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

HD中字版

主演:弗拉季斯拉夫·阿巴申,德尼斯·什韦多夫,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Ivan Yankovskiy,Sergey Sosnovskiy,阿列克谢·法迪耶夫,亚历山大·布哈罗夫,德米特里·库利奇科夫,Yuriy Tarasov,Aleksey Komashko,Ilya Sokolovskiy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2018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工厂 剧照 NO.1工厂 剧照 NO.2工厂 剧照 NO.3工厂 剧照 NO.4工厂 剧照 NO.5工厂 剧照 NO.6工厂 剧照 NO.13工厂 剧照 NO.14工厂 剧照 NO.15工厂 剧照 NO.16工厂 剧照 NO.17工厂 剧照 NO.18工厂 剧照 NO.19工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工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Завод»是导演Юрий Быков 2019年指导的一部现实主义的题材的电影,与上一部电影«Дурак»(危楼愚夫)一样,导演关注俄罗斯社会的底层阶级的悲苦生活,经济寡头毫无人性的巧取豪夺,政府官员的贪婪腐败,以及战争对退伍士兵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  资本家为追求更高利润解雇了工人,甚至工资也延后半年发放。工人们即将失去收入来源,无法维持生计。被逼入绝境的六位工人们铤而走险,决定抢劫工厂老板康斯坦金·迪米特里耶维奇(下称卡卢金),找他讨要拖欠的工资。故事便由此展开跨越时光只爱你血腥圣诞节乱世英豪1967最终幻想15:王者之剑越狱第一季舍我其谁我与我的神奇APP北京女子图鉴冰辙失忆谜案1945出轨风暴恶魔之椅星守之犬车祸星期五晚餐(美版)第一季八分钟的温暖出狱脱节天才不能承受之重范海辛(粤语版)奇异镇第一季巡夜人日志暧昧不明关系研究学会我们不危险~冷酷偷懒刑警们~大赢家2020国语百分百啱Feel窗外有男天想咬一口的嘴唇重回20岁青春的三段回忆蝴蝶效应特工2018荒林艳骨你的幸运日求婚大作战才不要像你一样谈恋爱追女仔高处栖息死亡设计REPEAT~改变命运的10个月~时尚先锋香奈儿怪谈新耳袋 消灾求福也没用篇这不是喜剧极地恶灵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一些外企人才有体会的细节

有一些细节只有在外企待过的人才能体会。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从这几年微信群里讨论开始,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这些过去的大学同学,工作了这么多年以后,大部分都在一个行业(毕竟是同一个专业),价值观、世界观为什么相差如此之大,对事情的思考方式(或者叫方法论)为什么完全不同。

我是计算机专业,同学大部分也都在IT、通讯行业。这些行业是中国和世界最接轨的行业之一。不管在外企还是国内公司,都是世界一流的(国内公司有华为、中兴,外企都是全球500强)企业。即使工作在甲方,也大部分在中国最接近世界治理方式的企业(比如通讯运营商、银行)。

所以我慢慢觉得,从事的技术、行业可能不是塑造一个人世界观的唯一因素。也许是你白天工作的企业,每时每刻遵循的流程、制度,会很大程度影响你对世界的思考方式。

这个话题太大,而且会引来很多杠精,所以就不在这里展开。我只想说一下看这部纪录片的感觉。

首先,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我一直很尊敬曹德旺,而福耀玻璃也是我们的客户之一。在过去几年我一直在网上看到曹德旺关于在美国开厂的讲话。我们只记住他说的在美国开厂成本可能比中国还便宜(其中一部分),但没想到他经历了那么多的挑战和挫折。不过也不难理解。文化的融合,哪有这么容易的。

美国人的气质和中国就不一样,更别提和中国工人的不同,而且还是来自中国3/4线城市的工人。在很多美国人看来,中国人是比较可怜的群体,至少也是属于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人群。很多西方人并不欣赏,更不认同中国市场的成熟度,中国业务模式的特点。即使中国贡献了很大的revenue,但他们内心是看不起的。作为外企人,我心里很明白这一点。所以在片子里,美国人看到中国新年晚会的表演,他们的感觉是很奇特的。我看IMDB上有个老外的review里把这帮美国人去中国之行形容为surreal , 即魔幻式的。我觉得这个词很好,我都能想象到老外的内心就是这么想的。所以,片子里有一个老外在看到晚会最后集体婚礼一幕时,突然抽身走向厅外。摄影机跟过去。就看见那位美国人表情很复杂,似乎是哭过。他说他在那一刹那感到了我们同在一个星球,虽然我们有诸多不同,但还是一体(大意如此)。这段绝对是真情流露,也很感人。但我也明白背后的缘起。其实在我们看来,中国已经充分融入了世界,但其实大部分西方人还都是视中国人为另一个星球的群体,这并无恶意,而是文化隔阂,并且还带有一些看不起。所谓最后发现大家其实都在一个星球上,就是说以前觉得中国人是蛮奇怪的人,不是地球人。很多话是要正话反听的。我丝毫没有责怪或者抬杠的意思。事实上我很喜欢这位富有人情味的美国人。我只是从我在外企的体会,来客观分析一下他感受之下可能的背景。

福耀玻璃年会里充满了鸡血和励志,有员工的表演,在年夜饭中硬生生加入了智能制造的理念。所有这一切,在国内呆过的人,都会会心一笑。但老外会觉得非常奇怪和好笑。当然,现在很多外企也都这样,我就不点名了。这说明在中国就要入乡随俗。

有一个美国主管从中国培训完后,回来也打算学习这套纪律。在开工前让美国工人站在那里报到。可以看到美国工人一个个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么一排围成扇形站在主管前面。那场景,不知怎的,就让我想起兄弟连里的队形,你们不信可以回看。就是那种精气神,是很不一样的。即使磨洋工,一直在讲话(主管说用胶带纸贴上嘴巴生产效率就高了),但看上去各个都超自信。而在福耀玻璃本厂的中国工人,军事化管理,排队喊号非常有纪律。他们看上去严肃呆板,虽然他们的效率是美国工人的10倍不止。

我认为两种模式都有优点。中国工人虽然很拘谨但很能干,美国人虽然效率不高但是各个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也不能肆意嘲笑美国人的文化。我衷心希望我们下一代能在保持父辈吃苦精神时,能像美国人那样更像活生生的人。或者说,我希望50年以后我们的一流企业能够不用军事化管理也能傲立全球,这样我们的工人自然而然就有放飞的精气神。

到了第二年,福耀玻璃终于把美国的两位职业经理人换掉,换成了中国人。其实这也没什么。有多少外企在中国多年还是只用自己人,或者用台湾香港人。我这里没有埋怨,而且事实上很多台湾、香港职业经理人确实比大陆本土的要专业,操守更好(不接受杠精反驳),但是外企的玻璃天花板确实是存在的,也没道理。所以看到福耀玻璃在美国干了一把老美,有一种很有意思的感受。

我特意上来IMDB看了一下老外的评论。目前IMDB评分7.5分,相当不错的分数。我还以为都是国人刷的分,但看前面几屏的评论都是老外写的,这从英文行文一眼就看出来。总体看,他们都觉得片子很不错。并且,大部分人的感受和我一样,就是这部片子客观反映了两种文化,两种模式,没有对错。

是的,没有对错。我看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关于这部片子的评论,貌似觉得这片子反映了中国的胜利,其实根本不是!世界上很多事情,尤其是人类组织的运行方式,没有简单的对错,只有合适与否。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奥巴马拍给特朗普看的。没明白这逻辑。特朗普一直要求富士康在美国开工厂,福耀玻璃在代顿开厂不就是特朗普所愿吗?不如说这是特朗普拍给世界看的?这都是一帮太想当然,不去了解世界,每天只看low逼公众号的人的想法。

所以这个片子在最后笔势一带,彻底抛开谁对谁错的话题。影片最后,福耀玻璃管理层陪着曹德旺巡视车间里的自动化设备,告诉他哪里哪里将会裁掉几个人。在这里,没有胜利者,没有那种模式更好,而是可以看到活生生的美国工人将在几个月后失去工作。然后,中国工人难道会幸免吗?

这让我想起了梅尔吉布森《启示录》里的结尾。我一直觉得那个结尾将一部二流的片子(是的,即使没那个结尾,这部片子也是二流中的佼佼者)逼格和档次瞬间提升到了一流。我觉得《美国工厂》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p.s. 我看IMDB有一个评论说,这部片子的配乐相当赞,有Pillip Glass的风采,让人想起了 Errol Morris的作品。

嗯,是有点像。

 2 ) “你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此说不。”

看到有公众号竟然以《“玻璃大王”拿下奥斯卡,奥巴马也赶来祝贺》为题目写文章来褒奖福耀总裁曹德旺,说他代表了中国形象,为国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门——不由感慨这篇文章的作者一定没有看过这部纪录片。

相信任何一个懂得独立思考的中国人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心情都是复杂且沉重的。

它让我们了解到的,不仅仅是中美员工对于保障自身权益的意识差异,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残酷。

首先,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已经成功到把工厂开到了美国,身为跨国企业的福耀,却依然在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那一套来管理美国员工,在整部纪录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能令人眼前一亮的科技创新或管理创新之处。

纵使是最基层的领导,自己也在经历着驻外两年没有额外补贴和福利的不公待遇,但仍然会站在要求加入工会、享受权益保护的对立面,面对镜头时,对自己所谓的”厚黑之道“面露喜色。

即使对企业心怀感恩,愿意放弃罢工留下来继续工作的工人,在高管们的计划中,不久后也会逐渐被机器与生产线所取代——他们的牺牲与放弃、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并不能带给他们想要的安全。

当然,人力逐渐被机器所取代,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份残酷并不仅仅存在于福耀之中。

在老板的眼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才是最主要的,其他一切皆是为此服务。

为此,他们可以坚持不懈地为员工洗脑,宣传工会的可怕,宣传企业的目标与前景是多么的伟大与光明,宣传要求更高权益的工人是懒惰的、罢工会让大家失去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面对工人的抗议,老板的态度是“管理层的素质需要提升”,进而撤掉了全部外籍高管。

当其他外籍员工请辞时,作为跨国公司的总裁,曹德旺对此的评价是“这是一种对中国的敌视行为”。

美国工厂的中国高管们觉得美国工人笨手笨脚、工作效率低,组织他们的生产线负责人来中国总部考察学习。

来到总部后,美国人看到中国工人不戴专业手套和护目镜就敢蹲在地上拿手捡玻璃全都惊呆了,纷纷感慨:“简直是疯了!”

中国生产线的负责人也出来现身说法,说我们国内的工人一个月只能休息一两天,经常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但照样毫无怨言,指责美国工人拿多少钱就要干多少事,而与之交流的美国员工也用中文应和着,说:“我们那的工人就是懒,不求上进、不能吃苦!”

——整个交谈的过程义愤填膺,仿佛完全是两个置身事外的人。

而如同舞台剧一般不停稍息、立正、向右看齐、报数、高喊进步口号的车间班组晨会,更是让几个老外看得目瞪口呆。

作为国内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供应商,在福耀的各位管理者眼中,中国的工人在效率和执行力上是远远优于美国工人的,他们没有那么多意见,永远吃苦耐劳,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随时配合加班。

不像美国的工,会让车间负责人气得在高管会上气得飙脏话:“他妈的,我不想管那么多了,我就想让他们周末全给我滚过来加班!”

但,在面对危险的工作环境时,我们自己的工人难道就是体质强健、不需要完善的安全保障吗?

在面对高压、高强度的工作时,国内的工人就不需要休息、不需要陪伴家人、不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生活吗?

看过这部纪录片,或许你会理解为何当年富士康会有那么多年轻的工人会选择跳楼自杀。

因为在那种环境和氛围下,他们无法看到未来,也不知如何改变。

他们忍受着的是他们不想选择却又仿佛必须面对的人生。

或许,在《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中所呈现的所有中国雇主与美国员工之间的矛盾,与其说是源于文化的差异,不如说是对人、对生命价值尊重程度的差异。

福耀总裁曹德旺在高官会上一再强调:“我们在美国建厂,挣钱不是首位,关键在于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随着这部纪录片的获奖,自会迎来更多的关注,可它又会给世人带来怎样的中国印象呢?

怎样才算是“伟大的企业”?如何才算是“优秀的人才”?

很明显,在不同的价值观和立场下,大家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有钱,并不代表就可以赢得尊重。

温顺、勤勉,并不代表就可换来一世安稳。

《美国工厂》所记录的一切,仿佛是一部包裹着黑色幽默的都市寓言。

而旁观这一切的你我并非置身事外,这同样是我们正在或将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3 ) 中国工厂

一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不知道是在讲福耀的,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家乡,很开心,但是看到反应的内容,就有点五味杂陈了。

作为一个福清人,对福耀还是有些认知的,毕竟这么牛逼的一个厂,在我们这个四线城市,还是能好好拿出来吹一下的,毕竟福清也没有出过什么明星,能让国人认识一下的人物估计也就林绍良,曹德旺了。

没在福耀厂上过班,不过也有听身边的人说过,在我们这样的小城市里,工资确实不错,特别是十几年前,多少人走亲戚关系,就为了把孩子放在厂里上班,我师范毕业的姐姐家里也劝不要去当老师了,去厂里做仓管也不错。

电影一开始看到福耀在美国设厂的时候,激动,中国终于走出了这一步,去发达国家建工厂,让老美回头给中国人打工,但当我看到镜头里的福耀时,内心就有点五味杂陈了,跟所有工厂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对于效率的追求,对于人工的压缩,对于成本的控制,福耀完成了在美国办厂,却也暴露了中国传统行业的问题。

电影有一句话是“我们不想进入工厂到中国上班,我们想在美国上班,以美国的方式”,全片最大的矛盾即是工人效率与企业的利益,因为有福耀国内厂的对比,这个问题尤为明显,站在福耀的角度,凭什么同样的人数,国内付的工资更少,但是产量更多,我们来美国办厂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这样看来,福耀对于工人的做法也并没有错,而站在工人的角度,我们是来赚钱的,要按照法律来,该有的福利不能少,该有的保障也应该到位,我们拿钱做事。但矛盾就在于,在中国,很多利益是不用考虑的,就像在国内的福耀厂,不需要护目镜,也不需要防割手套,需要的就是你自己小心一点,而即使国内的工人划伤了手,多半也是怪自己不小心,因为人家叫你捡的时候都告诉你要小心一点了。

在美国员工来中国参观的时候,中国员工说,你们一个月放8天已经很幸福了,我们一个月才两天,那中国人是贱吗,活该干到死,一天干十二个小时,就这样还干的好好的?

对,就这样还干的好好的,因为人会习惯,即使一开始不适应,但是做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作为一个工地狗,最开始7.30上班,后来改成7点上班,后来变成6.30上班,受得了吗?刚开始受不了,后来就习惯了,生物钟适应了,想多睡都睡不着,人还真是贱啊。

当看到福清福耀厂的军事化管理,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我们的工人能够做成做成这样,对比美国工人,开个早班会一个个懒散的样子,但看到那一个个唱着企业歌曲的人,看到一个个喊着口号的人,第一反应就这不是做销售的套路吗,无疑在办厂的角度,福耀的做法赢了,所谓的企业文化也不过是更好的把控一个人罢了,也许对这样的传统行业,机械臂才是最好的出路吧。

 4 ) 立场和问题

作为一个80后,如果有人在我小的时候对我说,一个外资企业,由于漠视生产安全,工人得不到劳动保护,工资也很低,工人决定要成立工会。但遭到了外方资本的抵制。工人阶级被分化,瓦解,最后工会没能成立。工人不得不继续冒着受伤的风险劳动,换取微不足道的回报。

然后问我:这是不是一个国外资产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例子?

嗯,谁能想到不过30年后,世界已经如此魔幻。30年后我成为了一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制造业从业者,去看一部讲在美国的中国制造业公司的故事,感慨很多。

我当然不是想讲什么屁股决定脑袋的老套论调。我们反对资本主义,恰恰是因为资本主义是 imhuman 的,这不仅适用于中国人或者美国人,也适用于工人或者资本家。

纪录片临近末尾,曹总说:(因为环境被破坏了,小时候的田园风格消失了,)我不知道自己是有功之人,还是有罪之人?然后他虔诚地拜佛。

镜头一转,他已经在视察自动化的进度。听说可以靠机器削减工作岗位,他非常开心。

这当然是因为他是合格甚至优秀的企业家。所有一切都忠实地按照资本的意志在运作。即使曹总,也必须服从资本的意志。

在这种逻辑下,我们当然也不能责怪美国工人懒惰,或者夸奖中国工人勤奋。如果一定要讲群体差异,我注意到的是另一个问题。在美国,任何一个工人,无论教育程度如何,都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但中国工人的表达,却往往含混不清。我们之前讲所谓组织性纪律性,现在看来是辩证统一的。美国工人似乎有组织,无纪律;而中国工人,有纪律,无组织。组织来源于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充分认知,能够清晰表达自我诉求,能够主动团结他人达成一致。从这一点看,资本主义的异化仿佛在中国更甚。

能够约束资本的,当然是政府。能够主动提高人民的组织能力的,当然是各类民间团体。从这个意义上去看美国的咨询公司和中国的大政府,不由有相辅相成之慨。

所以不要抱怨或者庆幸我们为何有这样的政府,原因不妨彼此观照。

 5 ) 为福耀和美国工人各说几句话

《美国工厂》是一部很精彩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最为难得之处,是导演和制作方取得了中国员工、中国管理层、美方员工的信任,让他们在镜头前纷纷表达出了比较真实的想法,也拍到了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场景。

豆瓣上有大量的评论,把故事主干总结为中国向崇尚平等和劳工权利的美国输出血汗工厂及其冲突。我认为在这一叙事框架下有些事实被忽略甚至扭曲了。

为何谢罗德·布朗在开工仪式上提及工会?

布朗是民主党籍的联邦参议员,算是俄亥俄州的前几号政治人物之一。工会是民主党的传统票仓。在2016年10月7号的致辞中,虽然布朗本人没有竞选压力(他要到2018年才面对参议院改选),但离总统大选只有一个月了,他不太可能在自己的家乡俄亥俄州这样的关键摇摆州说出一些让选民觉得民主党不关心劳工的话。他给家乡拉来了投资、带来了就业,自然要来站台。同时查看记录就可以发现,此人的立场一向偏左,尤其在经济与就业议题上,一贯强调劳工权利。对他来说,一边为当地引入企业、增加就业,一边向工会势力和蓝领选民示好、强调要保护劳工加入工会的权利,都是为美国当地劳工谋福利,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福耀管理层中的美方人士,说出了想把布朗的头砍下来这种重话,其实也并不稀奇。也许他是个铁杆共和党支持者,本来就对布朗这样的民主党人和他们的政策主张恨得牙痒痒。现在布朗又直接给自己的工作惹麻烦,他不气愤才怪。

福耀的公司文化与管理制度摧残人性吗?

开工前列队报数、喊口号、训话,在国内很多工厂乃至服务行业、国有企业都是极为常见的。如果有工厂、饭店或银行网点没有此类日常列队训话,很多国内员工可能都还不适应。其实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这种列队训话和很多白领为主的公司每周一或者每天早上开组会的习惯是如出一辙的。

据我的观察,当代中国人尤其是普通工人受学生时代的教育环境影响很大。班集体的凝聚感、班主任的绝对权威、班委会所代表的有限民主,都给国人留下了很深的烙印。我们的主流文化也是推崇集体主义的。甚至到了大学阶段,很多专科院校依旧会延续普通高中的做法,用强制晚自习、不准恋爱等等办法来加强管理。毕业后进入职场,很多人依旧习惯于甚至很喜欢团队拧成一股绳、相亲相爱但又秩序和纪律森严这样的集体主义氛围。

曹德旺是40后,他的很多思想观念反映了旧时代留下的印记。公司里的一言堂现象、以情感和宣传来激励员工的现象、超时工作的现象、与政府关系紧密的现象,在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也是极为普遍的。客观来看,福耀的管理和工作环境已经比10到20年前的那些真正的血汗工厂好很多了。

福耀的文化与制度摧残人性吗?也许吧,但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它也顺应了“人性”,因为它如此普遍与成功,与中国教育体制、文化传统的结合是如此紧密,有理由认为它是适合这一代中国工人和制造企业需要的。

美国工人“懒”吗?

没有人是天生懒惰的,这一点就连福耀总部的那位对美国工厂效益不满意的管理人员都承认,而且他还试图纠正他的美国同事对美国工人的负面看法。如果说美国工人懒惰,那如何解释历史上美国曾经是第一制造业强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展现出了惊人的生产效率和规模、为打败日德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劳工的现状必须放在经济全球化、美国半个世纪以来的去工业化、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美国政治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日德中等制造强国的崛起、自动化浪潮等等这些宏观因素下审视。要回答美国劳工及制造业是如何演变到今日现状这个问题,恐怕十本书也写不完。

美国工人当然不觉得自己“懒”,这个标签本就是中国同事和工厂管理层贴的。而这些人和美国当地员工本来就存在一些沟通障碍和文化冲突,给冲突的另一方贴上负面标签是再常见不过的做法,有过辩论或吵架经验的成年人应该都能体会。从工会投票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员工最后都拒绝了组建工会,也侧面反映了其实大部分工人都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并没有天天想着少干多拿。

曾几何时中国人对国内工人的看法也是好吃懒做。尤其是体制内的单位和企业,简直是重灾区。铁饭碗曾经是、如今依旧是千万人梦寐以求的职业。国人曾经还认为无组织无纪律也是国民劣根性之一,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论调。仿佛一夜之间,如今的偏见变成了中国人过于服从纪律和组织,而美国人过于懒惰和散漫。再过二十年,天知道中国人和美国人又会变成什么形象。

福耀是万恶资本主义的化身吗?

在讨论任何意识形态之前,一个显著的事实是,福耀Dayton工厂的员工政策尽管不乏争议,但在扭转了初期的亏损并实现了盈利之后,工厂已经大大增加了岗位总数,而且工厂效益向好、招聘还在持续。这在传统制造业不景气的美国,算是成功案例。

正如36Kr在一篇评论中指出的,2017年全美的平均工资是14.63美元/小时,因此福耀提供的薪资水平并没有低于市场水平。即使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降至历史新低、市场上劳动力紧缺的今天,俄亥俄州的平均薪水也就只有大约16美元/小时。十年前的通用居然给工人提供29美元/小时的薪水,虽然不清楚是不是有工会的作用在其中,但我猜测通用工厂在金融危机袭来时迅速倒闭与过高的员工福利不是毫无关系的。

从福耀的角度来说,他们会去美国办厂主要是因为福耀有几个大客户就在工厂附近,办厂能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和时间。在当地办厂所能提供的客户服务显然也更为理想。福耀在全球建设工厂,几乎都是为了在地理上接近下游客户。因此福耀并不是为了剥削美国劳工或者在中国待不下去而去美国的,每家企业都会根据市场环境做出特定的战略布局,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要把每件事都道德化,那可以说福耀为美国增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贡献了大量税收和GDP、为美国车企和消费者提供了更质优价廉的产品,还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呢,是不是该表彰一下?同时也可以说福耀敌视工会、漠视劳工福利、用机器取代劳工,还搞陈旧的等级森严、股东至上的管理制度,可以说是万恶资本主义的化身了,应该重点批判,对不对?

 6 ) 资本·工业·全球化

这种片子有一个好:批判起来看似酣畅淋漓,根本性的东西其实避而不谈,完全不触及实质问题。所以看过之后笑笑就算了,要是真的跟着片子节奏走下去你就输了。

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很简单,你看片子里又是工会又是中国工人不重视劳动保护的,你有没有考虑过片子里这些美国工人的薪水是多少?

我女儿给人做美甲,一年能赚4万美元,而我(做工人)一年只能赚两万四千美元。

很显然,假如一个社会里做美甲的薪酬水平显著高于制造业薪酬水平的话,那么正常人都会选择去从事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制造业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逐渐下降,到了21世纪更是被服务业反超。

美国核心经济部门形成的时间趋势图1950-2010

在传统经济学里有个东西,叫奥肯定律。这个定律认为就业得依赖于经济增长,也就是说GDP每增加2%,失业差不多就能减少1%。当然,经济学的东西你懂的,上下波动肯定是有的,但是大体来讲,产出增长率和劳动失业率之间呈现负向的关系,这个是比较稳的。

然而老美天才的地方在于,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打爆了奥肯定律,搞出了高失业下的经济增长。这个套路是这样的:上层搞金融,搞虚拟经济,需要的人力资源少,资本增值快,于是钱蹭蹭的就过来了。那么资本向虚拟经济流动之后实业部门自然受到冲击,然后咱们双管齐下:

一方面大力推动全球化进程,把实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不在国内顶着巨大的人力成本跟严格的监管挣辛苦钱了;同时全球化程度越高、资本流动越自由也越有利于资本增值。

二是用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转移就业。

各个行业就业贡献的趋势图 1948-2010

美国就业数量的分部门数据 1948-2010

所以假如咱们讲的粗糙一点,美国的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提高全球化程度和资本回报率,然后上层分账,下层靠上层漏下来的残渣喝汤。只要美元还是世界货币,只要美军还能吊打世界其他国家,这个模式就十分稳妥。而中产阶级要么搭上上层的班车,要么试着管理下层,但总体来讲,他们的生存空间是被挤压的。

这个模式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美元依靠自己的国际货币地位,拼命发行美元并依靠贸易逆差输出美元。82年之后美国的经常项目年年逆差,资本项目年年顺差——这个逻辑就是我花美元买你的实体货物,然后用债券跟股票这些东西回收美元。

1960—2010 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十亿美元)

这个模式咱们简化一些,最终可以这么来理解:资本不断扩大自己的收益率、同时想方设法地压低劳动回报率,最终达到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目的。

美国现在的GDP结构里,前三位分别是金融房地产、政府服务跟职商服务,2010年三者的人均GDP你猜是多少?金融地产是38.78万美元,政府服务是7.71万美元,而职业服务是10万刀,餐饮什么的更低,不到4万刀。

然后你猜猜人均GDP高的是谁?

公共服务业,人均GDP47.71万刀。

所以问题很明显了,掌握资本跟稀缺资源的上层人吃肉,然后下层人被大量填入服务业里喝汤——这汤里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从中产那里分过来的。然后上层努力从国外再捞一波钱回来,日子越过越好,下层挑动群众斗群众,每年几万人死于枪战,黑命贵你们撕逼去吧,不耽误老子挣钱就行。顶层压缩中产与底层的生存空间,这总体来看是个大的趋势——我这有个五等分的美国家庭收入分位数份额,大家可以看一下。

美国五等分的家庭收入分位数份额, 1967—2012 年

这是大势所趋,谁也拦不住的。所以到了2016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口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而且两极化极其严重——低端制造业,也就是片子里那种顺脖子汗流、机械重复劳动的制造业工人薪酬水平越来越低,低到比在麦当劳打工多不了多少的地步;高端制造业工人成本反而不低,因为制造业就业人口基数变小了,有经验的工人也少了,所以高端制造业倾向于多付点薪水,让这些人稳定工作。

起重机操作员是工厂里工资最高、最具技术含量的职位。——David Reese·波音埃弗雷特工厂观光体验运营主管

咱们回到两万四千刀这个数字上,两万四千美元,这个收入水平高吗?考虑到美国人2018年收入的中位数差不多是3万刀,两万四显然偏少——不过这是在铁锈带,我们可以认为这属于一个“中等偏下”的收入水平。然而在中国,福耀基层的平均工资大概在4000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里将全国居民收入分成了五组:第一组是“高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月均5412元;第二组是“中等偏上收入组”,占人口20%,人均可支配收入34547元,月均2879元。

你给我一个“中等偏下”的工资,然后指望我为你做牛做马?这现实吗?我想组建工会维护自身权益,不对吗?

反过来想想,你给了我一个“中等偏上”的工资,然后我“工会与工厂紧密结合”不合理吗?

资本想的事情都一样,那就是如何有效的剥削工人、压榨劳动力。只不过中国发展的比较慢、人口基数实在太大,所以现在富了一部分、还有很多人没富起来,工厂依旧可以用“比较高”的工资来吸引这些人流血流汗,搞军事化管理。而美国的社会发展已经基本稳定了,资本的逐利性会慢慢侵蚀普通人的生活,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利润。假如你拒绝这种侵蚀,那么好,我直接撤资,毁掉你的生活。一般人可能很难理解这种“资本主义优越性”有多残酷:

领取救济金员工数量的排行榜

这是一份领取救济金的员工数量排行榜——美国的巨头们对人力成本的削减已经降低到了必须由社会负担一部分、否则一些员工就吃不饱饭的地步了,而就算是这样,大家也还在琢磨着怎么进一步降低用人成本、用AI和自动化取代真人员工。

这就是资本的逻辑,它只考虑怎么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只要全球化与发展不均衡还存在一天,美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就一定是缺乏竞争优势的,川普的贸易战可以阻止这种趋势,然而却没法阻止资本去寻觅利益。普通人在资本面前,只有一个下场:

 短评

这片子最好的部分是语气上的举重若轻,轻盈又简短的拍摄类似于片段的东西,但海面之下的冰山每个人都能自己看见。美国的工会最初起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底层劳工最基本的权益,到如今客观上变成了阻碍效率的障碍,中国这边效率高得令人咋舌,但一些劳动者也让人心酸,维护人基本的尊严不应该被嘲讽,就像在法律框架内于美国与工会组织“斗争”也只是策略一样。我们自己应该想的是如何维护基本权利,如何在基本权利得以维系的前提下有效的工作,权益保障和效率有部分天然冲突,但在冲突出现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这世界上在奴役般做工与赖在制度保障的懒汉之间还有很大的光谱。这纪录片不偏袒只呈现,呈现一种人类普遍的无奈,或者在左边或者在右边。

6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任何貌似客观的纪录片背后,都一定有坚定的立场,否则纪录片制作者无法制作出一部具有力量的纪录片。全世界无产者面对的是同一种资本家,但无产者注定无法联合起来。我们有不同的过去,但我们可能只有一种共同的未来。

8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奥巴马投资的Netflix纪录片,这时候看太有意思了。片子纪录了中国土豪拯救美国倒闭工厂,中美企业文化激烈碰撞:中国工人一刻不停重复高效机械劳动,美国人又懒又慢,呼吁工会人权,被中国人的晨会口号和年会颂歌震得一愣一愣。后来支持工会、效率低下的美国工人被开除了,中国人无法理解:有工作就很开心了,怎么还要挑三拣四呢?一部会让双方都有所反思的片子。老罗在《中国为什么有前途》里写到美国产业空心化,说现在底特律人撅腚哈腰干活已经觉得不过瘾了。感觉美国工人从来没真正吃过苦,中国工人从来没享受过真正的快乐,而未来谁都不会比谁好过,他们终究都会被机械手取代。中国一定会崛起,但也应该清楚付出的代价,不断吸取教训,变得更好。世界永远都在不停地平衡、交替、变革中。

1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原来主人公就是营销“涨200倍还严重被低估”的福耀玻璃!作为小股民,有幸吃到点上涨时的小红利,所以看的时候有点希望它们跨文化的尝试能找到一个出路。美国人给中国人“拿枪”,中国人暗戳戳说“他们就是懒”,但同样也是“We Are One”...行尸走肉般打卡下班却又回不到中产生活的Dayton人,两点一线两班倒的福清人,最脆弱的是工人,是老实人。

1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国铁锈带投资建厂的故事。中国变资本家、美国变打工仔的身份错位,作为对当前中美关系的一种解读非常有趣,文化差异什么的还是流于表面了。说清楚了一件事:美国流失的制造业是永远回不来了,连工会都PK不了自动化......(看完查了查,这个工厂盈利了!)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社会主义国家更“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更“社会主义”,两者都是基于之前相反的措施的一种调整,最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并没有对错,也无关道德,社会的进步就是在这种一正一反的博弈互动中前进的

24分钟前
  • 鸭博士
  • 力荐

不想评价美国工人 只想说中国人实惨,你勤奋努力上班跟资本家谈合理时薪和加班费他和你谈情怀谈奋斗谈狼性,表面高薪实际996压榨下来的时薪令人尴尬,等你步入中年想跟资本家谈多年奉献他和你谈效率谈利润想方设法不赔偿就把你赶走。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下的资本家。

2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就感觉那些个班组长的嘴脸真可恶

29分钟前
  • 墨玉
  • 推荐

出乎意料的好看,久违地在纪录片里看到了真正客观的视觉。

34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这不是什么“文化冲突”,这是十八世纪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冲突,是“昂纳克寓言”的鲜活例子。

37分钟前
  • Warszawiacy
  • 推荐

坐等3年后elon mask当主角的《中国工厂》,讲述中国制造如何帮助特斯拉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中国工会帮助协调两国雇员增进友情的故事……

41分钟前
  • 知心二叔么么哒
  • 力荐

听了个导演讨论,很有趣。导演组家在隔壁那个村,十几年前在同一家工厂采访了三千多个工人拍了GM工厂关闭的短片。福耀本来要雇他们拍宣传片,被婉拒。玻璃大王不愧是政协委员,气度不凡,答应他们拍什么都行,想拍多久拍多久。于是拍了三年,从最开始的中西文化冲突到后来组工会失败自动化来袭。从导演组角度看世界,美国应正视并讨论中国企业来美国开工厂的全球化回流,考虑自动化对底层工人的影响。从曹老板角度看世界,美国虽然地价低运费低税也低,但工人又老又懒又事儿妈,这咋可能成为工业巨国呀。从白左角度看世界,中国模式工厂不可能持续发展,太不重视安全了。正视xenophobia的良心之作,八月netflix上线。

42分钟前
  • such
  • 力荐

梦与梦不同,韭和韭同悲。

4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作为一个福清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家乡,很开心,但是看到反应的内容,就有点五味杂陈了,确实,我们所谓的中国速度,是牺牲了多少人权多少自由多少利益换来的,然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的思想却趋于习惯,累啊,但是习惯了。当看到福清福耀厂的军事化管理,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悲哀。

49分钟前
  • 芬芬达
  • 力荐

我靠太恐怖了。这是美国人的灾难片吧???中国老板连天气都能控制。太可怕了。

52分钟前
  • 王食欲
  • 推荐

这就是秦晖说的,中国和美国的对抗是十七世纪资本主义和二十一世纪资本主义的对抗。

56分钟前
  • QQ的汤包
  • 推荐

曹主席一开始以为美国的filmmaker可以为他拍出一支大型企宣片233无限趋利带给他膨胀、歉疚,还有巨大的虚无感。就冲那些孤独的抽烟镜头,我想这位信奉爱拼才会赢的资本家内心很可能住着一个受伤之人。组建公会的后果是“政治的”他十分明了,过往的历史经验无数次教会他工运带来的瓦解力量,所以这不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真人秀,而是两大人类生存前提在具体情境下的博弈:活下去,有尊严。那么,到底哪个前提在先呢?有趣的是,在中国工厂看了一场华美的晚会之后,美国管理者突然感到这个失意世界实际上“对立统一”,到头来,We are one,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意识形态阵营一向各自承担着选择的后果。只是今天,马克思笔下那个共产主义的幽灵早已不见踪影,到底谁来保佑普天之下工人阶级老有所依,幼有所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呢?

58分钟前
  • 伶仃兽
  • 推荐

看下来福耀公司整个就是一个红色环境下生长的中国企业,企业实行军事化管理,企业文化宣称福耀是一个大家庭。但我奇怪的是福耀中国工厂的员工全部都是年轻人,那么这些年轻人老了以后,假如说在福耀工作了几十年,老年或者只是中年(手脚不灵便,效率低了)之后,家长福耀会不会管?我不了解,还是到一定年龄一脚踢出去?只要你年轻奉献,中老年不管死活。福耀美国反潮流建工厂还以为有什么秘诀,结果只是照搬中国这一套,看的挺大跌眼界的,如果没有高科技机械臂,结尾估计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想在一个发达国家靠工人苦力实现盈利,真是看笑我了。

1小时前
  • 柯西莫
  • 推荐

经济萧条,连美国都不可避免再次上演人吃人。民族主义者会感慨这部纪录片中,中国资本以救世主角色拯救美国经济的叙事逻辑,看到中方员工更胜一筹的勤劳、高效,左翼则能发现福耀美国的实质是军事化管理的反人权血汗工厂的输出,传奇的曹德旺一样有伪善油滑的一面,美国的领导如何在利益认知的驱动下成为剥削者的帮凶,中方管理层如何以胡萝卜加大棒的三十六计冷笑着残酷地瓦解员工对工会的支持以及最后,普通员工是如何向资本低头的。当然,讽刺的是,无论是心甘情愿解释剥削、甚至为工会倒台欢欣鼓舞的中国工人,还是因为饭碗含泪投降的美国工人,无论是为之辩护还是与之抗争,大家的结局都是被结尾令人几乎呆滞的机械臂代替,成为失败者。哪怕加班再勤劳的工人,在机械革命面前也是弱者,这不得不说非常讽刺。 @2019-08-24 18:58:37

1小时前
  • 老咪
  • 力荐

作为纪录片并不算上乘。看到评论里那些反复强调“两种文化不分对错”的声音感到可笑,你如果是站在上帝视角你大概可以这么讲,但你明明是其中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即便你没有亲历过中国工人作为a human being的辛苦,你至少应该为片子里的所见感同身受,说这样dehumanized的文化无错的人,如果不是有心在为自己的文化遮羞,那就有必要反思自己是否还是个human being了。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