主角彻底压抑不住了,彻底失控了。尖叫着一定要立刻见到自己的儿子,才能安心。

而这个强烈的要求,却让儿子在回家的路上,送了命。

错愕悲伤中,阴郁凝重里,似乎只剩下了黑色幽默。

然而电影最精彩的,还是第二个场景。

荒凉的路边哨所,一只骆驼,面无表情的走过。

士兵之间大部分时间,也都是面无表情的。

尽管偶尔,四个士兵还是会跳下舞,讲下趣事,修收音机来打发时间。

可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麻木的。

一旦到了军队,似乎就不再有人格。军队真正需要的,是暴力机器。

而处在战争中的以色列,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而这种情况,似乎也是无解的。战争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而社会也需要军队来承担责任。

只是在承担的同时,在这社会无解的BUG具体落在单独几个士兵身上时,

便格外显得冰冷无意义。

几个私下里表现的仿佛人生可以很美好很丰富的士兵,

和几个同样正青春的年轻人,只因为误认一罐啤酒为手榴弹

便毫不犹豫的残杀射击。

而长官只说了一句,

我们在战争中,战争时就会发生这种事。所以就当它没发生过好了。

是啊,在高度紧张,你死我活的战争中,

错把一罐啤酒,当成了手榴弹,虽然滑稽荒唐,却好像也可以理解。

于是,于是。

于是洗好地,盖上土,这事就过去了。

社会,战争,人生,都继续。

也就是这个地方,展现出来了反战的思想,

使得这部电影被骂为不爱国,政治意图倾斜明显。

讽刺的是,四个士兵住的罐子,在泥泞里一天天倾斜,

乃至于沉没的时候他们根本来不及发出声音。

可人人都对此危害,视而不见,继续任之。

只要小车还没倒,就继续推。这便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共同规律。

所以其实在我看来,这电影并不是反战,并不是描写战争。

而是描写命运。

生而为人,便犹如生在一片虚无中。

人们明知道有些事情不对,但是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

说起来是一点点的在进步,但其实进步最多的

是科技,是道德规范的修改和细分,是社会模式结构的进化

而人性,并没有多少进步。

许多千万年前无解的问题,至今还是无解。

而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也不可能看到解答。

欲望好像钟摆,永无止境

社会好像牢笼,穷追不舍

人生好像地狱,周而复始

每个人都想在这命运之内,找到一个解脱的方法。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主角父亲这个角色。

从乔纳森的讲述,和那几幅画来看

父亲是一个非常叛逆的人,他的一生都在抵抗命运,和社会压力。

他还是少年时,就拿自己母亲,从德国纳粹集中营里逃出来时,

带着的那本祖传的圣经,去换了一本色情杂志。

并且,靠着这本色情杂志,他成为了孩子王。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那本色情杂志,因为有太多人在上面打飞机,所以黏在了一起,打不开了。

于是,他把这本色情杂志当做传家宝,传给了儿子乔纳森。

并让儿子继续传下去。

这个故事,也是他作为父亲,给儿子讲的最后一个枕边故事。

这种荒诞的行为,正是父亲性格的写照。

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想逃避命运,逃避社会。

所以他不守成规,他出奇制胜,什么道德礼法,想必在他心里是很淡的。

甚至在失控之后,他召回儿子的方法,也是托关系找到一个“将军”

可是电影表明,这样的逃避是没有用的。

当儿子第二次真的死亡之后,妻子对他说

你很脆弱。

虽然你外表很成功,你成为你想成为的,你教导你想教导的。

但我知道,你很脆弱。

这里,妻子所说的脆弱,不仅是父亲作为一个男人的脆弱,

更多的其实是,所有人类在面对命运,面对整个社会时的脆弱。

儿子那几张画,也是在描述,一个带着面具,脆弱不堪的人。

这个人反叛,成功,生活一帆风顺,仿佛没有烦恼。

可揭开那层面具,也有一双流泪的眼睛。

主角的书房里,还有一幅画。

那副画,颇有些宁静致远的意味。

河岸的中间,一条水道直通天际,豁然开朗。

仿佛人生找到了出路。

这幅画的意境算是很高,很优美了。

可我想借用瑞克的一句话

宇宙是一头野兽,它以平庸的人为食

创造出无数的白痴只是为了吃掉他们

聪明的人有机会爬到巅峰

骑在现实背上

但现实会不停的试着把你甩下去

并且,它最终会成功

没有别的出路。

——瑞克

也许有很多聪明人,强人,一时的骑在社会身上,

但他们终究会被甩下来。

没有出路

而这还只是极少数的“成功”人士。

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充斥着无奈的,谁也不可否定这一点。

生老病死,求而不得,周而复始,无可奈何。

所以我才觉得,这部电影,反战,只是顺带的。

它其实什么也没反,只是替所有人在命运女神面前,

不甘的叫了一声。

在夫妻二人的谈话中,从埋怨,到反思,再到最后,二人笑了起来。

幽默,正是无可奈何的人类,发明出来的绝佳的武器。

也是我个人认为人类最好的两个品质之一。

在荒唐荒谬,错愕的命运面前,人们似乎只剩下自嘲。

在禁锢,责任,道德等等人类所有虚拟出来方便更社会化、方便每个人更好生存的概念的束缚下,每个人都是囚徒,在跳着回到终点的狐步舞。

主角的反传统,叛逆,强势,伪装,和私底下的脆弱,无可奈何悲极反笑的幽默,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儿子在军队,麻木的服从军队的指挥和命令,按照训练做事。世上在没有比军队更讲规矩的地方了。可依然没有改变。

回头再看看这幅画,越发觉得有趣。

人活着就得和社会妥协。社会诸多不美好,最终都需要人来承担。电影反思的,荒谬的表现,似乎更多指向的是军队,国家和战争。

但其实是指向整个社会,指向每个人的人生。

文明的社会,当然给了人类大量好处。

而军队,其实本质上也是保护这种社会在各个国家运行下去所必需的。

但是,为什么总有些无解的问题呢?

因为人,并不只有社会一个属性。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一夫一妻。

(与电影无关,只是举个例子)

一夫一妻,文明,公平,忠诚,并且稳定。是现代社会稳定的基础。

貌似我在知乎的第一个不匿名答案,写的就是婚姻和爱情。

但是,大部分人的爱情,和他们忠诚,并不能保证一夫一妻。

因为爱情的效力,只有2年。就算多一点,5年。

过了这段时间,支持婚姻的,是亲情,是理智,是责任,是心态,是高级道德。

是超脱了爱情和性,的一种契合,一种长期合作和陪伴,珍惜。

是高级动物的一些自觉性和克制性。

然而,大部分人的自觉性,没有那么强。

正如这个一辈子都胸有成竹的父亲,此刻的失控一般。

这是一种本能反应,性欲啊,恐慌啊,犯傻啊,

各种人类的BUG

人不是机器人,没有那么完美。

如此,便有了矛盾,有了bug。

我不是反对文明,而是想提出,不管再怎么强调这不道德,

也总有人会出轨。

不是隔壁老王,就是隔壁老李。每个小区都有无法坚持一夫一妻的人。

每个小区。都有进化不完全的,按耐不住的兽性。

也许未来的文明,会更加优化,会有更合理的社会规则和道德。

但我们估计是等不到了。

我们只能庆幸,我们很多地方比古代合理了很多。

发扬一点啊Q精神,才能活下去。

正如住在这倾斜的屋子里,却假装一切正常。

仅仅是举个例子,来说明现象上的一些尚不合理之处。

在这种无解的现象,和社会的规则下,

就正如在人类的渺小,和命运的荒诞下,

才让人觉得讽刺,觉得虚无,觉得无奈。

而也是此时,主角跳起了狐步舞。

无论舞姿多么优美,最终都会回到原点的,狐步舞。

这舞蹈,让我想起了电影《燃烧》的意义之舞。

同样是面对人生的虚无和命运的嘲讽

《燃烧》的女主脱光上衣,在夕阳下翩翩起舞

却最终归隐在黑暗中。

可能她到死去,也找不到生命的大意义。

《麦克白》有一段我非常喜欢的台词,

熄灭吧,熄灭吧,瞬间的灯火。

人生只不过是行走着的影子。

对人生绝望的麦克白,认为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愚蠢的,人因欲望而产生的各种争斗、倾扎也都是毫无意义的、愚蠢的。

人只是受命运驱使的木偶,命运是导演,人是演员,人只能听从“命运”这个导演的安排,所以人好像是没有灵魂的影子。

在人出生的那一刻,命运就决定了他最终将要死去,所以人生只是闹剧一场,毫无意义。

我常常觉得世界是一张无比 巨大,也无比细致杂乱的网。

每个人都只是网中的一条细线。

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在网里,也不怎么想思考这些事情,

他们凭着本能去收紧或放松自己手上的线,

却丝毫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被缠进死结。

而就算你心中有一张网,你也不太可能预测自己的动向。

这就是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

事实上,不仅是莎士比亚,也不仅是老子的《道德经》偶尔会给我这种感觉。

很多艺术作品,对这种无奈都有写照。

比如上星期推荐美剧《亿万》,后来推荐了其中一首金属摇滚,木偶。

以及今天还可以给各位推荐一首,来自鲍勃迪伦的

这首歌在网易云音乐,歌词翻译是我刚刚上传的。

You may be an ambassador to England or France

你也许是英格兰或法兰西的使者大人

You may like to gamble, you might like to dance

你也许是赌圣,又也许是舞王

You may be the heavyweight champion of the world

你也许是重量级世界拳王

You may be a socialite with a long string of pearls

你也许是一身珠光宝气的社交名媛

But you’re gonna have to serve somebody, yes indeed

但内心深处你只能是某人的仆从

You’re gonna have to serve somebody

只能是某人的仆从

Well, it may be the devil or it may be the Lord

也许出卖给魔鬼,也许献身给上帝

But you’re gonna have to serve somebody

总之你只是某人的奴仆

最后,

与《燃烧》不同的是,电影的最后,

主角夫妻仅仅的抱在了一起。

这也传达了导演个人,对人生的态度。

也许最后我们会曲终人散,也许人生没有什么堂而皇之的意义。

但紧紧抱住眼前人,温柔的珍惜拥有的,

然后和乔纳森在兵站时那样,痛痛快快洒洒脱脱的跳完这曲狐步舞吧。

温柔的珍惜,就是我个人认为,人类最宝贵的品质之二。

我是俊俊,以上是我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一些细节和感悟

一家之言,感谢阅读。

想看电影,想看影评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保证不会后悔

 3 ) 命运是首狐步舞

正在参军的儿子被宣告死亡,一家人陷入悲痛。妻子被安定放倒,丈夫被强制喝水。无法确认遗体,但要参加葬礼。刚要接受悲剧发生时,又被通知是假消息,丈夫直接失控无论如何要求儿子回来。另一方面儿子正在军队的一个关口和三个小伙伴执勤,重复的无聊的首位,即将淹没的宿舍,每天对路过的女人的凝视,一成不变的参战生活。四人错误的判断使一车人离世,消极敷衍的处理和父亲的要求一同传达。儿子踏上回程之路但还是没逃离离世的命运。

故事大概分为三大段:家中父母得知去世假消息,军中儿子的日常,家中父母得知去世真消息。很传统又有趣的讲法能让整个片子的节奏更好,特别是最后一段的出现直接拉足胃口“不是没死吗,怎么夫妻吵成这样?”的想法能让最后几乎全是对白的一段不沉闷。

而电影最有趣的是它的立意:今天跳舞不打仗——这是一部非传统的反战片。它不讲战争的残酷和消耗,不讲家破人亡,它讲战争的荒谬,离谱,无奈和悲凉。当兵的不上战场,却会误伤;骆驼和车祸会把人弄成烈士;留在战场上不会出事回家才会;绕了一圈最后还是要参加葬礼…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狐步舞:兜兜转转还是那样,战争只是我们做的一下无意义的消耗的傻的舞蹈罢了。命运不会放过任何人,注定的失去和离开也不会因为一个谎报而改变。

最喜欢的两组镜头

我超级喜欢这个片子的摄影,太工整了,强迫症友好。大量的对称和平行,让镜头看上去很干净,熟练的鸟瞰镜头就会让观众产生上帝视角,这也是故事叙述中导演希望观众所具有的职能。美术置景干净,还有一些超现实,结构上队圆的使用量特别大,也在暗示整个故事的中心。我最喜欢的就是军营的部分,太精彩了!画面和荒诞感拉满。也不是那个每天在下沉的宿舍,每天不同的衣服不同的角度,还有一丝可爱。中途有一段儿子画的漫画,也讽刺了战争带给父亲的伤痛和影响,也增加了画面的丰富度。

这是一种很新的反战片,值得看。

 4 ) 狐步舞

整部影片,就讲了这么一个荒谬的故事。 假死、真活、假活、真死……乔纳森滑出优雅的舞步,以「真的死亡」回应了「死的传闻」。 于是,本已取消的葬礼,又如期举行;本已转忧为喜的父母,重又坠入深渊。 故事的结局,只是故事开始的重演,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什么都可以从头再来,只是青春不能。那么多事情,跟青春绑在一起就是美好,离开青春,就是傻冒

 5 ) 情绪有气压

以色列导演塞缪尔·毛茨(Samuel Maoz)的《狐步舞》,获得2017年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即评审团大奖,他说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失惊错愕 第二章:昏昏欲睡 第三章:感人肺腑 导演将情绪能量设置出了不同的气压。第一章Feldman家门打开,看见墙上的线条抽象画,走进去地面立体感的地板,似乎要把人逼到险峰峭壁,一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Michael和Daphna被突如其来的死亡告知惊到昏厥,气氛压抑,后又被告知搞错了,“倒下”的不是他们的儿子,是另有其人,老父亲Michael的焦虑值飙升,他不顾Daphna和众人劝阻,坚持要把儿子从前线叫回来。而上门通知噩耗的军方人员娴熟冷静的应对与家属的错愕昏厥更是产生了鲜明的能量失衡;第二章,空旷寂寥的“世界尽头”,Jonathan和其他三个士兵在食物补给线上站岗,枯燥、机械。故意压低的镜头,也拉低了气压,神秘的工作流程制造出一种紧张的对峙。这一切随着士兵居住的集装箱越来越倾斜,后来在一次关卡车辆检查时误以为是敌方目标,突然扫射了车里的无辜平民,然后偷偷对车辆等做了严密的掩埋,尽管军方认为他们并非有意,也不打算追究此事,但还是给年轻的心灵蒙上了阴影,Jonathan在回家的车上思绪明显盘旋于此,他用笔画下了那辆推土机和轿车。 第三章,又回到Feldman的家,Jonathan生日的这天,Michael回来打算与Daphna一起做点什么,但这次他真的“倒下”了,Michael和Daphna的各自神伤,带着深深的自责与忏悔。他们伤害自己,擦破手背,还有指关节。Daphna在脑海里搜刮曾经“自私”的想法,认为是上帝为此而报复;Michael也是把Jonathan的出生离世与自己战场上不可言说的行为联系起来,怀疑是因为自己的孽债报复到了儿子头上。Daphna把Michael赶出了家门,她说无法与他相处同一屋檐下,因为是他强行坚持才导致儿子在返回路上因避让一头骆驼不幸身亡。Michael说在他们各处的房子里最喜欢海边的阁楼,可以闻到海的“咸味”。这“咸味”就是人的良善,人内心的温度,就比如父母对孩子的爱,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夫妻间的爱与互相扶持等等,没有这些好行为和,爱与善意,大地就将失去它的“咸味”。妹妹Alma回到家发现父亲也在,和母亲坐着聊天,她对两人说:“你们俩在一起时很美!”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临终前说,我对世界绝望。 有个非洲青年写信告诉他,说世界美,有希望。 纪德说,这位青年的话就是大地的“咸味”。最后夫妻两人敞开心扉,互相倾诉自嘲,空气开始顺畅流动,最后抱在一起跳舞。世事无常又无奈,但亲人之间相互抚慰和关爱的“咸味”让大地有了重量,让家产生了平衡与力量。 扮演Michael和Daphna的两位演员很棒,情感的诠释自然真切。

 6 ) 上帝死了吗?

尼采说,上帝死了。萨特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有选择的自由,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本质。《狐步舞》的故事发生在在上帝诞生的之地以色列,天生拥有哲学基因的犹太人导演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人是否真正拥有自由,宿命是否存在?

狐步舞

如同狐步舞一样,就算可以把它跳得花样百出,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原地,影片中的人物的命运似乎并没有因为他们的选择而改变。士兵死亡的结局没有因为误会的消解而改变;母亲放弃堕胎选择生下孩子,可她最终还是失去了他;儿子误杀了人,没有因此受到制裁,却在回家的路上因为车祸而死;夫妻二人选择戒烟,却又重新复吸;被射杀的游客什么也没有选择,可他们却死于他人的选择之下,他们的存在被悄无声息地埋藏。

导演在片中多次设置场景与构图来表现人物的宿命感。开头和结尾出现的笔直的公路,透视原理让路的尽头消失于远方的一点,寓意着人生的命运就如同没有岔道的路,目的地无法改变,人别无选择;男主家中的走廊同样是笔直的,走廊的尽头是模糊的毛玻璃,导演多次设置父亲站在这条走廊上的对称纵深构图,颇有探寻哲学问题“人到何处去”的意味;家中进门处挂着的抽象画,旋转着的矩形的中心是唯一的中点,暗示着宿命;货箱里有罩在玻璃罩中的飞蛾一次次徒劳地冲击着玻璃试图飞向火焰,意味着飞蛾扑火般的宿命的吸引。片中多使用对称构图,严谨的对称将人物禁锢在画面中心,削弱了人的自由能动性;导演在特殊情节处使用全俯镜头,从上帝视角观看人物,突出了人的渺小与无助,增强了人的宿命感;几次框架构图中的群鸟纷飞的镜头,即是使用框架表示限制之意,也在暗示圣经中“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意味着如同人拥有山一样不可改变的归宿,就算生活的表象如冗杂的鸟群一样变化莫测,可人依然要像鸟儿飞回山林一样,回到早已注定的宿命中来。

骆驼: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的焦虑

存在主义认为,人可以自由地选择,选择影响命运,因此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选择焦虑症是焦虑的根源。可当宿命感侵蚀人的自由时,责任感便会消失,因此会感到生命无法承受之轻。夹杂在自由与宿命之间,人物承受着另一种焦虑,便是迷茫。骆驼在圣经中被描述为已被驯化的家禽,可最新研究证明,骆驼的驯化远在圣经之后,这是否可以成为上帝死了的一个证据?在士兵工作的哨岗,骆驼多次出现,意味着对上帝以及宿命的怀疑,可骆驼出现的地点是一条同样笔直的公路,没有选择,就如同宿命的存在。当儿子跳起花样百出的狐步舞时,一只骆驼出现在画面的深处,暗示着对狐步舞回到原地的宿命的怀疑。骆驼从黑夜里缓缓走来,却又消失在黑夜里,而儿子的死亡,也是因为笔直道路上出现的一匹骆驼。

父亲是影片中担负起选择的焦虑的人物,他的选择真正改变过命运。父亲用圣经交换色情杂志,是对上帝的挑衅,这一选择导致了他母亲的精神失常;父亲当兵时选择让战友先行,免于被炸死的命运,负罪感和焦虑让他无法忍受战友的惨叫,希望挣扎着的战友死去;父亲选择召回儿子,可这一选择导致了儿子真正的死亡。这样的焦虑导致了他们对存在主义和宿命论的双重怀疑,因此父亲才会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来消除心中的怀疑。在动画中,他渴望着画报女郎的乳房——乳房代表着母亲与生命的来源,既是对认知世界本源的渴望,他的选择让他的脸上带着罪恶感的黑色的叉蒙蔽了他的双眼,使他相信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相信别人看不到他身上的叉,相信幻想所代表的意识才是本源。他踢踹狗,因为狗所展现的怜悯与理解的对象正是他试图隐藏的罪恶与伤痛,这样的伤痛只能由他自己纯真的那一面来抚慰。但他的本质依然被人所发现,他的掩饰终于被戳穿。

这一焦虑同样体现在影片中哨岗的情节里。缺少对白的沉闷日常、士兵们用测量的方式以确定货箱是真的在倾斜;士兵们玩着虚拟的战争电子游戏,疑惑自己到底是在跟什么打仗,到底在对抗什么;玩具小人在泥地上前进,却摔倒在地陷于泥潭中原地踏步;一位士兵选择戴上耳机逃避现实,一位士兵变成了阴谋论和虚无主义者;查证的士兵无法通过照片确认本人,无法验证意识与存在的焦虑与紧张让他误以为啤酒瓶是手榴弹;士兵们每日看着来来往往经过哨岗的车子,自己却被困在原地,只能用望远镜试图看见困境外的世界,可即时他们汗流浃背,看到到也只是另一片荒原。他们的焦虑也体现在性压抑上,面包车上画着的性感女郎,对路过的美女目不转睛,对着屏幕里显示的证件照面露微笑

导演用视听语言展现了这一压抑与焦虑。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里,较长的镜头、缓慢的剪辑、缓慢稳定的镜头移动、克制的演员调度带给影片缓慢的节奏;偏灰的低饱和色调传达压抑的情绪;低沉舒缓的配乐渲染了凝固的气氛;多使用人物的近景和特写来表现人物心理,通过狭窄的空间和演员忧伤的表演使观众感受到这一情绪;家中场景,单向打光使人物处于半明半暗中,体现了人物的悲剧形象;哨岗场景,对水中倒影的使用和雨夜的设置带来寒冷的压抑与伤感。

自由与宿命拉开热战

儿子的车祸死亡无疑是这场焦虑由冷战变为热战的导火索。当场景再次回到家中时,导演颠倒了叙事顺序,将儿子的真正死亡放于最后,对前情并无交代,使观众产生了迷惑的感觉,产生了暧昧性,其本质是想表达自由与宿命之间真正的暧昧性,谁为真理导演并未明确给出答案,只采取了中庸的态度。

在此场景里,镜头第一次出现了晃动,镜头的移动和摄像机的移动变快,剪切的节奏也加快,暗示了矛盾的爆发。这一爆发的暗示为抽象画的倾斜,意味着平静与既有模式的被打破。妻子在丧子之痛前采取了和丈夫一样的自残的方式来宣泄,也是因为疼痛能让人感到存在,以此摆脱压抑的宿命感。

但这场热战的最终结局是和解。当夫妻二人终于坦诚相待时,在丈夫视角的妻子手部的伤口特写之后,出现了人物正面不动,背景快速旋转的镜头,伴随着抒情的音乐,演员的眼神彼此交汇却又若即若离,仿佛是两颗宇宙中的行星,存在于万有引力之中。引力是宿命,可引力的存在是因为质量的存在。在夫妻与女儿的对话中,夫妻的正面与女儿的正面始终不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这样的隔离是释然者与世界的隔离。

上帝死了的世界,命运的主宰便是个人意志,而意识的不可控性导致了宿命感的产生。尼采说,世界是荒谬的,正如《狐步舞》讲述的故事,夹在宿命与自由之间,本质是哲学根本问题——物质与意识何为本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孰为真理,是一个不断追寻的探求答案的过程。

 短评

宿命的寓言救不回气若游丝的叙事,异位的懦弱中产主视角抑制了环境的可笑。第二幕的狐步舞与死寂时刻倒是完全可以独立出来与《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对照,一个在月亮升起的水塘边上,一个在燃烧弹坠落的地方,都出现过那么绝望又渺小的一辆车。

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Venice2017# 一步登天的毛茨第二部很谨慎但是出手极为稳健。还是战争创伤题材,第一幕悲恸,第二幕荒诞(没想到拍得这么飞!),第三幕解脱,尾声把之前的黑色幽默推到极致。恰似狐步舞(片中是小队代号)的四组舞步,结构精妙。视觉上也很有风格

1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还以为会是很闷的艺术片,但完全不是。老太太一开口我就在想希伯来语怎么那么像德语,然后发现她确实在说德语。

14分钟前
  • 唐小万
  • 力荐

@balmes 尤其喜欢第二幕,简洁轻盈,弥漫着遗世独立的迷人超现实感,日常诗意不疾不徐的铺陈之下,是渐次堆积的隐秘紧绷,直至本段结尾意外一击能量全部释放,异常惊人。相比这神来之笔般的几十分钟,前后两段的命运回环就显得笨拙刻意,设计再精巧也只觉平庸。

18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导演塞缪尔·毛茨与女儿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导演的女儿总是不按时起床,于是他让女儿以后乘公交车上学——不再开车送她。一天,女儿去上学,半个小时后,他听说有恐怖分子在5号车里自焚,十多人在那次事件中丧失了生命。但幸运的是,他的女儿因为差一步没有赶上那班公共车而平安无事。

22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城市公寓与边防哨所两个时空的不可控事件,以及纽带父子关系的一本没画完的性幻想漫画,将儿子与父亲前后脚着,塑造成希腊戏剧中得为错误付出代价的悲剧英雄,而且是在一个循环反复的闭环中永远摆脱不了自己命运的英雄。故事编织之精巧与命运寓言之含糊,在这部电影里,竟能形成某种并行不悖的默契

25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男孩手握钢枪起舞,圣经换色情杂志。漫天黑鸟飞旋,化作冰冷阵雨,虽然浑身尴尬僵硬,雨在脸上胡乱的拍,也要散发出特供电影节拿奖片的光芒

2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3.5 虽然是这个主题,但是战争背景比较模糊,属于讨论宿命论的。所以整体感觉是有些形式大于内容了。但是形式上做的还可以。三段很割裂,而且故意把时间线打乱,尤其前两段之间,属于明明看得很认真但会狂敲脑壳以为自己刚才不小心睡着了。然后看到第三段才发现竟然真就是这样转场…

3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生命的过程就是栽在沼泽里慢慢下沉的过程,有时则一个不小心直接跌进深渊,但电影始终在精彩的人物运动与黑色幽默中保持了静谧但强大的生命力,而这需要时间去理解,如呆滞的骆驼般行走的“路人们”,就丝毫进入不到主人公的心境中,看不见脸上那个大大的叉。

35分钟前
  • TWY
  • 推荐

张弛有度,男孩的狐步舞迷人。

38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还行

#HKIFF#太好看了,越想越好看的那种好看。换别人拍可能一小时不到的剧情,被塞入了大量接近静止的无声的只有微妙表情变化的镜头,动作也极缓慢,必须要你目不转睛沉浸其中才会发现,沉默比语言牛逼多了,这些细节太棒了。幽默都来自荒诞,彻骨的冷和夹杂其中的温情拿捏得特别好,非常克制,显得高级

39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敢说男主角不像我们James Murphy?音乐太好。

42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不能被剧透。三昧的特点是追求极致。这种极致不只是回到原地的三段闭环,而是每一个段落都安设了悬念+压抑+躁狂的影像风格,专治强迫症死星人。1、3段被压缩在房间里,对伤口和表情的大特写(第2段破洞类似)。2段的旷野放逐舞台,貌似远离战场,但恐慌与不信任分秒存在。宿命的灾难,从未远去。

4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难道就我一个不喜欢么…父母那段也太假了吧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用浮夸异常美丽的风格取悦观众 当然还是很喜欢年轻军哥哥们聊以度日的有趣生活部分的

47分钟前
  • Serutopia
  • 还行

本片真是部影视院校教授艺术技法的好教材!“三幕剧”,编得奇妙;演摄美,样样精强。连只露几面的家中狗、路上骆驼,也是绝不可缺。虽有些刻意,但导演的才气已经让人咋舌!这只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八年前其处女作《黎巴嫩》获金狮奖,本片去年又获得评委会大奖。送上好久没有给过的满分!

4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调度精彩,三幕戏的形式很有意思

5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A / 倒悬的命运悲剧包裹的是战乱中中产生活幻梦的破灭。通过双重“伪善”的道德议题、地理空间与动物意象将风格各异的段落巧妙黏着。叙事节奏非常自成一体气定神闲。暴力与恐惧的控制与释放极为精准,大音希声。慢速俯拍与快速摇镜气若游丝令人屏窒。更为现实残酷去戏剧化的《焦土之城》。

5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十佳候选,漂亮,非常讲究的电影,对摄影、构图、光影的讲究已经到了近乎洁癖般的工整,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每次俯拍都干干净净,为了好看穷尽了角度。整个故事却冷森森的,和真实生活有距离感,像一个黑色幽默,三段,每一段都有荒诞的影子,所以悲伤看起来没有那么悲伤,不如跳舞,打战不如跳舞。

5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一部精心打磨的作品,故事很荒诞,镜头非常美。叉脸男的含义:黑叉由母亲哺乳传到孩子的脸上,蒙蔽了孩子的眼睛,黑叉和那本犹太圣经都象征上一代人将自己的历史包袱遗传给下一代。影片中父亲对儿子的过度保护,反而害死了儿子,说明导演不希望年轻人们延续父辈的仇恨。

59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没有硝烟,但拍出了战争的压抑。故事结构非常精巧,构图更是没得说,但可能细节太工整了,反而显得匠气。两支狐步舞很喜欢:一支很释放,一支很含蓄......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