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少年

HD

主演:李振铭,崔瑜娜,彭飞,刚延明,魏书钧,高阳,赵力华,许清,王春飞,夏海涛,娄振,王大印,冷雪飞,付吉婷,李艳菊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延边少年 剧照 NO.1延边少年 剧照 NO.2延边少年 剧照 NO.3延边少年 剧照 NO.4延边少年 剧照 NO.5延边少年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

电影评论课放映的《延边少年》在我看来是一部以静谧的反叛与无声的寂寞为主题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破烂的棚子下三三两两老人在打麻将,时不时的咳嗽声与几句朝鲜语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一个少年正处于他们中间,了无生气。这也正是导演的创作灵感所在——在逐渐成为空心村的延边,这个不会安于现状少年他在想什么?他会烦恼什么?他会做什么?

《延边少年》想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对程式化的反叛,想摆脱旧秩序的牢笼与孤独,想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又无所适从。影片中多次出现少年只身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穿行,正是这个镜头的出现将少年的孤独与闯荡的心展露出来。开头影片里詹森主义的安排也颇具意义,让观众看出宿命中的生命力,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去往镇子上找父亲,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为她推海盗船转起来。他们都是没有希望的人,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第二天少年在去寻找爸爸前看见了那个昨夜和他前行的女孩,他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没有行动,女孩在美甲店前喊口号,也许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但透过这个可以看到女孩同样被困在生活的枷锁里,为生活而生活。在找到父亲之后,他诉说了想要去韩国的想法,而片头中站在车斗里驶离村子的男孩就是少年口中那个去往韩国的小胖,父亲给他的答案是花更多的钱去汉族学校。在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一阵熟悉感袭来,其中还夹杂着厌憎与感动。

影片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驶去,我们不知道他要驶去哪里,也不清楚他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也许后来的他们逃离了县城,去往了更大的天地,一个更荒诞的所在。我们无从而知,但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存在,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无助地望着大地的一片荒凉、生活的一片荒凉、希望的一片荒凉,没有明天。

 2 ) 少年不知愁滋味 ——《延边少年》影评

延边少年,是一个“边缘人”。

更为准确的说,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处于边缘地区的边缘成长时刻的边缘人。在延边,一个在中国的边境的小城和一个处于青春期,在少年和成人交汇处的男孩,有着一个去韩国踢球的边缘梦想。他仿佛和所有人都存在一种真空的隔膜,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之中的莫尔索一样,一种疏离感和无法交流感总是萦绕在他的周围。单就故事设定而言,我能看到导演对于这个人物和环境的设计感,但是边缘设定在全片来看总有一种刻意之感,简单概括来说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感。

首先,从人物欲望而言,男主热爱的踢球和摩托车都是典型少年特征。但是从全片来看,去韩国踢球的梦想交代的不够充分,在故事一开始的部分,男孩在边境送别完朋友后一个人默默踢球,随后不久就和足球再无联系。虽然和篇幅受限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结尾的时候也因为初始动机的梦想不够强烈使悲剧感极度弱化,也就造不成对于男主在边境被拦下的无力感的合理性。相比于这部电影,《狗十三》在欲望的冲突制造上会更为真实合理,价值观层面两代人的不同认知以及生活层面上一只狗引发的矛盾冲突,是互相联系且互为补充的。但是在《延边少年》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对成人世界的碎片化理解,比如美甲店早起的口号和爸爸喝醉之后说的“五万送你去汉语学校”这样的话语,虽然在结构上承接作用,但是从人物角度来说,会有些许片面和过于直接。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的人的出场,功能化强于叙事性,从细节角度来说,由于缺少人物欲望和性格的展现,也更多的只是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而没有树立主流的世界是如何,从而突出少年的边缘感和孤独感。

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全片所有成人形象都没有正脸,在导演刻意的大光圈之下,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人大部分时间也都处于模糊之中,这种风格化的摄影处理代表了少年看待世界的角度,在他心中的世界是自我的,但是导演对于少年的认知视角也是有距离的、客观的。比如在全片之中,虽然大光圈的摄影之下,但是全片没有一个主观镜头,全部是客观视角的大景别长镜头,试图尽量真实的还原真实静默的世界。我很喜欢里面的长镜头,其中最喜欢的两个一个是游戏厅里面两个人一起玩赛车的场景,在玩的过程中,暧昧在两个人中发酵,又被随后的车坏了的事实所击碎,这种无力感实际上是全片中最为真实也最有意思的一点,可以说,这个车也和男主之前的摩托车相联系;另一个是海盗船上,两人男主用人力推动船,在船上两个人聊天的场景。这两个镜头最有意思的都在于画面内部的动感,其实可以象征在平静的镜头之下,两人漂浮不定的心绪,暧昧、迷惘都通过这样流动诗意同时具有韵律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了。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虽然整体结构的剧作上存在一些瑕疵,少年愁中的“愁”并没有很好的展现,但是从个体出发,在电影风格上,对于少年个人的处理还是比较真实。虽然总体来说必须承认和篇幅和角度有关,在15分钟的过程中无法圆满的讲述,但是如果不解释清楚什么是愁,迷惘的少年只会让观众也更加迷茫。

 3 ) 成长的烦恼

身处延边的少年都在想什么?能在想什么?

看着小胖儿坐着车高兴地离开延边去了韩国,身边的老人讨论着自己日渐虚弱的身体,他好像想到了什么,毫无疑问,他也不喜欢这个地方,而从这一点似乎能看出,这个孩子,绝不是普普通通、安于现状的人,这个时候,就埋下伏笔:他,也想去韩国,或者说,哪怕不是韩国,他想逃离……影片一直没有将这一点点出来,而只是通过“找爸爸”这一情节不断暗示,使观众思考甚至迷惑,在只有15分钟的电影里,他到底找爸爸干什么……

可在这一过程中,却奇妙地遇到了美甲店店员,若仅把她当作一个同龄人来看,能看到的是,在这个环境下,在这样的年龄,同样对生活有所期待却又无奈的年轻人,在舒适的夜里的一次聊天,将这个女孩的内心世界也展现出来:她,也想去韩国。可影片也没能让她如愿,偏偏让观众看到,第二天,她依然做着无聊的工作,而她,是那群人里最精致的人,精致到好像她才不该属于这个地方,可就是因为这样,才更令人感到悲哀……若将她看作一个异性,影片就这样巧妙表现了少年在这个时期,对于异性的好奇,他看到了她化妆,和她一起玩游戏机,莫名的情愫在他们之间蔓延开来,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游戏机坏了以后,氛围一下被破坏掉而产生了失落与尴尬,这种美妙的感觉与好奇,真是过了那个年纪,就再也不会有的一种感受。

而当他过了一夜,还是急着等在摩托车店门口,终于见到了父亲,将想去韩国的愿望说出,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他没有反驳,可能因为他已经不知道第几次被拒绝了,他只是默默离开父亲,然后不情愿地说,回家看球……

我最喜欢他离开摩托车店后,骑着摩托奔驰在路上,没有什么表情,只是跑着,可你分明能感受到,他在想着什么……这一个长镜头后,影片给了我们解答,他就骑着他的摩托,也许是不自觉,也许是下定决心,就这样单薄地来了……这时,导演也没能让他如愿,尤其走到这里,在别人的口中得知边境封锁,他没有说一句话,却分明失落,好像刚刚飞起来,就又一下子被拽了回来,但他又好像释然了,习惯了,没有什么情绪起落,就还是那样满带忧伤地回去他原本的生活了。不免让人唏嘘,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常常表现出矛盾的一面,常常无可奈何……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似乎生下来就能够接受身边的一切,这也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根本就不是那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我喜欢称之为韧性,我也觉得,但凡少一些些这种倔强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过得有多辛苦……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候,生活,或者说日常,是无聊、无趣、灰色的,就像影片中一样,我们没有那样灰色的城市,却分明有同样灰色的心,随着长大,真正还能享受生活的人,还有多少呢?就好像小的时候不知道大人总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们说,小时候是最幸福的了,那个时候不懂,常常觉得长大了能有什么烦恼,经历了也许才知道,会有我们真的当时想也想不到的烦恼等着我们,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曹保平导演热映的《狗十三》,将这两部片子联系起来,我想说,我们成长,就是不断处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矛盾、打败不幸福感的过程。我始终觉得人生的主基调一定是悲的,比如我们处在成长的路口,我们总是有很多很多的期待,可我们总是会发现,自己说到底,就是一个普通人,对于未来充满期待,却更多的是迷茫,而我终究觉得,一切经历都很宝贵,没有过不幸福,就很难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模式与节奏,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将一切都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也算没白经历这一切……

 4 ) 你无法阻止少年们往前冲,因为他们听不见

荒凉的村庄、破烂棚子下老人们在打麻将、年轻人往外面的世界跑、孤独的少年不知所措地目睹这一切……这是《延边少年》的开头,清冷荒凉的画面质感为全片定下基调,正如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的开头,总是孤独寂寞而又迷茫无知的。


片中的延边少年因小伙伴小胖离开村落前往韩国去发展而受到触动,从村里跑到城里去找父亲,请求父亲也送自己到韩国去发展。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总是独身一人,随后遇到了美甲店的小姑娘,一同踏上旅途。这样一个短小的故事,却将一个少年关于成长的内心烦恼展现的淋漓尽致。少年的烦恼来自于其想要逃离原本的旧生活,到大世界去闯荡,却又因为父权的阻碍而不得。

少年在前往城市“寻找父亲”的过程中,透着一股无力感。他晃晃荡荡,不知道目的地在何处,无人引导无人关心。他有着无限的热血与活力,却无处发泄,只等着被空旷的小镇蚕食殆尽。在小镇的每一天,都是没有明天的。在这样的小镇里,少年们只能独自野蛮生长。于是少年想要逃出去,逃到更大的世界去——他想去韩国,除了便宜,抑或是因为他热爱足球。延边的足球氛围其实也很浓厚,但韩国的足球相较于中国,发达与专业得多,所以他幻想能去韩国大展拳脚,闯出名堂。少年在美甲店遇到的女孩,也是个不甘寂寞的少年。她青春靓丽,热爱唱歌,不想要自己的青春在小镇里空耗,觉得自己也能去大城市(韩国)做一个明星。

然而,不管少年们想要去韩国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总想要往外跑的,这是一种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每一个人的少年时期,总是充满着对未来的无限幻想,拥有着无限的热情。少年们想要往外跑,即使不知道远方是什么,即使不知道出逃为何,即使他们无知且无助、不知所措,他们仍想要去见识更大的世界。少年们莽撞却勇敢,无知却坚韧。正如宫本武藏所言:“谁能阻止少年武士去死啊,他们听不见。”这是人类共同的情绪,是可以引发观众的共鸣的情感点。

故事的最后,少年的父亲宁愿花五万送少年去汉族学校,却不愿意花两千送少年去闯荡,少年只能悻悻而归。这样的决定出于父辈的考虑,他或许是为了少年的前途,少年不得而知。而来自父辈的阻断与拒绝,是少年无法抗拒的,他只能选择后退,回家,回到旧生活。另一发人深思的是,少年在遭遇父亲的拒绝后,靠着摩托车往边境走,想要自己跨越生活的壁垒,却因为边境警察的阻止而终止。此时,因为政治(某种意思上的父权)的力量,他只能再一次选择后退。他骑着摩托继续往前走了,然而他会往哪走,我们不得而知。

少年的烦恼——对旧生活的厌弃、对新生活的向往、父辈的阻碍……或许也是当今大多数少年的烦恼。少年的故事,也正有许多年轻人在经历。导演镜头底下的延边与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他们迷茫与不安,却无人引导无人关注,只能野蛮生长。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背景:延边是朝鲜族自治州,几十年以来延边的年轻人,包括整个东北的朝鲜族,因为母语是朝鲜语,地理上离韩国又近,所以都想去韩国打工与发展,因为哪怕做个服务员,去工作五六年都有在中国工作二三十年的收入。可以说,去韩国发展是很多代东北朝鲜族的共同向往。

前往韩国发展,是东北朝鲜族的民族文化记忆,年轻人们出于各种原因,向韩国走去,只留下疲惫的老人与无知的幼儿在村庄里。这便是如今许多东北小山村的现状,失去了年轻人的村落,也彻底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机会。然而,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大多数年轻人还是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乡,独自去打拼,去承受磨难与孤独。这便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小山村会不断贫弱下去。

然而,这样的现状不仅仅存在于东北延边,事实上在东南沿海的山村里,一样正在流失年轻的活力。福建地区的山村青年,会想尽办法往东南亚、澳洲、欧洲等地方跑,尽管是冒着生命的危险也义无反顾,因为那些地方的工资高,辛苦打拼几年,便能够回家盖一栋体面的房子。

中国的山村正在面临这样的一种困境,那就是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它们不断贫弱与苟延残喘,却无法自救。这种现状值得我们的思考。


整体而言,影片以一种平淡朴素的语调,诉说着一个平凡的少年故事,却在平淡与朴素中,细腻地呈现了一个地区、一类群体的时代风貌。那些关于少数民族的、父子关系的、城乡发展的、人与社会的思考,在娓娓道来中,浸润人心、发人深省。

 5 ) 出走

影片《延边少年》拍摄于中国北方边境的小城,它讲述了一位延边少年一天中的生活片段。影片在一段妇女们的谈话中开始,少年听到了去韩国赚钱这样的字眼,心有所动,随即决定去摩托车店找父亲要旅行费。恰好父亲不在,少年向店员询问父亲的去处,被告知可能在隔壁的美甲店。美甲店的女店员也不知道少年父亲的去向,但有意帮助他一起寻找。傍晚,两人一同在小城里游荡,寻父未果,后来便一起去了游戏厅、游乐园消磨时间。第二天,父亲回到店中,少年与他沟通后未能如愿以偿,便骑着自己破旧的摩托车径直开往边境,无奈刚好遇上禁言,他只好掉头回去。影片也就此结束。

《延边少年》在这十五分钟内讲述的故事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也没有大幅起落的情节,只是平淡如水地展现了少年这一天中的生活画面。然而我在观看中察觉到了许多为人称道的细节,这些细节悄然地揭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就比如,店员嘲讽少年抽烟,并让他不要再骑他的破摩托车了,而少年的态度则是“我的车好着呢”、“别摸我头”这样的话语。这多少反应了少年的离经叛道,与他渴望出走这一点相呼应。再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种种“残缺”:快报废的摩托车、坏掉的赛车游戏机和停电的摩天轮,小城里的一切都散发着残破灰暗的气息,无形中为影片渲染了压抑的气氛。

很显然,延边少年不甘在这样机械运转的生活和残破、看不到未来的小城市一直下去,如果不出走,就会像美甲店老板的口号,“原地踏步走”一样,永远停滞不前,困于秩序的深渊和无尽的束缚。所以,哪怕是摩天轮停电了,他也要手动地将它转起来,哪怕是骑着破旧的摩托车,他也要向边境驶去。少年地离经叛道,事实上是对庸常现实的痛诉,也是对只需捆绑的反抗。

只可惜,影评回归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压抑的结局,少年彼时只是远远的望着边境线,却没能行驶过去。这值得深思。无论是延边少年,还是哪里的少年,有了出走的决心,就是携带梦想的火苗,现实会不断降下冷雨,但我相信,够旺的火苗还是能持续燃烧。

除此之外,影片的意境也是我很欣赏的一点。全片色调偏冷,导演对画面的把握恰到好处,配乐也很应景。印象最深的是美甲店的女员工坐在摇摇晃晃的摩天轮上,伴着“吱呀吱呀”的响声唱着韩文歌曲,少年默默地听着,远处有五彩的灯光。除此之外,还有少年骑着摩托行驶的画面,它们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风呼啸而过,能看到他眼神里的迷茫和希望。

如果,电影里的世界继续发展下去,我相信少年终还是出走了。

 6 ) 《延边少年》:边境上少年的梦想与迷茫

作为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延边少年》有其出彩之处,如流畅的叙事,光影的运用,场面的构建,主题的表现形式等等,同时也有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影片以十五分钟的篇幅主要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少年骑车离开村庄并前往城市去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故事。少年骑车寻找父亲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影片的叙事内容也是围绕着寻父这一线索展开。在寻父的过程中,美甲店店员和父亲的先后出现支撑起影片的结构,同时两个人物角色也照应着影片两个不同的主题。

首先谈一下影片的主题,考虑到导演的年龄和个人经历,我认为《延边少年》这部影片侧重点在于少年。少年的特质有很多,且不同的少年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于其他影片习惯性的歌颂青春,《延边少年》将目光瞄准了生活在延边地区的少年,他们既有着青春期对于异性的渴望与面对异性不知所从,也有着对于逃离旧生活,去新的世界闯荡的渴望。这种渴望也恰恰体现出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人们对于自我民族身份认知障碍与模糊以及对于富裕生活的想象与向往。影片的主题不再局限于一个少年的成长与经历,而是使得大众将视角投向了在边境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这部影片可圈可点之处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主是画面上光影的呈现和镜头的运用。首先说镜头的运用方面,在影片多次呈现了许多男主人公骑摩托车的镜头,在凛冽的寒风少年骑着摩托车这一视觉呈现很好地塑造出少年的形象,尤其是影片开头少年开车前往城市和结尾处开车折返的两组长镜头,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更赋予了影片深远的哲学意味,首尾呼应下使得影片结构更加完善,层次更加清晰。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光影的呈现,大光圈的使用增添了影片的美学气息,如朝鲜族少年与美甲店小姑娘在海盗船的片段,女孩悠扬的歌声,海盗船动的咯吱声与光影交错的画面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效果。除了美学上的作用,光影的呈现也给灰旧的现实世界增添了梦幻色彩。城市夜景的绚烂多彩与影片开头村庄的荒凉寂寥形成强烈反照,使得影片更具现实意味。

凡事有利就有弊,同样地,这部影片有好的地方也有值得诟病的地方。第一个,影片的叙事全部建立在儿子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这一过程被浓缩到十五分钟,在这期间导演试图植入一些其他的元素,然而植入手法略显生硬,打破了原有的叙事节奏,如边界的政治标语,国内店铺的团队文化建设以及结尾处因朝鲜问题的边境封锁。太多的植入并没有与影片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反而打乱了影片的叙事节奏。第二个就是影片的留白处太多,中国虽然讲究以留白为美,但过多的留白只会使得观众感到内容空洞,不明所以,如电影的结尾,少年在遇到边境封锁后掉头驶离,画面最终也定格在空荡的大路上。可能导演是想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但结合整部影片来看,这样的结尾太显仓促。

综合来看,这部影片是中国90后导演给予我们的一个惊喜,在现有阶段就能如此细致地观察生活,并将其呈现在荧幕上是值得称赞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与艺术创作态度并不断发扬。

 短评

个人感觉,看的过程里觉得剧作有不顺畅的地方。

5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延边是拍黄海的地方,天然是一个有故事的边界之地。在少年找到父亲之前原始粗粝的感觉都蛮对的,女主气质稍微不搭

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干净,留白,气氛在。故事本身是乱拳打棉花,还隔了一层塑料。

12分钟前
  • Superhat
  • 还行

这就完了?这就完了。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学生作业量产版剧本。不是找爹就是找爹的情人 怀疑90后导演都命里缺爹

17分钟前
  • Ok电脑
  • 较差

第71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短片特别荣誉奖:魏书钧《延边少年》→ 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一定能获得奖项的肯定,获得奖项肯定的影视作品也不一定优秀。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短片创作的思维不同,很多时候故事都暗藏于细微之处,影片十五分钟里叙事很简单,关键在于几处省略转场和断开的人物关系,父亲醉酒被反锁了,美甲店的女孩又恢复了自己的日常,延边的少年兜兜转转哪里是要去和要留的?

24分钟前
  • 推荐

调子不错。胖子出国镜头在一开始出现,导致我看第一遍的时候没在意。所以重要镜头最好不在一开始就出现。

26分钟前
  • 小A
  • 还行

朝鲜又核试验了。去韩国。看得出戛纳是要捧这个导演了...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豆瓣页面的短片介绍不会是选角导演写的吧?

32分钟前
  • 17950
  • 还行

影像的风格和味道很对,环境选的很加分,期待长片!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迷之低分,感觉比《野马分鬃》还好看~

39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延边贾樟柯,能看到天注定里面的一些元素。有蔡明亮的青春味道,游乐场的摇晃带来的轻微眩晕似若有若无的暧昧情愫(电影的一种身体性?)。

41分钟前
  • 应许
  • 推荐

延边 或许就像片子中的环境所展示的那样没有存在感没有特殊性 难得几句朝鲜语和东北话的叠加才显示出地点的特别来//非常喜欢这个干脆的结尾

44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游乐场海盗船那场戏蛮妙的,对声音敏感或者有过类似体验才写得出这场戏吧。为数不多能拍戏也能拍情绪的年轻导演了,同一批导演里基本上都是不太懂生活只会(能)拍点情绪意思一下。

45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重复的主题,平庸的合成。本质上还是贾樟柯那一套。很多情绪和情节有高级的表达方法却选择了貌似很接地气的很生活化的方式,人家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和你同样的城市迷茫少年,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呢?非要以中国破败三线+底层人民奇观+寻人。

46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较差

技术成熟,板正无趣,电影节特供片

49分钟前
  • AsaNisimasa
  • 较差

延边人去韩国打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53分钟前
  • 杨二史密斯
  • 还行

上一次在国产电影里听到韩语歌得追溯到张律的《重庆》,想起之前看的《野马分鬃》,应该是这部《going to south Korea》的加长版,影像质感很像《白日焰火》,氛围很好,未来可期。【426.7MB,无字幕】

5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这片我暂时不打分了,打低了吧就感觉在说我自己拍的短片也能入围戛纳电影节一样。

60分钟前
  • 枪杀杰西詹姆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