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谭嗣同

第4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1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2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3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4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5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6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13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14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15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16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17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18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19我们的谭嗣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们的谭嗣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8年,为纪念谭嗣同殉难120周年,由金鹰纪实卫视制作的人物纪录片《谭嗣同》将讲述谭嗣同的不为人知的故事。纪录片共四集,分别为《冲决网罗的人》、《戊戌往事》、《我们的“复生”》、《我们的“七”公子》。通过当代不同人物的讲述、回忆和展示,从谭嗣同的人物生平、重大事件、生活轶事等不同方面解构其波澜壮阔的一生。闪亮的青春摩登家庭 第五季怒火战线一本漫画闯天涯II妙想天开13号驱魔卡莉法355: 諜影特攻本姑娘不奉陪了冰血暴一切都会好的王者少年绯闻女孩急速杀阵群魔天竺葵SPEC~结~渐之篇我们的身体2023驴得水非常绑架匹夫警察轶事锻刀中华英豪鹈鹕的故事O记实录之抢匪绝代双骄1979法尔什家族灯塔下的恋人鬼来电黑道之无悔今生别人的孩子卡戴珊家族第三季老妈撞入电视台第二季无足轻重条子家族的崩溃寡妇特工哥斯拉之魔龙复仇欢迎回来,旅人「长野篇」「兵库篇」骇客尖兵我和我的兄弟们倒计时

 长篇影评

 1 ) 《谭嗣同》影评——国恨侠情,长醒吾民

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

镜头打开,是1898年的中国.望尽银幕,海面炮火连天,大地满目萧索。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船坚炮利的侵略者,外辱内乱,构成一幅国之将倾,民族即亡的可悲图景。

乱世必有仁人志士。此时的谭嗣同尚在湖南。虽家父为京城高官,本人则不流于俗。满腹诗书,剑不离身。心怀国家社稷、百姓苍生。一袭月白长衫,浓目俊眉。自有一股侠士的浩然正气。奉皇上召见,话别爱妻李闰,决意扶病上京。此次赴京,凶多吉少。妻眼中含泪,欲乞同往。谭嗣同只答:“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嘉无恐,所其自然。”
赴京途中,行至黄河边,下轿骑马,忽见新冢延绵,饿殍遍野,老幼皆泣。谭嗣同下马伫立,望向那浊浪滚滚的黄河水,眼中饱含着忧思和愤恨。




以天下为任,以救国为事

百日变法,几个镜头让人触目难忘:

镜头一:光绪帝誓言不愿为亡国之君,遂拜见太后,意欲商讨变法大计。太后怒目厉声,称康有为等是”借变法维新之名,行犯上作乱之实。光绪帝不再言语,诚惶诚恐之态毕现。由此已可窥见变法之悲剧结局。


镜头二:慈禧独断专行,命人宣读圣旨。将光绪帝的恩师皆爱臣、时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开缺回籍,以示保全”,以便以其心腹荣禄取而代之。翁同龢跪听毕圣旨,悲痛欲绝,当即缓缓取下官帽。褪下官服的他,肩负行囊走出皇城。迎面而来竟遇到光绪帝一行乘轿而来。君臣相见,臣泪光闪烁,万千嘱咐无以言说。君再三回头,懦弱愧疚无力挽留。悲哉!痛哉!


镜头三:变法之士聚于一堂,得皇上密诏。之间康有为读到:“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之士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谭嗣同,林旭诸卿,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一声颤抖的“特谕”结尾,众男儿皆泣下。失去君主,群龙无首,如鸟之折翼,厦之将倾。众人决定,别无出路,只能背水一战:求助袁世凯。此举,注定了戊戌变法惨遭夭折。



举杯为君送行,举杯伊洗尘


慈禧发动政变。清军身扛洋枪,向谭嗣同府上气势汹汹而来。

谭嗣同端坐案前,泰然自若,心静如水。
“嫂夫人来了!”——抬眼只见李闰风尘仆仆,单薄又固执的身影立在门前。略显苍白的面颊如秋夜的月,皎洁娴静。

她将行囊于桌上摊开,一一拿出为谭嗣同带来的东西:雨花石砚、他最爱喝的金山茶、湖笔、还有一坛湖南辣椒。
直到旁人痛哭道:“有人要来转走老爷去行刑了”。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今日今时是夫妻的生死诀别,这辣椒,夫君再无机会吃上了。

从今往后,阴阳相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杯酒,为你送行。这杯酒,为你洗尘。


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


行刑前,谭嗣同将一生携带左右的“凤矩剑”赠于挚友侠士大刀王五。日本志士和康有为曾力劝其东逃。谭嗣同答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如其墓联云“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如此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在今天亦不会过时或褪色。

国恨侠情,长醒吾民。青年如你我,必当传承。

 2 ) 1

新时期第一部清宫题材传记片,带动了后来的末代皇后,两宫皇太后,最后一个皇妃,等并无宣教色彩的人物传记片创作。旁白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叙述甲午海战战况。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国威丧尽。变法维新爱国运动。涌现出志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志士仁人。营造出慈禧与大臣之间力量对比。穷苦人民群像展示。影像化地表现人民苦难。慈禧用面部近景,对场面的支配。受胁迫的皇帝。翁同和。叙事蒙太奇,暴雨与袁世凯听到除掉皇帝的消息 慈禧戊戌政变。这样的zg多一个孩子岂不是多一个奴隶么。慷慨赴死。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带辣椒。狱中书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旁白戊戌变法可歌可泣慷慨激昂的最后一幕。麻木的看客,看戏似的,康有为跑了,只顾长杉马褂自己生意的百姓,不关注伟大历史人物宏大叙事,妻子血书与官员红笔涂名,对比蒙太奇,五代意象美学。

 3 ) 《谭嗣同》——卡通化的文人,文人画的卡通

CCTV6邀请主演达式常与导演陈家林26年后《流金岁月》再聚,经过了大时代的变革,老朋友间的笑谈早已脱掉了1980年代文艺工作者的书生意气。

主角,是传统的文人,是“典型化”、概念化、模式化的文人,卡通化的文人。

编导,是按1980年代文艺工作者的价值观进行创造,不论是讲故事,还是塑造人物,都是按当时文人的理解,必然局囿于当时的历史观,以及文人难以克服的自身的缺陷。

达式常的表演,是整个电影最闪光之处。他用细致入微的眼神,充分表现了文人的通病:

1)理想主义,准确地说是脱离现实,把曾经见过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当作理想来追求,并作为自我肯定、贬低与鄙夷别人最大的资本。——文人们,骨子里会天然地自负,天然地鄙夷别人,从而精神胜利,甚至以为已经打败了别人。

2)从现实到理想,很简单。他们以为,只要告诉别人,那些更高级的东西,别人就会理所当然地接受。即使不是心悦诚服的接受,别人也必须要接受,因为他们声称的目标是为了“国家”,“四万万人民”。如果别人还不接受,他们就强制要求别人接受,因为他们已经说服了最高长官,皇上的命令别人必须要接受。——文人们,对于变革,只是纸上谈兵,他们会用文字游戏,把事情简单化,超级简单化。

3)对时局的简单判断。他们可能很自然地,以为权力结构,会是如何如何,比如金字塔,这样形象而简单的模型,就是他们以为的权力分配。

4)书卷式的计谋。准备策动政变,达式常的表演很传神,文人们非常严肃认真地讨论,甚至有些呼吸不匀,并积极进行心理上“赴死”的准备——而不是进行有实际效果的人力、物力的准备。不畏惧强权敢于斗争,为了理想勇于牺牲,都值得称颂。但是,他们实在缺少斗争的力量与智慧,更没有牺牲前斗争的计划,不得已才牺牲的必要条件。他们的计谋,有些慌张,有些冲动,基本上是被对手逼着做出的决策。而在对手的逼迫下,他们实际上应该采取撤退,而他们的“牺牲”精神,甚至可以说是“找死的冲动”,使他们采取了他们认为可以胜利的路线,精神上已经取得胜利的路线。

5)轻信。他们以为袁世凯是可以依赖的,只是因为袁当面说了些他们中听的话,这些话满足了他们书生的自负。他们没有真正的政治意识,也不知道如何建立政治联盟。被逼得没有选择时,只好求袁世凯。袁世凯的谋算,则方便很多,只须眼珠一转,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6)文人屈尊,作为恳求别人的重要代价。谭嗣同求袁世凯,求大刀王五,都是以文人真诚的付出。文人们,从来是傲骨的,而且他们一直以为这是他们立足于天地间的根本,也是其他人认可的生命的底线。他们放下这些傲,去真诚的恳求别人,他们以为已经丢掉了很多自尊,他们以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而对方却不认可这些东西,因为对方看来,文人们本身就是他们利用的对象,哪有什么自尊。随便逢迎一下,哄骗一下,让他们赶快走吧。

7)义、信,作为让袁世凯行动的动机。文人们不知道,真的要和对方谈,凭的是实力。谭嗣同他们,以为“三寸不烂之舌”有很大的功效,以为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说客的故事应该是真的。谭嗣同,就想以“义、信、自尊”,这些文人们以为最重要的东西,让袁世凯行动。而这些东西,在袁世凯看来,则是欺骗别人的手段、工具。

 

关于影片的另外几点:

1)慈禧太后的扮演者王玉梅。应该说,她不能驾驭这个角色,虽然她还因为这个角色得了奖。大臣让慈禧“训政”一场,从表演到配音,都非常象卡通片。当然,这也不完全怪她,编剧的台词非常简单化、模式化。

2)谭嗣同与其妻子的戏,这本是通常的做法,但是并不精彩。尤其是最后一场,妻子抬着棺材来到法场,既违背现实,又情感涣散,观众迷失了情感方向。

3)用乞丐表现深刻,这是大陆文人惯用的。至少是从《红楼梦》开始,用乞丐的言语、行为来传达作者的内心,或者作者的愤世嫉俗,就成了一种习惯。这个影片的结尾,也是以乞丐的无表情传达“深刻”。类似的还有贾平凹的《废都》,李连杰版的《霍元甲》。

4)好人,坏人,非常明显。好人们出口成章,而且喜欢用成语,表情从容淡定。坏人们,则喜欢用反问,喜欢睁大眼睛。这些特点,在谭嗣同、康有为与大臣们斗嘴的一场中,非常明显。好玩的是,后来还出现了一群大臣痛哭流涕——不知道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这种滑稽的事。

5)编剧的工作,就是把已经定论的历史评判翻译一下,把那些抽象的评价翻译成形象化的语言。如谭嗣同的“霹雳行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非常书生化的表达。慈禧的颐指气使,还有些女人的无赖;大臣们思维简单、蛮不讲理;市井生意人,目光短浅,贪财自私;无知百姓,只是把杀人当作热闹。

 

 4 )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2小时的观影,印象最深的是谭嗣同一人一马,独对黄河之景。

九曲河道,清人长辫,泥浆上纤夫们弯折的脊骨,数十个拥挤的黑色背影如骡马般卑微。那么多弯曲的意象,都镕在了长河落日里。

谭嗣同赴京任上,见苍生苦难,默然于黄河边跪拜天地。这个镜头语言真是好,言所不及之处,只有肢体表达出。“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韦庄此诗,末句便不是谭嗣同之路了,沧浪学钓翁,不是他的路。越是近代,越少独善其身的名人。或许是因为独善其身之人,都不会被记录下吧。

戏里前前后后还有好多跪拜的场景,枢臣们在屋外觐见皇太后跪在拜垫上回话,仿佛跪自家祠堂里的祖宗,皇帝也见面即必跪拜皇太后,天理人伦,罪莫大于不孝,惨不忍睹。前后对比,更显得讽刺又不幸。宋神宗时富弼为相,怕皇帝不怕老天了,曾上书数千言示警。“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清朝的大祭、小祭是很繁多了,可遍地哀鸿,只顾自身无上威仪的慈禧,可曾有将其放在心?

片子的故事讲述手法还是蛮传统的,人物刻画也是。耳熟能详的那几位,袁世凯、光绪、慈禧、李莲英,乃至荣禄等都是约定俗成的脸谱形象。戊戌六君子嘛必然是铁骨铮铮一身正气,连翁同龢和康有为也因为阵营原因而被热毛巾糊了脸似的面目和正起来。比较可惜的是,光绪的表现过于孱弱了,维新变法,必定是要走向颠覆封建统治的未来的,光绪不可能不预见。一个有血性大刀阔斧地改革,能把四万万同胞看得比自己的祖宗基业更重的皇帝,不该这样脆弱。

谭嗣同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的当晚,发妻突然来到。本来挺反感这种死前煽情的戏份的,但这部戏把感情冲突处理得比较巧妙。妻子只做远行看望丈夫,带来了砚台、茶叶、他爱吃的家乡辣椒,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一瞬间让人忘了政治上的风雨如晦与时间迫近的刀口锁链。妻子带来了礼物,也带来了活的念想。铁心赴死的人,是不能让他见阳光的。但在这个温情脉脉的夜晚,谭嗣同第二次拒绝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何等心肠的人呐,于是谭嗣同决心以血唤民的形象,便更加立挺,令人起敬。

但真能唤得醒民吗?至少血溅菜市口的当天,皇城根下的百姓们只是为了看热闹而已。谭嗣同这批人是偶然刮起的一阵风,吹得阔道黄尘十丈,但到底迷不了眼,尘埃落定。一方面确有民智未开的缘故,一方面大家也着实感受不到变法带给自己的好处,只觉得处处妨碍自己。维新派,此处亦败。

最后监斩官朱笔勾诀与谭妻咬破手指以血写仁的场景来回切换,红得触目惊心。电影里穿插了不少场景提带了谭嗣同的《仁学》,还有他表字“复生”的缘由,都是前因,都在往那个既定时刻的到来而加码推进。毕竟咱们观众都是知道了主角的结局,才来看这部片子的。

谭嗣同走向死亡的前一秒,吹走落在木砧上不得翻身的小虫,像是慷慨进行曲至最终,来了很温柔的一个轻拨,气吐一山春。

斩首过后,血液如墨迹般快速地泅满整个屏幕,慢慢渗下。暴雨倾盆冲刷得街上无一行人,半点儿生气也没有,拾荒的蓬鬓老者看到斑驳刀痕与血迹犹新的斩首木,无言地走向飘风骤雨里。

结尾力道惊人。

夸夸老片子里的美术。

1、片子里的流民饿殍,真就是老照片里的清末百姓写真,各个面黄肌瘦前胸贴后背,现在哪里找这么骨瘦如柴的人?

2、老北京街道做得用心,各类行当吆喝,市井感十足。第一次感受到咿咿呀呀的昆曲和酒楼嘈乱这么相配。但不知道为啥陪酒女们的年龄看起来都过于大了,感觉更像一批老虔婆们,还有得得得的马蹄声,几次都一模一样实在是有些糊弄

3、军机处还真就是原址的样子,包括拍慈禧起驾回宫那段的俯拍视角,真就像看到过这样视角照片似的

4、清代读书士人,穿长袍坐摇椅算是经典形象了,这部片子里大家一起排排坐吃西瓜那太对味了

5、谭嗣同和康有为在赴京道路上,听到黄河咆哮,提了一句庄子里所说的天籁。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放在电影里,除了指黄河激流之声外,指代晚清局势下的各类人的选择表现,也很适宜

6、选演员用心了,谭嗣同是很儒雅的清人气质,剑胆琴心嘛,还带了点英武气,好哇。光绪是清朝皇帝们一如既往的清秀长白脸。慈禧演得好也选得好,居然是破祖产的漏财之相,发现这一点时笑出声

 5 ) 虽千万人,我往矣

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华夏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娇子。

遍查历史,象谭嗣同(1865~1898)这样有才有胆有识有格、义薄云天的“太子党”(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出生入死、肝脑涂地,可谓绝无仅有。

“嗣同少倜傥有大志,文为奇肆。其学以日新为主,视伦常旧说若无足措意者。”1873年,才气纵横、不可一世的谭嗣同年仅18岁,即有“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的诗词,充满刚烈之气。

洋务派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谭嗣同痛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器物的革新不足以振兴华夏,遂联合维新派人士发起创办浏阳算学社、长沙时务学堂、南学会、《湘学报》、《湘报》,开全国维新风气之先。

1897年1月,谭嗣同完成了冲决利禄、君主、伦常等一切网罗之学的《仁学》,鼓吹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对君主专制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深恶痛绝,君为臣纲“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暴君不仅不应愚忠,还要“人人得而戮之,无所谓叛逆”。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清政府,大兴文字狱、横征暴敛、屠杀人民,对准噶尔人施行种族灭绝尤其令人发指:1757年,在乾隆“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此等贼人,断不宜稍示姑息”的再三严令之下,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大军对准噶尔与辉特两部的人展开大屠杀,“尽唤男丁而出,屠戮有声”,“数千里内,遂无一人”。

准噶尔人从此成为历史,空留一个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

谭嗣同痛斥清政府惨绝人寰之暴行,有如怒马惊涛:“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故东西各国之压制中国,天实使之。”

暴政越强大,对内对外的危害性也就越大;幸亏“中国之兵”实力不强,否则,人类都将受“君主之祸”,与准噶尔人的下场一样;各国压制中国,乃老天有眼----此番石破天惊的“卖国”言论,于今读之,犹觉痛快淋漓,一百多年前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谭嗣同《仁学》对中国政治、学术之积弊洞若观火,堪为盖棺之论,千百年来,一人而已。

1898年6月11日,28岁的光绪皇帝诏告天下,宣布变法;8月21日,谭嗣同应召抵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议新政;9月21日那拉氏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抓捕维新领袖,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嗣同闻变,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并力劝梁启超出亡日本:“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有招后起。”(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日本使馆愿提供“保护”,被谭嗣同慨然回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9月28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与林旭等其他5位维新志士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

悲痛是最可靠最强大的力量。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表明清政府缺乏真正改良的意愿和能力,一些改良派人士开始倾向革命。

唐才常与谭嗣同义气相投二十载,为刎颈之交;噩耗传来,无以为报的唐才常失声痛哭:“剩好头颅酬死友!”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被谭嗣同誉为“造世之雄”的林圭,立誓“中国流血自谭君始,我承其后”,参加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起义,任中军统领。1900年9月27日,起义失败,29日,唐才常、林圭等20余人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清军杀害,林圭年仅25岁;谭嗣同的学生蔡艮寅在起义失败后亡命日本,入成城士官学校习陆军,改名蔡锷(寓砥砺锋锷之意),立志“流血救国”。

1903年,章太炎发表著名檄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将康有为梦想的明君斥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1906年,保皇派重镇梁启超承认清政府是“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现政府与革命党》)。在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不断打击之下,专制王朝摇摇欲坠。1911年,谭嗣同殉国13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终于完成了对满清268年黑暗统治的最后一击。在中国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寿终正寝。

1904年6月,谭嗣同棺木辗转运回湖南原籍,归葬于浏阳市城南约8公里处嗣同村石山下,墓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前华表写有一副对联: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作为华夏最优秀的代表,谭嗣同的责任、勇气和牺牲精神,以及他对强国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批判,于今天的人们亦不无启迪和教益。(原载杂文报)




 6 ) 百金立木 九州聚铁

       看了中央六流金岁月放《谭嗣同》, 其中人物虽不无脸谱化的刻画,但语言、行动都不乏历史真实感,几可作为下真迹一等的历史资料片。这也难怪,此片顾问为朱家溍,翻看《故宫退食录》中有其就此片的答客问,朱先生虽指出无数错误,但对其总体质量还是十分肯定的。八十年代,有很多通晓前朝典章的故老健在,又有走向世界的千舟竞渡,真是承上启下、中西交融的文艺复兴黄金时期。可这仅维持短短十年,一忽悠之间,中国文化就好像风筝断线,无根乱飘,漫无边际,不知何处是岸了,真令人莫名无奈。
  
  在中国,真正的变革必源于文化的革命。可由于文盲比例太高,中国的文化革命总是发动于上层,而易于夭折。戊戌变法的失败,追其根本,也是在于妄图以几个人空谈之螳臂去撼动几千年旧文化之大树。在具体行动上,维新派从皇帝到众骨干,应也是熟读史书、通晓兴废,可不知为何毫无政治斗争基本常识,不懂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的道理,到处点火,四面树敌,其结果自然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自不必待慈禧动手矣。更令人悲哀的是,还去请袁世凯政变逼宫,真是自速其死,即使成功,最终也只能是何进引董卓入长安,汉献帝靠曹操救命之结果,亦是可想而知的。
  
  历来变法罕有成功者,就在于当事人总以为一套道理能改变中国,即使掌控国家于股掌的毛泽东亦不能免俗,而有文化大革命。唯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先做后说、先试再推的机会主义路线,才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可惜后人只学会其机会主义之手段而抛弃了其坚定变革的大目标。
  
  有缺点的战士仍旧是战士。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谭嗣同从容选择成为为变法而流血者,在中国古今好像难找到第二个了。

 短评

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

3分钟前
  • 老丢
  • 力荐

我本来担心老电影会不会太过于脸谱化不立体。可是我忘了老电影也有后世没有的精华和伟大。那就是坚持人民史官 厚重踏实。谭嗣同在黄河边上看到百里难民 风光绚烂的那一幕再也看不到了

7分钟前
  • 幽若/ty
  • 推荐

中央六套放过《谭嗣同》,被捕前谭嗣同与妻子诀别,谭说“告诉后来的人们我为了什么而死”,谭妻说“可是我们还没有孩子”,一向强硬的谭嗣同一下子哽咽了,说出了最绝望的一句话“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

9分钟前
  • 白芷
  • 力荐

六点多醒来打开电视瞅一眼瞅一眼地看完了。

10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谭嗣同的老婆倒是挺勇敢

12分钟前
  • 三三黔首
  • 还行

谭嗣同被砍头后,官至光禄大夫、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的老父亲谭继洵写下这么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1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就是多一个奴隶。

15分钟前
  • 陈央
  • 还行

谭嗣同欲以颈血殉道,以此唤醒国民,但百年后的后世子孙还是那样的麻木愚昧。不是我们天性如此,乃是强大的威权统治从来就没打算让你苏醒过来!但是我相信民智会有觉醒的那一天!

20分钟前
  • high -spirit龙
  • 力荐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2分钟前
  • 青蛙
  • 力荐

这个不生孩子的理由着实是牛逼………

25分钟前
  • 路边早餐
  • 还行

“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

29分钟前
  • Blue Rover➹
  • 还行

这样的中国,多生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么!!!

33分钟前
  • 已销注
  • 推荐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5分钟前
  • xhaii
  • 力荐

如果戊戌变法成功,历史将会怎样?

36分钟前
  • 啸杨
  • 还行

陈旧史料的史观,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我就是看看王玉梅。

41分钟前
  • smalldie
  • 还行

这部剧有马盛君老师,89版的警幻仙子。没想到是陈家林导演的,很有历史感

44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这部1984年拍的片子现在看起来仍然非常具有感染力,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没有这种片子的空间了吗?

47分钟前
  • cyal8er
  • 力荐

勉强及格。和李翰祥的清宫戏及《一刀倾城》可以对照这看,主题上的诉求和立场都差不多。这部从谭嗣同奉旨进京讲起,到人头落地结束,变法之争也是年轻变法派和朝中耆老两代人的竞争,慈禧和那些老臣一遍遍念叨“祖宗成法”,不禁让人考虑本片和改革开放的背景有何关联。清末的场面铺排的挺好,外景里加入了众多细节,像黄河难民堆里那些脏兮兮的赤裸孩子和死去的小脚老太太,最后搜捕变法派时,混乱的街上有个乞丐在骑兵的脚下捡碎西瓜吃。剧情对于谭嗣同等一干人的天真鲁莽、民众的苦难与愚昧等都有所涉猎。但是这样一场中式的政治纷争,表现的还是过于简略了,比如袁世凯的背叛,谭嗣同刚找他聊完,他就火速找荣禄泄底,到底是什么样的利益考量促使他做出这个选择?这些信息表述不清,整个事件免不了停留在口号式、模式化的表达上。演员偏老但演得挺好

5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

55分钟前
  • 兰姨AIan
  • 推荐

一百二十年后,只有康有为,再无谭嗣同。袁世凯倒是层出不穷。

56分钟前
  • 飞鸟冰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