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

HD

主演:陈宝国,马苏,阿云嘎,王锵,艾米,罗意淳,王楚然,黄尧,白宇帆,曹骏,张铭恩,丁程鑫,李滨,许还山,阿尤尔达迪,乌吉穆,巴音,巴森,江布拉,其那日图,巴德玛,哈玛,霍尔查,苏日雅,塔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蒙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4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5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6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3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4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5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6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7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8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19海的尽头是草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海的尽头是草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大批南方孤儿面临营养不足的危机。在这个关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向中央请缨,本着“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原则,将近3000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给淳朴善良的牧民们收养。在这里,远离家乡的孩子们将要学着融入新的环境和家庭,面对新的家人。而他们所有的不安与伤痛,都将被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一一化解。警察锅哥 第一季到哪儿了失踪:他们存在过纽约行动为爱担当大地之王太空狗崽打雀英雄传鲁冰花功夫佐拉一寸丹心 1纽约五尖塔大门奖点指兵兵1979粤语美好生活真·三国无双窃听风云2粤语版滑稽面孔我的内心记忆的技法月球叛军2:烙印之人破产姐妹 第一季一咬定情地狱是一座城市屠杀报告神话的森林一刀倾城国语霹雳神鹰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下载南茜博物馆奇妙夜2妖魔道犒赏饭废柴少年之次元危机夜幕将至罪大恶极无情海明威与盖尔霍恩泄密的心暴疯语变形金刚2

 长篇影评

 1 ) 个人理解 | 细思极恐,尔导不愧是擅长拍犯罪悬疑的导演

观影时后排很多哭声,但我看着那些非常温情的画面,却总觉得一阵说不上来的奇怪。直到走出电影院,我终于想明白了——

电影看似人间大爱却处处人性幽微。如果顺着萨仁娜刚开始是想把杜思珩当儿媳妇才领养的话,一切才都说的通了。

第一,电影中许多细节提到杜思珩长得好看,又提到当初刚到内蒙杜思珩性格非常倔强,世俗意义上是不讨喜的,但萨仁娜就是特别喜欢她(回忆叙述里说过)。有没有一种可能,这种喜欢除了缘分还有漂亮的缘故。

第二,萨仁娜丈夫回来之后两人在床上突然没头没尾地提到那木汗结婚的事情,还说明了那木汗很难娶到媳妇。那领养了女主,就。。。

第三,杜思珩和那个男生很亲密的时候,那木汗的表现已经超出了哥哥对妹妹的在意范畴了。

第四点是猜想:

第四,那个一起逃跑的男生(实在忘记叫啥)问杜思珩养父母对她好吗,杜思珩的回答非常微妙。她说“很好,但是我一定要问清楚真相才能在草原上好好生活”。

如果按照电影里展现的那种人间大爱的表层故事,这句话就很奇怪,因为她小时候养父母明明说过等她长大带她去上海,怎么等她长大就不跟家里直说她想回去呢?

但是如果按照儿媳妇这个思路,这句话就很合理了。她长大了,知道养父母领养她是想让她嫁给哥哥,因此她害怕养父母不肯放她回去,所以选择偷偷行动。“问清楚真相我也安心留在草原上嫁人报答养育之恩。”这才是她的心里话吧。那个瘸腿的小伙伴劝她的时候说“你走了那木汗忙不过来”,其实是要说“你走了那木汗怎么办”。

但是!!!

虽然我认为萨仁娜一家刚开始领养女主的心思不单纯,但我的用词是“刚开始”——

因为到最后,萨仁娜已经完全把她当亲人了,不存有私心了。(注意,只是萨仁娜,所以电影最后活下来的是萨仁娜和女主,最后给的夕阳奔跑镜头也只有萨仁娜和女主,只有她俩真正成为了纯粹的亲人。养父只是因为承诺才不抛弃女主,还让她用男主的名字活着,哥哥更希望与女主成为爱情方面的家人而不是亲情方面的亲人)

这么分析的理由很简单。

在哥哥骑马去追逃跑两人之前,萨仁娜突然冲出来说,“杜思珩想回上海那就让她回吧”。如果按照电影展现的人间大爱表层故事,这句话非常莫名其妙,简直是一句废话——电影里疯狂体现一家人相亲相爱,女主当然是想回上海就回啦,为啥在追人的紧要关头,萨仁娜还要拦住哥哥强调一遍呢?

但是如果按照儿媳妇的思路,这句话就非常有必要,充分说明了萨仁娜对女主的爱。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萨仁娜真的把女主当女儿,愿意任她高飞,而不是把她当儿媳妇留在身边。

综上,即使按照儿媳妇的思路理解剧情,故事主旨依旧没变,还是感动人心的大爱,但逻辑会更顺畅且剧情更有波折,而不是电影里展现出的那种美好到近乎虚假的合家欢。

以下是我理解的“真正的剧情”。

萨仁娜担忧儿子找对象,于是看上了漂亮的女主,对她关怀备至,最终成功领养到了她。

女主由于童年被生母抛弃,所以对他人充满了不信仁。被收养后,女主刚开始也被萨仁娜一家触动,把他们当亲人,但当她长大到一定年岁,开始明白自己将来的归宿,明白萨仁娜收养自己的用意,于是由于童年经历导致的防备感,逐渐在内心隐隐疏远他们,不敢告诉他们她想回上海看看。殊不知,萨仁娜早已在朝夕相处中把女主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

当哥哥陷入流沙时,或许是因为相信哥哥可以自己出来(当时被短暂地顶出来一下),或许是被男生按住,或许是想着哥哥死了自己就不用嫁给他了,不知道具体哪个原因(导演这里拍的我没太看懂),反正女主刚开始没有太大动作。直到哥哥已经快被流沙吞没,却没说任何责怪她的话,而是让她别过去,这时候女主才意识到萨仁娜一家到底有多爱她,于是开始奋力挣脱想要救哥哥。

所以最后,女主跟着牛车走,跪下,冠以那木汗的名字,再也没去上海,都不是因为养父用姓名困住了她,而是她自己在内心深处放下了,她不再怀疑萨仁娜一家对她的爱。

既然已经得到了真正的爱(萨仁娜一家),何必再去求证未知的爱呢(亲生母亲)?

因此,当亲生哥哥跟女主说出真相时,她也没有什么反应,她早就因为爱走出了童年阴影,拥抱新生活。

(还有一个偏直觉的解读,有一些支撑但不有力。那个一起逃跑的男生,养父可能对他不好,比如家暴)

 2 ) 中秋上大当

上个月北影节最火的片子除了教父应该就是这部尔导的《海的尽头是草原》了吧。当时没能抢到票心心念了好久,看到上映连忙买票去看,没想到在中秋节上个了大当。(我说上当完全是指我自己的期望掉的太多,没有其他意思)

总体的感觉,尔导在偷懒,剪辑在偷懒,剧本在偷懒。我知道大家拍的很辛苦,但就是感受不到创作人员花心思了,感觉做行活做了一个加长版的某基金会红色献礼月微电影。

剪辑,不是说闪回不能用,这部片子的闪回剪辑堪比大一学生作业,属于是我上我也行的程度。

调色,我知道拍草原不可能全夜戏,但也不是加个滤镜它就能从白天变黑夜了吧,好多夜戏的镜头生怕观众看不出来天上有个大太阳。然后小时候的那部分,调色能再懒一点,我还以为是10套在拍历史科普小短剧。

演员,演员请就位团建,但我没有任何以此讽刺各位演员的意思,就是说事只谈我的观感。陈宝国正常发挥,但角色和台词写的太假太空,全程不说人话,导致观感上就是用力过猛。 演员请就位的几位,看得出来下功夫想要塑造角色了。 全片我觉得演的最舒服的还是阿云嘎。

tmi,一个朋友说,如果是两年前,她只会觉得这个片名很适合她磕cp,笑拉了

 3 ) 我认为的不足之处

1.引子不好

故事以哥哥寻找妹妹为引子讲述了南方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可是哥哥为什么现在才找?因为工作太忙了?因为母亲年迈?因为自己快死了?还是因为愧疚?怎么看都有些许牵强。

妹妹会被扔进孤儿院是因为父亲从事国家机密事业,家里缺钱养不起了。那几时年后呢?父亲不退休吗?就算父亲死了国家不能帮帮这为烈士的子女吗?如果以这个为引子我觉得会好很多。

2.矛盾太牵强

妹妹想要回上海,给阿爸阿妈说一声未必不会同意,突然的离家出走让人心寒,那木汉又是怎么害死的?沙流里一命换一命换一命,怎么看都牵强,就为了把妹妹绑定在草原里再也回不去

3.伊德尔的马后炮

妹妹做错事跟在马车后面被伊德尔赶开,在萨仁娜选择原谅后伊德尔说“我不会抛弃你的”(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一段真的很迷,因为丧子之痛恨妹妹是很正常的,可是眼前的女孩又是自己从小养大的,矛盾的情感应该更细致的去刻画。这本来应该电影的小高潮,能体现草原人相信缘分,能体现父亲的胸襟,能体现母亲的柔情,是小家的眷恋,更是大家的无私,结果只是这么个片段,人物的形象也没立起来。伊德尔前面讲,我们为什么对这个爷爷好呀,因为他的儿子为了救我牺牲了,就好像是在告诉妹妹,现在你也要用一生去报答那木汉的恩情

4.模糊重男轻女

为什么只送走了妹妹?因为哥哥生病了。拜托直白一点,妹妹去草原的路上差点死了,她身子不弱吗?这么讲只是为了给哥哥加点罪孽,多点对妹妹的愧疚

5.知情人士的左躲右闪

妹妹更本就没死,几个人坐在一起说

“要告诉他真相吗?”

“太残忍啦”

“长痛不如短痛”

“那木汉不愿见他”

“他这个年纪什么没经历过,告诉他吧”

拜托,这是在矫情什么,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个悬念嘛。本来在感叹竹篮打水一场空,好家伙一会告诉骗我的,你在是玩弄我的感情啊!

6.奇怪的既视感

真的好像唐山大地震。。。

以上都是我的主观想法,非常主观,别骂我,你说的都对,我会认真听取批评

 4 ) 海的尽头是草原:爱和救赎,美丽和无常

海的尽头是草原,一个多么有诗意的名字。必须承认,当初就是被这个名字“种了草”。再看简介,果然与一望无际的内蒙草原有关。最后再看导演……嗬,竟是久未露面的尔冬升。

一个香港导演能驾驭的了一部发生在60年代的现实题材电影吗?更何况这段历史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也是鲜为人知的。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电影院。两个多小时后,我哭着出来了。可能整个影院都找不到第二个比我更傻的人了——我把疑惑带足了,却没把纸巾带足。

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以癌症晚期的老年杜思瀚远赴内蒙,寻找当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为主线,用一种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摄手法,在现实和历史的不同维度中展开叙事: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是两条不同时代的横向线;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长之路,是一条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线。三条不同的路,纵横捭阖,像撒向历史长河中的一张网,就这样网住了一对兄妹和两个母亲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调色,以区别这三条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迁徙之路,使用了一种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长之路,使用了一种饱和度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寻找之路,则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叙内容,加之登场人物繁多,使用这样贴心的调色,就不会让观众晕头转向了。

这是一部关于“原谅”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困扰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结,终于在见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开了,但此时的她早已选择了放下。养父养母在悲剧发生后并没有迁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对她不离不弃,这种伟大的“原谅”,让杜思珩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草原。因为抛弃女儿,杜思珩的亲生母亲愧疚了一辈子。然而千头万绪,当初的“抛弃”是为了让两个孩子都能够活下去,这是一种既残酷又悲悯的爱。

这同样是一部关于救赎的电影。沉默寡言的纳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杜思珩的新生。从这一刻起,杜思珩变成了那木汗。她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善良的养父养母,守护着这片用无私的爱接纳她的大草原。从那些帮助过妹妹的人口中,杜思瀚逐渐明白了妹妹受过的委屈和得到的关爱,也懂得了草原上的人,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坚韧和他们的脆弱……不知不觉,杜思瀚这趟寻亲之旅,已成为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向死而生。杜思瀚甚至还帮助了两位脾气倔强的兄弟,使他们重归于好。大草原用它的博大胸襟“拯救”了杜思瀚,杜思瀚再回报以草原。

这就是草原,它是美丽的,也是无常的。杜思珩的养父伊德尔说,“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啊”。是啊, 这里白天有突然刮起的沙尘暴,夜晚有虎视眈眈的狼群,还有让老人痛失妻和子的恐怖大火,更有夺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皆怀有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敬畏之心,使他们大多数都天性善良。这就是为什么杜思珩犯了大错,养父母也没有责罚她的原因。“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命数啊!”养母萨仁娜感慨说。这种万物有灵论的信仰,既是大草原的无常,也是它生生不息的写照。

愿我们心怀敬畏,像爱护草原上的每一个生灵那样,爱护这片大草原。就像童年的杜思珩,第一次看见马吃奶时绽放的笑容。那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好奇心,和无师自通的生命情感。就像伊德尔朝天鸣枪,放跑了那匹白马。当老年杜思瀚亲吻着它的后代时,你很难解释这到底是一种宿命,还是一种生生不息的轮回。尘归尘,土归土,我们向历史叩问答案,可是答案依然在风中飘扬。“我们并未见过,但我们共同抚养了一个女儿。”这是影片快结束时,100岁的萨仁娜对杜思珩刚刚去世的生母说过的话。一切终将都会放下,活着的人还会活着,陆地的尽头是海,而海的尽头是草原。

 5 ) 人类之间的亲情,除了血缘,还有可能是恩义

看完这部片子,想起了《奇葩说》的一期脑洞辩论。

“有后东”和“无后米”,选谁去核电站完成任务拯救全人类?

辩手姜思达提了一个独特的角度,他说如果把辩题看作一部灾难电影,哪一种电影会更打动人?

让“无后米”去,只是一个孤寂的人孤寂地死去,留下的是别人对他的无尽愧疚。而让“有后东”去,留下“无后米”和“有后东”的孩子,他们之间会建立一种新的亲情连接。

动物之间,所有的亲情都靠血缘,而人类之间的亲情,还有可能是恩义。

《海的尽头是草原》就是这样一部打动人的电影,它描述的也是这样一种新的亲情连接。

一个南方的“孤儿”,进入了内蒙的家庭。

她像一只倔强的小牛犊,顶着尖尖的角,和周围格格不入。

如何融化她身上的坚冰,治愈她内心的伤口,萨仁娜一家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01 萨仁娜:我们养育了同一个女儿

听萨仁娜说得最多的词是,女儿。

女儿,来。

女儿,别去。

女儿,妈妈,哥哥,一家人。

可能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里,听不到这样的表达。妈妈喊女儿,通常喊名字,喊昵称,不会喊“女儿”这个称呼。所以第一次在片子里听到萨仁娜喊杜思珩“女儿”的时候,有一种奇怪的感动。

像是一种霸道的宣告,告诉自己,告诉对方,告诉莽莽苍苍的草原,这个小姑娘是我的女儿。

又像是一种温柔的呢喃,散发着无限的爱意与包容,仿佛所有的错事都会被为这个词所原谅。

萨仁娜对杜思珩的爱有目共睹。

在育婴院时就包容她的任性,不管小姑娘怎么闹都全盘接受。甚至在看到她口中出血时,不分青红皂白就教训草原上的大哥哥们。

一个小姑娘,失去了亲生父母的照拂,又远离了熟悉的水土,她对她充满了怜爱,她用她的方式在给她安全感。

所以选家庭的时候,尽管对内蒙这片土地毫无归属感,杜思珩还是选择了跟萨仁娜回家。不是因为萨仁娜刚好站在那里,而是萨仁娜平日里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她才在挣脱了蒙古大叔后,自然而然地抱住了她的腿。

成为一家人后,萨仁娜对杜思珩,不仅是爱,更是偏爱。

物资匮乏的年代,珍贵的奶制品,必定优先紧着带回来的女儿。

女儿不习惯毫无遮掩地如厕,她很快读懂了,领着哥哥,在草原上为她搭了一个旱厕。虽然简易,但这是草原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厕所。

她就这样把小姑娘带大,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穿草原的服饰,参加草原的传统婚礼,说草原的话。但她的心,依旧朝向南方的城市。

杜思珩和马正元出走后,所有的人都心急忙慌地准备把他们找回来,只有萨仁娜在他们出发之前,着急地同那木汗交代,如果她真的要去上海,你就送她去。

她担心的不是女儿不回来,而是她长途奔波的安全。

尽管养育了孩子十多年,但她没有想要把孩子强行捆绑在自己身边。

她想的是如果日后能和杜思珩的亲生母亲相见,可以把养育过程的点滴分享给对方。

她想的是感谢杜思珩的亲生母亲生下她,让她们可以养育同一个女儿。

同为母亲,她知道一个妈妈不想错过女儿成长的心情,她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妈妈不会抛下自己的孩子,她时时刻刻都在和远方的那个母亲共情。

你来,我照顾你。

你走,我也想成全你。

可以说这是一个母亲克服了占有欲的大爱。也可以说这是萨仁娜对母亲这个身份的感同身受与深刻理解。

02 伊德尔: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曾经有人发起过这样一个投票,哪件事情会让你有“父爱如山”的感觉。

高票选项是,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肩头。

深以为然。

所以当看到伊德尔把思珩扛在肩上看赛马的那幕时,我就觉得,是了,他是她的爸爸了。

当然他做的远不止这点。

作为一个影片中段才出来的角色,伊德尔的篇幅并不多。但他有限的几次出场,依然能展现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担当与情感表达。

他与思珩有过四次交流。

第一次是星空下的闲聊。伊德尔刚休假回来,家人、朋友济济一堂,热热闹闹地吃饭。思珩没有去,她蹲在帐篷外面,小小的一个身影。伊德尔出去喊她吃饭,她说她不饿,但更多的是因为她对他还是陌生的,融不进那样的热闹里。于是他顺势留下来,陪她看星星,送她指南针,拉进两个人之间的距离。

成为父母之前,先成为朋友,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二次的交流发生在他们一家拜访敖其尔爷爷之后,伊德尔讲述了他与敖其尔爷爷的渊源,告诉思珩,即便大自然对我们很残酷,我们也要勇敢的面对。

世界是残酷的,自然灾害让人们流离失所、无枝可依、甚至失去生命,但人们的善心与爱可以对抗这种残酷,可以免人于惊慌,免人于悲苦。

年幼的思珩也许听懂了,也许没听懂,但她一定知道了,她的草原父母是很好很好的人。

第三次,是思珩去追返回工作的伊德尔。

她被漫天风沙压倒在地上,抬不起头来。她想起了她的亲生父亲离开的背影,她以为伊德尔同那个男人一样,走了便会杳无音信,她害怕极了,不想再一次失去她的爸爸。

好在伊德尔及时赶到。思珩说,爸爸别不要我。他动容了,这个小姑娘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下,害怕的只是他的离开。于是他许下承诺,我永远不会抛弃你。

父女之间的最后一次交流(影片呈现的)也是这句话。但这个时候,伊德尔是带着愤怒和谅解的。

因为思珩的任性,他失去了他的亲生骨肉。这个孩子小时候生病烧坏嗓子他就不在他身边,好不容易长成了一个沉稳懂事的青年,在他遇到危险的当下,他作为父亲,依然不在他身边。他得多愤怒,多难过,多自责啊。在这样的情绪里,他隐忍着,还是信守了自己的承诺,永远不抛下思珩。

从怜爱到鼓励到动容到愤怒到谅解,伊德尔对思珩的感情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沉淀成了如山的父爱。

03 那木汗:不要过来

那木汗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呢?

瘦,高,黝黑,沉默,站在那里,整个人灰扑扑的,唯独一双眼睛澄澈明净,像草原上的朗日晴空。

对于杜思珩的到来,他是欢迎的。

母亲把奶豆腐几乎都分给妹妹时,他没有表达不满。只是在妹妹打翻满碗的奶豆腐时,迅速地捡起来吃掉了,才透露出他其实也只是个半大的小子,他也很想吃奶豆腐啊。

母亲对妹妹的无微不至,那木汗看在眼里,起初有些许嫉妒,但他没有表现出来。只是在爸爸回来时,悄悄地跟爸爸说,母亲对妹妹比对他好。

然而他自己对妹妹也在默默地疼爱着。

思珩一个人跑出去,遇到狼群,他策马扬鞭,吹着哨子,赶走狼群。他和他的兄弟们,像马背上的英雄。

后来他们帮思珩找她从不离身的毛巾,看起来是一件麻烦的小事,但他们也认真地四下搜寻,为的是守护妹妹心里某块小小的领地。

对峙群狼的英雄气概,寻找贴身毛巾的细腻温柔,让草原少年的铁汉柔情跃然屏幕。

十年后,思珩长大了,与儿时的伙伴重逢。

那木汗左挡右挡,也挡不住他们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视线的碰撞。

草原上的人,讲究缘分。

那木汗和思珩,缘于流沙,终于流沙。他们的第一次相见,那木汗冒着流沙的风险,去取消炎药救她。他们的最后一次相见,那木汗把她从流沙里拽出来,而自己则永远地埋在了草原上。

那木汗对思珩,也许曾经有过晦暗不明的想法,但他从未宣之于口。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过来。他尊重她,守护她,待她如亲生妹妹一般。最后还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救了她。

草原外面有山川,有海洋,有城市,有汽车,这一切,他都无法看到了。

你好像能理解所有事情的发生,但又会忍不住想,凭什么,为什么?

那木汗的死,让杜思珩彻底杜绝了回上海的心思。她决定替那木汗活下去,也终于把草原当做真正的唯一的家了。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这好像是一种交换。用那木汗的死,换杜思珩对草原的真心。但我不愿意这样想,我更愿意把它当成是随心发生的情感事件。因为那木汗对妹妹有感情,才会不顾自己去救妹妹,因为妹妹对那木汗有感情,才会担着满心内疚,在草原上生活下去。

思珩和那木汗,从始至终,都是小毛巾和她的哑巴哥哥啊。

04 结尾

白云苍狗,野马尘埃。

如诗如画的镜头语言,把一切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情感流动,像有人在心里唱咏叹调。

很久没看过这样淡淡叙事却又深情满满的片子了。

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你呢?

 6 ) 何之为真正的亲情羁绊?

无论处在多么艰难的时代,总有一些散发着人类闪光的时刻,让我们对人类保有一丝希望。

《海的尽头是草原》绝对是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同一个家庭三个不同时期从不同视角进行叙事,最后交汇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终救赎。

由陈宝国扮演的哥哥杜思瀚为了完成已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妈妈遗愿,抱病踏上了寻亲之路,也揭开了中国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遗忘的历史。

但电影并没有沉醉于宏大叙事,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个时空的,除了杜思瀚对母亲的爱之外,还有他对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种情绪一直到最后才最终揭晓,也为观众解答了当年杜思珩被送进孤儿院之迷。

124分钟的电影里喜欢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内蒙古的成长生活,真实取景让人对内蒙古的美景有着沉浸式享受和体验,草原的空旷和苍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纯净的白云和蓝天、甚至凶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尘暴都让人难以忘怀这片纯净的土地和它那令人着迷的风土人情,喜欢内蒙文化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始至终探讨的都是亲情,什么才是真正的亲情羁绊?

是什么东西让亲情较之爱情友情成为人类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情感纽带,是血缘、道德责任、养育、陪伴、守护还是理解和付出?

一边是血缘关系的带来的数十年的日夜思念,一边是汉蒙结合的新家庭长年累月的磨合、背叛、陪伴和守护,导演通过两个家庭在不同时空向观众多方位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牵绊,其中又以后者的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杜思珩一家为主要着眼点。

导演想要展示的这种亲情是多层次的,非常丰富和立体,他很细心地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两族组成的新家庭的磨合之路,几乎为每个人都安排高光时刻,比如那木汗骑马赶狼救妹、伊德尔沙尘暴营救女儿,虽然萨仁娜没有特别的泪点场面,但导演把细节都埋在了角色互动的一言一行上,比如萨仁娜为了能与杜思珩能够好好沟通,不停翻看汉语小册子,发现杜思珩尿床时的温柔体谅、为她搭建厕所……更是在杜思珩带着家里干粮出逃时,对那木汗千叮万嘱,如果她一定要回去上海,那就护送她回去。(这种爱到深处必须放手的亲情真的太戳我的泪点了)

P.S. 汉蒙之间巨大的文化差距通过一些非常多的小细节表现出来,比如杜思珩的第一次尿床,不愿意在开阔的户外解手、脚不可以对着火、蒙古婚姻的祝福语、摔跤等,可以看得出来电影团队对内蒙文化进行过非常严谨的考究工作。

那木汗和杜思珩的感情最为复杂,我还一度以为他们之间要发生点什么东西,他对马正元的敌意绝对不仅仅是出于兄长对妹妹的保护,应该也是有一种男女之间的感情在的,但此时杜思珩的心思早就已经被出逃计划牢牢占据着。

从一开始的忌妒,到后来的对这个小妹妹的保护欲,再到长大之后的男女情愫,每一步的转变都被导演用不同的细节埋满,让这种细腻的情感转变不会显得太突兀,也为后面悲剧的发生做了很好的铺垫。

另一方面,对杜思珩如何融入这个新家庭、从格格不入到慢慢意识到与这个家庭密不可分,导演同样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和镜头去铺垫和呈现这种爱的变化过程,从杜思珩在育婴院和萨仁娜欲拒还迎的互动开始,到狼口逃生欢乐地叫那木汗哥哥,再至沙尘暴里感情大爆发发自内心地叫伊德尔爸爸,再到目睹那木汗悲剧发生时的愧疚和自责……每一步都水到渠成,浑然天成。

那木汗意外身亡之后,相对于温柔、对杜思珩宠溺有加的萨仁娜,更为理性的伊德尔的感情要更为复杂,但很好地得到了展现和处理,一方面要承受失子之痛,另一方面又要抑制自己不能过分责怪女儿,这种又爱又恼的饱满情绪让他对空开枪,也让他的最后决定被观众较好地接受和理解。

那木汗的悲剧是全片人物情感的重要转折点,这件事最终促成了杜思珩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从此时开始,她不再是杜思瀚的妹妹,而是伊德尔和萨仁娜的那木汗,童年时的母亲慢慢淡化成一段引不起涟漪的记忆。

杜思珩和那木汗身份的转化是全场的高潮所在,意味着这种亲情的爱真正地突破了血缘、民族的局限,成为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羁绊。

所以,最后杜思珩/那木汗看着前来认亲的杜思瀚,脸部表情平静,其实他们当时是处于不同的情绪维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团圆的感动之中,但他对杜思珩来说,最多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这种要回归原生家庭的执念就没有了。

这时候镜头给了她在内蒙古大家族一个镜头(都有曾孙了),但我觉得她所说的“新家庭”,不仅仅指的是自己结婚之后所组建的家庭,更是指伊德尔/萨仁娜/那木汗一家,当她真正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的时候,当她决定要遵守自己对那木汗死亡遗愿的那一刻开始,原生家庭对她的羁绊就已经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这个汉蒙新家庭的责任和守护。

全片中,老年萨仁娜说的那句话最能触动我:虽然未能见面,谢谢你把杜思珩生下来,这样我们才能共同把她抚养成人。(大意)

 短评

可能是故事问题,也可能是语言问题、选角问题,电影并没有打动我。看起来很壮阔,也有史诗气质,不会差的一部电影,但就是并不触动,平淡且算不上有真正意义上动人的细节…

4分钟前
  • kinder23
  • 还行

地久天长中,丽云夫妇原谅沈浩用了20年,海的尽头是草原中,额吉和伊德尔原谅思珩只用了一瞬间。

7分钟前
  • 汪政宏
  • 力荐

她要去上海,到底为什么不跟她爸爸妈妈说啊?说了肯定会让她去的,那木汗也不会死,可恶狠狠意难平。(by the way,阿云嘎好涩好涩🤤)

8分钟前
  • 林疏沐书
  • 推荐

那木汗,你死得好惨啊!(要说这片子不好的,但又挑不出什么致命的错处,要说很好吧,就像喝了碗十全大补的佛跳墙,可是什么滋味也说不出)

9分钟前
  • 推荐

是我认真会选择一个人再去二刷一次的好片!最后无数次联想到了自己生活里的种种,哭到无法自拔。从老演员到小演员,到汉语演员到内蒙演员,没有一条线掉链子,我太喜欢演杜思珩的小演员了,长得好看不说,充满了灵气,和导演的调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值得敬佩的导演,值得敬佩的演员与剧组。电影整体呈现的温情感,很难让人不动容。一个看上去命题作文十足的主题,剧情叙述的如此完整,可见导演的功力。另一方面,如果说这是内蒙宣传片,也一点儿不含贬义的色彩,唯美的星空夜景,恰到好处又拿捏心弦的配乐,每一段都让人沉浸其中。啊,我爱尔导!!

10分钟前
  • 豆蔻
  • 力荐

四个哥哥给妹妹找小毛巾的时候真的好帅草原的包容 原宥了妹妹的任性这种趋于神秘的自然力量 真的让人崇敬

11分钟前
  • 墨潯
  • 推荐

还是我喜欢的那个小宝啊,有自己的坚持,他对演员真的很好。(北影节期间一天四部快累疯)

16分钟前
  • 凯文·史派东
  • 推荐

看完有一种直达内心深处的暖意,质朴的草原人民,拥抱着单纯的、无助的小心灵,真情动人!

18分钟前
  • 小猫吃鱼
  • 力荐

3.5剧情上腰斩版国家孩子 配乐上阉割版嘎达梅林。看到蒙族哥哥舍身救汉人妹妹的时候直接忍不住了 这个剧情看了两遍真的已经到了无语的边缘…有一点纪录片的形式但这不是内容千篇一律的借口 我不知道蒙族同胞们看到这里究竟心情如何…看到萨仁娜的时候我以为将会复刻她养育二十个孩子的故事 没想到竟然还是“驯化倔强的汉人孩子”的剧情 以及孩子十几岁了还不懂事往外跑 隔壁国家孩子里这可是六七岁才干得出来的事!陈宝国代表的寻亲故事线也和主剧情很割裂 说教意味又浓 简直不忍卒读…p.s.喜欢看阿云嘎当爹 包场看电影我直接跟着喊avup.s.关于我看了三个蒙汉孩子的故事都有人是哑巴这件事 22.9.21

23分钟前
  • 夏の終わり。
  • 推荐

陪朋友看的,回宿舍吐槽了一路。感觉妹妹前面的那些行为都能理解,但最后她瞒着家人偷跑掉搞得跟被追杀似的是真无法理解:明明在那个家生活了十年,都知道她养父母和哥哥是什么样的人,直接告诉他们“想找到当年的真相”是能被理解的,甚至养父在她小时候还讲过“如果回上海带上他们”。所以这种情节真的无法逻辑自洽,让我感觉是为虐而虐。当时确实非常生气,因为那木汗作为全片我个人感觉最喜欢最能立得住的人物就这么牺牲了。开头几个汉人的台词和演技也很僵硬,还有很多奇怪的地方,全片也只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下而没有真的“拍进去”,一个很好的主题并没有拍好。给三星不忍心,给四星对不起自己……

24分钟前
  • 仪喵
  • 还行

完全是大和解式的拍法。我们近一年对苦难的消解愈发保守且勉强,基本就是“来都来了、人都死了、都过去了、放过自己、立地成佛”的组合拳法。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年,咱们都不会再看到像《一秒钟》那样偏不和解,偏要记住,令人心脏沉甸甸且闷痛的结尾了。

27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爸爸告诉妈妈假的地址直接抛弃妻儿玩失踪;哥哥为了留下故意感冒让妹妹被送到福利院;妹妹在草原上长了十年不知道感恩还害死了对自己视如亲妹的草原哥哥。这一家子都是什么人

30分钟前
  • 花卷君
  • 较差

把悲欢离合拍得云淡风轻,有人觉得这是败笔,而我却觉得这是导演的高明。因为,表面的云淡风轻之下,情感的流动从未停止,反而因为这种克制,让情感来得更动人。而且,这种云淡风轻刚好是草原的底色,是这辽阔土地给予草原人民的坚忍与豁达。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他们用接纳替代了抱怨,用微微一笑替代了哭天抢地。所以说,整部电影其实拍出了草原的味道,这一点很高级。

34分钟前
  • 鑫弦
  • 推荐

北影节首映,惊喜于导演会扶持新人拍出最值得关注的那段历史,失望于最精彩的历史事件沦为平淡叙事的背景板。导演说他今后只想拍爱,电影里确实看出这层意思了,但是太美好就远离了现实,及格

36分钟前
  • son沐风
  • 还行

《海的尽头是草原》盛满了温暖的人情味,尔冬升导演将亲情、爱情、乡土情展现得细腻无比。全员演技触动人心。本片的离场感后劲凌厉,必须亲自感受。何以为家,有爱你的人在就是家。

40分钟前
  • 林明杰Eric
  • 推荐

北影节展映。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之前国说了很多,这次说说家。尔导也说自己这些年更愿意拍温情的不搞打打杀杀了哈哈,这部戏或许就是这种心态拍的吧,抒情散文,看过国家孩子的话会觉得这部戏更像那段故事的一个引子。四星

42分钟前
  • 姜军
  • 推荐

可以坐等二刷了。看完好想去草原啊。

43分钟前
  • 沈十六
  • 推荐

含蓄、温柔、克制,不需要强加的煽情,故事本身足够让人感动。很喜欢牧民们几乎全程蒙语对白这个做法,除了剧情需要之外也让影片多了另一层美感和真实感。另外光是影片中展现的内蒙古牧区风光和风土人情就足以值回票价,若是早赶在草原旅游季之前公映,必然助推一波内蒙旅行热潮

45分钟前
  • whocarez
  • 推荐

感人吗?感人的,最后的巴德玛老师短短5分钟不到的戏份吧,slay全场可以说,那种直接经受大草原洗礼过的饱经风霜的真实生命力,给你带来的震撼是最直接的。同个时空两对母女的背景也很戳人,算是一定程度上升华了这个遥远守望的主题吧。但是除此之外,前面的部分还是太流水账太浮于表面了,两条线完全没有形成有效的编织,拍一会公路旅游再拍一会历史回顾,太分裂了。女孩长大后逃走跟牺牲哥哥两场戏,铺垫真的够吗?司机兄弟俩角色的设计也没必要吧,太刻意了。另外这里面有个别年轻演员的戏是比较灾难的,流沙那里我直接笑场了。最重要的是,我还是没法忽视整个故事与伤痕和解的态度,一句“十几年后”轻飘飘带走了多少血泪;一句“都是命数”又冠冕堂皇遮盖了多少动因,不忍细想也不敢细想。我觉得小宝导演可能也尽力了吧,但片子质量,真就那样。

5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2022北影节第二场电影|动人!有力!一个关于找寻、原谅和救赎的感人故事。草原人物群像刻画得很成功,角色各有千秋,确实是大爱无疆。小演员尤其出彩,灵气十足。我们永远需要这样温暖的电影。

53分钟前
  • Ber_雪碧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