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笔记

HD

主演:朱迪·丹奇,凯特·布兰切特,汤姆·乔治森,迈克尔·马罗尼,比尔·奈伊,朱诺·坦普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丑闻笔记 剧照 NO.1丑闻笔记 剧照 NO.2丑闻笔记 剧照 NO.3丑闻笔记 剧照 NO.4丑闻笔记 剧照 NO.5丑闻笔记 剧照 NO.6丑闻笔记 剧照 NO.13丑闻笔记 剧照 NO.14丑闻笔记 剧照 NO.15丑闻笔记 剧照 NO.16丑闻笔记 剧照 NO.17丑闻笔记 剧照 NO.18丑闻笔记 剧照 NO.19丑闻笔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丑闻笔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希芭·哈特(凯特·布兰切特 饰)是学校里新来的美术老师,她年轻美丽,气质高雅。老教师芭芭拉(朱迪·丹奇 饰)悄悄地关注起希芭,并渐渐和希芭结成好友。希芭把芭芭拉当成密友,向她倾诉年迈丈夫的无趣,女儿的叛逆和儿子的低能。两个女人结为看起来温馨又和谐的忘年之交。  无意中芭芭拉发现希芭与学生的不论之恋,她逼迫希芭承认了奸情,并答应保守秘密。可是两个人的友谊却由此变质。保密人芭芭拉对希芭的占有欲越来越强,希芭在秘密被泄露的威胁下一次次屈服。然而秘密总有被泄露的一天,保密人事无巨细的日记转瞬成了记满丑闻的笔记。东北奇缘特勤精英之生死救援恶魔债主新加坡味道 第二季少女邂逅大奥府衙惊魂红线2017优越致命诱惑第一季加油二师兄完全陌生人杨子荣远山的呼唤1980邻家美男团九龙冰室(2001)雪莉·瓦伦丁前科者伴你到黎明瘫痪人生缩水情人梦(普通话)结束,开始之前的女孩第一季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菲律宾恐怖故事16诚实国度的爱丽丝七宝奇谋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粤语版)龙虎会风云夏夜十点半天生一对第二季灵能教师安恩英海底三万里麻雀李易峰版十三邀·夏日特别版摔角小将读心人 第三季驱魔古法速度与激情3:东京漂移就爱断舍离梦之园遥远的天际顺风鱼血战到底2006情圣路过零点 第二季解放雷肖恩

 长篇影评

 1 ) 《丑闻笔记》:完美演绎深处的恶

  这是一部深入展现人性幽微的电影,同时又波澜起伏,节奏紧密,一气呵成。朱迪.丹奇的演技可谓影片核心,她阴冷的眼神是影片之魂,没有她,对人性幽微的展现就不会这么深入。

  电影一开始就牢牢抓紧了我的心,年长的芭芭拉(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和风华正茂的希芭(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相差太多,这并不在年龄上,而在于俩人的性情和精神状态。芭芭拉无论是端坐着,还是在校园里行走,都悄悄地观察着希芭这位新老师,眼神时而好奇,时而鄙夷,但都显得冷酷,还有一种阴寒的东西在里面,令我想起了深山寒潭,荒僻、隐蔽而深不见底,很可怕。相比较希芭就像一只小白兔,后来证明她确实是一只小白兔,任人宰割。

   希芭爱上了小她几十年的15岁少年,是她的学生,两人迅速发展成了地下情,被芭芭拉发现之后,两人因为有了这一共同秘密而迅速发展为密友。这段密友关系也是不纯洁的,希芭很大程度上把芭芭拉当成了依靠,安慰她在婚姻中日益忍耐和压抑的心,以及由婚外情、师生恋产生的惶恐,而芭芭拉则正需被人依靠,同时凭借希芭的把柄无止尽地向她索取抚慰,随时随地。两人因“利”而聚,自然利尽而散。一旦希芭无法满足芭芭拉的索取,芭芭拉就会向所有势利的商人那样,毁灭希芭。

  导演在芭芭拉这个角色的塑造上无疑是狠毒的。一颗常年被孤寂摧残下的心,人性已经扭曲,温暖和爱都已熄灭,剩下的只有冷酷狠毒。她对学生没有关爱和希冀,对同事满脸鄙夷,对囊中之物的希芭又任意处置。她不关心任何人,却无比自怜,她瞧不起所有人,却十分自大。

  她在每一次痛苦时,内心都有一个声音在一遍遍诉说:希芭长得漂亮又跻身上流社会,有丈夫有子女,而我,什么都没有,我孤苦伶仃活了几十年,谁能明白我的痛苦?希芭能明白吗?能吗?不能!所以无论希芭如何善待她,她们之间的“友谊”怎样发展,芭芭拉永远都不会感恩,她觉得那是她应得的,她得到得还不够。

   面对怀孕同事喜悦的脸,她的反应是漠然的,更明显的,电影常有芭芭拉的内心旁白,这个旁白的作用,一是为了补全角色的心理活动,使情节和感情更加饱满自然,二,也是为芭芭拉这一角色量身定制的,芭芭拉需要这些旁白为她发声,为她展示内心的骄傲,影片也需要。片头就有“经常有人向我倾诉他们的秘密,但我要把秘密托付给谁,你,只有你。”配以芭芭拉坐在座椅上抱拳,神情冰冷地望向远方的画面,她内心抑制不住流露出来的自大让人感觉不适。又如,芭芭拉第一次受邀去希芭家作客,盛装打扮的她用她惯常的冷酷犀利的眼神环顾客厅四周,内心旁白道:“我以为会是谦恭有礼的年轻律师,还有两个有教养的小孩,结果不是,她嫁的是一个糟老头,年纪快跟我差不多。还有她那个女儿,没教养的野丫头。再加上一个,痴呆又讨人厌的小丑。”

  而矛盾的是,她如此自大,内心却深深渴望着那些被她看不起的平淡的小幸福,尽管她不愿承认,甚至试图掩盖它。她第一次受邀去希芭家作客,盛装打扮,虽有意掩藏,还是被希芭的女儿看出来了,对此她的回答是:“我一会儿还要去市区和朋友见面。”她极力拉拢希芭,包括以前的珍妮弗,想得到一个长期的伴侣,为的也不过就是这一平常的小幸福。可笑的是,她在前面这样贬低别人家的热闹相伴,最后在知晓了真相的希芭面前,倒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低着头,小声细语地说:“我想当的不是朋友。”——是相伴一生的伴侣,能拥有平常人家的恬淡幸福。这个时候,她收敛起了所有锋芒,那些鄙夷,那些黑暗中的算计和用尽了的手段,都到哪里去了?她的神情是那么无辜,也是那么无耻。

  导演在这一处的塑造非常独到,而朱迪.丹奇也将她演得非常出色。这样一个在真相面前装无辜,有如此镇定的老妇人,终究是不会悔改的,果然,结尾她又盯上了一只新猎物。

   这样的人非常可怕,现实生活中也有,长期忍耐和压抑真的会扭曲一个人的心智,使其性情暴躁,冷酷狭隘。一贯的隐忍使他们拥有伪善与睿智的表象,但内心却时刻盘算着,冷不丁的触点能让他们爆发出巨大能量,比如影片中芭芭拉的猫去世了那一段,芭芭拉爆发出的可怖嘴脸,阴冷满是怨毒的眼神。如果我们能注意这些细节,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于,他们心情不好,那我们也许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他们伤害了。

 2 ) 一边背叛,一边从犯。

每人都有两面儿。
表现出来的和潜在着的。
不能简单的说哪个就好,只是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就是俗话所说的,人被逼急了什么都做的出来,狗急了还跳墙呢不是。
但人要不冲动并且思想清醒的时候,谁也没有想过把安于现状推向火坑不是吗。

babara就是这么一个人。其实每个人都是。
喜欢sheba。帮助她不想她受到伤害。
喜欢sheba。嫉妒她永远不懂得寂寞。

从犯着。
知道sheba和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儿通奸,并没有急忙去揭发,而是温柔的包庇她,帮她出主意,劝告她,安慰她,恨不得抱着她跳出火坑。
自然sheba感激连连。视她作恩人。什么事都跟她说,却惟独没有听她的劝,和那个男孩儿决断。


终于败露。



barbara相依为命的小猫死了。很难过于是她去找sheba。
她其实要的并不多,只是想让sheba陪在身边,就这么陪着。
但你知道往往很容易的事情却很难处理好。往往都是这样。
sheba要去参加很溺爱的有点智障的儿子ben的play。全家人都在等sheba。barbara却咄咄逼人的瞪着sheba,提醒她“我这儿可刚有人死掉”。sheba也不甘示弱的提醒barbara“这是我亲生儿子的演出我必须去”。

于是,背叛的一出戏正在悄悄的酝酿……
话说人不能逼,尤其是不能顺着风的逼,要不真是后果惨不忍睹。

于是,背叛着。
暗恋sheba的教员刚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来找barbara。想找barbara撮合他与sheba。
本来就愤怒,加上嫉妒,barbara终于没忍住。
暗示这个教员,sheba与一个十年级男生有不正当关系。
欲言又止。但往往大灾难就是从这么可有可无的一句话开始的。


也许是因为sheba没有在barbara需要人陪的时候留下陪她。
也许是因为barbara的寂寞永远不能被sheba理解。
也许是这个可怜的老女人忽然发现自己一辈子可能都不会了解到一些事了。
总之,我们在这个结局上,不能怪任何人。
我们可以理解任何人。


任何人都是在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一边背叛,一边从犯。”
Barbara,庇护sheba的同时,却又想过摧毁她。
sheba,背着老公和自己的学生做爱,却又在最后关头需要老公的关怀。

而sheba的老公,顶着门外众头镁光灯的狙击,对马上就要离家的sheba说了一句“我没说我多了不起,可是我一直在这儿”差点害我声泪俱下。
我想他一定可以原谅sheba,把日子重新来过。
有的时候背叛是一种莽撞,就像barbara对sheba,sheba对老公的那样。
一时之为。
而有的时候从犯也是一种身不由己。一种打心眼儿里的热爱。像barbara对sheba,明知她做错,却还要替她一起扛。
“我以为我们不只是朋友。”barbara如是说。

以及到剧末,又出现在barbara身边的一个年轻女孩儿。
barbara热爱的,也许是别人身上折射的自己。

 3 ) 希巴式婚姻

朱迪.丹奇演得出奇的好,而面对如此老戏骨,凯特.布兰切特也能做到毫不逊色表现出自己的角色,好像看《血色将至》一样,欣赏两个好演员精彩对戏,非常之过瘾。
内容暂时抛开不说,单就希巴的生活,让我印象很深。
希巴嫁给一个大自己二十多岁的男人,她的儿子是弱智,女儿没有教养,丈夫温和而平庸,她做家庭主妇做得疲惫不堪,亲戚瞧不起,认为她是个花瓶。
其实不光是巴巴拉,在观众眼中,那家庭与亲戚,也是个和她细腻优雅毫不相干的地方。
家人并不了解希巴,她有自己的角落,独自一个人,或者接待她的好友,希巴实际上很寂寞,就像她对巴巴拉说的:婚姻很幸福,但是——也就是那样了。
幸福,而且,寂寞。不相配的婚姻一般都会平稳,各取所需,但是也容易产生失落。
丈夫是个正常生活的平庸丈夫,妻子是个有点敏感小资的“伍尔芙”,其实很多“伍尔芙”都渴望找到一个这样的丈夫,因为她们不能面对现实,所以需要金钱和完全真实给与的安全感。但是安全感同时也意味着乏味与平淡。“伍尔芙”又是不甘于平淡的。
“伍尔芙”们的悲哀在于,生活上她们依赖性如此之强,自理能力如此之弱,所以精神上她们“高”于众生,现实中她们又“低”于众生。她们的细腻与优雅在亲友面前不值一文,也就没人珍惜,没有地位。就像希巴,生活优越,单纯,很可爱很美好,然而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不是好老师,不是好主妇,她是个被排斥在社会圈子之外的人,一个花瓶。
她们自视甚高,所以认为很多问题,即使说出来,别人也无法理解。同时,她们的生活太早就按部就班了,希巴年轻时候也有过个性时代,但是很短暂,她很早结婚很早要孩子很早经历家庭生活,所以,她也很早就厌倦。
文艺女青年的最大悲哀是,永远认不清现实,也无法勇敢面对现实。这样的希巴在强势的对手面前,就总是显得过于被动也过于软弱。开始她面对小男生追求的时候,就单纯相信这是个很美好的故事,结果发现自己被一个十五岁的小男生给耍了。
一直到玩火自焚,希巴终于被迫面对丈夫的愤怒时,她也能说实话了,她的寂寞,她的孤独,她的不满,她的压力。
如果她能开始就与丈夫公开谈一谈婚姻上的危机,是不是这些能够避免?就像事发后,希巴离开丈夫,躲避到巴巴拉家,丈夫在她临走前,愤怒已经转变成悲哀,说出那些责备和自我责备,然而充满情感的话,是很令人感动的。
为什么不能和丈夫先去谈自己的寂寞和厌倦呢?是不是每一段婚姻,都面临着,越相处,话就越少的寂寞?希巴不知道怎么和丈夫去解决这种问题,而她的丈夫似乎也没有发现妻子的这些问题。人与人,是不能互相沟通的,哪怕亲密到一张床上,每个人仍然是孤独的。这就是希巴的孤独。她的婚姻可以引申出一种类型,一种互补婚姻的不相配隐患,变成某种婚姻模式,“希巴式婚姻”引发的“希巴式孤独”。
希巴属于倒霉透顶的一个,她被勾引和十五岁的学生发生关系,最后又逃避到了同性恋老师身边。她的一生都被自己的愚蠢毁掉了。讽刺,但是也值得同情,被单纯蒙住了眼睛,自以为聪明的玩禁忌,结果赔得惨兮兮。从希巴的角度来说,这种结果让她感到愤怒和委屈,明明一切似乎是美好和浪漫的,可是不知怎么一来,一切都不对劲了,她的感情变成了可笑与可鄙的,为人所不齿的。她成了被人羞辱和嘲笑的对象。
没错,活该,中年孩子妈,世事百态都该认得清,该做不该做的也应该明了,何况,她自认为自己在玩一玩,耍小聪明,结果是最后被人家耍了。对方毫不负责任利用自己年轻加学生身份的弱势去勾引老师,这样的不伦之恋中,最后是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小白老师承受一切惩罚,代价太大了。
当然,这不是电影想表达的最终目的,这只是电影主题“两个孤独女人”的副产物。

 4 ) 说点题外的题外

关于角色

   我是在读完小说后不久看的电影,虽然之前已经知道电影版的主演是谁了,但是在看文字的时候却一点也联想不上凯特和朱迪。而在看完电影后,我也觉得他们并不是我想象中的希芭和芭芭拉。凯特很美,但缺少了希芭那种爱幻想不切实际的特质和略带神经质单纯气息。凯特在电影里给我的感觉是理智克制的,没有书里傻乎乎的劲儿,更谈不上天真浪漫——我想这是希芭这个人物很重要的性格要素。不过我觉得这不能怪凯特没有演好,相反我觉得她尽了最大努力来诠释这一连她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的角色。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就道德来说它是我拍过得最困难的影片之一,这个故事让我震惊,在道德方面我是个非常保守的人,我必须思考希芭为什么这么做。”但我认为她不能算十分清楚。 我认为是由于凯特自身的阅历和性格使她不能充分认同角色,虽然她凭此片获提名,但我认为她没有演出真正的希芭,当然是就小说而言。
    另一位重要角色芭芭拉由朱迪饰演。不得不说导演是花了心思来塑造这一角色的,而朱迪的实力也不容质疑。但是就与原著相比,芭芭拉多了几分凶恶,少了几分自怜自艾。芭芭拉说到底还是一个孤独清高的老处女,而电影里的芭芭拉成了使人寒颤心理变态的怪老太。这点变动应该算是导演的改编,可以从结尾看出来。但是不得不说我还是觉得小说里的芭芭拉这个人物更有回味。

对待弱者,强者该有怎样的姿态

   这个感慨是在看小说的时候一直想到的问题。是应该假装和弱者一样的境地,貌似平等的为他们打抱不平?还是实实在在站在强者应该站到的位置,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显然,强者们永远都不会理解那些弱者身处的境地,他们只能想象着弱者的悲痛。比如那些出席慈善晚宴衣着华丽的名人在台下为了失学孩子而流泪,比如希芭说自己懂寂寞,试着抱怨自己看似光鲜实则不幸的另一面,比如明星最爱说的就是其实明星不好当。比如希芭向芭芭拉诉说着有孩子烦恼。弱者们也许最反感的就是这种貌似平易近人实则高高在上的姿态。

关于寂寞

   没有人比芭芭拉更理解寂寞的含义。小说里有一长段她关于孤独的描述十分精彩。
  “像希芭这种人认为自己懂得寂寞的滋味,她们所了解的寂寞就是回想起一九七五年与某位男友分手后,忍受的那一整个月的煎熬,直到再交上另一位新的男友。……但是对于长夜漫漫、点点滴滴、永无止境的无边孤寂,他们一无所知。他们不会懂得计划整個周末只能围绕去自助洗衣店洗衣这件事的感觉;……或是让图书馆的管理員的对着妳笑着說:“噢老天,你读书读得真快!”只因为你借了七本书回家,把它们从头读到尾,一周后就拿去还书了。……无论我坐在公园长椅上、地铁火车上,或教室椅子上,都会感觉腹中累积了一股像石头一样庞大的爱意,从未使用过而且漫无目的,直到我深信自己就要哭倒在地上,双手拍打着自己。”
   反感时下某些年轻人无病呻吟,不是一天到晚说没有人了解你就是自言自语式的玩颓废。我承认我跟不上时代了,也很刻薄。但是实在是受不了那些虚无缥缈的词语乱飞,那些使用它们的人有几个能真正解。

关于电影结尾的改动

   也许是对由文字改编的电影有偏见,我总是觉得原著的结尾更有力量,小说的最后希芭替代那只叫波波的老猫成了芭芭拉的宠物。而电影的结尾是希芭回归家庭,芭芭拉寻找下一个猎物。小说给人你思考和回味更多,电影的结尾悬疑感更强。小说看完,可以说是两个女人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的另类升华,而电影的结局则给人一个心理变态的老女人的连环作案寻找下一个目标的感觉(原谅我措辞不当)。。。甚至有种好莱坞式惊悚片的意味。好吧,也许这就是导演想要的,只不过不是我所期待看到的。


杂七杂八说了几点,也没什么条理,都是看片和看书过程一点小小的感悟,算不上影评和书评。权当自己抒发下感慨吧。

 5 ) 人物的零零碎碎

朱迪·丹奇
  起初以为那会是平稳如深潭的老妪。教了几十年历史的独身老女,知道自己的威严和智慧,所以交给校长的报告只是一张纸——内容却明确、严谨、无可挑剔;所以用一个眼神平息下课铃声中蠢蠢欲动的学生们——然则随即示意他们离开;所以在办公室里用教科书般不容置疑的句子和语调纠正同事们的八卦——即使这令办公室陷入寂静。
  所以她“听许多人倾诉秘密给我”;所以她只写心事于法典般的黑色硬皮日记;所以,她仿佛自己是后世的史学家,尖刻、挑剔、冷酷地记录和评论。她周围的人,她见到的事:如此愚蠢,如此荒诞。
  我以为她是这样如深潭的老妪:眼神内敛,表情静默,心思缜密,行事严谨。矮小的身材,千沟万壑的脸。她冷冷地注视,冷冷地写。“他们不喜欢我,可是尊敬我。”,她独自一人,孤单而独立,她不需要任何人。
  我以为是这样,即使凯特·布兰切特出现。是的,是凯特自己找上门来的。朱迪受到邀请,精心打扮而不露声色。我以为她运筹帷幄,得心应手,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恰当距离。两人,会成为那种,传说中的“上等友情”。
  我以为朱迪是这样一个活在“正常”和“规则”世界里的人。当她发现凯特的不伦之恋,会痛苦,会陷入道德和友情的煎熬,会滑向疯狂……没错,她痛苦了、煎熬了、疯狂了。可……全不是那么回事。
  她找到了gain everything by doing nothing的机会。保持沉默,就可以控制这金发美人。她可以,她能够,让笔记上出现更多贴满金星的日子。
  她需要这些金星。
  毫无任何预定的周末。漫长的午后。漫长的夜。浸在浴缸里定定地望着天花板。肌肤在尚未被抚摸过的时光中松弛和垮掉了。身边只有猫。
  然后猫死了。那金发的大猫又不肯迁就她执拗疯狂的占有欲——你是我的,我们是同类的,你的家人,你没有他们会更幸福——凯特需要陪在家人身边,她那患唐氏症的儿子,青春疼痛的女儿。猫,只是猫而已。
  这段戏绷直住了观众的神经。两个演技女王高手过招,煞是好看。朱迪,豆瓣有网友将之比作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脸庞的下半部抖得像嘴里含了滚烫的蜡油。”(《金锁记》)。她要凯特stay with me!,不惜以毁掉她相威胁。然则凯特毕竟是黑羊,没有那么轻易屈服。抱着朱迪说了一连串好听的话,还是跳上已经发动的车子扬长而去。
  于是朱迪“坏掉了”。
  凯特如此美丽,在家里跳舞的身体如此美丽,手腕如此美丽……可这些美丽如果不属于自己,就毁掉它。
  更妙的是,当凯特陷入困境,她就会留在朱迪身边。金毛的大猫,无法出门,只有窝在朱迪的家里,等她带回食物;或者在午后的光线中打盹,露出修长美丽的足踝。
  那是朱迪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即使后来事情败露,她也可以继续寻找新的猫。上一只如此,这一只如此,下一只可以依然如此。她可以继续毁灭美丽孤独女人的人生,或者毁灭未遂。如曹七巧,如梁太太。
  她擅长这个。

凯特·布兰切特
  金发、修长、姿态优雅,美得令人屏息。她出现在灰色的校园中,如同一块漂白,格格不入。她“故意穿上旧的长大衣,意在表明‘我同你们一样’。”也许正因了内心根深蒂固的“不同”:我嫁给年长二十岁的男人,我的儿子有唐氏症,我的家族令人绝望,我承受如此与众不同的痛苦……我,和你们,不一样。
  她有良好的教养,无所顾忌的性格,年轻时就是一只黑羊,现在依然是。她与所有人交谈,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不起眼、怀抱问题的人。她像选美获胜的亲善大使,挂着迷人的微笑,点头、和艾滋病儿童握手——但永远居高临下:你们怎么会懂我的寂寞?
  这一点,凯特与朱迪,惺惺相惜。
  正因如此,凯特无法拒绝少年,当他对她表示崇拜,以及表现出弱小无助。
  也许,也正因如此,当凯特发现:即使朋,即使不伦,站在“正常”境界线这一侧的反倒是自己——的时候,她混乱了。她以为自己罪孽深重,而事实是朱迪更为“变态”。和朱迪写满扭曲的笔记相比,她的丑闻,最多只成为媒体的谈资……发现这一切之后,她震惊之余,是否感到安慰?
  她不能同这个变态老蕾丝继续同处一室。她无处可去。她也许并没有那么罪孽深重。她可以回家。和朱迪那种病入膏肓的变态比起来,她只不过是迷失。应该,可以,被原谅。
  所以她回去了。像做错事的小孩子回家。
 
比尔·奈
  第一次露脸,观众借了朱迪的目光来打量他:凯特的丈夫应该是什么样子?冷静的白种精英,刮得干净的下巴拍着气味清新的剃须水,再加上一副金属框眼镜——Hard Candy里面的大灰狼再老个十岁,再内敛一点,该是那个样子。
  随即我们和朱迪一起以为走错了门。加勒比的章鱼船长,真爱至上的老摇青,脸上的松弛掩盖不了那份永恒的玩世不恭。够成熟,够帅,够配凯特,可就是哪儿不对劲儿,不搭调。他在十几年前推倒了小他二十岁的学生凯特
——这也正是凯特家庭问题的一部分,也许。
  最后他打开门迎接归来的妻子,这老帅大叔的表情十分有趣:眼里明明充满柔软、不舍、委屈……的混合物,满的要溢出来,嘴角却紧绷之中隐隐透出一个“-_,-”来,几乎是无限停留在笑场前一秒。整个地就是……一个囧字。
 
少年路人甲
  比尔也在剧中说,“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有,都有过,对年轻人满怀欲望的时候。但是,要控制!”
  少年如此美好。尚未发育完全的肌肉,苍白的皮肤。想起The Good Shepherd里面马特·戴蒙的“儿子”,那个光滑的裸背和腰(鼻血ing)。这个少年亦如是。15岁,伦敦老百姓的口音。在球场脱下衬衫,露出白皙的上半身,奔跑,汗水在空气中蒸发出青翠的味道。
  那些美好的少年们,眼神生涩,会不顾一切地爱上谁。所以大叔虽酷,御姐虽艳,大家还是排着队控罗莉,控正太。
  以为他真的爱上凯特,因为她那么摄人心魄。可很快就发觉不是的。他就像我们身边常有的那类人:清楚自己的魅力,眼神大胆而直接,又晓得拿捏分寸。挽起裤腿跳进水中畅快淋漓,却决不会沾湿身体。戏水,不涉深潭,全身而退。
  这样的人,从小就是这个样子的,从少年开始,他们就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天分,或者说,一种成份。
  我们可以经常在人群中看到这些人。成年的,或者少年的。

 6 ) [电影]《丑闻笔记》:最黑的黑皮书!



    暴发于弗吉尼亚的校园枪击案刚刚被证实为一个23岁的韩国人所为,相信这让很多中国人都松了一口气,但和当日的“9·11”一样,竟然也有不少人幸灾乐祸,这很令我吃惊。如果凶手真是中国人(事件爆发后一度有传闻说凶手来自上海同济大学),那么随后将引发的负面连锁反应,想必连奥组委都会胆战心惊,但杀戮者不是中国人,我们就有权利旁观取笑?美国的霸权(包括其文化、经济的优越感)令其成为众矢之的,早已成为积重难返的事实,然而部分中国人总是在这种特殊时刻表现出落井下石的功利态度,也同样令人感到无比遗憾。
    在这样一种复杂心境下看《丑闻笔记》这部电影,感觉实在是怪怪的,如同你将赤身平躺在地,胸口压着巨大黑石,而高高举起的铁锤,却迟迟不肯落下。

   《丑闻笔记》所描绘的人性阴暗面成份相当复杂,它既让人感到孤独者内在的巨大激情,同时又告诫你,那很可能是极端危险和有害的,这一点主要由朱迪·丹奇扮演的女同性恋者诠释。朱迪·丹奇出神入化的演技令其塑造的角色看上去如同一个恶魔,虽然看上去她只不过是做了符合她内心逻辑的事情,貌似可以获得同情,但当我们坚持看到影片的结尾(影片巨大的阴暗确实曾令某人企图中途退场),这种同情便会荡然无存。
    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则富有更具魅力的不同层次,完全不亚于朱迪·丹奇。
    英国演员的扎实功力,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抛开影片令人不快和耸人听闻的主题不谈,《丑闻笔记》在人物关系处理上那种不断变动、永无宁日的做法也同样令人不安和赞叹不已。剧本来自英国记者卓依·海勒的同名小说(该小说2003年小说曾入围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的决选名单),有力的台词如同砖块掷地有声,尤其朱迪·丹奇狡黠刻薄的内心独白部分。
    从故事结构分析,影片属于典型的“1+1=3”格局,既完全可独立成篇的凯特·布兰切特不伦之恋部分和朱迪·丹奇同性恋阴谋家部分叠加,形成了另一个节奏更紧凑、戏剧张力更丰富的“第三故事”,这种叙事技巧,同样值得借鉴和学习。

 
    ——电影,是人类最黑的黑皮书?以今日论,貌似确实如此。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me

 短评

Sheba你終究骨子裏還是那個叛逆的朋克少女。

9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没恋爱,没结婚的老处女真可怕……7.9/10.

10分钟前
  • 浴神
  • 推荐

两位女戏精演技炸裂。

14分钟前
  • Hachiko
  • 力荐

凯特布兰切特有风情,朱蒂丹奇有演技结尾有点俗套

16分钟前
  • 胡子大王
  • 推荐

控制欲的爆发,Cate Blanchett和Judi Dench表演妙绝。

1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资本主义实在太水深火热了,我们要去解救他们!

20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力荐

内心的黑暗更可怕,想想真实存在这样一个人真够惊悚的,有可能真实世界这样的人还挺多的。

24分钟前
  • 鬼 鬼 ™
  • 推荐

大半夜的看这个真是有点反胃,和《钢琴教师》一样又抹黑了老处女群体……不过看着两大女演员飙戏还是蛮紧张刺激的。朱迪丹奇要是皮肤再光滑一点我一定支持她掰弯凯特!

25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朱迪丹奇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女同性恋,一直用这种称为好友,掌握对方弱点以威胁的方式与年轻女性交往。其实是个渴望触摸,渴望感情的可怜人。她就是一个长大了的巨婴,会耍手段,会很自私的索取,不顾后果,不替对方考虑,不达目的不罢休。

30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B】和菲洛梅娜一样都是剧作格局不大,从一个很巧妙的故事切入点去讲述,配乐上也有共通,当然风格是完全不同。丹奇奶奶这个角色和菲洛梅娜里的反差太大了吧我去,CB最后的发飙戏看得到日后蓝茉莉里的影子。

35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太压抑了。。。两个演员大赞!!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暴强的对手戏

39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推荐

居然很喜欢这种剧情设置 其实经常有点恍惚那时候Cate就像金发的李小冉。。妈呀。。一定是错觉。。

44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可怕的老处女,以及朱迪-丹奇可怕的演技。

47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应该不错,我喜欢这样子的故事~~~

49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推荐

因为之前看过原著所以知道两人之间根本不是同性之爱,甚至连爱都不沾边,只是一个没有自己人生的可怜虫对另一个看似美好的人的生活的,窥视,侵占,掠夺,毁灭,虽然看起来荒诞,但女生的社交圈里,处处都有这种人

53分钟前
  • 我累特
  • 推荐

6/10。趁落井下石践踏恋人人格控制所爱《坏子小》似的欲望黑镜,讽刺的是精神恋爱还要用出卖肉体的方式达到终极占有。受社会意识形态打压的性取向一旦曝光成为被勒索的现实问题也是整片重点,但英国电影常见的老毛病旁白过多,而不是表演和画面上的细节剥开角色内心,况且视角单一会局限其它人物塑造。

5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少年不够美嘛。。

57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丹奇奶奶演得太好啊不寒而栗!!!占有欲果然是人类最可怕的情绪——没错,扑倒布兰切特女王的小鬼,我要杀了你!!!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片中性格或许是被夸张表现的,但总也读得出自己。2个人身上都有些东西,是我们身上也互通的。一种压抑自己,却极度渴望。我恶意丑化那些还没得到或许再也得不到的人,其实是因为太吸引我了无时无刻,我知道那是美的。大胆自由生活,不想是否承受得住。应该不聪明。孤独寂寞的人在任何场所用误会取暖。

1小时前
  • Ma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