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已完结

主演:金智秀,郑普硕,许峻豪,朴龙河,尹海英

类型:韩剧地区:韩国语言:国语年份:1998

 剧照

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2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3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4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5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6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3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4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5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6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看了又看国语第二部韩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金珠(尹海英 饰)和银珠(金智秀 饰)是一对姐妹,金珠跟着母亲生活,银珠则与奶奶相依为命,因此,当母亲将银珠接回身边时,从小娇生惯养的金珠很是不满,在日常生活中,母亲也总是偏向于金珠。  一次偶然中,银珠结识了年轻的检察官朴基正(郑宝石 饰),他的善良和勇敢获得了银珠的好感,银珠的单纯与美丽亦让朴基正感到心动,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与此同时,基正的弟弟基丰亦在对金珠穷追不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顺利的抱得了美人归。没想到,四人看似美满的爱情却遭到了基丰和基正奶奶(史美子 饰)的强烈反对,银珠和基正面临着被迫分手的命运。多情剑客无情剑连锁阴谋1997逐爱游戏[泰语版]偶滴神啊喜从天降2020雷恩菲尔德风暴真爱不死第二季真事信不信新世界2005007:幽灵党国语的士速递5国语看不见的女人壮志雄心无罪的罪人假如幸福来临爱的开放式:独乐乐与众乐乐 Monogamish无人之境一条狗的回家路爱是欢乐的源泉迷失的爱爱欲焚身体热1981英语无处藏身2008地雷战乐音天才反击春夏事件簿冰海沉船亲亲偷心人晨光正好锦绣前程所以没能杀掉僵尸博主黛安娜的婚礼怪物工厂夺命杀机Lady Gaga:神彩巡回演唱会南特的雅克·德米好奇害死猫

 长篇影评

 1 ) 01-02

在片头维瓦尔蒂四季之冬的背景音乐下,陈丹青老师汇总了自己二十年来在美国第五大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学习、参观对这些艺术品的理解与感受。首先从空间上,我了解到,大都会博物馆创建于1870年,比故宫博物院早了55年,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馆藏300万件,一周7天全天开放,过去是免费入馆,票价由参观人随意给,哪怕1美金也可以,现在成人票价25美金,以前的门票是一个小铁皮,有各种颜色,现在据说是因为财政问题,改成了纸质门票。馆内有三层,涵盖了伊斯兰艺术、希腊罗马艺术、原始艺术、古代近东艺术等18个陈列室和展示。陈老师讲到了其中两个庭院,中国苏式园林“明轩”和来自埃及的丹铎神庙。两个具有最古老文明的国家文物,出现在了美国的国家博物馆之中,不由让我心中带有一丝悲悯之情,中国人总有些落叶归根的情感以及对殖民压迫的反对和愤慨。但当我看到陈丹青老师站在神庙前,介绍这座神庙的历史背景时,仅仅是透过屏幕,我都感受到了神庙的震撼!威严!这座神庙为什么会存放在大都会,与殖民掠夺无关。上世纪60年代埃及建设阿斯旺水坝,许多文物古迹都将淹没在水库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了紧急抢修工作,美国领头出了大钱,埃及政府将整个丹铎神庙赠送给了美国(陈丹青说是埃及打包卖给美国的),这个操作我也是很震惊。在伊斯兰展馆中,有一个完整的十八世纪早期的叙利亚房间,来自奥斯曼帝国时代的一个上层阶级的会客屋,其中尽是繁复具有特点传统阿拉伯花纹,几个开放的壁柜上摆放了各种书籍及瓷器,很难和现在战火连天的叙利亚做联想。其实,站在历史观与辩证的角度上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保护了这些慌乱年代或面临危机中的文物们,但当时当景的侵略者,他们发心是为了归为己有而不是保护,摧毁的文物比保护的要多的多。对于被侵略者来说是一次来自外部的文化侵略及掠夺。陈丹青老师就大都会博物馆厅前的永久性的5束大的鲜花单独做了介绍,其中四束分别放在大厅的神龛中,一束放在问讯台的中间。这5束鲜花根据季节每周更换,品种来自于世界各地,一束至少三千美金,一个月光是花在鲜花上就要五六万美金。这些鲜花的费用来自《读者文摘》的创始人华莱士夫人长期无偿的私人捐助。一百年之余,她身前身后花在鲜花上的费用已达到了四亿美元。她对于文化事业及艺术的的贡献让人动容。我觉得是时候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在博物馆运营、陈列的展陈、藏品的保护、对公众的教育普及、非盈利运营等方面,欧美的博物馆系统是先进的,领导层对于文化的重视也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状态。美国历史虽然只有200年,但是大都会博物馆已经建馆150年,经过历代的努力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博物馆,供全世界的人民学习。一个时代稍纵即逝,对文化的保存是对现代人的启示及留给未来世界的信,警示人类不要走向灭亡。正如木心所讲,年代更替,艺术的第一价值会衰退,进入第二价值——艺术价值。

第二集我们走进了场馆二楼,与展馆陈列一样开始对十九世纪的艺术进行一次回顾,以当时最主要的几种类型的油画风格为例——沙龙派、学院派( 梅索尼埃、安格尔、德拉克洛瓦)、到“现实主义”(库贝尔)、巴比松画派(科罗、米勒、杜比尼、卢梭)及印象派(马奈、德加、塞尚、莫奈、雷诺阿、梵高、高更)。如今的展厅展陈中,印象派画家一个人占据了一个大厅,而沙龙派却只能在走廊或者和他人挤在角落。二十世纪及二十一世纪,人们更加偏爱“天才的偏离”。可在十九世纪,库贝尔,巴比松画派(乡村画面)、印象派都不在主流之中,经常被沙龙拒绝。“大家相信书本、教条,不太肯相信自己的眼睛。规范永远在期待天才的偏离,因为任何规范不可能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少数遵守规范的沙龙画作品,成为历史的注脚,印象派的陪客。”陈丹青的经典总结。接下来就需要对西方美术的历史线条再做梳理。

 2 ) 谁能想到,看个绘画评论节目,我都磕到了CP,马蒂斯和毕加索这俩人也太甜了吧。

只有一个人能批评我,那就是毕加索。 ——亨利·马蒂斯。 如果我们俩有一个死了,有些话,另一个人还能跟谁说去啊! ——亨利·马蒂斯在一次与毕加索的长谈结束时说 马蒂斯去世时,他将『宫娥』作为遗产留给了我,我关于亚洲的念想都来自于此,尽管我从未到过那里。 ——巴勃罗·毕加索 是的,他死了,我在继续他的绘画。 ——巴勃罗·毕加索

 3 ) 大都会是“你的大学”,这让人很嫉妒

千呼万唤始出来,距离《局部》第一季的播出一晃已经三年了。

上月底在看理想活动现场,参加《局部2》发布会的时候,一向犀利的丹青老师带着有点怯的口吻,对着台下的年轻人说,不知道这一季做的怎么样,心里没底,但无论好坏,请大家给个反馈。那么在节目上线的第一天,就在这里分享一点“反馈”,以及为热爱艺术、喜欢看展的朋友们,种个草。

图片来自看理想公众号

对《局部》这档节目来说,我自己的经验大概分为三个维度来进行观看,分别是知识,角度,和氛围。

一 对不对

知识不必说,这是收看每个文化类节目的主要收获。第一季中陈丹青老师融汇中西,贯穿古今,从文艺复兴的湿壁画,聊到乾隆年间的长卷南巡图;从梵高早期没画完的作品,说到杜尚如何将美术史翻页到新的篇章。本季节目组来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可想而知我们将在知识层面上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内存。

图片来自优酷

但涉及到知识,就牵扯到一个“对不对”的问题,也就是考据的真实性。陈丹青老师不是美术史的教授,也不是鉴定真伪的行家,难免在某些观点上存疑。如第一集中他谈《千里江山图》是“真迹无疑”,这点还是掀起很多专家的不同意见的。当然了,哪怕是故宫博物院和央视的《国家宝藏》都对作品深信不疑,考据的真实性出现偏差也在所难免。所以在我看来,“对不对”没那么重要,“怎么看”才比较重要。

二 怎么看

作为艺术家的陈丹青老师,在节目中提供非常多有趣观看画面的角度,这让更多没有美术基础、训练的人们,也能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图片来自优酷

比如他谈到意大利画家卡帕奇奥的全息视角,在中景和远景中对次要人物的描绘,用“不安分”的目光塑造了人声鼎沸的威尼斯,完全可以激发观看者的观看欲望,非常有趣。如何观看是一件重要的事,在我的一篇谈论山水画像电视剧的文章后,很多朋友留言质疑我既然谈国画怎么不谈文人,我想他们当然就并不太理解观察方式对于看画的重要性。

图片来自优酷

再比如他谈印象派后期的画家,当画家们不为宗教、不为宫廷,只为自己的内心而画的时候,开始体现题材的自由度,思想的自由度,甚至画面的自由度,一幅画是否完成变得不重要,如塞尚。于是除了观看角度,又多了思想和文化的角度,在与中国元明文人画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不同文化、历史对画家、对艺术的变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

那么在如此庞大的大都会博物馆,那个所谓的“知识”大概就算是专业人员也一生都无法完全掌握的,更别提甄别。那什么是重要的呢?即观察方式——怎么看。如第一集节目中提到非洲土著雕刻时,陈丹青老师将篆刻中的阴阳刻与之对比,就瞬间恍然大悟了。

三 浸入感

道长在介绍看理想系列视频时谈到,这些节目除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外,更要在视频的视觉方面带给人氛围的享受。

图片来自优酷

很多朋友着迷《局部》就是这样,幽暗的画室,昏黄的灯光,陈丹青老师的白衬衫,手中的中华铅笔,和娓娓道来的声音,有范儿。这里的陈丹青和其他时候都不一样,比如圆桌派锵锵等谈话节目,甚至现场访谈都不一样,《局部》中听他的讲述如同读他的文字,有点不那么直接的玩味,有点特有的幽默。很多话语,显得那么意味深长。

图片来自网络

比如讲王希孟时他说,“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去年年底在故宫展览上观看《千里江山图》的真迹时,我想到这段话,一边看一边泪流满面,就像多年后再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样。

《局部2》发布分享会上陈丹青老师提到,由于拍摄时间紧张,条件限制等原因,在大都会的他像个演员,完全要服从导游,脱稿背诵,一遍遍反复拍摄。于是坦白讲,我会担心没了讲稿,陈老师会不会变成陈导游,完全失去了第一季的那种意味。看完视频,觉得,嗯,果然如此,好尴尬啊哈哈哈。

图片来自看理想公众号

但是不重要,我找到了另一种氛围来替代。

宣传片中陈丹青老师有这样一段,说“我没上过高中和大学,来纽约的三十五年,大都会就是我的大学。”,于是当天发布会活动的名字也叫《我的大学》,看完第一集后我深刻体会到这四个字的含义。

图片来自看理想公众号

是什么呢,是丹青老师在大都会博物馆中,有着那么样的一种熟悉感,亲密感,自信感,他不是博物馆的讲解员或者工作人员哎,坦白讲他不过是一个进门还有买票和其他人一样的观众。可以这种熟悉感,亲密感,自信感让我清楚地感觉到,他不一样。比如提到一个特别喜欢的小房间,他说我经常来这里,经常来这里。。。。。

我想如果我介绍我自己的学校,也会是同样的感觉——下课回宿舍有特别喜欢的一个天台,可以看见大海和沙滩上的人群,我经常来这里。。。。。。我的大学也无比美丽,历史悠久,我深爱着我的母校。然而大都会完全不同。

那种浸入感,萦绕感,归属感让我有点羡慕,甚至嫉妒,你的大学居然是大都会博物馆。

图片来自看理想公众号

陈丹青老师在他的书中这样说,“二十年前,我为什么去到纽约?不是为了移民、发财,而是为了到西方开眼界,看看油画经典的原作。当我走进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上下古今的西方油画看也看不过来,可是没想到就在那里,我从此开始了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启蒙,认清了我们民族从上古到清末的艺术家谱。——陈丹青《退步集》”

“浸入感”会贯穿于整季的节目中,当然说嫉妒是玩笑啦,我想幸福感,才是看节目的最大的体会。马未都先生说,博物馆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最高配置,在像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博物馆接受“大学教育”,接受历史的教育,美的感化,艺术的熏陶,人性的启迪,一定是幸福的。

种草种草,热爱艺术、喜欢看展的朋友们,快来看节目吧,一起分享陈丹青老师的知识、观点和浸入感!(说的好像打广告我有分成一样呵呵)

以及我们身边的博物馆、艺术展同样越来越多哦,快行动起来,寻找自己的“大学”吧。

这里两篇链接,来自前一段时间的观展体会和经验分享~

巡回展览画派的苍茫,爱和孤独——分享一些观看画展的有趣经验

//www.douban.com/note/661944973/

中国画像电视剧,西方油画像电影——分享张大千特展的一点联想

//www.douban.com/note/663197618/

 4 ) 有那么点尴尬

看了近几期的《局部》第二季感觉深度明显不如第一季,陈老师把空间放在大都会,主题选择规范与偏离,每一集或古或今或中或外,都有一个切入的点。但讲来讲去多是些上网能查到的陈年旧讯,或早已定论的公案。新鲜个性的东西少。我以为能不能把问题说得通透还是要和积淀有关,比如卡拉瓦乔那一集,就明显好于其它几集。看得出陈老师对这位前辈有着深深的爱,那种“落着自己爱慕的凝视”“你刚刚爱上一个人,心里不知道怎么办就会画成这样的画”,只有爱之深才会想的出来。而其它几集相对多是蜻蜓点水,讲不出许多新意。人人都知道这一屋子东西好,可究竟好在哪里呢,陈老师也没讲明白。希望剩下的几集能多些精彩,否则真有江郎才尽之嫌啦。

陈老师年少成名于《西藏组画》,随即赴美,这之后再无让人记得起的作品。当下的陈老师更多是以公共知识分子出现,评判社会,指点艺术。好在常有警世之言,追随者颇多。我想陈是享受当下在国内的境遇的,回望当年国外生活的窘迫,陈恐怕无暇顾及少年的雄心了。我以为他确实也是画不出来了,一个过于思辨、理性的人,是早已把艺术创作的血性与率真磨光了。依照陈老师今天的性情画些讽刺画倒有些可能。相比较而言,与其同时期的袁运生还在画,还能画。袁有一句话“批判性与对抗性仅仅是一种姿态,代替不了建设”。我颇以为是。

 5 ) 我和the Met有个约会

纽约的地铁

在正式赴约前,赶due般看完了陈丹青老师的《局部2》,又如赶due般在一个平常的二月的第一个周日,六个小时不吃不喝狂奔在the Met。

看之前以为《局部2》里讲的都是the Met里的艺术品,但实际上是以the Met的艺术品为主线,再以艺术品的作者为纵线,铺展开叙述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里的艺术品。

另外,看之前以为《局部2》会是非常硬核的干货内容,想着趁机顺便恶补一下艺术史,但实际上十六集就这么不知不觉沉浸和愉快地看了下来,且这个过程,时常感到感动和惊艳。

我惊讶于陈丹青老师的独特视角,他的视角,仿佛变成了一盏聚光灯,在幽暗的馆内,随着他的脚步,安静地被放在艺术品面前。突然啪的一声,聚光灯下的这束光,均匀温柔地打在每件艺术品上。这种感觉很放松且有安全感,非常像挽着父亲的手臂,听他讲故事。

我沉醉于这盏聚光灯下,陈丹青老师对不同艺术品的细节上的捕捉,我太欣赏他对作品的甄选,太喜欢他对每一件作品的独特见解。虽然这和看之前的预期—系统地学习一下艺术史,和跟随逛了三十多次the Met的专业画家学习如何鉴赏艺术完全不一样,但收获了全新的逛展的视角,和百分之一千的激动和期待。

陈丹青老师好幸福啊,去了三十多次。

以下的内容大篇幅借鉴了豆友 @Blue Glue 对《局部2》整理的笔记,真诚感谢整理,省去了大量做笔记的时间 (原博://movie.douban.com/review/12292723/?_dtcc=1)。为了完整性,此文在引用了筛选(小幅删减)和编辑后的大量原博的基础上,另外补充了一些我整理的笔记和拍摄的照片(为了区分,以下加粗内容为原创)。


摄于2023年2月3日
我和date的合影,见心上人好快乐

第一集《曼哈顿第五大道》

埃及神庙馆,叙利亚房间,中国苏州庭院

中国苏州庭院

华莱士夫人承诺永久供应大都会美术馆的四束花

华莱士夫人承诺永久供应大都会美术馆的四束花(之一束)
(第二束)
这是什么花呢?没有看出来

补上《皇后脸部碎片》(黄色碧玉)

《皇后脸部碎片》

第二集《规范与偏离》

偏离规范的写作是好的写作

古代艺术的不自觉、半自觉的偏离

卡拉瓦乔用市井屠夫做模特画宗教题材,不美化

偏离十五世纪以来形成的宗教题材规范

伟大的自我偏离,同时丰富了规范,伦勃朗 晚年一批自画像偏离早年的自己的规范

委拉斯凯兹 侏儒系列 画皇帝的方式画侏儒

“我不创造,我发现。” —毕加索

毕加索自画像1906

十九世纪,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偏离规范,到二十世纪更甚。

而所有规范代表的是权力

《印象派的敌人》 马萧

《聆听圣婴的圣女贞德》勒帕日1879

丰富细腻的技巧

《聆听圣婴的圣女贞德》勒帕日1879

补上《十月,收获土豆》1878,勒帕日。

第三集《昏睡与醒来》

能品、逸品、神品,沙龙画家,几乎全是能品的画家。

卡巴内尔《维纳斯的诞生》 法国的绘画系统,相继由达维特、安格尔创立起来。

《维纳斯的诞生》卡巴内尔1875 (以海浪为床)
《Odalisque in Grisaille》安格尔1824-34
《布罗伊公主》安格尔1851-3。盯着这幅画看了不知过了过久,绸缎的光泽感美到不知如何形容。

比印象派稍早的,游离于沙龙派规范的一批人:库尔贝、杜米埃、巴比松画派

库尔贝头一个草莽英雄,“现实主义帐篷” 首先公开宣称不画圣经和神话,我不画没见过的东西

巴比松画派,毕沙罗敬爱柯罗,他们的画有真气,他们是描绘欧洲千年农耕图景的最后一批人。

托马·库第尔《肥皂泡》

凡是被承认的艺术,进了美术馆的艺术,都是过时的规范,失效的规范,轮到偏离和背叛印象派的规范,是马蒂斯和毕加索那批人,而马蒂斯毕加索开创的规范,在今天也已过时。

补上《圣.维克多山》1882-1885,塞尚;

《秋日的剁草》1873,米勒。

《圣.维克多山》塞尚1882-1885
《秋日的剁草》米勒1873

第四集《易县的罗汉》

十六尊河北易县三彩和尚 (辽代 )现今在世界各地,中国无一尊。

罗汉以人而作,脸上有着不容辩说的傲慢,处于信仰的痉挛中

《易县的罗汉》侧面
《易县的罗汉》正面
《易县的罗汉》第二尊正面
《三彩陶仕女俑》唐(因个人喜爱补充的作品)

莫高窟 盛唐

中国佛教艺术起于汉代,魏晋隋唐达于极盛,到宋慢慢没落,罗汉画罗汉雕塑兴起。公元十世纪以后,中国古典雕刻的三度空间雕刻观念消失。

《中国美术史》陈师曾:五代和宋初,王齐翰、张元简主张用世俗相貌处理佛教艺术。

北宋,李公麟、贾师古将其升华,开启佛教艺术新局面。

《昭陵六骏》唐

山西晋祠泥塑 北宋 梁思成 熊秉明 这些欣赏都是从西方的角度来欣赏的

第五集《离开祭坛的祭坛画》

文艺复兴 意大利 《蒙娜丽莎的微笑》

《庭院里的悲》、《宾托·阿托维蒂肖像》拉斐尔·圣齐奥 《照镜的维纳斯》、《戴红帽的男子》提香·韦切利奥 《维纳斯和音乐家》《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乐园》 《圣殿里的耶稣》 乔万尼·迪·帕罗

《乐园》乔万尼·迪·帕罗1445
噢我发丝的阴影

透视法之外,还有许多绘画手段,平面性、装饰性、图案分割之美,手法的天真拙朴。

观看,惊喜不需要道理。

祭坛画脱离了祭坛,现今绘画表上框展览于美术馆,绘画的美术馆崇拜

第六集《离开寺庙的药师》

《药师经变图》元

《药师经变图》元
刚踏进这个馆间,整面墙壁的《药师经变图》映入眼帘(长15.2米,高7.52米),这份强大的震慑感让我几乎潸然泪下。

《朝元图》元 山西永乐宫

东平后屯墓室壁画 汉

中国壁画起于汉代,魏晋唐宋达于极盛,阎立本、李思训、张僧繇、吴道子、《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卢棱伽、《八十七神仙卷》杨庭光

《桃园仙杖图》北宋 武宗元

《炽圣光佛经变图》元

第七集《眼前的麦田》

《伯利恒的普查》1566 老彼得·勃鲁盖尔 《叛逆天使的堕落》1562 《孩子们的游戏》

《受难之路》

风俗画、历史画在18、19世纪成型,而16世纪的荷兰绘画,是最早能够表现世俗生活的。

《屋内的农人》勒南兄弟,18世纪,描述世俗。呆坐、质朴、优雅,一声不响在那发呆。

呆像是古典绘画富有意味的美,而19世纪各种意识形态、政治意图、批判意识,也传染到绘画。

《收割者》1565 这一系列画是西方绘画的分水岭,人文主义开始带到宗教绘画中。根据实景画画,没有把本地景色理想化。

《豳风图》北宋 李公麟

第八集《妩媚的暴徒》

《音乐家》1595 24岁 《圣彼得》、《大卫和歌利亚的头颅》1610晚期卡拉瓦乔

《酒神》1595 《拿果盘的男孩》1593 《果篮静物》1595

画面里面有此前人画不曾有过的爱慕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惯有模式在他手里终结。他半自觉的萌生的所谓“现实主义”,他的写实性和库尔贝的题材的写实性不一样,他绘画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勇敢,生动可性却仍然沐浴在神性光辉中。

他创造性贡献,画出了昏暗和聚光的对比。在他之前的提香和丁托列托多少为画面增加了一些空间感,而他使画面主要人物都被一束聚光照亮。

十四五世纪湿壁画、蛋清画的平面感—巴洛克绘画的纵深感,这期间卡拉瓦乔作的天才的过渡。

对卡拉瓦乔的讲述真是太棒了,《大卫和歌利亚的头颅》中的头颅是《音乐家》右二,也是自己。

第九集《优雅的暴行》

西洋人喜欢画暴力,中国人喜欢画江山。

水浒叶子的对女子的酷刑,是儒家的传统礼教。

《地狱变》五代 敦煌 榆林十九窟甬道北侧

《平定准格尔回部得胜图》清乾隆 郎世宁等绘

西洋人2000多年前,就热衷表现搏斗厮杀 《巨人的战役》

《尼科诺·达·科伦蒂诺在圣罗马诺之战》1433 《契阿尔达被杀下马》1435保罗·乌切诺

摄影传到中国,拍摄屠杀的也还是西洋人

《欧罗巴被劫》1618 鲁本斯 《艺术哲学》傅雷

《萨宾妇女的干预》1796-1799 雅克·路易·大卫 《强掳萨宾妇女》1634-1635普桑

《拉奥孔》

《赫拉克利乌斯和科斯罗伊斯之间的战斗》1452-1466 皮耶罗·德拉·弗朗西斯卡

文艺复兴,越来越多战争画面出现,各个姿态优雅,而且都追求数学般的均衡结构。吸引画家的,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战争的壮丽。

尼古拉斯·普桑,开创了学画画第一步画古希腊石膏像的传统。他的画的每一处都是冷静的,克制的。同样的颜色,在他的画面所赋予的优雅法国性。

法国,蒙田、巴斯卡、几代文学家,精于品尝,把玩修辞。十八九世纪,法国绘画出了大量人才,大卫、安格尔、德拉克罗瓦、让·巴蒂斯·卡米耶·柯洛,都可以找到普桑,他是法国绘画公认的教宗,对十八九世纪的绘画影响,开启了法国绘画的风神。

塞尚和马蒂斯还会专门去普桑绘画的地点描绘他画过的风景,德加临摹他的作品。

早期德加热衷于古希腊理想

第十集《凝结层的魅力》

二战以来多回顾展

维米尔《窗前读信的女子》1657 绝对沉默的画面

荷兰画派,最早表现世俗日常的生活。

《炉火边睡着的老人》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哈尔斯

《代尔夫特房子的庭院》1658彼得·德·霍赫

只是叙述、不是艺术、更不是神品

《瞌睡的女仆》1656 《绘画寓言》1667

过渡刻画,留下的凝结层的质地。他无意中给毯子、陶罐画的丰富的颜料层,属半自觉。

维米尔的画仿佛有种穿透力,越过屏幕击中我,太美了。

笔记里都是未呈现在the Met里的作品,所以这里补上全部在the Met的四幅,《持枇杷的女人》,1662-1664(参观时未展出)。《少女肖像》,1666-1667。《拿水壶的女子》,1662。《嗜睡的女仆》,1656。

《少女肖像》维米尔1666-1667
《嗜睡的女仆》维米尔1656
《嗜睡的女仆》维米尔1656(细节)
《拿水壶的女子》维米尔1662

第十一期《白热化的羞辱》

《巴迪侬画室》1870 马奈,八次联展一次都不参加,但是大家还是认他。

1861-1865 马奈创作的盛期

那个时代的现代绘画,关心的不是画什么,而是怎么画。马奈之前,画的故事、神态、表情最重要,马奈之后,边缘的物品同样有趣。

《死去的基督和天使》1864 《被士兵嘲笑的基督》1865 唯一两次设计宗教题材

“油画颜料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画肉。”—德库宁。

库尔贝曾在《画室》中以厚重的凝结层的女人体使大众惊讶,而马奈用这样厚重的凝结层描绘基督,是欧洲绘画的第一次。

更早的溯源,伦勃朗,委拉斯凯兹《战神》1640,是十七世纪异常大胆的稠密覆盖度。

马奈当初的贡献是率先描绘都市生活,后期受嘲讽,画作骤然减少。

《马奈夫妇》德加

摘自陈丹青老师讲述《死去的基督和天使》:“马奈画这幅画的动机,并不在宗教,他画的是一个男人的尸体,他对尸体皮肤的泛青和灰黄色,这才是他的兴奋点,当然,他也是试着画出了天使的哀伤,但那是一种符号性的哀伤,并不是他自己也动了感情。顺便一说,这天使的脸部和手指异常概括潇洒,和基督厚实的凝结层发生绝佳对比。总之,这是比《奥林匹亚》不动声色的裸体走得更远的实验,马奈借耶稣的名义发动了一场颜料层的盛宴,这就是现代性,这就是19世纪在巴黎,由马奈萌芽的“前卫性”。”

另外,补充马奈的《划船》,1874。

第十二集《所恨古人不见我》

“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张融 唐书法家

明 董其昌 变古人于自己,又变自己为古人

《孝经图》 、《豳风图》 北宋 李公麟 《晋文公复国图》南宋 李唐 《胡笳十八拍》明 佚名 《乞巧图》北宋 《拙政园图册》明 文征明

《辋川别业图》清 王原祁 《溪岸图》五代 董源

《潇湘图》董源 董其昌题跋

董其昌是中国山水画公共秘书 “元四家”黄公望、倪云林、王蒙、赵孟頫

中国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做减法

(以上笔记中的画无一在the Met)

补上《乞巧图》北宋,佚名;《拙政园图册》明,文征明;《溪岸图》五代,传董源;《乾隆南巡图》第四卷:黄淮交流,清,徐扬等。

(但中国馆的画经常会交替更换,每次去可能能看到的画不一样,因为“根据科学鉴定,纸本作品展示时间过长,会折寿甚至毁损,所以西洋馆的素描,中国馆的纸本绢本,展三五个月就得收进库房休息,好在中国馆的收藏实在太多了,一年四季定期更换。”)

第十三集《郑重其事的肖像》

早期摄影,曝光慢,拍照的人被拍的人,各个郑重其事。

《雅各-路易·勒布朗夫人肖像》让·奥格斯太·多米尼克·安格尔 追求古典拉斐尔的时代,成为了变形的画家 《安格尔与面料》

《佩特鲁斯·斯克里维留斯》 、《安娜·范·德·阿尔》1626哈尔斯

当时出门远行的人,怀揣一种铁板肖像

《托马索·波提纳利》 、《玛利亚·波提纳利》1470 汉斯·梅姆林

当时流行的三联画,中间有圣经画,年代一久就省去了中间的圣经画。

摘自陈丹青老师开头的惊艳我的一段话:“现在的彩色婚纱照,我以为很难看,好看的是黑白婚纱照,那种好看,有一个神秘的理由,就是黑白,还有一个更具体的理由,就是,郑重其事。”

第十四集《草稿与正稿》

《奥利瓦雷斯公爵肖像》1635委拉斯凯兹

《西欧近代画家》文杜里

《干草车》康斯坦布尔

音乐的排练 鲁宾斯坦演奏肖邦 梅兰芳排练 绘画中国画不能修改

第十五集《绘画与时间》

《胡笳十八拍》唐 刘商 改写 自蔡文姬 东汉末年 明 佚名画家仿宋长卷

“好画不但容纳时间,还创造时间,画完后,随时间所拥有,而且一直跟着时间走”大卫·霍克尼

耶稣出生地 伯利恒摄影

《晋文公复国图》南宋 李唐

绘画不会说,也不会动,但绘画更持久

第十六集《艺术与大众》

《狡兔之家》1905 毕加索 《梳头的女子》 、《演员》 1906年以前的“蓝色时期”

艾略特、马蒂斯、毕加索和黄宾虹、齐白石同时代。

《戴帽子的女人》1905 《生之喜悦》1906 《开着的窗户》1905马蒂斯 同期已开启“野兽派”作风

《格特鲁格·斯坦因肖像》1905-1906 毕加索从马蒂斯画中受到的刺激以后的新起点,走向“现代主义”的最关键的突破“立体主义” 《亚维农少女》1907

《格特鲁德·斯泰因》毕加索1905-6

塞尚切割形体的方式,一种非欧洲的绘画平面感。

现代艺术取决于直觉和本能,“大众”一词从印象派开始,意味着过去的、不变的美学传统。


陈丹青老师在《局部2》中几乎未提及梵高,但因为挚爱梵高,所以附上the Met里拍下的作品(不全)作为压轴,混迹其中还有五幅莫奈,以此致敬留念。

虽然没有机会看到一部分《局部2》里出现过的想看的画(未展出原因不明)(尤其是那幅卡拉瓦乔的《音乐家》,和马奈的那幅《死去的基督和天使》,有机会真想亲眼近距离观摩一番,实在是太期待了),但这份看似不完满的快乐和感动依然可以回味很久。The Met, see you next time!

(细节)
(细节)

 6 ) 《听说》第二季中提到的音乐专辑

第一季中提到的音乐专辑就不重复列了。

一说:

邓丽君《凤阳花鼓》1967年

王菲《菲靡靡之音》1995年

群星《告别的摇滚》1995年

二说:

李建复《柴拉可汗》1981年

三说:

张学友《走过1999》1999年

伍佰《树枝孤鸟》1998年

崔健《解决》1996年

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1994年

五条人《一些风景》2012年

四说:

姚苏蓉《今天不回家》1987年

欧阳菲菲《热情的沙漠》1986年

欧阳菲菲《雨的御堂筋》1971年

罗大佑《青春舞曲》1985年

老鹰乐队《Hotel california》1976年

张雨生《口是心非》1997年

张雨生《两伊战争》1996年

五说:

红蚂蚁《红蚂蚁合唱团1》1985年

红蚂蚁《红蚂蚁合唱团2》1993年

罗纮武《坚固柔情》1989年

刘伟仁《其实我真的想》1991年

崔健《一无所有》1989年

唐朝乐队《梦回唐朝》1992年

万能青年旅店《万能青年旅店 同名专辑》2010年

六说:

伍佰《浪人情歌》1994年

伍佰《伍佰的Live枉费青春》1995年

B.B.King《Live at the Regal》1965年

Sam cooke《One night stand》1963年

Cream《Wheels Of Fire》1998年

陈珊妮《当坏人还没变坏的晚上,在女巫店》1997年

七说:

罗大佑《家》1984年

Seeger《We Shall oevrcome》1964年

陈绮贞《吉他手》2002年

野孩子《黄河谣》2004年

小河《飞的高的鸟不落在跑不快的牛的背上》2002年

舌头乐队《妈妈一起飞吧,妈妈一起摇滚吧》2014年

李志《工体东路没有人》2009年

薛岳《灼热的生命》1991年

八说:

Snooks Eaglin《That's all right》1961年

猫王《Sunrise》1999年

Big Audio Dynamite《F-Punk》1995年

K.D.Lang《Reintarnation》2009年

The Clash《London Calling》1979年

九说:

张三李四《张三李四》2015年

十说:

五月天《第一张创作专辑》1999年

五月天《自传》2016年

袁惟仁《木吉他》2014年

黄舒骏《未来的街头》1990年

郑智化《老幺的故事》1988年

小人《小人国》2013年

十一说:

唐朝乐队《演义》1998年

十二说:

潘越云《三人展》1981年

十三说:

蔡琴《出塞曲》1979年

赵一豪《把我自己掏出来》2014年

十四说:

Bob Dylan《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1965年

十五说:

The Beatles《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1967年

十六说:

江玲《不要告别》1983年

刘文正《绿树花开情也来》1976年

李泰祥《自彼此遇到你》2002年

 短评

局部第一季看好几遍好像永远不会腻一样。终于盼到了第二季,无论是看丹青老师的节目还是书,治愈沉静内心。这一季带着进入大都会博物馆,这个时候就很想感谢互联网发达,正因如此才可以轻松看到丹青老师讲艺术,算是当了他一个透过屏幕的假学生。好开心。不太懂艺术却很喜欢听丹青老师讲关于艺术的一切

8分钟前
  • vacuum
  • 力荐

他回来了 还是那个他 听他的声音似乎即使再浮躁的心也能静

9分钟前
  • 陈小假
  • 力荐

陈丹青的述说是《局部》的精髓所在

13分钟前
  • 寡众.
  • 力荐

我真想像陈丹青老师一样,也不上高中大学,成天美术馆泡着,然而他自己都说了,这其实是一种奢侈。

15分钟前
  • 阿席达卡
  • 力荐

第一集最後淚目了,不知為何

20分钟前
  • 西青
  • 力荐

cnm,我觉得一辈子不会出第二季的节目居然开播了!我的尖叫传遍了整个楼层!高中时候看的,明年大学都要毕业了陈丹青,一个具有隼的目光的中年男子,成功诠释了什么叫做弓起身走路都在散发魅力

23分钟前
  • 桐yin
  • 力荐

刚刚开始,有些失望,播出过半,渐入佳境。不求深广,重在惊喜,扩宽见闻,提升见识。眼光独到,视角新颖,废话少说,用词精妙。点到即止,意犹未尽。保留一星,给第三季。

26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每次聽到陳丹青說,原諒我的無知,我的淺薄。彷彿他就是在講,恕我直言,在座的都是垃圾。哈哈哈

28分钟前
  • ltterryli
  • 推荐

又见面了,陈丹青。我去了圣马可修道院,坐在它的回廊里,重温了那集Angelico才去了二楼,看见那些画

30分钟前
  • 天才璐
  • 力荐

局部第一季,丹青轻缓而笃定的声音陪我度过了那段幽暗的时光。第二季开始,居然又是一个无眠之夜,太久的等待使得第一集第五大道看起来难免有些草率,仿佛一个纽约客对大都会美术馆浮光掠影的导游,厚重和精辟较之第一季的惊艳差了些,毕竟第一季有着一本厚厚的纽约琐记做底子,相信后面会越来越好。

31分钟前
  • 裴楷
  • 力荐

制作依然精良,但不如第一部惊艳。

34分钟前
  • 人土土
  • 推荐

陈老师大雅。一方面觉得高不可及,另一方面看他这些审美经验都是一点点看出来画出来的,就觉得也没那么遥远,任何技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你往前的时候它也往前。

39分钟前
  • 57
  • 推荐

看完易县罗汉的这一集,有一种温暖的宁静感,感觉看完许久还整沉浸在陈丹青的话里

44分钟前
  • 卓木
  • 力荐

最后一集很好。陈丹青说他决定不去拜Johannes Vermeer,不敢面对那种绝对沉默的画面,看了以后会觉得自己的画只是涂鸦,没有诚意没有心肝。“假如你也画画,为了哄骗自己一直画下去,真的是少看甚至不看大师” ,1993年刘小东在纽约撞上Lucian Freud的大型回顾展,看了以后回到寓所,弄点菜喝闷酒,被问到后说,”看什么看,咱们画自个儿的画,喝点小酒,挺好的”。看什么,画自个儿的画,某种意义上的确如此,不论是做电影音乐摄影还是文字。对此番有感。

46分钟前
  • 巫眠
  • 推荐

9.8/“初次来到大都会博物馆的人,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不平。”以及,走着拍效果真好

48分钟前
  • Yeah明珠
  • 力荐

开头几集看下来甚至没有了继续追的欲望,片长缩短以及围绕着大都会做文章,确实不如第一部耐看回味了。但后面数集不再一味地嗟叹文物人才的外流无名,带领着我们认识了勃鲁盖尔、卡拉瓦乔、维米尔、毕加索、马奈的精妙超前的功夫,画的位置会随时间和新作的横空出世时不时动一动,模仿前人与超越他们的那点突破之处,凝结着艺术家的一辈子心路思考的开悟。门外汉还是不知道怎么看画,但愿意对着一幅画发愣半天,对更多的画有印象了。成就之教,在于自发。第三季要去意大利挖掘文艺复兴三杰之外的大壁画家,期待值拉满。

51分钟前
  • bird
  • 推荐

陈丹青是不是全中国最帅的男人?!是!!

54分钟前
  • 人之初性本性
  • 力荐

凡是被承认的艺术,进了美术馆的艺术,都是过时的规范,失效的规范,轮到偏离和背叛。印象派的规范,是马蒂斯和毕加索那代人,可是马蒂斯、毕加索开创的规范,今天也早已过时了。★★★★☆

58分钟前
  • 坍塌
  • 推荐

陈丹青,你好啊。

1小时前
  • H.B.
  • 力荐

夏天的纽约,舒服。辛苦陈老师,三晚长时间站立和长距离徒步挑战体力。希望可以一直拍下去,我们也会一直听下去。。。另外,陈老师有一双佛耳。。。

1小时前
  • TM1001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