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塔

已完结

主演:秦俊杰,邓家佳,刘欢,李梦,孙浩,陈燃,洪剑涛,薛佳凝,黄梦莹,王添羽,郝平,肖显鹏,桑茗胜,杜双宇,钟凯,刘羽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剧照

通天塔 剧照 NO.1通天塔 剧照 NO.2通天塔 剧照 NO.3通天塔 剧照 NO.4通天塔 剧照 NO.5通天塔 剧照 NO.6通天塔 剧照 NO.13通天塔 剧照 NO.14通天塔 剧照 NO.15通天塔 剧照 NO.16通天塔 剧照 NO.17通天塔 剧照 NO.18通天塔 剧照 NO.19通天塔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致 傻×们--世界不会因为你是傻×就变得那么简单易懂

我买过一本镶金边的《圣经》(呃...按中国人的敬神说,不能说买,应该叫:请过一本),虽不能像连岳一样抄完,但也曾经想过坚持把它看完,最后变成我无数的半途而废之一,但我坚持将它随身携带,如今它安静的呆在我床头的小书架上---我一直带着它是因为我相信《圣经》可以避邪驱鬼。

我的半途废在《旧约》上,但已经看到了令人振奋的章节,像Babel,我记得这一小段文字特别热情,振奋,全是用Let us,开头,让我们做砖瓦,我们烧窑,Let us 建造一座巴别塔。这一小段,像咒语一样有种神奇的励志力量。但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这帮祖先们,不但没建成巴别塔,还害得我们现在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学英文考雅思。

仔细想想,还真有意思,人类用不同的语言,聚集在一起,出产形形色色乱七八糟的文明,相互理解变得几无可能。这是思维的局限,充其量,一个优秀的开放的包容的头脑也只是有一个开放的愿意尝试去理解和接受差异的心胸而已。真的能理解吗?能接受吗?绝无可能!

就算绝无可能,文明冲突有时仍不妨碍世界的美好,不同文明的人仍可以通婚,生下五颜六色的孩子,终其一生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就个体而言,并不算什么伟大的事业,不过是爱情起的化学反应。

就整体而言,就悲惨的多。文明冲突几乎变成当今世界的唯一仍在制造流血战争的孽因。
《巴别塔》就是讲述文明冲突的一部优秀电影,社会如何影响了个人生活,个体在集体阴影下多么渺小无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是多么的困难。导演用精美的结构,简洁的画面构建出一个无奈的没有巴别塔的世界。

它的结构非常巧妙,可说是一把猎枪引发的血案,以这把枪为线索,讲了皮特和布兰切特夫妇的故事讲夫妇之间的理解,也讲了文明冲突的恐怖以及美国政府摩洛哥政府的愚蠢;日本父女之间的故事是讲聋哑人和正常人之间的理解;

在国际反恐背景下,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下一个小村庄,生活着一群虔诚的穆斯林,这里只有大片的沙漠和荒山,但他们日出而放羊,日落而睡觉,过着平静简朴内心充实的生活。一辆载满各国游客的旅游巴,从大山脚下驶过,车上坐着一对儿忧伤的美国中产夫妇,二人虽并排而坐,彼此之间却像隔了厚厚的一堵墙。他们曾有过快乐的生活,有一对可爱的小儿女,是在睡梦中夭折的第三个儿子,令他们产生了罅隙,无法释怀。于是外游散心。寻找勇气和新生。

此刻日本东京,菊地凛子饰演的一个性格倔犟的聋哑女孩儿,正经历着同样不被理解的痛苦,她生于优渥之家,住在东京城市中心的顶级公寓顶层,十六七岁情窦初开的年纪,就算生的靓丽不俗,却因为是聋哑人,没有男朋友,甚至她的聋哑朋友都有男朋友了,她还没有。后来她不惜撒谎引诱男警察来证明自己的魅力。

墨西哥逃到美国十六年的佣工,已经习惯美国,爱上美国,却因为一场同样因为刻板印象而生的误解,小事化大,大事化到无法解决,被驱逐出境,她的美国梦就此结束了,又是躁动的充满扬尘风沙的墨西哥街头,她刚刚新婚的儿子把狼狈不堪的母亲接回家---大概,她要开始再一次逃亡。

电影中表达的个人和政府对待异己的不同,令人深思。
布拉德.皮特夫妇,身在异国遇险,得到导游一家无私的帮助,地处摩洛哥偏远山区的乡民,淳朴真诚,他们不知道恐怖主义为何物,可能全村只有一个电话,只有一个电视机,当美国的直升机的螺旋桨,吹的他们睁不开眼,他们仍然目送这些美国人的离开。并固执的拒绝了布拉德.皮特夫妇留下的小费。

不一定穆斯林就是恐怖分子,不一定偷渡的墨西哥人都贪婪而短视,优渥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关爱....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一定,太多难以表达的混沌的东西,心和心之间,有着太遥远的距离。偏见、刻板印象统治着大部分人,大部分政府。真相就在眼前,可人们看不见。人们只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一定是恐怖分子袭击了我们伟大的美国公民,实施报复;这些可恶的墨西哥非法移民,一定会丢下你们的小孩儿不管,自己去玩.......

贴标签,将奔涌而来的信息迅速归类,正是人类最擅长也最喜欢做的事。这样生活轻松了许多,世界也简单了许多,当然,也浅薄了许多。

战胜成见需要强大的力量,战胜自己的成见需要更大的力量--它几乎像建造巴别塔一样,注定徒劳无功。但我还是想说,如果你想做一个健全的正常人,不要将自己的心胸关闭,不要那么喜欢戴帽子贴标签,不要企图用自己已有的刻板印象去理解这个世界。试着用最简单的常识去怀疑你最确定的东西。比如,你真的了解西藏吗?真的了解他们的文明,真的了解dalailLM吗?你没去过那里,没看过一本关于西藏文化的书,为什么就傻B兮兮的忙着站队去攻击他,去叫嚷什么分裂国家可耻呢?

毁掉通天塔后,上帝又可以悠然的喝着Starbucks,俯视芸芸众生,讥笑这些他创造出来的傻×。一面得意于自己终于用这些小小的bug,生出了无数的误解与冲突,让人类世界变得更复杂,丰富,精彩。

-----------------------------
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碰巧又喜欢使用或者收集笔记本,喜欢一些别致的小玩意儿,请到这里看看吧:http://poemsays.taobao.com

 2 ) Babel的含义

每个影评似乎都提到了拼盘类的情节结构。该手法俨然已经成为现代电影的一个俗套,从《Pulp Fiction》开始便有无数效仿之作,典型的如《City of Gods》,《Requiem for a Dream》,去年出色的作品中也有《Syriana》和《Crash》。先前这些电影(除了《Pulp Fiction》)都有非常明显的一条主线将所有的故事串接起来,而《Babel》的主线则显得有些含蓄。

我所谓的主线并非那条明线,一杆rifle串起了几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而是除此之外,这些故事的共通之处又是什么?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为何电影名字叫作“Babel”?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可以紧密联系起来。

"Babel"就是希伯来语中的名城Babylon。然而《创世记》中又写到,Babel的另一个意思是 "to confuse or confound"。其实JJ同学也提到了,由于各地语言的诧异,同一个城市便有了不同的名字,于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疑惑。体现在电影里,便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有声与无声间的沟通障碍。这是连起看似关联不大的情节片断的主线之一。

然而,如果仅仅考虑这条主线,电影未免有些偏重,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显得离主线偏远一些。继续研究下去,可以发现,Babylon在阿卡得语中为“bab-ilu”,意思是“Gate of the God”。这便有了些意思。提起“Babel”,人们很可能就会想起“Tower of Babel”,即“通天塔”,电影《大都会》中的Ziggurat,巴比伦的中心。通天塔的故事(其中一个版本)概括如下:当巴比伦文明达到一个顶峰,巴比伦人开始骄奢淫逸,并且企图让全天下的人都不再分开,联合起来与神明平起平坐,猖狂的筑起通天塔,象征从人间到天堂可以来去随意,大概就和“齐天大圣”的意思差不多。然而神明忍受不了人间文明的堕落和对自己的不敬,毁了通天塔,并让人们讲不同的语言,民族间不可勾通。

电影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美国和日本,他们在其中扮演了巴比伦人的角色,既是渴望得到勾通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处于弱势的墨西哥和摩洛哥便没有如此强烈的勾通欲望。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摩洛哥和墨西哥本国人之间的故事似乎更加温暖一些,如警察们对牧羊人产生的同情和热闹的墨西哥婚礼;而美国人之间,日本人之间,人际关系便冷淡了许多,而且美国人雇佣没有身份的墨西哥人作保姆,日本文明中也体现出许多堕落之处,电视里的色情节目,街头的毒品。这是历史的重演,即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导致的精神堕落。

从通天塔的角度来看,《Babel》所体现的精神趋向其实非常消极,显示了一种人不胜天的无奈。相比之下,同是反应cultrual shock,《Crash》好歹在结尾留下几处亮色。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节奏的安排上算是很不错,但其它方面,不论在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显得有些单薄。故事情节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题,但衔接的有些勉强。艺术层面上,由于戏剧冲突的强烈,演员需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却没什么出彩之处。Gustavo Santaolalla虽然在《Brokeback Mountain》中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而《Babel》的音乐却黯淡生硬了许多。在我看来,影片整体看来比不上去年的《Crash》,更不如《Syriana》。

 3 ) 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一对美国夫妇在摩纳哥的沙漠中旅行,尝试令婚姻死灰复燃。 毕竟,摩纳哥是一个带些罗曼蒂克气质的国度。 大凡看过《北非谍影》的人都会愿意相信,卡萨布兰卡真的有一间“里克咖啡”,而穿着白西服的亨弗莱·鲍嘉真的曾带着酒醉跟心痛说起 ——世上有那么多市镇那么多角落,而她偏偏走到我的地方来。 但不幸得很,这对夫妇兴许是流年不利,途经山坡时,恰逢牧羊的兄弟俩试枪,无心间竟击穿了妻子[凯特·布兰切特]的左肩。 故事这样起了头,如此草率荒唐,如此真实。是,我们遇到的一切当中,只有那些计划之外的,才被叫做人生。 影片视野宏大开阔,好似上帝之眼观照这个世界,涉及跟这一声枪响相关的全部人物 —— 把枪赠送给摩纳哥向导的日本男子[役所广司]和他的聋哑女儿、美国夫妇的一双年幼子女和他们的墨西哥保姆、牧羊的兄弟和他们的父亲、墨西哥保姆的侄子[盖尔·加西亚·伯纳尔]和她刚做新郎的儿子。 日本。 聋哑少女在新宿的街头,同初识的少年以威士忌送服迷幻药片。 之后,舞厅内,红蓝光影的劈杀下,她看见自己中意的那个男孩吻了别人。 色与光浑浊的境地,少女洁净的面孔带着伤痛带着镇定,好似莲花盛开在沉暗的水域。 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中有这样多的误会,以至于不自暴自弃一回简直不能解决掉它? 于是少女向着来调查枪支事件的年轻警察裸露了她的身体,是哀恳也是发泄。那真是一具瘦削、紧张、可怜巴巴的裸体。 你看,人类永恒的困境,总是这样——不仅口不能言,而且辞不达意。 当内心的伤痛与渴望不能言及,我们转而以肉身陈述。 但它如此直白如此突然,甚至往往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这究竟是一场自我的救赎还是一次自我的放逐。 墨西哥。 保姆带着两个幼童去参加儿子的婚礼,返程的途中遭到边境警盘查,被疑为拐带幼儿。 惊吓中三人仓皇逃遁,却又在旱热的荆棘中彼此失散。 摩纳哥。 妻子中枪后,赤脚大夫潦草缝合了伤口。 黑皮肤老妪点起鸦片烟,深深吐纳,为她止痛。于是她镇静下来,望向屋顶,表情安忍如同大地。 是在这一回患难里,夫妻二人不再尴尬于向对方说出抱歉的话。 他们亲吻,恳求对方原谅,真的,白骨当前,还有什么好计较的,你说是不是? 如果他和她的确曾经深爱,又在神前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要彼此看顾不离不弃,那为什么一定要其中的一个流血,离死亡那么近,才能召回他们早年的爱情? 世事一场冰雪。 与美国夫妇同车的乘客,扔下他们二人自顾自开走了旅游大巴。 远在日本的少女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其间有新闻说起发生在摩纳哥的枪击事件,但是谁要看呢,一抬腕子便转了台。 被驱逐出境的保姆忧心地问起失散的孩子们,边境警察却回答,跟你没有关系。 永远如此,全球分分钟发生无数惨事无数传奇,而一个人无非是来世上混几十年,哪里关怀得了那么多。 我尤其喜欢影片的结尾 —— 父亲回到家,在阳台上发现赤身裸体的女儿。 高楼中展眼望去,城市如同黑绸缎镶满珠宝,璀璨流丽。 她扑进父亲怀里,将额头抵在他的胸口哀哀痛哭。 该刹那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拥抱、眼泪和睡眠治疗人,永远比药物来得有效。说到底,当我们伤痛,就又变回了兽。 之后镜头越拉越远,越拉越远。 终于这一扇窗户,亦不可避免地成为万千灯火中毫不起眼的一个,遥远、陌生、不可安慰然而不乏温柔,好像星辰。 《圣经·创世纪》第十一节里,记载得有巴别塔的故事 —— 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语言一样,于是在平原上他们商量建起一座通天的塔来。 耶和华见人如此,晓得今后将不再有他们做不成的事了,就下去变乱了他们的语言,又使他们彼此分散在世上。 从此之后,人孤独到这个地步: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国家,遍布疆界和关卡。 语言,无论它是否能够被流畅地说出,都成为障碍,我们很不容易彼此听见,听见了也无法彼此懂得,懂得了也难以彼此应答。 维特根斯坦讲过,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事实上有太多我们无力言说。 但至少在这样荒芜的境地里,我们还有感情,虽则易逝,却很强烈。 就像电影的导演冈萨雷斯,在片尾打出字幕带着柔情,他说,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2006-12-13

我的公众号:逍遥兽

 4 ) 彼此相拥,重建巴别塔--《巴别塔》

如果提起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估计很多人都是一脸茫然的。但要是提到他导演的作品《爱情是狗娘》和《21克》,应该又是一片恍然之声,原来是他啊。导演的名字非常拗口,不过他的作品却为很多人喜爱着。
曾经影片的粉丝簇拥,今年戛那的最佳导演,评论界的高分评价,明年奥斯卡的入围呼声,一个又一个的光环,对每个爱影的人来说都是致命的诱惑。这就是他的新作――《通天塔》
又是一部多线索交叉的群戏热闹场面。多线索交叉和不规则的叙述结构仿佛成了导演的标签,从结构上,本片与导演成名作《爱情是狗娘》更为相似。相比《21克》更为花样的不规则倒叙,本片也可以粗略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其中在摩洛哥的两个故事联系比较紧,也可以看成一个故事,几个故事彼此的时间顺序是混乱搭配的,但从每个小故事本身又是线性叙述的,正因如此,虽然电影线索很多,但是并不混乱,也很容易理清剧情。这种叙述方法在之前的《爱情是狗娘》里也同样使用过。不过相比《爱情是狗娘》,这部电影的涉及的范围和主题则更为宏大了。
导演非常喜欢在一个突发事件中找话题,并引发关注所有相关人物的遭遇,也许车祸是最常见的突发事件,所以之前的《爱情是狗娘》和《21克》都是由一场突发的车祸引出的一个个小故事。不过这次导演终于跳出了自己的生活圈,进入了世界范围,将突发事件设置成了一场意外的枪击事件,而牵涉的人也遍及了四个国家,三块大陆,十数人之众。
在突发事件和多线索中,导演总是期望挖掘出一些深度思考。之前探讨了爱情和救赎的话题之后,本次导演将视角放在了交流上,由于多线索和多人物,本片探讨的话题也遍及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夫妻的交流,兄弟的交流,不同的职业、信仰、地域人群之间的交流,并上升到每个人之间的交流。误解、歧视、冲突以及自我封闭,使得交流变得格外的困难和不可能。摩洛哥、美国、墨西哥、日本,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一个个小故事却在讲述着同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交流原来是如此困难。
在摩洛哥,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这一对美国夫妇为了挽救即将覆灭的感情开始了一次北非的渡假,握住又松开的手,暗示着交流的是如此的困难。意外射来的子弹,让皮特不得不和当地人、车上游客以及自己的妻子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急躁的情绪及相互不理解,最终相互咒骂并发生冲突。
在墨西哥,边防站的警察执意认为加西亚几人是有问题的,固有的歧视观点使得双方误解加重,最终加西亚飙车逃跑。
还是摩洛哥,一对小兄弟在闯祸之后,在父亲的训斥下,彼此殴打告发着。之后与警察的枪战同样源于一种地位上的歧视和彼此的误解。
最后是日本,聋哑女孩千惠子在母亲自杀之后更加自闭,与父亲的交流越发的稀少。女儿宁可在外面向每一个遇见的男人表达爱意借以温暖封闭的心,却不肯与父亲多沟通。
原来,交流是如此困难。即使没有种族差别、没有地域区别、没有信仰问题。同样会有很多的冲突和误解,每个人,都作为个体与其他人相互摩擦着。
导演电影结尾处写道:“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电影的最后部分,每个小故事都由于沟通问题进入了一种困境,即开始了最黑的夜。摩洛哥的小孩拿起了枪射向警察,皮特望着远去的旅游大巴,墨西哥的加西亚驱车逃跑,日本的千惠子失魂落魄的走在东京大街。每个故事都向着痛苦的方向走去。不过最亮的光也随之出现,摩洛哥的孩子忘记了之前和兄弟的争斗,想起两人在山上吹风。布兰切特被救,和皮特两人合好。墨西哥保姆虽被驱逐,但也和儿子相拥一起。最终结尾镜头,全身赤裸的千惠子与父亲拥在漆黑的夜,。三次非常重要的拥抱,带来黑夜的点点光亮。正像结尾最后一个镜头,镜头拉远,夜虽然漆黑,但还是偶有灯光的。无需语言,彼此相拥就好,最真诚的沟通,重建通天塔的唯一希望。
相比之前的《爱情是狗娘》,本片在几个故事的彼此衔接上并不见非常紧密,如果说墨西哥的故事尚且是被那场突发枪击事件影响拖累所致。那个日本故事实在是可有可无,因为那场突发的枪击事件跟他们实在无甚关系,我们可以随意把这个故事设置在地球的任意角落,可以是澳大利亚,可以是英法德意等等国家。虽然日本的小故事本身仍是在说关于交流的事情,但是在观影过程中总是觉得有些散乱。如果融合度更高些,彼此影响更多些,也许电影会更扣人。
除了最后一段,四个故事始终是摩洛哥-墨西哥-美国游客-日本这个顺序交叉进行的,从场景上,忽而荒凉的摩洛哥,忽而喧闹的墨西哥,忽而繁华的东京街头,音乐也是随场景时而北非民谣,时而墨西哥吉他,时而日本流行。不同的景象和文化氛围,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交叉感动。印象最深的段落当属日本女孩在舞厅那段,主客观视角的不停变换,时而嘈杂的音乐,时而静默无声,配合闪动的五彩灯光和激情跳动的人群,将千惠子心中的那种封闭的痛苦刻画得异常感人。
《圣经》的《创世纪》里有个小故事,大意如下:从前,世界是上说的是同一种语言,用的是同一种文字。当人们向东迁徙来到希纳国并定居下来。他们大家商议说:“来吧,我们来烧制一些砖块。”他们用砖当石头,沥青作灰泥。“来吧,”他们说:“我们给自己建造一座城市和造一座顶端入云的高塔以留名后世。不然,我们就会流散各地,无所依归了。”不久,天主下来察看世人修建的这座城池和高塔,他说:“他们在这儿是一个使用同一语言的种族。如今他们开始建造城阁,从此他们只要下了决心,就什么事都难不倒他们了。来,我们到他们那儿去,弄乱他们的语言。这样,他们就彼此不能沟通了。”于是,天主把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他们修城筑塔的工程也就半途而废了。这就是为什么这座城叫做巴别,因为天主在那里使世上的语言变成了彼此听不懂的声音。上帝从那里把地上的人都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5 ) 当下世界电影流行趋势

真的是很棒!
电影做得最好的当然是结构,(现在电影都在玩结构)
我最喜欢的部分则是导演将时间随意拆解,
将那些鲜活浓厚的素材,那些铺天盖地的信息,
故事明明是精心结构,
但是抡起来却无比随意,有那种目空一切的自然劲头。
会让我想起《暴雨将至》,暴雨是分成三段做,
这个是切碎了做,这个更好吃一点。
当然,暴雨那种宗教和宿命的悲情更动人一点。

看这种电影,真的是一口气都不敢松,一点不敢走神。
当然电影有很多标准,
但是如果只有一个标准来界定好电影的话,(我以为也是任何人无法推翻的标准)
我觉得就是这个:让人完全无法移开目光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很多东西是主线故事叙事之外的部分,(比如墨西哥保姆穿不上的那条红裙子,
比如说她和那个墨西哥男人的小爱情,和故事发展完全没关系,但是写人物)
但是都可以进到电影里来:
包容一切,自成宇宙。

我超级喜欢肩扛镜头中的那种随意,那种准确,那种饱满:
就像写散文写到最高境界,看起来仿佛小说,又仿佛不是。
挣脱一切束缚,不在乎摄影原则。
好像是一个外行DV青年在随便拍,
没有什么美学风格可言,
但是在需要情调和气氛的时候,那种功力就出来了。
我觉得我要拍的东西,一定也是这种影像风格:
一定要动起来。
不动明王那种,机器摆在那里,只是以最小弧度摇和移,
那不是我要的东西。

我不得不佩服好莱坞和美国电影工业:
他们就是可以吸纳冈萨雷斯这样的外籍人到自己的电影体系内,
然后可以任凭他们做出极具风格的作品,
内容和思想,可以是对美国生活和美国精神的反思,批判,甚至是浓厚的不满。
也正因为如此,美国才成为美国,
好莱坞才成为好莱坞吧!

看大师的电影往往觉得悲观:
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什么进步,
大师死后,电影也没有。
而看这种电影则使人振奋:
年轻人总是在做电影,以包揽一切的胸怀,以崭新的灵感和创意,榨出自己的全部天才,
他们在为电影做贡献,而就是这样的人,使电影始终是电影。

而正是这样的人,这样的电影,能嗅出一种所趋之大势:
就像《疯狂的石头》,像《不走运的人》,像《走火枪》,
像《松子可嫌弃的一生》……
世界电影的流行趋势在这里:
已经不再像古典主义一样精心结构一个故事,探讨因果或者伦理,
也已经不再像现代主义一样着力于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情绪,或者人类的处境,
在这些电影中,每个人物都不会深写,每段人物关系也点到为止,多而不杂,杂而不乱,
他们存在的最大意义是成为一段素材,
就像DJ打碟一样的素材,
可以剪辑,碰撞,随意切割和组合,
在这种冲撞中爆发出最大程度的光芒。
在思想上,也不再趋内,内省,而是向外发散,介入现实,关注政治,反射当下。
简单的说,怎么酷怎么来。
这么说,我还是佩服贾樟柯,因为《三峡好人》也是这个路数,
我觉得比《通天塔》更棒。

年轻人在往这一个方向做电影:
希望那也是我们的方向。

 6 ) 想起Crash



Babel与Crash在叙事方式上都采取了多线结构。Crash去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剪辑奖,虽然那些蒙太奇都很老套,可在着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人物关系下却生长出了别样的魅力。个人以为,还是很适合写戏的我们借鉴借鉴。Babel在这一点上也毫不逊色,若不是主题太过相似,私以为今年的最佳影片非Babel莫属。

说到主题。Babel与Crash同样是讲述种族问题。我一直在思索,种族歧视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它是神留给人类永恒的伤痕,还是只源于个人行为,源于现代社会的彼此不信任。显然Babel想说的是前者,Crash表达的是后者。由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关于这一点,Crash的开场白写得清楚:

It's the sense of touch. In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
Crash,just for touch.

两部影片都有温馨的细节。Babel导演更偏重于生活的真实感,布兰彻特笑着对皮特说,我尿裤子了。皮特找来便盆,抱着她,像父亲抱着女儿一样。而哈吉斯让我喜欢的一点是他未曾泯灭的童话心灵。我想申辩的一点是我们能不能不再把温情称之为矫情,而放下自己的虚伪的理智简单地感动一回。Crash里的那个小女孩,当爸爸第一次给她穿上隐形保护衣时,我已经泪流不止。当她为父亲挡下子弹,仍然天真地笑着:Dad, it’s ok, I’ll protect you. Dad is Ok, it’s a pretty good coat。相信。所有的爱都是因为相信才存在的啊。后来店主沮丧而不无感激地说:She’s my angel。其实真正的天使是他的女儿,也是他自己。佛家有言自性觉即是佛。顿悟之时人间处处皆乐土。

叙事方式和故事的主题雷同让Babel和Crash之间产生了很多本来无所谓比较。我个人非常喜欢Babel,特别是对于日本女孩这条线索的处理,有导演自己的深意在其中。Babel带给我的是感慨,Crash带给我的则是心灵的冲撞。相比Babel的淡淡的叙述性,Crash有很多的巧合,很多的刻意,但如果不是我们的吹毛求疵,Crash真正的成功是因为人的情感高于了故事的完整。Babel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永恒的隔阂与无奈,Crash则告诉我们人类是有达到彼此和谐的希望的,而且这希望并非神赐,而来自人类自身。Babel的苦痛没有把我看哭,Crash的希望倒让我哭了好几处,这令我有些意外。哭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它不是判断影片的标准,但有时,哭会打乱标准。

伟大的塔可夫斯基曾向我们证明,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艺术家的内涵与良知都应该先于技巧。Babel和Crash的导演都做到了这一点。毕竟戏剧电影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人的情感是个无限。Crash让我想起约翰列农的Imagine,并开始愿意把它称作理想而非梦想。理想,是可以通过努力,通过人的自觉而实现的。Crash展现了社会阶级规则的丑恶与不平,却也传达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当通天之塔倒下数千年后,人类在冲撞之中,绝望之时,终于绽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

尤记得去年大概也是这时看过Crash,下定决心做一个好编剧。Babel的结尾,导演留下这样两行字: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我想最暗的夜便是这个错综纷扰的世界,最亮的光便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和希望。

 短评

伊那里图"乱序多线程三部曲"终篇,获戛纳最佳导演。前两作探讨爱情和救赎,这次聚焦交流沟通,视野更为国际化。但相比"21克"的倒叙插叙与多线程结合、"爱情是狗娘"的三段线性叙事+零星插叙,本片四段线性叙事的交叉顺序从头到尾都没变,实在不够味。日本故事也必较松散,但迪厅跳舞段最爱。(8.0/10)

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菊地凛子脱光了衣服,那是我见过最孤独的裸体。

9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原声不错

14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所幸,电影的最后还算温情。就如同导演献给自己的孩子说的话:黑暗中还有光明

17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多线索,但不刻意加强连接点。生命个体间永远无法逃避的万有引力

2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和語言沒有關係,和種族沒有關係,和國別沒有關係,和文化也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從來都不對稱,我們需要的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好好地聽對方說完。可是誰也不會。

24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

29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音乐真的加分了……导演还可以嘛,剧本太用力了。

33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世界是平的,很小,但人与人之间很远,这隔阂如天堑。论巴别塔的倒掉。这位妹妹,腿间和内心毛茸茸的怪兽露出来了耶……

38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4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45分钟前
  • Le Salomon
  • 力荐

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渴望通过语言和文明的隔阂造成冲突。富庶之国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到某一个旮旯人民的闭塞;失声的少女渴望触摸世界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落里,迎接同样新生的喜悦,同样年轻地活过,同样爱与结合,同样生离死别。爱最为永恒

46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可贵的是导演抓住不同地域的影像气质,菊地凛子的裸体,比《迷失东京》整个电影都日本。

5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无知的我们对未知的情境进行价值预设,没有善意与信任,多的是孤立与畏惧。于是灾难发生。

55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我喜欢日本女孩的故事。

56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美国人的命真值钱~~

59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一颗子弹毁了四个家庭,完美诠释蝴蝶效应。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1小时前
  • Lan~di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