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

HD中字

主演:Mia Bendixsen,艾伦·伯斯汀,阿尔弗雷德·卢特三世,比利·格林·布什,莱丽亚·古多尼,Ola Moore,Harry Northup,Martin Brinton,Dean Casper,Murray Moston,哈威·凯特尔,Lane Bradbury,戴安·拉德,维克·泰拜克,瓦勒里·科廷,克里斯·克里斯托佛森,朱迪·福斯特,Tami Conner,劳拉·邓恩,Jan Eddy,Arnold Herzstein,Frank Kennedy,唐·斯塔尔,Bob Westmoreland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1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2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3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4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5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6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13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14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15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16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17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18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19曾经沧海难为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曾经沧海难为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爱丽丝(艾伦·波斯蒂恩 Ellen Burstyn 饰)是一名全职太太,多年在家相夫教子,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然而,某日,她的丈夫在一场意外中去世了,带着十一岁的儿子汤米(阿尔弗雷德·卢特三世 Alfred Lutter III 饰),这对母子不得不步入冷酷的社会,开始为两人的未来打拼。  年轻的时候,爱丽丝热爱唱歌,如今,她带着汤米来到了一座小城定居,在酒吧卖唱。某日,爱丽丝遇见了名为本(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的男人,强壮自信的本唤醒了爱丽丝内心压抑已久的感情,就在她以为幸福的生活将要来临之时,却发现自己不过是坠入了另一个噩梦之中,面对接连而来的挫折,爱丽丝还能够坚强的生活下去吗?一寸丹心 1夜色撩人铁血将军电影儿女像蒲公英的灰尘双面疑云失踪第二季闰年至高利益浪荡儿维兰德第一季独自站立鬼镜九纹龙史进之替天行道忠诚2022无数的圣诞老人鬼三惊泰语朱莉娅2021女孩不哭破晓东方请讲普通话第一季捉迷藏2013国语控制中心:阿波罗的无名英雄纹身2022号手就位地心危机花神咖啡馆恶杀手足情2002济公:降龙罗汉盖世谎言华氏247判决明日传奇 第七季极地之战北斗风云红尘囧探刘小唐那边的尽头长大底线诡奇村庄洞穴客

 长篇影评

 1 ) 马丁·斯科塞斯的两部早期作品

《谁在敲我的门?》(1969)和《再见爱丽丝》(1974)是马丁·斯科塞斯早期的两部片子。《谁在敲我的门?》之前,老马丁只拍过一些短片,在一些小电影节上得过几个奖。《谁在敲我的门?》是老马丁的剧情长片处女作,讲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故事平淡无奇,但细节相当出彩!老马丁那时还是一个穷人,这个片子拍得不容易,前期拍摄完后,老马丁发现素材不甚理想,只好搜肠刮肚在剪辑上下功夫。事实证明,老马丁的想象力被贫穷和困窘逼出来了。《谁在敲我的门?》在剪辑上有许多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比如那段似乎无谓的激情戏,堪称神来之笔。这片子还“厚颜无耻”地把马丁的评论音轨插了两段作为正片内容,无伤大雅又让人小小惊喜了一把——原来“低成本”和“想象力”的反比关系是如此的!作为刚刚开始搞片子的我,该片给我启示甚多,我将会在《爱情福音》的剪辑中向老马丁致敬一下!
《再见爱丽丝》是老马丁拍完成名作《穷街陋巷》(《Mean Streets》,1973)之后执导的“女性电影”。在此片之前,老马丁被认为是一个只会指导男演员演戏的导演——他拿女演员没办法。老马丁用《再见爱丽丝》让那些持此偏见的人闭嘴了。《再见爱丽丝》讲一个丧夫的女人自立与寻找爱情的故事,一个很日常化的温馨小品。老马丁拍得最拿手的还是那些男性色彩浓厚的电影,《再见爱丽斯》证明的是老马丁的导演能力与功力,与天赋和个性没有很多的关系。
老马丁差不多是我最喜欢的美国导演——之所以差不多,是因为有时候我喜欢昆汀多一些。他的片子看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纽约,纽约》、《蝴蝶夫人》、《金钱本色》、《纽约故事之》等几部了。到目前为止,老马丁的片子始终保持很高的水准,没有烂片。做到这份上的导演不多,不过塔可夫斯基、库布里克几人而已。
两部片子均有老马丁的评论音轨,所言和《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一书差不多。

 2 ) 再见爱丽丝,一首温暖的悲歌。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A Warm Sad Singing.
再见爱丽丝,一首温暖的悲歌。

       《再见爱丽丝》讲述了寡妇爱丽丝带着她的儿子一起游历,决定开始新的生活,去追寻她为了婚姻而放弃的成为歌手的梦想。她带着儿子去了凤凰城,在小酒吧当驻唱歌手,她在那里遇到了本,不料本是一个外表迷人却十分暴力的已婚男人。她发现自己被骗之后迅速离开了这个小镇,去到亚利桑那州的一家餐厅当服务员,她在那里她与离婚的农场主大卫坠入爱河,可最终因为无法接受大卫对儿子的管教而选择独自和儿子生活在这个小镇。
       《再见爱丽丝》不是一部典型的马丁·斯科塞斯电影,它没有绚烂的场景,丰富的对白和直白的暴力,但它却是个人最喜欢的马丁的电影。最开始,我是被电影的名字所吸引。当我听到“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这个名字,嗯⋯⋯意味深长的故事,有一点点的悲伤。其实“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最初是另外一个剧集的名字,它根据1933年的一首同名歌曲改写。而《再见爱丽丝》也正是讲述一个寡妇歌者的故事。
       马丁·斯科塞斯对于音乐的品位让我十分着迷。当爱丽丝的丈夫下葬之后,爱丽丝回到家,坐在木风琴前,平静地弹唱起爱丽丝·费伊(Alice Faye)那首《你永远不会知道》(You’ll never know)。阳光洒在她身上,她的儿子在窗外的花园里悄悄地聆听。“You'll never know just how much I miss you/ You'll never know just how much I care/ And if I tried/ I still couldn't hide my love for you/ You went away and my heart went with you…”这段歌唱对于我是整部电影里最感人的部分,它展现了一个女人可以多么勇敢和温柔。
       马丁的脑海里总是有一堆的音乐存储量,而且他恰如其分地使用它们。马丁说“对我来说,每一段曲子都有关于它的一段联想。” 在马丁的绑匪片里,他常常使用布鲁斯和摇滚乐去衬托男子的粗犷气概;在浪漫情景时,马丁善用爵士去制造男女间暧昧的感官气氛。 最让我难忘的是他常常在暴力场面运用恢宏的古典音乐,如此巧妙地制造暴力的美感和张力。比如在《愤怒的公牛》开场和《出租车司机》结尾都有体现。得心应手地运用配乐也是使马丁电影成功的得力助手,而这一出色的能力也和他的天赋和年少起广泛的涉猎密切相关。
       《再见爱丽丝》是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一个仍然怀有梦想的母亲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但是她仍然需要来自男人的关怀,这也是她为何总是陷入麻烦。《再见爱丽丝》是马丁的第四部作品。 传记作家克利斯蒂 (Christie)还是认为“之于马丁自传式它是男性主导的电影,这是马丁的一次完全的起飞。”马丁认为他们是故意设计了爱丽丝的丈夫死于车祸,于是爱丽丝所谓的“独立”不过是出于没有其他选择的无奈,马丁并不认为他拍了一部女权主义电影。克利斯蒂评论说“这部电影有关自我责任和人是怎样一次又一次犯同样的错误”,《芝加哥太阳时报》 (Chicago Sun-Times)评论员艾伯特(Ebert)认为“它是最有见解,最有趣,一不小心痛苦地刻画了美国女性的电影之一。”对于本片是否女权的讨论有很多,关键还是在于观众自己的角度。我认为它还是包含了一些女权主义元素的。它表现了来自男性对于女性的暴力伤害,然后去展现女人如何去应对命运之中必须要承受的不幸,却一直没有放弃去追求快乐和独立。这并不是说女权主义题材电影里的女性角色必须通过独立去获得快乐,而是意味着女性不屈服于男权,而始终坚持她的信仰和去追求她所期望成为的。到底,这是女权骨子里对平等的坚持和追求。艾伯特用 “undefeated”(不被击败的)这个词去形容爱丽丝这个三十五岁的女人,她想要成为一名歌手,并且跟随她的梦。当爱丽丝在那个遇到本的小酒吧歌唱的时候,导演使用了一个360度的环绕镜头,这一刻,她是如此的美丽,而且你能感觉到她自己才是她生命的中心。不过,整体来说,《再见爱丽丝》的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更女权一些。在前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拉扯着儿子的单身母亲尽其所能地与困难抗争,她和儿子之间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和纯粹。但是当她遭遇了男人,故事好似陷入了肥皂剧的危险:坠入爱河,争吵,然后分开。也许是因为大多数关系的确都是这样的,也可能因为马丁太了解男女了。
        马丁给我们上了一课,教我们女人在有梦想的时候是那么美丽动人,而且女人足够勇敢去追她的梦。他也了刻画了一个对儿子极度负责任的母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表达了马丁对母亲的爱的感激。

 3 ) 《再见爱丽丝》 :温情而浪漫故事

电影依旧出自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但是显然并不是他一贯风格的电影,不过倒是一个好故事。

故事主角是爱丽丝,她出生在佛蒙特,她从小时候就喜欢唱歌。后来嫁到了墨西哥州,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歌也就不再唱了。还有个熊孩子叫汤米

虽然一家三口每天吵吵闹闹矛盾不断,但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健健康康的爱丽丝很知足。

不过厄运总会从天而降,丈夫出了车祸,命丧黄泉。

料理完丈夫的葬礼后,爱丽丝手里的钱已经不多了。而她还要养育汤米,生活还要继续。于是爱丽丝想继续唱歌,但她必须回到佛蒙特

贩卖了家中的一些旧物,和好朋友告别后,爱丽丝和汤米就走到了佛蒙特的路上。

他们所带盘缠并不太够,到达了凤凰城小镇,爱丽丝想先找份工作。她给自己买了套新衣服,做了个时尚的发型,信心满满的出去找工作。

她来到小镇的酒吧,一家一家询问是否需要歌手。她跑了一天没人愿意雇驻唱歌手,有时还会遇到性骚扰,最后脚也磨破了。

爱丽丝心情崩溃了。在一家酒吧中,她委屈地哭了起来,一边向老板倾诉。后来老板把爱丽丝推荐到了另一家酒吧,她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

而在这时,爱丽丝遇到一位幽默的男士本,他们相爱了。

但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本是一个有妻子有孩子的人,且有暴力倾向。在受到威胁后,她只得慌慌张张收拾了行李,继续赶往佛蒙特。

路过一个小镇,爱丽丝找到了下一份工作,不是歌手,而是做一个餐厅的服务员。工作并不轻松,而且她受不了另一位女同事的“出口成脏”。

尽管工作很累,爱丽丝仍然能够忍受,为了生活。不过她又遇到了另一位男士约翰,他们相处的还不错。

与此同时爱丽丝和同事的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他们互相倾诉,开着玩笑。

不过好景不长,汤米说话越来越难听,越来越不听话。在一次和约翰的聚会中,汤米惹毛了约翰,约翰打了汤米。这让爱丽丝很伤心。

约翰和爱丽丝的关系陷入了僵局,即使他们互相爱着对方。最后约翰来到店里向爱丽丝致歉,以及表达自己的爱意。他要陪爱丽丝去佛蒙特!

有爱的人在一起,去哪里生活不一样呢?最终爱丽丝决定留在这个小镇,而熊孩子汤米也找到了自己的损友,皆大欢喜!

后台回复:“再见爱丽丝”即可观看。

 4 ) 曾经沧海难为水

   说起影后艾伦伯斯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她在《梦之安魂曲》里的震撼表现了,曾经浏览过时光网中对于她的“一句话影评”,其中绝大多数都提到甚至是专门为了《梦之安魂曲》而写的。尽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这位老影后的作品看的不多,但是更多的潜台词绝对是对其演技的充分肯定。不过由于年代稍远的缘故,尽管早有耳闻,却一直没有看过她的获奖作品,今天,终于得以欣赏了这部老马丁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主题的电影《再见爱丽丝》,略有所思,写一些想法。

   说实话,对于影片的剧情,就我个人看来,真的是普普通通,没有太多的戏剧性,基本几句话就可概括(本段的以下内容均剧透,慎看):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子,热爱歌唱,但却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全部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尽心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直到有一天,一次意外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于生计的她只得带着11岁的儿子远走他乡。她曾在酒吧卖唱,也曾在餐厅当服务员,受到过感情上的欺骗,不过最终还是重新找到如意郎君,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正如普遍的评论所言,尽管此剧在剧情上没有太大的戏剧性,但是却有两大看点:其一,老马丁执导的,以女性为主题的影片,在他的作品中绝对具有特殊性。其二,就是女主角艾伦伯斯汀的表演。对于马丁的导演方面,我完全是外行,没法做太多的评述,就是觉得此片的风格和我看过的其他的马丁的电影有较大区别。本片基本在平淡的叙事中结束,仔细品味也不乏温情。而对于女主角的表演,尽管我同样也是外行,但是却想简单写写自己的看法。本片的主人公是单亲母亲爱丽丝,影片对于爱丽丝之前那一段婚姻,仅用了十几分钟时间就一带而过,重点突出的,是之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一人支撑家庭的内容。不难想象,剧本的设计包涵了几乎所有的单亲妈妈可能遇到的困境:要养家糊口,要同时从生活上和心灵上给予孩子关照(孩子还偏偏被编剧设计的比较叛逆,增加了管理难度),也曾遭到感情上的欺骗,也曾疲于应付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最终还要处理和追求者的关系。不难推知,爱丽丝这个角色,虽然并不知道是不是专门为伯斯汀打造,但绝对是这部电影唯一的核心,甚至可以说,此角色的演绎质量对于本片的成败有决定性意义。不过艾伦伯斯汀的确做到了,她把一位单身母亲的敏感与脆弱、坚强与执着刻画的淋漓尽致(尽管和我想象中的还是略有差距,也许是我想象的太完美了吧)。在片中,她所饰演的母亲一方面要忙于生计,同时还要处理正值十几岁,同样处于敏感年龄的儿子的关系。所以是脆弱与坚强兼备,很多内心的情感必须处理的波澜不惊,稍有含蓄或者稍有过度都会影响对角色的塑造,观看此片过程中,基本没有看出什么刻意雕琢的表演痕迹,似乎平平淡淡,但是却让人觉得十分真实可信。而到了影片后半段,她努力在追求者和儿子之间寻求平衡。到了此时,她需要开始释放内心的情感,伯斯汀的表演在我这个外行看来,也算非常精准。并且隐隐地能够看到些许《梦之安魂曲》中表演的影子,毕竟是同一个人演的。不过话说回来,由于相比本片而言,她在《梦之安魂曲》中的表演更加爆点十足,所以个人还是觉得后者给了我更大的震撼(或许是因为业余人士更适合观看外放戏)。

   附带一提,影片中的两个小配角很吸引眼球。第一个是欺骗女主感情的小混混,由当时还年轻的哈维凯特尔饰演,之前之后反差巨大,几乎是一个人演了两个角色。不知为啥,看到他的表演,特别是后半段凶相毕露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德尼罗……囧。第二个就是爱丽丝儿子的玩伴,一个带有男孩子性格的早熟的十岁左右的小女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混混。当时看的时候一度没发现她是女孩子,直到字幕出现“她”,才将信将疑。不过觉得这小孩子演的十分自然,当时就感叹,好可怕的演技,不知这孩子日后发展的如何,结果最后落幕时看了一下演员表,惊现朱迪福斯特,我彻底震惊了(好吧,我承认我孤陋寡闻了)。

   还要说一下,尽管本片的剧情乍看上去乏善可陈,不过仔细思考,还是略有心得。此片以爱丽丝这一角色贯穿始终,并且涉及了诸多女性特有的境遇,在最后还略微带有女性自省的主题,可以说是一部较早的女性电影。不过拍摄此片时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据说当时的米国,女权运动正进行的轰轰烈烈,反应女性的追求与生活的一类题材可能也在当时更受导演们的青睐。比如同一时期的《转折点》似乎就是,而《安妮霍尔》中戴安基顿塑造的那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几乎成了一个标志。看过此片,也想起了《时时刻刻》,片中都涉及了“生活在男人的世界中的女人”这一话题,不过与《时时刻刻》不同,尽管本片主人公经历了挣扎,追求和自省,最终还是回归到了男性的控制中……当然前提是她的追求者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但不得不说最终还是男性的胜利。但女主最终重新有了美满的家庭,偏偏是观众想要看到的,这或许也是老马丁导演的巧妙之处吧。其中有一句台词印象深刻,集中体现了女主的自我意识的显现,她对一同在餐厅工作的朋友说,她爱她的前夫,在前夫去世前,她每天所想的就是如何讨他欢心。前夫去世后她很伤心,因为尽管前夫性格火爆,却十分照顾她。但通过之后的经历她发现,他并没有照顾到她,只是她从内心中需要有一个坚实可靠的男性在身边才觉得有了归属感。台词基本是这样,一开始我还以为她要追求自主的生活了,结果话音刚落,追求者上门,说之前的部分争端听她的,她立刻就喜笑颜开了,女人都是这样的么。。。

   最后,想到了本片的标题,港译译作《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开始觉得矫情,后来仔细一想,却也暗含一层深意。爱丽丝小时候梦想成为大歌星,甚至很自信的说她会比某某歌星更出色。后来,当她迫于生计在酒吧卖唱时,却丝毫不见当年的这份自信,更多的是勉强与怀疑,后来她迫于生计干脆当起了餐厅服务员。也算是梦想在现实前的苍白无力吧。影片行将结束之时,她对她的追求者说,希望自己可以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城市,去实现当一名歌手的愿望,他表示支持和同意,但同样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更多的是你的希望,现在的那座城市和你小时候的已经不同了,再也回不去了。”这句话绝对是真理,但却让人觉得一丝感伤,每个人都曾有天真的梦想,但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伴随着生活的残酷和时间的撕扯,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如愿?不过之后便是释然,觉得倒也无妨,正如影片的最后一场,母子二人相依,有说有笑地走向远方好(正如《当幸福来敲门》的最后一场一样),平淡中满是温情,我们的生活尽管不可能事事如愿,但不也同样平凡并温情着么。

 5 ) How many roads must a woman walk down?

Alice让我想起了母亲的好朋友。那个阿姨从小生在富裕家庭,二十多岁结婚,在家当家庭主妇,老公后来当官,步步升迁。她知道老公在外面到处沾花惹草,但家庭还维系着。直到四十多岁的时候,老公忽然提出离婚,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扔给她,独自逍遥去了。
阿姨从来没有工作过,她高中毕业,一直懵懵懂懂待在家里相夫教子,忽然之间,一切崩塌。
她到处找工作,做过幼儿园阿姨,美国人家的保姆,宿管,艰难地抚养儿子,直到现在。
她老年时竟然开始漂泊,离开住了一生的城市,跟着儿子到武汉,又去广州,在哪里遇到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算找到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人。
前夫得了绝症,重病缠身时竟然想起她的好,追悔莫及地要复合,还想看看儿子。
报应不爽。
在变故发生前,她永远不知道生活会这么艰难,她会度过这一切。
Alice就是无数普通女人啊,当一无所有的她成为孩子唯一的依靠,她会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人。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一生不会发生什么大事,听着别人的故事,感叹自己永远做不到那一步。当回过头时,才有些后怕,又会有些疑惑,那么多艰难地岁月怎么熬过去的?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琐碎的,大起大落放在每一天,第二天醒来又是新的日子。父亲常说,世界上没什么事是不能解决的。我不理解,现在好像有些明白了,回过头看过去的路总是难的,但身处其中,没有迈步过去的坎儿,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
斯科塞斯那会儿还年轻,然而他如此了解女人,了解生活。Alice吵闹的孩子,不靠谱的男朋友,尴尬地表情,找不到工作的痛哭,一切都是那么细密入微。总会熬过去的,生活艰难,但像流水,只要有健康的身体,就会流淌。她还是找到了朋友,有了一个爱她的人。
人的归宿就是家庭。‘
普希金是对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6 ) 关于斯科赛斯电影的随笔之三 《再见爱丽丝》

《再见爱丽丝》从题材上来讲是一部女性电影,是70年代新女性主义流行的时期的作品。剧本和最初的构想并非来自于斯刻塞斯,斯刻塞斯是被弗朗西斯·科波拉推荐给女主演埃伦·伯斯泰因的,当时她正为手上的这个剧本寻找一名合适的、年轻具有活力的导演。《穷街陋巷》的成功制造了这个机会,在观看过电影后,科波拉留下了德尼罗出演《教父II》,斯刻塞斯得到充足的资金开拍《再见爱丽丝》。这部作品对斯刻塞斯来说有很多新鲜的尝试,第一次接触女性题材的作品,第一次有能力搭设布景,和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烦人小男孩共同拍片。这个题材并非斯刻塞斯的所擅,但在片中仍有斯刻塞斯的一些典型痕迹。从总体的风格来讲,这还是一部轻松的、戏剧化的通俗剧,是对一个时代美国风貌的生动描述,也是一次成功的女性心理探究。
  
整部电影是随着女主角爱丽丝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变化分成数个段落的,段落间的典型区别是场景的色彩。电影的一开头斯刻塞斯使用了一个极其梦幻的开场,模仿《火星人入侵》的风格搭设了一个红色的落日下的乡村布景,小女孩爱丽丝扮成多罗茜的样子出场,唱着《You Never Know》。之后便进入爱丽丝的成年世界,新墨西哥州小镇的家居生活,貌似平静,场景色彩绚烂,为了贴合爱丽丝此时的心态,也是美国传统妇女的心态,家庭主妇的平静单调的生活。随着丈夫的意外,爱丽丝决定踏上归乡路,回加州自食其力供养儿子,独立生活的新鲜感和畏惧,依靠男人和厌恶被支配的矛盾感觉,在画面上反映出一种苍凉阴郁的感觉。部分章节采用了公路片的表现手法,在车内的小场景内进行。最后的农场部分,爱丽丝完全进入了支配自己生命的角色,不会为了男人而放弃自己的追求,色彩也随之恢复明亮。场景间的分别十分明显,由此很好地展现了爱丽丝的心理变化过程。整部电影的主题就是一个女性的成长过程,如何处理爱情和自己的事业,女性在生活中不再只作为附属。除了角色的精彩表演,色彩在整个变化的描述过程中至关重要。
  
片子的整体感觉很温馨、幽默,有对生活的美好希冀,有对社会现象的尖利讽刺。斯刻塞斯在其中套用了道格拉斯·薛克式的清淡的通俗剧手法,采用生活中的真实景象来表达主题。斯刻塞斯本人并非想把影片单纯处理成一部女性题材的作品,他用一贯的视角想关注一种人性,关注人类如何在错误中成长,而又会一而再的犯错误的奇妙心态。爱丽丝是片中的主角,她起初向往的是一种被男人照顾的感觉,因而寻求一种强势的男人,直到美梦破碎后才发现这根本是一种错觉,于是重新踏上寻找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背着妻子追求她的、爱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大男子主义者本,和曾经说出“我打开门让她走”的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他人的农夫大卫,爱丽丝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了男人的性质和自己的价值,避免犯过的错误而会又犯新的错误,这种讲述故事的手法带有斯刻塞斯的宿命感觉,同时也由此塑造了一种真实的生命感觉。
  
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演员的表演,埃伦·伯斯泰因因爱丽丝一角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而她在片中的表演确实无可挑剔,将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新女性心理完全表达出来,拍摄之前适逢她离婚,与爱丽斯丧父时的心境有一定相似之处,整个表演充满力度而又令人信服。而片中的两位男主角,饰演农夫大卫的克里斯·克里斯托弗森和饰演儿子的阿尔弗莱德·鲁特,都是初次出演大屏幕角色,整个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克里斯托弗森的固执曾经一度让斯刻塞斯头痛,但在合作中两人都学习了对方的很多优点,他的表演虽有些木讷但不失赤子之情。鲁特当时只有12岁,和片中的汤姆正处于同样的年龄阶段,因此他的表演更不如说是本色,伯斯泰因同样有个12岁的孩子,白天片场发生的事与她回到家发生的事不尽相同,这段母子间的对手戏因而异常真实,感情充沛。时为童星的朱迪·福斯特也在片中露了下脸,不过直到《出租司机》她才在斯刻塞斯的电影中有真正的一席之地。
  
总体来讲,在斯刻塞斯的电影生涯中,《再见爱丽丝》是他少有的关注普通人生活,充满温馨的人情味的作品,虽然缺乏典型的斯刻塞斯式的暴戾感觉和视觉快感,但仍体现了他的出色的对题材的驾驭能力。在经过这次主流的成功后,他才得以开拍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出租司机》。

 短评

命运会把《不再住在这里的爱丽丝》带去哪里?年纪尚浅的爱丽丝嘴里哼唱着不知道。然而年轻的斯科塞斯却十分清楚——喜欢绕远路的《出租车司机》最终将喜爱唱歌的爱丽丝载回了家。他这部罕见的女性题材作品实际上是一部以寻找为主题的公路电影,女主角追逐的目标正是那猩红色的美国梦。从小她就立誓要做命运的主宰者,然而却一直在路上扮演服务员的角色:除了要喂饱像她一样浑浑噩噩的打工者,还要抚养像她一样不安于现状的下一代。在悲观之人看来,说走就走的爱丽丝永远也抵达不了目的地,因为看似是在艰难中迎接实际上却是在逃离中幻灭。所幸在极富乐观主义精神的马丁眼里,女主角找到了真爱就等于找到了一切。最后爱丽丝于那场浪漫的表白中终于知道了自己该去的方向——不再继续流亡。她能唱出自己的金曲吗?You'll Never Know.

9分钟前
  • Muto
  • 推荐

7.6/10。带一子的家庭主妇在丈夫意外死亡后充满挣扎与彷徨(包括期间她与儿子的争吵)的艰难求生记,以及她遇到了男A并最终与他相爱在一起从此过上了新生活。影片在表演、剪辑、摄影、台词、配乐都方面都十分精确,一些小幽默也不错,但作为传统故事片主题表达比较不连贯(前段侧重女性的人格成长,后段侧重无关角色人格成长的爱情故事),扣0.5。

10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曾经”的红光回忆开场 Darrell Silvera 搭建的昔日场景 瞬间变调摇进 Socorro 的一名家庭主妇现实 个人情绪的大起大落都是 Alice 这样的形象最有历史意义的呈现 马田的镜头适时适度的给予了冲突以晃动 不稳定 有冲突 当年 Burstyn 的演技得到认可 今天来看倒不如说是状态捕捉呼应了女性的那种刚刚浮出水面 重获呼吸的紧张与激动 Tommy 和 Audrey(Jodie Foster) 的配合也太好看了 p.s. 还有吃冰淇淋的 Laura Dern 一些母子关系上的张力来自于亲身经历与疯狂的即兴 整个团队里也都是各种情人 妻子 朋友们 2333

12分钟前
  • wangzhy
  • 还行

算是老马比较一般的片子,有一些出租车司机的影子但未成型,似乎有些模仿卡萨维茨但停留在瞎剪的程度... 好在主角们都很不错。前半讲一个单身妈妈的挣扎有些不错的细节可惜到了后来变成小妞爱情,连主角都坦白说“我没了男人不知道怎么生活”。朱迪福斯特演了个雌雄莫辨的金发帅妞,太惊艳了!!

1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邊緣人格和社會批判」本身就是吊詭的

18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又励志又治愈的温情公路片,马丁斯科塞斯不玩黑帮也一样出彩。这一类的影片总能让人看到似曾相识的生活,有幸福,有悲苦,有命运,也有意外。妈妈带着儿子逃离第一站,找到第二份工作之后两人互相泼水那一段很窝心,暗礁浮动的人生路上,爱你的人和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动力。

20分钟前
  • Dreamer-Echo
  • 推荐

75年奥斯卡封后作,入围戛纳主竞赛,马丁斯科塞斯早期作品。中年女人新寡,失去经济来源,引发所有问题,电影开始;找到一个新男人,解决所有问题,电影结束。亮点是出现在片尾cast最后一行的朱迪·福斯特,因此片结缘马丁,第二年出演了出租车司机。

24分钟前
  • mason
  • 还行

感覺沒有到女權的高度,只是世事艱難裡的一點可愛溫存。女主棒,兒子美,JF酷,音樂都喜歡。

26分钟前
  • 介意
  • 推荐

看得很舒服,音乐好听,剧情轻松,充满温情和幽默,冷笑话重复几次也能使我笑得前仰后合。小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假小子完全看不出女性特征,初看时以为就是男孩,动作和嗓音都控制到位,穿上裙装还感觉怪怪的。

28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A-】实在是太过完美的情节剧,温情治愈向公路通俗肥皂剧,却是从棚拍场景开始,血色红光配合诡异配乐,生成恐怖片语境后又瞬间转向正常的家庭剧。于是斯科塞斯已经向观众展示了他制作这部电影的诀窍:轻盈且不受限制的类型变奏,通过反复跳跃来生成影像活力和喜剧感,信手掂来的运镜和贴近角色状态的表演都是为此而存在。最后十分钟真是极好的收尾,向马丁致敬,即使在结尾都拒绝为角色们的生活定调。PS:这中文机翻字幕真是屎到不能再屎了。

29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单亲妈妈带着11岁熊孩子寻找幸福的坎坷经历……片名翻译太奇葩,什么《再见爱丽斯》《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玩意儿。马丁斯科塞斯居然也拍这种女性主义题材。整体上看中规中矩,没什么惊喜,结尾很弱。12岁就雌雄莫辩的的朱迪·福斯特是亮点。三星半

34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青少年时期的九弟太帅太萌。还默默的黑了一下乡村音乐呢,哈哈。

36分钟前
  • \t^h/
  • 还行

本来以为是关于女权的电影,老马独特的女性视角,前面的故事让我以为会像《末路狂花》一样发展,结果到了后面变成了爱情电影,很大的削弱了之前的女权主题。没想到朱迪福斯特还在这部出现了,好酷一女的。

38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488 老马丁为数不多的女性电影,内核和《末路狂花》极像,但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方向。

42分钟前
  • 郭连凯
  • 推荐

早期的马丁风格还没有确立,与日后总是以男性作为主角的作品相比,这部是彻头彻尾的女性电影,公路片的形式让剧情变得充满了六七十年代嬉皮士的自由风格,母子间如同朋友般的相处也比较别具,可惜越到后面越不知道怎么收,索性来个大团圆结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要表达的主题。

46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老马丁的另一面。朱迪福斯特的另一面...卡司一出看到她的名字真的恍惚了

50分钟前
  • Fitzzzzzz
  • 推荐

为什么女的抛弃一切跟男走没什么,男的抛弃一切就是真爱。女主表演非常精彩,爱丽丝被抛弃的前三十五年。

55分钟前
  • 黑稻子
  • 推荐

拍好一半电影远不如拍好一部电影难。此片对我来说只是半部好电影(前半部)。单身母亲为生计挣扎的苦楚和坚强表现得深切动人,有一九六七十年代那种raw的weird力量。后面在众人面前示爱,鼓掌,几乎成了爱情肥皂剧,也完全颠覆前半部分的女权色彩,似乎女人找到合适的男人,一切挣扎都不值一提

60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爱丽丝 如果乌东在黑森林里呼唤那就是你的消亡你的双唇啜饮了岩泉蓝蓝的冰凉

1小时前
  • 梵高先生
  • 推荐

马丁的公路片,拍摄于1974年,正处于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潮时期,尽管导演并不承认它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然而其对女性的生存命运、价值追寻、角色转换等为主要表现对象所进行的性别探讨与思考却不自觉地融入女性主义视角,客观地表达出了对女性生命的关注。看完都还没发觉有朱迪·福斯特,晕。

1小时前
  • stknigh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