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

第20集

主演:李亚鹏,尤勇智,王澜,王诗槐,郑仲茵,伊春德,玛尔塔,杨华沙,Richard,liedle,Chris,barden,Yoser,solomdn,Dan,Bolmkk,李小明,徐正运,张燕,贾东朔,陆金龙,陈颖映,牛银红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96

 剧照

中国机长 剧照 NO.1中国机长 剧照 NO.2中国机长 剧照 NO.3中国机长 剧照 NO.4中国机长 剧照 NO.5中国机长 剧照 NO.6中国机长 剧照 NO.13中国机长 剧照 NO.14中国机长 剧照 NO.15中国机长 剧照 NO.16中国机长 剧照 NO.17中国机长 剧照 NO.18中国机长 剧照 NO.19中国机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中国机长》配不上中国机长

很多网友说,《中国机长》是山寨版《萨利机长》。

其实确定拍摄《中国机长》后,刘伟强第一时间去洛杉矶找了当初给《萨利机长》做特效的公司,就是为了避免被当成山寨版《萨利机长》。

态度是端正的,但是能力有限,拍出来比《萨利机长》差太多了。

倒不至于是山寨版《萨利机长》,但也只是低配版《萨利机长》,而且是超低配的,基本上是阿迪和阿迪王之间的区别。

昨天看了一篇吹《中国机长》的文章,通篇都在说《中国机长》的原型人物刘传健多么多么牛逼,但是《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牛逼在哪里他却一句也说不出来。

我也觉得刘传健很牛逼,但这部电影确实很一般。

他还说什么“这些为国争光的英雄,却在国内受到了某些网友的指责”,后面还配了几张网友给《中国机长》打差评的图片。

事实上大家都是在批评电影,根本没有人批评刘传健。

我批评《中国机长》就是在黑刘传健?

我批评《战狼2》就是不爱国?

恰恰相反,我不仅不黑刘传健,我还由衷地对他表示敬佩。

正因为我敬佩他,我才对《中国机长》要求更严格,所以更加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很失败。

《萨利机长》是一部震撼人心、引人深思的佳作;

《中国机长》就是一部纯粹的灾难片,没有剧情,没有深度,除了特效什么都没有。

《萨利机长》空难只占了电影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空难背后的故事,探讨制度和人性。

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遭到鸟群撞击,导致两个发动机同时熄火,萨利机长在哈德逊河河面迫降。

萨利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成为了大英雄。

然而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却表示: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当时飞机有足够的高度和速度,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亚机场,所以萨拉选择迫降哈德逊河是错误的。萨利不是救了大家,而是做了一个危及所有人性命的决定。

假如萨利被定罪,他将立即退休,退休金也没了,一生的事业付之一炬。

听证会上,萨利机长表示:进行计算机模拟的人受过指使,在遭遇鸟群袭击后就立刻返回机场,这里面没有分析和决策过程,没有考虑人为因素。但当时没有人告诉他该怎么做,他需要时间思考之后才能做出决定。

于是NTSB加入了35秒的人为因素的时间,结果计算机模拟显示飞机不能安全降落到任何一个机场——萨利的决定是正确的。

当NTSB说他是英雄后,萨利却说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机组人员、所有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警局潜水小队。

值得一提的是,NTSB对萨利的质疑,以及萨利证实自己的清白都是原型事件中没有的,是电影原创的剧情。

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导演加入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剧情而打差评,反而觉得影片将制度和人性的冲突探讨得入木三分。

导演并不是刻意加入一个反派来和萨利唱反调,NTSB只是在做分内工作。

包括萨利自己都说NTSB不是在针对他们,只是照章办事。

规矩不能坏,哪怕是救了人也不能坏了规矩,一个特例不能代表制度不对,不可能因为一个特立而改变整个制度。

如果不遵循规章制度,这一次救了人,下一次就可能害人。

NTSB并不是为了反对萨利而反对,而是有充分的理由。

俗话说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俗话说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萨利有他的道理,NTSB也有他的道理,从而引发观众思考,这样一来深度就有了。、

所以说啊,不符合事件原型也没关系,我们的目的是拍一部好电影。

之所以“真实故事改编”有“改编”二字,就是因为不可能和事件原型完全一样,只要改动不大都是可以接受的。

很多人吹《中国机长》刘长健(张涵予 饰)和空管(李现 饰)的对话和事件原型中的对话一模一样。

对话、台词和原型事件一模一样,所以这就是一部神作了?

复刻事件原型谁不会啊,但写一个好剧本是谁都会的吗?

那你怎么不说导演强行给孟子义加戏,还安排第二机长梁栋(杜江 饰)搭讪她呢?

实际上现实中的第二机长梁鹏根本没有这样做。

给有妇之夫安排一个搭讪乘客的剧情,你这不是在黑别人吗?

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还原度高肯定是加分项,但并不足以决定电影的好坏。

关键还是在于剧情好不好,剧情差拍得再还原也是白搭。

《萨利机长》侧重于空难背后的故事;

《中国机长》整部电影都是讲空难本身,“空难背后的故事”寥寥无几,而且全都拍得很一般。

拍纯粹的灾难片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灾难片已经够多了,你视觉效果再强能比好莱坞强吗?

而且好莱坞强的也不仅仅是视觉效果,别人也很注重剧本的。

比如刚才说的《萨利机长》,不追求视觉奇观,追求的是深度。

盘点那些优秀的灾难片,《泰坦尼克号》《后天》《独立日》《勇往直前》《切尔诺贝利》……哪部是纯粹的灾难片,哪部没有剧情,哪部没有深度?

原型事件中,川航3U8633从挡风玻璃出现裂纹到安全备降双流机场只有42分钟。

42分钟撑不起一部电影,所以你明显可以看出导演安插了很多毫无意义的桥段来凑时长。

空难发生后,航天爱好者(关晓彤 饰)感到很紧张,飞机降落时又和朋友们一起去观看。

这段剧情太多余了,没有任何意义,去掉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我严重怀疑是投资人想捧关晓彤,所以要求导演必须把关晓彤塞进去。

还有网友给关晓彤洗白,说航空爱好者也是很厉害的,所以这个角色并不多余。

我就笑了,某个职业很厉害,所以一部电影里只要出现他们就一定毫无违和感?

那老师也很伟大,所以《逐梦演艺圈》里的毕志飞表现得很好?

要是你说关晓彤的角色无意义,那你就是没看懂哦。

还有Angelababy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的妻子也是,演技那么差还来客串,直接拉低了整部电影的平均演技。

别人拍电影都是请布拉德·皮特、汤姆·哈迪、约翰尼·德普来客串,头一回看到请关晓彤、Angelababy来客串的,导演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眨眨眼。

还有那对因为这件事相爱的情侣,太尴尬了。

飞机挡风玻璃爆裂,还遇到暴风雨,都要坠毁了,有个男的突然说:我喜欢你。

一个陌生人突然给你表白,而且还是在发生空难的时候,你觉得甜吗?

我觉得很惊悚,觉得是性骚扰。

两个人对对方都不了解,甚至连对方叫什么都不知道,结果一下飞机就在一起了。

这和《攀登者》是一样的,方五洲(吴京 饰)攀登珠峰攀到一半突然给徐缨(章子怡 饰)说他要娶她。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除此之外,还有空姐说伤好了一起吃火锅;

一名乘客说乘务长是端茶送水的,后来对她肃然起敬;

一名乘客捣乱,事后道歉了;

一名乘客说他这次去西藏是在工地工作,他妻子说她早就知道了;

一名乘客去西藏看他的战友;

一名乘客和父母闹了矛盾;

藏族小孩和父亲团聚……

每个角色都有戏份,但是只出场几秒钟,这有什么意义呢?

你连刘长健(张涵予 饰)这个主角的剧情都讲不好,你还想拍群戏。

结果就是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几乎每个人都有戏份,但是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出彩,寡淡如水,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看完就忘完。

与其把每个人都拍一遍,还不如在刘长健上下工夫,讲一个像《萨利机长》那样的能引人深思的故事。

《萨利机长》的原型事件从被大雁撞击到成功迫降只有208秒,不到4分钟的故事被伊斯特伍德扩充成一部电影,而且还拍得那么感人肺腑。

《萨利机长》只有96分钟,《中国机长》比《萨利机长》长了15分钟,但是根本没有剧情。

《萨利机长》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影片直接从萨利接受NTSB的调查开始,再不断穿插他以前的经历,从驾驶飞机给农作物喷农药到进入美国空军学院,到退役后进入全美航空,再到2009年迫降哈德逊河。

这样的叙事手法避免了流水账,而以萨利接受调查开始又能增加观众的兴趣,好奇萨利为什么不返回机场,他这么做到底对不对。

《中国机长》就是老套的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惊喜和反转。

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所有人都知道结局是飞机安全降落,所有乘客安全生还,所以《萨利机长》的重点不在于飞机有没有安全降落,而是探讨萨利的做法对不对。

可能你会说,他救了155人,他的决定当然是对的,但导演就真还就这一点拍了一部电影,探讨得还很透彻。

《中国机长》太平淡了,没有任何的转折,知道原型事件的人知道飞机安全备降了,不知道原型事件的人也能猜到结局。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没有《中国机长》你可能都不知道《萨利机长》有多优秀,看了《萨利机长》再看《中国机长》你才发现,《萨利机长》真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拍得出来的。

刘伟强好歹也是拍过《无间道》的,近几年拍的都是《血滴子》《武林怪兽》之流,还和王晶一起拍了《澳门风云3》。

除了导演水平下降之外,造成电影扑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给剧组的时间太短了。

从确定拍摄到上映,只给了刘伟强一年时间。

剧本、演员、团队、道具……什么都没有。

别人光是写剧本都要一年、甚至好几年时间,你从写剧本到开拍、后期制作、上映总共才一年时间,能拍出什么好电影?

再多一点时间打磨剧本,等明年国庆节再上映不好吗?

总共的时间都只有一年,留给编剧的时间就更少了,那没办法,只能随便写一个交差了。

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事件发生于2009年,《萨利机长》上映于2016年,间隔了7年;

川航备降成都事件发生于2018年,《中国机长》上映于2019年,只间隔1年。

你只花一年时间就想打造一部比肩《萨利机长》的电影,你是觉得你比伊斯特伍德厉害,还是比汤姆·汉克斯厉害?

当然,《中国机长》也不是一无是处,当初就很敬佩刘传健等机组人员,看了电影更敬佩他们了。

但正是因为他们如此专业,更加显得这部电影配不上他们。

我们国家发生了一件轰动全世界的奇迹,结果以此为原型的电影拍得很一般,浪费了这个好故事。

原型人物这么牛逼,原型事件这么牛逼,你们就拍了一部毫无剧情的特效大片,你们对得起他们吗?

 2 ) 其实是按婚礼录像的思路在拍

【中国机长】这片 抽丝剥茧下 其实是按婚礼录像的思路在拍。比如 某村长儿子娶媳妇 好排场 整个村子都动员起来了 豪华婚车一辆接一辆 从村头排到村尾。新郎早上起来 洗澡憋气 颇为紧张。镜头先交待婚礼准备的各个环节 事无巨细 能拍的人和事都拍到 虽然这些人拍婚礼的哥们一个也不认识 但全景展示总错不了。好不容易接到新娘 去喜宴的途中 伴郎突发羊癫疯 情况危急 要送城里医院急救 本来让别人送即可 事情也不吉利 但新郎坚持自己开车送 因为他其实跟伴郎是一对 新娘只是掩护。与此同时 新娘提出也要一起送 原因在于她最早看中的是伴郎 未果才选了现在的新郎。新婚夫妇送伴郎去急救 婚车队总不能自己回去 于是浩浩荡荡开到城里医院 又因为村长势力极大 于是还有警车开道 吃瓜群众怎么也想不到 这浩浩荡荡的背后 只是一个同性恋犯了病。新婚夫妇一路都意乱情迷 只有伴娘是镇定的 她顾全大局与面子。伴郎急救成功 婚车队又从医院开回村里 只是午宴延迟成晚宴 婚礼也成功 拍录像的捕捉到各种人和事 虽然他还是一个也不认识 白天的事好像没发生过 婚照结 酒照喝 唯一不同的是本来负责挡酒的伴郎缺席了 新郎喝得烂醉。一年后 伴郎结婚了 去年的新郎成了伴郎 在去喜宴的路上 曾是新郎的伴郎突然察觉自己嘴角冒出了点白沫。这故事可以起名叫【中国新郎】但估计要改名 欢迎拍婚礼录像工龄超过三年 累计拍摄时长不少于二百小时的各位影像制作者 踊跃报名角逐执导机会。

 3 ) 原型人物多厉害,本片就有多失败

关于70周年的大陆电影市场我想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没啥好讨论的吧,与其说是主旋律电影最好的一年,不如说是电影主题呈现最单一的一年,哦,不只是电影,还有电视剧,总之,2019年这个从年初就开始的主旋律氛围延续到年底,是在是让人有些吃不消了。

刚刚摆脱了暑期档聒噪滥情的《烈火英雄》的折磨,又引来了国庆档的三巨头,看着这三部电影合起来发力完成年度票房总额KPI的架势,真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

这些年的大陆主旋律大片,预算越长越高,阵容越整越大,场面越拍越好,但是人性却越来越少,说实话,近两三年的主旋律电影,除了《建军大业》以外,我真的很难再看到有完整人物塑造以及真实情感渲染的主旋律电影,大多数的电影都是一副“中国牛逼”的鸡血状态,让人感觉自己在看的其实是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片而不是一部电影。

原本我还以为改编自真实事件,具有灾难片属性的《中国机长》可以探索一些主旋律电影的可能性,结果,这部电影非但没有探索,反而“成功”地成为了质量垫底的那一个。

和《红海行动》、《烈火英雄》一样,《中国机长》也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2018年川航3U8633的空难是影片创作的蓝本,为了增加情节的复杂程度,编剧甚至在故事中加入了更多的困难,但是即使在如此的情况下,《中国机长》最终的呈现依然是单薄和空洞的,作为一部主旋律商业大片,它既对不起自己的类型,也对不起自己的片名,更对不起那些对其抱有期待的观众,说实话,我的没想到,《中国机长》成为了博纳所谓的“中国骄傲”三部曲中最差的那一个。

观看完《中国机长》之后,影片带给我三个非常直观的感觉:没话找话、拖拖拉拉、文不对题,不论是作为一部人物传记还是作为一部灾难电影,《中国机长》都是远远称不上合格的电影,它甚至都不如1999年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紧急迫降》完整和有趣,可以说,本片各方面看来都是一部赶鸭子上架强行献礼、强行主旋律的电影。

简而言之,《中国机长》讲述的就是一架飞往拉萨的飞机飞行途中驾驶舱玻璃破碎爆发事故,最后奇迹地完成迫降的故事,整部电影仅仅就讲述了这么一件事儿而已,人物呀、情感呀、思考呀全部都被创作者抛在了脑后,而且这个一点也不复杂甚至有一些过于简单的故事依然被注水到了快两个小时,实打实地带给了观众一场味同嚼蜡的观影体验。

虽然影片取名叫《中国机长》,但是整部电影其实都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主角,反而取名叫《川航机组》要恰当很多。对比同样改编自真实事件的《萨利机长》对于人物内心的挖掘和对于事件背后现实意义的探索,《中国机长》的整个故事显得又单细胞又空洞乏味,而作为主角的张涵予在影片中出场时间可能连一半的时间都没有,看完了影片我连他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都不知道。

虽然影片取名叫《中国机长》,但是影片中其实戏份最多,人物形象相对完整的反而是空姐团,袁泉领衔的空姐们在有限的戏份中好歹挤出了一丝表演的状态,而张涵予、杜江以及欧豪在驾驶舱里面基本上就和表演绝缘了,最可怕的是,影片对于驾驶舱和驾驶舱之后的空间的互动、配合都毫无处理,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都呈现出了两方人各干各的毫无交集的感觉,当然,这也和影片从一开始对于人物关系和职能关系的处理不清不楚有关。

在创作层面,《中国机长》真的只是把整个事件“还原”了一遍而已,既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戏剧改编,也没有什么让人信服的人物塑造,整体上,它只不过是非常失败地完成了一次政治任务而已,甚至连《烈火英雄》的娱乐性和紧张感都没有达到。

《中国机长》是一部在剧作上非常刻板和乏味的电影,一百多分钟的电影被非常生硬地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机组的日常和航班的准备工作,第二段空难发生到迫降,第三段,煽情,整个故事看起来格外地像一个超长的公益广告,就是你每次坐飞机前小电视里面播放的那种。

阿瑟黑利当年写过一部非常经典的行业小说《航空港》,小说中围绕着大雪天的机场展开了一个潜在的空难背后复杂的人和事,以专业的角度展现了不同职能的人员之间的配合,其实某种程度上《中国机长》也想要作出如此的效果,但是显然刘伟强和编剧于勇敢彻底失败了。《航空港》的小说厉害就在于它在现实的基础上深入了机场运作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很多观众所不知道的航空工作,并且在故事中大量地埋下伏笔使得整个机场的工作人员形成了一个整体,每一个部门都非常丰满的同时没有耽误主角的塑造,读完了整部小说你会惊呼原来机场的运作居然是这样的。

但是《中国机长》则不同,影片看似花了大量的时间呈现飞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展现空难发生之后的救援工作,但是,整部电影所拍摄的其实都是观众所知道的内容,编剧只是把我们在机场可以看到的一切原封不动并且毫无想象力地叙述了一遍,没有新角度,没有让人意外的部分,甚至流水账得如同等待延误的航班的时候的那种煎熬。

最可怕的是,《中国机长》让大量的明星客串了影片中的种种龙套角色,结果,这些号称工作人员的龙套在影片中几乎就没有发挥什么真正的戏剧性作用,同样对比《航空港》中对于机组人员、管制人员、机场工作人员等等细腻的描写和对于只能的展现,《中国机长》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些设计,每一个角色都是独立的,每一个工作都给人感觉是不相干的,人物没有互动,部门没有配合,所有的工作安排都只见台词不见行动,明明可以留出很多时间展现中国民航力量的强大,导演却把时间大量浪费在了尬聊和那些反复、乏味并且毫无信息量的危机状态展现之上,不过其实个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影片中很多的戏都是为了给客串的明星强行加上而非正常写作出来的,尤其是关晓彤和杨颖的角色,毫无必要,毫无意义。

不过说到底,《中国机长》最大的问题还是无聊呀,想想《萨利机长》以及《迫降航班》如何拍摄的空难,再对比《中国机长》,真的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天上与地下,除了让飞机摇晃,让角色尖叫,《中国机长》真的再也想不出来任何营造灾难气氛的方式了,而大量表演细节和操作系列的缺失更是让整个空难的过程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出现在影像层面真正的困难,最可笑的是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是迎刃而解而非人为克服的,总的来说,影片最后给我的感觉并不是这群人有多专业多厉害,而是这群人运气好。

影片中那些顺拐的情节比比皆是,空姐被撞晕了自己醒过来,飞机颠到不行依然不会到处乱撞的食品车,一句话就能让所有人闭嘴的乘务长,即使死到临头依然没有什么过激行为的乘客,除了驾驶舱冷一点影片到底有没有设计真正的困难呀,就这样也叫中国机长?叫机长好运吧!

当然,影片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恶心的地方,那就是涉及到配角以及龙套角色的时候,整个质感与室内的尬聊情景剧毫无区别,编剧对于乘客的展现尤其失败和刻板,藏族的家庭、前去看望死去战友的老兵、骄纵的土大款、离家出走的太妹、清纯的哑巴女等等等等,请问这个航班的中文名叫“政治正确”吗?看着所有人登机前做作的表现,像极了那些你在电视上看的公益广告,引起极度的生理不适感,而影片中某些机组人员的塑造也真的没有好到哪儿去,在人物关系不清不楚的情况下,总觉得主要角色之间有着奇奇怪怪的暧昧关系,对视的情绪表达尤为让人想入非非,而对于欧豪以及杜江角色轻浮性格的展现既没有增加趣味性也没有增加人物的维度,只给人一种刻意为之的尴尬之感,非常莫名其妙。

仔细想想,20年前的《紧急迫降》虽然整体粗糙但是得益于专业编剧的书写,人物层面的丰满和人物互动上的有趣是有目共睹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个拎着一袋子人民币的大叔,但是《中国机长》让我看到的只有急功近利的刻意和赶鸭子上架的粗糙。

看到了新闻中本片主创说要超越《萨利机长》的言论的时候,我真的笑了,就和看到《烈火英雄》导演说自己没有煽情一样,真的是太好笑了,都这么胡说八道的,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有自知之明呀?

 4 ) 暗淡的地方很多,但我只看得到光

我对于电影没有研究,不过也能看出来影片很多地方有多余和漏洞,还有某些故事线交代不清晰等问题,但是,我还是想说这部电影真的打动我了。

看完这个电影后,我下次登机时面对空姐的一句“欢迎登机”,一定要回报一个微笑。

普通人对于飞机的理解可能没有那么清晰,每次上飞机我们只负责睡一觉就结束了;对于空乘人员的理解也是表面的“又美又体面”。看了电影才知道每一次航班的成功起飞和降落,背后有多少人的支撑和努力,他们经历了多少的专业学习和模拟训练才正式上岗,每一份工作都不容易,况且他们身上要承担他人的生命安全。从你选择飞机这种交通方式,登上飞机的那一刻起,就要无条件地相信所有机组人员,因为飞机上没有人比他们更专业了,所以对空乘的态度再好一些吧,因为危急关头他们真的是最冷静的人,能救你的命。

电影一开始在检查设备的时候,机组人员都挂着笑脸用轻松的语气谈论着结婚生子、谈恋爱、给孩子过生日这些日常的话题,就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一般,因为我知道后面要出事,居然忍不住一起紧张,整个电影过程中一直很揪心,让我感觉自己也在经历这样的生死时刻,其实每次在飞机上遇到颠簸我内心都会开始想遗嘱…所以难以想象当时面对着挡风玻璃碎掉,飞机缺氧超重等各种恶劣情况,整个机组人员还可以坚定着“要把飞机上所有乘客平安带回地面”的信念冷静的处理一切问题,是需要多么强的心理素质!因此在袁泉顶着她被狂风吹乱的发型,睁大着发红却异常坚定的双眼安抚发狂的男乘客时,我的眼泪真的止不住地往下落。

在死亡面前,人们会绝望、会崩溃、会迷茫,飞机上所有人的反应都真实的可怕,让我尤其感动的,是刚上飞机时没有表白成功偷扇自己嘴巴的的小青年,在飞机面对坠落风险之时对哑女脱口而出的“我喜欢你”那句话。我想,如果飞机没有出事,他俩怕是就要这样错过了吧,所以为什么不能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那生命将会少了多少“错过”呢?

有人说世间最美妙的词汇是“虚惊一场”,我觉得还有“劫后余生”,虽然全机人员都安全落地了,但他们心里一定仿佛已经死过一次,所以川航8633才要在一年后过一次生日,这不仅是8633的生日,也是全飞机人员的重生。劫后余生的欣喜,完全可以支撑他们更加珍惜生命,认真的过完这一辈子。

最后还要感叹一下国家空中信息网的完善,所有的塔台都可以网络联通,随时沟通处理问题,否则就算机长再有能力再冷静,没有这样的八方支援也很难成功降落。最后飞机落地时,我内心跟着影片里所有人一起在呼喊“太好了!”,国家会越来越富强,所有的产业都会越来越发达,很幸运在国庆这天看到了《中国机长》,今天的眼泪真的不值钱,看阅兵流泪,看机长也流泪,但这都是幸福的眼泪!身为中国人,真的很幸福很骄傲!

 5 ) 9800米高空的神操作!10个关键词全方位了解《中国机长》

“你怎么这么牛”

这类电影还是要交给会拍的导演、会演的演员。


真实感

《中国机长》从题材上来说还是应该属于灾难片,但电影中的“灾难”并没有发生,因为机长力挽狂澜排除掉了。所以可以将其定义为“突发事件类”甚至“行业类”电影,跟前苏联的《机组乘务员》、当年在正大剧场播出的《九霄惊魂》(改编自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事故)类似,当然还有我国之前的《紧急迫降》。

很多人一直在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版的《萨利机长》,但看过电影之后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这部电影跟《萨利机长》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之前对这部电影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5·14川航备降成都事件”去年轰动一时,当时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现场直播,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是没有秘密可言的。

也正因这种“透明”,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在观影前就对电影的表现力存疑,毕竟在类型片奇观层出不穷的今天,美国片里掉个飞机都是家常便饭,这部电影能有什么施展空间?

结果我们还是低估了类型片的潜力,一起事件的方方面面对于大众来说或许毫无秘密可言,但恰恰是电影工作者寻找突破口和增强电影表现力的天然素材,毕竟“真实”的力量是极为可观的,而《中国机长》所追求的,就是事无巨细地强化这起事件的“真实感”。

但《中国机长》所追求的“真实”并不是“写实”,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用到故事片的张力和导演的调度。


“控场型”导演

摄影师出身的刘伟强,纵观其导演生涯,影像张力是其拿手好戏,也就是说这是一位“控场型”导演。比如麦兆辉、庄文强写的《无间道》剧本,刘伟强负责导演+摄影,他能把这个故事的气氛给烘托出来,这就是“美强”的特点。

还记得10年前他拍的《精武风云》,陈嘉上那烂故事水得一比,但刘伟强硬是凭借超强调度能力把这部大烂片拉升到了及格线,还贡献了陈真变身蜘蛛侠大战德国兵的表情包。

之后刘伟强的作品一直水准不一,这里面,有天不时,有地不利。直到这部《中国机长》,并不是说刘伟强只擅长这种类型,而是这样的电影需要刘伟强这样的“控场型”导演。

简单而言,对于一个大众周知的真实事件,需要这样的导演,在真实的基础上,来把气氛“搞上去”!

刘伟强在这部电影中的功效,有三个方面的呈现:

★其一,专业性

开场20分钟的内容,就是呈现的这方面内容,从剧组人员就餐,到航前准备、机组的检查、机务的保障等等准备,这段内容节奏很快,而且很细致,方方面面的呈现起飞前的准备,展示了机组人员的专业性,几乎可以当民航科普片用。

由于我们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段内容的作用,其一就是铺垫,暴风雨前的宁静,造气氛。其二,这些专业人士,将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对危险,解决危机。这是典型的类型片角度。

导演正是利用了“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件”的噱头,对电影事件之前的戏剧化,进行了气氛和节奏上的加工,为该片原本不利于娱乐大众的地方,提供了娱乐性的底色。说白了,就是增强了代入感,瞬间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角色和事件之上。


★其二,当然是气氛营造了

而当事件发生后,“美强”的特色就出现了,手提摄影晃动的镜头,镜头快速移动中拉伸画面,过肩拍的主观视角等等,都是为了电影紧张感而服务。尤其是飞机拉升的桥段,对晃动机翼的特写镜头,镜头自上而下,一种机翼连带镜头几乎要被撕裂的感觉。

当张涵予饰演的机长驾驶飞机,找准时机,冲向积雨云和闪电之时,黑暗和安静与动荡和噪音交替出现,这是全片气氛最佳的地方。

别说后面的紧张环节了,就连上述前20分钟的内容,都颇显功力,事件起因、经过一气呵成。

这部电影看过一次手机,就是民航爱好者出现的时候……你懂的,里面有某位演员,这1分钟的是“尿点”,咱们随后再说


★其三,多方面

个人认为这是《中国机长》最成功之处,就是从机长、空乘、地面塔台、社会各界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都有塑造。

不是觉得“就破个挡风玻璃的事儿不够紧张吗”?不要紧,电影不光展示飞机里的状况,连外部环境都有描述。

当风挡破裂之后,机舱一片狼藉,镜头马上切换到地面塔台,李现呼叫“四川3U8633”,飞机与地面失联,紧张感一下就出来了。随后,多个空中调度员的呼叫,紧接着就是乘务员客舱应急处置、空管员的指挥对行动,再到机场的救援、旅客的情绪,甚至是航空爱好者都有一部分戏。

所以这部电影名为《中国机长》,其实算是群戏,正是这位多方面的展示,不但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也将气氛烘托到一定高度


类型化的典范

感觉刘伟强有点像当年邵氏电影的“紧张大师”孙仲,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材,都会在镜头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狠下功夫,而恰好《中国机长》这样的故事,很能把他的特色发挥出来。

PS,无独有偶,当年刘伟强导演的《新人*皮灯笼》,就是翻拍孙仲在1982年的同名老版。

这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但对比好莱坞,还是有着差距,比如托尼·斯科特的《危情时速》,二者对比,高下立判,中国电影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话又说回来,电影这样追求“写实”的拍摄方式,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对角色刻画深度的欠奉。这里不得不拿出《萨利机长》说事儿了。

《萨利机长》主要就是通过事件和后续故事挖掘了萨利机长的角色深度,这一点在《中国机长》中就没有体现,前文说了,二者不是一个类型,本片这样“强气氛、真实感”的叙事风格,角色刻画和故事性向来是弱项,是天然缺陷

所以电影中对机长乃至其余角色的呈现,只是完成了角色塑形,事件发生后,要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用电影镜头反映出刘传健机长的沉着冷静和专业精准的应对,重点表现角色在高压环境下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性,而飞机飞入云层之前的回忆煽情段落,只是为了增强人情因素感染而已,聊胜于无。

退几步说,过程太紧张,忙着一顿操作顾不上深度刻画角色,没办法,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正是这样的特征,也决定了本片与同期几部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另外两部电影是“强情绪”的作品,先刻画角色调动情绪,再烘托主题。而《中国机长》则是通过气氛渲染,强调真实感烘托主题。

关于电影评述,以上。

下面说点题外话,从不同角度,了解这起被称为“世界民航史奇迹”的事件。

PS,电影真的很紧张,紧张到什么程度,记得电影中,飞机备降时,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指导乘客做防冲击姿势,大概是“低头、双手握拳放胸前,颈部用力”这样的话术,这个动作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做了一遍,偷瞄了隔壁一眼,原来不只我一个这样做了!


第二机长与“驼峰航线”

电影中除了机长和副驾驶外,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也是真实的。关于为什么设置这样的职位,电影中描述得很清楚,因为高原航线需要“双机长制”。

说到高高原航线,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二战中著名的“驼峰航线”

这是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这个“缺口”的海拔高度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 C-46、 C-47)最大爬行高度,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

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是空中战略物资的要塞。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条航线被誉为“死亡航线”,因为前后近六百架飞机坠毁,超过1000人牺牲在驼峰航线上,是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空运航线。

之所以说这条“驼峰航线”,是因为中国机长的这条高高原航线不亚于前者,虽然时过境迁,如今的飞机性能早已平趟任何航线,但不要忘了,咱这几乎算是“万米高空开敞篷”哦。

“万米高空”毫不夸张,当时的实际巡航高度是———9800米,时速800公里每小时,外部温度是零下40度。

别说这种条件,咱大冬天在街上穿个风衣、不戴手套骑个自行车试试,更何况当时机组人员穿的是衬衣,副驾驶半个身子还在外面。(下图当时事件中,副机长被风吹破的衣服)

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正常人别说处理疑难险情了,就算不被冻僵,貌似也干不了啥吧?

幸亏有第二机长的存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我们往下看。


PS:专访川航英雄机组

不过根据当时机长刘传健(电影中改成了刘长健,意为改编)所言,当时没觉得有多么寒冷:“因为前期我太紧张了,肌肉是非常紧张的,我真的没有感觉到。”这段内容来自《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专访川航英雄机组》,发表于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年5月20日。

如下数据和引用话语都来自这篇访谈,而且看过访谈在看电影,就会发现,电影的写实之处,包括风挡破裂之前张涵予与李现的对话,可以听一下当时黑匣子的录音,一字不差,就连语调也一样。

所以,DISS这部电影不专业的,包括质疑李现的声音太过平静没有情绪的,可以再去看看那个访谈,去亲耳听一下真实事件的录音。


释压与缺氧

民航客机的实际平飞高度在7000米——10000米之间空域内,在这个高度上,气压已经很低,氧含量也非常低。飞机在运行过程中,飞机会进行增压。所谓增压,就是客舱内的大气压力要高于环境大气压力,这样乘客才不会有不适感。

飞机内部气压有一套运行系统,举个例子,就像吹气球一样,飞机系统不断往客舱送气,但是排气口是受控的,如果想让内部压力大一点,就把排气口关闭小一点,这样进的气比出的气多,压力自然就会上升。如果想让内部压力下降,就把出气口开大一点。

电影中,风挡破裂,相当于这个“气球”破了,这就是飞机释压所带来的后果,除了惊吓之外,那就是缺氧了。可怕的是,缺氧是隐性的、累积式的,飞行员几乎无法察觉。

电影中,近万米的海拔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大概是一分钟,这个数据是航空医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之后的统计结果,可以参考李炜晟机长的译作《飞行员应该了解的高空生理学、缺氧现象和快速释压方面的相关知识》,原文作者Pendleton,写于1999年。

万米高空释压,飞行员第一件要做的事情绝对应该是戴上氧气面罩而不是操纵飞机,这是每一个受过正规训练的飞行员都明白的道理。

但是,我们机长刘传健并没有戴上氧气面罩,而是选择了继续操纵飞机。

这是误操作吗?按照机长的说法,“风太大了,自己戴不上”,而且当时情况紧急,机长一心只想将飞机操作好,如下为《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的访谈截图。

这时候,第二机长的功劳出现了,他来到驾驶舱,帮助机长把氧气面罩戴上,并帮助机长按摩手臂,才度过风挡破裂初期的难关。

说句严重的,假如不是杜江去头等舱“撩妹”(真实情况是,第二机长梁鹏当时是在客舱休息),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

这一下子如果三位都在驾驶室内全被“包圆儿”,没准到最后都失去知觉了,就像关晓彤口中的“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那样,机上人全部缺氧晕过去,飞机只得依靠自动驾驶模式留在空中盘旋待命,直到燃油耗尽。。。


PS,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

塞浦路斯的太阳神航空事件,是人祸。

机务做完机舱加压测试后,忘记把加压掣从“手动”变回“自动”,而飞行员也浑然不知。所以当飞机爬升时候,处于手动模式的加压系统未能自动为机舱加压,空气稀薄,氧气不足。但飞行员一直以为是机上空调失灵而没有戴上面罩,结果遭遇“隐性缺氧”,很快便失去意识并处于昏迷状态,导致飞机无人驾驶,机舱的乘客也是如此。

当时希腊空军曾派出两架F-16战斗机搜寻失联的客机,但发现客机后,F-16战机飞行员发现客舱内的所有乘客都毫无反应,飞行员也晕倒,就知道坏菜了,但无济于事,飞机耗尽燃料后,坠毁,121人无人生还。

所以,这是历史上最像灵*异事件的空难,曾经拍摄过《咒怨》的日本恐怖片导演清水崇拍摄过一部恐怖片《7500航班》,就是以此为基础,可惜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烂的恐怖片之一。


安全高度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像美国电影《迫降航班》里,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野蛮机长那样,为了避险,把飞机大头冲下飞掠城市,避免了坠毁。

所以,机长这种“违规操作”算是应急反应,毕竟作为一个老牌飞行员,多年的经验积累,会有这种应急避险反应,因为机长刘传健大致预估了“隐性缺氧”的时间。

首先,客舱一旦释压,最低安全高度必须保持在7300米左右,这个高度是高高原地区的安全高度。

其次,虽然人在万米高空的有效意识仅有一分钟,但这是理论环境下。而正前方的风挡脱落之后强大的冲压空气会产生一个动压。

根据知乎网友“加肥猫”的科普:

在9800米的高度0.75马赫(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大约能产生125百帕的动压,加上9800米高空275百帕的静压,当时机舱内的气压大约是400百帕左右。400百帕的气压大致相当于7200-7300米的高度(正好是高原安全高度),而在7200米的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是5-10分钟。
按A3199(空客A320系列)的下降性能,大约在两三分钟之内就下降到了7300米,7300米的高度加上动压,机舱内的气压大约相当于5000米的海拔,在这个高度就算不吸氧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了。

所以电影中,张涵予在飞到这个高度之后就摘下了氧气面罩,可见上述的推测是有依据的,所以在真实情况中,机长刘传健的操作也是正确的。

假如,风挡破裂时,按照飞行员常规操作,第一时间去戴氧气面罩,那么可能性的结果,就是氧气面罩戴不上,飞机也延误了最佳操作时机,可能就撞山了。


“军转民”

根据访谈所示,飞机下降高度后,已经飞到了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由于这一带山地密布,山高大多在5000-6000米,飞机不能贴着山头飞行,至少要有600米的安全裕度,所以飞机只能长时间保持在最低安全高度(7300米左右)。

这意味着,驾驶舱释压的飞机不能一次性下降到有氧气而且温度适宜的高度,而是在极度严苛的环境下坚持了好长时间。

1万米高度外部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爆炸性释压后,机长要面对突然发生意外的震惊,堪比极地的低温,高速的狂风(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和多数仪器也突然失灵,还有巨大的噪音。从副驾前方的仪表盘损坏程度就能看出,有部分仪表已经不翼而飞,很多仪表损坏。

在这种条件下紧急处理事故,一顿神操作,这心理素质真的不是一般。

刘传健机长毕业于空军第二轰炸学校,早年间是开轰炸机的。后来为原空军二飞院教官,现役的很多空军飞行员,都是刘传健的学生。四川航空于1988年正式开航营运,其中的飞行员有不少属于“军转民”,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可见“英雄机长”的名号真不是盖的。

当时很多外*媒都惊叹于这次成功备降,《每日邮报》详尽地报道了川航飞行员执行紧急备降的整个过程,为飞行员点赞,称从32000英尺的高空执行这些操作非常“不可思议”,并称机长为“英雄”。


航空爱好者

说下关晓彤饰演的那个角色,很多观众不知道为何设置这个角色,其实这也是源自真实情况。

他们是一群航空发烧友,喜欢研究飞机、看飞机、拍飞机,甚至模拟飞行的人(电影中,关晓彤的房间里真的有飞行模拟器),并且他们有个专业名称叫做“飞友”。(下图就是当时飞友拍摄的3U8633降落图)

飞友的航班监视器,监测到了一架注册号为B-6419的空中客车A319飞机挂出紧急代码,这正是副驾驶艰难地回到座位上后,将ATC应答机编码调到了7700。随后他们在论坛和社交平台上第一时间对航班情况进行跟踪,才引发了网友的关注,有了后面的直击,而且成都本地飞友则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双流机场旁。

PS,飞机代码7700:表示遇到紧急状况,比如机械故障或有机上人员突发疾病等,但并非一定表示飞机处于非常危险的状况。

所以电影中表现的情况也是真实情况,这个没得黑。大概是为了表达当空中与地面的专业人士在努力排除险情时,地面上还有这样一群发烧友在默默地奉献吧。

可惜,贡献了全片最大的尿点。

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并不是所有的真实情况都要放进去,电影所呈现的内容,是为了电影内容来服务,而不是为了原事件而服务。

举个例子,槽点之二,就是那个头等舱吃面的大叔,特别讨厌,但这个让人吐槽的角色,是为了衬托袁泉乘务长的职业性,这是为了电影服务的,只是设定很低级罢了。

而关晓彤的角色,就是完全多余了,如果把这段删除,《中国机长》会更加流畅


风挡玻璃为什么会破裂?

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事故原因,风挡玻璃到底为什么会破裂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纠结,飞机驾驶室风挡玻璃作为一种易损件,长时间暴露在外高速飞行,导致破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鸟撞、冰雹等外因。

飞机检修人员肯定会定期检查,但检查只是为了避免风险,比如检查是否有裂缝、螺丝松动等等,但风挡玻璃高空意外破裂,这种极为罕见的事件并不能完全依靠前期检查,比如部件老化、累计损伤等等,这看不出来的。

尤其是,川航3U8633的空中客车A319 B-6419号,是原装货,飞机也采用的是原厂玻璃,并且未进行过更换也无故障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事件飞机的空客A320家族,包括A319、A321系列,不是第一次经历玻璃开裂。新闻报道显示,此前已经有过玻璃破裂的先例,虽然没有这次川航航班严重,但也十分惊险。


类似的事件

最著名的当属英国那次,英航5390航班,是英国产BAC111客机(跟川航不是一款),在纪录片《空中浩劫》第二季里有过展示,不过那次是机长“出去了”。

1990年6月10日,一架从由伯明翰飞往西班牙马拉加的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当飞机到达指定高度(5300米)之后,正副机长都松开了肩部安全带,而正机长兰开斯甚至松开了腰部安全带。

然后风挡碎了,机长兰开斯被气流吸出窗外,脚部卡在控制盘上,自动驾驶系统被关停。而且也跟《中国机长》的情况类似:驾驶室瞬间释压,驾驶舱门被冲开,导致整个机舱释压。与《中国机长》不一样的是,人家驾驶舱门压迫住了控制杆,飞机瞬间开始加速俯冲。

这时,三个乘务员冲进驾驶室抱住了机长的腿,机长就仰躺在机体外面,处于昏迷状态,飞机俯冲被正面而来的狂风牢牢地压在机头上,更惨的是,这位就这种姿势在外面呆了22分钟,直到副驾驶把飞机开回了机场。

事后排查原因,是因为该飞机于出事前27小时曾被更换风挡玻璃,并采用了错误型号的螺丝,被维修主管忽略了。这跟川航不一样,川航的A319比对方的BAC111大,而且川航在9800米高度,环境更加严峻,所幸的是,我们的飞行员都严格遵守飞行手册,最起码都系了安全带。

还有类似的,都是空客A320系列了。

2015年11月11日,俄罗斯航空一架空客A319-100飞机(与川航此架飞机同款)也出现了驾驶室风挡玻璃破裂。

2015年7月,律宾航空公司1架A320客机,也因驾驶舱内风挡玻璃龟裂,这是由于被冰雹击中。

2016年6月21日,越南航空一架空客A321-200飞机,风挡玻璃突然破裂。

2018年5月29日,首都航空一架空客A321飞机也出现了风挡玻璃出现破裂。

上述几起事件,除了菲律宾那次找到原因外,其余几次都是原因未知,川航那次也一样,所以事件之后民航局已经下发通知,对同批次飞机的风挡进行专项检查。

可见,就像电影中张涵予说的:“当你认为没有错的时候,错,就会找到你。”

意外发生了,所以就需要机组成员以及地面人员专业的应急手段了,一顿操作,成功地降低风险、正确处置危机,才是最关键的,不是吗?所以才有了这部电影。


 6 ) 喜欢川航的四川人为川航机长和所有机组人员打call

一直比较喜欢川航,亲切,坐过好几次都是晚点起飞却能准时到达,最喜欢川航的白煮土豆🥔。一直有句话说川航机长以前开战斗机的,最初以为是玩笑话,后来才知道是真的。

看过514川航事件的纪录片,刘机长的采访,还有第二机长和乘务长,很真实。特别是采访刘机长,说当时脑子里什么都没想,因为没时间想,只一心集中精力想着怎么把飞机开回去。还有副驾驶被吹出窗外,也直说没办法拉他回来,靠风的吸力被吸回来后也几乎没有什么配合。后来主要靠第二机长进舱来配合了,还帮机长摸背。据说副驾驶全身大面积冻伤,听力受损,能回来已经不错了。

纪录片里乘务长的采访也让我对空姐刮目相看,心理素质得多高。那样的状态下还能稳住声音发广播,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请相信我们。希望永远都不要说这句话。

再说回电影,还原度很高了,因为是电影,不做专业评价。特别是那句四川8633,成都在叫你,真实的录音存在的,真的想哭。最后的天气恶劣那一段是电影效果添加的,如果不知道真实事件可能会被那一段感动,但知道现实的,反而会被前面在电影里相对平淡的那一段打动。

感谢所有机组人员!

 短评

【C】如果说作为一部安全教育科普片,它很好。但作为电影,不行。首先空难情节没写好,比如飞机速度太快降落有危险, 气氛那叫一个紧张……结果因为运气好降落成功了!空姐倒在地上晕过去了,群众那叫一个揪心……结果她自己醒了起来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上一秒紧迫的要命,下一秒危机随时间自然而然解决,机组该有的智慧和勇敢,因为编剧的偷懒完全体现不到位(除了张涵予俯冲飞机那一招还不错),只好用一遍遍的喊口号来弥补。而且台词写的实在是太不生活化了,好多对话和镜头,我怀疑自己在看央视的公益广告。真实感不是靠说一堆高大上的航空名词就有的,真实事例伟大不伟大和电影好不好,也不是一回事儿。《中国机长》就像机场通道张贴的一幅大型宣传海报,看着宏大却全无共鸣。最后我想吐槽一下,张涵予您作为机长,这眉毛画的是真浓。

7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袁泉的眼睛里真的有一种柔韧、硬净、清定的光。

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怎么这么牛啊”,台词是牛。大多都是通过外界去表现机长的厉害,倒还不如正面也去好好刻画机长在危机时刻是如何力挽狂澜的。前面控制得还算可以,后面节奏就出了问题。一个劲儿地煽情,明显太过了。而结尾的处理更是让人有些无法理解。如此好的题材,结果拍成这样,真的就是白白浪费掉了。袁泉前面铺垫了那么多,暗指有感情戏,结果到最后却又什么都没有解释。请杨颖担任哭戏,这是来给片子制造笑点的吧。至于关晓彤那条线,请问又是什么操作?完全不明白这条线存在的意义所在。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随意出来搭讪撩妹,副驾驶欧豪也撩妹,乘务员坐在乘客腿上……槽点真的太多了,确定这不是在黑川航吗?川航3U8633备降成都事件是民航史上的奇迹,刘传健机长是大家的英雄。导演你就给我们交份这样的答卷,请问你对得起我们的英雄吗?

14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还行

机舱仿佛被女儿施了平安的魔法,云层如同被上帝切了重生的裂缝。只有他们知道,平安从来不是靠魔法,而是日复一日的训练。重生并不能只靠上帝,还要有所敬畏的专业。当你相信没有错的时候,风挡玻璃却突然开裂。当错找上门的时候,除了讴歌和煽情,是不是可以多一点思辨,多一点追问,少一点自我陶醉。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两星半,事件本身其实拍得还挺标准,在国内这类片里拔尖了。可是无论是对比《萨利机长》还是《迫降航班》,中国机长的人物塑造都趋于扁平了,为撑时长前后加了不少交代群像和结果的戏,显得又散又长。这就是硬件达标软件废,指望刘伟强拍成《萨利机长》是不可能的,他参照最多的应该是《国际机场1970》。不过这样的影片对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民航各岗位职能,还能对航空安全起到普及作用,这点比机上的安全须知管用。

2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有点注水,关晓彤那条线有什么用?时间不够真要注水不如加以前飞轰炸机的情节,两星给真实事件,本身就值得竖大拇指,一星给袁泉,真的很有气质

23分钟前
  • 咖喱
  • 还行

开拍前刘伟强第一时间去洛杉矶找了当初给《萨利机长》做特效的公司,就是为了避免被当成山寨版《萨利机长》。态度是端正的,但是力不从心,拍出来比《萨利机长》差太多了。《中国机长》就是一部灾难片,没有剧情,没有深度,除了特效什么都没有。《萨利机长》空难只占了电影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空难背后的故事,探讨制度和人性。《中国机长》唯一的“空难背后的故事”,就是航天爱好者对空难的反应,但是这段剧情太多余了,没有任何意义,去掉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当然,《中国机长》也不是一无是处,当初就很敬佩刘传健等机组人员,看了电影更敬佩他们了。但正是因为他们如此专业,更加显得这部电影配不上他们。原型人物这么牛逼,原型事件这么牛逼,你们就拍了一部中规中矩的特效大片,你们对得起他们吗?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关晓彤在里面干嘛。。。

32分钟前
  • 清水沟
  • 推荐

110分钟时长=35分钟登机发饭上厕所+45分钟飞机遇难机长带领机组成功返航+30分钟热烈庆祝劫后余生,而中间那45分钟有35分钟=15分钟乘客摇摇晃晃好恐慌+15分钟地面人员满脸担忧但是毫无用处地望着屏幕+5分钟以关晓彤为代表的航空爱好者不知道出来干什么,所以你算算看留着塑造机长这个人物的时间还有多少长……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萨利机长》真是部好电影啊!

36分钟前
  • 王大根
  • 较差

关晓彤和杨颖戏份真的多余...

38分钟前
  • 馬日立
  • 还行

商业包装的主旋律。袁泉、张涵予、张天爱都好。刘伟强的水准尚在,开场的职业奇观铺陈到位,登机到空难前的一段,平行剪辑小市民生活,紧凑生动。可这拍的什么剧情啊?飞机遇险,境外势力率先发难,心理失衡的边缘人图谋不轨。有人问得好啊:“难道我们没有知情权吗?”大难当前,你知情来干嘛?大难不死,你还知情来有啥用?英雄出手,大家都跟健忘症一样点赞、谢恩就好了嘛!追究责任、防患未然……这些事情我们根本不配知道。

43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别说紧张感了,就连电影感都没有,大部分时间拍得就和室内小品一样,人物形象模糊、故事单薄、群戏松散、煽情刻意甚至连基本的叙事节奏都没有,大量无聊又尴尬的台词更是让整个观影过程让人感到煎熬。刘伟强一个摄影出身的导演居然连基本的视听语言都这么生疏了,本片别说和《萨利机长》比了,连《紧急迫降》都不如!

4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张涵予和袁泉演技不错,情节就很一般,还不如去看事件原型纪录片。

49分钟前
  • 不知道叫什么
  • 较差

一直感觉这部电影缺乏高潮,前后都太冗长,全片都在强调民航的专业素养,真正到了过雷雨的猛戏,居然不拍机长的神操作 ,反而开始用爱发电了??回来一查真实事件,原来就这部分是虚构的……好的,露怯了……打扰了。

54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张天爱尬,关晓彤尬,关晓彤还推了别人一把,笑死了,台词最后很尬

59分钟前
  • Alex.V
  • 还行

一个天然适合做类型片标准模板的素材,本是一次极好全民科普航空常识,且可以做的非常有技术含量的电影……结果是,水分鸡汤含量高达60%以上的灾难片,扎堆明星,释放下情绪,潦草圈钱片。导演毫无追求犬儒至此,那也就一星为敬吧。

1小时前
  • Peter Cat
  • 很差

咱也不知道关晓彤是干啥来的 咱也不敢问啊

1小时前
  • caecs
  • 推荐

关晓彤的戏份可以没有,完全没必要啊

1小时前
  • 潇潇🐰
  • 推荐

本来挺好的 但为什么一定要加关晓彤那一段傻屌剧情

1小时前
  • 1212
  • 推荐

真实事件本身从起飞到备降仅仅42分钟,而电影化的展开明显提现了编剧的黔驴技穷,用非常中国式的煽情和新闻联播脸谱化的配角群像去努力拼凑时间。其实用纪实性手段去还原事件本身就能足够震撼(开篇一些很专业的行业术语其实就很恰当),但非要加入雷暴这种完全不符科学常理的奇观设计,完全是在画蛇添足,更别说关晓彤这种每一秒钟都能剪掉的支线。原本事件的真实感被削弱殆尽,成了一个编剧主导的类型片,可惜了真实题材。

1小时前
  • 渡口无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