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生活

HD中字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凯瑞·穆里根,比尔·坎普,艾德·奥克森博尔德,佐伊·玛格丽特·科莱蒂,凯特·琼斯,米莉·米丽耕,布莱恩·梅,莱西·阿纳斯塔西娅,达里尔·考克斯,莎拉·摩尔,特拉维斯·布鲁耶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狂野生活 剧照 NO.1狂野生活 剧照 NO.2狂野生活 剧照 NO.3狂野生活 剧照 NO.4狂野生活 剧照 NO.5狂野生活 剧照 NO.6狂野生活 剧照 NO.13狂野生活 剧照 NO.14狂野生活 剧照 NO.15狂野生活 剧照 NO.16狂野生活 剧照 NO.17狂野生活 剧照 NO.18狂野生活 剧照 NO.19狂野生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厌倦的力量

正如保罗达诺自己所言,他想写的是“dysfunctional families”(意指那些失衡的,不健全的,分崩离析的家庭)。

在《狂野生活》里,他仅仅用了两场大火,就完美捕捉了一个家庭的瓦解过程。一场是席卷蒙大拿东边山区的野火,漫长,狂野,侵略性和破坏性都很强。这场野火是一个导火索,让男主萌生了救火的念头。以其说是救火,不如说是想逃离眼下的环境,老婆,儿子,工作,那种阴郁的环境。这些东西都是高压的来源,我是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一切,因为他们琐碎,充满了过多的情绪,还要背负着丈夫,父亲的身份。所以他宁可不当收银员,宁可不要失而复得的工作,也要跑到东边去干一份时薪一美元的工作,扮演下救火英雄。自尊心作祟也是一部分原因。

野火不受羁绊和束缚,暗示着男主跑去救火的真正动机:30%的自尊心和70%的厌倦。受够了妻子的不理解,受够了工作上的不如意,受够了烂运气以及自己的失败。当你理解了生活中所谓“厌倦的力量”,男主的行为瞬间变的很好懂。就像大火发生的突然性和持续的延绵性,透过保罗达诺平静如水的镜头,我看到了厌倦的瞬间,而之后便是男主的逃离,如慢性病般,令周围的人难以忍受。

妻子在丈夫落荒而逃的时间里,同样萌生了“摆脱”的念头。其实在这之前,她跑去Y教人游泳已经算是一种escape了,丈夫的失业只是一个客观原因,并非主观原因。随着电影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位妻子的内心是很有火种的。来自纽约的作曲家David Lang给妻子设计的主打曲是六十年代的流行乐,欢脱,灵动,带着一些小气泡,而这些对快乐的追逐欲望,不是在丈夫身上寻回,而是从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身上找到。被米勒强吻后的女主坐到车子里说,我的心跳的好快。此时的她像个小女生,刚“遭遇”了一场爱情的乱炖。

无疑,米勒身上的传奇色彩是关键,这是丈夫身上匮乏的,此外,他还很富有,这些都是丈夫给不了的。恋爱时,恋人都喜欢拔高彼此都没有的特质,结婚后,他们开始选择从第三者那里找彼此本就没有的特质。

男主心满意足地回来,还带着一个所谓的“好消息”,没错,大火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他还是那么自私,乐于escape(搬家,是他的应对方法)。而女主去意已决,给自己租了个房子,一副要开始新生活的架势。这边就有了第二场火。

男主在米勒房前纵火,以此复仇。这场火,何不又是男主的内心写照呢?总想着干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心里燃烧着plan A,Plan B...看似来势汹汹,但实则是自我毁灭。看到妻子离开,他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反问对方是不是出轨。至始至终,他都难以意识到自己好高骛远又懦弱的本质,或者说不想承认。

而妻子当然也有问题,譬如当着儿子的面吻米勒,公然出轨等等。但是说了这么多,我并不觉得保罗达诺是想谴责任何一方,这也并非一个男的抛弃家庭,女的出轨的肤浅故事。他抛出了太多疑问,甚至直到最后也没给出答案。但它无疑是一部完全无代入难度的电影,什么阶段的人,什么年龄的人看到的都不会一样。

我们的生活里都充满了变数,它不是一个质数,反而更像一个偶数,容易分解,也容易凝聚。电影里的大火,不在东边,不在暴雪天,也不是某种会由汽油点燃的物质,而是潜伏在每个人心里的执念。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一个会赚钱的老公,想要把力气都付诸梦想,想要体面,或者只是想要疯狂一回...这些都可以是我们厌倦既有生活的理由,也是逃离的驱动力。那些执念是俗烂生活里翻滚的火苗,会被扑灭,但永远在孕育着一种悸动。我想,即使最后他们重归于好,再次过着甜蜜幸福的三口生活,但总归有厌倦的一天,不要小瞧那厌倦的力量,当我们决定接受生活的平庸和无趣后,它总是卷土重来,提醒着我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所以我是多么理解米勒的那段话,在4000米的高空他关掉引擎倾听v型鹰队的轰鸣。会觉得美好,不是因为那些喧闹的声音,而是因为毫无羁绊。家庭,责任,无疑就是我们厌倦的枷锁,承认吧。如果爱情的意义不是被吹烂的“平平淡淡才是真”,而是狂风暴雨后的酷烈,那关于婚姻,我真的不太能确定了,也许“平淡”只是我们说服自己去相信爱情力量的谎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接受婚姻,才能接受结婚后的琐碎,无聊。

值得一提的是,保罗达诺在结尾处致敬了自己的朋友—冰岛音乐大师约翰·约翰逊(Jóhann Jóhannsson)他在去年二月份突然离世,而距离这部电影在圣丹斯的首映日,才不过两周。

3年前在索诺蒂亚执导的《年轻气盛》里,保罗达诺有过精彩的演出,而那部片的音乐制作由David Lang操刀,后者凭此拿到了当年奥斯卡的三项提名。这位David Lang正是此片音乐的制作者,很喜欢此片中他设计的电子乐,作为片中儿子的出场乐,它很好地勾勒了人物的情绪变化,有点捉摸不定,非常微妙。

 2 ) 狂野生活

故事发生在1960年,珍妮特·布林森和她的丈夫杰瑞与14岁的儿子乔搬家到蒙大拿州,在那里杰瑞做着一份高尔夫教练的工作。当杰瑞因为一场误会而丢掉工作后,整个家庭陷入了危机。他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之后则作为一个临时消防员入伍,把老婆和孩子扔在家里。幻想不断破灭的珍妮特被逼着去找工作,同时重新审视她的生活和她所希望的生活。她与潜在雇主、富有的汽车经销商沃伦·米勒也开始了一段“危险的关系”。

 3 ) 一些看法

很有感触的一个电影,观影过程中,内心一直在高速跳动,最后也莫名其妙的眼睛湿润。

跳动是因为青少年时期那段日子莫名其妙的惊慌,眼泪是因为现在壮年时期回想而莫名其妙的感慨。电影以一名少年的角度而渐渐前进,那个眼睛,呼吸,心脏的每一刻跳动,都把我拉回我的少年时代。

观影过程中,我不断在想,究竟这个家庭里面,是谁犯的错,或者谁的错最多。看完了,到现在,我都没办法判断。男主人公为了尊严拒绝一份工作,又为了钱而无奈狠心告别家庭;女主人公无法理解男主人公的离去工作,只能自己坚强到处找工,最后出轨,即使最后男主人公回家也要离开家庭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许少年时候的我,会很武断判断谁对错,谁对多点谁错多点。但成年后的我,才发现,有些事情,实在没办法判断,谁都有错,谁其实也都没有错。

我小时候,某个异性打个电话给我父亲,或者他偷摸摸的回一个电话,或者从母亲口中得知些父亲的一些事情,那时候我的心态和情绪都跟电影里面的男孩一样,很惊慌,有些事情不想知道,但又想去确认,但是你问那时候的我有没有一些事情可做,也的确没有。那个年纪的孩子,只希望看到父母幸福在一起,如果父母产生分裂,只会恐慌,并没有足够的情商去解决事情。某一天,当去分析整个事情本质,父亲这样子,是否母亲也有一定问题,当学会探索分析这个事情逻辑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就已经长大了。也没有所谓的惊慌了,甚至想过,如果双方都是这种状态,最好还是分离。

我父母是50年代的人了,他们这代人,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会忍着,即使偶尔分开住,也不会想到离婚,为了子女。我开头说的,内心跳动是因为自己再一次感受那时候那种场景下自己的心理波动,而最后眼睛湿润是因为最后那一幕,现在回头看,感谢我的父母。电影最后一幕,儿子提出拍照,全家福,明天女主人公就要离开。我本人父母从20年前基本吵到今天,大事小事都可以吵一番,但从未谈及离婚,仅仅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所有都是为了子女着想。看这个电影前,我心理想法就是,其实经常吵架的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更大,子女看到父母在吵,他们也很崩溃,所以父母离婚,对大家都好。看了这个电影后,我可能推翻之前的判断,父母离婚,也许对他们好,但对儿女确实不好。这几十年,父母虽吵,但每年我们都经常回家吃饭,春节大家都聚在一起玩。吵架虽然在,但父母确实没有离开过自己,并没有遇到过父亲牵着另一个女的在我面前出现,或者母亲牵着另一个男的出现,那种痛苦,那种伤害,我没有遇到过。我们饭照吃,架照吵,很自私,但确实是我最感激父母的地方。

这个电影里面,从这个男孩的角度深入离婚的家庭,我感受到比我更痛苦的体验。我也从中深深理解到,其实父母的离婚对子女真的会造成无法填补的伤害。我还没做人父母,但第一次了解到,婚姻如果来到思考离婚的那一步,那就想多一点,站在孩子的角度,再深入地去思考,再决定。

 4 ) 《狂野生活》:无言的破碎

“一,二,三”当乔倒数完摁下快门后,照片却并没有定格,坐在镜头前的一家三口看起来就像是所有的家庭一样普通,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镜头面前的是一个面无表情却眼中含泪的父亲,一个努力让自己嘴角上扬的孩子和一个试图让自己微笑却突然变得悲伤起来的母亲。《狂野生活》这部电影,就在这么一个无言的局面中完结。

“婚姻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进城”容易,“出城”却难,因为婚姻的围城里还能诞生一个产物,那就是孩子。《狂野生活》这部电影就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展现一个围城在无声中崩塌的故事。

电影的开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父亲工作积极努力,儿子学习认真,母亲全职在家相夫教子,非常的幸福美满。然后,父亲就失业了,但即便如此,母亲没有丝毫的恼怒,而是鼓励父亲去找工作。然而,幸福的画面仅止步于此,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家庭如何在平静之中一步一步走向破裂,最终在无言之中分崩离析。

《狂野生活》这部电影,一点儿也不“狂野”,整部电影在蒙大拿州的美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平静,但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隐喻了片中的这个家庭,看似平静美好,却有一场疯狂的大火正在燃烧。

小学时候我就会唱任贤齐的《心太软》,但当时也只是因为旋律简单,对歌词却不甚了解。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首歌里的歌词的认识也有所提高。“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这句话简直就是宇宙真理,一男一女两个人坠入爱河非常简单,只要有共同语言,加上合适的契机,生物的本能就会让两个人在一起,但当激情过后,特别是两个人组成家庭之后,开始每天都面对对方的时候,却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虽然这些问题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每次出现却都像从围城下抽走一块砖,等到日积月累城墙下的砖被抽的干干净净时,围墙便会瞬间垮塌。

这部电影中的家庭就是这样,作为丈夫的杰瑞和作为母亲的珍妮特两个人看起来恩恩爱爱,但其实从珍妮特跟学校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就能隐约听出这个家庭潜在的矛盾。丈夫为了自己过得舒心不断的搬家,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而做妻子的只能选择服从,跟着丈夫一次次的辗转。我们都知道,经营一个家庭其实也跟做生意一样,需要两个人之间不断的互相包容和妥协,但当这种局面变成家庭中的一个人一味的向另一个人妥协之时,那么支撑这个家庭的地基便会动摇,多数情况下,这种家庭最终都会走向破裂。

这部电影在表现杰瑞一家的破裂时,并不是通过杰瑞和珍妮特两个人之间水火相争的角度去展示,而是通过这个家庭中的第三者,孩子乔的角度展示。在一般的电影中,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都会要么歇斯底里,要么抑郁难过,但乔却是一个很正常的孩子,作为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从他的角度去看父母之间的事,始终是一种迷茫的态度,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执意要去当消防员,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跟那个老头走得那么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独自哭泣,他只会一遍又一遍的问:“你还爱爸爸吗?”其实,孩子眼中的这种迷茫,折射出的正是父母心中的迷茫。

杰瑞真的是想去当消防员,想去扑灭可怕的山火吗?不,根本不是,他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这个家庭,这个因为自己的任性而变得日渐拮据的家庭,于是他选择了逃避,似乎是逃离一段时间再回来,这个家庭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但当他回家后,发现一切只是变得更糟糕。

珍妮特真的是想出轨,想嫁给有钱人吗?不,根本不是,她只是厌倦了自己总是一味讨好丈夫的好妻子的面具,这个她一直在付出,一直在妥协,却丝毫得不到回应的家庭。似乎出轨能让自己找到自己年轻、有魅力、做一个自由女性的感觉。但当她真的出轨之后,她却发现这种刺激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个人可以拮据度日 但两个人就会心生怨恨。”这句话用在这部电影中可以说是十分贴切了。如果杰瑞没有失业,这个家庭可能还会照着样板一样的路线走下去。但经济来源一失去,便让那些平日里被大家小心翼翼藏起来的矛盾都凸显了出来。这就像是片中蒙大拿州的山火一样,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会去主动触探它,等到它烧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那爆裂的燃烧有多可怕。

而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广播中和电视里经常飘来的总统的演讲,那个遥远的声音一直在重复着“这是一个危险困难又严峻的时刻,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再次强大”。其实这些话也跟蒙大拿州的山火一样,听起来遥不可及,但当杰瑞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身处这个困难的时代之中。

其实,片中的失业、山火和大环境的衰退都是差不多一回事,反复而不强烈的炙烤着这个脆弱的家庭,最终在平静之中烧出一道道裂痕。我们跟乔一起,见证了一个家庭的破裂,到最后,虽然明知一切已经不可挽回,但乔仍然将父母拉到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从最后全家福中三个人的表情中,我们就能看到,父母在心里其实早就放弃了这个家庭,只有孩子还在试图用一种假象去护住这个“家”,不禁让人眼眶湿润。

这一两年来,大环境明显不好,现实中的情况其实跟影片中1960年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世道艰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守住家庭这个最后的防线,既然走到了一起就要相互包容和理解,共同去抵御外面的“山火”,而不是在“山火”的炙烤下,自己先在墙上凿出一条缝。

 5 ) 生活何来的 “狂野”

下载了很久的电影一直没看,翻出来看到名字狂野生活,还以为是什么枪战片还是动作片之类的,结果是一部描写家庭的 “普通”片子。影片以儿子的视角来讲述了一家人从貌合神离到支离破碎的过程。丈夫失业,远赴火山救火,妻子心死如灰而出轨。大人的生活逐渐 “脱轨”,而冷静成熟的儿子,目睹着家庭一点点琐碎却不知所措。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仔细体味,生活中的家庭遇到变故,感情的破裂,会使一个家庭走向什么地步,用狂野形容,确实也是贴切的。在一个家庭中,往往以孩子和大人来称呼,影片中孩子的成熟,让父母的疯狂显得十分 “幼稚”,这种对比也尤为讽刺,家庭中的许多父母也不过是被生活被迫着长大的 “大孩子”,面对琐碎的生活和繁重的责任,想要逃避和 “撂挑子”的大人,也是比比皆是,也就很好的体会了片中父母的崩溃和失常,以及孩子面对即将破碎的家庭时的无力感,就算他超乎年龄的成熟。看完影片会觉得有点 “索然无味”,大概是因为看到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和我们自己。或许为我们作为孩子,看待父母和家庭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6 ) 颁奖季遗珠!新导演们都应该学学他

在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家庭往往承载着文本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会努力打造一个温馨港湾,穷凶极恶之人也往往是出于为家人复仇,超能英雄则往往为解救妻儿出生入死。

但有趣的是,聚焦于一个家庭内部生活的美国电影并不多。在这个题材上,亚洲电影往往处理得更为出色。

但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上,“演而优则导”的保罗·达诺奉上的导演处女作《狂野生活》便用极为克制的镜头捕捉了一个家庭内的细微动荡。尽管与金摄影机奖失之交臂,依然收获了烂番茄94%与MTC80的高分成绩。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作品,却包裹着颠覆传统的价值倾向——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虽然影片没有强调时代背景,但无论室内家具的陈设,还是商店罐头的包装,都在提醒着观众影片对历史背景的还原意图。而深夜电视机里的宣传广告,则巧妙地将影片的剧情与背景信息联系在一起——一段征召消防员的广告配上“消灭森林火灾就像在打仗”的宣传语。

而作为背景音的广播也数次向我们透露,1960年,是影片的时代背景,此时的美国正值“冷战”时期。

1、时代的狂野生活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分流”现象,其具体表现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非洲等一些地区的经济依旧落后。

而在美国内部,尽管“大萧条”的经济低迷情况在二战期间得以改善,但整体经济迅速上升的同时,也发生了某些地区或个人在经济水平上的"大分流"。

就像影片里的这个家庭,看似是体面的中产阶级,实则会因为不断地为了找寻满意的工作而四处搬家。也因此,当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断裂时,原本稳定的家庭关系便开始走向坍塌的命运。

虽然影片由儿子乔的视角出发,但三人中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由凯瑞·穆里根饰演的母亲珍妮特。从精神出轨到身体出轨,影像并没有直接将结果扔给观众,而是将珍妮特的内心矛盾与焦虑一一放大。

于是,我们看到她在教学游泳时怅然若失的神情、将车停在富商家旁时的喃喃自语,以及当她坦白一切时不敢直视丈夫的那种愧疚……

在这个女人身上,你能看到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冲突,正如1953至1960年的美国,试图在反殖势力和殖民势力之间、在非殖民原则和冷战之间找到平衡,从而采取的“中间道路”政策。而这一国务院内部政策争论下的妥协结果逐渐走向保守的历程,也揭示了美国“支持民族自决”的虚伪性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固有矛盾。

而这一国家层面的虚伪性与矛盾,也直接在这个家庭支离破碎的过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家庭状况与国家事态间的对应关系,女性角色代表的女性意识在剧情发展与现实背景中也做到了逻辑自洽,这照样得益于珍妮特这一角色的人物弧光所散发的魅力。

资本主义发展确定了人在社会中体现价值的体系标准,经济收入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至上的金钱观,男权社会的规约——只准男性参与对外事务——无外乎是间接地掩藏了女性对社会地位的渴望。

尽管影片中由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父亲杰瑞没有刻板印象里的威严气质,但在珍妮特主动提出暂时打工以贴补家用时,依然果断否决了这一想法。随后珍妮特主动找寻工作的行为,就更显示出女权主义对男权规约的反抗意味。

而这一挣脱传统家庭观念的大胆行为,不仅满足了珍妮特经济独立的需求,毫无疑问也是珍妮特重新思考家庭关系以及人生选择的意识萌芽。

2、家庭的狂野生活

哪怕抛开时代隐喻不提,达诺对这个平淡无奇的家庭故事的处理,依然值得赞赏。他巧妙避开了苦大仇深的人物纠葛,而在松弛有度的节奏里埋下了家庭纷争的导火索。

影片一开始先让父亲与儿子玩橄榄球的嬉笑声“出场”,接着以固定的全远景镜头记录着他们的玩闹过程,在两人从前景跑向后景直至“离开镜头”时,片名悄然浮现,又在片名消失后让两人跑回前景处,配合着静谧舒缓又有些苍凉的钢琴音,顿时营造出时过境迁之感,奠定了全片基调。

随后,影片以几个简单的片段交代了这一家平静祥和的生活以及三人各自的学校或工作生活。

在刚给了两个表现家庭其乐融融的镜头后,便引出了乔在学校的消防知识课。这段剧情里的台词可谓是解构整部影片的关键:一是提到火灾的益处——能促进林木再生,就像影片结尾处离婚后的母亲去追寻独立自主的生活;二是提及火灾的不可控性——一旦开始便难以控制,就像这场家庭的分裂,早在珍妮特重新思考当下生活之时便已注定;三是提及火灾的危险性——相比于山火,真正对人们产生危害的是被大风吹来的浓烟,就像在乔眼里,对其最残忍的不是母亲的出轨事实,而是父亲陪伴的缺失以及家庭温馨的不复从前。

而旁边同学的台词则更为直接——这相当于直接暗示这场家庭的狂野生活尽管会以乔的视角展现,但其对整体事态的挽回将是无能为力的。

很容易注意到,达诺导演在第一幕里主要采取了固定镜头,偶有几处微小的移动,也多是为了满足人物取景构图的拍摄需要。另外,几乎全是客观镜头和水平摄影角度的选择,配上中景产生的距离适中感,也使得整个家庭的幸福感显得极为平静。

直到母亲珍妮特第一次在街头找寻工作时,影片以俯拍的大远景来突出剧情的转折点,并让珍妮特背向观众走向远方的同时试图表现出人物的“走出框架”。

影片的氛围也在珍妮特找到游泳教练一职后开始转变,先是将母亲珍妮特找到工作的兴奋与父亲杰瑞沉默中的颓废进行对比,接着以平凡夫妻间再正常不过的一次卧室争吵强调杰瑞失业的焦躁。

接下来的一段平行蒙太奇我十分喜欢。影片让乔在照相馆的应聘过程,母亲珍妮特的上班场景,以及父亲杰瑞对参与消防工作的犹豫过程,进行平行剪辑。它清楚地为我们展现了三人各自决定的生活方式与情感状态,并且将一个完整家庭的割裂感传递给观众。

这个片段里,只出现了一次三人同框,而且是很不完整的同框——父亲在屋外沉思,母亲在厨房洗碗,儿子在屋内写作业(被遮住的画面)。这个家庭内的情感断裂,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了。

之后的剧情发生得十分紧凑。决心要去做消防员的父亲即将暂时离开这个家,这彻底点燃了影片里最激烈的一次争吵。珍妮特无法忍受这个男人“抛妻弃子”的行为,而长久以来其丈夫身上的任性与过分的自尊心,更是让珍妮特对其婚姻生活的低劣质量愤怒不已。

这次三人同框的镜头极具震撼力,它不仅是戏剧冲突的至高点,更体现出力量感。儿子乔的背影作为前景,将景深留给争吵的父母,体现出乔的无可奈何。而乔在镜头前逐渐后退的走位也体现了其内心对这种激烈的家庭关系的抗拒。更可怕的是镜头里传递的父母二人分道扬镳的浓烈气息,倘若你发现这是影片里,除去开头两分钟后长达一个半小时里,唯一一次完整的三人同框画面。

再一次见到三人同框镜头,已是所有的纷争尘埃落定之时,这个与前方呼应的镜头,平静地宣告了这个家庭关系的彻底终结。

为了贴合影片整体的平淡风格,达诺导演并没有在镜头选取上玩出太多花样,但镜头选取的精准性却熟练得不像个新手。除了上文提到的镜头,整部影片里显得格格不入的三次主观镜头也带来了强烈的对比。

第一次发生在父亲失业的那一晚,乔“偷窥”到的,是母亲在极力宽慰并鼓励父亲振作起来;第二次发生在参加富商家晚宴的那一晚,在准备离去时,母亲折返回屋内归还大衣,乔偷窥到的,是母亲在与出轨对象热吻;第三次发生在冬日到来的某一晚,乔偷窥到的,是富商出入母亲的卧室以及二人离开的画面。

类似如此看上去平平无奇实则蕴含饱满的人物心理或情感的镜头在影片里俯拾皆是,它们都在完成同一件事——在平静舒缓的叙述中将家庭的波澜掩藏在风平浪静下,让整个家庭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产生裂口直到走向解体。

在观影过程中,我频频在想,影片名中的“狂野”到底体现在何处呢?既没有动感沸腾的背景音乐,也没有大喜大悲的人生起伏,就连偶尔几处声嘶力竭,也不过是夫妻间最为寻常的争吵方式。可当杰瑞哭笑不得地说出“这生活可真狂野”时,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狂野”是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一种悲哀。

导致整个家庭关系破裂的根源并非珍妮特的出轨事实,而在于她对依附丈夫四处奔波的疲惫、个人生活的反思,以及个人情感的重新审视。

对于珍妮特,曾经安稳的工作待遇一夕之间不复从前,极力寻找的工作也不过勉强度日,本该作为最强大的精神支撑的婚姻生活也逐渐被生活琐碎消耗殆尽。当事业与爱情都残缺不全,违背道德的出轨行为又是否心安理得?

对于杰瑞,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在愈发残酷的生活面前不值一文,冒着生命危险所投身的事业造成了其在家庭关系中的空缺,阔别几月后日思夜想的家庭团聚却只得到分崩离析的结局。当生活逐渐吞噬了曾经的高傲倔强,满目疮痍下的动荡又是否比闯入火场更为惊心?

对于乔,失去父亲陪伴的生活暗淡无光,与母亲间的交流隔阂日益增大,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关系破裂却只能接受现实。当青春期的逆反情绪甚至得不到正常疏通时,被迫接受曾经所见已沧海桑田,又是否能以“成长”一词来搪塞掩盖内心的悲痛?

当生活本身成了脱缰的野马,谁又能抵挡得住“狂野生活”的冲击呢?

在我眼里,影片的尾声部分更像是番外。当冬日逝去,当阳光充沛地散落在蒙大拿州,当乔得知已经搬去俄勒冈州的母亲将重回这个小屋时,他的眼睛里溢满了笑意。尽管他心里知道,这次家庭的重聚只能维续一个周末。

达诺在这最后五分钟里给足了温情,不仅毫不吝啬地给出许多三人同框的镜头,更是让夫妻二人间的生疏之情让位于三人间的温馨互动,尽管你仍能捕捉到两位成年人间的那种尴尬与错愕。

而一直在兼职摄影师的儿子,终于给这个只剩表面维系的三口之家拍了一张全家福,尽管每个观众都心知肚明,这张定格照片记录下的,是三人紧密相连的情感联结,也是支离破碎的斑驳美好。

影片的落幕镜头实在好猜。在儿子乔的倒计时声中,镜头前的三口之家努力地保持着一个家庭本该散发出的幸福气息。而在倒计时结束的那一刻,片名“wildlife”悄然出现在黑屏背景中,我已然泪流满面。

[参考文献]

[1]丁智明. 美国社会中的“贫困”问题研究(1890-1960年)[D].河北大学,2016.

[2]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2):25-29.

[3]王春侠. 二战后美国女性就业变化的相关研究(二战后至80年代)[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 此去经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短评

一点也不狂野的狂野生活。当然作为保罗·达诺的处女作已经很不错了,尤其是对吉伦哈尔和穆里根两大明星的驾驭(穆里根卯足了劲儿冲影后啊)。导演心机的是找了个小版自己来当主演,害得我时常出戏...

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Cannes 2018-3 保罗 达诺和佐伊 卡赞的情侣档创作搭配是看点。重现爱德华 霍普式的美国五十年代风情画,本质仍是对dysfunctional amercian family的剖析。穆里根感觉全程在演朱利安 摩尔。克制的气质着实在处女作中难得。

7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救得了森林里的山火,却救不了燃烧的家庭;等得到初冬时的落雪,却等不到解冻的生活。男孩的成熟只要一场火,女人的觉醒只要一场雪。本是建材的树木成为燃料,死立中枯槁。四千英尺的高空关掉引擎,追求着自由。我能修好马桶,买来晚餐,定格别人的团聚。亲历母亲出轨,父亲失控,仍想拍下瞬间的幸福。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保罗达诺私人的四百击,男孩在长镜头中奔向警察局,释放了所有对成人世界的不解与困惑。冷静沉稳的处女作,没有自慰青春期,窗棱与门框构建的少年视角,内向害羞的大鼻子男孩与达诺本人神似。吉伦哈尔重返森林,山火似灾难也是救赎,降临地面的雪片是寂静也是终曲。

16分钟前
  • Simona McQueen
  • 还行

神奇的儿童视角,你会发现儿子才是那个最成熟理智的人,不慌不忙地看着两个大人胡闹,然后出来收拾残局。是啊,成人世界里那么无聊,不闹一闹怎么活下去。

20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14岁的少年,还没开始反叛,就撞上了父母的反叛。觉醒是种煽动,是种绝望,是种痛苦的期盼,是种矛盾的愉悦,而戏也都在那种颤抖中了。于是所谓狂野,是指一种脱缰的状态,永远不知道哪一天暗涌会成为主流,叫人醍醐灌顶得惊心。历了那么些离经叛道,要是电影停留在将晨未晨、灯火熄灭的一瞬,留一个茫然不可知的状态,也挺好。许久未见,两位主角老了不少,Mulligan更甚于Gyllenhaal,但好演员表演起来,就是舒服。@平遥

21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四星半。丈夫事业不够“有用”,对于三口之家意味什么?影片以儿子视角描摹老爹被fire后的家庭崩塌,但一切的可信,却是凯瑞·穆里根用她极精准的表演来实现。只要镜头扫到她,她就是绝对中心。保罗·达诺与佐伊·卡赞用平实细腻的笔触,为影片奠定足够柔软的气质。而达诺本身则展现极强导演天赋。

24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Let’s face facts. 生活的旷野里没有狂野,只有焚毁家园的大火和一碰就碎的生活。不同的是,有人在那片通明的火光里看见了价值,有人在那份追逐价值的努力中看见了疯狂。达诺不仅为他的处女作找到了一个像他那样早熟而敏感的小演员更挑对了一个好剧本。原著里有明显对于资本主义和美国梦的批判,但它们都融入了令人动容的家庭故事里。So,What’s going to happen to us?夹在父母中间的小小见证者既问不出答案也做不了选择。但似乎又不必作出选择,因为最终他在这部美国近现代史里学会了如何将《狂野生活》变成历史。

29分钟前
  • Muto
  • 力荐

最后一幕非常好,除此之外甚是平庸。Wild如蒙大拿,剧作张力全被荒野绝景榨干,所有人都像演独角戏一般拼命,角色之间则没有任何synergy,人物形象也十分单薄,距离《冰风暴》或者《幻之光》那样的杯中神作都还远着。

3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成熟又克制,处处是paul dano的好品味,但或许也因此过于保守。一大特点是选择从青少年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家庭的瓦解,但他最终却缺席了这张“家庭画像”;和母亲之间的暗流涌动也十分细腻。ps男孩真的活脱脱一个小paul,让人怀疑他在其中投射了多少自己。

35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一个普通家庭的解体,也预示着60年代即将来临的风暴。作为一部处女作,完成度极高。男主简直就是照着Paul Dano找的

3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三星半。尽管杰克·吉伦哈尔和凯瑞·穆里根已经从表演和外形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说他是这两位的儿子,我是死也不相信的。

41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tonally inconsistent 革命之路不是想拍就能拍的

46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meh,小孩简直是paul dano本人吧,现在对这种sundancy american family struggle真的很麻木

51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摄影挺好,穆里根表演痕迹重得就差脖上没挂个牌子“我是演员”了

52分钟前
  • .
  • 还行

成熟到全然不似导演处女作,即使拆解贫贱夫妻百事哀这道无解难题,也表现得十分克制,不会让某个角色过于可怜或可恨,这相当厉害。更何况每个情绪的爆发点都采得非常精准,收束得体的情感在最后一分钟流露,让人惊起一身鸡皮疙瘩,片尾“纪念约翰·约翰逊”太戳泪点。一星扣给美国彭于晏杰克吉伦哈尔。

55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成熟得不像处女作,就像电影中的儿子成熟得不像孩子。

58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保罗达诺可以的,有几场戏挺有功力。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前段时间看保罗·达诺去CC总部挑片,在猜想标准收藏是不是要收录这部《狂野生活》,这类社会风情画倒是挺适合CC的。导演找来一个跟自己长相酷似的小男生来挑大梁,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1960年代的社会大环境,一个普通家庭被悄无声息的影响,森林大火其实更像一个危机的隐喻,预示的不止是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还有社会当时面临的危机和恐慌,而且从母亲这个女性角色的身上,甚至可以看到之后女性运动的缩影,可见导演的野心,他不没局限于一个故事,而是有意思去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属于比较有品位和导演意识的那种新导演了。7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很圣丹斯气质的小片,结尾拍合照的那一下我非常喜欢。

1小时前
  • 唐小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