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由的通道

正片

主演:海诺·费尔希,尼科莱特·克雷比茨,塞巴斯蒂安·科赫,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克劳迪亚·米歇尔森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国年份:200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2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3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4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5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6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3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4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5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6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7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8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9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自由的代价:逃出柏林

西风独自凉

1945年4月30日,二战迎来了决定性的一刻: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市中心的德国国会大厦,叶戈罗夫中士和坎塔里亚下士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楼顶。纳粹战败投降,柏林被美、英、法、苏划分为四块占领区。

二战结束了,苦难仍不见尽头: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刚刚拉开序幕。

自1945年起,每年都有几十万人从东德逃往西德,到1961年6月达到高潮,竟有10万人西逃。总共有260多万东德人逃往西德,占东德总人口的八分之一,从柏林逃亡的即达150万人。1065人因试图逃离东德而被杀害,仍无法吓阻投奔自由的脚步。

为了阻止人民用脚投票,东德决定围绕西柏林建造一堵界墙,即柏林墙,其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令人惊讶的是,柏林墙工程的代号,居然是“中国长城第二”。

1961年8月13日凌晨,与西柏林接壤的东柏林的街灯突然全部熄灭,无数辆军车的大灯照亮了边界线,准备充分的数万东德士兵和工人仅用6个小时,就在东西柏林间43公里的边界上筑成一道由铁丝网和水泥板构成的屏障。

就在一期工程快要完工、铁丝网即将封闭之际,一个参与行动的东德士兵预感到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突然跃过铁丝网,投奔西德一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记者彼德•列宾用镜头扑捉住了这一经典时刻----

2001年,柏林墙开建40周年上映的德国影片《逃出柏林》(又译《通向自由的通道》),片头即纪念这一著名的历史时刻。我反复比较彼德•列宾的照片和影片的定格画面,年轻的东德士兵的外表,尤其是他假装点烟,突然起身、迅跑,最后跃过铁丝网的姿态,和照片简直如出一辙。

当然不是每个逃亡者都有他这么幸运。否则,不用等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德就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逃出柏林》,描画一群不自由、毋宁死的青年,为营救身陷东德的至爱亲朋,发扬大无畏的鼹鼠精神,大挖社会主义墙角,一直挖过柏林墙,让自由的曙光重现在亲人面前。

原东德相关人士曾多次否认安全部门发出过“格杀勿论”令。据《纽约时报》报道:2007年,柏林墙开建46周年前夕,德国档案研究人员公布了一份东德在冷战时期的书面密令,表明东德安全部门确曾下令对试图逃离东德的国民“格杀勿论”。研究人员在德国东部城市马格德堡的地区档案馆中发现了这份文件。文件长7页,日期标注为1973年10月1日。文件写道:

“即使试图越界者有妇女和孩子相伴,也不要犹豫,向他们开火。”

没有任何限制条件,无须警告,无论男女老幼,只管开火。这份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当时的东德政治人物一再否认下达过向越界者开火的命令。而调查人员此前在东德文件中找到的向越界者开枪的书面指令,都要求将开枪作为阻止逃离的最后手段,之前要鸣枪警告。

《基督山伯爵》、《洞》、《午夜快车》,以及深受世界影迷喜爱的《肖申克的救赎》,都属于越狱题材的经典影片,《逃出柏林》实际上也是“越狱”,逃离无形的、以国家形式存在的巨大的令人窒息的监狱,再现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

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36个青年和一位23岁的姑娘,甘冒巨大的风险,从西柏林一所房子后院的的厕所(电影里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开挖,挖过柏林墙,直挖出一条深12米,长145米的地道,救出57名东德人,其中有一个是5岁的小男孩。

虽然险象环生,最终还是分毫不差地挖到设计好的出口:一个老点心面包店的地窖,只能叹服德国人对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组织、计算和测量方面的能力,这是胜利大逃亡最起码的保障。

半年时间,其间的辛劳、恐惧,都无法扼杀对自由的渴望。

好一个“中国长城第二”:将柏林一分为二的柏林墙工程,从1961年开工到1964年完工,全长170多公里,一直延伸到整个东西德边界:平均墙高4.2米,厚50公分,封死了192条街道,其中97条连接东西柏林,95条连接东西德其他地区。其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到100米宽的无人空地,在这170多公里长的无人地带有成千上万的军警值守,并设有300个观察炮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和250只警犬,以及无数的防汽车壕、反坦克路障、电网、地雷和自动射击装置,是名副其实的死亡地带。

人间和地狱,黑暗与光明,自由和专制,一墙隔开两重天。德国的当代史研究中心证明,为了越过柏林墙,投奔自由,有270名到780名东德居民被打死。还有统计数字表明:5043人越墙成功,260多人受伤,约6万人被指控为“企图叛逃”而遭到为期平均16个月的监禁。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说,至少有37名东德边防军人在越境时遭到射杀。

1963年6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西柏林发表演讲,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一个柏林人:“自由困难重重,民主并不完美,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垒起一堵墙,把人民挡在其中,阻止他们逃离我们。”他认为柏林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

需要给肯尼迪总统做补充说明的是:中国长城不仅防范外敌,也是封建统治者闭关自守、“不许片帆下海”的物质保证。文化、种族、时代如此不同,但独裁者总是惊人的相似。

《逃出柏林》的导演Roland Suso Richter难以抑制对东德安全官员和军警的厌恶,着力表现专制鹰犬的冷血,个个面目狰狞。导演的愤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影片的艺术品质,反面人物千篇一律,略嫌单调。

除了《逃出柏林》表现的鼹鼠方式,在柏林墙倒塌前的28年间,东德人民还用跳墙、翻墙、开车撞墙、自制潜水艇和热气球偷渡、小汽车或行李箱“夹带”、游泳、乔装打扮等五花八门的方式投奔自由,其间的血、眼泪和欢笑,实难尽述。

《逃出柏林》还表现了一起幸运的客车撞墙事件----

最为惨烈的莫过于撞墙:1961年,新建的柏林墙还不是很坚固,辅助设施也有待“完善”,撞墙事件多达14起:冲过去就是自由!

但,诚如识者所言,开车穿越必不可少的枪林弹雨,已然是自杀行为,再全速撞击水泥墙,无疑是双重自杀行为。

有个叫布鲁希克的东德司机身中数弹,仍然紧踩油门,大客车在弹雨中一头撞开了柏林墙,冲入了西柏林。梦寐以求的自由的风,在布鲁斯克年轻生命的最后一刻,穿过挡风玻璃的19个弹孔,吹拂到了他的脸上----

值得吗?除了布鲁斯克,谁有资格回答?千百万为了陌生人的自由和解放长眠不醒的无名烈士,他们,又值得吗?

借用一首诗来回答这个问题,不知是否恰当:可是你还在不停地问\这是否值得\当然,火会在风中熄灭\山峰也会在黎明倒塌\融进摈葬夜色的河\爱的苦果\将在成熟时坠落\此时此地\只要有落日为我们加冕\随之而来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那漫长的夜\辗转而沉默的时刻(北岛《传说的继续》)

熄灭、倒塌、坠落,又算得了什么?自由为不屈的生命和灵魂加冕!我宁愿相信布鲁斯克认为自己值得,因为,自由----

自由!多么美好啊,一声自由,已令多少热血男儿怆然泪下!纵然是飞蛾扑火,只要有一线希望,也会拿命去拼,在拼争中放射生命最瑰丽的火焰。

还记得那个5岁的小男孩,在爬出地道,重见天日之后,将自己的感受告诉西德记者:

“这个大洞洞怪吓人的,不过没有野兽!”

当年那个幸运的小男孩,想必早已明白,与丧心病狂践踏自由的暴力机器相比,野兽并不可怕。(原载南都)

 2 ) 制度?理想?

一墙之隔可以发生多少故事?一面墙到底割裂了什么?制度?理想?亲情?生死? (1961年8月——1989年11月9日)一个城市忽然被分为两半,这中间发生的精彩故事足够好莱坞拍十部片子。生活往往比小说惊悚精彩。 此片向我们展示了三种跨界方式:一辆巴士悍然冲向了铁丝网,撞过边界,这边开枪那边已经摆.... 人的力量和潜能是无敌的! 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说:一个文凭不一定能成就一个人,一所监狱也不能阻断我对自由的向往。。。

 3 ) 自由

世间最昂贵的东西 甚至需要用生命和鲜血去交换 对于某些国家的人 这又是最奢侈的东西 但是同样生活在那个国家的另一些人 却没认为它毫无价值 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或者可能的存在

 4 ) 影评|《通往自由的通道》:作为生活理念的自由

文/王栩

(影片信息:《通往自由的通道》,导演:罗兰德·苏索·里希特,主演:海诺·费尔希、尼科莱特·克雷比茨、塞巴斯蒂安·科赫,德国,2001年)

这群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握着锨把的手有力地挥动着。掘进。一米。两米。…距离在缩短,光亮就在前方。他们坚信,亲人会从光亮处朝自己走来。为了这一天,他们在这阴暗、潮湿的地底干了六个月,只为打通一条通道,从地面上那堵高墙之下穿越街区,将身陷在街区另一头的亲人接过来,通过地底下的通道不甚体面的寻获自由。

这艰困的处境伴着将街区一分为二的高墙的筑就而使得局势日益紧张和不安。同时,逃亡成了常态,成了付出生命追求自由的最有力的诠释。随着鲜活的生命在墙下消逝,一道无形之墙在人心中的基石也渐趋摧朽。它让地底下挖掘隧道的这群人愈加奋进。街区另一头传来的枪声在他们中间种下了拔节而生的勇气,给接亲人过来的这一单纯的目的裹上了无奈的悲壮。

何以这悲壮显得无奈,因为人民被他的国家关在墙内,不准离开。这给逃离和营救的双方都打上了勇者的印记。

柏林墙,隔绝了自由这一生活理念的象征。墙的这一头,是悠闲、惬意的时光,空气中流淌爱的浓情与蜜意。墙的另一头,是巡逻士兵“橐橐”的脚步声,子弹的尖啸撕裂了空气的滞闷。

地底下的这群人也有过不顾一切、无畏的一刻。枪声停顿下来之后,攀援在墙头上的哈里朝墙下的男青年伸出手去,试图将他拉过墙头,毫不畏惧正指向自己的东德士兵黑洞洞的枪口。影片用这个隐喻性的镜头表现出一个无声的恐怖,“你已经被我们瞄准,但我们不想开枪”。这恐怖释放出强效的逼压,哈里最终从墙头上缩回了自己的身子,而在墙的另一头,挣扎在血泊中的男青年永远闭上了双眼。

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普通人简单到极致的诉求,源自内心的对自由的向往,可以不加伪饰的表达否定和拒绝的权利,这些在干涉他人生活视为习以为常的国度里不啻于奢望般的念想。

正是带着这一奢望,地下的隧道继续朝前掘进着。它的起始点位于西柏林的一处废弃工厂,终点则在东柏林街区一座已人去屋空的地窖里。这是通过精确的计算规划出来的隧道的行进路线,包涵了建筑师对墙那头的妻子深情的爱。妻子则用勇士般的行动回馈了丈夫的深情。这个勇敢的女人用一己之力干扰了上校的判断,为逃亡者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电影工作者通过影像颂扬了普通人的智计和决断的同时,对国家的谎言也有着深刻的揭示。为了保守秘密,母亲吞枪自尽,她的身后,宣传机器开动马达,不遗余力地将其描摹成身染恶疾的假象。“她没病!”钻出隧道,站立在东柏林街区地面上的儿子紧握冲锋枪的手在颤抖。哈里及时唤醒了这个年轻人的理智。他们在地底挖了六个月,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

作为游泳健将的哈里,乔装打扮来到西柏林,同这里的几个好友共同策划了这场惊天大营救。就在那堵分隔东西的高墙下,一条连通自由的隧道历时六个月终于贯通。这是掩藏在地底对自由的寻获,它失去了沐浴在阳光下无拘无束的自在和欢欣,用灰头土脸的奔逃注释了墙的另一头令人窒息的生活现状。

奔逃让这群人把安危置之身后。相比个人安危,通过隧道离开高压和恐怖的国度是一种信念,是容纳于作为生活理念的自由之本质。不受他人干涉的活着,能在服从国家需要和个人命运的选择上拥有自我意愿的空间,这就是电影《通往自由的通道》所隐含的象征性的主题。这个主题所寓意的那条地底隧道除了是营救亲人的通路,更是拆除人心中一道无形之墙,筑建澄澈光明之希望的坦途。

(全文完。作于2021年10月4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5 ) 自由与政治无关

自由与政治无关
时至今日,距离柏林墙倒塌的那个多事之秋已经过去了22年。但是发生在这堵墙两边的故事永远不会被忘记,因为这堵墙的背后有太多的象征意义:冷战、两大超级力量的博弈、秘密警察、意识形态的对立。
            于是,这面墙就不再是一面墙。
        或许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地球上有些“特殊”的国度,或许我们曾经经历过一段些许相似的历史,或许政治宣传依然拨动着国人敏感的神经。但是,对于这部电影,对于那些舍生忘死翻阅柏林墙的德国人来说:
        这面墙仅仅只是一面墙而已。它阻隔了亲朋好友的相聚,它是横亘在他们通往理想生活道路上的障碍。
        动手码这段文字的原因,是我对网络上越来越多的那些视所谓民主、三权分立为救命稻草,奉西方若神明的人感到不解与无奈。而你与这类人聊天时,柏林墙、红色高棉、USSR的解体都是他们的“杀手锏”,他们喜欢自豪的用掷地有声的音量陈述一段老掉牙的历史然后斩钉截铁的捍卫所谓西方民主的优越性。他们总是向淡然的把民主与自由画上等号,而且大多数还对前者一知半解。这时,悲哀感油然而生,原来我们这个民族活该被专制。(究竟制度孰优孰劣,与我想说的无关)
        这部电影,这条隧道,只是人对于自由,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用个时髦一点的词就是普世价值的认同。我很认同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剧本,片中没有出现镰刀旗帜,甚至连国旗都没有几个镜头。对话中也鲜有“主义”出现。(至于东德警察的对话只是忠实还原历史)但就算导演如此用心良苦,仍然许多人上纲上线,一口一个民主。孩子,民主不是神,只是个还没烂的苹果。德国人拼死拼活逃到西德也不是为了什么民主信念。
        电影已经足够客观,导演尺度拿捏的恰到好处,为什么观影者就不能冷静思考呢?
附上一份报道: 记住我们始终不是当局者,只是一个旁观者 德国人的故事于中国并没有多少可比性。
http://news.ifeng.com/opinion/topic/bolinqiangyidai/200911/1105_8593_1422735.shtml

        自由与政治无关。或者说,人们总是在画饼充饥。

 6 ) 展现而非说明

展现而非说明,精于叙事而非拖泥带水的材料罗列;非常有张力,十分震撼。《通往自由的通道》不需要被刻意赞扬,因为它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可以对它竖起拇指而同时不需要做太多补充的电影。电影基于真实的事件,现实提供了了不起的剧本。影片讲述了柏林墙的建成分离了这个城市的家庭、友人、爱情,来自西柏林的一帮朋友于是花一年的时间挖了一条7米深、145米长的隧道通往东柏林,决定把留在那边的家人带回西柏林。不可避免地培植了一种社会、政治性的隐喻,《通往自由的通道》叙述了柏林墙建成之前的几年东德人是如何生活的,柏林墙建成之后他们又有一种怎样的感受;而那些成功逃到西柏林的人,他们不惜耗费生命,也要试图为东柏林的家人争取自由,这本身为影片渗聚了力量,它是一种价值性的宣言,融入每一个画面,无时无刻地控制着影片的情绪和节奏。所以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看起来从容不迫,而同时像一张拉开的弓,绷得紧紧的,它释放出来的是粘胶,固定的是观众的目光。它太让人惊讶了,当它结束的时候,它的确让人诧异不已。导演是罗兰·苏素·里希特,他的代表作还有《真理之后》等。

 短评

TAT

5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而东德这边戒备森严,危险时刻相伴……

8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看的版本太差。。。。

10分钟前
  • Hom
  • 推荐

1989年发生了很多大事,11月9日柏林墙倒塌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情。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从来都是无法隔绝的。展现那段黑暗的日子,让纪念更有意义。

15分钟前
  • 妖娆猫
  • 力荐

自由很重要啊

18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6分,题材不错,但不用拍3个小时吧,有些冗长,有些地方过于煽情。再者士兵互相都不认识的?最后冲突时,东德的军官那么笨还冲在最前面等着被生擒?西德这边上来庆祝怎么一下子跑出那么多记者?为了戏剧冲突而失去合理性就适得其反了。

21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确实,有点漫长

26分钟前
  • walkerace
  • 还行

刚开始的时候:你留下,你和亲人朋友在一起,你没有自由。你离开,或许会死亡,也没有了亲人朋友,但是你有了自由。后来,奔向自由的人们,开始拯救更多的人离开牢笼脱离苦难,这总归是美好的。

31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推荐

把对《气球》的短评改一下。有人说:那一年,Berlin wall倒了,我们的wall晃了晃,比原来更结实。后来,又有人说:The yearning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is their goal.那么我想问,如果真正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不用费劲扒拉搬梯子,不用胆战心惊坐气球,不用千辛万苦挖地道。只是想去往想去的地方,只是想说想说的话语,很难吗?

3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1989年,在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伯恩斯坦在勃莱登堡率领世界上最大的交响乐团组合,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纪念这个历史时刻。

39分钟前
  • 只有霸王
  • 推荐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约翰·肯尼迪

41分钟前
  • 半路
  • 力荐

导演对电影节奏的控制极佳。

4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义人

47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力荐

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会让亲人朋友互相出卖;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会让人们赌上性命来换自由。

52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导向性太强了。但作为一部两个半多钟头的电影,节奏的掌握实在无懈可击

56分钟前
  • yanagi是只
  • 推荐

7/10 美蘇冷戰‧柏林圍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vs.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57分钟前
  • Kerdia
  • 推荐

8.2;人性总要高于政治才对

58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被高墙阻隔起的情感转化为对自由的追求,在这以生命来作冒险的逃亡过程中,一对恋人一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带给了另一个人心中永远的伤痛。那只是千千百百个这样的故事中的一个。

1小时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在60年代中期,柏林墙附近有数十条隧道,有些成功了,有些挫败了,没人知道总共有过多少隧道。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那些隐形的墙,要如何越过呢

1小时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