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1927

HD中字

主演:阿弗莱德·阿贝尔,古斯塔夫·佛力施,布里吉特·赫尔姆,鲁道夫·克莱恩-鲁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都会1927 剧照 NO.1大都会1927 剧照 NO.2大都会1927 剧照 NO.3大都会1927 剧照 NO.4大都会1927 剧照 NO.5大都会1927 剧照 NO.6大都会1927 剧照 NO.13大都会1927 剧照 NO.14大都会1927 剧照 NO.15大都会1927 剧照 NO.16大都会1927 剧照 NO.17大都会1927 剧照 NO.18大都会1927 剧照 NO.19大都会1927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FIFF18丨DAY6《大都会》:脑和手的调节者一定是心

第18届法罗岛电影节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大都会》,下面请看前线处在奇幻世界中的人们天马行空的评价了!

果树:

想像力的巅峰。从各个方面,都在彰显才气四溢的创造力。

风临:

此片之后,当我们想象未来,世界不崩坏显得有点奇怪。很多场面想象力和表现力都惊人地唤醒了我影像储存库里的画面,玛丽亚在一群小孩挥舞的手臂下起伏;洛特旺的实验室陈列的各种化学仪器;地下墓穴的光柱一次次挥扫过玛丽亚;巴比伦塔的故事里用叠化呈现数量之多。而真正有趣的一个镜头是与男主角交换身份的工人的那个职位,用两只手控制三个指针,毫无理由地去指向亮起来的灯泡,一个荒诞的场面把一个人生生固定在时钟之上。一切关于工人与资本的控诉都在这个死死的岗位上体现了,在座的各位,都是拨弄钟摆的11811。

Morning:

惊叹于1927年技术的强大,它几乎给后世的科幻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比起后代电影,就可以看出前代多么忠心与叙事,丝毫不在展示场景上浪费时间,但它的故事需要这些大而恐怖的布景,一遍一遍压制着你。它是完美的,充满思想的,但于而言欠缺那么一点点动人的情感,对比"M"来看。

子夜无人:

无法想象在将近一百年前它究竟是怎样被拍摄出来的,哪怕是01年的同名动画电影,坐拥二维想象力的天然优势,都无法威慑到这里画面表现力的万中之一。对于大都会的景观设计完美复现了圣经中的巴别塔,无法消弭的阶级仇恨成为机械滚动的社会齿轮,劳动关系的工具化让人工智能去取代活生生的肉身凡胎,洪水滔天中的诺亚方舟变成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创世纪。我看到后来无数的科幻片、宗教片、末世片以及乌托邦电影在这里提前交汇了灵魂的磁场,我看到电影之所以称之为电影二字最富魅力的先驱。

我略知她一二:

起、承、转、合,每一步都塑造完整,共同构成了这篇宏大而庄严的变奏曲,叙事在科幻片中的意义被无限放大,甚至变成了毁灭这个世界最坚实有力的一步,直到最后你才发现这不仅是一场载难的灾难,更是一次寓言的预言。在那个时代伊始之际,人们相信科学的笔触才是未来世界的落脚点,却忽视了人性的光辉才是真正主宰末日的谶语。没有人可以阻止进步,更没有人可以阻挡消亡。

苍山古井空对月:

50分钟涵盖了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阶级对立、宗教隐喻、乌合之众、反乌托邦、女性主义等等,近一百年前的作品涵盖的主题放在当下也不过时,可谓跨时代的作品。 其表现主义风格的美学和电影语言同样出色,对类型片的影响深远。叠化的画面、手电筒作为光源、主观视角捡起手帕、人群的调度、发大水时的击鼓画面等等技巧都令人惊叹!

#FIFF18#第6日场刊将于稍后公布,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实验性拍摄,传统立意

大气磅礴,具有工业美的科幻电影。欧洲先锋派运动的集大成,有纯电影注重抽象活动的纯造型构图;有立体主义双重曝光;有超现实主义的梦幻与现实;有表现主义的倒影运用和打光。技巧是绝对的反叛颠覆,主题是规规矩矩的传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大型实验性反抗活动,最后被招安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一个传统宗教神话故事,王子爱上了平民姑娘,发现她是圣母玛利亚,于是一拍即合,第一次见面就拥吻。还有自己爱的女人和父亲在一起,后来知道是一场误会,这些都是西方故事的老梗。

结构也合乎戏剧三幕戏,序章、间章、高潮章,分得清楚,起承转合误会冲突也早就安排好,因此观众看着巧妙。

一个很用心的电影,拍摄也很棒,就是有点心疼水资源,不知道拍摄过程砸了多少水费进去。

 3 ) 你看完可能又累又懵,那让我来当回搬运工

《大都会》是影史上极其重要的电影,是「科幻片鼻祖」,「最昂贵」的默片电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项目」。比新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桥》还要早20年,是影视生必看,是影迷心头肉,「希特勒」看了此片都想把导演挖过来为自己所用。这么多头衔让我去看了这部电影。

可是,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放在现在有些无聊与困倦。 在这个快节奏快消费的时代,黑白电影与默片已经不是大多数人的兴趣使然,尽管他的社会意义,政治性质,时代价值都很高,但不可否则,它们听着无趣看着分心,加上叙事缓慢的结构。这部电影看完,我感觉全程都在分心,最后用三倍速重看了一遍,让我觉得三倍速才是正解。

为了让自己画的将近四个小时变得值得,我科学上网查了些资料。现在来搬运简单明了的维基百科,让大家对这部科幻片的开山鼻祖进行「必要性」了解,让自己画的将近三个小时时间变得值得。

Q :为什么要维基百科?我百度不香吗?

A:你看完自己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

《大都会》(德语:Metropolis)是德国知名电影导演弗里茨·朗所执导的表现主义科幻默片,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于1927年1月10日于德国柏林首映。本片的制作成本达五百万帝国马克,是最昂贵的默片电影。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电影,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项目」是第一部获此殊荣的电影。

【环游世界的胶片】 本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24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了四分之一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且自二次世界大战后,本片的原始母片散佚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4],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在当时被认为可能永久散佚。同年,本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 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本片的16米釐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影片经最新数位技术修复,搭配现场演奏原始配乐的147分钟(长度为3945米)复元版本,于2010年柏林影展中重新上映,此版本目前已经推出蓝光光碟及DVD。

【剧情介绍】 故事设置在2026年,电影完成的100年后,人类被分为两个阶层,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权贵和富人都住在梦幻般的富丽大厦里,每天过着享乐的生活;而贫穷的工薪阶层则长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与冰冷的机器相伴,过着劳碌辛苦的人生。 大都会统治者菲达逊(Fredersen)的儿子法迪(Freder)有一次看见地下城的漂亮女子玛利亚(Maria)时,令他著迷,之后尾随她去看地下城,目睹一次致命工业意外,看到工作者们干活苦况,巨变便开始来临。 菲达逊发现儿子有异,担心工人发难,找科学家洛宏(Rotwang)帮忙。玛利亚在地下城的教堂有很大的影响力,菲达逊要求洛宏制造貌似玛利亚的机械人,用它来煽惑工人暴动,便可借口镇压。原来洛宏的旧情人凯尔(Hel)是法迪的母亲,他一早已做了个凯尔样貌的机械人,可是洛宏不怀好意,意图摧毁菲达逊的整个都会作报复。他捉了玛利亚,把机械人换成玛利亚的样子。 法迪知道科学家的诡计,欲充当调停者,可是机械人挑起暴动,工人捣毁机器,导致洪水泛滥。洪水把地下城淹浸机器失灵,于是法迪与玛利亚千辛万苦把地下城的小孩救出来。与此同时工人以为他们的孩子困在地下城被淹,愤怒的工人把机械人捉往当作女巫烧死。这时科学家洛宏发了疯,追着真正的玛利亚,洛宏与法迪打起上来,洛宏从屋顶上跌毙了。最后,管工带领工人到教堂,玛利亚促调停者法迪带着管工与城主菲达逊一起握手和解,代表智慧与劳动要用心结合起来。

1930年巴西上映海报

【评价】 本片乃默片末期科幻片的经典之作,艺术价值非常之高,至今依旧极受推崇。片中犀利的思想性(以马克思主义为起点,以基督教精神为终点)和壮观的表现主义布景设计(基于导演对纽约的印象)及特效,还有用人体组成的几何图形,使得影片成为德国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影响】 本片可谓是科幻电影的类型鼻祖,包括《星际大战》等著名现代科幻影片,都有许多场景借鉴本片的创意。2001年日本动画电影《大都会》灵感也源于本片。 【花絮】 希特勒非常喜欢本片,多年后试图说服导演为纳粹效劳,但遭到拒绝。导演弗烈兹·朗本人具犹太血统,而他当时担任本片编剧的妻子蒂亚·冯·哈伯,则因后来政治立场倾向纳粹,而造成两人离异。 本片初映时遭到广泛排斥,其中一个原因是大萧条时期的德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工人累死累活,而是找不到工作。

————————————————————————————————

以上为中文维基百科,以下为英文维基百科的翻译版本。

「维基百科非常鸡贼,对于词条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中文版又分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四个不同版本,不同版本内容不一样,上传者上传不同语言的版本,在维基百科都有不同的页面,这就很鸡贼了」以下是英文版本的翻译。实在太多了,我都没好好看,就直接上图,想看的可以一看。以下是「英文版原文链接」

Metropolis (1927 film) - Wikipedia wikipedia.org

PS:截图截了我好久

以下为文章引用,非常的多,列出来表示对作者的尊重。

 4 ) 人间,天堂或地狱

《大都会》是“乌发”出品,是弗里茨朗的最知名的一部叙事科幻电影。
     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定位于作品当时出品的100年后,即2026年。那时,工业社会机械地划分成了两个世界。在地上的世界,人们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地上到处是扭曲的摩天大楼,花园,喷泉,剧院,运动场。在这个叫做“YOSHIMARE”的极乐园里,弗雷德,这座工厂式大都会主人的儿子,正与女人们在花园中嬉戏闹玩,直至花园大门敞开,弗雷德被走进来的纯朴却圣洁的玛丽亚吸引,她与弗雷德以前认识的女人们是多么的不同。在她的周围拥着许多生活在地下的孩子。她伏下身子,指着花园中的人告诉孩子们:“看,这些都是你们的兄弟”。
   为了找寻这个令他魂萦梦牵的女人,弗雷德第一次来到了地下,这个社会的“双手”所在。他完全被地下如炼狱般恶劣的环境和人们一天十小时毫无间断的沉重劳动所震惊。甚至只要停下几秒钟就随时有爆炸的危险。
    在这样的苦役中,以救世主身份出现的玛丽亚正策划一项计划。她给工人们讲述了一个故事,BABEL塔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构思建造一座通天的“BABEL”塔,然而他自己没有能力建造这样的建筑,于是无数的劳动人民被派遣修建这座为个人歌功颂德的高塔,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他们机械地建造着一砖一瓦,却从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在完成什么样的事;而做出如此构想的人们,继续过自己糜烂的生活,也全然不顾建造者们的死活。
    玛丽亚的态度,既不是完全盲目地罢工与暴力,也不是卑微地臣服于奴役的工作。她要做的,是寻找并且等待头脑与双手的调解人( Mittler),只有心灵才是脑与手的调解人,只有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在手和脑之间搭建一座和平的桥.
    对了,这个调解人出现了,就是弗雷茨.
    玛丽亚与弗雷茨相爱了,弗雷茨的父亲弗雷德森却害怕工人的会密谋暴动,于是找到了发明家罗特旺.他们曾经争夺过同一个女人,弗雷德的母亲Hel。而罗特旺正欲造一个同Hel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弗雷德森为了阻止玛丽亚对工人的领导,让罗特旺造了一个同玛丽亚外表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想要通过这样蛊惑工人们,破坏他们的计划。
 殊不知罗特旺另有算盘,他想除掉弗雷德森父子,毁灭这个世界。他命令假玛丽亚用7宗罪摧毁地上与地下两个世界。假玛丽亚于是在地上使人们为她神魂颠倒,继而互相残杀;在地下,煽动工人们停止工作,摧毁机器,由此引发了一场巨大灾难,洪水涌入地下城。
 真玛丽亚从罗特旺的实验室逃出,同弗雷德一起就出了工人们的子女并阻止了洪水泛滥,但工人们仍误解是真玛丽亚造成了这场灾难。结果抓住了假玛丽亚,把她付之一炬。而弗雷德终于也与罗特旺决斗,救出了落在他手中的玛丽亚。最终弗雷德森和工人在儿子和玛丽亚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竟然是这样大团圆的结局而不是彻底的革命,在我先前是始料未及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的是机器大生产带来的严重的贫富差距,愈加恶化的阶级对立,人性的毁灭。然而理想国究竟存不存在毕竟是个问题,这样一个妥协的结尾可以说也是目前能够采取的,既保持社会发展的合理选择。我也是如此希望人们能够在彼此尊重中采取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完成相对的大同。

 5 ) 少数给三星的人有话讲

刚看完,觉得是给以缓和劳资关系来背书的作品,“手”即机器时代下负重荷的工人阶级。披着宗教的外衣讲2000年的新世纪巴别塔故事:脑和手的调节者是“心”,而工人阶级一定要等待调节者的到来才能解决冲突,即等待大资本家概率为tan90º下发的善心。可能是这概论太渺茫了,连科幻作品都连接不上逻辑了,所以只能安排贫穷女与富贵男的跨阶级恋爱了。

不过豆瓣一水的五星吓坏了我,让我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顺着1927年上映时间查资料: 资本主义空前繁荣的背后蕴藏着隐患,随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直接带来了二战。换句话说,在导演的年代思考如何缓解阶级冲突已经是有识之士不得已的举动了: 一旦爆发,就是洪流。 导演的构想只是他的一种解决办法:手与脑因为同情、理解而合作劳动,最终升华为因为爱而握手言和。当然,历史已经证明了能否可行: 1929-1933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世界,随后二战几乎将半个世界夷为废墟。罗斯福新政通过开放公共工程来解决失业问题,随后的福利国家政策虽然提高了工人待遇缓解了关系,但国家财政也背上了沉重负担,遑论随之而来的社会懈怠。最重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008年资本主义无法避免的经济危机如同八十年前一样席卷全球。

协调者拉着你们握手言和啦

写到这里,我终于知道之前的观影者为什么现在看这部默片还是觉得它“前卫”了——因为这个问题九十年后仍没有彻底解决,或者说没有被认可。我认同你们的“前卫”,这个词试图形容新锐的潮流或思想,但词本身却已过时。

给三星: 因为我是BDO,片中有几幕极为舒适。布景不错,但是中心思想摊手ㄟ( ▔, ▔ )ㄏ

 6 ) 一场对于工业社会的反思

1927年,一部电影成为了《黑客帝国》、《银翼杀手》和《2001:太空漫游》等这些经典科幻巨作的开山之作——《大都会》。

说起德国电影,我们的思路可能会集中在那些沉重的反思一战二战的历史/战争系列上,但这部默片与战争的关系不大,主题没有那么沉重,是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电影的典型代表。其导演弗里茨·朗也是表现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导演之一。作为造价最为昂贵的无声电影,其视觉效果在当时无出其右,表现手法和主题放到90年后的今天似乎也不显过时。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说道:“科幻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选择未来,关注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我们想去的方向。”1927年的德国,正处于魏玛共和国的“黄金时期”,经济略有复苏,工业生产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形式将更多地工人送到了机器旁边,科技对人的异化,新型劳资关系都成为了社会性问题。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导演在这个时期拍下了这部反思工业社会的反乌托邦史诗。


这部影片的角色设置很有趣,也颇有些宗教色彩。

“Mittler zwischen Hirn und Händen muss das Herz sein.”资本家之子弗雷德就是这样一个“调合者”的形象,同时也是导演表达的人文反思最重要的承载者。一个本在花园中享受天堂般荣华富贵生活的公子,到地狱般恶劣的地下城感受并主动承担着普通工人的疾苦,是影片中人文关怀的集中代表。解救玛利亚和孩子们,手撕罗特旺,将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调合,似乎有救世主的味道。

而玛利亚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在宗教中,圣母玛利亚以服从、信德、希望和炽热的爱情和救主超绝地合作,为重建人灵的超性生命。这和电影中的玛利亚和弗雷德相爱并联手拯救人们基本吻合。电影中玛利亚出现的时候被孩子们簇拥在身边,最后将他们救下,也多了一些“圣母”的形象。最重要的是,她是地下城工人们的精神寄托,即代表人民群众的信仰和信念:主张和平,反对暴力,等待救世主的降临。

邪恶的玛利亚由机器人Hel变化而来。Hel在北欧神话中是洛基的女儿,是死亡女神,皮肤一半是正常颜色,另一半是蓝黑色,这象征着她的身体一半是死的,一半是活的。而邪恶玛利亚的身份在圣徒的书上可见一斑,截图中这段话来自《启示录》第十七章,描述的是巴比伦淫妇。在电影中,她代表了七宗罪,她用行淫诱惑着那些权贵们,让他们对她趋之若鹜,且所至之处必生混乱与矛盾。另一方面她代替了善良玛利亚成为了人民新的信仰,她鼓励人们暴动和革命,以暴力解决问题。邪魅的笑容配上变奏版《马赛曲》,带领人们走向短暂短视的“自由”。被识破后又如《启示录》中所写得那样,“使她赤身”“吃掉她的肉”“用火把她完全烧掉”,被正义的人们处决。

《启示录》节选

再来说说罗特旺这个弗兰肯斯坦式的人物,一心想摧毁资本家的大都会,并让底层人民也跟着受苦,是个不折不扣的魔鬼。他有如撒旦一般,摧毁人们的信仰。他代表着狂热的科技崇拜、大机器崇拜者,那些妄图通过机器满足自身利益,无视人性的人。当然他的结局也像撒旦一样,因背叛了上帝而被“赶出”天国。

其实个人认为最有意思的角色设置是资本家。一般反应民众疾苦,饱受压迫的作品都会将肉食者作为抨击的对象。但在这部电影里资本家形象变得异常矛盾。他一方面压迫着人民、随意开除手下、摧毁人们的信仰、想要以暴制暴,一方面又没有过多限制儿子的行动、与科学家似合作似敌对、最后与工头握手言和。外加演员慈眉善目,角色多愁善感,看上去并不像狠角,感觉导演并无心将资本家彻底黑化,只是将其设于矛盾的境地:既要让工人工作,使其不被所谓的自由言论所左右,维持大都会正常稳定运行,又要和工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工头的形象就简单多了,作为平民阶级的优秀领导,风平浪静的时候认真工作,有问题及时汇报,遇到动荡的时候不被言论蛊惑,以冷静清晰的头脑分析问题,率领人民剔除邪恶。

所以说,导演并没有将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全部归结为资本家的剥削,也没有将人们的暴动革命给予胜利的果实。在导演眼中,“自由引导人民”并不是万能的,相反,暴动的结果可能就是家破人亡。在国家机器中,人民暴动这种看似大快人心的极端做法隐患无穷,真正能保证社会稳定的就是和谐与各司其职。引导自由的反倒是邪恶玛利亚,而救世主却在做着调节者的工作。相信,这种主题也是《大都会》长期为人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


除了内容和主题方面让人叹为观止外,作为表现主义时期的代表作,这部影片在视觉冲击上也带给我们不少享受。

夸张的人物动作(工人无力的步伐,弗雷德伤心的时候一直捂着胸口,最后儿子和科学家打斗时弗莱德森跪地仰视双手抱头)、多次出现的万花筒式镜头(机器在运行下的压抑感,大都会红灯区的觥筹交错、灯红酒绿,男人们被完全诱惑住的心理)、荒诞地将人物内心世界可视化(机器变成怪兽,弗雷德内心的恐惧,邪恶玛利亚代表着七宗罪)、某些特写(如警报钟锤的特写表示时间的紧迫)等等,就像卡夫卡笔下将人变成甲虫一样的荒诞又极其直接的表现方法。再加上当时爱森斯坦发明了蒙太奇理论,电影中也有很多值得称赞的蒙太奇片段,比如说邪恶玛利亚初次登场跳舞和弗雷德的恐惧幻觉间近4分钟的片段。

工人机械性地运动

工作的机器

灯红酒绿

表现主义下的恐惧

同上

邪恶玛利亚代表七宗罪

另外,未来都市的赛博朋克风在这里就可以初现一二,通体金属质感的机器人Hel也有很强的未来主义风格,在《银翼杀手》和《星球大战》中,也能看到些许这样的影子。本片的所有海报中也都是用Hel和高楼大厦作为海报元素,极具前卫科幻风格。还有很多构图很美很讲究。比如在这里放出来的几张光影效果和透视效果都非常棒。

类似赛博朋克

画面1

画面2

构图1

构图2

机器人Hel


在惊艳了两个多小时之后,这样大团圆的结局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有些过于稳妥。就我个人而言,家破人亡,弗雷德和玛利亚无力回天逃出巴别塔,而被蛊惑的群众依旧狂热地消灭机器,与资本家同归于尽……类似于这样的悲剧性结尾似乎更来得震撼。当然,1927年电影结构还是趋于传统的戏剧式,而且和平的结尾也可以反映出导演对于工业社会的乐观希冀和“手和脑的调节者一定是心”主旨的重现,与前面多次呼应,并在最后达到高潮。 ps:影片中出现的德语字幕也都不难,是为数不多“初学者友好”的德语电影!

 短评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5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6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1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14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

16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2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2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28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34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37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Cyberman前传。

41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4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45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

53分钟前
  • 澈黑
  • 推荐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5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

60分钟前
  • 西老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