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拉粤语

HD

主演:杜汶泽 Chapman To,梁洛施,黄秋生,田朴珺,贾晓晨,曾国祥,何超仪,詹瑞文,余文乐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1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2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3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4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5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6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13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14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15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16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17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18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19伊莎贝拉粤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伊莎贝拉粤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前。澳门司警马振成(杜汶泽饰)因惹上是非遭停职,警察生涯即将终结。马振成与伙计仍然夜蒲,盲打误撞遇上一名神秘少女张碧欣(梁洛施饰)。张碧欣随之跟着马振成回家,醉酒醒来的马振成以为自己与对方有了一夜情,再加上碧欣声称是他与初恋情人分手后生下的女儿,更加令马振成错愕不已。  碧欣因欠租数月以致无家可归,其心爱的狗狗伊莎贝拉亦被无良业主赶走,下落不明。身为父亲的马振成希望能弥补以往的责任,其后碧欣坚决要与马振成同住,令一向放浪的马振成生活顿起变化。  为求自保,马振成企图以身犯险令自己得以脱罪,他的好友杜Sir(黄秋生饰)亦屡劝无效。张碧欣欢欣鼓舞地准备与父亲落草,对着同校男生也难掩得意之色。然而渐渐地马振成从张碧欣身上,体会到什么是责任。恶魔玩具硬汉团归来的大雁你是我的漫天繁星伪钞制造者蠢蛋搞怪到永远妻子小姐便利贴秘恋之学姐的小学弟金玉盟倾城前途海量斯巴达克斯:复仇第二季黑客悲情巴士站1956侏罗纪公园3最佳拍档2:大显神通粤语版堵车阿凡提之奇缘历险拨浪鼓咚咚响谁杀了马尔科姆X第一季狙击精英:战纪摘金奇缘英语爆烈之城我是路人甲2015无法沉睡的她爱在午夜降临前庭审专家第二季我的时髦公主之睡美人篇凶案 纽约篇黄桥决战择君记粤语流星旅行车余波2019伏妖攻略之穿墙探花像男人一样思考2让爱自由恶魔玩具大对决女囚犯 第二季空姐

 长篇影评

 1 ) 再談《伊莎貝拉》:理不清的回歸情意結

 從短片《暑期作業》開始,看慣了導演彭浩翔的黑色幽默,《買兇拍人》、《大丈夫》、《AV》等,一脈的彭氏風格,來到柏林影展得獎作品《伊莎貝拉》(獲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骨子裡仍然是彭浩翔的獨家風味,但畫面、音樂卻是截然不同。

 在影像上嘗試改變的彭浩翔,在題材也努力求變,從以前慣說男人故事,到《公主復仇記》的女人心理,再到《伊莎貝拉》的父女情,還有,《伊》片中貫穿全片的回歸事件,這其實是一齣政治片,說不盡的是從上世紀至今一直剪不斷理還亂的回歸情意結。

 構思影片的背景,與政治也分不開。彭浩翔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澳門是第一個被外國人佔領及居住的地方,也是最後一個回歸中國的地方。他指這就像一個失散多年的女兒去找回自己的親生父親,於是決定將這個父女重逢的故事放在回歸前夕。

 極具殖民地色彩的澳門舊建築,暖暖的畫面,老虎機閃爍的燈光映照在杜汶澤飾演的馬振成臉上,異鄉的音樂,還有片頭片尾那款舊電影的字體,甫一開場,王家衛的影片便悄悄籠罩。很多人說過,《伊莎貝拉》在視覺上很像王家衛的作品,但在內容上,尤其是對白,依然十分的「彭浩翔」。

 故事發生在澳門回歸前夕,本身已極具政治味道。如導演所言,女兒找尋父親,與澳門回歸中國,在感情上是一致的。即使不談片中過場的關於回歸的新聞剪報,片中角色的發展,也隨著回歸日的接近而改變。然而影片雖然以澳門為題,但同樣經歷過回歸的香港,是澳門這層表面下的一個影子。彭浩翔在述說澳門回歸的故事時,也「暗渡陳倉」香港的回歸經驗談。

 何超儀在戲中可謂是演回自己現實中的身份,在回歸前夕的澳門,她呷著苦茶,嘆著氣勸馬振成,甚至說連自己父親都不能像以前那樣,最有趣的地方是利用現實身份來擴闊戲中角色的層次,藉以去談回歸的改變。

 黃秋生在片中演馬振成上司,三次出場,三次都在吃。從需花時間與較熱鬧的打邊爐,到在麵店吃麵,最後則是在車中吃漢堡包,每況愈下。這不代表回歸後的生活境況,但卻反映戲中角色對回歸的不知所措,甚至有點無奈,正如以上兩個角色均叫馬振成放棄。

 要放棄的是甚麼?

 戲中馬振成是一個幫助警方高層與黑幫接頭及收受利益的中間人,為了回歸,在大環境下他被迫要承擔所有罪名以維持一個漂亮門面。不甘於成為犧牲品的馬振成,便要努力尋找各種方法,甚至要以身犯險,使自己免於牢獄之災。片中兩角色叫馬表成放棄以身犯險,潛台詞則是不能再依以前的習慣行事,新的秩序即將形成。不能犯險,就只能逃離。

 對於香港人來說,「逃離」這個手段並不陌生。九十年代的移民潮,藉著離開這個城市來逃避面對「回歸」的命運。所不同的是,以前香港人移民的目的地是加拿大或歐美國家,《伊莎貝拉》中的馬振成,是要「著草」(潛逃)至泰國。

 影片不但畫面上頗具王家衛的風格,在內容上也與王家衛的作品頗多回應之處。如《阿飛正傳》中的尋母,來到《伊》片變成尋父;《阿飛正傳》中「無腳雀仔」暗喻香港這個「無根」城市的漂泊,《伊》片卻以父女相認——即使馬振成明知這並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仍要留她在身邊,作為一個責任與傳承。

 《阿飛正傳》或《2046》中所呈現的那種世紀末的頹廢之美,在《伊》片也略具其形,表像下的彭浩翔,仍然貫徹其黑色幽默,尤其是在對白上。畫面營造出來的美麗與夢幻感覺,是可望不可及的;故事與對白卻是如此現實,兩者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反差,就像把王家衛的囈語放在日光日白之下,夢幻亦不得不破滅。如片末浪漫的父女逃亡,終歸回到現實,唯一改變的,是要戒掉那些壞習慣,就像回歸前的種種不良傳統,在回歸後也要統統戒掉。

 香港回歸中國多年,電影創作者對於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仍未停止探索的意圖。《2046》談回歸50年後的香港,不知道如何踏出新一步,尤其是在「50年不變」的承諾下,第51年、52年等「50年」後的時間,將會是怎樣?

 這個時間的承諾,放在《伊》片中,就是「Isabella」。在西班牙文中,「Isabella」有「對上帝的承諾」之意,放在片中,亦有父親對女兒的承諾,如要戒煙,要擔起一頭家,多年前御下的擔子,他亦願意重新擔起;同時亦是中央對特區的承諾,50年不變,保持一切的繁榮穩定。

 2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伊莎贝拉

Isabella,伊莎贝拉,西班牙语:“上帝的承诺。”
粱洛施,一个也叫伊莎贝拉的混血女孩,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她没有想到在自己17岁的时候,会出演一部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影。
《伊莎贝拉》,鬼才导演彭浩翔的最新力作,这是一部我肯定会进电影院去看的电影,因为彭浩翔,因为杜文泽,因为金培成,因为他们的草跟身份,或者说因为银熊奖。
之前,我可能根本不会关注这样一个姑娘,无可挑剔的年轻美人,签约于香港的最大的艺人公司,网页搜索出来的写真照片要成倍的多余关于她的消息和采访,一个急吼吼要成为小张柏芝的新生代玉女掌门人……
其实粱洛施也是个小人物出身,粱洛施的母亲不过是一个赌场的发牌女工,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病逝了,母亲拉扯着粱洛施和大她7岁的姐姐艰难过活,他们去亲戚哪里借钱,却总是遭人冷眼,因为交不起房租,经常要拖着东西四处搬家,母亲总是善意的欺骗她们,“爸爸在葡萄牙工作”,一直到粱洛施12岁,她才知道自己早已经没有父亲。
她大哭了一场,然后她用自己1米70的瘦弱高个子去挑生活的担子,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说服母亲:把读书的计划放一放,提前工作,她和一家模特公司签约,后转签到英皇公司,粱洛施一直在学习舞蹈唱歌表演等技能,为杀入娱乐圈热身,母亲却一直告戒她不要入行太早,不要随便轻信别人,甚至母亲教她怎么喝酒:“女孩子要会喝一点酒,知道酒的滋味,那样就不会在外面随便被男人灌醉了。”
如今粱洛施也只相信妈妈一个人,“妈妈永远不会出卖我。”她那双亮亮的大眼睛里,偶尔会闪过一点恐惧。
《伊莎贝拉》里的粱洛施,确实很让人着迷。在迷离的音乐和陆离的色彩画面里,她穿着简单短小的衣服,用衣服的颜色表达内心的情感,纤细的身体游走在澳门颓废的街道上,用尚未成熟的身体与生活对抗并获得关系,她踢掉鞋子走路,埋头用力吃饭,喝完酒乱唱歌,满脸兴奋得爆碎酒瓶,从大背包里使劲翻腾着找打火机,为浪迹天涯而精心挑选牙刷……这些细节让我们似曾相识。年轻的,残酷的,叛逆的,执拗的,脆弱的惨绿少年,心里埋藏着爱,却爱得不合章法。
《伊莎贝拉》其实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澳门,主角是警察马振成:中学时,伊莎贝拉怀上了阿成的孩子。阿成陪伊莎贝拉去拿掉孩子时,偷偷溜走,从此两人再没联系。阿成后来当上了警察,他与上司一起,与走私集团勾结。澳门还有几个月就要回归,当局对警务人员违法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犯罪集团准备让阿成一个人顶下所有罪行。这时,一个女孩突然闯进了警察阿成的生活,声称自己是他和伊莎贝拉生下的女儿……
在这里父女之情与情人之爱,一直是混淆的,影片一开始就背上了乱伦的影子,导演再一步步将其化解。影片中马振成带着对初恋女友的歉意温习着与女儿在一起的初恋感觉,从来没有体会过父爱的女儿肆意挥霍着对父亲的依恋。当女儿把父亲的情人们一一劝退,父亲当着情人的面答应要对女儿好一点的时候,我宁愿相信这是爱情,不是亲情。
一个从来没当过父亲的女儿,和一个从来没女儿的父亲,就是这份的疏远和过度依赖,把人物关系拧合起来,让人疑惑并抓狂。生活中没有父亲的粱洛施, 甚至不知道与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感觉,所以她才把影片中那种暧昧的感觉表达地如此自然而充沛。
最后导演巧妙得化解了乱伦的嫌疑,就像他反复阐释的创作初衷:“女儿是父亲的最后一个情人”。
一个老男人的爱,爱得很克制,又很不克制,这是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据说,彭浩翔之所以在澳门拍这部电影是因为他在澳门也确实爱上过一个澳门葡籍的女子,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在香港,两个人分手之后,可能永远都不会撞见。但澳门很小,这条街分手,很可能下条街就遇到了。”彭浩翔反复地重复,可是在拍电影的这段时间,他依然没有遇到这个葡籍,女子世界在你想小的时候就会变大,在你想大的时候就会变小,所以请习惯了彭式黑色幽默的原谅他的温情,这个温情默默的胖子其实在拿自己讲一个残酷的笑话。
难得的是《伊莎贝拉》的残酷不带有任何抱怨的色彩,逼仄、炎热、肮脏的澳门夏天,破旧的房屋,女孩未发育的身体,老男人那臃肿的身材,犯罪的阴影,世纪末的惶惑感……这一切都是令人绝望的,但那模糊混乱的绿色最后变得光明,温情优美的音乐填补着影片每一个沉默的缝隙,我甚至在荒凉的背后体会到了一丝暖意。
阿欣把情感寄托在走失的狗上,阿欣的母亲一直惦念着阿成,她联系着过去与将来的纽带,马振成认定了自己与“女儿”的关系,才摆脱了堕落的日子并勇敢地去自首,“Isabella”确实是一种责任与承诺,一种精神上的救赎,其实每个人在生命长久的寂寞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些美好的回忆,总会遇到一些人在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改变。如同《小王子》里被驯养的狐狸,只有建立了关系,只有灵魂上有了寄托,才不会无根,不会漂泊,不会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坚定下来,充满希望地活下去。
影片结尾有一个光亮的尾巴,阿欣为她的男人(应该是她的了)戒烟,一片片光明的茂密的绿色树冠似乎在暗示着未来美好的可能,这时一个高亢的西班牙女高音歌唱起了心中祖国。就让我们就着点温情的泪水,把所有的爱,都混为一谈。

 3 ) 《伊莎贝拉》:Cult。构造。段落镜头。意象。恋父。乱伦。零碎。

《伊莎贝拉》:零碎的意象或其它              (文/火神纪)

1.不够Cult味道的Cult电影。

  我以为,终于,华语电影里有了一个很漂亮的擦边球了。以彭浩翔之名;一个所谓华语电影Cult代表导演的来势汹汹让我以为,终于华语电影也扯起了Cult片大旗。   末了。一切扯淡。

  至少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曾经让我这样以为:乱伦,恋父情结,荒诞的性。   我的惊喜一直保持到了张碧欣的父亲出场被彻底地冻结了;原来这依旧还是一部中规中矩的电影,纵然这部电影从张碧欣的角度上说依旧保持着某种Cult电影诱人的味道,可是这部电影背后始终还是华人电影那种中庸规矩化的无奈。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让我在百无聊赖的漫长夏日里找到了一点带着悲切的清凉气息。当然不是悲凉。彭浩翔不愧是彭浩翔。我记得我在看完他的《AV》之后对其大肆鼓吹,这部电影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唯一一点点失望的就是这部电影不够彻底的Cult。从故事本身再到电影本身,带着一种Cult的遐思却始终没有勇气进行到底。   我曾经想过,如果除了马振成之外不再给张碧欣安排一个父亲的话;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场面。   华语电影似乎还没有开明到可以完全接受Cult电影的程度,在我看来这将是一部接近完美的Cult电影,但是大部分人都会一起口诛舌弑地咒骂以及批判。   于是马上会有两个阵营分化:喜欢Cult的人们高呼彭浩翔万岁以及不喜欢Cult的人们开始探讨起华语电影的终极出路。当然,也许还在拍《买凶拍人》时代的彭浩翔只不过是把Cult当成是走上导演之路一条捷径罢了;现在的彭浩翔已经不再需要Cult的标新立异和出位了,因为他已经可以堂皇地走上康庄电影的大道上了。

  当然这只能停留在我的臆念之中了,毕竟电影已经上映两个月了。没有半点争议。

2.故事构造和段落镜头的完美运用。

  像传统的那种顺叙的手法已经被用得太滥的时候;我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代里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赞叹不已的倒叙也开始成了传统的时候。现在似乎进入了那种把支离破碎的叙事手法也发展成传统的时代了。   也许,是不是让观众们看得吃力一些的同时可以让观众们对电影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呢。   当故事情节过于支离破碎的时候,当一个导演的段落镜头用得太出神入化的时候,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地说,这电影很小资。在电影上成就自我的时候,往往抛离了大部分的观众。毕竟我们只是一些很普通的民众而不是专业的电影人,所以导演的意图只能停留在导演和部分专业的电影人那里,而无法传达到观众的理解里,这样的电影只能算是失败的电影了。   纵然,这样的电影往往会获得一些奖项,而获奖的电影获得的荣誉越多似乎电影的票房越是惨不忍睹。或者只能等到获得荣誉之后让人们冲着荣誉去电影院里生涩地啃着电影然后似是而非地谈论,这只能是电影的悲哀。   当然,王家卫的墨镜是一个难得的意外。

  还好,这部电影看起来并不会很吃力。段落镜头虽说把故事情节分离得有些破碎,可是总算有迹可循。当被王家卫折磨得疲惫不堪的时候,看看这部电影,我发现我已经很有能力去理解这部电影了。   我始终感觉王家卫像是一个故弄幻虚的成功的商业电影人,而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完美。如果选择完美的话,我宁可选择彭浩翔的这部《伊莎贝拉》而没办法选择王家卫的《2046》。   当然没有办法怪我,也许只是因为我看王家卫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一知半解的普通观众。但是一部让普通观众看不懂的电影其实是不是真的应该被谴责呢。   喜欢王家卫电影的那些人们有时候很疯狂,我必须声明的是,我没有半点贬低王家卫墨镜意思,我只是想说出自我的想法。也许你们又会说我的想法没有半点能引起别人共鸣的地方,说我的想法如此偏激;其实,我只是在表达一种非常自我的观点。

  说回这部《伊莎贝拉》。这部电影的段落镜头可以分成两种。带有着奢靡写实味道的现在时镜头和带有着泛黄味道回忆的过去时镜头。这种色调上的区分让我们可以在电影的任何时段中很清楚地区分出电影讲叙的是现在或者是回忆,这一点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上,像我这样理解能力的观众是颇有帮忙的。   去TMD所为故作深沉吧,让一切变得更浅显易懂些。

  电影讲叙的是两个故事,一个是现在,一个是过去。而当这两个故事被打碎而后用色调区分开来再用段落重新组合,产生的效果会是一种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比如请张丽华的故事,其实用了数个分离开的段落镜头来描绘。开始是在医院,张碧欣对马振成说自己是他的女儿的时候,马振成的回忆。两个很简单的短镜,打架,还有公车上的特写。然后接着是送马振成送张丽华去医院堕胎的一个段落镜头。   这个故事似乎在这里就被打断了。之后还有就是张丽华在手术屋外面等候时的落荒而逃。在这里刻意地制造出一种误会,就是张碧欣真的就是马振成的女儿。一切等到了张碧欣真正的父亲出现时张丽华的故事才得以完整地表达完毕,落荒而逃之后在马振成等待的地方找不到马振成,于是又折回去,做了堕胎手术。   这样的表达方式把段落镜头的张力用得到了极致。并不阻碍主线故事的发展,而且把支线的故事也尽可能完整而尽可能唯美地表叙出来。

3.作为“伊莎贝拉”的这个意象。

  首先这是作为张碧欣的宠物意象出现。这只是一条狗的名字而已;在看完电影之前,我总以为,也许这只是一个港版的卡拉,也许只是一个寻找的过程罢了,或者是一个借着寻找过程而展开的故事而已。

  当张碧欣说,她不知道母亲以前也叫伊莎贝拉,母亲在知道自己得了症之后送这条狗给她的时候并给狗起了这个名字,这个意象开始有点意思了。   张碧欣说,她答应自己,伊莎贝拉是不可以再被人Dán底。   这里说的伊莎贝拉,应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的“Dán底”应该是对应的中文字幕里的那个“扔掉”的意思,这是作为狗的伊莎贝拉的意象运用,对于张碧欣来说,这个名字意味着母亲留给她在人世间唯一的回忆了;而另一层意思的指在粤语中“Dán底”的另一种意思“遗弃”和“抛弃”,这是作为张碧欣母亲伊莎贝拉的意象运用,带有一种对张振华强烈的谴责和对母亲无限的悲思。很明显,后拉镜头里的马振华低头的愧疚模样听得懂这一层意思,那个后拉特写镜头很隐晦地表达了这种东西。   而这部电影如此隐晦的表达比比皆是。无疑类似的表达方式是我所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永远似是而非,没有明确地说明,一切只是在于观众自己的看法;至少比那种过于强烈地想完整表达而显得有些做作的表达手法更让我容易接受。   电影跟诗歌一样需要一种隐忍。我想。甚至比诗歌更需要,尤其是作为《伊莎贝拉》的这种带有点伦理色彩的华语电影,否则电影的审查制度不可能会轻易放过。   又扯远了,声明,上面的这一点似乎跟审查制度没什么关系。这里说的只是隐晦地表达这种表现手法。

  而作为被寻找的伊莎贝拉。   首先这意味着一种希望,一种祈盼和向往的希望。其次这意味着一种对亡母思念的寄托,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所以张碧欣才会如此固执地想找回她的伊莎贝拉。因为仅仅只是伊莎贝拉这个名字,对于张碧欣来说本身就意味着的两种东西,上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阐述了。

  还有就是作为“噹噹”而出现的伊莎贝拉。   背影的远去和定点镜头的运用非常细致,尤其是当背影已经迷糊,而镜头前的树上突然投下来的阳光让人感觉很温暖。这时候的伊莎贝拉意味着的是张碧欣的默默的祝福以及对马振成的依恋。   始终作为陌路人的张碧欣没有认领回属于自己的伊莎贝拉,而让伊莎贝拉作为“噹噹”留在陌生人的身边,这意味着的是不想离开马振成生活和对伊莎贝拉现有生活的祝福。   这是不是也意味着张碧欣对现有生活的满足呢。伊莎贝拉成了一个旧时代和回忆的意象了。我想。而对“噹噹”的承认以及选择对伊莎贝拉的放弃,这就成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过去的遗弃。伊莎贝拉成了一个勇敢的意象了。

  伊莎贝拉被张丽华作为名字遗弃的时候。意味着的又是对已经逝去的爱情彻底死寂的希望。   可是当她给自己的女儿买来一条狗的时候用这个恋爱时候的名字,伊莎贝拉承担起的是负心的马振成和年少无知的岁月。

  而当张碧欣的父亲说起伊莎贝拉的时候,那似乎是一种酸酸的羡慕。她说,她一直把张碧欣当成了和马振成打掉的那个胎。   还有马振成在给张丽华烧纸钱的时候喊着的伊莎贝拉,那是一种对这个女人的愧疚和自己的自责。毕竟,伊人已逝,那些岁月里的记忆已经消匿无迹了,所有的谁是谁非,随着香消玉殒的女子一起被定格在伊莎贝拉的这个意象里。   大有一种世事全非的黯然。

4.青涩的恋父情结。

  张碧欣小时候的回忆很多关于马振成的画面分裂地散布在这部电影的各个角落里。从小时候在母亲脸上看到的那些表情认定了马振成就是自己的父亲开始,从小到大跟母亲一起生活以及对父亲的遐思,这里面带有一种浓烈的恋父情结。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所有的女子对自己的父亲都怀有一种类似于恋人的眷恋,这就是恋父情节,而更严重的会因为恋父而因此仇母。当然,张丽华和马振成从来没有在一起过,所以,仇母也就无从仇起了。这一点上说,这部电影有了很深厚的心理理伦基础。

  我曾经观影的过程中数次祈盼,这两个人其实并不是父女,只是张碧欣的谎言或者仅仅只是误会。因为很多描写看起来并不像父女两个人的描绘而更像一种对情侣的描绘。   很多时候。马振成扶着张碧欣学开摩托车的时候;两个人一起散步的脚部特写,张碧欣一边走一边把脚上的拖鞋踢走,然后走上前去再穿上;买两块西瓜,一人一块,嬉笑……类似的镜头俯拾皆是。可是我没有办法把这些镜头列入父女情深的描绘,我想起的是老夫少妻或者父女恋。   当我的祈盼被张碧欣真正的父亲出场的时候终于被实现了的时候,我开始不明白,自己是感觉欣慰了呢还是失望。   欣慰的是这部电影终于还是把这两个不应该是父女的情人合理化了;而失望的是华语电影也许就要出现的最完美的Cult电影就这样被掐灭了。敏感话题,或者说大部分人没办法接受的父女恋被掐死在襁褓里了。   终于我发现,其实我也是一个恶俗的人。我始终还是祈盼他们并不是父女而不是期盼他们真的是父女。也或许,我心理其实明白,如果他们真的是父女的话,彭浩翔最终是没有办法完成他的人生道德观的。说到底,彭浩翔依旧只是一个传统的华人而已,也许他自己本身也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东西以至于在他的电影里只能寻求一个很无奈的突破。   真正的Cult暂时似乎不大可能出现了。

5.假想的乱伦味道。

  但是这部电影终于还是我看到的最接近Cult的华语电影了。整部电影都泛着一种浓烈的乱伦的味道。不管是前面故意做出来的那种误导性的操作还是后面那种无奈的自圆其说,我依旧固执地认为,这部电影依旧是在讲叙一个有关恋父的乱伦故事。   至少站在张碧欣的角度上来说绝对是如此。毕竟,她始终停留在一种相信马振成是自己父亲的认知上,而她对马振成的情感已经远远地超过一个女儿对父亲的眷恋和依恋。   在她和马振成想一起跑路到泰国的时候,我居然想起来了那部《洛丽塔》的电影和书里的情节。一个年长的似是而非的父亲和自己的所谓的女儿在路上不停地奔波和不停地做来。   只是外国的电影和文本似乎也没有彻底乱伦的勇气,所以洛丽塔始终只是和自己的养父或者名义上的父亲***,而不是自己真正的父亲。

  乱伦似乎只是停留在一种假想之上。而没有成为现实。   被鼓吹了很多年的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青涩爱情在这部电影里似乎被描绘成那种非常不成熟而且无味的恋爱。至少在张碧欣身上是如此。同年的异性学生的好感似乎没有半点诱惑和吸引。

  张碧欣和马振成的讨论称呼的时候,那一段就有这种糜烂的味道。不叫爸爸,因为怪怪的;不叫马Sir,因为不是其下属;不叫阿成,因为感觉像他的女朋友;最后的决定是叫他全名。   在我看来依旧还是很像他的女朋友。带点玩笑的味道,也带着无理取闹的味道。不过怎么看也不像父女。

6.零碎地回归到电影本身。

  我迷恋彭浩翔的某种特有的手法,比如一些特定的描写。印象最深的是马振成家里的那个沙发,全片有很多特写镜头都在那个沙发后面或者上空完成。   那是我最喜欢的几段描绘。定点镜头,或者吊高镜头,在同一个地方不停地重复。那更像是一种导演自己本身也迷恋的表叙方式,就写我们写字的人一样总有一些特别迷恋的东西。而我迷恋,因为那是一个完全个人的东西。没有其它原因。   当然这样的迷恋我也是我个人的喜好,不关客观因素。

  而杜汶泽终于也练成了主角,其实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主角,也许是因为长相不够帅,所以一直只能担任配角。这部电影里对他的挺着的大肚皮印象深刻。   影视界对于长相不够帅的人们总是很不公平的。

  末了,我想说,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让我看到了华语电影的Cult希望,纵使还不够彻底。不过彭浩翔已经带给我足够大的希望和喜悦了。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也算是近期来少数的值得一看的电影之一了。   有人说这部电影只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性幻想故事。但是我更宁愿相信,这是一部接近Cult的电影。纵然不够彻底和淋漓尽致。

2006-07-16 丙戌年六月廿一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伊莎贝拉》   ■编导:彭浩翔   ■演员:梁洛施、杜汶泽   ■类型:剧情   ■语言:粤语   ■色彩:彩色   ■片长:91min   ■地区:香港

  ■首映:2006年2月16日(德国)

扩展阅读:

彭浩翔电影专题 《青春梦工场》(AV):年少轻狂;给我一个理由改变这世界 《伊莎贝拉》(Isabella):Cult。构造。段落镜头。意象。恋父。乱伦。零碎。 《出埃及记》(Exodus):以神之名的审判与救赎

 4 ) 以犯罪片的角度看懂《伊莎贝拉》

今天认真地重看了一遍,发现我这篇分析有很多漏洞,搞错了葡萄牙籍警官遭到枪击和男主买枪的顺序,错误地认为这是一起栽赃嫁祸。如果给看过这篇东西的友邻带来了误导,万分抱歉!

—————重新修改分割线———————————————————

从前把这片当爱情片,看得云里雾里。如今以看悬疑犯罪片的心态重温,突然发现这部片子其实逻辑严谨,很有悬念。尝试一下梳理犯罪线的剧情。

故事很简单:

阿成和吃货上司以及警局中的一些同僚利用职权之便,与黑道勾结做走私的勾当。然而适逢99年澳门回归之际严查,他们的一批货就被海关扣了。上面调查下来,发现涉案的不仅有自己人,还有葡萄牙籍警官,事情闹这么大不好看,于是各方权衡之下决定,让男主阿成一人当替罪羊,保全高级警员和洋人的面子。黑道小弟咖喱文将做污点证人在法庭上指认阿成。

而阿成对这样的安排并不心甘情愿。

这就是整个犯罪线的背景。

这部片子有两个线索:

时间线:阿成和阿欣的伤 (绷带——创可贴——痊愈) 由于澳门没有分明的四季,所以在电影中难以看出时间的推移,其实男女主角共同生活了几个月之久。

案情线:竖题的字幕。绿色字幕与后面紧接的剧情没有时间上的顺序关系,但是有剧情上的联系。

阿成和上司的这起走私案东窗事发的时间早于所有竖题字幕叙述的案件。阿成此时已被革职,所以每天无所事事,但上司仍然在职,所以阿成找狗需要上司帮忙。

根据房东丢狗以及女主旷课的时间,可以推断阿成收留女主阿欣的时间应该是6月10日左右。

6月10日左右,阿欣跟踪阿成时,阿成和上司在火锅店见面,商量对策。上司看似顾左右而言他,其实说的都是他们干的这起走私案。

上司:“葡国人怎么能靠?(葡籍警官靠不住,出卖了我们)……退休了回葡国拿长俸吧(出了事葡国人甩下烂摊子回国了,不用负责还能离休接着拿俸禄)……到最后逼虎跳墙,杀了那卧底(你没别的办法,只能杀了污点证人)”,这里“卧底”指的就是做污点证人的咖喱文。吃货警官这句话无异于暗示阿成,可以谋杀证人使自己脱罪。

阿成又去找一起搞走私的黑道大佬求助,但是大佬女儿表示父亲不愿见阿成,试图帮父亲撇清关系:“首先你别觉得我爸联同外面的人骗你,咖喱文做污点证人这件事,连我爸都觉得不对劲(让你去顶罪不是我爸的主意)那又怎样,难道杀了他?(谋杀证人的主意又被提了一次)”

这时阿成已经下定决心,要谋杀咖喱文。现在需要的就是弄来武器。而武器就是片中所谓的“海盗葡国菜”。“海盗”指达伽马这些航海家的后裔——葡萄牙人;“菜”则是因为黑市习惯将枪装在饭盒里出售,故称为“海盗葡国菜”。

阿成与上司在面馆见面。阿成:我想吃葡国菜(我想买枪) 上司:“葡国菜有什么好吃,你走吧(买枪做什么?使不得)……找到叫你(不过还是会帮你找找,等着吧)”

阿成去黑市找一个葡萄牙人买了一把手枪。根据阿成头上的绷带可以推测,买枪的时间应该在6月,至多不晚于7月中。 黑市枪是哪来的呢?导演前面就交代了。警方查获一批走私军火……警员因偷枪等罪名被革职。这枪显然就是走私进来,甚至是通过司警内部流出来的赃物。

9月20日,很可能是吃货上司所说的那个坐等回国养老的葡萄牙警官遭遇枪击。

这段字幕后面紧跟着阿成买枪的画面。导演似乎想卖一个关子,让观众猜测阿成与这起枪击案是否有关。理论上讲,阿成有嫌疑。但我倾向于不是阿成干的。阿成需要干掉的是咖喱文。(成天抱怨葡国人靠不住的吃货上司倒是很有动机)

阿成与上司在车上见面。上司:有人看见你买葡国菜了(有人知道你买枪了)别乱来(别杀咖喱文,太危险了)

btw此时阿成额头的伤已痊愈,阿欣手上还贴着创可贴。这时候可能是7月底8月初。

阿成在路上被几个人堵,一个男人一边扇他巴掌一边说:“你耍咖喱文就是耍我们。快回归了,算了吧。”这几人是一起涉案的同事,想让男主不要对证人下手,乖乖顶罪,从而让上面尽快结束调查,保全自己。另外这里可以看出,阿成想杀证人的企图已经人尽皆知。

阿成把手枪扔进了河里,放弃了谋杀证人的计划。 阿成也没有逃亡泰国,而是选择了上法庭接受审判。按他对女主所说,只会判四年,表现好两年就出狱。

然而我对这套说辞表示怀疑……

从他出发前对着镜子剃须的神情,以及他坐在摩托车后流下的眼泪,我总觉得他知道自己的命运远非那么明朗。会不会他说自己做的是走私香烟只是安慰阿欣,实际上却是走私军火、涉黑、勒索,每条都是重罪?

--------------------------阴谋论分割线---------------------------------------------------------------------------------------------------

我之前推断上司陷害阿成,卖给他袭击葡萄牙警官的凶枪,重看之后发现这是错误的。因为阿成买枪时头上还有绷带,显然早于袭击案发生的9月20日。

但是我直觉上还是认为上司身上有疑点。

他在饭桌上反反复复表示过对葡萄牙人的不满,不满葡国人靠不住害惨自己,却还能拍拍屁股走人回国坐享俸禄。因此他有动机谋杀此人。 在火锅店貌似不经意地暗示阿成可以杀了卧底,暗示完之后又立刻说“当我没说过”; 阿成来面馆对他说自己要买枪。他先假意拒绝,让阿成走,但是又马上答应帮阿成找枪; 这种含混的态度实在有点passive aggressive的感觉啊,说着“不要”暗示的却是“要”。

阿成杀掉咖喱文,是不符合上司的利益的。污点证人死了,案子并不会就此变成悬案,而是会继续调查下去,总要查到他头上。只有阿成乖乖认罪才能保住上司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上司暗示阿成枪杀证人明明不合逻辑。除非上司自己也想谋杀葡国人,然后嫁祸阿成。当时回归将近,很多案子可能都处理得比较匆忙,买通一个葡国人出来指证,或者买通检察官在证物上动点手脚,既走私又涉黑还被看到买枪的阿成,再多一个谋杀指控又何妨?

阿成的上司每次出场都像一头饕餮狂吞食物,或许挡路的葡国人,和替罪的阿成都会像羔羊般被他的贪欲所吞噬。

 5 ) 梦伴.彭浩翔.伊莎贝拉

一个少女张望着楼上紧闭的房门,海报上的《伊莎贝拉》弥漫着粉红色调的暧昧,正如这个故事开头10来分钟给观众所造成的错觉。

比之《公主复仇记》的所有悬念压在结尾,《伊莎贝拉》用近乎溢满的音乐,更为散漫的节奏讲述了回归前夕的澳门——一个落魄司警和他素未谋面女儿的感情起伏。

与其说《伊莎贝拉》沉浸在一种怀旧气息中,不如说彭浩翔依然停留在“回归”情结带来的迷恋情绪而没有完全清醒。他在《伊莎贝拉》重复的只是走出过往,转而获取新生的过程。

如果说《大丈夫》的怀旧迷恋有所遮掩,需要甩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幌子并且计算一道简单数学题目(2002-5=1997),在《伊莎贝拉》里字幕打出的另一半并行故事线索则直白得多,距离1999年12月20号澳门回归祖国的脚步日益踏近,一个落魄的男子遭遇了他生命中最为恐骇的劫数。但是这种直白并没有表现得赤裸裸,除了一次对比式的街头被堵掌嘴,影片也没在马振成的落难上着墨太多,这不太像是用力不均的失误而是有意为之的保持平稳。

《伊莎贝拉》的创作冲动源于彭浩翔和杜汶泽一次半玩笑性质的聊天,两个男人遂决定在无中生有的爱情上下一番文章,于是这般不为常人所容的畸恋投射到了一对父女身上,带着荒诞色彩的真实。

影片里的马振成过着没心没肺的单身生活,换女人如换衣般平常,突然一个自称他女儿的少女闯进了他的生活,死水起了微澜,他佯装的冷漠并非无以为惧的麻木。澳门真的是太小了,小到这样一对父女能够多次相见却又素未谋面般陌生。穿着热裤,露着雪白玉腿的张碧欣,走来晃去间洋溢着青春少女应有的热情和天真,却有着和少女不相称符的心计,缺少父亲关爱的她早早学会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过活,她需要借助父亲的力量继续生存下去。

马振成在女儿身上发觉了死去女友的影子以及良心的愧疚,冷静与热情,畏怯和接纳,冥冥中也是母亲把女儿指引到了父亲身边,这是另一层回归,于是他决定留女儿在他身边。在名叫伊莎贝拉的狗身上(这段太像韩国的《绑架门口狗》了),在包折金银纸的时候,再回到医院长椅上,他意识到自己不会一无所有。于是他教她爆酒瓶帮她寻找爱犬又在最后劝她戒烟,这种感情超乎了父女应有的关爱。

彭浩翔在《伊莎贝拉》运用了不少平移镜头和固定机位,平缓柔美。他变得从所未有的含情脉脉,注视着破败的澳门街头小巷,简陋的家居小屋,这对父女的喜忧,怀旧与伤感一一在画面上得到了再现。

《伊莎贝拉》设置的悬念在消除刹那并没有给人恍然大悟的快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忧伤。医院长椅上的几次闪回已经足够道破真相了,彭浩翔还是过于照顾着观众的理解力,非得把事实通过一个无关紧要角色再说一遍才能消除他们的心结。

至于这是不是回归主流乃至投奔商业,至少目前并还没有特别明显的迹象,看完《伊莎贝拉》很多人甚至会心生闷骚的埋怨(例如关于赌博下注与人生的感言),于我只是觉得节奏流动缓慢了些——和《公主复仇记》一样的毛病(或者说“优点”),部分剧情变成了音乐的搭配附属,音乐过于饱满导致着不少细节成为累赘,或者说细节丧失了彭浩翔最初给人黑色怪诞的印象,转而在音乐旋律中存活。

 6 ) 《伊莎贝拉》之一:伊莎贝拉你有怎样的运气?



题记:
上海作家陈村说过:你做了,你就欠了。情感电影的内容故事不会太新鲜,就看导演以怎样的方式播弄你的神经了。为七情六欲主宰的人们总是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彷徨。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6-4/2006419104886211.jpg[/img]

本片以一个在澳门当司警的父亲和混迹夜店的16岁女儿若即若离的关系开始,揭示了欲望本身对于道义的疑惑,这条无形的戒条两边埋藏着“恋父”的关键所在,而父亲是司警的精神指向是男权世界的粗暴,他和女儿在夜店的繁琐表白自己是导演暗喻男性形象的虚伪,正如电影里不知实情的父亲将不知是他女儿的张碧欣逼到墙角询问一样,导演让观众的心理也到达绝境,人的故事里道德约束是否惨白,怎样的设计才是道义的底线。
导演将人类的敏感话题却以看似懒散的方式表达出来,影片开始那个从屋檐下仰拍的镜头显示着内心对于外界的不可顾测,而酒吧里慵懒的暖光充满色情气息,女孩第一个正面近景的镜头充满了哀怨的气息这和在一旁搭讪的马振成成为对话,在夜色里男性总是以老套的台词堂而皇之搜寻着可以猎取的小白兔。
时空交错的场景,慢慢泄露着这个被郁郁寡欢的男人旧情和新欢,沧桑的经历让这个男人选择了自我沉醉,颓废的背后有着导演对于时局的想法,暧昧的情愫被彭浩翔弄成了对于体系的哲理,一个电影所标记的年份往往很有象征意义,父亲对于女儿的愧疚和抱怨以及最终的冰释寓言着两地的关系,这种将宏大话题浓缩成父女关系的智慧显现了年轻导演把控敏感的能力。
导演保持着自己作者电影的风格,细节上非常独到,张丽华决定生孩子的镜头导演以一个游戏的按键和一声买单表述,人生许多决定在于一念的偶然。
一条和张碧欣母亲同名的狗伊莎贝拉连接着故事三个人的关系,旧情里的母亲和马振成,当下的女儿和弃狗,名字下蕴藏的是情人之间无法割舍的关系,而询问的关系也使得父女之间有了重新了解,“伊莎贝拉不可以再给人扔掉”这句由女儿说出的台词有着对于父亲的埋汰和对于自己的祈愿,在吉他的拨弦里观众看见马司警的悔意。为了舒解内心的歉意,马司警用为女儿贴寻狗启示的方式表现一份迟到的男性责任。
他们在磕碰里了解对方,责任是导演一再突出的话题,无论是女儿固执寻狗还是女儿买安全套给父亲都是呈现着人际的责任,而闪回里女儿和母亲屡次搬家艰难行走的夜景有着依靠缺席的含蓄表达,同导演以往电影不同的是,导演将所有的愤懑情绪克制在人物的情绪里。贯串全剧的音乐有着两种构成,一种是酒吧纵情的热辣音乐,一种则是反映人物之间心灵沟通的钢琴声,在找到狗一段里它直接成为父女心声和关联的写照。而母亲旁白和影像的错位却为观众了解马振成的性格特征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个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却对自己的亲人有着爱心,在午夜的大三巴父女俩高声的说话里我们看得出他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这个过程导演以细微的观察传递人情的暖意,色调也以最初的冷色转为暖色,心理的反映通过视觉给观众以确定。影片后半部导演慢慢展现了阿成的境遇,栅栏、灯塔、狗等象征物为简练叙事起着作用,逐渐达致高潮的时刻让我们看到了回归主题的三层涵义,澳门的回归、女儿的回家、父亲的自我认知这些都是亲情的作用,这个故事到这里似乎已经可以高潮,导演在此时却安排了一个男人的突然出现,在他和阿成的谈话里,我们发现阿成和张碧欣的真实关系,这样的转变可能更加适合亚洲发行,特别是大陆发行吧,看了或许观众有些错愕却说明导演把人际放到更大的范围去审视。
我们应该承认这部怀旧的影片确实在影调上和王家卫喜欢的大色块有着某种联系,而内在的更有香港电影人对于的历史伤怀和对于相互前尘不确定性影像表述,或许没有人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字幕插入是和澳门警察涉黑有关的腐败事件,这样的方式在王家卫的《2046》的插入有着异曲同工,这个涉及到警察阴暗题材的影片最后以阿成对镜剃须而寓意新的日子洗心革面的开始,他以自己的行为挽回了警察的尊严。
导演选择相貌平常的杜汶泽主演就把故事变成了普遍性的意义,释演女儿的小美女梁洛施有着一种灵气,而阿成的上司,饕餮客警司黄秋生其实可以省略,当放着似乎有着某种调侃。
综观导演数部影片,他在影像叙事和编剧上都掌控得比较好,这部让他载誉柏林的影片或许是他崭新的开始,相信他会有更好的成就。

【附录:影片资料】
片名:《伊莎贝拉 Isabella》2005中国香港
导演:彭浩翔
主演:杜汶泽 梁洛施 黄秋生
片长:104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8(不错的港片)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短评

彭浩翔这片十分文艺范,讲究风格化的意境营造,注重构图和机位移动,多用小景别,前景常有物体遮挡,人物落位画面一侧,似乎是效仿王家卫。梁洛施姿色声线演技都平平,英文名作片名、热裤露腿算是彭浩翔男性视角对她的偏好和利用。父女关系虽奇特却无深挖之处,闪回叙事不利索,回归背景也无关联

6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那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个小妹妹拖着一只狗。她经过我身边,我知道是伊莎贝拉。然后我跟她去公园,我们在公园玩了很久,我抱着它,在它耳边轻轻的叫它。它回应我。那个小妹妹告诉我,那只狗叫当当。我不想分开它们,我不敢告诉你,因为我怕找回伊莎贝拉你就会叫我搬走,你可不可以不再扔下我?

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有异国风情的小故事,讲小人物的小故事。小文艺小情怀。

10分钟前
  • 麦田
  • 还行

一开始让人想起王家卫、《Leon》、中年危机题材。但半场一过马上抖了只属于彭浩翔风格的几个幽默桥段。还有那些似是而非的隐喻,比如那只叫伊莎贝拉的狗,丢了,后来跟了别人,连名字都被叫做当当。就好像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曾经连他们自己都认为叫做macao,而现在被叫做澳门的地方。

11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搞得那么王家卫。

15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还行

彭导,你怎么了彭导,干嘛要学王家卫啊,得其形容易,可王家卫电影里的孤独是融入骨子里的,学不来。分明是效法”靠寻找母亲给生存以理由的阿飞”来讲述这个”靠寻找一条叫伊莎贝拉的狗,得以拯救一个废掉的男人”。还是按自己的风格走,这才是港片,或者电影的出路。115:t42ed8cd25

16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有一种轻盈悠扬的步调,风格忽然和王家卫有些靠拢,但比王要接近凡人,没有从小事中讲大道理。梁洛施用自己的十八岁去演十八岁,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心,都无比成熟、睿智....

19分钟前
  • 黑骨精
  • 还行

有点Leon的味道,风格十足

2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仲夏迷宮﹐拈花碎步。似乎言過其實。

25分钟前
  • 何倩彤
  • 较差

非常夏天感觉的一部精致小电影,营造出那种颓唐可不减浪漫的调子。血统纯正的爱本身就是一支挽歌,就像片尾的那支,不管怎么动听怎么让人朝着积极方向前进,同时仍然不得不为那些怅然的欲语还休的细微末节而黯然。杜汶泽演得真好。2011.6.11

26分钟前
  • m.
  • 还行

將澳門的顔色和建築掌握的很好很澳門。女主角選用不符角色,而且老像看到張柏芝的樣子。細膩的部分足夠“你知道嗎?在澳門做人很難。沒金表不行。”“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見你。”還有開場砸酒瓶的時候。砸一個不夠強烈。再砸一個。很好的細節。

31分钟前
  • mars
  • 推荐

8/10 彭浩翔正常发挥的时候,偶有灵光总能闪现王家卫的气质。情节的取舍与色调的配合使影片更为克制。灵动的配乐与剪辑更是让影片有了韵味,艺术性拔高了一个层次。

35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影调 色彩 用光 音乐

39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伊莎贝拉如此深爱一个人。他现在是,一个有大肚腩的男人,经常转换性爱对象,常把她们带到家里来,是为了省钱。在她落掉与他的胎儿,在他违背诺言没有出现之后。在她嫁人,并生下与别人的孩子之后,她仍然很爱他。她的爱多得迷惑她自己,令她相信,她和别人的这孩子,凝结着的仍然是她和他之间的爱情。

42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那个小男生的生活挺狗血的 我们或许都在生命中的某个点 是别人故事的配角吧

47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等我回来,我们一起戒烟”。彭sir最满意的一部自己导演的作品,梁洛施很灵

5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沒想到幾好丫, Isabella演得不俗, 只是天生聲音太過尖而造作, 一幕她醉酒唱梅豔芳, 我在家也會:) 看電影時覺得最沒勁的就是邊看邊想深層意義, 但這套關於回歸實在有太多太多太多明顯的隱喻, 可以拿來和香港有個荷里活互相輝映, 其實都不很王家衛, 只是間中鏡頭在樓梯把人拍得鏡頭很像, 和明顯對比的用色, 後段開始就很彭浩翔的搞笑, 令電影更見靈巧

54分钟前
  • 推荐

由杜和彭开的 “不是兄弟”公司监制。开头故意玩了一些不那么通俗的叙述手段,搞得电影院里许多人嘀嘀咕咕。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他们已经完全忘记要弄清楚开头(或者他们已经弄清楚了),而是投入到杜汶泽和梁洛施的温情里去。跟彭浩翔此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但是仍然有一些黑色幽默。他自己说,很难

5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music。cinematography。acting。tone。editing。the way the story is told。subtitle。重看一遍,挺一般,特别是剧本,和(不优雅的)故弄玄虚。 再看一次,反感这种小聪明,而且过去那条线简直垃圾。

60分钟前
  • 找了很久找不到
  • 较差

小妮子不錯....王張杜三角鐵式迷情疏離+(廉頗老矣的)陳果式影射忡忡+Bertrand Blier式神經質+金培達搶戯的配樂,煽情是汎濫的,情懷是投機的..港片離我果然越來越遠

1小时前
  • Conni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