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HD中字

主演:科琳娜·马尔尚,安托万·布尔塞耶,多米妮克·达夫雷,多萝泰·布兰克,米歇尔·勒格朗,约瑟·路易斯·德·维拉龙卡,卢瓦·帕扬,Renée Duchateau,吕西安娜·马尔尚,塞吉·科波尔,让-吕克·戈达尔,安娜·卡里娜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2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4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5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6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4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5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6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7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8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9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黎,下午五至七时。美丽的女歌手克莱奥(柯琳妮·玛钱德 Corinne Marchand饰)正游荡在巴黎街头。她一袭黑衣,摘掉假发,面无声色地穿越着内心中的恐惧与焦灼。一切都由一份体检报告引发,她担心自己会如占卜的人所言,患上胃癌。忐忑不安的克莱奥游走在巴黎街头、咖啡厅、或是家里,遇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男人,她的情人或是朋友,对他们诉说她生命中的每一个段落,但似乎没人真正理解她。直到最后,她遇见了即将远赴阿尔及利亚战场的年轻士兵。在与他的交谈下,克莱奥开始重新看到了世界,坦然地面对现实。  由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执导的成名作《五至七时的奇奥》,是新浪潮电影中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本片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欢乐时光REPLAYDESTROY耗尽一生谎言的诱惑秋天日记跨越8年的新娘国语生死金天鹅倒霉蛋招蜂引蝶保持爱你法拉兹家族中国刀锋战士老师们2海上繁花时光之轮 第二季另一种记录:李帝勋保龙一族之龙游潜水史前巨鳄72小时-黄金行动 粤语权欲第三章美丽的青春旺角监狱粤语超人前传第二季士兵的荣耀鬼娃回魂怪咖一箩筐鲁班四杰之伏龙海眼如果·爱雪国1965春桃的战争冷战余谍第一季藏身之所2021恐怖草原无血无泪铁人王进喜2011三勘蝴蝶梦十月围城不稳定少数幸运儿丛林野兽2023天各一方惩罚者 第一季来了!张宝利我心属于你1994

 长篇影评

 1 )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了不起的瓦尔达 | 空间与电影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Cléo de 5 à 7),拍摄于1962年,其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至今仍然活跃于电影界,去年她与街头艺术家JR合作导演拍摄的《脸庞,村庄》亦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这一代表作,聚焦于在时令立夏当天下午五点至六点半——在这1.5小时的时间段里,怀疑自己身患绝症的歌手克莱奥,其内心经历了从恐惧焦灼到豁然开朗的变化,而90分钟的“真实时间”,与电影时长90分钟对应的手法,以及仅有开头短短几分钟的彩色画面,也成为了后来者讨论的重点。

抛开许多讨论,电影里多次出现,具有反射效果的「镜子」,以及在不同场所出现的竖向分隔,还有镜头里的巴黎城市日常街景,吸引了我的注意。以下的讨论,将重点围绕它们来展开。如有错漏,还望指出。

电影里第一次出现镜子,是在克莱奥从占卜女人的塔罗牌提供的讯息里,“确认”自已身患绝症。悲伤的她对着镜子开始哭泣,而后,她下楼离开占卜屋,对着楼道镜子多重反射的自己自言自语。女主角过分关注自己的特点,在此也可窥得一斑。

再往后,女主角克莱奥与镜子的场景,频频出现在电影里。

在占卜屋里,第一次照镜子的克莱奥

在离开占卜屋的一楼楼道镜子里,女主角望着镜子里多重反射的自己

离开占卜屋来到咖啡厅与女仆见面的克莱奥,两人所坐的位置背后,有着大面玻璃,营造出十分有趣的空间场景和画面构图——镜头首先是对准了两人,接着是克莱奥对着镜子开始哭泣的特写,之后是女仆的正面独白以及背过身去的克莱奥;女仆在为克莱奥擦拭眼泪时,旁边的年轻情侣出现在画面边缘,镜子里是看着克莱奥她俩的咖啡店长与服务员,以及人来人往的城市街景。

主仆两人的正面镜头

对着镜子的克莱奥特写

正脸的女仆跟独白,以及背向的克莱奥

主仆、咖啡店员、旁边的情侣、城市街景同时出现

当镜头切到克莱奥与旁边的年轻情侣时,画画很有意思:一边是焦虑不安的克莱奥,一边是讨论的情侣,而情侣的对话引起了克莱奥的注意并时不时地观望,两组人物的分隔是镜子的边缘。

镜子边缘分隔的两组人物

将相关场景人物全部纳入画面的镜头

离开咖啡厅后,克莱奥与女仆两人来到了帽子商店,里面的不同位位置挂有方型的小片镜子。与在咖啡厅的大镜子不同,当克莱奥对着镜子时,里面反射出来的物象几乎只有她本人(因为镜子尺寸过小,周围的环境很难入内),使得镜子里的克莱奥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脱离。另外,因为商店里有许多面镜子,前后左右的镜子反射不同位置的场景,空间也变得丰富了起来。

当镜头往后退到商店的橱窗外时,橱窗的玻璃也成为了一面“镜子”,室内的克莱奥与反射的喧闹城市交织,产生了叠加。

商店里不同位置的镜子与反射出来的画面

克莱奥与橱窗反射的城市街景叠加

买完帽子的两人,搭乘的士回到克莱奥的住处。房间的不同位置,同样摆放有各式镜子,大致在克莱奥活动的范围内,目之所及皆能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此时的克莱奥,仍然非常在意外界对自己的关注。

房间里面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镜子

紧接着,换上黑色衣服,离开房间的克莱奥选择出去逛街。在后面的剧情里,与镜子相关的场景包括有:克莱奥在中国餐馆“金塔饭店”前的停留,好友多萝特的化妆镜不小心摔到地上时克莱奥看到碎片里的自己,在街上看到被子弹打穿的玻璃里出现的自己,等等,在此不一一展开。

相比之下,影片里前后出现了两次搭乘出租车的场景—— 一次是克莱奥与女仆两人从帽子商店回家,另一次是克莱奥送好友多萝特回家后继续坐车前往公园。前后两次出租车里,司机座位前的小镜子,也很有意思。在位置上有着区别,第一次是挂在玻璃的底部,第二次是挂在玻璃的顶部,关于这一点,我并不知道瓦尔达是否有意而为之(不排除是我对这一点过份阐释了),但这样的处理确实带来了差异的效果——挂在底部的镜子,反射出的是司机的脸庞与双眼,使得克莱奥处于“被关注”的氛围之下;而挂在顶部的镜子,因为位置的关系,却只能反射到男司机的额头,以及并无对着镜头的双眼局部。这样的画面,与克莱奥的心理变化及自我的认知,是一致的。

前后两次出租车,司机面前的镜子

镜子的多次运用,带来的效果毋庸置疑。而在开头咖啡厅里的镜子,如果稍加注意,无论是在前文已经讨论的克莱奥与旁边的情侣,还是克莱奥与女仆,不同人物之间存在着“竖线”的分隔。而在后面的剧情里,其他的物体形成的竖向分隔,带来的构图影响,人物关系的效果,以及空间关系的瞬间变化,其精彩同样让人不禁为瓦尔达点赞。

关于这一点,在克莱奥房间里的体现可谓突出——房间内的柱子,钢琴,秋千,床架都在镜头里充当了这一角色。特别是床架,成为了人物关系及活动的重要元素。而克莱奥换好衣服打算出门时与女仆短短数十秒的对话里,屋里中央的两根柱子充分了重要的场景工具。

柱子分隔出来的画面

秋千将克莱奥与坐椅上的女仆分开

处于钢琴两侧的人物关系

情人到访,与克莱奥相依在床上

情人即将离去时的场景

克莱奥与作词的“小丑”男生之间的对话

两根柱子之间,在短短数十秒内主仆两人的对话里,充分了重要的空间道具,注意人物的走动

克莱奥出门之后,竖向分隔的场景也出现了多次,比如克莱奥在中餐馆的镜子前停留,一人来到咖啡厅坐下时旁边的马赛克柱子,克莱奥在街头见到艺人表演刺穿手臂后一脸不适奔跑时的棚架。虽然构成竖向分隔的元素不同,它们的共同点是,将克莱奥“框景”在内,与外界的环境及人群产生了分隔。

中餐馆墙上的镜子,竖向分隔的边缘

咖啡厅里的马赛克柱

马路边的棚架

克莱奥与好友多萝特从雕塑室出来,坐到车上时,尽管不知道是瓦尔达的安排,还是当时街上场景的即兴发生,两人在聊天时,旁边有位男人开启了屋子的门扇,使得街道单一的进深空间,层次变得意思了起来。

旁边的竖向门扇,产生的空间效果

接着,两人来到多萝特男友的电影室里,观看默片时的窗口及墙上的线条分隔,交代出人物之间的关系。

观望默片时,墙上的竖向分隔及人物的站位

与多萝特告别后,克莱奥在公园里偶遇了即将重新回到战场的士兵搭讪。在公园内的一番对话后,两人搭上巴士前往医院去确认克莱奥的身体检查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不少竖向的分隔。人物的关系,当处于构图里的不同位置时,也有些许微妙的变化——从公园离去时,处于竖向分隔的树苗两侧,到两人在巴士时,时而处于竖向分隔同侧,时而处于两侧的交织变化,再到两人坐在医院的花园里,处在两侧竖直的大树中间,此时克莱奥已经基本放下了原先的恐惧与不安,只差医生出现,道出最终的检查结果。

两人从公园离去时,小树将两人隔开

在巴士上处于不断变化的两人位置,与竖向分隔的门扇、栏杆

处于画面近景两树中间的两人

不止于此。这部片的另一个迷人之处,在于瓦尔达的镜头里,流淌出来的1960年代巴黎城市街头。无论是克莱奥步行在街上、与好友多萝特开车,还是搭乘的士、巴士时,巴黎的风光以及街上的行人,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在一些影评里,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克莱奥与多萝特开车在街上时,两人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极低这个问题。我私心猜测,是瓦尔达将镜头的高度设成了街上行人的视线高度,希望将更多的画面留给巴黎的城市街景。

车窗外的巴黎

处于画面极低位置的两人与巴黎街头

车前窗外的巴黎街头

同样,街上的行人特写,也多次出现在了瓦尔达的镜头里,呈现出纪录片的痕迹。特别是克劳奥独自从咖啡厅离开后,遇见的行人镜头,与女仆、作曲家、情人、假发等这些熟人(物件)交织出现的那段镜头,我个人非常喜欢。值得一提的是,熟人们在这里出现的皆为正面对称的肖像,正如证件照般,创造了一种画面的紧张和严肃感,侧写了描述克莱奥内心的不安。

此外,克莱奥坐在车里,等待好友去取东西时的街上所见,镜头里的摄影,也非常好看。或许,这与瓦尔达本人的摄影师身份不无关系。

克莱奥独自离开咖啡厅后,走在路上遇到的行人特写

熟人(物件)的“正面肖像”

克莱奥在等待好友取东西时,在车里见到的行人特写

在瓦尔达的90分钟里,我们看到了属于克莱奥的下午五点至六点半,看到了巴黎的下午五点至六点半,而这,何尝又不是我们的下午五点至六点半?

写在最后:个人很喜欢瓦尔达的这部影片,但说来惭愧,她的电影我看得很少。所以,以上的讨论篇幅,不排除只是我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如有错漏之处,还请了解瓦尔达的豆友指出,不胜感激。

 2 ) (摘自《另一面镜子》)

一.宿命感——“疾病的隐喻” 在影片得开头,画面内只出现了塔罗牌和不停的洗牌,翻牌的两双手,通过画外音的对话,暗示出克莱奥正在请一位老妇人为她占卜,而占卜的老妇人通过塔罗牌揭示出奥克莱目前的身份和状态,其中包括疾病带给她的威胁。当画面镜头切换到老妇人和克莱奥的脸时,画面从彩色变为黑白。彩色属于塔罗牌的世界,一旦进入现实生活,画面便呈现为黑色。彩色与黑白画面的对比,从视觉上揭示出彩色画面的强悍和黑白世界的无力——一个人无法对抗自己的命运。直到影片的结尾处,命运对克莱奥的裁决也没有被揭晓:克莱奥只是被告知不要太担心和先进行两个月的治疗,医生并没有点明她是否患了癌症,命运看起来仍然强悍和不可知。导演瓦尔达非常擅长在自己的电影中表现一些非典型性的情节和暧昧多艺的结局,并始终避免强列的戏剧冲突和明显的因果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表现方式也显示出对男性所代表的理性世界的反抗。塔罗牌代表的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女神,就像癌症往往毫无征兆地到来。但人类既不能按照理性去分析它,也不能祈求完全解读它。 这样的宿命态度带有典型的女性色彩,反过来也是克莱奥人生道路上的制约因素。除却生病时会去占卜病情,克莱奥的各种行为也被带有宿命色彩的规则所限制。比如,周二是换新装的大忌,所以她买好的帽子怒能立即戴上,只能让店家送到家里;女朋友的包掉到地上镜子碎了一地,使克莱奥情绪大坏,觉得那象征了死亡。克莱奥跟助理说,可能她死了男朋友也不会难过,助理却劝她不要胡思乱想,更不要挑战命运。 人类历史上,疾病不仅意味着身体的败坏,也经常被附加很多意义。疾病代表人体内部环境的失衡,在某种意义上,生病就是一个初始的自我被一点点异化的过程。而在现代社会中,癌症往往被看作是个体压抑,无力和背离自我的结果,并在跟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桑塔格曾说:“当城市事实上还未被看做是致癌环境前,城市自身就被看做是癌症——是一个畸形的,非自然增长的地方,一个充斥着挥霍,贪婪和情绪的地方。在二战结束后的欧洲,个体这种内在的不安情绪是非常强烈的。对克莱奥说,这些疾病的隐喻强化了她的宿命感,并使他产生了自我厌弃心理和对周围世界的怀疑,克莱奥觉得自己受到了诅咒。 二.男性的凝视 作为一名电台歌手,克莱奥被大众消费的是自己的声音,但她的外表也由此受到大众文化的制约,因此,克莱奥会主动按照男人喜欢的样子打扮自己,使自己成为”被观看“的对象。克莱奥不自觉地按照男性看待自己的目光来看待自己,把自己物化成一个美丽的标本,使得自己被无所不在的男性的凝视所控制。在影片的开头,克莱奥从克莱奥从占卜老妇人的家里走出来,在楼下看到一面镜子,她望向镜子里面的自己,喃喃自语:”美丽的蝴蝶,不要匆匆飞走“,这目光跟男性对她的凝视目光是一样的。对男性来说,美丽标本式的女性对他们的吸引力在于她们没有威胁感,而且可以满足他们的想象,是欲望的安全投射对象;而对女性来说,要想取得男性的喜爱,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自我物化,成为美丽的标本,以满足男性凝视的需要。克莱奥无法想象自己做人体模特的好友那样,坦然地把自己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之下,因为她担心身体上的弱点被男性的目光所发现。在影片中,不同的镜子出现在不同的场合里,用以反映克莱奥在自我认知所产生的变化,不同镜像中的克莱奥,心态也是不同的。克劳奥渐渐的感知到自我的虚妄,她所迷恋的自我不过是无所不在的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客体,所以,克莱奥决定一个人出去走走,她把假发摘下,穿上黑色的衣服,带上不合时宜的新帽子。 对克莱奥来说,在所有男人中,对她形成最大束缚的便是那位优雅,慷慨,善于交际的男朋友。每次在他面前,克莱奥总要表现出最好的状态,或者说,是男友希望的状态。而这个男人却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克莱奥的感受,不仅由于他总是忙,还因为她似乎并不愿意花费时间来触及克莱奥的内心。克莱奥男朋友属于上层社会,他为克莱奥带来的压迫是双重的,除了性别压迫,还有她所代表的阶层的生存准则。另外,造成克莱奥自恋最深的原因是她没有真正的倾诉对象,情感被长期压制,这是女性长期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结果,她们只能从男性的目光中学会如何看待自己,最终造成了女性爱的能力的丧失。所以,克莱奥的痛苦就在于——她发现了自己内在的巨大空洞,以及造成这些空洞的原因。 3.在歌曲之外,我存在哪里? 除了男友,克莱奥身边也有其他男性,比如两位事业合作伙伴。跟克莱奥的男朋友相比,这两位小伙子没有权势,也没有金钱,他们靠为克莱奥创作歌曲来获取生存的资本,克莱奥在他们面前没有负担,可以任性地表现自己的欢乐,悲伤和焦虑,两位小伙子也总是想办法逗她开心。但是面对他们,克莱奥的内心独白却是:“每个人都宠我,但是没人爱我。两位小伙子为克莱奥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歌曲,在不同的歌曲中,克莱奥被塑造成不同的女性角色,有时是任性的女孩,有时是喜爱说谎的女孩,有时是甜美乖巧的女孩,有时是玩弄感情的女孩,有时则是一个神经濒临崩溃的女人。克莱奥感觉自己就要被这些歌曲榨干,在歌曲之外,她不知道真正的自己在哪里存在。 两个小伙子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文化工业的思维方式,他们擅长创造出不同的情境,塑造不同的形象,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作品更好地被市场消费。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地转换思维方式,但却不投入感情。在刚进克劳奥家门时,他们听说克莱奥生病不开心,便找了大白衣,扮成医生逗克莱奥开心。但是,他们的行为只会让克莱奥变得更加懊恼,因为他们随时随性进行扮演的状态让克莱奥感觉到个体的虚妄。当他们说克莱奥反复无常时,克莱奥支持是他们让自己变成这个样子。对克莱奥来说,这两个小伙子虽然没有男友给她的压迫感,但他们创作的歌曲和他们自身的状态,却发展出一种文化工业的吞噬力量,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个体被分离成不同样式,人的情感深度变浅,自我被弱化。 现代社会的文化生产方式对个体精神结构的影响在影片其他环节也有所表现。比如,当克莱奥和助理乘坐出租车的时候,听到广碧里播报着一条接着一条内容完全不同的信息,有洗发水广告,阿尔及利亚战争,中毒工人被下水道冲走,博物馆的开馆时间等,每条信息只寥寥数语,而且下一条信息总是迅速替代前一条,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收听者无法聚焦自己关注的焦点,信息的重要性也被分解。 四.不彻底的女性主义 女性之间的联盟一直被女性作为反抗男性压迫的重要方式,因为,女性联盟建立了一种没有男性的性别连接方式,打破了女性必须以男性为参照的桎梏。但在这部影片中,女性之间的联盟并没有那么成功,而且,影片中出现的女性角色似乎都为克莱奥带来了困扰。 和克莱奥关系最密切的是她的助理,在影片的开头,占卜的老妇人就指出,克莱奥的身边有一个给她负面影响的寡妇,而且着重强调,“她带你远离了朴素的家庭生活”尽管影片没有具体指出,但毫无疑问,这个寡妇就是克莱奥的助理。寡妇处在男权社会相对边缘的位置,但是在影片中,这样身份的女人却不能形成对男权社会的批判性力量,而且,她还带领克莱奥远离了普通人的幸福。在影片中,助理处处对克莱奥进行限制,但却缺乏对克莱奥的真正关心,面对克莱奥的困扰,她只用“小孩脾气”这样的话搪塞。占卜的老妇人对克莱奥也不够友善,她不仅传递给克莱奥负面的信息,而且面对克莱奥的恐惧,她没有一句安慰。克莱奥在出租车上遇到的女司机,看起来非常自我和没礼貌。真正能够让克莱奥放松下来的女性是她的一位从小到大的朋友,这个以人体模特为职业的女孩乐观,阳光,充满活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女孩刚出场时就被置身于众人的目光中,不过,在目光中,不过,在众人目光的交织下,她却显得非常自如,暗示出这是一个从男人的凝视中解脱出来的女孩。跟克莱奥的爱情相比,这个女孩的爱情更为平凡,但却显得更加美好。克莱奥身边唯一一个生活自如的女性,并非是一个强烈反抗男权社会的女人,但是她也无法与奥克莱形成联盟,因为她纯净自由的心灵无法完全感知到克莱奥的困境。 克莱奥最终遇到一位能够给她带来快乐的小伙子,在影片最后30分钟,他始终陪着克莱奥,并跟她共同面对了最终的诊断结果。这个小伙子在影片中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尽管这个拯救者有一种临时性,因为他马上要离开巴黎,再度返回战场,所以,在这部影片中,女性同盟的不成功和男性拯救者的出现,都使得影片的女性主义立场显得不那么彻底。 影片《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在当年一上映,便让人赞叹不已,其中表现出的时间性,纪实性和女性角度,为观众提供了看待人生的一个新方式,就像随着克莱奥的游走,观众看到一个更多烟火气,更为平民化的巴黎。导演瓦尔达用影像展现了克莱奥的恐惧,也展现了巴黎,因为在克莱奥的恐惧,也展现了巴黎的恐惧,因为在克莱奥的身上可以找到当时在巴黎出现的各种现象,而”克莱奥“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名字,只是代表了那个——被各种交织的欲望和权力控制的形象而已。

 3 ) 我的听觉语言观赏欲被极大的满足。

对观影又有了新的感受,看完我觉得我晕车了……

90分钟的时间里,我在前半部分逐步进入女主的人生,我仿佛看到了她的全部。为什么人会结果主义导向?因为有了结果我仿佛可以看到你的过去全部,我看到了现在的克莱奥,我仿佛知道了她的一生。她是个歌手,有些家喻户晓;她有个情人,但二人彼此隔膜,忙碌使她们时常分离,也不知为何二人并未掏心掏肺;她笃信占卜,一个常年服侍她的女仆比她更加迷信;她感知到自身生命力的消亡,陷入黑暗倒计时中恐慌不能自拔……

于是45分钟时间里,我看清了一个如同被圈养高阁的金丝雀(这种形象意指导演通过服化道全面加强了),自怨自艾,充满无助彷徨焦虑。

直到演唱完毕,换上全黑衣服的她,才突如其来的鲜活了。

她离开了她的职业(即男性审视带来的社会地位,他者赋予的价值象征)、她的女仆(也就是错误的迷信力量)和她一身金丝雀般的装备,试图在临死前叛逆的、自反的活一会儿。

于是,抱着将死之人的信念,女主成为了上帝之眼,灵魂上浮,怜悯苍生。

她先是遇到了不介意展现自身生理特征、将释放自己宣扬自己的身体视为自豪的女友。女友带着她徘徊,曾经被他人掌控的交通工具——taxi,换成了自驾(虽然女友才学车不久,但已经是女性意识崛起的萌芽)。下了车后,克莱奥发生了转变,她自主选择了乘坐taxi,这已经是独立的选择而非不得已的决定。她来到公园,一路下沉,下沉,曾经那些束缚她的、恐吓她的、吹捧她的都不见了,她走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踌躇之际,她遇到了军人。

或许转折发生在克莱奥观赏完一部早期活动电影放映机的电影后,她释然,她心理上决定接受自己的死亡但好像又不想这么快迎接审判(这里是否表达了导演本人对电影艺术的敬仰与喜爱)。

总之,整部电影所容纳的内容太广泛了,对白、音乐、音效一起来,画面反而成为了伴奏,为声音的韵律而服务。我醉了。

以及,老话说得好,人不能有太多镜子,越照越丑或越不幸……

 4 ) 交社团作业

技术层面精巧,立意层面深刻的作品。将影片与观众放在等速流动的时间概念里,但情节上并没有刻意强调“时间流逝”的实时感,瓦尔达轻盈地呈现着生与死的沉重之时,近乎跃出镜头的焦灼的思虑与情绪就暗暗传达了一分一秒的漫长。而在影片中对于章节的划分与命名都具心思,把时段区间准确地指向行动的角色,也让叙事的中心在影片过程并不聚焦于克莱奥本人——如此“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变化对应了影片前后半段“凝视”这一主题的变化:前半部分是克莱奥作为被凝视的客体,在male gaze的无形裹挟与对她真实感受的敷衍中痛苦地纠缠着;而后半段则将克莱奥作为凝视的出发点,对前半段的困局进行了一种反躬,以female gaze探讨女性的身体与美感,以及克莱奥作为个体、女性、公众人物的社会定位与自我思考,是给自己卸力、让自己赤裸的释然过程。

克莱奥的长镜头、跳切、失序与运动镜头,以及诸多的帽子、墨镜、镜子等等线索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却并没有让影片流向晦涩。影片选择以一种轻柔的方式呈现克莱奥的转变,足以让对于生死观念的探讨,对于超越性别视角的个体、人际思考都显得轻盈而老练。塔罗牌上的事一件件照应发生并没有带来苦涩的宿命感,相反地,克莱奥在这煎熬的一个半小时里一步步走向了本我的自由与超脱。

 5 ) 【洛阳电影资料馆•第二十四期】2011.3.6日“趁生命气息逗留”

【洛阳电影资料馆•第二十四期】2011.3.6日“趁生命气息逗留”
    ——三月放映主题“摄影机前后的女性”之阿涅丝•瓦尔达


映前:简介阿涅丝•瓦尔达

“走上导演之路的阿涅丝•瓦尔达”

阿涅丝•瓦尔达1928年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40年为了躲避战祸到了法国,在巴黎念书,21岁便成为一名摄影师,并前往古巴、西班牙等地从事纪实摄影。(可能是受战争的影响以及纪实摄影师的从业身份,她的作品往往有着一定的政治倾向,比如今天这部影片中对阿尔及利亚战事的关注,以及之后的《向古巴人致意》、《远离越南》等在政治上直接表态的作品。当然,在我看来瓦尔达作品中的政治倾向并不形成她电影的魅力,只是她作为电影人一种社会意识的表达。)

1954年,在没有就读电影学校或学习电影制作,甚至连导演工作证都没有的情况下,瓦尔达自编自导了第一部长片《短角情事》,开始成为导演。这部早于“新浪潮”五年的作品(法国电影新浪潮1959—1964年),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及低成本的制片方式,成为日后新浪潮几个主要导演的楷模。(影片的剪接师是后来拍《广岛之恋》的阿伦•雷奈。)这部电影也被称作“法国新浪潮的第一部影片”,瓦尔达也开始被称作“新浪潮之母”,当时她只有26岁。

“瓦尔达与法国电影新浪潮”

瓦尔达曾在访谈中说:“毫无疑问,在1954年,现代电影的大门由我敞开,

把电影带向新的类型。在这新式电影类型里面,我肯定是仅有的女性。某种程度上我成了楷模,全部男性和一个女性!”可以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其实还有杜拉斯)。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其中“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斯、罗伯—格里耶等,戏剧家阿伦•雷奈等。

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

从以上划分来看,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确实很难归类,因为她的风格也兼具两者的特点,但更多的是将其归类为“左岸派”。

“瓦尔达电影的女权主义思想和精神感染力”

瓦尔达的电影,尤其是这一部经常被挂上“女权主义”的标签,而且被看作在60年代末期于法国诞生的“后女权主义”思潮的先声。之前的女权主义多是强调两性对立甚至对抗,这种强调其实更是加重了对女性尊严和利益的损害。“后女权主义”,也是流传最广的女权主义认可正确的斗争方式应该是用女性的话语创建女性文化,争取和掌握女性的话语权,通过女性的话语实践成为话语和社会的主体,从精神(意识)层面而不是物质(肉体)层面来争取女性的权利。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阐述了女性自我意识从觉醒到斗争再到完成的过程,和这种后期才形成的女权主义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表现了瓦尔达那高度超前的女性意识。

但《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的魅力并不于此,在我看了瓦尔达只是在这部影片中从自身的女性视角表达了对人类通用的主题,即“美”是外人的观感,而“快乐”才是主体自身的心灵感受。纵观瓦尔达的电影作品,始终洋溢着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和乐观主义精神。


赏析:《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

“关于片名和‘真实电影’美学”

1961年的《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是瓦尔达最备受推崇的电影,主要表现在影片的对时间的实验性以及内涵表达的丰富性。

影片中的时间同现实中的时间是等同的,瓦尔达采用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相融合,充分展现了女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腻过程,这与当时新浪潮所推崇的纪实美感相吻合,从“真实电影”的美学出发,最大程度发挥摄影机的纪录功能(但瓦尔达不是第一个拍摄这种“实时电影”的导演,1952年的著名西部片《正午》是一个先例。)

片名《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是一个法语谚语,指的是会见情人的时间(5点到7点是在工作后和回家前的一段时间)。而影片停在6:30,克莱奥和邂逅的大兵互望着沿着林荫道走下去,以光明的结尾给人无限遐想。


“女性魅力和对生命的关爱”

影片塑造了克莱奥这位讨人喜欢的魅力女性角色,有些小迷信、有些蛮横、有些反复无常的可爱,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对捕捉女性身上特别是面部的细微情绪变动尤其在行。

影片可以分两部分来看,前一部分可以说是世界对她的影响,强加在自我身上外在的习俗、社会机制;后一部分则是她对世界的感知,对纯朴、自然状态的

回归。讲述一个女人在生命的关键时刻冲破各种社会性的压抑、约束,找到本真的自我,而它批判的矛头,显然指向的是各种外在的社会机制。

“戈达尔的出演以及一些细节”

戈达尔和他御用女演员安娜的那段默剧演出,可以说是影片的神来之笔,也是点睛之笔。看懂这段默片的隐喻,也就看懂了整部影片表达的主题。(戴着墨镜——有色眼镜,象征习俗、社会机制的戈达尔认错了自己的女友,闹出悲剧,直到他抛去墨镜,才找回了爱情)。

其它细节:
前三分钟的彩色与之后的黑白世界——等待过程中人物的焦虑和绝望
两种发型——前后两部分的心理转变,外界的观感与本真的美感
街头杂耍——外在事物成为内心体现
跳切镜头——加深恐惧,对约束她生命的各种社会机制的厌恶

总之,瓦尔达的影片蕴含着对生命热情的关注,同时有着难得的实验倾向,导演生涯中对生命本身和电影本身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弥足珍贵。

活动链接:
http://www.douban.com/event/13516833/

 6 ) FIFF22丨DAY4圆桌《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只要我美丽,我就还活着——我们还有的是时间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4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西北化为乌有,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阿涅斯.瓦尔达导演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欧.尹

我给了《五至七时的克莱奥》3星。“实时电影”的概念要同新浪潮的理念与视听技巧突破结合在一起看,但其实这种实时仍带有一定欺骗性。主观视角、自我觉醒、色彩这些点不必多提了,重点关注了两个细节:镜子的运用,不单是在表达层面的审视与凝视的指向,还有场景内扩展空间增强构图层次性的妙用;情绪的反复,电影用了许多细节来反复勾起克莱奥的恐惧和哀伤,尤以唱歌一段最具穿透力。另外,电影后段安东尼的出现与互动从我观感来看是缺乏说服力的。

场刊嘉宾 橙黄

4星。从惧怕死亡到拥抱新生,从“只要我美丽,我就还活着”的悲观到“我们还有的是时间”的无限乐观之蜕变,中间插播的《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一语道尽--摘下“墨镜”前是悲剧,摘下“墨镜”后是喜剧。开头克莱奥步下楼梯时使用的一次跳接私以为比戈达尔在《精疲力尽》中所使用的跳接要高明不少。瓦尔达用镜子与镜头语言的巧妙结合表现出克莱奥的复杂心境,中间那段克莱奥游离与商品橱窗之间,镜子与人交相流转所呈现出的那种奇妙场景与氛围更是久久在脑海中萦绕。克莱奥的五至七时,最后未拍的半小时,才是真正充满人生曼妙旋律的篇章。

场刊嘉宾 Muzhi

我给《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场刊3星,形式上很新颖,电影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同步,展现了一个女人生活中的两个小时,瓦尔达很细腻,电影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女主后半部分拽掉假发才开始了新生 找回自己。

场刊嘉宾 布谷卟咕

4星。因为浪漫。美丽形象的塑造下能感受到这个角色的生命力,瓦尔达提供了一种细腻的视角和流动的体验,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是,电影始终追随女主角的步伐,紧扣写在片名里的“五至七时”这个时间标尺,以时间流动划分章节制造了精确严谨的等时性,对人物状态展现和情绪的传达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你是如何看待电影这种强烈的形式特点的,这种设计是否显得刻意,还是对于主题表达确实有着必要性?

场刊嘉宾 Muzhi

我觉得对于本片来说不刻意,反而对于凸显主题(描绘五至七时克莱奥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怎么说呢,就是观感舒服自然就好。

场刊嘉宾 橙黄

不觉得刻意,只是一种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前一个小时紧密的时间枷锁在后半小时变得愈发松弛,也完成了从观看的客体到主体的转变

场刊嘉宾 欧.尹

我是比较喜欢一些有价值、且新颖的形式感的,对于本作,时间上的实验不只是一种尝试/噱头,一定程度上在新浪潮的体系内代表了一种对真实性的边界的探索。对人物状态呈现和情绪传达是有积极作用的,可以让观影者和角色同时体验。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可以展开谈谈这种对真实性边界的探索吗?可以结合新浪潮整体的开拓性来具体谈谈这个方面。

场刊嘉宾 欧.尹

就是新浪潮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理念不就是强调镜头语言要反映现实嘛,那从长镜头到一些反传统那种设计好的叙事模式(真实世界不会如此紧凑或戏剧化)都是已经迈出的步伐,但这些其实还是再电影的时间尺度下的。而《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这样的点子其实就是一种探索。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对,我也这样认为,相比纯粹用长镜头来拍,这种方式更显得生动。

场刊嘉宾 欧.尹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可以认为保持了一种情绪上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是很多传统电影无法呈现出来的真实状态。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甚至《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中的等时,其实也不是完全的一秒不差,但这并不影响观众对情绪的完整接受。毕竟这依然是个艺术作品,而非完全去复刻现实。

场刊嘉宾 布谷卟咕

哇说得好好,我也觉得有必要性,一个看似客观的刻度在情感的涌动下显得很暧昧。你提的问题很棒,我想欺骗性对于我的观影是必要的,渲染一种生命的厚度和意义。然后可能(的话)也可以抽象化这个时间刻度,把它看成是生命的起伏的浓缩版。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女主角的状态和命运。从全片第一个镜头,预言命运的塔罗牌开始,女主的情绪就始终笼罩在一种对于未知病情的恐慌和焦虑中,而最后一场戏里,被医生告知并无大碍的女主和面临即将前往战争前线、命途未卜的年轻士兵相视一笑,道出“我的恐惧似乎消失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细腻又复杂的情感转变,使得短暂相识又即将分别,甚至可能永别的两人反倒充满了希望和勇气,热烈而生动。想听听大家对这种转变的看法。

场刊嘉宾 欧.尹

这个转变可以说是电影的一个大框架,甚至可以认为是一个麦格芬。另一方面,影片内部有很多丰富细腻的情绪变化,在最后就需要一个更为宏观的转变来完成剧作上的闭合。

场刊嘉宾 布谷卟咕

读了你这段对情感转变的描写后,我想到影片达到了一种很感人的落点(也许是一种自作多情的理解)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两人的情绪可以传达给对方,或者说在相同的场域他们分享同一片能量场,互相影响。是一种对共情的可能性的肯定。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对你这样一说我也突然理解了,其实女主的释然也反过来传递给了士兵一种更强的乐观和勇气。

场刊嘉宾 橙黄

对于未知病情的恐慌与焦虑只是女主走向真正自我的一个契机,而结尾与陌生年轻士兵的一笑则完成了影片主旨的一个蜕变,即由女性对于真我的追寻转变为宏观上对所有人类情感的关怀,后半段观众监视感的逐渐丧失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即一种宏观上的共情。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欧.尹嘉宾之前短评里提到认为后半段的这个转折反而缺乏说服力了,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之前讲的不认为短时间里有这么大的转变吗?

场刊嘉宾 欧.尹

我感觉缺乏说服力的可能不是转折本身,转折是很必要的,而是在实现方式上。具体来说,可能是男女主角认识的方式,男主角的人物特征,两个人的互动,环境的设计,我觉得都不算好,让我觉得他们的感情本身缺少说服力。可能也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下,本身处理难度也加大了。

场刊嘉宾 橙黄

不仅仅局限于两人吧,也关乎观众。士兵本身也有可能是观众主观形象的投射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片中的时代背景,全片情节虽然全都发生在法国本土,围绕女主角的社交和生活圈展开,但却又通过广播以及后半段才出场的即将前往前线的年轻士兵的交待时刻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战争。这似乎也使得这个看似纯粹私人体验的故事有了强烈的时代感,女主角个体命运的不确定性好像突然与更宏大的时代有了一种连接。各位对这种设计怎么看?

场刊嘉宾 欧.尹

我之前没有太关注到这一维度,同意西妹的解读,个人与时代的对照更加有意义,同时可能也增强了对于真实属性的追寻。

场刊嘉宾 Muzhi

我想到了《花样年华》最后插播新闻的拍法,可能就是为了表明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虽然充满了一整部电影的时间,但它在茫茫历史中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扩大了观众的视野。

场刊嘉宾 橙黄

之前也没关注过这一点,同意Muzhi 嘉宾的看法,可能也包含了瓦尔达对于所有人类的关怀,这点和主旨也是息息相关的。

场刊嘉宾 布谷卟咕

我的想法是,透过女主观众并不能真的感受到前线的惨状,而这也是当时女性面临的:现实的分裂、可疑的追捧、身体的焦虑等,而对“现实世界”最重要的战争的认识也仅止于一段邂逅。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毕竟瓦尔达把这个背景放在了对于女主角转变至关重要角色身上,好像在说,纵然所有人都被时代裹挟,身不由己,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与身边人相拥的方式,把微弱的爱当作防御,消散无助的恐惧。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本片也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作品之一,此次主竞赛单元还有两部《随心所欲》和《祖与占》也同属这一序列,而且恰好三部作品中都有重要的、特点鲜明的女性形象,大家可以稍加对比,在新浪潮相关作品的维度简要谈谈《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和这两部电影中女性形象是否有共同性,或者是不同的侧重。

场刊嘉宾 布谷卟咕

共同点都是美丽灵动的法国女人,并且都对物质的需求总是难以满足;不同的地方是《随心所欲》里戈达尔的部分灵感来自于凝视女性的脆弱。

场刊嘉宾 欧.尹

《随心所欲》我觉得我理解得不太好先不说啦。《祖与占》和《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感觉不太一样,《祖与占》的女主这个人物必须是女性,需要她撑起三人关系的设置。《五至七时的克莱奥》的女主则更具有普适性吧,把她换成一个男性,承载的最核心的情感波动这个点是一样存在的,但是实际处理中女性显然更为恰当,因为女性作为主体,其情感呈现更为丰富自然,而且可以更好地带出人物凝视与被凝视、自我意识唤醒等很多点。所以总体来说放在电影里面可能侧重有些不同,《祖与占》更重要的是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更重要的是她在经历怎样的状况。

场刊嘉宾 Muzhi

同意欧·尹的观点,《祖与占》是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则是很容易让人代入女主的角色去和她一起经历她所经历的事情。

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应该是我本届主竞赛最喜欢的电影了,也指引我去思考了很多问题,关于电影也关于现实。感谢电影,感谢生活,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获得那种顿悟、释然和勇气。

 短评

很喜欢本片的摄影,稳重而生动、有重点。瓦尔达34岁时拍出的代表作。从细腻的女性视角出发,达到一种普遍人性的释放。巴黎街头的一切人和景在等待诊断结果的女主人公眼里都有了象征意义,但最后观众跟她一起意识到,自由来自象征符号褪去后的生活的真实。片中片「在桥上」也是一则隽永的哲理小品。

2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浮华的女歌手因为可能的癌症消息而濒临崩溃,而爱情让这煎熬的两小时柳暗花明。瓦尔达奶奶的新浪潮代表作,在看似不可能的人物身上呈现女性主义,模仿人眼的记录式镜头含蓄而细腻。戈达尔客串的片中片太有趣了~!(今年最后一部电影,2017年ciao)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瓦尔达第一部女性主义/剧情长片,客观现实与抽象意识,人生与艺术,公众与个人,客体与主体,对立暧昧及二元化。片头塔罗牌之后全部为黑白,两小时流逝的时间内巴黎街头林林总总的人群风物,被癌症恐慌占据的畸变视角。“电影书写” 结构细节,身影常出现在镜子里

1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很难想象瓦尔达如此严肃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科琳娜·马尔尚简直像是安东尼奥尼的莫妮卡·维蒂,只是她并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如此焦躁不安。女主角观看着路人,路人的私语时常清晰可辨,那些在电影里往往一闪而过的存在,被瓦尔达的摄影机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拿过相机的人,一定会了解那种警惕的凝视;镜头就是权力的化身),这就是她作为导演的权力,也是她作为人的关怀:对主角,对路人,对生命,对一切……她从未改变。

1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1.不仅电影与真实时间同步,还再现了死亡恐惧与寻求真我的心理时间。2.快切的主观镜头-街边行人+相关人物,咖啡馆顾客描摹,橱窗/镜中叠影。3.高达与卡里娜的无声短片,摆脱墨镜与脱去假发,戴不合时宜的黑帽,人体模特的隐喻异曲同工。4.与临行士兵(另一"将死之人")的邂逅让克莱尔袒露自我。(9.0/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没想到是这样中产的Cleo。不过也恰如其分,中产才拥有钟表和“时刻”。所以最后士兵人为将“七点”提前,是一种来自无产的反叛。多余的半个小时,是给爱情的吧。

20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现在想想,电影真特么有意思,无论是因为早期的胶卷时长原因,还是因为经济账或观影效果的原因,最常见的90分钟,既能描绘一个人事无巨细的一生,又能表现一群人惊鸿一瞥的一刻。它何止延长了我三倍的生命,更拓宽了我生命的深度。怪不得老有人说我跟谈过十几个甚或几十个女朋友一样,在电影里,那才是阅女无数。

2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很多人说瓦尔达是“女版戈达尔”,要我看比戈达尔细腻多了。尔达已抵达,达尔未达尔。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一个半小时。故事时间和影片时间等长。其实可以更先锋一点,全片黑白混用,凡克莱奥的主观镜头皆用黑白,其余则用彩色,镜头调度上也多做一些分立(所谓不分享画面空间)。瓦尔达的片子真是好,结构精巧,叙事流畅,情感充沛。本片音乐有结构性的作用,主观镜和移动镜头也颇赞。

2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DVD时代没有看过的電影,现在成了电影经典,不看感觉不好意思和别人对话。电影是流动画面,从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而且拍摄也是按照这个时间拍摄,从电影画面里面的路人眼光看,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半纪录片创作,长镜头,片中片,各种各样的调度,当然是导演的成名作也是著名的電影代表作,看过而已!

32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无论装逼与否,新浪潮代表作总能让我不自觉的进行一些行为模仿,譬如一进博物馆就玩笑说看谁跑得快,一到中东国家的宾馆洗手间就装作自己被拷打,一上欧洲城市的街头就旋转着做卖报态,当然是体现某种共同信息趣味的人来疯。看完此片后的次日,我也在下午5点到7点留意了自身。克莱奥怎么能做这么多事!

3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女人拒绝丑陋,害怕平淡,恐惧死亡。她歇斯底里,然后恋物;她卖弄风情,但难掩骚动;她自恋自赏,因此更加自卑。她若即若离,却只愿独善其身;她欲拒还迎,最终选择了释然。“我以为人人都在看着我,我眼里只有自己,这让我疲惫不堪。”

36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力荐

记得第一次遇到这部电影,还是在某大学入学考试的名词解释题上。结果没有答出来,后来面试也没通过。过去至现在的荒也君,看完后认真复习了下自己。

41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重看#想不到这么一部泛着轻快幽默,散发轻盈气息的影片,其实关乎死亡侵袭的恐惧与焦虑。现时真实时间与电影内置时间同步,代入角色感受分分秒秒的折磨,时间汩汩流淌在影像中。结构相当工整,以脱假发为分水岭,意味她自此褪去外在的浮华虚荣,开始自省内敛;从高傲的受宠玩偶到留意周遭普通面孔,众声喧哗的言语化作无数宇宙碎片,一切仍在既定轨道上运行,唯有自己失落在难以启齿的黑洞,这种混乱失序与大量运动镜头结合,极其美妙。印象深刻:1、插播数次阿尔及利亚之战;2、小奶猫抢戏(瓦尔达真是猫控啊!)3、插入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可爱。4、充满各种死亡征兆的暗示,镜子的分裂。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瓦尔达足够细腻,她精准的刻画出一个悲伤、恐惧、濒临崩溃的女人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她频繁使用跳切来展现奇奥的变化——从明星到一个“赤裸的人”。电影到6点30分戛然而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就像那彩色占卜镜头中测试的未来不过是对生命的亵渎,那90分钟的“真实时间”才是生活的真相。

46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 星期二不能碰新东西、车牌不吉利、破碎的镜子,哈哈,这么迷信的巴黎人…令人陶醉的摄影,不忍心走神一秒。与观影同步的17:00-19:00时间轴,90分钟的观赏,30分钟的遐想。“亲吻还是想念,亲吻不够就会想念”、“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都随时奉陪,我总是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人人都宠我,但没有人爱我”、“我的身体让我快乐,而不是骄傲” 爱能让人消除恐惧。游走巴黎街头,上车下车,驻足停留,眼神对视,相互倾诉…最后20分钟就是《爱在日落黄昏时》啊:你的火车快赶不上了,“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4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6月21日看發生在6月21日的電影成就達成。我只是路過來給你一個吻👌🏻 on a tout le temps 👌🏻

49分钟前
  • AngelaWood
  • 还行

前半部分“美丽”的女歌手不论是形象还是内心都是别人所想的她别人塑造的她虽然光鲜但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虚荣的驱壳,影片的后半部分从拽掉假发开始她才成为了有血有肉的真自己,怀疑得了“绝症”成为了一个女人的自我破茧而出的契机。。。PS其实真正的绝症是那个“假我”

50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他害怕战争,而她害怕癌症。在他面前她不再是个惹人怜爱的洋娃娃,而是她自己。这是瓦尔达的女性主义观点,也是一个女性自我寻找与完善的过程。且不说电影时间与真实时间的完整对应,电影里的空间分割也令人惊叹:克莱奥在帽店的玻璃橱窗与镜子间穿行的流动影像暗喻克莱奥的复杂心境。

54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彩色塔罗牌开场如同一个被仪式性赋予的人物身份,以及预叙,我们随后与Cleo共同投入黑白的世界中,一切命运似乎都已决定,一切都是病态而残缺的,自由意志不再可能。Cleo所畏惧的,恰好是组成《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这部影片的重要元素:时间绵延,而这正是一部“实时电影”。随后她逃了出去,逃出了“众人之妻”的异化状态,逃出了空旷的房间,街道是其焦虑的外化,一方面是Cleo对于绵延的逃逸(雕塑是永恒的此在,而电影则是永恒此在的回归),另一方面,则是不祥征兆的闯入。与此同时,瓦尔达给出了一条存在主义式“拯救”的道路,从“未来的时间”转向“余剩的此在”。

55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