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9/11

HD

主演:本·阿弗莱克,斯蒂夫·旺达,乔治·W· 布什,詹姆斯·贝克三世,理查德·盖法特,Tom Daschle,杰弗里·图宾,阿尔·戈尔,康多莉扎·赖斯,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萨达姆·侯赛因,乔治·布什,瑞奇·马丁,拜伦·多根,奥萨马·本·拉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华氏9/11 剧照 NO.1华氏9/11 剧照 NO.2华氏9/11 剧照 NO.3华氏9/11 剧照 NO.4华氏9/11 剧照 NO.5华氏9/11 剧照 NO.6华氏9/11 剧照 NO.13华氏9/11 剧照 NO.14华氏9/11 剧照 NO.15华氏9/11 剧照 NO.16华氏9/11 剧照 NO.17华氏9/11 剧照 NO.18华氏9/11 剧照 NO.19华氏9/1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华氏9/1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部记述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情势的纪录片。美国因何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为何乐于卷入战争?乔治布什的政策与9•11事件的爆发有何联系?而他和本•拉登之间关系怎样演变至宿敌?片中用真实的历史场景,从某个侧面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  除了关注美国国内,镜头也对准了伊拉克战场。厌倦了战争的美国士兵、被耻笑的伊拉克俘虏、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人民,人人都在这场战争遭受着不同的痛苦和煎熬。美军家中的善良母亲,准备去前线服役的热血青年,都对布什的政策、对伊拉克战争,开始沉重的思考。X战警(原声版)滚入红尘他的自传新唐山大兄国语盖世英雄方世玉警察李“酒瓶”江南丧尸矮子当道第三季女佣猎手爱自皮肤新鲜1994刀剑封魔加百列的地狱4危情8小时天鹅绒坊第四季女气无限风暴爱你,维克托 第三季赛拉和黑桃乐队斯托克2013离职觅渡德尔苏·乌扎拉猎杀无人区美国恐怖故事:双面第十季爱情自有天意3张26日的票双子·起源先遣连2012不止不休变线人生大漠枪神裂口女2换皮新疆味道关于帕姆的那些事猎犬人皮拼图黑色警报第二季星路奇程砂之器2019亡命雷区大学你懂得正妻(国语版)北平往事

 长篇影评

 1 ) 华氏911

2004年,麦克·摩尔的《华氏911》称冠康城。

对于一贯看重艺术性的嘎那电影节把金棕榈奖颁给一部记录片这件事,我是有点疑惑的。但是真的看了影片之后,发现它的确是实至名归。

本来我以为这是一部讽刺之作,目的是揭布什的短,直到我发现,它其实是以相当认真的态度,试图还原9/11的真相。

情况很复杂,两个小时的影片,发声和字幕都是英文,这就使得情况更复杂了一些。但是全英文的记录片,深夜观赏,两个小时下来并没有使我睡着,这不能不说是影片的成功。第二天,我又把它看了一遍,然后坐下来,把我所看到的,写在这里。

 
影片一开始先质疑了布什的当选,暗示他依靠裙带关系,依靠好朋友贝斯的大财团支持,而该财团和本·拉登家族之间存在着贸易往来。

当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我因为选修了政治,不得不关心民主党共和党的那些是非恩怨。基于戈尔和布什之间的争斗,随时有可能变成我们高考的材料分析题的事实,我们讨论着驴象之争,同情着“在两个不喜欢的人里面挑选一个次不喜欢的人做总统”的美国人民,仅此而已。

其实我们也很明白,总统可以是一项金融投资。而现在,导演试图让我们进一步明白,投资方大可以是你的敌人或者你的国家的潜在威胁势力,一句话,金钱面前,人人平等。

你可能不满意竞选最终结果,但是木已成舟,你有私下反对甚或游行示威的权利,总统大人也有他的非暴力回应权利——

With everyting going wrong,he did what any of us would do,he went on vacation.——据调查显示,布什在他当选总统到9/11爆发的八个月间,有42%的时间在渡假。

当然了,渡假并不表示不工作,布什表示,大家可能低估了当代科技,诸如传真机、电子邮件的能力。——看来他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句中国古训倒是颇有体会。

第一次见到麦克·摩尔时,布什笑嘻嘻地对他说:Be yourself,will you?Go find real work.——事实证明,得罪导演,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麦克·摩尔很善于制造戏剧效果,严肃的主题和布什大人笑嘻嘻的自以为幽默的调侃剪接到一起,诞生了意味深长的对照。

接下来,9/11发生了。

 

第一架飞机撞到双子星大厦的时候,总统正在去往一家小学的路上,听到这个坏消息之后,他悲壮地决定,继续他的原定行程。

有意思的是,当那群天真幼儿向他展示教学成果的时候,念的第一个单词是——mad——坐在一群无知幼儿面前的布什,表情复杂。

然后,第二架飞机撞向双子星,助手跑进来告诉他,“The nation is under attack.”

Not knowing what to do,with no one telling him what to do,and no secret service rushing in to take him to safty,布什just sit there,拿起一本彩色插图童话书……

在表现9/11的时候,导演并没有试图通过让灾难重现来哗众取宠,他用了黑屏,伴以各种真实的声音。

然后镜头切换到满脸悲意的人群,无论是正在受难者的亲友,纽约市碰巧路过现场的普通民众,还是匆匆偶遇的游客,没有人幸灾乐祸,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灾难。

上了年纪的人老泪纵横,我猜他们也许是在想,为何在人生的晚景,还要目睹这一场惨剧?

 

四个星期后,美国对阿富汗宣战,因为官方认为,他们隐藏了本·拉登。

但是战争开始了两个月,对于本·拉登最可能隐藏的地区,他们一步都没有靠近。

 

读高中的时候,每天到了学校,就会有人兴致勃勃地谈起电视里现场直播的战事,我也附和着在听。

考上大学后,注册的第一天是9月12号,领完宿舍钥匙出来,和随行的家人坐在学校附近的饭店里聚餐,电视里正在转播9/11实况,看到双子星坍塌的一刹那,想着常常欺负我们的帝国主义国家,终于也有此报应,很多食客拍起手来,我们虽然没有拍手,也很是愉快。

后来又得知,麦当劳出了新广告,Mc-Donald的汉堡起名Mc-ladan,听到的时候,笑得前仰后合。

——的确,对于遥远的灾难,我们总是可以保持幽默细胞,博爱在自卑面前,总是不堪一击。

 

后来,美国人胜利了,however——

The war is not meant to win,it’s meant to be continuous.

2003年3月19日,美军入侵伊拉克。

伊拉克在哪里?——The nation had never attacked the United States,the nation had never threatened to attack the United States,and never killed a single citize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n,why?

出于某些利益考虑,不能去攻打真正的敌人,但是,为了堵住群众的非议,必须有人牺牲。那么,找一个不搭界的地方打一仗,得到一个胜利的结局,也算是对全体人民有个交代了。

声东击西,这就是布什的逻辑。谁说他笨?

更卑鄙的还在后头。

距离圣诞节到来仅有四天的时候,布什一边让官方制造恐慌,使人感觉they are no longer safe,一边亲自出面叫群众尽可能放松,大家去Disney吧,take your family and enjoy your life。

双管齐下的最终目的,就是教民众无所适从。看来布什不但深得一张一弛的要旨,还很懂得愚民政策,和当年铸造小铜人的秦始皇有的一拼。

 

再后来,伊拉克的无辜民众成批成批地死去了,美军当中无辜的士兵成批成批地死去了。

还记得看《阿甘正传》的时候,当丹中尉的断腿出现,屏幕下一片压低了的惊呼。可是原来,在美军营里,像丹中尉那样的惨状,还不止一个,他们也在努力地做着复健,可是不见得有故事里那样的好运。

与此同时,伊拉克的一名老妇人,在失去五位亲友后,声嘶力竭地呼天:we can only count on you,God.——她叫的是他们民族自己的神:“阿拉”,但是当“阿拉”出现在字幕中时,他变成了“God”,这样的译文让我悲怆。——假如她乞求的“阿拉”,也是美国人的“God”,我可以想见天庭里的为难。

伊拉克的民众,把他们能找到的烧焦了的美军尸体,悬挂到集市高空,一群人冲过去鞭尸。——只是,You can not kill someone without killing one part of yourself……a part of your soul was killed when taking another life。——可怜的人伤害同样可怜的人,他们不是不知道这样无济于事,但是为了让心里好过一点,他们不得不这么做。可是做了之后,真的能好过吗?烈焰熊熊,怨怒四起,望上去,却是满目荒凉。

So,God,where are you?

布什自称“战时总统”,美国人的发家史注定了他们对于战时经济有特殊的敏感,在这场双方受害的战争里,无疑还是会有人受益。

布什自豪地告诉大家,他们不但胜利了,还极为人道地开始伊拉克重建计划。微软和DHL等大财团开始出力,怎么,他们是想对战后的伊拉克人民快递电脑?

 

老实说,我对政治没兴趣,也不想对它产生兴趣。“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由于地域、历史、文化习染和语言的隔膜,真相对我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相信布什或者相信麦克·摩尔,都不见得高明,我只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

我曾经误解过9/11,也许此刻正在继续误解,也许我根本就不该刨根问底。但是我总觉得,一个城池的覆灭,其悲剧并只不在于曾经的繁华变成废墟,或者是文明的倒退,我所关心的,正如麦克·摩尔所说的,是那些personal story——每一个家庭的破碎。

 

眼看着心爱的人死去,却无能为力,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她说——

I need to know what happened to him,that men was my life and I had no plan.

If I’m not doing something about him,I don’t know what reason I have to live,so it’s very important……very important。

夺走他们十五年美好记忆,让她沉浸于悲痛的人,你有什么权利这么做?!

 

悲剧还在继续。

美军部队开始到处招募志愿者参军,几个官方人员在大街上追踪他们所遇到的青壮年,男女不限。他们不是抓壮丁,而是以各种方式说动对方,利诱,甚至用年轻人的音乐理想来欺骗——你喜欢rock&roll?很好,海军会为你提供这个机会的……

Do you believe in rock&roll?Can music save your mortal soul?

年轻人怀揣着理想,去了伊拉克,然后,在《圣经》边上死去。

Do you have faith in God above?If the Bible tells you so.

只有一个议员,同意他的儿子参战。

做议员的儿子,还真是不坏;做总统的儿子,也是一样地好。

 

很多人说布什愚蠢,现在看起来,他倒是颇为精明,好总统的名声、好总统任期内的势力,通通比不上实在的美钞来的实惠。——但是谁知道,那不是更大的愚蠢?

千千万万的其他人,为他的愚蠢付出了代价。

Ignorance,that’s you deal with everyday people.

People don’t know,you thought you know,but you don’t know.

——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悲极而笑,说了如是这番话。

最后,麦克·摩尔也以一句布什自己的话为影片画上了句号——

You can fool me once,but next time,you can’t.

像林肯曾经说的——

You can fool all the person at a time,or you can fool a person at all the time,but you can’t fool all the person at all the time.


记起曾在《读者文摘》上读到的一首关于越战的诗:


记得那天,借了你的新车,我撞凹了它,我以为你一定会杀了我,但是你没有。

记得那天,我在你的新地毯上吐了满地的草莓饼,我以为你一定会厌恶我,但是你没有。

记得那天,我忘了告诉你那个舞会是要穿晚礼服的,而你穿了牛仔裤到场,我以为你一定会放弃我了,但是你没有。

是的,有许多的事你都没有做,而你容忍我钟爱我保护我……有许多许多的事情我要回报你,等你从越南回来,但是你没有。

 2 ) 政治,到底是什么?

    Cannes电影节是我一生笃信的事物之一,起码到现在为止,我并不是个冲动感性的人物。甚至如果不是04年她介绍给我这部片子,我可能不会去看。每届评选我也并不是完全都认同,但至少这是一个由真正的不同风格的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认真地肯定了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奥斯卡会成为bullshit。
    "Fahrenheit 9/11",这是我成熟之后第一部用心看的纪录片,总结来说,算是我这些年对于“政治”二字的思考的投影。
    对于Michael Moore我的兴趣倒还算一般,原因在于他的精神支柱仍然还有很强的局限性和政治性,但他本人的制片导演手法却是很一流的,一部纪录片可以结构把握得如此精致,情节安排和剪切可以如此舒服、节奏如此恰当,我认为是非常难得的,这也是作为一部电影的艺术性的技术要求。这方面本片几乎可以打满分。
    纪录片之所以命名,是因为所有的镜头都是真实的历史性的,而不是fiction或加工合成的。本片中Michael Moore把他自己的意图和思路非常完整地通过每个人物的嘴说了出来,基本没有存在直接的主观语言。其实这也是故事性电影的标准思路,虚构的也一样,重要的是在看过故事之后所能体会到的背后的意义,也就是作者或导演的意图了。对于这些电影艺术性的思想要求,本片在客观上是可以打满分的,虽然Michael本身仅仅是要推翻小布什而已。为什么我说客观上可以打满分,是因为这是一个展示这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东西的绝佳作品,那就是——人性。
    我仍然很失望的看了豆瓣其他人的评论,还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故事本身。故事的意义,在于你可以合理的联想到如何深刻的道理,而它本身只不过是一层表面而已,真正的东西,在于空军那份文件Bath那个名字上涂抹的黑色,在于伊拉克那个小卡车里的小孩死尸,在于片尾那位美国女人站在白宫外双手扶膝的背影。。。这每个镜头都让我流泪,为我们的同类而悲。
    现在来谈一下“政治”这两个字,它是什么呢?广义定义一下可以说成是社会运行的体系,而这个体系的规则很大一部分是人为的。如此说来,“政治家”们(我无法控制表现出贬义)应该是一群在这种事情上非常在行,很会制定体系来优化他管辖范围内的人们的活动的人们。
    是么。。。?
    答案就可以在本片中找到了。全世界都被告知说美国是“全世界发达的民主国家”,他们真的是自己选出了自己的领导人,而同时,另一个大国却经常被愤青们抱怨当选的人之前都没听说过。这么多年来,这两种体制,或者被称作文化现象,都被无数的人每天不停的骂着,也有你的人也有我的人,而且每天也都在上演着被称作“丑恶”的现象,从没变少更不曾停止。
    为什么?
    我在多年的思考之后大致找到了原因,那就是最根本的人性——自私。好多人不同意人本性自私,好多人羞于承认,好多人理直气壮地认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事实,原因很简单,动物的一个本能是求生这恐怕没人否认,在不绝望的情况下,人饿了都想吃饭,掉进海里都会挣扎。那,如果有人阻止你吃饭挣扎呢?这就是自私的来源。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这东西却也在变换着形式,我饱了,死不了,满足么?我们都知道是NO。这样说的话,我再问,政治家们是那些善于搞出好的机制带领大家一起变好的人,你同意吗?假设顺序先打乱一下,一个人现在带领了一万人,怎么搞他说了算,他会发现自己比别人多很多能让自己活得比别人舒服很多的机会。如果是一百万人,一亿人呢?顺序先正过来,他怎么才能坐到那个位子?或者说,什么人才会坐到那个位子?不用我说大家也明白,这样的人需要在起步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出决定自己究竟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才行了。就连我们每个上班上学的人都明白,那些班干部,受老师欢迎的人,老板,受老板欢迎的人,类型不是都差不多?到了仕途呢,大家觉得情况会更好还是更坏呢?这样的人终于坐到了位子上,他们会做些什么样的事呢?好了,道理都说完了,能明白的就知道什么是政治家,什么是政治了。这就是我为什么从来不发表“政治”观点,就像Michael Moore,他得奖时高呼"Don't vote for Bush!" 我不太明白的是,谁不一样?
    且不管导演的实际意图,我被本片感动的第一是比较彻底的揭开了那个国家的选举、媒体等政治现状,尽管我毫不惊讶并早就料到如此——当布什击败戈尔后,满街的游行和国会里黑人议员们的"No senator sign it!";当中情局官员坚定地说布什命令他"Bomb Iraq";赖斯、鲍威尔、拉姆斯菲尔德用无比诚恳地眼神说出"They have weapons";当老布什与沙特官员握手时说"Just like old friends";当媒体称他们的在伊拉克的军队为"heroes";当一位驻伊拉克美军军官对着摄像机说“我们同时会带来民主与正义”,随后带领着士兵们深夜闯进民宅中逮捕“可疑分子”;当所有衣着光鲜的议员们面对手持征兵志愿表的Michael Moore如避瘟疫。。。;第二就是那些各地的真实地“老百姓”们在镜头前的样子——当布什每次演讲时台下热烈鼓掌的群众;当世贸中心倒塌时周围惊恐的民众中一位黑人女子哀号"Oh my god, they are jumping...";当另一位遇难者遗孀得知政府隐瞒袭击真相后面对采访时用尽全力忍住泪水说"It's very important...";当一位全家都在轰炸中遇害并房屋被毁的伊拉克老妇人对着摄像机哭喊着“让伊拉克胜利吧!上帝保佑伊拉克!”;一名美军士兵郁闷的对摄像机抱怨“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帮他们推翻独裁政府,给他们自由,他们却要憎恨我们。。。”;另一名已经回国的士兵对Michael说“我绝不会考虑再回到伊拉克。。。我无法欺骗自己,无法忍受再做那些事情。”;一位Michael家乡的男子指着一栋栋废弃的房屋和空地说“还是让布什看看这些,让他看看什么才是应该关心的”。。。
    本片的意义基本都集中在了一名美国母亲的故事上,他是Michael家乡的一位求职中心的主管,当地失业率基本在30%以上,她开始时先用不无调侃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随后Michael又了解到她的女儿和儿子都在参军,并非常引以为豪,她称自己的家庭是“美国的脊梁”,每天都会把一面星条旗插在院子里。。。这一切都因为陆军部的一通电话改变了,她在全家面前再次对Michael念了儿子的最后一封家书,念着“我都不知道在这里要做什么,布什这混蛋一定不要再选他”。她终于决定要去一次华盛顿,走在白宫外看到一位有色人种支着帐篷打着标语控诉布什和美军在伊拉克的暴行,她刚要对话时冲过另一位白人女性对她说“他在胡说不要相信他”,她转过头来指着胸口说到"It's my son!..."看着她离开的背影那位白人女性喊道"Blame Al-Qaidas!"她回到Michael身边说“他说要怪就怪基地组织,可是不是基地组织送我儿子去伊拉克的。。。”不知道她的余生会如何度过,不知道她和她的同胞们还会被愚弄多久,在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一场场Civil War中,我只知道这永远不会停止。
    我说我从不讨论“政治”,并不代表我不了解不关心它,很多人因为这两个字很恶心,就选择逃避,所以我看到很多人对这部影片打很低的分。有件事情一定要知道,那就是政治是表现我们这个动物种族的最佳的舞台。你必须要了解,才能更清楚我们是怎么创造出这么荒唐的制度,才能看到究竟多少人还活在愚昧之中。我们看到,所有人都认为爱国爱我们的民族是理所当然甚至必须的事,我们要捍卫这个保卫那个,我们的教科书和媒体让每个男孩子都想杀死台湾人和日本人,而日本也是一样,中东的孩子们被教导说诬蔑和反对真主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国家是什么?民族又是什么?宗教又是什么?我们的信仰最后居然让我们自己也迷失了。如今我们知道只有人类才会为了繁殖以外的目的去杀死自己的同类,只有人类才会无视自我毁灭的后果来“发展”自己。我们必须要睁大眼睛,忍住泪水和疼痛,仔仔细细的看看我们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只有这样,你才会明白,原来只有人性本身才唯一值得关注,只有真正的爱和无私才是万能之药。
    可是这些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理想也是不会实现的,如果我们能在死的那一刻还能坚持一个清醒清洁的自己,并有幸能拯救哪怕一个身边的人,那就成功了。

 3 ) 我爱Michael Moore

不多说了,此人十分适合拍这种片子,拍一辈子都没问题,千万别转风格,要不然就浪费了。
这几天接连看了Stealing America:vote by vote, 638 ways to kill Casto,以及华氏911,可以想见,我现在最大的疑问就是小布什同学究竟是怎么当上总统的。。。
因为这部片子他还得了金酸梅最差男主角奖。。ORZ。
莫氏的剪切做得相当有想象力,也看得出在收集原材料上下了多大的功夫。赞一个。
实际上之前我一直很反感纪录片的旁白。老有偏见觉得用旁白是导演无能的表现。但莫氏彻底扭转了我的看法:他的旁白才是点睛之笔。
我正本着虚心学习的心态一部一部地攻经典纪录片。莫氏的其他几部片子应该会在下周看出来。希望不会让我失望。
可惜的是,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讽刺意味的片子固然精彩,但很多手法都不是我可以学的。。。

 4 ) 这部所谓的纪录片背后又是什么呢?还不是政治!

  
    2010202416
  《华氏911》,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取这个奇怪名字,以前看了几眼感到乱七八糟,就放在一边没有再看过了,直到老师在课堂上放映这部影片,耐心的看下去,发现是有点意思,而自己呢可以说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认识到了美国以布什为代表的一部分人是如何如何不择手段的置同胞于不顾而获取利益的,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又是如何的“水深”,背后有着多么大的政治阴谋。
   不过,这份感情冲动冷却后,感觉自己好像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导演设置的圈套而浑然不知,差点被完全忽悠,不得不赶忙跳出来,一边赞叹导演把蒙太奇剪辑手法用的如此神通,一边重新审视这个所谓的纪录片。
   这是纪录片么?他是获得金棕榈奖的纪录片,他被说成是突破传统的新式纪录片。我在看完这个片子之后有几个细节要说:
1)这部片子是在布什寻求总统连任时剪辑发布的。
2)导演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主观性的反讽、戏谑旁白。
3)影片中占大部分的是资料而非导演自己拍摄的片段。
4)过度的蒙太奇手法运用让影片片段十分零碎。
5)明显的情绪、政治诱导倾向。
6)导演迈克尔·摩尔个人风格如此。
   以上是我列举的一些影片细节,这些细节能说明《华氏911》不是纪录片么?只能说明这些细节罗列在一起是我想让你相信《华氏911》不是纪录片!这些都是事实,只是他们出现在了相同的时间、通过一定的排列方式聚集在了一起,从而表达了一定的主观倾向,这就是蒙太奇手法的简单说明。同样的,《华氏911》的镜头选择与剪辑正像我列举的这些细节一样,是带有主观色彩的、经过主观剪辑的纪录电影,只能说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倾向,谈不上纯粹意义上的现实再现。纪录片是以展示真实为本质的,应该尽可能的减少主观的表达,个人认为《华氏911》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充其量也就是纪录电影。
        例如:在影片中,导演选择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拼接,这些材料有的是有关联的,有的是完全是没关系的,但它们都是为了一定目的而被挑选的。像美国总统、官员与沙特国王、官员的接触,甚至没有时间上的说明就把它们拼接到一起来为影片的观点服务;像对于布什演讲时一句话甚至几个字的使用,不但是不问背景的使用,还是反复强调性的使用,以达到强化主题、增强情绪的作用。也不知道这些音视频材料的背景是什么,和这个事件有没有关系,就频繁的、过度的使用蒙太奇剪辑手法,这对于纪录片记录真实的原则是很不尊重的。
         同时影片中还充斥大量的旁白,这些带有主观色彩的旁白不时地嘲讽一下,又不时地搞出一段电影片段来搞笑一番,这很像美国的一些娱乐电视节目和竞选时对手的小把戏。这些带有嘲讽的同期声本身就是带有主观而且具有诱导性质的,那么画面再真实也不会完全的反映事实来让观众自己评判。这就如同导演把精心选择编排的材料串到一起,来为其观点服务,这样只会给观众设置思考方向,让其认识出现混乱。
        《华氏911》的出现正在布什政府换届时,我没有证据说这是某个利益集团或政治集团或民主党策划的,但也可以说具有这么明显倾向纪录电影一定是某个具有社会责任或利益需求的导演,或是非布什集团利益体制作的,其后面的背景、拍摄动机与利益关系就像这个电影本身这样复杂,从其社会影响来说,这个电影没那么简单。政治水深,真相在少数人手里。
        ~~~~~~~~~~~~~~~~~~~~~~~~~~~~~~~~~~~~~~~~~~~~~~~~~~~~~~~~~~~~~
        以上只是基于对于本片纪录片性质和动机的一点个人看法,可能有些地方有些钻的过深或不恰当。当就这个记录电影的制作内容来说还是很棒的电影,给观众展现了其另一面的真相,把握了观众的情绪起落,而且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一些问题是不能抹杀他是一部成功纪录电影。推荐观看。

 5 ) 一首愤怒的诗

在9/11事件过去后三年,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华氏9/11》上映了,它赢得了当年的金棕榈,也赢得了戛纳史上第二长的落幕掌声。

但是很奇怪,作为一个对9/11事件反思和追问的电影,它的开头,却是佛州人民庆祝戈尔赢得票选胜利的场面——绽放的烟花、满屏幕挥动的星条旗、人们灿烂的笑容,仿佛在为支持美国这个巨型机器照常转动的民主选举又一次成功而庆祝,一派典型的American style景象。

连我们的画外音都在问着:

Was it just a dream?

欢快的音乐响起,戈尔一路绿灯……嘿,等等,画面渐渐奇怪了起来:为乔治·布什造势的fox内部人员是他的表兄、其竞选委员会的主席同时管理着计票、最高法庭作出了“公正”的定夺……“我们有了一个新总统,小布什。”

而欢快的音乐依旧。

如果有一个众议员对此提出异议,他/她只需要一个参议员的联名签字支持。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众议员上前提出异议,计票异常、徇私舞弊、剥夺非裔美国人的选举权……

然而没有一个参议员联名签字。

So it goes.

在9/11前的八个月里,乔治·布什花了42%的时间在度假上,坐游艇、打高尔夫、遛狗、扮牛仔……堪称美版朱厚照(bushi)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支支吾吾的话语就像低配版《是!大臣》那样:

-你今天接下来的时间要干什么?
-凯伦·休斯要过来,我们有一些事要处理…她要来这里,我们要解决一些事,一些问题。我在处理一些议案…我们…你会明白的,我得在这里做一些决策,时机一到我们就会宣布的。

伴随着平淡的吉他声,总统、国防部长等政要节目开始前被工作人员整理仪表的画面与电影演职人员名单交替出现,片名也终于出现——

Fahrenheit 9/11.

一段长达数分钟的黑屏。只有喧嚣的背景音——先后产生的两下撞击声、坍塌的隆隆声响、物体坠落的声音、人们的尖叫与祈祷声——在不断地提醒着我们,那个悲剧发生了。

然后画面逐渐淡入,人们还在如坠梦魇般定定地望着画外,望着那个曾是一个人类文明富庶的象征的所在。

浓烟。碎片。寻人启事。

与此同时,布什在做什么呢?他在前往佛州一所小学的车上。在得知第一架飞机袭击后,他仍然没有改变行程。第二架飞机袭击后,白宫办公厅主任走进教室,附在他耳边说:“国家正遭受袭击。”

画面定格在总统茫然的,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对现实的掌控的神情上,伴随着的是一段我最喜欢的纪录片旁白:

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没人告诉他该怎么办,没有特工人员冲进来把他带到安全地点,布什先生只是坐在那里,继续给孩子们朗读《我的宠物山羊》。近七分钟过去了,没有任何人有所行动。当布什坐在佛州教室里的时候,他是否正思忖,要是他在工作上多费点心思就好了呢?要是在上任以来,至少跟反恐官员开一次讨论恐怖威胁的会议就好了呢?也许布什在想为什么他要削减掉联邦调查局的反恐经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乔治·布什仍坐在教室里,他是否在想“我一直和一堆坏人混在一起。他们中哪一个搞了我呢?是我老爸卖了他不少军火的那个家伙?(指萨达姆)还是我在当州长时跑到州里参观的那帮原教旨宗教团?或者是那个沙特人?妈的,就是这帮人,我最好怪罪到这个家伙头上。”

我为什么会喜欢这段话的原因,也许正是在于它失去了我们stereotype中纪录片的那种客观、理性,而把它的政治属性拨到了最大。它更像是一篇讨贼檄文,一个充满讽刺、戏谑、质问、批判的急就章,一首饱含愤怒却又无比克制的诗。

全美航班被叫停,上百人在机场遭到拘捕,仅仅因为他们来自中东,而与此同时,本·拉登家族却得以乘机返航。

导演为此配上了绝妙的bgm:

We gotta get out of this place,if it’s the last thing we ever do~

接下来的影片聚焦在了布什曾经与本·拉登家族的利益往来上,其中最震撼我的是这样一个事实:

本·拉登家族投资了卡莱尔集团的一个防务总公司,这意味着,如果美国提高防务开支,那么本·拉登家族将凭此获利。

我想起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约赛连行走在破败死寂的不朽之城罗马,他想道:“我抬起头来,就看见人们在捞钱。我看不见天堂,圣徒和天使,我看见人们利用每一次高尚的冲动和每一场人类的悲剧大捞其钱。

是啊。卡莱尔集团在9/11后六星期上市股票,在一天内赚了2.37亿。

而在9/11发生之后,布什仍极力阻止对该事件相关调查的启动,甚至为沙特大使馆配备了可以说在驻美使节中最充足的防守力量。

9/11事件发生的第二天,高层官员们开始向下属暗示对伊拉克发动攻击,派往阿富汗的兵力却是微不足道。

他们只向阿富汗派了11000人,连曼哈顿的警察都比这多。

美军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都没有进入本·拉登藏身的地区。

高层官员们在对外反恐没有丝毫成效的同时,却在国内发布了大量恐怖袭击的预警,一时间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就像影片里的那位心理学家说的那样:

你可以制造一种持续不断的恐怖气氛使民众恐慌。他们把我们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制造一些让人快要发疯的含混不清的消息。当民众恐慌的时候,你可以让他们做任何事。这就像训练一条狗。

这样,政府反而获得了进一步监视民众的权力,因为为了和恐怖分子作斗争,这是他们“必要的牺牲”。

伊拉克战争发动了。

全美又陷入了狂热的爱国浪潮之中,人们对正义与民主继续深信不疑,而没人会在意这场战争的目的。他们天天在新闻上看着局势的一片大好,却看不到阵亡将士棺木运送回国的镜头,看不到伊拉克普通百姓的悲恸与愤怒,看不到战士们兴奋感慢慢被血腥的现实冲淡后的痛苦与迷茫。

伊拉克变成了另一个越南。

而在美国国内,失业人口却在大量增长,军方开始在贫民窟招募底层人民参军。布什政府一边表达着对战士们的敬意,一边又在提议削减战士的薪资和军属的补贴。

一个士兵战死,陆军部寄回他这个月的工资,但是少了五天,因为他死了,缺勤。

太他妈荒诞了。

影片的最后部分放在了一位母亲身上。

作为一个典型的美国人民,她勤劳、爱国、信教、充满希望,盼望着战争的胜利。她曾经仇视那些反越战的人们,认为他们是在侮辱自己的信念。

直到她的孩子战死的消息寄来。

她收到了儿子的最后一封信,表达着对多了一个侄子的喜悦,也表达着对前途未卜的恐惧,表达着对总统的愤恨。

我现在精神很好,一切正常。我很想念你们大家。谢谢你寄来的圣经,和书还有糖果。我们都觉得最近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等不及要回家,回到原来的生活。

因为工作的原因她来到了华盛顿特区,她想随便看一眼白宫。她看到路边的一个外国女人坐在地上,喊着,“布什杀了孩子。伊拉克的孩子。”

她回应道,“我的孩子也被杀了。”

女人说着,“谎言是会杀人的。包括你的孩子。他们在伊拉克已经无事可做了。所以他们杀着年轻的美国人。为了什么?为了石油。布什是恐怖分子。”

她赞同着,逐渐哽咽。

旁边走来了一个女人。她喊着,“她在演戏。他不是恐怖分子。”

那位母亲转身看向走来的女人,“我的孩子被杀了。”

“在哪里死的?”

“你告诉我我儿子的死不是演戏。”

“在哪里死的?”

“他死在卡巴拉。4月2号。那不是演戏。我儿子死了。”

外国女人仍在愤恨地喃喃自语,手挥舞着。

女人沉默片刻,回答:

“那里有许多人也死了。怪基地去。”

母亲离开了那里。她告诉导演:

我们面对着无知,那些普通人的无知。因为他们不了解真相,人们以为自己了解了,但其实不是这样。我曾经觉得自己了解,但事实不是这样。

她还是忍不住哭了。

我想起《圣经》里的那句:“当下耶稣说,父阿,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可是宽恕太难了。难到一个坚强的母亲也无法承受。

得知参议员中没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正在服役,迈克尔·摩尔决定做些什么。他拦住一个又一个议员,询问他们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军。他们面带尴尬的笑容,生硬地离开了,或者干脆没有停下来。

镜头里是迈克尔·摩尔,这个大胖胡子男徒劳尝试的身影——就像他之前得知《爱国法案》,限制人们权益的法案未经国会审批就得以施行时,在国会门口念完了《爱国法案》全部的内容那样徒劳。

也许是因为那个母亲的话,也许单纯是因为心中的悲悯与愤怒,他拍摄了这个纪录片。他的行为总让我想到萨拉马戈,想到他的那句话:“我过的很好,可这个世界不好。

我还想起萨拉马戈曾希望自己墓碑上能刻的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愤怒的人。

最后,引用影片最后的旁白吧,它也是一段引用,引自乔治·奥威尔:

问题不是在于战争本身是不是师出有名。胜利是不可能的。战争不是为了赢的,而是为了持续下去。一个等级社会的存在是建立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的。这是过去的翻版,而且与过去毫无二致。大体上说,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社会处于饥荒的边缘。战争是统治集团发起的为了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它的目的不是对欧亚大陆或者东亚的胜利,而是维持当今的社会结构。

The end.

 6 ) 纯粹揭露的纪录片,是否有失客观

影片从一开始布什的选举丑闻拉开帷幕,紧接着便是对布什以往历史的种种阴暗面的揭露,夹杂着置疑与讽刺。然而,影片导演给我感觉更像是在费劲心思找出对布什不利的证据,而不再是纯粹以纪录者的身份看待问题。影片纯粹的披露性叙事模式带来说服力的同时,让我不由思考,纪录片的拍摄者是否应该站在更客观的立场上?
或许,有人已经指出,导演摩尔在拍摄这部影片时,身份是民主党人,影片推出日期是在总统选举前,揭露共和党布什政府的腐败带有明显其功利性。考虑到政治层面的因素时,是导演的立场导致影片以纯粹的揭露布什政府为主,并围绕911事件展开相关不为人知的事实。然而,对于政治背后的原因我无法从专业角度分析,于是主要从纪录片本身纪实性与艺术性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先说说纪录片本身,从片名《华氏911》, 给人第一印象是与911事件相关,确实,与911相关的情景与资料都被收录进这部作品中,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911事件的原因,经过与结果,中间穿插着人们对此事件的微妙态度,而主角布什自始至终是镜头的焦点。从2000年布什就职那天,人们往他乘坐的轿车上扔鸡蛋,到上任时布什在任8个月频繁度假的情形,一直到银幕上一片灰暗,伴随着爆炸声,撞击声,警报声,尖叫声,911事件的发生,世贸大厦的坍塌,而那时的小布什在一所小学中得知噩耗表情木讷,一脸茫然。这一部分通过过去的电视素材的剪辑,穿插着动画片段及访谈,将布什从就职到911事件发生的真实事情记录做了整理,对于布什的丑闻更多的是调侃。随后,影片风格一转,将布什与本拉登家族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了披露,而旁白也从调侃变成残酷刻薄的讽刺与鞭挞,为何对于911事件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为何在事发之后放走本拉登家族成员,紧接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原因,以及战争所造成的残酷结果,一串串犀利的指控,伴随着很多绝密的论据,不断地煽动观众的情绪,而节奏也愈加紧急,一个个骇人的真相犹如一发发上了膛的子弹,在骤然间在众人眼前炸开。其间,影片同样应用蒙太奇的手法,将收集到的大量极具杀伤力的素材加以融合,而将披露的力度无限放大。
影片不同于以往所观看的纪录片,以拍摄者长时间观察拍摄所得资料为主,所谓趴在墙上的苍蝇,只是见证整个事件的发生,相反,影片更多的运用了以有的影像资料,通过巧妙的剪辑,配乐,并把自己大量的主观看法和推断加入到纪录片之中。诚然,这使得影片更能与观众产生沟通,通过拍摄者第一现场的感受表达与观众产生共鸣,并且产生更为充实的视觉与听觉效果,这是影片在艺术性的体现。而对于纪实性,影片所用的证据资料也不是臆造,但通过导演的剪辑与参与分析,使得其中加入更多拍摄者的意愿。从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情感的煽动离不开导演的推断,倘若是纯粹的记录,在发生911事件当时布什做作的只是表情木讷,而眼神游离,我们或许只是感觉到他的震惊或是茫然,但加上一段导演的推断“一个个可疑的身影在屏幕上出现,谁,谁,谁,最后定格在萨达姆身上”。而这些确是导演的推论,而证据的充分的推论终究离事实会有一段距离。而影片最后,在战争中死去的士兵给母亲信中,“不知道还要让我们在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中打多久……我希望在下一次的总统选举时,布什这个笨蛋不会被选上。”之后加以导演的旁白:“听到这些话,我觉得这是他从墓地里发出来的请求,是他最后的愿望。我知道我要承诺的是努力实现他的愿望。”而这种手法使得士兵一句话的感染力被放大好几倍,仿佛是将观众的思维角度带动,拍摄者从一个旁观者角度抒发其内心的共鸣,从而带动更多人的想法。于是,尽管纪录的资料有其确凿的来源,而加上拍摄者的艺术加工后,是否观众的感觉发生了变化,也难免会想,是否,拍摄者已经对纪录片产生了干预。
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发现,拍摄者插入的感想并不对我们看待事件造成改变,而是帮助我们了解的更透彻,但那是建立在拍摄者的立场足够客观前提上。回顾曾经看过的自然科学类的纪录片,像是《植物之歌》、《冰冻星球》,拍摄者偶尔会有出现在画面中,对景象或是原理加以解释,但那更多是解释,很少会出现个人的推断。相比较而言,本片在揭露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导演的推断与陈词总结,揭露的事实或许无法达到全面。或许,你可以说揭露布什政府的黑暗面是作为影片的主题出现,并没有所谓的拍摄者的立场不够客观?抑或许,你会说,这种现象在社会类纪录片中常常出现。这里只是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即使主题确定是赤裸裸的揭露,但太过片面的记录反而使人产生怀疑,更为客观的纪录事实往往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我的确感受到社会类的纪录片可能不得不融入一些拍摄者主观的想法,因为没有那么多完全客观的事,但我的看法只是不要片面,而这部片子的确给我一些不够客观的感觉。
在这里,我并不是为布什政府辩护,我也承认这部纪录片有它独特之处与成功之处,只是在它璀璨的成就之后,谈谈自己对它真切的感受。
    此外,不得不承认导演迈克尔摩尔在片中的出现是影片一大亮点。这使得影片在以第三人称为叙事主体中,能有导演的介入,以第一人称阐述自己观点。这种手法使得事件的第一感受传达到观众身上,使得纪录片更加真切。这让我联想起足球比赛上的解说员,或许他们的确能吊起电视机前观众的情绪,但当他们立场不中立,带有明显偏袒时,难免会遭来不满的骂名。所以,希望纪录片的拍摄者能站在更为中立的立场,至少不要有太明显的偏袒,那样的影片或许才能具有说服力。
 最后,对于这部片子,看完之后的确能了解很多原先不知道的知识,但我觉得不至于完全赞同。或许,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蛮推荐大家去看看。也希望能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短评

1.政治阴谋,真相难寻。越是耳熟能详人尽皆知的“日常”,越是不会让人去怀疑所谓的“合理性”和“真相”,于是人们昏昏然生活在谎言中,那是所有人的“真实”;2.不公平,是不可挽回的真理。

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议员们是不会让自己孩子上战场的

8分钟前
  • xx@百年孤独
  • 力荐

歹毒的死胖子要整死布什个B,哈哈~~~

12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我曾以为这是一部纯粹讲述“911事件”来龙去脉的纪录片,以至于9.11这天特地观影时,前面的十几分钟看得我有点搞不清楚状况。随着观影的继续,我不太敢相信所看到的一切,原来事件的背后有这么多我所不知道的纠葛?惊讶中!《华氏9/11》获戛纳金棕榈奖后北美票房大卖,布什拿了金酸莓最差男主角……!

1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爱国中年摩尔

19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较差

那些相信所有的此类影片都是为特定政治集团服务的人注意了,中国有这样一群导演,他们看不到任何能为之服务的政治集团出现的希望,却仍然孜孜不倦地追寻着事实,不管你如何轻视他们

2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纪录片,迈克尔·摩尔的政治倾向性突出,从手法和内容上都有违传统纪录片中立客观的特质,但还是感染力十足。前半段揭露布什从当选、“黑金”丑闻到反恐的多处黑幕,后半段批判伊拉克战争。全片将幽默感与沉重感并置,通过剪辑、配乐、旁白将对比和反讽运用得炉火纯青。(8.5/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就是信了,怎么着吧!

25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很强。对布什的表情记忆犹新。

30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时在广州

33分钟前
  •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
  • 还行

那个傻比演的真好。

38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

江奶奶也有把小梳子

39分钟前
  • 茶壶
  • 还行

扑通跪倒在鬼畜的剪辑面前

4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美国李敖有话说

4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批判的不僅僅是美國。

48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前半段很有意思,另类解读。

52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纪录片的效果就在于震撼世人

57分钟前
  • copymie
  • 推荐

第三世界的国家高层们看后会有什么感想呢?

60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能够拍出华氏911呢

1小时前
  • 马七柒
  • 力荐

相比胖子其他的作品,这一部获得金棕榈奖的片子倒是没有多么的喜欢,当然胖子一贯的水准摆在那儿是没可能差到哪儿去的。一如既往的,他带有强烈倾向性和引导性的用旁白和剪辑抨击着小布什政府,配乐依然给力到想揍他。对于一针见血的讽刺,胖子表示已经习惯了。【纪实】?算了吧,本来也不是个老实的!

1小时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