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门2016

HD

主演:李家福,夏锦菊,陈小凤,曾宪春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生门2016 剧照 NO.1生门2016 剧照 NO.2生门2016 剧照 NO.3生门2016 剧照 NO.4生门2016 剧照 NO.5生门2016 剧照 NO.6生门2016 剧照 NO.13生门2016 剧照 NO.14生门2016 剧照 NO.15生门2016 剧照 NO.16生门2016 剧照 NO.17生门2016 剧照 NO.18生门2016 剧照 NO.19生门201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生门201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南医院妇产科,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从没有停过,5万块钱能救一大两小三条人命,手里只有5千元的丈夫,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拯救小凤之女”变得不可能完成;李家福——“拆弹部队”首领,面对夏锦菊保住子宫的请求,露出艰难而犹豫的眼神。心脏两次停跳,换血2万毫升,他如何剪断“炸弹”上的红蓝线,她又能否在“鬼门关”前转身?命悬一线之际,“生死时速”让人目不转睛。年轻妈妈李双双腹中的胎儿,引产似乎已被当地优生科判定,李家福团队却提出实施刨宫产,抢救微弱的性命。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的负担;不救,可自己的骨肉,如何走上内心的审判厅。年轻的爸爸该如何踏上这段产房的“釜山行”。望夫崖我才不会对黑崎君说的话言听计从诡祭巴山红浪芝加哥13号诊室终极火线最后的受害者静水城(粤语版)袅袅夕阳情脚印1960安家2020故园风雨后人皮灯笼1993最佳损友打破巴尔比银色薄雾母爱清单康德第一保镖传奇惊艳的她深海侵略者不要抬头对你上头了猎妖师当铺游乐园杰姆和全息图理查三世1995独行侠早上下班的女人儿童食堂迪迦奥特曼外传 远古复苏的巨人24铁男2:血肉横飞泰渝记拉莫 第一季柴犬公园周渔的火车舞伎家的料理人寻宝搭档第三季荣誉榜开局一座山女神捕之计中计监视精武门1972

 长篇影评

 1 ) 生命下的私欲之门

文/梦里诗书

作为一部将镜头聚焦产妇的纪录片,《生门》用4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产妇故事,为人所见的并非仅只是母爱的伟大,而是在新生命诞生这个本该充满喜悦的生之门面前,中国现实社会的残酷与普世价值的愚昧下人性的私欲,真实的力度使电影犹如一面镜子,审视着我们的生活。

就电影来说,《生门》可谓比很多剧情片都要来的更为有张力,4个不同产妇故事的交织,有人命悬一线,有人捉襟见肘,有人取舍两难,有人执于生男,这部记录片虽然也对母爱有着动人的记录,但爱让人不经感概早已不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它更深层次让人洞察的是不同背景不同层次在这个本该写满爱的新生中人性的私欲,如若不是在危急时刻执于保留子宫,那么夏锦菊不会命悬一线,如若能正确客观面对生活的境况,而不是在极端贫穷下还要执于生孩子,又怎么会有这样陈小凤这样悲惨的境遇,如若不是因那非要男孩不可的重压,亦不会有曾宪春的赌命怀胎,而李双双的故事则更是显而易见的将金钱与生命,至于了人性私欲的拷问之下。

就观感来说,这是一部让人看后心态尤为复杂的作品,它既有着生命的动容,但也有着如鲠在喉的深痛,其实每个人谁又敢说自己没有着已自我为核心的私欲?只是这个聚焦于医院产房的这四段故事把这种私欲最大程度的呈现了出来,其所写照的是处于时代变革下,传统的生之欲与现代理性文明间激烈的对撞,而在一个尚无法实现免费医保,甚还不能将生命高于一切的口号在医院变为有法可依的中国现实制度中,这种对撞亦形成了电影深刻的内在纵深。

可惜于也正是这种深刻的内在其实反成为了这部作品个人认为最大的败笔,这在于结局处那尤为明显的将电影止步于刻意拔高的母爱,而并没有用更为出色的角度,赋予这部意蕴深远的电影能与之内在想媲的收尾,而当我们能抛开那个刻意去着点的价值观,《生门》真正的价值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个人的私欲,如何不让这种悲剧的覆辙在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身上重演。

个人的力量或许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的问题,一部电影至少在中国也不可能去改变何般制度的缺陷,但至少我们能以爱之名,真正的去珍视生命的诞生,去珍惜我们的所爱之人,而不是将生命沦为自我的私欲之门。

 2 ) 就是说点啥

我一般不看医疗剧,但这记录片的相对真实性,给予五颗星。 一个家庭是社会的小单元,医院又是个小社会,有悲欢,有离合,众生百态。一些事件可以成为社会现象级。 我所遇到的,就以生产来说,在医院可以算是喜吧,呱呱坠地这一骄傲的啼哭宣告一个生命的独立,带来了生气。 那还有没能啼哭的呢?比如剖腹取胎,产妇孕期发现胎盘植入膀胱,必须终止妊娠取出20周的胎儿,保大人的命;也比如检查发育畸形,放弃继续妊娠。在做这类手术的时候,我尽量避开看那孩子,心里过不去。 也遇到过,把产妇送出手术室,一家人都去病房守着婴儿了,而产妇在门口无人守候,默默流泪。 如果你听到,“孩子早产,正在抢救,需要转院进一步治疗,需要你签字。”而得到孩子爸爸的回应是:“是男孩还是女孩?是女孩就不救了。”会不会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 二十多岁的姑娘产后大出血,危及生命,子宫切除。

连续生了几个女儿,这次又是女儿,产妇问我们:“这孩子你们要不要?”面对这问题,我们能怎么回答?

一位48岁的妇女来做手术,告诉我她一直还没生过孩子,这是她做的第18次试管婴儿,年纪大了,卵子是别人捐献的,现在12周。我的确有些愕然,问她:“你为什么那么执着?”她说:“我不甘心啊!”

男女平等吗?不。光从体骼上来说就已不平等,男性天生就会比女性强壮。在某些行业领域男女分工就会不同。

然后就是生孩子这事,从一个胚胎的着床,到胎心的搏动,然后发育到胎儿跳动,再到分娩。从早孕呕吐食之无味,到小腹便便,双脚水肿,到足月难以起身、下蹲弯腰,再到忍受剧痛宫口开全甚至侧切剖宫产下婴儿,这其中应是喜悦,兴奋,难受,怨念,痛苦相行的。这男性体会不到,怎能不爱惜。

男女可能平等吗?能。就像一部电影《隐藏人物》,价值认同,这就是平等。

孩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那生孩子是一种使命还是义务?是不是真是自然规律?这个问题,我也还不知道。

 3 ) 我希望我哭过之后也会一直记得这些故事。

看之前就知道这个题材必然揪心,我又是个心软的人,有些不忍看,而且影院只有上午排片,但后来还是买了票。我当然不信我去电影院里看别人实实在在的不幸,痛痛快快哭一场,就自个能灵魂升华了。我阅历尚浅,也没摆脱父母的保护,甚至没去过几次医院,我现在还能不愁吃穿没事任性天真地谈谈梦想,真该感谢父母和命运。毕竟这世上有太多不幸了,说不准哪天也就找上我了。 纪录片里是几家人生门的故事,真实就这么赤裸裸拍给你看:医院本就生死场,命运里猝不及防,生而为人,哪知幸与不幸。 还以为这种凶险的事我总不会遇上的。 有什么办法呢? 没有办法。 想想办法。 “我告诉你你这是不对的,你们不欢迎这个生命,这是错的。” “不是,我害怕人财两空。” “我没法告诉你治好的几率。” …… “我大人小孩都想保。” “那你快去弄钱。钱不够的话你只能降低你的期望。” …… 你可知活着多艰难啊,然而“人生最难受的就是你当时没有尽力”。 …… 我相信这世上还是有很多可爱的医生。 “主任你都没有休息日啊。” “有啊,我32号休息。” …… 不单单讲母爱,片子能从真实里读出很多东西来。哪怕你是再冷漠不过的人,现实永远都在那里。导演拍的很扎实。

 4 ) 所有曾经是孩子的人,都应该来看这部电影

“希望从这样一部纪录生命诞生前后的影片中,让人们看到生命既是如此之轻,生命又如此之重。”——陈为军


 陈为军,是中国纪录片导演入围奥斯卡第一人,他的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获多项国际大奖,《请为我投票》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人文主义的关怀,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生门》以同样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视角,直击人性,发人深思。
  《生门》是2016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纪录片,2017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豆瓣评分8.5分,口碑炸裂。



  不仅从妇产科这一狭小空间深入到产妇的内心,让人感受到母爱与生命的力量,更从中窥探到一个高度浓缩的滚滚红尘。

  比如第一个家庭,家庭贫困的陈小凤怀了双胞胎,但中央型前置胎盘、重症糖尿病雪上加霜,随时会大出血,需要5万元的手术费。

借钱、贷款、抵押房产此时都行不通,一大两小三条命,保大人还是保小孩?铁汉柔情,泪洒病房。

陈小凤


  命悬一线的夏锦菊,保胎32周后遭遇血崩,唯一的办法是切除子宫,但夏锦菊却执意保留,手术台上,心脏2次停跳,全身换血4次,在死神面前艰难转身。

  为了生一个男孩,曾宪春家怀了第三胎。可惜妊娠晚期,子宫已薄如纸张,赌命怀胎,最终得到的是丈夫的忏悔和全家的热泪。

  年轻妈妈李双双孕龄28周,妊娠高血压,孩子没有了胎动,全家担心孩子有问题,要求引产,医生坚持剖腹产,抢救孩子。

  救,可能倾家荡产,一生背负沉重负担;不救,可那是自己的骨肉,丈夫陷入两难抉择。



  “我们看过故事片,不缺故事,但是却不好看,因为没有生活;而很多纪录片不缺生活,却依然不好看,因为没有故事。而生门是二者的结合。” ————纪录片学者张同道这样评价《生门》

  《生门》如一把手术刀,以生育为切口剖开了一道庞杂社会现实的横截面。

  生之门不仅连着母亲和孩子,也连着背后的复杂家庭和庞杂社会:镜头扫过的是典型的中国式面貌,是家庭贫困四处借钱的窘,是命悬一线仍不放弃的艰,是固守陈观盼望生子的哀,是道德人性两难抉择的煎。

  影片并未回避在这个为生命而设的战场上的“残酷”。在紧张之余,镜头也没有漏掉产房里的人间温情,医患之间带有幽默感的交流、手术成功后在医务室里医生露出的腼腆的微笑,这些瞬间都被真实拍摄下来。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也是《生门》的意义,无论多少艰难,多少困苦,当怀抱新生命的那一刻,所有付出都是值得。

  从《生门》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坚强。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去争取的,即使过程艰辛,但丝毫听不到母亲的怨言,她们如此期盼,如此温柔。

  看完这《生门》后,你也许会慨叹人间冷暖,五味杂陈。但你一定会想立刻拥抱一下自己的母亲,感恩她的付出。
 
  小时候,我们总是好奇地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终极哲学问题之一,人类穷尽几千年的智慧都没法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而作为普通人,我们长大后离开家,走向远方,是否还记得——

  曾经走过的路,初生的那道门。
 
  我们不知道将会怎么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怎么来到这个人间。

  所有曾经是孩子的人,都应该来看这部电影。

  9.24日起大象点映将在全国展映《生门》(并且长期有效!)。

  如果你想把这部电影带到你所在的城市,请长按识别二维码发起专场展映,让身边的朋友们,可以带上母亲、爱人和孩子,共同感受这震撼的生命力量。
发起专场展映,,需要至少能在当地召集到60位对的观众。

如果在此之外,你还有其他特别的理由,以及加分项——如有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请在自荐理由里告诉我们。
 
请务必认真填写自荐理由,这将决定你的申请是否会被优先通过。

每场展映都将获得:

1.限量电影纪念品:书籍《爱的艺术》、《只有医生知道》,每位观众都会获得纪念包康乃馨花种。
2.与导演陈为军、制片人戴年文等主创的线上交流机会;
3.一份有诚意的活动经费。
 
如果没信心组织展映,那也没关系。
大象点映可爱又有行动力的发起人们,已经在后台准备好了全国各地的展映,关注公众号购票观影即可。

 5 ) 主要讲一下邻座女生的哭法——《生门》

超前点映场,晚进场了几分钟,爬到座位上没多久,影片迎来了一次撕心裂肺的高潮,没错,血淋淋的、不加修饰的分娩。

邻座女孩绷直了上身,抬起头颅,双手握在胸前,银幕散发出的光铺在她的脸上,医生开始动手拉扯产妇的肚皮……

“哦,天啊!呜呜呜……”
邻座女孩双手捂到嘴巴上,但依然喊出了声,她开始哭了,带声音的那种。

“天啊,呜呜呜……嗯、嗯!哦,天啊!”
医生把婴儿从母亲肚子里抱出来时,她发出一种难以置信并且十分痛苦的喊声,身体重重地倚到座位里,双手覆在嘴巴上哭了起来,带声音的那种。

她哭得太剧烈了,整个身体都在颤动,我就坐在她旁边,屁股底下的椅子被她带动地跟着一起抖,我的座位是真的真的在抖,从来没有在电影院遇到过哭成这样的观众。

看看了四周,以为有摄影机在拍摄观众的实时反映,好像并没有。

产妇病危,大出血。邻座女孩又直起身子,嘴里一直小声的、断断续续地念叨:天啊,天啊,天啊……不要,快点啊……别……嗯!

手术过程出现了几次波折,邻座女孩总是在剧情的紧要点上,重重地发出一声重音的、急促的、短暂的、尖锐的“嗯!”

听起来特别心急,特别紧张,特别害怕,然后就是断断续续的哭声,能让我听到声音的那种。

我默默地擦了擦眼泪,心想这是片方请的托吗?根本没必要啊,周围都是压抑的啜泣和吸鼻子的声音。

手术结束,剧情渐渐缓和,女孩倚回座位上,掏出手机跟人聊微信。她的手机没有调弱光,特别亮,我只好举起手遮住她那边传来的光。

后面的剧情再没有这种程度的紧张和揪心,邻座女孩也没哭出更新的模样。

就是“哦,天啊……哦,我的天啊……嗯、嗯!……不-不不!……呜呜呜呜”

剧情稍微缓和的时候,她会聊微信。

电影慢慢向前,讲到了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回村借钱的故事,一些乡村别有景象、语言、思维逗得女孩哈哈大笑。

片中农民的窘迫和一点小愚昧让她整个人变得放松而快活。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但是短暂的大笑并没有影响她在痛苦层面的表达,但凡画面明显传达悲伤时,她都比周围的人先一步哭出声,绷直身体,重重躺在座位里,双手位置的变化,都完美搭配她的表现。

一个拉镜头,画面消失,字幕出现,我开始鼓掌,然后确信邻座女孩不是片方请的托,因为,她还在低头聊微信。

片尾穿插了几位孕妇的心声,催人泪下,女孩赶紧收起手机,盯着银幕哭了几声,大概哭了太久,她不由自主的咳了起来。

字幕滚完,电影结束,场灯亮起,女孩躺坐在椅子里,我微微侧过头去看她,美且白,脸颊上带着泪痕和疲惫,但她慵懒的姿态里还散发出一种满足和畅快,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由内而外的洗礼。

 6 ) 《生门》:我没有一点感动,有的只是震惊

上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用奉献去拥抱。 ——泰戈尔

新年第一天,我看了纪录片《生门》前三集。这是一部12集的纪录片,地点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它是武汉市5家急危重症产妇抢救和转诊中信,大部分产妇都是从各地转来的疑难、危重和急症。

这部纪录片,镜头下的也都是危重产妇。无疑,它们都是真实发生的。

后来,我又看了2016年12月上映的同名电影《生门》。

很多人觉得,生活已经够苦了,看电影就不要再看这么残酷的吧。这部影片,去年12月上映,排片率不到1%。但我们不能因为惧怕苦难,就不去正视它,了解它。

说实话,如果不是自己曾经历过生产,我可能也不会对这种片子感兴趣。或者说,即使我看了,也没有太强烈的感受。可是现在,在看每一个准妈妈时,都仿佛看到了自己。

但是,我比她们幸运太多、太多。

看完纪录片和电影之后,我搜了一下这部片子的背景资料,才知道摄制组跟拍了3年,拍摄80个产妇,最后选取了4个作为影片的主角。

电影中,表现了4个产妇的故事。纪录片与电影有所重合,但都是属于早产或胎停等产科特殊病例。我想谈谈其中几个让我或难过或气愤的几个。

1. 是生之门,也是死之门

如果说生孩子,都是女人走一遍鬼门关,那夏锦菊,就是一脚已经踏进去,又被医生拽回来了。

她是个开朗、阳光的女人,孕6产2。这是她第三次剖腹产,32周,早产。

胎盘前置,长在了前两次破腹产的疤痕上,还穿透子宫肌层,植入了膀胱。这就意味着胎盘被拿出后,血就会喷涌而出。

进入手术室,她还依然乐观,对医生说:“你给我做手术,我放心。”

手术很顺利,15秒,孩子就拿出来了。然而,她开始产后大出血,出血量一下子2000毫升。医生找到手术室外等待的夏锦菊的父亲,要求切除子宫。他说,你同意得切,不同意我也得切,现在没有选择的余地。

父亲拿着笔,颤巍巍地签了字。他原本没想到,女儿进了手术室,就可能再也出不来。

然后,医生进手术室准备切除子宫。这时,夏锦菊一再央求医生:“能不能不切子宫啊?我才33周岁,你们再努力一下,我再坚持一下。”

我看到了医生的两难,可他还是尊重了夏锦菊的意见,没切子宫。随后,出血达到七八千,相当于全身的血换了两次。心脏第一次停止跳动,第二次停止跳动……

这时,我想到医生说的那句话:“不能因小失大呀。”看着医生慌乱的样子,我不理解,已经命悬一线了,还要执着地保留子宫,你还想再生吗?33岁的年纪,已经孕6产2,你不怕自己的身体撑不住吗?子宫比你的命还重要吗?

我有太多的不可理解。

最终,医生将夏锦菊的腹腔塞满了纱布,送到了ICU。

她,奇迹般的活了。

然而,我想说的,不是这个奇迹般的生还。

而是,自始至终,她的丈夫,始终没有露面。

在手术之前,有人问他们家人,怎么没看见她老公?她家人说,他在广东,忙着做生意。

我很想知道,有多大的生意,比老婆生孩子还重要?纵使你要谈几千万、上亿的买卖,也不能成为你缺席的理由。

平时看电视剧、电影,让很多人有个误解,生孩子好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忽然肚子一疼、见红了,赶紧飞奔到医院,不一会儿,产房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就生完了。

没生孩子之前,我也一直以为生孩子就是这样简单。殊不知,进入产房之前和之后,有太多太多未知等着你,突发事件随时都会发生。因妊娠高血压而必须终止妊娠的方萌说:“12月2号去检查还是正常的,一个星期不到就成了这个样子。”

即使产检一切正常,产程中也可能随时出现大出血等突发状况。

在我生产之后的第二天,隔壁病房就有个产妇突然监测不到胎心,被紧急推到手术室剖腹,连麻药都没来得及打。孩子拿出来后就送进了ICU,据说再晚几分钟,孩子就窒息了。

在待产室,各种状况也是每天发生。有人已到了预产期,打了6天催产针,却仍没有一点动静。也有人生产过程中突然胎心紊乱。

生产,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所以,这就是纪录片存在的价值,让人们都看看,真正的生产,是什么样。你要做好一切心理准备,生与死只在一线之间。

很多女人会产后抑郁。为什么?因为她们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虽然片子中的故事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我们不能否认,在生产这件事上,谁都无法保证出事的那个,就一定不会是自己。

就像夏锦菊事后所说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夏锦菊被告病危后,她姑父打电话给她老公:“放下手中的事,立马飞到武汉来!情况很危急!”

夏锦菊进入ICU后,只有她的父亲在揉着她的手,全程不见丈夫的身影。

我感到心寒,为夏锦菊感到不值,也为她的执着感到悲哀。

一个能让在你胎盘前置、早产的危急情况下始终不露面的男人,值得为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生孩子吗?在保子宫和保命之间,你固执地要求保子宫。可命都没了,子宫又有何用呢?

2.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生一个男孩

在中国,重男轻女,似乎始终没有减弱过,这在农村更是普遍。

片子中的曾宪春,是个高龄产妇,孕5产2。这一次,她是胎盘前置,疤痕子宫,和夏锦菊的情况类似。

她继续生孩子的目的很明确,要一个男孩。她丈夫说,我们农村习惯必须要个男孩。她说,没有男孩会被人笑话。她的前两胎都生的女孩,如果这一次不是男孩,我想她可能还会继续生下去。

让我震惊的不是他们想要男孩的想法,而是得知第三胎是个儿子后,小姑子情绪的崩溃。

在电梯里,她就已经泣不成声。面对镜头,她边哭边说:“我哥之前只有两个闺女,一直以来想生个男孩。家里面就我们(兄妹)两个。为了保这个小孩,我们家里面都好辛苦。”

可是,我一点都不感动。

曾宪春冒着生命危险,就为了要个儿子,为了不被别人笑话。别人的话,比一条人命还重要。

他们没有问问手术室中的她怎样了,都在关注儿子、儿子,终于生了个儿子。

愚昧的文化,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至今仍未有一丝消减。

3. 他是一个生命,你总要给孩子一个机会

这里,想说两个让我有感触的人。

一个是方萌。怀孕27周,妊娠高血压,子宫腹水多,需要引产。医生给她打胎药,她拿着药片,满眼泪水地望着她老公,那眼神中有绝望,有不舍,有无奈。

我哭了。

这是纪录片中第一处让我哭的地方。

27周,还没有足月,但也长成了人形,他是一个生命。每个当妈妈的人都知道,一个小生命在自己的肚子里,从最初的胎芽到长成人形,每一天都牵动着你的心。

我清楚地记得每一次去医院产检,做B超之后,都忐忑不安地等着结果,生怕孩子有一点问题。所以我理解方萌的感受。孩子在她的肚子里,慢慢长大,现在却要打掉他,那种心情,就像用刀一点点在割自己的心。

孩子再小,他也是一个小生命。

可是,吃过打胎药后,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方萌随时会发生危险,主治医生决定开刀把孩子拿出来。但即使还是可能只有900克,但拿出来一定是活的,出来之后可能好也可能差,医生让家属做好各种思想准备。

她丈夫决定放弃宝宝,即使有希望抢救也不要了。医生说:“这次怀孕,这么重的病情,下次她还会再复发。这个宝宝放弃了以后,再怀上有可能会很难。

孩子被拿出来了,只有五六百克。生下来十分钟不到,呼吸就不好了,开始呻吟。方萌要看一眼她的宝宝,护士给她拍照看了。医生说:“不要给她看,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场面。”

她的眼角,流出了泪水。我知道,此时她心如刀割。

另一个,是李双双。当地优生科推断孩子的发育有些迟缓,现在28周,家属坚决要求引产,不要这个孩子。全程,李双双没有说一句话,她一直在低声哭泣,丈夫没有安慰她,反而极不耐烦地说:“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

医生询问家属的意见,她丈夫满脸的不情愿,坚决不想要这个孩子。医生说:“你总要试一下,因为毕竟他是一个生命。”

公公一直在问医生,孩子生下来能不能活。医生说:“你要给我几天时间让我看一下,我不是个神,我是个人。”

李双双的丈夫,则一直在楼梯边,看得想让人煽他一嘴巴子。

医生反复劝说:

你总要给孩子一个机会啊,你把宝宝抱出来很快就没了。你要给我们机会给你的孩子机会。我觉得你考虑的应该是人道、人性。人要长个心眼儿,人都不能这样做的,人他毕竟是个人。一个人回想一生的时候,你没尽力你是多难受啊。

到最后,医生说,怎么好像我在求你们。

然后,镜头切换到李双双的丈夫,他打电话给他妈,说:“首先第一个我怕钱花进去了人也没救活,第二个我又怕他长大以后有问题。”

但至始至终,他都没有和他的妻子商量。

也许在丈夫眼里,李双双根本就是个生育机器。没给我生出一个健全的孩子,还有脸哭?哭什么哭?

真为李双双觉得不值。这样的男的,你为他生什么孩子呢?

看着他那副嘴脸,我已无话可以形容。所谓人面兽心,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后来,主治医生到了病房,说了这样一句话:

你们所有的人对这个小孩的出生,好像都不持欢迎的态度。

关于这个产妇的最后,是一个背影。画面上,是一行字:

虽然医院和家属尽力救治,李双双之子还是不幸夭折。

到底是他的亲生爸爸一手葬送了宝宝的命,还是如这个亲生爸爸所说“就看他自己的命了”。为了一万块钱,他宁愿放弃孩子,放弃那个脆弱的小生命。

他的理由似乎很充分,优生科都建议不要了,万一长大后有问题怎么办。但现在的医疗远没有先进到确保你的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程度。孩子来到世上,你要承担他将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准备,就像医生说的,走在马路上还可能被车撞呢,谁敢保证你的孩子完全没有问题?

而且,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先观察看看,如果孩子确实不能活,到时候再放弃,也算尽了力,可眼看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出来了,却直接被抛弃,确实违背人性。

如果要怪,就只能怪这个宝宝投错了胎,投到了禽兽那里。

在纪录片中,还有好多产妇,有40周胎死腹中的,有监测不到胎心需要引产的,有产后大出血的,有精神分裂不配合生产的,等等。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产妇因怀孕而浮肿的全身、苍白无力的脸、头发凌乱的模样,以及她们极少的话语,还有她们被漠视的生命权。我看到的是重男轻女的陋习,把女人当生育机器的丑陋,对生产的盲目崇拜和愚昧,父亲角色的缺席,以及女人卑贱的生存状态。

可以说这是一部血淋淋的纪录片,看得人触目惊心。我是哭着看完的,却谈不上感动。我没有感动,有的只是一次次震惊。

影片末尾,却是讴歌母爱,这让我感到有些奇怪。明明是一个个女人被推到鬼门关,被当作生育机器,被漠视,却没有反思,而是以母爱来掩盖这些血淋淋的现实。

如果说这部影片有什么遗憾,恐怕就是结尾这里了。

母亲无疑是伟大的,每个当过妈妈的人更能深刻理解。然而,透过镜头去看一个个产妇的命运,不值得我们去反思吗?难道想要个儿子,比母亲的生命更重要?我想,我们更该看看,那些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为何不断发生;那些本可以活下去的生命,为何葬送在产床上。

因为,母亲的生命,和孩子一样重要。

就像《生门》中所说:“我们不知道将会怎么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怎么来到这个人间。”

——————————————————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鱼小哆。

 短评

这种片子越多走上最大众化的荧幕 那种短视近利戴着金戒指要引产的傻逼就越少

6分钟前
  • S
  • 推荐

人这一生啊,总要做点什么困难的事。

9分钟前
  • 连辰晓
  • 力荐

完美的谨慎婚育教育片,现实意义大于电影本身,没有血腥的镜头,可我中途被吓哭很多次。贫穷和繁殖本能交织在一起,我没有看到任何伟大勇敢,我看见的只有不幸和悲哀。片子里,产妇不切除子宫就可能保不住性命的时候,她居然还让医生保住子宫。简直太基霸吓人了!关于生孩子,你生我支持,让生我不生。

14分钟前
  • 暴脾气的唐抓抓
  • 力荐

看着看着看哭了,哭完之后想了想,还是多挣点钱好

19分钟前
  • michaelchao_cc
  • 推荐

每个人都是被动来到这个世界的,家庭除了考虑自身条件,也要想清楚当下的社会制度、环境和时代的阶层固化。对女性而言更多的是要承担育儿之苦甚至面临死亡的风险。反正我的建议是谨慎要孩子,尤其是二胎。那种不管几个非要男孩不可的都是TM的神经病。最后,致敬片子里的母亲和医生,以及制作。8.8

2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做丈夫的都不够格,第一个开始有生意走不开,老婆心跳停止了才赶过来?第二个没钱,先斩后奏…第三个怕人才两空,还真应验了…第四个家里就是想要个男孩,生了第三次了, 太多荒唐的事情,表面人性的善面,母爱的光辉掩盖不了存在的问题,女性是伟大的,丈夫请呵护自己的另一半,对每一个生命负责。

24分钟前
  • 拂晓/ty
  • 推荐

有人看出母亲伟大,有人看出制度落后。但作为女性更多的是恐惧。陈为军是拍过《请为我投票》和《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导演,我真诚地不相信他的三观有那么“正”。明显反映出你国两性观和生育观很大问题,片尾一转“母爱光辉”,没有人试图哪怕说一句“这样不对”。受害者有罪论和受害者伟大论一样可怕。

28分钟前
  • AsuraHu
  • 还行

我如果是在生孩子之前看这个影片,我是绝对不会生的...这一扇血淋淋的门,可能通往新生,也可能是通往死亡,回想起来以“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女人们都能生,我也能生”给自己打气的我,真是年少无畏啊,后怕。

30分钟前
  • 开开!
  • 力荐

期待了一年终于看到了,没有想到小小产房里外如此多的故事,生之伟大,也有命悬一线。母亲确实不容易,生一次孩子犹如重生,全片克制隐忍,但仍然有不少紧张刺激甚至泪点,也有不少极具现实意味的内容,农村的生育观,产房外的人性时刻,人情冷暖战胜金钱

31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在中国没有钱真是活的太艰难了。

33分钟前
  • 壁鹿
  • 力荐

相信本片能够培养出一批恐婚族,中国式传宗接代实在是太可怕了,口头上说母爱是多么伟大多么充满光辉,然而为奴隶的母亲们却以如此毫无尊严毫不体面的方式迎接新生命的诞生,让人不胜唏嘘。诚然社会在呼唤男女平等,但从性别决定的那一刻起,人生就充满了不平等,没有子宫的男人永远也无法理解女人之殇

36分钟前
  • Tina
  • 力荐

通篇看完,感受到的不是母亲之苦,而是医疗资源的不均衡之苦,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之苦,制度的不完善之苦,普世价值愚昧之苦。在钱与命之间的苦苦权衡,是是时代之苦社会之苦,是如此社会中的穷人之苦。

38分钟前
  • 大豆
  • 推荐

迟到四十分钟。生而为人之前就已经很痛苦。

43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生育是一扇门:有人拼命想推开,从此我一辈子忘不了你,你一辈子忘不了我;有人死活也推不开,能在肚子里多呆一天,总比在温箱便宜一点;有人想尽办法破门,农村素质低,没有男孩人家就欺负你;有人进了门又想出去,你们拿人性劝我,好像我的道德低人一等。看到新生刹那眼泪奔涌,但太像电视民生纪实。

48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生养不过是本能,神圣伟大个屁!心跳停跳两次都要保住子宫,都他妈6孕2产了还要生,父亲从头到尾都没见人,要生!没钱凑钱,要生!没有儿子,要生!所有女人都失能失智一样躺在病床上麻木或抹眼泪,没有一个女人能为自己说一句话,做一个决定,坚强镇定的说:对我自己生命有危险的事,我不干!

50分钟前
  • feifeiRun
  • 还行

若要论院线大银幕电影的尺度,《生门》无疑是近几年现实主义电影里走得最远的。这个庞杂国度惊人的社会分层、医保体系的滑稽、乡间村落的凋敝、人伦道德的反思,甚至延伸出银幕前观看与被观看的伦理探讨。他同样也是一记对现实版“罗尔事件”的响亮耳光,煽醒整天沉醉于朋友圈自我谄媚的伪中产情怀。

51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整个片子看得非常揪心,因为你知道这些都是真的。生活二字,生与活都很难。同时,又透过生,去看到更多的东西,由于大家立场不同,经验不同,每个人也会得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若说不满足,就是音乐太刻意煽情了。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是含着泪看完的影片,每时每刻无不在惊叹于导演捕捉到了这些无比真实、生动、动人、震撼的影像,从中能感受到了医生的、家人的、宝宝的、陌生人的、以及创作者的温度,这些一同构成了影片的温度。这份温度,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生活的意义。

54分钟前
  • 第四公民
  • 力荐

说到底是没钱…但为什么没钱,太复杂了,电影打开了一个疑问的缺口,照进了这个国家最底层的部分 @2017-06-28 21:33:06

57分钟前
  • 薯片只要原味的
  • 力荐

挑的例子够典型,可见花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取原始素材。剪辑的手法也好,把孕产医护拍出了故事性。全程不置入观点(片尾什么情况?)不进行评述,冷静而克制。李主任小天使。PS:前几天才听了一个女方拒生二胎而离婚的故事。同事言“何苦在垃圾堆里找老公”。我问“你指给我周遭哪里不是垃圾堆?”

59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