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HD中字

主演:塔-内西·科茨,埃尔维斯·考斯特罗,理查德·道金斯,帕蒂·史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2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4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5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6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4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5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纽约图书馆》将观众带到了世界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的幕后,这个图书馆是一个包容的文化交流和学习平台,每年接待1800万读者,线上访客3200万人。在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坦顿岛地区散布着92个图书馆分部,致力于为这个复杂而繁华的大都市的所有居民提供资源。影片审视了这个传奇机构是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适应数字化革命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是多面的,从位于第五大道的庄严宏伟的总部到分布在城区的各个分部,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项目和目标群体。图书馆的功能远不止借书,而纽约公共图书馆通过讲座、社区工作、为孩子而设的工作坊以及为找工作的人而设的培训课程,造福所有人。这部纪录片展示了图书馆是如何用书、音乐会、讲座、课程等多种方式教化读者,激发学习兴趣、传播知识并巩固社区联系。伴随贝多芬起舞交火碎梦贤内助女王我的父亲是板凳海上情谜凯文·哈特:黑人历史指南电影往事陪月疑云波吉亚家族(法国版)第一季绝代双骄1999猎谎者豪门情仇从将军到士兵旺角监狱国语源起黑暗千金醒来鬼阿姨之爱莉与艾比天穹之幻境重生飞行员小姐不能说的秘密女经1960爱的承诺2019国语版熊逃末路独裁者古贺 独裁者、古賀。一点小信仰精装追女仔之2粤语风雨西关一起走过边境换脸·恶梦方醒明天,会更好约会规则第七季消逝于黑暗中泰坦尼克号2012警卫中心24时:广域警备指令室暗恋疯狂开斋节第一季微交少女火药古都2016血玫瑰雪琉璃巨人杀手杰克秘密夏天书店食女农家乐

 长篇影评

 1 ) 图书馆——人类精神活动的容器

图书馆不再仅仅是承载书籍的容器,同时也是承载人类精神活动的容器。

看这部纪录片的动机是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书”又是我感兴趣的信息媒介。但实际上影片讲述“外部空间”的镜头太少了,却倒是影片中的人们通过重重又叠叠的“语言”勾勒出人的“精神空间”,在这里“语言”与“书”有象征意义上的重叠:镜头给了许多个听众的面部特写,他们细微的动作和表情,让我想起捧着一本书沉浸其中的读者们一模一样的表情。同时,还有第二重重叠:如果此刻,电影院里有个摄像头对着观众席上我的脸,就会看到,屏幕镜头的再现:我和他们一样,聚精会神地汲取着影片传递给我的信息。

 2 ) 真实记录的纪录片

影像片段 没有旁白 客观影像展示NYPL的日常 感受自己的感受 我喜欢这样的方式 图书馆不仅是书的储藏室 还有讲座 书的分享会 工作(消防员 边境士兵。。。)的分享和招募 儿童教育 阅读盲文的学习 竟然还可以租借热点!太多太多。。。管理者也是会会不断 讨论最多的都是围绕钱的 公共拨款 私人资助 申请拨款 资金分配等等 管理层 不论哪个公司或机构 都在围绕着钱来 钱往。。。印象最深的是一场读书分享会 霍乱时期的爱情 来参加讨论的大多是老人家 他们谈论书中的爱情 谈论自己的爱情 又哲又真诚动人。。。三个小时的纪录片 看到许许多多和图书馆有交集的人的状态 非常真实 这种真实尤为记忆犹新……

 3 ) 信息需要自由流动,纽约人需要免于digital darkness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节迷上了《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Ex Libris: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3小时,2017),尽管影片长达3小时,还是觉得一遍不过瘾,二刷。2019在怀斯曼的专题里我选择了最想看的《在伯克利》(4小时,2013)。

两部片子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这部,更饱满,更紧凑,每个场景、每段对话都传递着丰富的内容,思想和观点极为密集。场景大概是三大主线:图书馆董事会、管理层等关于筹资、运营方面的讨论,图书馆举办的各种讲座,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社区工作等。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开场就是道金斯讲座的精彩片段,先照录一小节.访谈者问:“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你说我并不认为自己争强好辩,我认为我只是酷爱事实。我想知道,你的事实是什么?”

道金斯的回答充满了英式幽默(当然伦敦音也太好听了):“当我显得争强好胜,很咄咄逼人的时候,常有人这么指责我,原因是我说的是简单的事实,有时候人们并不接受简单的事实。比如说,几年前,其实有二十多年了,在《纽约时报》上我发表言论说,任何拥戴神创论的年轻人,不是蠢和无知,就是精神有问题。并不是我个人争强好辩,现在,这就是显而易见的简单事实。【大概停了几秒,听众反映过来,大笑。】但是听起来确实争强好辨,我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是不会这么去说宗教的, 当然关于这一点我必须补充一下,明智的宗教信仰者接受进化论没有问题,不接受的只是原教旨主义者。并且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在于精神不正常,也不是蠢,而通常在于无知。无知不是罪,我们面对万物都会无知。所以不理解进化论,无可厚非,但是不要不理解还大声地叫嚣。”

这样的开场迅速让我入戏,如痴如醉。片子到第三个场景,又看得我万剑穿心。不说了看图吧。翻译有点小问题,最后几句意思是政府拨款解决了六七千万美国人处于数字化盲点(原文为digital dark,真形象啊)的问题。

总之,全片都非常精彩。腾讯视频有vip付费的,也有不付费就可以看的,但拆成了三集。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上)_谷雨影像_腾讯视频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中)_谷雨影像_腾讯视频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下)_谷雨影像_腾讯视频

不知道《在伯克利》是拍得早三四年的缘故,还是题材不同,稍嫌松散,当然也不乏亮点。主线也是大学管理层(没有字幕说明一下机构和人物,对于我们这种外国观众来说,缺了很多信息)讨论关于经费以及经费的使用、大学的管理,大学的课堂,以及发生在校园里的学生protest活动。对电影不太满足的是,这种世界顶级的大学,管理层的会议有精彩的片段,但平平淡淡的更多,不像纽约公共图书馆管理层的会议那么好看和挑战,不知道是不是大学出于保密的缘故。课堂和课堂讨论中印象最深的是对《瓦尔登湖》和John Donne诗歌进行讲解的两堂课,其他也较为平淡。全片的亮点是伯克利的学生protest活动。摄制组兵分二路,青春、略显幼稚的学生,紧张应对的校方。学生提了一个冗长的诉求list,占领了图书馆,要求校方5点钟之前给予答复。学生领袖也不断地发表意见,有的认为要讨论抗议活动的有效性,有的要把这活动上升到社会运动的高度。栩栩如生,青年知识分子就是如此naive,看似目标明确,实质一盘散沙,还软弱。校方显然不能就list一条一条回复,答复的措辞反复斟酌修改,最后是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呼吁州政府多给公立教育拨钱,成功化解了矛盾。

《在伯克利》腾讯视频只有一个预告片。

《在伯克利 》预告片_在伯克利_电影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

对我而言,《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可以三刷四刷,可以当商业/社会组织的案例看,可以当高品质讲座的集锦看,看不厌的。《在伯克利》4个小时,值得再刷的内容大概是两个小时的样子。虽然没有《书缘》那么好,但仍然是好片。

不知道我对这两部片子的不同评价是不是因为我长期在大学里工作,可能对大学比较了解?有意思的是去年看图书馆片的时候人还在大学里,今年看伯克利的时候,人已经到了图书馆系统,对片子里的图书馆运作有了新的理解。两相对照,颇有趣味。

 4 ) 关于图书馆的一些记忆

【这不算影评,只是随笔】

在腾讯视频上看完了三段纪录片,也翻了一些豆瓣的短评,发现是上海电影节播放过的片子,大家褒贬不一。

电影院有时候并非是一个看纪录片的好地方,我清晰的记得我上一次在电影院看纪录片是北京电影节or欧盟电影节的一个做吉他的店铺的纪录片,确实大屏幕当前会加重纪录片本身的空白感。在家的时候如果突然不讲话马上会盯着画面看,怕错过镜头中拍下的别人家的图书馆的模样。

没有去过纽约,看镜头中的纽约公共图书馆似乎是一幢古老的建筑,而身后是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在夜晚熠熠生辉。纪录片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其含义,一是图书馆的功能与人文,二是公共机构的职能与责任。或许一定程度上,正如有一些评论所讲的,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宣传片,我开玩笑说这是一部给私人投资者看的——图书馆的钱花去哪里了的要下一笔钱的招股书。

图书馆里,书是最主要的资源,但纪录片本身讲了许多人,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理念,还有参与活动的人本身的故事:比如原来手语表演者会在话剧、戏剧等表演中用自己的首饰和情感来传递表演者的情感,比如亲子之间关于读完书写作业的互动,比如图书馆该怎样对待流浪汉的问题,比如图书馆的活动室里围坐着十几个人讨论爱情,桌上放着他们每个人的名册,比如图书馆如何面对数字化社会,图书馆提供数据接收器借用服务,比如图书馆里的图片部储存着这个城市一百余年的记忆。这些事情我似乎从来没有想过。

纪录片本身触动一些的心声。

想起来第一次去图书馆应该是小学三年级左右,那时候我还不是一个近视眼,图书馆在小学旁边,很小,记得图书在三层或者四层楼,一层是洗手间,二层好像有一个报刊阅览室,基本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大爷每天去看报纸,那是2003年左右的事情,我还没有接触到除了学校计算机房里的内网之外的互联网,那时候我们叫那门课“微机”。图书馆的阅览室不大,可能有三四个书架,借书交一点押金,每个月好像有几块钱或者几十块钱的阅览费。年少的我兴趣有点奇特,三年级的时候喜欢看历史,读了汉武大帝和光武帝的传记,清楚地记得各两大厚本,好像这种书还是不外借的,我就站着看完了一些感兴趣的,已然不记得都看了什么情节,也不知道是不是正史。也看一些好玩的,课本上提到元曲,我去看西厢记,去看杜十娘,也未必能看懂情情爱爱。

后来,看书累眼睛,不借了也不看了,带上了小二饼。再后来读高中的时候寒假里找同学,坐着火车去省城里的联合书城,有6层高,一起看书,一起买书,在书架下一呆就是一天,这一去来来往往就三年。那或许就是我高中的学业外的图书馆吧。

后来,小城的图书馆搬迁了, 跟政府一起迁到了新开发的地上,不知道还有人烟么,尤其是还有老大爷和孩子去么。

读大学以后,七年的时间里只呆过学校的图书馆,喜欢人大的图书馆,因为椅子舒服,睡觉暖和,泡图书馆的时候找座位一定跟别人做对角线——这样的桌子基本上不会有情侣光顾,曾经多次碰见一对儿博士情侣,两个人肉麻到让我每次都后悔出现在座位上。后来懒散了些,懒得找座位,常年在图书馆大厅的沙发上看一点书,或者忙的时候就躲在四层或者五层没什么人翻阅的古籍或者论文的书架空隙里,一坐地上就是一天。大一的时候还在行李箱里放了十几本书——那一年图书馆的计算机有个bug,我的读者卡分类错误,本科生一般能借10本,我的权限高了几本。那时候看的很多是小说,或者社会学,或者人类学,是真喜欢,吭吭哧哧可以看完社会学的教科书,上千页的那种统计调查方法之类的,经常在图书馆的新书上溜达眼神,寻找哪个是感兴趣的新宠。人大的图书馆不大,早上要早起排队,经常绕到了旁边的静园。后来开发了在线选座系统,可以锁定座位,可以悠哉吃个中区的胡萝卜包子再去泡着了。

研究生的图书馆最多的时间应该是睡觉,中午无宿舍可回,就在图书馆的沙发上平躺把脸盖上睡觉,不喜欢光,不喜欢声音,常年身上带着耳塞和眼罩。也在考试周老老实实坐过图书馆,但椅子真的不舒服,坐不住——太硬了,木头椅子真的是图书馆里最反人类的设计——我喜欢老板椅,舒服暖和。多数时候更想在图书馆里趴着。

图书馆都有一种类似库本区的东西,人大的库本已经不记得是否去读过书了,可能在地下一层,北大的叫闭架区,可以借阅但要写小条子,把图书编号给管理员,然后在前台等几分钟,图书从其他楼层的工作人员检索后送来,挺有趣的。

读书的时候也逛过一些所谓的独立书店,三联韬奋(美术馆附近)书店装修之前(最近重新开了)也去过,只记得嘈杂的咖啡厅和一层很窄的小座位满满都是看书的人;不喜欢万圣,虽然很多人喜欢那边,但每次去都觉得有商业气息扑面而来,并且那边的咖啡有一种是加高度酒要点燃的——作为一个村里人,我怕了;前段时间逛街路过西单图书大厦,四层的样子,每层都有人在读书和买书,但工具性的书居多,没有少年的时候联合书城那种知识的感觉,只是在促销区捡了两本便宜的英文书回来摆着;也去过言又几,但是是去听讲座的,姚洋讲改革还是讲农业,已经记不清了,之前学土地问题的时候看过一些他的文章便去了;也去过page one,但不太懂里面的情调,找英文版的治国理政拿给我法文——真看不懂系列;还去过西西弗书店,但好像知道这个书店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日历。虽然这些书店有的更好的承载了文化交流活动的职能,但这种文化本身跟消费绑定,适用范围就小了许多——毕竟正价图书跟当当的满200减100相比我更喜欢当当,更何况更多时候我更爱kindle unlimited借阅。

现代人许多时候周末去咖啡厅读书或者看剧,或许只是不想呆在家里,也或许只是不知道有一种地方叫图书馆。

一直没有去过国家图书馆,读书的时候认识的学长去了那里工作,朋友圈的几张照片是我对这个地方的唯一记忆。工作之后总觉得心灵不安宁,便找到了附近的首都图书馆。图书馆很大,人也很多,通常在周末下午过去是能找到座位的,上午我选择慵懒的自然醒。图书也挺新的,可以看到一些2019年出版的书在订购中,也应该有一些2019年出版的书已经在架上。

首都图书馆有一些像纽约公共图书馆,但也有很多地方不一样。首都的是事业单位,财政部投资,文化局对口管理,一年采购书的钱是员工经费的一半,加在一起一年政府支出一个亿有余,至今读书办卡的有几十万人,日均人流量有上万人;纽约是公共机构、私人投资,有一些慈善基金会的支持,纪录片里讨论了多种多样的花钱方式。首都也有活动,但多数是少儿活动,一个月成年人能看的活动据观察不超过2场,有的还要报名在线预约锁定人数;纽约的活动要丰富一些,也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比如教提升技能、如何找工作,有一些社区功能。首都的孩子在图书馆应该是读课外书,大人在图书馆很多看的是职业技能是学习;纽约的孩子在图书馆学编程、学数学,课改的时候图书馆数学书借阅量上升,想必首都的孩子学习都在补习班。首都的藏书历史几十年,或许不一定有人大图书馆丰富;纽约的藏书上百年,连剪报都有百年历史的。纽约讲了很多数字化建设,首都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不错,比如能够查到其他区或者分馆的藏书,比如有一些电子资源——虽然刚刚好奇试了下知网好像只有2017年以前的内容。

首都图书馆最好的一点是可以直接进入,虽然每层都有保安巡逻,门口有安检机,但不要求刷读者卡或者其他证件,除外文、古籍、库本外,随便看(不值钱的书随便看)。有的时候去的早了点,赶上午饭时间,楼下都是外卖小哥送来的餐,扶梯旁的空地上有三五个人在席地而坐吃饭。开水房里有饿了么小哥或者其他穿着厚厚的骑电动车专用厚裤子的大叔在打水,有时候成对还能听见他们聊几句天。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翻别人还的书,从里面找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也看看这个城市的人都在干嘛。

有时候我常常想,人大的图书馆开放了会怎样——当然现在人大都刷了闸机,我需要先解决如何回去的问题。毕业之后没有邮箱保留,而在荷兰交换的时候发现学校的老师二十年前是学生,她的登记邮箱是她做学生的邮箱——而且还在用还能用。旅行的时候转过不少图书馆,国内的偷偷进过高校的,靠同学跟保安刷脸皮,记得上交大的一层有咖啡厅和全家,那是我最羡慕的地方,人大北大都是点外卖的生活,还经常面临小哥找不到楼送不到折腾来去——廖凯原楼还是凯原楼。国外的高校图书馆都是开放的,印象比较深的是代尔夫特的和洪堡大学的。洪堡大学看到了中文书,代尔夫特是一个很艺术的地方,一排到顶层的书架,一个旋转楼梯;洪堡大学的朴素很多,但很有学生气,有人在沙发区轻生讨论着什么。

看了首都图书馆2018年的工作报告,//oss.clcn.net.cn/clcn/uploads/file/201912/191218_141850_1191.pdf,觉得挺有趣的,但又在想,去哪里能给图书馆采购建议,或者能在这个城市的一砖一瓦的建设中发声呢?或者至少了解更多这个图书馆、这个城市的建设者的目的与心声,用更多元化的方式去呈现、表达和沟通。

就写到这里吧,纪录片的价值在于传递时代和思想,启迪思考。

 5 ) 人民的宫殿

今年4月,我在《纽约书评》上读到美国女作家苏·哈尔彭的文章”In Praise of Public Libraries”,才知道怀斯曼这部史诗纪录片。怀着对图书馆的热爱与激情,用了一周左右时间,完成了翻译工作,并定名为《公共图书馆那些事儿》,刊发在了今年《读库1904》上。

翻译完成后,我在腾讯视频上看完了此片,虽然长达三个多小时,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却看得津津有味,丝毫不觉枯燥。纪录片事无巨细,展示了世界上最宏伟的人民宫殿——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日常的运作。导演带领我们,做了一次漫游。这座图书馆有92个分部,每年接待1700万读者以及数百万线上访客。怀斯曼将镜头对准图书馆的日常琐事(人们排队进入图书馆总馆或是聚精会神地看书)、鲜为人知之事(一个配音演员在为盲人录制一本书)和奇异之事(哈利勒·穆罕默德在朔姆堡黑人文化研究中心参与讨论)。在那里,我们看到图书管理员帮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举办人才招聘会,开设识字和公民课程,教授盲文,以及举办讲座。我们看到人们使用电脑、WiFi热点。他们中有白人、黑人、棕色人种、亚洲人、年轻人、无家可归者、有点上年纪的人、听障和视障人士。他们可以是任何人,甚至包括外国游客。从侧面反映了公共图书馆确实基于一种分享和平等的精神。正如社会学家克里南伯格所言:”图书馆是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有着不同背景、爱好和兴趣的普通人可以参与到活生生的民主文化中来”。

我很喜欢克里南伯格对图书馆的另一个称呼”人民的宫殿”。将纽约公共图书馆称为”人民的宫殿”确实当之无愧。可以说,这是一首献给图书馆充满深情的赞歌。

怀斯曼的纪录片以及哈尔彭的文章,使我对纽约心向往之,正是这座城市的包容、开放和平等,孕育了一个伟大的人民宫殿。

 6 )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对公共议题产生兴趣大概最早来自自己对社会非常肤浅的理解,一方面对公众抱有理想和希望,另一方面觉得对实际很不满,不满于公众的狭隘和短浅。现在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轻视别人的视域、见识说到底和种族歧视没有区别。前段时间还和L老师谈到一种开放平台建立的可能性,这个想法最近也有变化,搭建平台当然重要,扩大视域当然重要,但它背后公共意识和见识的建立其实非常难,就连学校教育恐怕也只能做很小步的努力。

理解中国社会要回去看宗族社会、看乡村社会,看它的逻辑,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一二。但是如果想做改变,哪怕是一点点,也绝非一两代人能够完成,它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公众的、公共的力量。所以天职是什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想没有必要把终极的希望寄托在公众上,必须要在更加超越的目标之上建立自己对公众议题的态度。

 短评

怀斯曼近几年作品,但凡看过,没有一部喜欢。作为一只苍蝇,聚焦于老百姓接触的到体制和接触不到的体制是完全两回事。显然这套方法作用于“正面”公共系统,除了接受媒体和影迷终生成就奖式颂词和情怀,就只剩下一张形式的空皮和了无趣味素材堆砌。

9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HOC DOC很叫座的片子,由一串谈话会议和图书馆一些列的mini lectures片段组成,印象最深的是开头的richard dawkins阐述无神论, 纽约犹太人族群史,南方右派对自由劳力的诡辩,和最后结尾处Harlem区的黑人们讨论德克萨斯对黑奴史的gloss over。信息量巨大。总之去纽约又有一个点要踩了。love NYPL.

11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一句旁白都没有。作为一个借书、参加新书沙龙爱好者和去过上海图书馆20个以上分馆的读者,我对片子里展示的各种图书馆可以做的工作都有了解,我看到的并不主要是很多人说的“图书馆除了藏书还能做什么”,而是那些枯燥的开会片段展示的“他们怎样讨论把图书馆办好这件事”。

13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怀斯曼的电影会透过仿佛互不相关的事件和聊天来传达人文关怀,这点就足够让人喜欢并且一直看下去了。“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存储书本的地方”,看到最后还有些许感动,哈林区的图书馆里人们在抨击课本传达的错误信息的同时,也说“生活在这个街区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可以来这里了解一切”

1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显然是一部比《国家美术馆》拍得更好的作品,只是本片镜头对准图书馆,少了展示各种名画作为看点,会让很多观众觉得更无聊。但恰恰是少了这种额外的看点,它作为一个纪录片才更加纯粹,导演的意图也显得更清晰。

17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Fantastic idea yet hard to take in China.有意思的几个点1公私合营的运营方式,基金会吸引市政,市政增加私营利润.2.手语表演者的互动,小孩编程体验,盲人看书4.是否该接纳睡觉的人5.黑人社区问题6.《霍》读书会7.纽约文化活力与上海阶级固化

21分钟前
  • Lauren与海
  • 推荐

仅是拍摄,而非纪录

2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晨早的好时光,睡倒一大片。有些部分挺喜欢的,人们其实越来越需要图书馆,不仅为了书。

2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多方面展示了纽约公共图书馆与分馆为大众提供的广泛资源:招聘讲座、免费技能培训、历史照片报纸搜寻、小语种服务、残障服务、儿童机器人培训、数字化努力…让人大开眼界,重新理解图书馆功能,深刻领会到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充斥大量枯燥冗长会议与讲座,无数次昏昏欲睡

26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公共机构如何搞钱、如何用钱。基于社区分布,自然而然侧重黑人议题。剪辑表达出Patti Smith也好哈莱姆黑人大爷也好同样是公共舞台上的一员。图片馆以前没听说过!题材所限开会谈话过多观感有些疲惫仿佛我也参加了一年份的领导例会(人家开会都不玩手机呢)机械工作类场面的调剂再多点就好了

30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这里收藏全部期号的纽约时报,有各种动态狗狗的图片,分布庞杂的图书馆分馆,但这里的核心不是书,而是人。图书馆工作人员开会讨论运营的各类事宜,尚博格中心在这里庆祝成立的周年庆典,手语翻译用不同语气翻译独立宣言。每场讲座台下专注的面孔,草坪上或坐或躺悠然的人群,所谓精神才是这里的君王。

35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图书馆超越了借书功能,成为了市民思想交流沟通中心,成了淡化政府色彩的市民参与社区建设、曝露社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市民广场。豆瓣简介写的很好。

3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D / 三流纪录片,二流宣传广告,一流英语听力练习材料。

4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早八点半满场的上海影城,市民文化水平是不是要看齐扭腰市。

42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看怀斯曼的作品总能感受纪录片的尊严和创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感,无论是激烈的社会议题,还是对公共机构的拍摄,镜头间充满着平静的力量。用三个小时展现“世界上最美好的场所”台前的迷人和背后的运作机制,巨大的信息量缓慢流露,知识分子、民众、机构负责人,让这里成为一座伟大城市不可或缺的存在

44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用直接电影的纪录片方式,来为纽约公共服务与纽约城树碑立传,更像一种包藏预设政治立场的宣传,在图书馆场景中出现的领导、馆员、主讲者与读者,更是精致的演员,怀斯曼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会用目见的「真相」来洗脑的纪录片导演。

45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Venice2017# 百科全书式的纪录片作品,事无巨细地观察与展示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各种方面的社会功能,并讨论图书馆的未来形态;同时也在地理上展示其分馆。虽说不及雷乃「全世界的记忆」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分析,但恰好与今年戛纳的博物馆电影「广场」形成一个有趣的对仗。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到最后疲态尽露,转场都变成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影像,一次又一次重复。差不多是四条线:1)知识分子的演讲;2)对于纽约社区的关怀;3)关于得到资金赞助的讨论和努力;4)(也是最弱的线)传统意义上对于图书馆工作的想象,分拣书籍和处理借书请求。1最好,其他都有节奏控制的问题

53分钟前
  • Medea
  • 推荐

怀斯曼近200分钟的纪录片巨作无比精彩。时而深入某场具体的讨论/演出/会议之中,毫不吝惜时间般,让一段段精彩的现场呈现;时而退出一步,带着meta的视角,讨论关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功能、定位等方方面面。

54分钟前
  • btr
  • 力荐

20181006@广州图书馆报告二厅197分钟版

56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