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尔与吉姆

HD中字版

主演:让娜·莫罗,奥斯卡·威内尔,亨利·赛尔,万娜·乌尔比诺,Serge Rezvani,阿妮·内尔森,萨比娜·奥德潘,玛丽·杜布瓦,米歇尔·索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2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2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3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4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5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6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3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4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5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6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7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8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19朱尔与吉姆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朱尔与吉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战前,德国人祖(奥斯卡·威内尔 Oskar Werner 饰)和法国人占(亨利·赛尔 Henri Serre饰)在巴黎结识。他们意趣相投,对诗歌和小说都有强烈而共同的兴趣,甚至二人为着同一个雕塑也着迷。顺理成章地,祖与占都爱上了同一个女子:聪明貌美的凯瑟琳(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饰)。  在这样的关系中,占选择了成全温柔单纯的祖。他们一起到乡间度假,度过了美妙时光。然而一战的爆发,却让他们失去了联系,在自己国家服役期间,他们多么担心会在战场上杀死自己的好友。而祖,从不间断地给妻子凯瑟琳写信。  战争结束,祖与占再次相遇,占觉察到祖和凯瑟琳的关系很糟糕——她对婚姻以外的感情从没停止过追逐,喜欢在各种爱情关系中享受自由。占在祖家中住下,凯瑟琳毫不掩饰对占的爱,这段三角关系平衡而快乐的维系着,旁人完全看不透。当占要离去时,凯瑟琳直率锐利的性格让事情起了变化……鱼味男孩夜爱吸血鬼平凡英雄嫌疑犯X的献身2023天外来客第一季开往克拉列沃的列车小情书龙之家族花咲舞无法沉默第三季所有美好的东西2010孟买天鹅绒克利夫顿山失踪案野蛮王国第一季我的女朋友男朋友迷情杀机:卷土重来波洛克勒索风云朋友的妻子2015环太平洋:雷霆再起决战食神完美绝配金橘花齐天大圣之火焰山真实2014末日病毒继母与女儿的蓝调2022年谨贺新年SP浴血雁门关你好,查理军礼孤胆行动嘿玛嘿玛律政英雄特别篇我的新娘不是鬼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母与子1997新异形拯救大明星全世界都不如你闪电侠 第一季末日迷踪:敌基督的崛起你是我的命中注定2020少年2016

 长篇影评

 1 ) 象风一样自由

一个女人,即使再普通,只有被懂得她的男人所珍视,她才是特殊的。而这一个,却是无论放在哪里,都不会被忽略的。

凯瑟琳是bitch,还是女神?是放荡,还是率真?讨论这个,根本无谓。我在《祖与占》里看到的只是非一般的自由,无底限的爱。

祖给予的爱是纵容凯瑟琳的随心所欲,是给她完全的自由。他可以让她与自己的好友占在一起,甚至去到其他的情人那里,只要她不离开自己。不知道是否因为祖与七十多岁的作者昂利—皮埃尔·洛齐貌似同一人的缘故,所以看透了人生最应珍惜的是什么。相对于祖,占就有点心存芥蒂,当然这是作为兄弟应有的反应,但比起祖的境界来就差多了。

最赏心悦目是战前的三人行场景,在铁桥上奔跑,骑车出游,镜头自然流畅,毫无约束的青春激情,简直象风一样自由。

实在是艳羡,即使这是电影给出的假定的情境,即使生命中真的遇到祖与占,也不会放肆若斯。

但是爱情的乌托邦并不能让凯瑟琳满足,就象发自肺腑的呼喊在空旷的原野上得不到回应一样,内心永远无法满足的痛苦与深入骨髓的孤独,不是身边有人陪伴就能够消除的。凯瑟琳先是用跳河,最后用驱车坠河来表达。没有出路,只得毁灭。

可能很多人不喜欢凯瑟琳的肆意放纵,但另一个极端是对她无比欣赏。她是绝对的主角,爱恨由你,与她无关。

其实始终感觉凯瑟琳可能更喜欢占,她赴黄泉路时捎带的也是占,但一开始两人就在咖啡店里错失,后来占为了祖而却步了。祖能够得到凯瑟琳,多半是拜那些在战争的绝望时期写的狂热情书所赐,但本质上祖是一个温和平静的人。说到这里,想起另一个凯瑟琳,《呼啸山庄》中的凯瑟琳,惊人的相似,火一样的性格,与生俱来的自由天性,再宽容的对待也不能阻止她的疯狂。两个凯瑟琳都需要极尽自我的燃烧,祖与林顿的包容都挽留不了她们。

对异于常人之人给予理解吧!平凡之人所不能体会的痛苦深深地折磨着他们,他们的生命绚烂、灼人而短暂,转瞬便消失在无尽的黑暗中。

 2 ) 骨殖的粉末和长桥上的风

男人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这个故事,是女性作家张爱玲写的。而女人生命中的两个男人,是昂利-皮埃尔•洛齐写的,他是个男人,一个七十四岁的老男人,这颇有意味。 他需要两个女人,一个纯白如月光,一个热情如火焰。 她也需要两个男人,一个单纯固执坚守,矢志不渝,一个性感奔放自由,充满诱惑。 凯瑟琳的魅力来自于她卡门式的自由态度,她永远流动不居,在任何一个时刻里都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她不遵守游戏规则,她走着走着就跳下塞纳河,她永远在行动,她让人猜不透,如谜语,如毒药。 朱尔和吉姆都爱上她,既爱她的神秘,也爱她的轻蔑。 轻蔑中有着颠覆一切的勇气和随性,这是朱尔和吉姆在希腊雕像的神情中寻找的东西,凯瑟琳,就是自由。 朱尔爱她爱得全无自我,只要她快乐,只要她的生活能让他存在,他什么都能做,容忍一切,而且是真正的无怨无悔,整个故事里面,朱尔从来没有讲过一句凯瑟琳的坏话,吉姆说,你把她当成了皇后,朱尔说,她就是皇后。 如果,凯瑟琳是一种生活理想,那么朱尔为了追逐这种理想义无反顾,从未犹豫和背叛。 朱尔总在那里,永远在,也许恰恰是因为这个,凯瑟琳一次次地离开,又一次次回来。 吉姆呢,从某种程度上,他和凯瑟琳有某种同质的东西。他也有个为之坚守,无怨无尤的情人,他也任性,想回来就回来,想离开就离开。 凯瑟琳和吉姆之间,是真正的角逐,因为朱尔对凯瑟琳早已不战而降,毫无悬念的甘当奴隶,吉姆却时刻都能离开,他有自己的去处。 两个人之间的战争,比的是自己控制对方的能力,凯瑟琳以为吉姆可以像朱尔一样,无论她怎么做,她都能赢。但最后,她输了。 因为吉姆不是朱尔,他不是仅为她存在,没有她就不能活的人,吉姆回到另一个女人身边时,找到的是平静和安然,没有激情,也没有那么剧烈的痛苦。 他想逃离这游戏,他想找的无非就是安全稳固,不再好奇,不再冒险,虽无惊喜,却也不必忍受无休止的折磨。然而,他却用了另外的借口,他说,凯瑟琳,我们得想想,我们是否伤害了别人。 凯瑟琳第一次失去了自己的控制力,她甚至掏出了枪。 她不能容忍失败,她更不能容忍的是一个人的逃跑,所使用的胆怯而堂皇的借口。 如同振保一样,她无法同时拥有红白玫瑰。她阻止不了别人离开的脚步。 暴烈任性如她,开车驶向塞纳河,前一秒钟还言笑晏晏,后一秒钟就从容赴死,凯瑟琳最后的眼神,是胜利,是疯狂,是崩溃,还是解脱? 死亡,终结了一切纠结和难题,解决了一切矛盾和痛苦。 以死亡做结束的电影,却有着最为谐谑的形式,这种谐谑,还不是黑色幽默,是由衷的轻松和喜悦,除了《朱尔和吉姆》,似乎没有电影能做到这样。 看影片的片头,那些默片式的搞笑片段,立时就会明白《天使艾米丽》和《漫长婚约》里面那些谐谑的源头,人物的刻画是漫画式的,他们的行动也是漫画式的,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长镜头跟拍,快捷流畅,最大量地传递着他们的信息,这背后的讲述人,人物本身,都在游戏,生活的欢欣喜悦勃勃欲动。 影片安排了一个讲述者,他的眼在观察事态的进展,他也用游戏的态度消解着这一切,其随性自由和主人公如出一辙。 到了影片后半段,当人物陷入纠结时,表层的故事格调却还是戏谑的,讲述人一如既往,他的讲述隐藏了故事背后的痛苦,就像凯瑟琳前一秒钟的沉郁,一抬眼就是一脸的妩媚明媚。矛盾的翻转顷刻之间就能完成。 形式上的喜剧性甚至保留到最后,两个人壮烈殉情之后,电影居然用快速剪切讲述了遗体的处理过程,没盖严的棺材板,顷刻之间化为骨灰一片片,为了方便存放,骨灰又被捣碎,放如瓮中,一切流畅如工厂流水线,毫无煽情,毫无感情色彩,一如卓别林之《摩登时代》的大机器生产。 这依然是消解,那么多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那么多活色生香,五彩斑斓,一起奔跑时候的风和快乐,就变成了这样的物质,两盒骨灰,朱尔甚至没有感到沉重,他觉得一阵轻松。 到影片最后,真的让人有理由怀疑,这个讲述者,是不是就是朱尔本人? 正是那种自嘲和谐谑的超然,让他反而坚持到了最后,没有被激情所裹挟与摧毁? 理想和理想的背叛者毁灭了,忠于理想的人活下来了。为他们送葬。 新浪潮电影之于特吕弗,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情形? 捣成粉末的骨灰,曾是长桥上激荡的自由的风。我们要笑到最后,笑得最放肆和自由,哪怕这笑容的前一刻是蚀人心骨的疼痛和无法止息的泪水。

 3 ) 无因的反叛与虚无式自由——以《祖与占》为例探讨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存在主义的表现

本文最先发布于公众号“800号电影社”,为笔者大一下《西方电影简史》课程结课论文之一。同样,这也是笔者第一次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解读电影,对于部分理论的理解可能有误,欢迎指出~

一、前言

法国电影“新浪潮”是指1958—1964年,法国突然涌现出一批无名的年轻导演争相拍摄电影的热潮。这一浪潮的总体特点是对传统电影叙事的突破,对个人风格的重视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呼吁和追求。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不仅与巴赞电影理论的引导有关,更是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法国盛行一时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洗礼。存在主义哲学强调自由意志,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忽视传统旧道德,这一哲学主张对锻造“新浪潮”电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起了重要作用。[1]

新浪潮电影的特点,在其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电影的主要“作者”,是来自由巴赞所主编的《电影手册》所聚集的一批青年编辑。[2]其中,由巴赞一手栽培并将其视为“精神教父”的特吕弗是新浪潮运动中的代表人物,而《祖与占》(Jules et Jim,1962)又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特吕弗新浪潮风格的巅峰之作。因此,本文将透过此片分析法国新浪潮电影中存在主义思想的表现。

电影手册

二、新浪潮电影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溯源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主流流派之一。其主要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而法国的萨特则是这一哲学流派的集大成者。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十分重视行动,人的生存状态成为其关注的重点,个体人的解放是萨特的不懈追求,正如其在《存在与虚无》中说论述的“行动的首要条件便是自由”,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始终是对“为他”的反叛与对自由的追求。(注:这里的“为他”并非萨特《存在与虚无》中所指“为他”,只是片面地指“自我的意义不能由‘他者’所决定”)

在经历二战浩劫后的欧洲大陆,前所未有的动荡使欧洲人对西方自启蒙运动来所建立的政治哲学失去信心,对之前高奏凯歌的理性主义和沦为战争工具的科学技术开始怀疑。[3]萨特警醒着世人与其把命运托付给荒谬的现实,不如用行动为自己的生存注入希望,这给二战后生活在千疮百孔环境下的欧洲人重新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同时,萨特的存在主义与传统决裂,充满了反叛意识,而这些反叛意识也正是战后处于迷茫、消极、颓废和苦闷的青年一代所需要的。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随之在法国青年一代中受到追捧和狂热崇拜,成为一股盛行的风潮。[4]

而彼时的法国电影界,结构死板、叙事简单的法国商业电影机制以及随着美国“马歇尔计划”一同进入欧洲的电影文化风尚(传统好莱坞影片)占据着主流地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标新立异、玩世不恭的青年一代电影人当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与熏陶,向传统和世俗的电影观念宣战。而其中,作为新浪潮电影的精神教父,安德烈·巴赞与萨特同样宣传着“存在先于本质”,提出了“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原理”。不同学科的两位大师都给我们回答了同样的问题:生存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应该以自身为主体,而不因客体来评判我们的存在。人的内心体验和主观认知(或者说对自我“在世”的认知)才是人的真正存在。而电影艺术创作也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诠释导演个人的内心体验和对世界、生活的理解。[5]自这些导演将“存在主义”的自由观当作武器利用起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便开始渗透在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方方面面。

三、《祖与占》视听语言中的“自由感”与“虚无感”

如上个章节所述,存在主义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规则的叛逆”、“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的认同”。其在电影中通过表层的台本、表演以及视听、镜头语言实现存在主义的具体体现,下面笔者将以《祖与占》包括其它著名新浪潮代表电影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1.台本层面的“叛逆”

在影片开头的一段蒙太奇中,夜色浓浓,昏暗的街道。摇镜头跟随祖与占,他们边走边谈。俩人走过一对“无政府主义者”男女(麦尔兰和泰雷兹),他们看到他俩走过来便热烈地拥抱接吻,等祖与占走远,麦尔兰直起身。他们身后的一块木板上涂抹着几个白色大字:死亡属于……[6]

“DEATH TO OTHERS”

在影片的开头,导演似乎就在用引入“无政府主义者”这一对传统政治制度的“反叛者”以及他们随性的行为(突然的热烈拥吻)来暗示电影中“叛逆”的元素。

而在另一个镜头,祖、占与凯瑟琳第一次聚会的场景,祖提议:“我们不用传统的挽臂姿势,今天到会的人用脚在桌下接触。”同样也是一种对传统规则束缚的突破。

“我们不用传统的挽臂姿势,今天到会的人用脚在桌下接触。”

2.表演层面的“自由”与影像本体的“存在”

配乐制作人克洛迪娜·布谢曾在采访中透露:“让娜·莫罗演唱《生活的漩涡》时在某个时刻做了个手势,因为她将两个小节弄颠倒了。但是,我知道弗朗索瓦会留下这个镜头,因为让娜的这个动作让她更有魅力。”[7]

“Le Tourbillon”

导演选择保留这个镜头,除了其能体现主人公的魅力,抑或体现新浪潮式的“表演自由”(新浪潮导演通常喜欢使用非专业演员),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这里,影像的存在本身即赋予了其意义,这种看法是将存在主义的本体从人上升到了物的层面,亦即无论是人还是物,其存在本身就决定了其意义——即便是一段剧本之外的即兴影像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3.视听语言的“反叛”

在传统的俯拍镜头中,镜头往往会逐步靠近对话主体。而在山间别墅发生的一场戏中,导演在这场戏的开头所使用的俯拍视角,却在扫过对话所发生的别墅,一直越过山林,营造出了一种自由的气息。这是导演在通过镜头语言的方式,对传统电影叙事手法的一次“叛逆”。

镜头慢慢靠近

镜头靠近后掠过

同样,在影片开头充满诗意的一组蒙太奇镜头,也类似法国新浪潮代表作《筋疲力尽》(À bout de souffle,1960)中“跳切”手法一般,是一种对传统线性叙事结构的挑战。

4.镜头中的“自由”与视角中的“存在”

许多观众在观赏《祖与占》的过程中,会发出“自由而轻松”的感概。这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导演在拍摄过程中,通过镜头表现出了一种“自由”的感觉。如,大量的运动镜头(三人在桥上的赛跑)、摇镜头(随火车掠过的摇镜头)、大量对天空的拍摄,以及使用远景镜头拍摄人物在自然中游玩的自在场景(通过人物的小与场景的空旷对比突出人物的“自由感”)。

远景镜头

远景镜头

而在笔者看来,《祖与占》中最能够体现“存在主义”本质的镜头,是占于战后前往拜访祖与凯瑟琳前于莱茵河旁公墓的徘徊。

镜头刚开始时,是从一种客观视角对占进行拍摄,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这种视角视为一种“他者的凝视”。

客观视角

而当占逐渐走进战争纪念雕像时,视角也逐渐向占的主观视角进行靠近,这里,导演运用“叠印”的手法描绘这种视角的渐变,我们可以将这种变化理解为一种“自我认识的觉醒”。

叠印切换

而到最后,当占完全站到了雕像面前,镜头也完全变为了占的主观视角,占也即(暂时)摆脱了他者的目光,完成了“作为自为的存在”的认识。

主观视角

通过这一组镜头,导演似乎在用一组镜头简单描绘占在参观雕像的过程,但如果从存在主义的视域进行解读。我们可以认为占在走进雕像前似乎是在被“他者”凝视的镜头反映出欧洲自启蒙运动以来的政治哲学对人本的相对忽视;而当占完全走进雕像(预示着战争变成了过去的雕像)视角由客观转变成完全主观,“完成对自我存在的认识”,似乎反映出了欧洲人在战后受到存在主义中的反叛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性带来的改变的影响完成的一次思想的转变——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占参观雕像前与后的过程看作为欧洲人在经历战争前后思想的变化的象征。

四、《祖与占》主题价值与存在主义内核

萨特在其经典论文《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中提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要求人们在荒诞现实和偶然性存在中积极争取存在的意义、本质和价值,积极的追求自由。因此,在众多新浪潮电影中,主人公往往无所事事,呈现出一种自由或者叛逆的状态。如影片《四百击》中的主人公安托万感到世道不公继而盲目性地胡来,去反抗社会。《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我行我素,偷车、偷钱,甚至打昏别人抢钱,他还开枪打死警察,随心所欲地与女人鬼混。又如《祖与占》中主人公作家的身份更赋予了他们不同于其它职业的机动性,他们可以去酒吧谈天、去击剑,甚至可以三人一起共住在山中的一幢小屋,断绝与他人的目光,过着自在的生活。然而,虽然他们蔑视传统道德,打破了以往的规则体系,摆脱了他者的目光,但是他们在自由与叛逆中却未能建构自身的价值体系,更像是一种“虚无式自由”。正如《筋疲力尽》中的米歇尔,通过偷抢等反叛性行为,向外发出“自身已经无法在传统结构与价值观获得意义”的信号,可在他苦苦找寻自身价值却终不可得后,终于疲惫不堪,选择结束这一切。另外,特吕弗的电影还通常拥有一个自由的开放式结尾,让人疑惑的同时,给人留下的是无尽的自由联想的空间。正如《四百击》中安托万在海边的深情回眸,《祖与占》中飞落长桥的轿车,导演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这种“在虚无中找寻意义”的问题抛给了观众。

长桥的风

除了自由选择外,“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也是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祖与占》中,影片还体现了关于探索人与世界的存在主义式爱情观,这是一种极具现代色彩的两性观念,它渗透在对于人际伦理关系的思考。在萨特看来,爱情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冲突形式。“在恋爱中,每个人都希望被他人所爱,却又不甘愿作他人的客体,而希望成为爱的主人。爱的谋划是被爱,即成为爱的客体。”《祖与占》里三个主人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葱岁月,作为好友的祖和占同时爱上了凯瑟琳,凯瑟琳徘徊于二者之间无法抉择,随后战争爆发,凯瑟琳和祖结了婚,但她对占依旧念念不忘,内心十分压抑。影片结尾,凯瑟琳因为无法接受失去占的事实,开着载有祖的吉普车冲进河中,双双殒命。影片描绘了一种无理性的、潜意识的爱,并通过这种“另类”的爱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既亲密又疏离的关系,这种由爱所带来的痛苦与绝望,恰恰体现了存在主义“人生是痛苦的”这种哲学观念。[8](这里的“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在笔者看来是一种中性而非消极的陈述,它只是一个事实,而我们对于这个事实的行动,或赞成或反对,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

五、《祖与占》中的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回顾存在主义的特点——反叛旧有框架、摆脱他人目光、追求自由自我。我们可以发现其与同样追求摆脱封建父权社会、追求思想解放的女性主义有很大的契合之处。而哲学家萨特的爱人,著名女性主义者波伏娃,同样也是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她在其著作《第二性》中,立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独特视角,使其女性主义思想为女性实现阶级解放后的社会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样的,这股女性主义思潮亦对法国新浪潮电影产出了深远影响,著名作品包括“新浪潮之母” 阿涅斯·瓦尔达的《五至七时的克莱奥》以及本章将要分析的佛朗索瓦·特吕弗的作品《祖与占》。

首先从镜头的角度进行分析,曾有学者在研究《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时,对于“镜子”这一意象以及背后的隐喻做了部分探讨。她认为,在电影中八次出现的镜子象征着克莱奥在他者眼中的客体,而在电影后期克莱奥意外打破的镜子象征着女性对他者凝视的打破,开始对自我主体性的关注。[9]在《祖与占》中,当凯瑟琳准备乔装打扮成男性,去街头看会不会被人识破时,同样出现了“镜子”这一意象。

“对镜画鬓髯”

在这里,凯瑟琳对着镜子为自己画上象征着“男人味”的胡须,镜像不再是自身在他人眼中的反射,而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媒介,凯瑟琳正是通过镜子认识到了具有“男性化”的自己。并且通过这个镜头,导演特吕弗将女性可以拥有男性气质表现出来,将 70 年代传统的依赖男性而活的女性形象打破,把独立、自给自足融入凯瑟琳的性格之中。

从文本主题角度来看,相比于传统当代女性主义电影所刻画的成熟、精干的女性形象(如《大地惊雷》中的女主人公),新浪潮电影中所描绘的女性更突出于“思想上的自由”而非“能力上的自由”。以一场三人看完电影后在街上讨论的戏为例,当祖与占两个人对抗持相反观点的凯瑟琳。当祖与占开始语速极快地长篇大论,一刻不停的喋喋不休时,凯瑟琳冷静地走上桥,微笑着说了一句:“抗议吧。”纵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她用这一跃使朱尔与吉姆之前长达九十秒钟的对话瞬间变得毫无重量,凯瑟琳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她的抗议。

“抗议吧”

而在结尾处,凯瑟琳载着占驾车坠湖,共赴黄泉,留祖一人在河边怅惘。这一结局突然又极具戏剧性,戛然而止的结尾令观众都没能反应过来,更难以想象二人赴死后,祖的未来将如何继续。但对于女性观众和凯瑟琳这个女性角色而言,和情人自杀并不是一种悲剧。凯瑟琳的决定是对祖与占的折磨,两人虽然交好但不能停止对彼此的嫉妒之心,而所爱的女人选择自杀无疑是对他们感情的否定,他们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没有任何改变的能力,他们被迫地接受了凯瑟琳去世的悲痛结局,而凯瑟琳则是自由的。这不仅是对女性自由选择的赞扬了,更让那个年代的女性观众不再代入银幕中“被观看”、“被审视”的他者角色,而是代入到了一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独立女性。[10]

六、总结

特吕弗在访谈中承认:“《祖与占》将是生命与死亡的赞歌,将展示所有不可能的婚外情带来的愉悦与痛苦。”从对《祖与占》以及其它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特吕弗以及“新浪潮”大多数电影人,都不可避免的受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对个体自由追求的主题价值观层面,也表现在电影的镜头运动等电影叙事层面,同时这种影响也造就了电影人对影片风格层面的追求,他们竭力主张“作者论,让自己的作品有自己的个性化标签。总而言之,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思想对新浪潮电影美学品格的形成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11]

七、致谢

在本篇文章的选题和内容创作过程中,@Page和@Moodlebug两位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文章第五部分关于女性主义的解读,参考了@AgainstNow的文章《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传承》,在成文之后,@海泊河潜艇 指出了文章的部分问题和欠缺之处,在此对以上各位老师表达深深感谢!

[1]邓洋.法国新浪潮电影与存在主义——以《四百下》为例[J].小品文选刊,2017,(12):84.

[2]新浪潮电影-基础知识-电影学院http://edu.1905.com/archives/view/175/

[3]什么是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www.bilibili.com/video/BV1RE411Y7SB

[4]邓洋.存在主义视域下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美学品格探微[D].青岛大学,2018.

[5]朱姝颖.透过《四百击》看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存在主义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47.

[6]《朱尔与吉姆》电影剧本(祖与占)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7607913/

[7]巴克.弗朗索瓦·特吕弗.Print.经典影像丛书.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8]朱佩佩.试析法国“新浪潮”“左岸派”电影中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J].宿州学院学报,2018,33(04):47-49.

[9]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传承 //movie.douban.com/review/13152263/

[10]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传承 //movie.douban.com/review/13152263/

[11]邓洋.法国新浪潮电影与存在主义——以《四百下》为例[J].小品文选刊,2017,(12):84.

 4 ) 你说他们都疯了我说呵呵后呵

我们为什么可以如此平静地接受面对你的人说出来的话,每一句话,你都可以接受,就算你在事后说,啊我早就发现那句话有问题了,你在当时还是接受了,接受了她说的每一句话,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可是我越想越奇怪,为什么她会跟你说这句话(注意:是这句话!)?为什么会这样说?为什么她会说话?为什么她会回答你?为什么你会说话?好吧,我想问的,其实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在说话,在不同的时间,说着不同的话,关键是,有时候,我们说的话还会相同。
我开始想象一个没有语言的摩登世界,大家在建筑工地上呲牙咧嘴,或者沉默地做着自己的事,还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空间里跳着莫名其妙的舞蹈?再深想下去我突然意识到,语言帮了大忙,如果我们不去说话,我们的世界会变得更加荒唐,我们的习惯用语让我们可以平静地早睡早起,“你好啊”,“早上好”,“再见”,一天天就这么过去。
只是穿越了这些礼貌的话,我还是在话里看出些本能的敌意(?),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可能(?),所以我还是无法接受你说的话(为什么是这句话?),我也不能告诉你为什么我现在说了那么多话(而且是这些话)。


你说:“我爱你。”
我说:“留下来。”
我差点说:“占有我。”
你却说:“走吧。”

 5 ) FIFF22丨DAY6圆桌《祖与占》:爱比死更冷,让死亡赋予爱永生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6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 ,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特吕弗导演的《祖与占》,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Joeyside

4星。应该叫一部《随心所欲》的电影,可能是影史上最有名的三人行的故事,也可能贡献了新浪潮最有名的场景。那种炙热的火焰的爱,伤人的爱,也许只能出现在62年影像的爱情乌托邦中,对话时的甩镜头有着惊人的留白和诗意。

场刊嘉宾 aof

我给了《祖与占》场刊3星,十分喜欢三个人各自的人物形象,人们关系之间的模糊边界也被慢慢探索出来。那些真正微妙、迷人的瞬间令人沉醉。

场刊嘉宾 Muzhi

3星。快速剪辑+纪实的长镜头+定格,技法上来看十分的前卫而娴熟,辅以文学性的旁白和经典的配乐,完全撕裂情节与人物刻画,就是故事到了后半部分有点看不下去,纠结在三个人不断重复的爱情中,加上女主角任性自私、贪婪跋扈、不负责任的人设,令人难以接受。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本片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比较短,是两位男主遇上女主,然后发生的一些生活趣事。第二部分是从一个很突然的战争开始,然后战后三人的情感纠葛。你们如何看待这两个部分的对比?战争是否对三人的关系产生了影响?

场刊嘉宾 Joeyside

战争好像一个催化剂,似乎使三人的感情反应更加猛烈。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我觉得战争的那部分情节是很大的亮点,虽然将战争作为大背景,但是分别属于敌对双方国家的两位男主的关系并没有因此受到很大影响,感觉这更是一种自由的体现。

主持人 我们敏熙 。

有没有感觉战争前生活很悠闲自在,战争结束后就压抑了

场刊嘉宾 Muzhi

战争前,三人行的互动明快又可爱,一切都很浪漫。战争结束后,三人开始了开放、不断重复的关系,女主自私的性格也在这时开始凸显出来。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但这种生活的压抑,相比战争的那种敌对,还是显得小很多。

场刊嘉宾 aof

我觉得是有的。战争使三人分开,即便祖与占的友谊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但战后三人各自的感情生活却已大不相同。这让凯瑟琳的情感观也浮现了出来,这就导致了三人住在一块儿后的关系发展。

主持人 我们敏熙

随着影片的进行,女主角越来越像一个黑洞,汲取着两个男主角的精气神,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你们看了后觉得这是编导男性凝视下的产物,有厌女之嫌,还是觉得这是个带着女性主义气质的角色?

场刊嘉宾 Joeyside

很明显这是个有女性主义气质的角色,两人的友谊似乎经由凯瑟琳加固凝结,人们在观察两个男人的友谊的时候发觉了与第三个女人的纠缠,这恰恰映射了女性的重要性,非蛇蝎美人,因为男人的视点补充了女人,而不是女人的视点弥补了男人,两者有区别。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喜欢主持人这个“黑洞”的提法,这个女性形象真的很出彩很打动我,她好像永远处在热烈、自由的中心,在关系中始终保持主导权,我觉得这确实是一种女性主义气质。

场刊嘉宾 aof

似乎与男性凝视无关。凯瑟琳这种直率,自由,想要获得真爱的性格才会让三人关系维持一定的稳定,但也导致了崩塌。而这种崩塌并不是因为女主角“汲取”了他们的“精气神”,而在三人情感观的分歧。

场刊嘉宾 Muzhi

我认为是带着女性主义气质的角色,女主角凯瑟琳自始至终追求的都是一种极致、纯粹的爱,她可以对祖全心全意,但是当她对她的性格感到不满时,便用出轨来惩罚他。她是一个有主见的人物,在三个人的关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主持人 我们敏熙

这又想让我额外问问各位嘉宾一个问题,你们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角色?沟口健二不断刻画被欺凌,奉献自我的女性角色,这算是女性主义吗?保罗范霍文在《她》中塑造出一个几不似常人的女性角色,锋芒外露,冒犯性极强,这算是女性主义吗?这些男性导演,与简坎皮恩这种女性导演塑造女性角色,有什么区别?

场刊嘉宾 Joeyside

我认为女性主义不是靠来贬低或打压男性。

场刊嘉宾 Muzhi

男性导演作为男性,对于女性的心理、社会处境的刻画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坎皮恩的电影里充满着“不完美”的女性,《钢琴课》里女主角其实是婚内出轨,《淑女本色》里女主角其实颇为作茧自缚,但她的角色又让人觉得就是女性主义的象征。

场刊嘉宾 Joeyside

用《她》举例,于佩尔饰演的角色应该算女性主义角色,当她受到侵犯时并没有诉苦或暴走,而是以自己方式进行最极致的反击,如同在SM里,掌控永远不是属性,而是人。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我会认为,神化或矮化的女性角色,其实都不是女性主义形象。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很赞同,神化和矮化都不可取,这样子的话女人的形象只有圣女和妓女,或者说母亲与娼妓。

场刊嘉宾 aof

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关乎摆脱男性凝视,以一个正常的视角来观看女性角色。女性不会再作为“欲望的客体”而出现。其不会因自身的欲望受到来自男性的惩罚,比如在黑色电影中身份形象不再是femme fatale,也不再是影片中附属于男性的“第二性”。其具有自身的自我意识,无论最后结局如何,是由其自身导致的,而非来自男性的惩罚。

主持人 我们敏熙

你们如何看待女主角最后的“毁灭”举动?你们认为她为何会做出此种行为?其实从女主角拿枪那里开始,我就感觉有点喜剧了。

场刊嘉宾 Joeyside

我感觉有点蛇尾了。爱比死更冷,那就让死亡赋予爱永生咯。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其实还是之前女主角人设的一个延续吧,有个很有意思的对照,前面一场戏里女主角主动跳进水里,结尾女主角也是靠落水来“毁灭”,我其实觉得,很震撼,这个角色太迷人了。

场刊嘉宾 Muzhi

凯瑟琳虽然表面上随心所欲,但其实内心还是很焦虑很悲观的。她害怕凄凉地老去,宁可让生命结束在狂欢和热烈中。

场刊嘉宾 aof

我觉得结尾恰好是其想要不断追求真爱,自由的一种延续。她感受到了自己被背叛,但接受不了这种背叛。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影史中对于两男追逐一女这种情节的刻画比比皆是,你们认为本片在描绘三人关系上有何特别或者独到之处?

场刊嘉宾 aof

导演真正做到了对“人”的关注,就像你刚提的问题一样,在男性凝视的电影之中,女性容易成为三人关系中两个男人的“欲望的客体”,从而展开一系列的角逐,似乎谁胜利了谁就能获得美人。而在《祖与占》之中,凯瑟琳有着自己的选择权,她毫不避讳自己的欲望。同时也没有受到惩罚,我们能感受到她的这种追求。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另外两个男性角色的分别。无关道德,而是一次真正关于爱情的讨论。

场刊嘉宾 Joeyside

可以类比《你的鸟儿会唱歌》的三人场景,我觉得有相似之处。

助理主持人 西北化为乌有

《你的鸟儿会唱歌》当时出来就有人讲《祖与占》了,但是整体感觉还是日影那种气质,还是挺不一样的。

场刊嘉宾 Joeyside

三人场景难得的是要达到一种情感平衡,而大部分时候不是1比比1,而是1.5比1.5,这关键的部分是有一个人完美地融合在另两人的情感之中。

 6 ) 《朱尔与吉姆》观后小结

早已闻名的好片,的确货真价实。形式主义大师的片子总是能吊起我的胃口。很多方面都让我从中有所收获。特吕弗在构图上采用了三角形构图来表现两男一女的关系,他把心理距离转化为物理距离在同一画面中呈现,恰到好处。音乐也是起伏分明,有效地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让我看着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那个“引火自焚”的隐喻,提前暗示了影片的结局;另一处是有关法国五月风暴期间无政府主义的引喻,特吕弗在这里并没有拿政治运动说事,而是借此来比喻女人对自由的放纵。朱尔与吉姆应是一个男人对女人情感的迷惑,相信每一个男人在女人面前都会有其两面性,有时候会是内向、温雅、专一的“朱尔”,而有时候又会是洒脱、不羁、理性的“吉姆”。至少对此,我便是“朱尔与吉姆”。

 短评

新浪潮早期的女性角色全都带着一种让人不舒服的神秘色彩,因为她们代表了男导演对于女人的理解无能。

5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我最喜歡你的頸背/唯一看不見我在看你的部位

10分钟前
  • Beth Lau
  • 还行

你遇到过的女人太少,我见识过的男人太多,平衡一下,也许可以成为一对~

14分钟前
  • 飘來飘走的甜蜜
  • 力荐

《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马德隆姑娘枪杀了罗班松之后跳下车去,与朱尔和吉姆中的凯瑟琳一样凛然,驾车载着爱人走向死亡。以及,巴黎野玫瑰。文艺作品中,你不爱我毋宁死。过不完美的生活毋宁死,不要苟且度日,不要在让步中度日。

15分钟前
  • nadja
  • 力荐

她不特别漂亮、聪明或真挚,但她是个真女人。而她,是我们都爱的女人… -You told me"I love you" -I said"wait" -I almost said"Yes" -You said"Go"

1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天呐朱勒,我不相信会有人可以这样爱人。让我们把自由推向极致,看看会怎样吧。原来在极致的自由中,每个人都不自由。

23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在这部电影中,特吕弗不喜欢拖泥带水,人物介绍和一些过渡情节都是用快速剪辑代替,对于三人之间情感变数的描写则放慢了节奏,凯瑟琳驾车自杀也没有传统制作中那样过多的铺垫和刻画。总体来说,是一种“新浪潮式”的观影经验。

28分钟前
  • 24格
  • 推荐

近乎荒诞的三角关系,但我们丝毫不觉得虚伪,丑恶,淫秽,非道德。为什么?因为世俗才是虚伪,丑恶,淫秽,非道德的。追求真爱的人无罪无畏。

29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特吕弗代表作,也是他最有反叛精神的新浪潮作品。①"两男一女三人行"经典,超越道德,自由,狂野,宽容,暧昧的关系,仿若乌托邦;②文学性的大段旁白,对爱情的探讨深邃,隽永;③形式上大胆随性,快节奏剪辑,跳切与纪实性长镜头相结合,对定格,画面分切的独特运用;④我们玩弄生命的泉源,却失败了。(9.0/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越来越讨厌这个导演和这个电影,迂腐透顶

35分钟前
  • hitlike
  • 很差

这是世间最伟大的3P电影。特吕弗拍这本原本不太可拍的小说,可以作为文学改编的典范案例。罗歇原著枝蔓之处大刀阔斧地砍掉,却又在原本故事大纲似的原著基础上编写饱含细节的对白。场面镜头为主,对话场面非常用心,定格及变焦都很精彩。尤为难得的是老电影片段的插入。

4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原谅我,首先是对这种以女性为主游离在两个男性之间故事向来嗤之以鼻,其次,特吕弗也好戈达尔也好,对于新浪潮,我的审美是无法接受的,再者这种文艺电影已无法调动内心的内啡肽和荷尔蒙,所以,文艺电影要少看,要精看,因为会产生疲劳。

4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他們愛的其實是她所象徵的自由。可到了最後,Jules竟然因為離開她、Jim也因為她離開而如釋重負,重拾自由。多麼諷刺,多麼可悲。這多半是因為她雖然不接受任何束縛,卻沒有主心骨,沒了束縛就無法自立,必須通過對他人的愛縛,自我才得到支撐。兩位男士如弱柳柔荑,甘受纏縛,愛之適足以害之。

46分钟前
  • Reader
  • 还行

特吕弗把快乐拍得那么快乐,悲伤拍得那么悲伤,绝望拍得那么绝望。每个人都无法放手的爱情注定会是劫难。音乐好。

4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们只是无法把握彼此的爱的零点与沸点

52分钟前
  • A-sun*
  • 还行

或许正如特吕弗说的那样 在爱情方面 姑娘们都是专业人士 而男士们都只是业余爱好者罢了

56分钟前
  • RIVERSDIARY
  • 推荐

这是我所见过最深的爱和依恋的一种,它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它是一段属于三个人之间的爱,那种不停留于性爱与占有的关系,它是一种游移活动的生命体本身,一直在寻找最适合的寄居体。而他们,所作出的种种选择,都只是出于追随爱这种生物本身。

60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她可以因为你们对女人狭隘的偏见而纵身一跃,不畏世俗只跟爱的人在一起。她确实绝情,只有你不为我伤心时我才伤心,所以从始至终凯瑟琳都不属于任何人,她只属于自己那份爱情。爱情只属于女人,男人只是附属品。

1小时前
  • 后自愈
  • 推荐

说实话,看的第一部新浪潮王将特吕弗的经典,感觉不咋的。也不过就是几个定格和fast zoom,故事虽然女权,但并不像是特吕弗的本意。反正看完我特烦这个女的,自私任性善变不负责任,可能是演得好我才这么烦她。但是要说从她的身上体会出生命的活力,恕不奉陪。反正我对所有爱情片的看法基点就是负数,原谅我对爱情这个东西的微弱兴趣。整个片子让我感觉最好的大概就是女主角女扮男装走在街上的那一两分钟镜头。后来Six Pence None Richer把这部电影的经典镜头翻拍成他们大红大紫的"Kiss Me“那首歌的原版MT

1小时前
  • 思阳
  • 还行

三种爱情观,祖代表着绝对的忠诚,我爱你,为了你可以付出一切,为了你什么都愿意。占代表着爱情中的理性,我爱你,但我会做最正确的决定。凯瑟琳代表着爱情中的欲望,我要爱、要自由,我可以爱很多人,每一次我都是全心投入的。若你不爱我,我宁可选择死亡。法国电影里的三人行真迷人,好多台词都好喜欢。“我最爱你的地方是你的后颈,因为那是你唯一看不见我在看你的地方。”

1小时前
  • 老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