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样复制

HD中字版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威廉姆·西梅尔,让-克劳德·卡里埃尔,阿加特·纳坦松,詹纳·贾凯蒂,阿德里安·穆尔,安杰洛·巴尔巴加洛,安德烈亚·劳伦齐,菲利波·特罗亚诺,曼努埃拉·巴尔西梅利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0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原样复制 剧照 NO.1原样复制 剧照 NO.2原样复制 剧照 NO.3原样复制 剧照 NO.4原样复制 剧照 NO.5原样复制 剧照 NO.6原样复制 剧照 NO.13原样复制 剧照 NO.14原样复制 剧照 NO.15原样复制 剧照 NO.16原样复制 剧照 NO.17原样复制 剧照 NO.18原样复制 剧照 NO.19原样复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原样复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施梅尔 William Shimell 饰)来到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为新作《合法副本》举办讲座。他与读者讨论书中的观点:关于艺术创作真实性的议论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复制品本身即是原作,原作也是由其他作品复制而来。一个做古董买卖的法国女人(朱丽叶· 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带着11岁的儿子参与了讨论会,想为刚买的书索要签名。中途因为儿子饿了她提前离开,临走时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  米勒和女人在她的古董店再次相遇,他们驱车去郊外看一样东西。她开着车载着米勒无目的游荡,谈论书的主题,参观博物馆,谈论她叛逆的儿子,两人一路上争吵不休。在一个咖啡馆,女老板以为米勒是女人的丈夫,就开始和她围绕米勒讨论起婚姻。于是他们将错就错,米勒开始扮演女人的丈夫,两人约会,去宾馆。但是副本只是复制,而非原作,米勒结束复制身份,独自离开了郊外。  比诺什凭借此片获得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奖。潇洒一回Missing:他们存在过 第二季警员好人好事老港正传山河之影近似婚外恋爱守夜人:恶魔永世同在单亲度假村爱情小说蓝眼睛米奇忙碌的一天食客老家伙剧版虫样年华超窒然侠盗王子罗宾汉小玉的中二魂 - 我想拍电影致亲爱的你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公民X王牌酒保十全大补男悟空之小圣传我在他乡挺好的叶问外传:张天志 (幕后花絮记录)格洛丽亚超凡世界我要活下去(1995)生活秀桥第一季关人七事粤语神驹贾普鲁看不见的敌人超级制造业中文版璀璨薪火恐怖魔柜九条命(原声版)妈祖回家纯白之恋斯蒂芬·库里:不容小觑皇拳美丽的伪证深宅谜影虚构安娜第一季赌神(国语版)

 长篇影评

 1 ) 我们都看到了爱情真实的模样

电影结尾,男人对着镜头注视了良久,他像是在看什么,又像在沉思。伴着钟声,电影结束。我们不太清楚这一镜头表示的意思,朋友表示当时男人在撒尿,她听到了冲厕所的声音。但我觉得,以阿巴斯的品味断然不会设置这样“低俗”的结尾。我的看法是,当时这个男人正在犹豫要不要把胡子剃掉。如果他剃掉了,今晚他就将留在这个小旅馆,如果没有,他将搭上9点的火车离开。作出这一推断,是基于前面反复铺垫的信息:女人的丈夫每两天剃一次胡子,雷打不动(即便是结婚当天)。当然,有人会提出异议:当时当地有剃须装备吗?联想一下《随风而逝》中那个相似的机位——男人对着镜子剃胡须,或许可以有个答案。 这个男人就犹豫在这场假戏是真做/假做还是不做上。从咖啡馆莫名地被认作丈夫起,他已经陷入迷糊。一方面,他琢磨不透这个女人的心思(就像世上大多数男人那样),另一方面,他不清楚丈夫这一身份需要做什么。他依然沉睡在男性思维中:理性、争辩、好胜。他所触碰到的矛盾,展现出了一个男人面对爱情时的无力。 从一开始,整个故事的发展就牢牢地掌握在这个女人手上。是她,将自己的电话/地址交给了男人;是她,开车带男人去了那个地方;是她,率先陷入了夫妻关系的假“副本”,掌控着男人在这一场游戏中的表现。与女人的热情、流动、难以捉摸相比,这个男人是僵化的、截断的。这倒与他的身份相符:一个研究艺术史的学术男。 看看两人在车上“交换”的笑话。女人讲述了她的姐姐与姐夫的逸闻趣事,逗得两人渐入佳境;而男人只能生凑出一个俗套的笑话,被女人叱之以“什么烂笑话”。一个来源于人生经验,一个从旧纸堆中搬出。 这种设定(或者男人与女人本来的面貌),必将制造出层出不穷的矛盾,产生与化解,观众也将从这种获得自我认知,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爱情中两性的常态。因此,《合法副本》超越了一个爱情故事的预期,它的典型性与普遍性在于展现出了爱情(婚姻)中的两性差异:女人可以多么地美,而男人又能多么蠢。 女人的美丽,在于她对待爱情的勇敢姿态,比诺什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角色。在咖啡馆里,她想听一听男人写书的灵感,男人于是讲起了五年前自己在罗马遇到的一幕:一个母亲领着儿子在街上走,没经过一个街角就要转过来看看儿子跟上没有;还有一次,两人坐在一个喷泉雕塑下,母亲向儿子讲解雕塑的过程中,并没有透露这一雕塑“副本”的身份,而儿子仰视着雕塑,就像观看真的一样。在这一长段讲述的过程中,比诺什留下了眼泪,我想,观众比这位正在讲话的男人更早地感知到了这点,然后推断出故事中的母亲和儿子正是镜头前正在默默流泪的这个女人和开头出现的那个一直在玩游戏的孩子。心理上与情感上的这种思维变化,依靠一个演员强大的表演能力,而比诺什漂亮地完成了它。同时,我们也可看出这个男人的笨拙与迟钝,他陷在自我的话语里(一如开场的演讲),感觉自己正被无形的聆听者所包围。 同样一场需要强力演技的场景发生在快接近结尾的酒馆里,男人搭在女人肩上的手(这一动作的完成需要多少引导:婚礼上新婚夫妇分别请他去合照,广场上老人的善意开导。他太倔强了!)瓦解了女人内心积聚的烦躁心理,她耐心地听着主动的“丈夫”订餐,萌生了去厕所补妆的想法。这就是出现在海报上的比诺什,她涂上了口红,调换着耳环,然后回到座位等待着一次完美的用餐。但却不曾想到,男人的旧习复发:他抱怨酒的栓塞味,从而破坏了女人因为佩戴首饰而营造起的美好感觉。紧接着就是一场戏剧性十足的对手戏,因为阿巴斯用的正反打的特写,再加上资料馆的大屏幕,比诺什脸上的细微表情展露无遗:因为喜悦或愤怒而涌起的细微皱纹,让我们正在见识到了表演所能达到的力度。我想,我再没见过一个电影中的女人可以这样美,她对爱情的期许、失望、愤怒、犹豫就在那短短的几个镜头里悉数混合于一起。我只能转向另一方:这个男人,为何这么蠢?难道不知道良好的爱情关系需要几句虽然违心但好听的话的调剂? 可能,他渐渐地明白了。两人坐在台阶上,搂靠在了一起。这也许是愤怒之后的回光返照,也可能是女人进教堂卸下束缚(胸罩)的缘故。但他依然不知道当年他们度蜜月的旅馆是哪栋,依然想不起房间窗户推开后往左往右看到的又是什么。他依然是这份爱情“复本“的局外人,他以自己现实中的实际行动反驳了他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复本与原件一样真实。 一部论文式电影的完成: ①先行的主题。在这部电影里,“合法副本”“原样复制”,书的题目无不在指涉影片的主题,与书中探讨艺术史上原样与副本间的关系不同,电影探讨了一段发生在现实生活的爱情故事:假想的夫妻能否真做。 ②简洁、严密的论证。空间:新书发布会现场、餐厅、艺术品店、车厢、画廊、咖啡馆、广场、酒馆、旅馆等,或公开或私密,或开放或密封。清晰的空间走向辨明了这段感情的情感变化:同样在疏离与亲密间变动。 ③论文明确地标靶出论点,电影却不该对限制观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不然将生成Death-Image)。论文式电影标明了主题,却展开于这个主题衍伸开的空间中。

 2 ) 真假难辨

此片让我联想到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段子:天津相声泰斗马三立擅长表演文哏及贯口,尤以其独特的声线和风趣的语气广为大众所喜爱。某日一档综艺节目中,几位挑战者轮流上台,在幕布后模仿马老的嗓音表演一段笑话,由观众投票评选哪位最像他本人。马老也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为自己拉票。

结果您猜怎么着?幕布升起,得票数最低的正是马三立自己。

假作真时真亦假,倘若某天一位全能模仿者横空出世,对老艺术家所有的表演风格轻车熟路,其受追捧的热烈程度会不会超越马老本身呢?正如罗马街头那个被男孩所欣赏的赝品雕塑,一时间成功替代了正本的价值。

观者接受副本,认定其为“合法”,甚至片刻忽略母本的存在,这是副本短暂的荣幸还是永久的悲哀?片中的男作家一时间充当赝品丈夫,成功抚慰了女主的伤痛,但“任务”完成后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对现实和自我的怀疑,他面对镜子,向银幕投来纠结的目光,把这种不真实感扔给观众,让你不得不重构认知。

坐进影院,每一个投入的影迷都被迫成为片中情愫的副本。每当电影结束,灯光亮起,你是不是也会萌生出一种返回现实的恍然失落呢?导演可能正在银幕后偷乐,成功“骗取”了你的真情。

“感谢你陪哭、陪笑,但你终究不属于这个世界,散场之后,该干嘛干嘛去”

 3 ) 一部电影,两种看法

先前看到一说法,在《原样复制》中,阿巴斯终于学会了正反打。这话可能是认真的,由此可见,一般人对阿巴斯的误解有多深。这话也可能是讽刺,说拍话痨片其实没啥难度,然而哪怕是对话,这部电影中依然用了太多的长镜头。如果截取片中两个人开车去看画一段为例,时间长度大概十分钟。一二十年前,阿巴斯肯定几个长镜头了事,不让人物出现,对准前方或者路边风光一顿猛拍,山路弯弯弯几许,何处是他们的家。另一种做法是把镜头打在演员脸部上,特写到底,追求极致。而在《原样复制》中,行驶旅途穿过市区进入了乡间,中间包含有背景变化,摄像机也从车体外部进入到驾驶座,以示两人距离缩短。除去几次标准的正反打,二人配合的冷笑话也显示了演员的台词功力,阿巴斯把路边的树也放到了对白当中,一整段算得上饶有趣味。

比诺什饰演一个有身份但没有名字的法国女人,她熟练使用法语、英语和意大利语三种语言,然而阿巴斯不是昆汀,《原样复制》没有讲究什么翻译互转,冲突爆发。如果注意到双方交流时的语言发生变化,这就表明了人物身份和彼此关系开始转变,因为作家在前半程基本只用英语交谈。其实语言并不会让观众头疼,让观众头疼的恐怕是对艺术品和复制品(赝品)的讨论,好比新浪潮电影充斥的美学哲学以及各种主义。伴随着身份的改变,两个人也转入了中年夫妻的情感命题,作家充当了复制丈夫,电影变得好理解起来。

作家解释创作灵感,他在佛罗伦萨看到一对母子在看雕塑。雕塑不是真品,然而儿子依然陶醉。巧合的是女人那时也在佛罗伦萨,她和儿子的关系也处于紧张状态。阿巴斯解释比诺什的角色时说,她就是一个复制品。观众理解她,就能理解前作《希林公主》(Shirin)的所有女人,所以这个角色不需要名字,只需要一种“对位理解”。

如果把《原样复制》看做讲述中年危机的通俗剧,影片差强人意。受限于阅片量,许多人只把片子视为是“日出日落”系列的深度版。然而阿巴斯讲《原样复制》更靠近罗西里尼的《意大利的旅行》,意大利也是一个背景,它还可以是维也纳、可以是巴黎以及伍迪·艾伦的纽约。

观看电影时,观众很容易会有移情作用,尤其是碰到与自己某方面相似的。他们不会觉得电影人物是虚构的,遥不可及。相反,他们会觉得真实可信,充满着情感。于是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游戏副本,观众去重复体验。

《原样复制》结尾处,卧倒在床上的比诺什闭上眼睛,光线柔和,好似一幅静谧的人物画。作家面对镜子,审视自己,同时也看向了观众,然后银幕上的窗口成了一部“片中片”,外面是托斯卡纳的街景,传来了钟声。那一刻好似十五年前,他们相遇相爱,但这对夫妻却不是那对夫妻。显然,阿巴斯并没有刻意去改变自己,他还是关注电影的本质。尽管比不上极端的《希林公主》,《原样复制》依然有实验成分存在,全然对手戏的演员表演更是意外,比方在咖啡馆里,比诺什眼神里的迟疑不安,实在太真实了点。【南方都市报】

 4 ) 前妻来的那一夜

我是同前妻一起看的这部电影。

昨天前妻来送还钥匙,于是约了下班后见面,一起在家附近简单吃了晚饭,饭后散步时她搔搔耳朵难以启齿似的说,“好像有东西忘了拿”。于是我邀她上楼喝一杯,她没拒绝。

到家打开空调,我把冰箱里现成的乌龙茶拧开递给她。她接过来喝一口,很高兴地样子,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刚聊没两句她电话响了,她抱歉地看了我一眼。“喂?”她说。

那是一个漫长而无聊的通话,似乎是某个她的闺蜜打来的。我从不认识她的闺蜜们。在她打电话的时间里,我去拉了屎,刻意坐足了时间。出来她还在打。我有些不耐烦,就挑电影,翻来翻去,翻来翻去,最后摸了这个片子出来。还没拆封。我咯吱吱撕掉塑料薄膜,取出碟片扔到DVD机里头,拿来啤酒和烟灰缸,随后也大喇喇在她旁边坐下。

电影开场的时候她急乎乎地挂断电话,“先不跟你聊了我看电影了啊”,她跟闺蜜笑道,这句话她说了两遍才挂断。一个作家在开新书发布会。我和她过去常一起看电影打发晚上的时间。

“空调有点冷,”她抱着双腿蜷成一团。
“我去拿毯子给你,”我站起来,“不用,不用暂停。”

小男孩一边打电玩一边坏笑着把他妈妈拆穿,“你让他给我签名的时候,干嘛不让他签我的姓?我有名有姓,朱利安 ... ”他妈妈一脸愠怒摔桌而去。
 “她怕他知道她有孩子了。”我转过脸去对前妻肯定地说。
“对的,”前妻咯咯笑道,“要不然就是她怕他认识她丈夫。”她补充道。她坐在一个离我恰好礼貌的距离,腿上盖着我给她拿的毯子。

看到中间的时候有点不对劲了。我有点困惑,就跟她讲了,
“他们是在演么?”
“应该是吧...”前妻也不确定起来,“不过要是演的话也入戏太深了吧?”
“他怎么就突然听不懂意大利语了?”
“他本来就听不懂吧?”
“一开始他说意大利语来着,在发布会上,”我有点不耐烦起来,“感谢翻译他书的人的时候。”
“那是意大利语么?”
“是...吧...?”我也不确定了。那是意大利语么?
“也可能刚才那个是方言?”她指的是博物馆里的解说。
“可能。”我同意道,“接着看吧。”

“五年前什么鬼!?”看到俩人在饭馆里吵架的时候,作家拿五年前开车睡觉的事反驳,我实在忍不住了,“他们以前真是一对儿?”
“我也...搞不懂了...”前妻说,“但是不能吧?你想他们刚见面的时候,她开车让他签名的时候,多紧张啊。”
“那也有可能是久别重逢,离婚好多年再见,他已经是著名作家了,所以紧张。”
“那他没必要连她表姐叫玛、玛、玛、玛丽都不知道。”
“也是哦,”我说,“那要是演的话,他们演的也太....”
“毫无PS痕迹,”她帮我找到词。
“真的,太特么能演了,”我叼着烟笑起来,“关键是他们为什么不笑场啊?哪怕露个忍不住想笑的意思也行啊。他们是在斗戏么?”
“也许他们歪果仁就爱谁先笑就输了系列。”
“我感觉我的智商被完爆了,等会看完倒回去重看一下开头。”
“嗯。”她的眼睛在我脸上停了那么一两秒钟。我感觉到了。我感觉如果在过去她会悄悄捏住我的手摇一摇。现在不能捏了,所以用盯视来代替。

之后就到了作家对她说:“我两天刮一次胡子。”
我抢过遥控器按了暂停。
“卧槽!”我喊道。
“卧槽!”她喊道。
“他没听见!他当时!”我喘着粗气说。
“他当时在外面打电话!”
“对的,绝对是的!”我简直一脸懵逼。
“而且她当时就是跟咖啡店老板娘随便讲的!她说那段的时候他们还没开始演!”
“对啊!绝对是的!我们肯定没记错!”
“天了噜!怎么回事?”她把手里的塑料瓶子捏来捏去,“我感觉脑回路不够用了呢!”
“难道说,说到底,”我艰难地吞了一口口水,“他们以前还真是一对儿?”
“嗯!而且儿子也是他们俩的。我现在觉得。”
“儿子肯定不是他们俩的,儿子应该是她和他分开以后跟另外的人生的,”我肯定地说,“然后她又离婚了。”说完我也觉得滑稽。
“我觉的不是。”她把身体坐直。她认真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否则没有意义。否则小孩就没有意义了。”
“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导演安排儿子这个角色就没有意义了。你想想看。”
“不,你想想看。”我纠正他,“她不让作家给儿子签姓——”
“——是怕作家知道孩子跟他姓!”
“卧槽!”
“是不是很有道理?”
“可是...”我绞尽脑汁地说,“可是儿子不知道那是他爹,他爹也不知道啊,还是不合理!”
“呃...啊哆...”
“所以儿子还是不是他的。”
“不对,是有可能的,你想想。儿子确实不知道那是他爹,他们分手时候他太小。他妈也没告诉他。也可能还没出生。如果他还没出生他们就分手了,那作家也可能不知道。对,还没出生。有没有可能?而且你想想,刚才她打电话管儿子的时候,她把电话递给作家让他来管,说,‘也许你跟他讲会比较管用’。这难道不是本能反应?让爹来管。那时候他们还没开始演。”她一口气总结道,“而且也许他知道。也许他知道那是他儿子。”
“... ...我们继续看吧。”

戏毕,我们又激烈地讨论了两句,关于主题。赝品之争,对的,就这么个意思,真的夫妇或者赝品夫妇,作者写了一本书,论述赝品的价值,导演讲了个亦真亦假的故事,完成这论证。
我说,必须重新看一下开头。然后快进到发布会现场。主持人说我很想说塞车但他就住在楼上。作家入场。(原来在那时就)在门口先给母子俩签了名。作家说,很抱歉来晚了我很想怪塞车,但我是走着来的。说法很微妙的不同,一个小小的谎话,还是怪翻译?作家用意大利语感谢了他的译者(也就是主持人)。“这里很关键,”我跟前妻说,她正在玩手机,“他会讲意大利语”。“唔。”她应道。母亲在名片上写了什么递给译者,然后离场。作家当众接电话。她停下脚步笑着看他的洋相。

母亲在麦当劳接受儿子的嘲讽,“我好歹边打电动一边在听,你只是一脸花痴地看着他。”,“你喜欢他,那个作家。你想和他谈恋爱。你给他留了电话。”
“那个儿子确实不知道他是他爸,”我评论说,“哪怕他真的是的话。”
“嗯嗯。”
“你在看什么?”
“我在刷豆瓣。”
“一言不和看影评。”

作家应邀前往古董店。我快进过他下台阶的镜头。“你好,”他说。“你好,”她说。俩人拘谨地握手。
“他们俩绝壁以前不认识。”我总结道,松了一口气,“最多就是工作关系,泛泛之交。她是邀请方。之前肯定没见过面。你在认真看吗?”
“我在看。”前妻是水瓶座,她永远可以一心多用,而我永远不行。我对此常常气恼。

作家上了她的车,她慌慌张张地掏钥匙,差点打不着火。他把她的红凉鞋从脚下拎起来,而她都忘了抱歉。车里的气氛弥漫着恰到好处地尴尬,初识者特有的那一款尴尬。“哦对了在我忘了之前请帮我给这些书签名,”她慌慌张张边开车边从后座够书。我按下停止键。

“所以我们只能说,这俩人后来就是在演。如果必须追究的话。他们真是第一次约会。但你想想这个故事的主题,”我突然开窍了的说,“所以如果必须追究的话,我们只能认为作家说出‘我两天刮一次胡子’只是个巧合。”
“而且导演就是要故意安排这么个矛盾。”
“你还在刷豆瓣吗?豆瓣怎么说?”
“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豆瓣都是一群白痴——”她烦躁地把手机递给我看。她是个小个子姑娘,声音尖尖细细的。“除了这一篇还讲的像回事。”
“谁的...艾小柯哦?”我接过手机,趁势把她揽在怀里。她没有任何反对,完全没有不自在。“你没必要非得看豆瓣嘛,”我顺着她的话说,手顺着她的衬衫,摸到了她的肚皮上。她的皮肤凉凉的。“豆瓣那帮人,写影评的大都不看电影。他们根本读不懂自己在写什么。”
“可是居然有人说他们看不下去呢!你看这里,居然有人要五次看完。”
“亲爱的,如果你没在这儿陪我,”我在她头发上蹭着鼻子轻言轻语地说,“我也要五次才能看完。”
“臭讨厌的...”她甩甩脖子,“你才不是呢... 走开...你说,你说,他们为什么都没发现这里面的矛盾呀?我觉得他们好多人都只看了剧情介绍就心安理得的认为,他们只是在演。”
“唔...因为,”我把手机丢在茶几上,然后手钻到毯子下面去。她的腿型妙极了。“因为,大概他们看片不专心吧,而我们,嗯,很专心。同样的一些人,他们看《八恶人》还觉得林肯的信就是假的呢。你看过《八恶人》吗?”
“没有...”
“值得一看。值得一看,而且,如果像侦探一样分析,我们也只好承认他们确实在演。但如果不当侦探,导演倒希望我们觉得,他们是真的也未尝不可呢。”
“毕竟我们不是侦探。”
“毕竟我们不是。我们去卧室吧?”
“嗯,”她松开我的脖子,尖尖细细地说,“我想先洗个澡。都是汗。”
“好啊。”
“那你能教给我,”她站起来的时候把头发往耳后顺了顺,“你家的浴室怎么用吗?”



完事之后,等我也洗完澡,她正靠在床上光着长腿刷手机呢,两只脚搭在一起,比例好像学跳的羚羊。我就这么着夸了她一下。她冲我眯眼笑,拍拍旁边的枕头。我靠过去松垮垮地搂住她。
“还在刷豆瓣呢?”
“才不是。”她锁上屏幕放下手机,“不过噢,就刚才你去洗澡那会儿,我又想了一下。”
“嗯?”
“就是,我觉得这个电影非常了不起。”
“怎么说?”
“怎么说呢?”她清清嗓子,“我试着描述一下哦。你把手拿开。你看,导演是想讲‘赝品和真迹都很有价值’这个事儿吧?”
“差不多。”
“但他其实没真的想讲这个事儿。”
“哦?这又怎么说。”
“就是,我们看完以后,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他们的婚姻是真,那这部电影就是在讲婚姻的绝望啦,讲男女的不同啦,交流的困境还有单亲问题有的没的,那这个主题就算是拍的还不错,对吧?”
“对。”
“嗯。而如果他们的婚姻是假,那这片子说的就是一个单亲妈妈和她的花痴对象演了一出关于15年婚姻的戏,她以这种方式追求他,他也陪她玩了一下午。在戏的末尾她想留下他,而作家拒绝了。表白失败。那,这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呃,怎么说,两个人很默契——也不是说很默契——”
“——心照不宣”
“对!心照不宣的追求和被追求,男人有时会被旁人左右,给予虚幻的殷情,女人期望的燃起又熄灭,男人的清醒和犹豫,以及某种钝重的残酷。对不对?”
“某种看不见的残酷,下雨前很闷一样。”
“是你比较会讲了啦。总之我们会觉得,喏,这个主题也拍的很好,对吧?甚至更好。”
“没错啦,说重点。”我捏了一下她的乳头。
“重点是,”她尖着嗓子说,拨开我的手,“我们会得出结论说,赝品和真迹一样好。然而这个结论是得不出来的。”
“哦?何以见得呢?”
“因为这是一个限定在电影里的自证。仅限在电影里。电影里编了一个故事,故事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这个故事反过来证实了这个观点——就到此为止了。一个周全的小世界,一个完备的证明。然而这个证明只应用在那个世界当中,超出电影即无效。而这又恰恰是电影的高明之所在。一个“自证体”的完美范例。”
“你让我想一想。”
“嗯。”
我深吸一口气,拨弄了几下自己软下去的鸡巴。
“就是说,对永恒的追求都是速朽的,而用一个小聪明可以解决大问题。就是把不朽封闭在一个小小的莫比乌斯环里。”
“真聪明,”她亲了我一下,“喜欢你!”
“我觉得你可以去写影评了。你快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快达到那些影评人的水平了。”
“臭讨厌的,”她朝我腹下打去,我赶紧护住。“你替我写。”
“好。”
“还有一个问题。”
“什么?”
“就是如果导演拍两个版本就好了,只有微小区别的两个版本,”她用手指在我的肋下划出两条长长的平行线,“几个细节不同,真相正好相反。而其他部分全一样。”
“哇!”我打了个响指,“就像《哈扎尔辞典》的阴本阳本一样,还花不了几个钱!”
“这个也务必写进去。”
“遵命。”

今天早上,我被她从睡梦中摇醒。“亲爱的,帮我跟Uber司机说一下怎么开过来。我快迟到啦。”
我接过电话,迷迷糊糊对着话筒一顿指挥。放下电话,我意识到嗓子干得很。
“你要走啦?”我环住她的腿,然后坐起来。
“嗯,我快迟到啦。”她强调说。
“等一下,”我光着脚腾腾腾走到玄关,摸了摸放备用钥匙的地方。“喏,拿着这个。不,没事,万一你忘了什么东西呢?我一会儿也要出门。”
“不用啦,我从来不落东西的。”她笑着说,“我记性好得很。”
“那你还记得我的名字么?”
“当然记得,这、这、这、这姆斯。”她敷衍着一笑,匆匆关上了门。

 5 ) 一个下午,十五年

昨晚开始看阿巴斯的旧片,《合法副本》,看到一半睡着,
今早醒来继续看。

是一部好电影。
那么,为什么会睡着?
我听见最煽情最文艺的解释是这样的:
“因为太信任这位导演,就像靠在情人的肩头一样,太放松了,所以忍不住会睡着。”
事实当然是,这电影不紧张不刺激,缓慢而漫长,就像你知道,
阿巴斯所有的电影一样。

但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女主角打动了我。
那是一个生活已经被掠夺了的人,她极力的想跟生活做最大程度的争夺,
对她来说,也许这种争夺就是短暂的逃离,去和自己仰慕的一位作家出行,
哪怕只是一个下午,一个傍晚。
但是没有用,生活不容许逃离,烦恼们紧追不放,
她极力伪装的平静优雅渐渐崩溃,她暴躁,愤怒,疲惫不堪。
如果这时你问她:“你的生活出了什么问题?你出了什么问题?”
她一定会回答你:“我的生活没有任何问题!”
女人,是不是都这样,本能的维持着生活的表样,捍卫着最后的尊严?
而她真的放松下来,她才会坦然承认,是的,我的生活出了问题,
很大很大的问题,我本来不想面对,因为我知道面对的结果就是崩溃。

茱丽叶 比诺什演得真好,她的情绪就在“小快乐”和“大崩溃”之间跳跃,
跳跃得如此频繁,但却如此真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就是在垂泪的下一秒,
擦干眼泪,露出一个微笑,告诉别人,啊你们是一对美丽的新人你们一定会幸福,
哪怕我自己的婚姻已经是一团糟。
微笑是真的,因为即便心灰意冷,内心也还是敏感的,
无法对眼前的小美好小幸福视而不见。

男人呢?
男人以为自己洞悉了很多真相,掌握着很多真理。
他总是要戳破女人营造的很多小气氛小惊喜,他并不领情,难以取悦。
他的这些刺,一次一次扎破了女人的壳,扎出了很多缝隙,
逼出了她真实的自我,逼出了她生活的真相。
逼着她不再优雅,而是大叫:“你那些真理,只活在书上!”

故事从这里开始有意思。
他们坐在一个咖啡馆里,卖咖啡的意大利老太太笃定的说:
“他真是一个好丈夫。”
女人觉得好玩:“为何你觉得他是个好丈夫?”
她把这个误会告诉了男人,他们都觉得好玩,于是下意识的,
他们开始扮演一对夫妇,一对结婚十五年,有儿子,相爱也相厌的夫妇。
于是争吵,半真半假的争吵,渐渐当真的争吵,相当投入的争吵。

如果是一对真正的夫妻,这些争吵非常无聊,非常普通,
但他们并不是。于是每一个小细节都变得重要,因为他们在不断的暴露。
暴露自己,暴露真实的生活,暴露作为男人和女人最本质的那个部分,
你渐渐看到了关于男人与女人的真相: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一样,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如此,必将如此。

他们的争吵中,彼此指责的细节是真的,来自他们各自的生活,
因为必然有一方没有参与所以细节可以说是假的,但是情绪是真的。
场景是真的,共处的时光是假的,回忆是真的,共同的回忆是假的,
情感是真的,不,对对方的情感是假的,但是,真的是假的吗?

电影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就在于此。
真假已经渐渐难以分辨,也不必分辨。
电影不是图穷匕见,而是在第一场戏就告诉了你电影的主旨:
一件完美的赝品比真品更珍贵。
这一个下午,他们演出的婚姻,难道不就是真正的婚姻?
这一个下午,难道不就是完整的十五年?

所以,电影的最后,天色渐暗,他们身处当年蜜月的小房间,
气氛渐渐变得甜蜜而暧昧,她声称在枕头上闻见了他当年留下的气味。
你感受到了感动和温柔,某种安慰,是来自你疲惫不堪的丈夫,还是来自一个陌生人,
其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那种温度是真实的,
你触摸到,你感受到。

是的,也许到这里你会像我一样想,这是一部好电影,
就像阿巴斯说的:”让他们乘坐火箭你追我赶去吧,
我只是想静静的聆听世界的心房,直到它停止跳动。“

 6 ) 提供“眼光”的電影又一次擊中了我

真品與贗品,原創與複製的話題,早就是反反復複談論的話題。 作家男寫了本討論原創與複製的書,在意大利做宣傳。 地陪女帶著作家男來到郊遠小鎮的美術館,這裡有個珍貴藝術品,可50年前才被發現其實是很久以前的贗品。 但贗品的藝術價值會因此降低嗎? 若說不會降低,因為我們同樣可以得到審美的快樂。 若說會降低,因為贗品畢竟不是真品。 可什麽是真品?作家男反問地陪女。 人們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時,並沒有去追究這個女孩的下落。 因為如果深究的話,蒙娜麗莎這個女孩的笑,才是所謂“真品”吧! 所以如果我們把眼光總是放在真品或贗品之上,就已經失去了欣賞的能力。 當地陪女駕車載作家男來小鎮的路上時,作家男就曾感歎,路邊的樹木,每一顆都是原創,獨一無二的,是美的,但缺一個藝術家,將它放入美術館。 也就是說,藝術形式是一個外殼,提供一個觀看的眼光,當我們跟隨這個“眼光”去發現美的同時,又被這個外殼所限,被這個眼光所限,只看見了“眼光”,而忽略了內在。 隨後二人來到咖啡館繼續聊天。 作家男走出咖啡館接電話,咖啡館的服務員以為二人是夫妻,和地陪女聊天,大講夫妻之道。 地陪女並沒有糾正她,而是順其自然。 隨後在廣場,一個大叔同樣誤以為二人為夫妻,教作家男只需用手搭在妻子的肩膀,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可以化解夫妻矛盾。 當作家男真的把手搭在地陪女的右肩時,故事進入了拐點。 之後我們發現,這個作家男居然就是地陪女的丈夫!而這怎麼可能?!因為如果這樣,我們就要推翻前面的劇情! 於是看到很多此片的故事介紹和評論寫到,作家男是借此機會,假扮地陪女的丈夫做戲云云。 這卻是對此片最大的誤讀! 因為其觀影的“眼光”仍然深陷于“真假”之中!不能自拔! 如果作家男可以假扮丈夫,為何丈夫不能假扮作家男? 原因只是因為我們“先”看到作家男,所以我們一早就認定了作家男為“真”,所以就要在後面認定丈夫身份為“假”。 道理如同先前的小故事一樣,一個珍貴的藝術品,最近才被發現是贗品。這影響我們欣賞它的眼光嗎? 一個作家男,最近才被發現是丈夫,這影響我們欣賞它的眼光嗎? 影片走到這裡,真假已經不再重要。 這也是阿巴斯對電影的又一次探索。 說白了,這是兩個故事,用同一個男演員和時空串在一起,甚至連故事都串在一起。 說白了,這也是一個故事,兩個無關的身份。 用這樣的表達做出“藝術形式”的自我反省,重新激活發現美的眼睛。 當丈夫和妻子爭吵不休,各自用各自的觀點將對方逼到絕境,丈夫大吼一聲:“如果不准備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爲什麽還要溝通?!” 這才應該是影片海報上的slogan! 影片中對愛的討論,也緊扣著形式與內在的反省,不再一一讚美了。 以後要是誰再問爲什麽取二道販子這個名字,我就推薦這個片給他看。這是多強大的註腳啊!

 短评

婚姻问题只是拿来做一个例子,在这对假夫妻的喋喋不休中,真实的情感被唤发出来。所以复制品或是副本的存在不是没有意义,而电影即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合法副本,导演完成了一次用电影论证电影的过程。

6分钟前
  • 推荐

争辩之中的婚姻观,是男人与女人走进婚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岁月偷走了男人对妻子的激情,却塞给妻子一瓶敏感的眼药水;原作也不过是对生活充满“用心”的复制;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某些东西因此而富有了意义;她老公结巴的喊着她的名字——“玛..玛..玛丽”,在她听来却是一首情歌。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很大程度上仍然带有阿巴斯的实验风,比诺什的表演为影片加分不少,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16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看了茱麗葉畢諾許的『愛情對白』,精采的愛情辯證,再次突顯男女思考模式之別。當愛情被生活逐漸磨平,男人認為只是改變愛的方式,女人卻認為是愛與不愛的問題。雖然任何事都應換個角度看待,但男人不明白一旦女人改變了愛情的態度,也就改變了愛的決心。因為愛情是對談,不是獨白,是感受,不是對錯。

21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就好像阿巴斯本人说的,讨论真实与虚构的边界问题只是个借口,所关心的而是这对男女从陌生人到“夫妻”的情感关系变化。其实是一部很挑战观众的实验电影。

26分钟前
  • 荒也
  • 还行

对我来说这几乎是一部理想中的电影,如何有一个思想上的idea,并且用电影这种媒介去完美的呈现,却又不丧失理论本身的深邃性,而表现为电影文本自身丰富性。

30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中年危机版《爱在日出日落前》,赝品夫妇竟能如此入戏,泪点在咖啡馆的那个母子小故事

33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三星半。我原以为他们会争执、啰嗦出个所以然,和好如初或者断然分离,忘记了James九点半的火车。

3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SIFF#重看;所有艺术品都是现实的复制品,当你已拥有足够完美的赝品后,是否还需要探究原样存在的意义?将虚拟的文本理念切身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原样复制」,你会发现复制得再完美,也解决不了现实的皮毛;阿巴斯一贯主旨的延展,但更具欧洲知识分子气息。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D+/ 第一部阿巴斯,巨型失望。宁可去看论文。

4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终于明白这幅海报的含义。阿巴斯是静默的,如同洒落在托斯卡纳巷道上的日光。悲伤却很汹涌,在比诺什深邃暗沉的眼眶中。口红的艳丽很悲伤,一个不自然的搂肩也很悲伤。一个再高贵优雅的女人,她最美丽和最悲伤的时刻,是面对心中男人的羞怯、期许和等待。简单的幸福可以复制,冷静的悲伤,不可以复制。

44分钟前
  • 念乔
  • 还行

确实很不“阿巴斯”

45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学会正反打的阿巴斯

46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还行

一开始你以为他在评议艺术作品,后来发现他是在表述思维;当你以为他在表达艺术观,其实他是在开展一场行为艺术表演;当你以为他在用幽默戏作释解生活,其实他是在虚拟悲伤的婚姻现实;当你以为他在对话爱情,其实他正在进行电影的哲思;当你以为他在讨论电影的本质,其实,他是在展示正在看电影的你。

48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要是在放《唐山大地震》的影院里也放几个摄像头,记录各种人大哭的镜头,然后做成一部影片也会很震撼的。观影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zMjIxNTk2.html

49分钟前
  • 倪娜
  • 还行

剧作和电影语言完美结合的代表,全程都在话痨,却没有一丝的无趣,本来有点困意,却完全消散了。构图的多变和画面中的丰富情节自成一体,也和故事完美融合,比诺什的这个角色可能是一段时间以来我见过的最饱满的了,一来惊叹于她在语言间自如穿梭的张力,二来可以说她是这场旅行的灵魂,表演真挚有趣。

50分钟前
  • TWY
  • 推荐

真假之辨值得深思,虚实之间令人称妙。

5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除了学会正反打了一切还都是原来那个阿巴斯,松散平淡的故事,不刻意雕琢的剧情,只享受安静的展示生活,不矫饰什么,不妄加评论什么,他把所有要说的都呈现在那里了,就好比一个长镜头,让观众自己去寻找共鸣,去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写镜头。一个好的赝品胜过真品?答案在你!★★★★★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到九点还是要离开。我……我的视线……就没有从比诺什的胸口离开过……

58分钟前
  • 大密度蓝
  • 推荐

像《纽约我爱你》里面那个短片!这种本子真不是一般演员能撑起来的。极易被毁掉。好在却没有!朱丽叶比诺什就是好看,影后并不为过,只是横向比较此届似乎有更出色的女演员。

59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