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巡

HD中字

主演:马丁·弗瑞曼,艾米莉·霍尔姆斯,伊娃·柏西斯托,乔迪·梅,托比·琼斯,乔纳森·霍姆斯,迈克尔·泰根,凯文·麦克纳尔蒂,阿加塔·布泽克,娜塔莉·普莱斯,菲奥娜·奥肖内西,Reimer,van,Beek,Robert,Zalecki,Kacper,Kasiecki,安娜·安顿诺威兹,马修·沃克,克日什托夫·皮耶钦斯基,乔纳森·扬,安德烈·瑟韦林,迈西·扎科斯西尼,克里斯·布里顿,迈克尔·卡尔金,乔胡姆·滕哈夫,杰拉德·普伦科特,艾德里安·鲁基斯,亚当·科茨,Rafal,Mohr,马切伊·马杰斯基,Grazy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夜巡 剧照 NO.1夜巡 剧照 NO.2夜巡 剧照 NO.3夜巡 剧照 NO.4夜巡 剧照 NO.5夜巡 剧照 NO.6夜巡 剧照 NO.13夜巡 剧照 NO.14夜巡 剧照 NO.15夜巡 剧照 NO.16夜巡 剧照 NO.17夜巡 剧照 NO.18夜巡 剧照 NO.19夜巡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不是艺术选择烘托苦难者而是人民偏爱戏剧化

1.看这片的两个理由:①MF ②因为曾经见过一幅复仇者版本的《夜巡》封面从而对名画《夜巡》有了莫名好感,我也是不能好了。

2.看完后才发现导演是彼得·格林纳威,不愧是他最好懂的一部啊……

3.看前大约知道下伦勃朗生平吧,不然真的理解困难。

4.为了致敬“伦勃朗光”和他画作里饱满将溢的戏剧性,全片基本都是45度斜向明暗打光和仿舞台剧的布景,就是这个feel!就是这么屌哦~

5.格林威尔那近乎自虐的科班出身背景,也就难怪那神叨叨的台词了,MF的台词功底和表演力都不错。全片有明确的前后呼应来暗示伦勃朗注定大起大落的一生,也有“红衣君”作为线索人不断说些近乎跳脱时代背景的台词来引导观众,老实说完全看不懂只能说你就不适合看这个逼格档次的片。

6.你和艺术家讲什么节操呢对吧,他们的滥情就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7.最喜欢的几幕剧:
   A.前后呼应的两场羞辱,暗中冲出的人群马匹嘈杂,散落四处的台词和被践踏的伦勃朗,一场是梦魇一场是现实,人生得意时只知道诡辩色彩的份量,当落入低谷,面对抛弃,才会真正呼号出“黑暗的真谛”。
   B.Saskia死去的那一幕,画家独自低头临摹死去的妻子,质问为什么你能在我的画中呼吸却在现实中死去,下一幕直接切到瑟缩在送给妻子的毯子里发抖,实在我见犹怜【喂】之后紧接着下葬,三幕连得不错。
   C.和Geertje 的几场肉戏不错,堕落,性张力,艺术家特有的轻狂与错乱,以及现实崩坏后的无力愤怒,MF伦勃朗那软软的小肚腩和做爱都不忘脱的蕾丝边袜子让我……2333333333333,有一幕Geertje一边诉说自己的身世一边上伦勃朗,看得我真是……导演还专门给伦勃朗单独颤动翘起的左脚打了亮光,也算用心良苦了。
   D.火枪队里两人去找那个被毁容的姑娘,那里的戏剧冲突处理得很刺人,虽然是个过渡情节,但让我印象深刻。

8.最不喜欢的设定:
   关于画作的审判都不拍了,何苦要把女仆那段拍上。拍就拍了,那段关于“一只眼睛正常一只眼睛弱视”的台词总觉得是在黑伦勃朗特殊的明暗处理,导演你怎么想的(。

9.潮爷你那个白飘飘的衬衫下面是不是从来都不穿裤子?

10.《夜巡》在火枪队面前展示出来的那一幕戏剧处化理非常赞,而且是未裁剪的大版面画,算是还原历史,但是就我搜的资料来看,有传《夜巡》本来是白天的场景,被烟熏后才成为暗色调,但是考虑到为了贴合主题(伦勃朗叩问了两次‘哪里有光,我只看到黑暗,我瞎了’),所以没有采用这一说法,直接让画作以暗色调问世也可以理解,所以烟熏这个到底有没有真实根据?


总之对导演粉或者演员粉,推下这片。



================================
附:伦勃朗艺术年表

  1568-1648年 荷兰(即尼德兰联邦,荷兰只是联邦七省之一,不过多数以荷兰

  称之)与西班牙进行 “八十年战争”,尼德兰联邦共和国独立。

  1602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在荷兰各城市成立贸易分公司,公司拥有的船队驶往亚洲国家购买香料、瓷器、昂贵的衣料和其他货物。

  1606年7月15日 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在莱登诞生,是哈曼•赫利之子 凡•莱茵(Harmen Gerritszoon van Rijn)与奈尔根•威廉斯之女 凡•舒德布鲁克(NeelgerWillemsdochter van Suydbroeck)的第九个孩子。

  1609-1621年 因“十二年休战”,荷西八十年战争中的和平时期。

  1613-1620年 伦勃朗在莱登拉丁学校就读

  1620年 伦勃朗在莱登大学注册,可是没有选课。

  1620-1623年 伦勃朗师从莱登画家雅•斯瓦宁堡(Jacob van Swanenburgh)习画。

  1621年 西印度公司成立,在北美、南美与东非各城市进行贸易。

  1624年 伦勃朗在莱登拥有了目己的工作室,与画家朋友约翰•里文斯(Jan Lievens)交往密切。

  1625年 伦勃朗前往阿姆斯特丹跟随画家彼得•拉斯特曼(Pieter Lastman)见习六个月 1626年,伦勃朗完成了在阿姆斯特丹的学习,回到莱登,成了一位职业画家——他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开始接受定件,招收学徒。这一年,他创作了《多比与抱羊羔的安娜》。

  1628年 伦勃朗收到了第一批学生。总督弗瑞德利克•汉德瑞克(Frederik Hendrik)的秘书、收藏家康斯坦丁•霍伊根斯(Constantijn Huygens)拜访伦勃朗和里文斯的工作室,对他们的作品大为惊叹。

  1631年 伦勃朗与阿姆斯特丹的画商汉德瑞克•凡•伍伦柏格(Hendrik van Uylenburgh)接触。他在阿姆斯特丹停留的时间愈来愈多愈长。

  1632年 伦勃朗创作他的第一幅团体肖像画《杜普医生的解剖课》。

  1632-1646年 伦勃朗为总督瑞德利克•汉德瑞克画了一系列《基督受难》的油画

  1634年6月22日 伦勃朗与汉德瑞克•凡•伍伦柏格的侄女莎士基亚•凡•伍伦柏格 (Saskia van Uylenburgh)结婚

  1635年 伦勃朗与莎士基亚在阿姆斯特丹“新靶街”(Nieuwe Doelenstraar)赁屋而居。他们的第一个儿子伦巴托斯(Rombartus)出生,十二个月后夭折。

  1635年-1636年,创作《画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亚》油画,伦勃朗把自己打扮成古代的贵族。

  1636年,他创作了《下葬》一作,这件作品集中体现了伦勃朗悲剧性的现实体认,以及坎坷的朝圣心路,

  1637年 伦勃朗与莎士基亚迁居到阿姆斯特丹的阿姆斯透河内区的舒克尔巴克来宅邸

  (Suyckerbackerij,此幢房屋名称荷兰文意译为“糖面包坊”)

  1638年 女儿柯奈莉亚(Cornelija)出世,活不到一个月即死亡。

  1639 年 伦勃朗花1 3 0 0 0荷盾买下了位於阿姆斯特丹“圣•安东尼布瑞大街”(StAntoniesbreestraat)的一幢房子。伦勃朗获得画≤夜巡》的委托书。

  1640年 第二个女儿诞生,仍命名柯奈莉亚(Cornelija) ,只活了几个星期。

  1641年9月 儿子泰塔斯(Titus)出世。

  1642年 伦勃朗完成《夜巡》,莎士基亚因病于6月14日 去世,埋葬于“老教堂”(Oude Kerk) ,年仅29岁。吉尔蒂•迪克斯(Geertje Dircx,住进伦勃朗家里照顾提托斯。伦勃朗很快与她有了关系,后因吵架分开。

  164年7 亨德丽吉•斯多芬(Hendrickje Stoffels)住进伦勃朗家担任女仆,变成了伦勃朗的新爱人。

  1648年 与西班牙恢复和平关系。水坝广场(Dam)上兴建新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厅。

  1650年 伦勃朗得到批准把吉尔蒂送到高达市(Gouda)的一个妇女收容所。

  1652-1654 年 第一次“英荷战争”(Engels Nederlandse Oorlog)。

  1653年 瘟疫在阿姆斯特丹曼延。伦勃朗陷入无法支付房子贷款的困境。

  1654年 伦勃朗与亨德丽吉巧生下了一个女儿,被叫做克莱利亚(Cornelia) 。

  1655年 水坝广场上新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厅落成。

  1656年 伦勃朗无法支付银行贷款,荷兰最高法院定判他破产。“倒闭部”(Desolate

  Boedelskamer)派了一位职员整理出了一份他的财产清单。

  1657年和1658年,伦勃朗的家产被两次拍卖,他所精心收藏的荷兰、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蚀刻画被全部拿出来拍卖,这些花费了三万多盾的艺术品是拍卖得原价的七分之一,而房子卖出了一万一千盾。

  1660年 伦勃朗、亨德丽吉、泰塔斯与卡奈莉亚住到阿姆斯特丹“玫瑰道”街

  (Rozenqracht)的一幢租房里。亨德丽吉与泰塔斯合开了一家画廊。

  1661年 伦勃朗为新阿姆斯特丹市政厅创作了一幅大画《克劳狄西维里斯的反叛》(De

  samenzwerinq van Julius Civilis) ,城里有权势者反对这幅画悬挂在市政厅里,于是

  束之高阁。

  1662年,伦勃朗获得一个订件,那是一个朋友介绍的来自纺织商会的群体肖像画《布商公会稽查官》。

  1663年 瘟疫再度侵袭阿姆斯特丹市。亨德丽吉去世,埋葬于“西教堂”(Wester Kerk)。

  1665年 伦勃朗制作他最后的一幅蚀版画<扬•安东尼德斯•凡•德•林登医生〉(de arts JanAntonides van der Linden)的画像。

  1665-1667年 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

  1666年 伦勃朗创作《犹太新娘》(Het joodse bruidje)。

  1668年2月28日 泰塔斯与玛格达列娜•凡•罗(Magdalena van Loo)结婚,两个月后泰塔斯去世,埋葬于“西教堂”。在1668年到1669年间,创作出感人肺腑的《浪子回头》。

  1669年 玛格达列娜•凡•罗生下一个女儿提提娅(Titia)。伦勃朗画了最后一张自画像。

  1669年10月4日 伦勃朗逝世,被埋葬在“西教堂”,享年六十三岁。

 2 ) 《夜巡》

影片叙述的是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夜巡》的过程。

《夜巡》是伦勃朗的代表作。曾被列为和《蒙娜丽莎》、《宫娥》齐名的三幅伟大作品之一。

《夜巡》是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民兵射手会成立五周年所创作的。在荷兰,很早以来就有请画家画集体肖像画的习惯。画中人物都是自己凑钱,平摊费用,留一张集体英姿。在伦勃朗之前,许多荷兰画家也为各色人等画过集体肖像画,画中的人物多是像咱们现在拍摄的合影照片,整齐划一,正襟危坐,表情木讷,似乎刚开过追悼会回来。到了伦勃朗这里,则一改以往的风气,在构图、光线、人物排列和表情上有了创新,伦勃朗除了忠实再现当时的景况之外,还力求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光辉。于是后来的人们在这幅戏剧性的光影中,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场景、服饰、人物相貌,还看到了画面上不同人物的灵魂。

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在这幅宽约4.4米的巨作前,看着画中每个人物不同个性的生动表情,对它有了不同的解读。而影片对于这幅杰作的诠释,倒是十分的新颖。将它看做是对一个阴谋的揭发。影片是这样推理的:在画作创作过程中,作为中心人物的民兵队长,突然遭人暗杀,而民兵中的许多角色,多有劣迹,同性恋、恋童癖和虐待狂掺杂其中。伦勃朗从当时的蛛丝马迹中,断定这是一场集体谋杀,于是他在《夜巡》中,赋予了画中人物各种怪异的表情,在手执枪支的三个人中,画出了装药、击发和清理枪管的全过程。在阴影中一支蔑视的眼神更是耐人寻味。就这样,《夜巡》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戏剧性的素材,而戏剧性则是文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影片还表现了伦勃朗的情感历程。伦勃朗的结发妻子萨斯基亚是他的忠实伴侣,两人相知相爱心灵相通。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岁时因病去世。

在病中,萨斯基亚问伦勃朗:“在这间大宅院里,仆人多得是,还有财富。可是,你快乐吗?”

伦勃朗回答:“一般。因为你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萨斯基亚:“如果我死了呢?”

伦勃朗:“你不会死的。”

萨斯基亚的去世,对伦勃朗是极大的打击。也是他看待世界的一个转折点。使他用更加真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他说:“我看着黑暗,注视着黑夜。”这使他的画风也有很大的转变。许多画作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从他的自画像中明显的看出来了,从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沉稳忧郁。从对于服装的细致描绘转到了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探索。

影片接下来描述的就是伦勃朗的两个情人。在伦勃朗陷入丧妻之痛的时候,遇到了海尔洁,她是家中的女佣,也是一个荡妇。她攀附伦勃朗,更多的是看中了他的名望和财富。力图填补空虚的伦勃朗,沉溺在与她的暧昧关系中。直到他遇到了心上人韩德丽嘉。她即纯朴又有气质,多亏了韩德丽嘉的贴心照顾,才使得伦勃朗在订单锐减穷困潦倒之时,有一个还算圆满的归宿。

伦勃朗的画作很注意光线的运用,自创了“伦勃朗布光法”。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更像是戏剧中的场景。印象中在他之前的卡拉瓦乔同样重视光线的使用,只是卡拉瓦乔的光线对比更加强烈,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当然卡拉瓦乔的画作也多是表现这种残忍的题材。伦勃朗相比之下,稍显平和和真实。给人感觉更好的是以后的印象派作品,完全的自然光,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梵高。不过,毕竟伦勃朗是在当时的美术领域中开一代先河的大师,我们不可以超越时代去苛求他。

《夜巡》毫无疑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我本人更喜欢他的肖像画。

看完了电影,我自然不能同意影片编导的观点。伦勃朗不是福尔摩斯,没必要在费尽心力创作《夜巡》之时,还充当业余侦探。可话说回来,事情毕竟已经过去四百多年了,那时候人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谁能说的清楚呢?借题发挥大胆想象未尝不可。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借此我也可以欣赏到那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情,是个好事啊。

这部影片似乎是一部诗剧改编过来的,道具布景都在一个舞台上展示。台词也十分夸张冗长,不说人话。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很不习惯。看着看着,渐入佳境。编导很用心,每个场景都像是伦勃朗的一幅画作,使用了伦勃朗布光法,光线多是从左上方45度角照射下来。编导细心的融入了电影元素,如窗户上向下滴落的雨滴,野外晴空下的步枪射击等等。

伦勃朗由英国演员马丁·弗瑞曼饰演。将伦勃朗情感丰富和意志坚定的性格表现的很好。亦戏剧亦电影的分寸也拿捏的很准确。

影片中,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看不起磨坊主出身的伦勃朗,嘲弄般的问他:“你是绅士吗?”伦勃朗回答:“就算不是,我也会画绅士,这就是绘画的本质。”

时至今日,谁还能记得那些平庸的上流社会的精英们?而伦勃朗却永远不朽。

本人评分:6.5。

 3 ) Nightwatching 夜巡林布蘭 觀影note



0
去了真善美看電影
來的人稀稀疏疏約莫十一、二個

和認識十年
八年未見的朋友一起看電影
奇怪的是
兩個害羞的人
竟然一點都不尷尬

1
畫面一開始
我就被格林納威嚇到了
一個畫家被羞辱的場面直逼而來
破敗的裸體及流血的眼睛

(有一匹馬直接衝進畫面,踏過床,再衝出去)

2
流血之後
畫家的呼喊十分重要
他是在對「我」呼喊
因為是在電影院看的,記不全阿
誠徵本段台詞

3
原來是一場夢靨

4
同樣的話及畫面
也出現在片末
好像通關密語
把電影打開關上

(這次是真的)

5
格林納威無疑是一位極注重形式
做作的導演
但我喜歡她的做作

6
畫家懷疑自己失明時
對顏色的詮釋頗有趣
除了一堆好玩的碎碎念

導演直接把那個顏色放進畫面中
好像在劇場
有一個手動燈光設計
完全無視「現實」
個人覺得很好笑

7
框架
我看到電影裡
有一個又一個畫框
電影螢幕也是一個框

8
畫家的三段戀情
用近似舞台上演員對觀眾告白的方式演出
他和他的情人並排,面對觀眾
畫家為主要敘述者說出他們的故事
情人輔以部分台詞及動作

9
畫作像是劇作
紅衣男子是個有趣的敘事者
他為觀眾明白揭露畫家意圖
雖然大家都知道了
但他又添進去一些東西

10
畫作裡的那一個眼睛
是畫家的
他把自己擺進去自己的畫裡面
這是一部關於「看」的電影
片名Nightwatching
Night-watch-ing
畫家看他的模特兒
看事情的真相
看人內心的黑暗
看自己的良心
也看那些看畫看電影的人
他站在真相那一邊
我們呢?

11
那座孤零零的床(在郊外的那個桌子也是)
無疑是最顯眼的道具
畫家的愛與慾
旁人的介入與視若無睹
在在產生不協調的空間趣味


12
頂樓也是重要場景
天使、鴿子、鐘聲
處女、非處女
上升、下降
生與死

13
畫家攜帶產後身體不好的妻子
到外頭(野餐?)

後頭的一群乳牛在畫面進出很有趣
這個場景很美,有牧歌的田園風味

14
畫家妻子死亡時
畫家因為過度悲憤而往下跳
嚇了眾人一跳,也嚇了觀眾一跳
結果只是跳下一個池子
有水的池子
(好奇怪阿)

15
演員表演特出
特別是畫家及畫家妻子

但總覺得自殺的少女不夠年輕

16
導演擺演員像畫家擺演員
導演調控光線像畫家調控光線

17
細節太多
看一次絕對不夠
尤其是
認外國人的臉孔有障礙
漏了更多東西

 4 ) All world is a stage

我原先只是一个在豆瓣上潜水的人。
这是第一次想上来写点东西,只为了你,夜巡。忍了三天没有忍住。

记得刚回学校的时候看了《Anna Karenina》。我之所以给五星是因为她的舞台背景和长镜头转换。
在我看来,这两样很考验舞台设计和灯光布置。虽然演技不出彩,但是还是有唯美流畅而不乏节奏紧凑的感觉。
把电影放在一个小剧院里,既有了社会舆论与真实场景的双关用意,也避免了大场景下容易造成的混乱迷失。
反正故事本来就是虚构的不是吗?

然后我看到了夜巡。
简单的几个场景,一张大床,几个画架,一片屋顶,参差长廊,一个宴会,还有瓶瓶罐罐整齐地排列在空旷的地板上。
镜头只在舞台范围内伸缩转角,和围绕。
仿佛在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哪里也没有去。
Caravaggio的光线忽明忽暗,从他为巨制选角,到给各位士兵服装搭配,到所有的颜色和画面构图都在重述着巴洛克的华丽厚重,继承着Rembrandt遗志。
就连他给Saskia买到土耳其地毯时,那草地背后帘挂的衣单透出的逆光,也带着Rembrandt特有的温柔和一意孤行。

这样的摄制些许有像传统昆曲越剧剧目的录制,从一而终一个镜头基本固定在单调而不变的正前方,难怪评论里会有其他人觉得困乏。
从前我也会觉得枯燥和过时,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看到《五女拜寿》用歌舞剧的方式拍成电影,或是看到《牡丹亭》设景在园林之中时会有一份激动。

但是夜巡还是多了一些变化的。让我感觉就像一个躲在他们身边的鬼魅。
他们的故事在他们之间上演,与我无关,而我这个看客不过是在暗处默默地旁观着。
而当Rembrandt告诉你他和Saskia,和Hendrickje,和每一位姑娘的故事的时候,
他们就这么肩并着肩,面对着你,缓缓地诉说着,不时的嬉笑逗闹。你会不会会意一笑,然后忽然觉得其实你也一直在那里,不曾离开过。

也许是因为年初在荷兰亲眼见过原作的关系,无论故事是否成真,我依旧感受到了Rembrandt的构图的不羁和对色彩的敏锐。
Goya说过,万幸的虽然他耳朵聋了,但是还没有失去眼睛,因为那是上天对画家最残酷的惩罚。
如果Rembrandt真的是因为这样的故事而掉进那Painted darkness,我会真的感到很抱歉。

 5 ) 后人表述前人,活着的激情,让人羡慕

喜欢画面,喜欢人物含着的激情,喜欢一群人之间的互动,所以我喜欢这部电影。

开片夫妇两和我的对话,觉得亲切极了,选角选的伦勃朗,也像伦勃朗,莎士姬亚的选角,我觉得审美有点太现代了。其中很多出现的人演员和打扮,在伦勃朗的画里能够找到,亲切又给我恍如隔世的感觉。

我过得很死寂,就很羡慕他们充满幻想的片段,一块毯子给他们一群人的想象,带轮子可以拉来拉去的床。至于贵族的对话,提了多少人名,以及剧情,我不关心,只是喜欢他们的那种活着的状态,今天的人也好,艺术家也好,有几个是活的那么有力的,人应该是那样活着的。又或许这就是后人创作下的区别。

 6 ) 人间奇迹

我是一点不想去说这姓叶的,什么叶俊,叶青之流有多坏。

然后那个李芸,曾🐶有多坏。

还有这两个老东西。

哎。

我怎么跟这些人搞到一起弄这个了。

都他妈地想来压老子,呵呵呵呵

李慧,付家亮

还有什么张国辉,常国振之流

我根本都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孤胆英雄

 短评

拍得漂亮,只是拍得漂亮,但拍得真他妈漂亮

2分钟前
  • 奥维尔的金色麦田
  • 推荐

印象比较深的是布景,其他不太记得了,枕边书会好一些应该

5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看的版本不高清,惭愧

6分钟前
  • 阿尔法
  • 还行

3.5 这导演把戏剧化的艺术玩的很讨巧,所以觉得缺了点什么,要不是有Freeman撑台谁能忍受一部2个多小时的N多贵族大联欢。

11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导演风格依旧,但是不太好看。

16分钟前
  • 僵尸不美
  • 还行

戏剧与电影的试验

19分钟前
  • wintery
  • 推荐

阴影和色彩,非常地漂亮。

22分钟前
  • 赵天霸
  • 力荐

我爱话剧

27分钟前
  • 吴伟旻是烂番茄
  • 力荐

只能说我不理解,OST不错

2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影片本身就像一场话剧,比较夸张,充斥着大量的台词,看着有些累。

32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红色对盲人摸起来很厚重、娶经纪人的表妹做老婆、屋顶上的送子忧郁女孩、夜巡背后的民兵火枪团谋杀指控、裆部的手掌阴影和私生女暗示、一只眼弱视、舔舐覆血眼睛的女仆、加尔文宗、令画中人做俗事好似演员假装不被注视、对荷兰而言太过陌生创新的戏剧效果。以黑暗绘光明,对光的人工操作。

34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如果要在油画和电影之间找到勾连的支点——这显然还是不够的~ 不过,总归还是喜欢的~

37分钟前
  • Maryjanesue
  • 推荐

29-3-2008 3:00pm cityhall

42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以舞台剧的手法做电影。画面、光影、极尽伦勃朗。17世纪荷兰绘画的精美再现。

4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Amazing

46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 =格林納威的電影真的不好懂。。聽說這已經是他最好懂的電影了。但是我也還是不大懂。。。 anyway~這是一部感覺像舞台劇的傳記電影,記述畫家倫勃朗的職業生涯。雖然整部電影看不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但是還是覺得超級好看的。。臺詞和攝影我尤其喜歡

50分钟前
  • MsLion0731
  • 力荐

2.5 「我在注视黑夜」本应是精彩纷呈的人物列传,却沦为导演的自呓之言,节奏性逐渐消亡,线索随之纷繁且迟缓;也许导演未曾意识到,《夜巡》之美从不只是站位与光线的超前概念,或个人命运沉浮之嗟叹,更胜在一份优雅的嘲弄姿态,一份归于时代队列却宛如遗世独立般醒于浊世的悲怆。

55分钟前
  • ChrisKirk
  • 较差

其实《夜巡》这幅画,是一个讽刺的故事 当时作画时是太阳正午 画家想表现的是一群军官整装视察的情形,晚年伦勃朗潦倒失意 无心保护画作,所谓夜巡就是画质久未善存而发生变质之后的效果 白天的视察就是变成了夜巡了 哈哈 有意者可以翻阅西方美术史 伦勃朗篇

60分钟前
  • 明月隐山
  • 还行

画面很好,布景精致,每个画面截下来都很像是伦勃朗笔下的,所以必须要看清晰版本的!由于文化差异和对艺术史的浅薄了解,对于絮絮叨叨表达方式不感冒,所以还是不敢说看懂了。

1小时前
  • 半透明
  • 推荐

就像快结尾时候的台词说的,格林纳威想把伦勃朗的画转换成戏剧(舞台化的布景和非自然光源),但是大量的人脸特写扼杀了这种可能,频频打断戏剧感。多到脸盲的角色也看得难受

1小时前
  • 膏智活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