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火车旅行

HD

主演:路易斯·托萨尔,佩拉·卡斯特罗,欧内斯特·艾戴里欧,基姆·古铁雷斯,贝伦·奎斯塔,玛卡莲娜·加西亚,哈维尔·戈迪诺,哈维尔·博泰特,Stéphanie Magnin Vella,Gilbert Melki,拉蒙·巴雷阿,伊纳克·伊拉斯托尔扎,阿尔维托·圣胡安,曼努埃尔·莫龙,麦肯·贝蒂亚,帕科·萨加尔扎祖,迭戈·帕里斯,伊尼戈·阿兰布鲁,丹尼尔·霍瓦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法国语言: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2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3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4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5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6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3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4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5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6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7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8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19坐火车旅行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无语

傻逼电影导演自己的故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 ) 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套娃故事

2020 04 10:

电影很可能只有一个人,就是精神病患者女主,其余都是其幻想出来的。猜测如下:

电影开始和结尾,如出一辙,同样的女主,对对面的人却变了,所以,前后两个应该是两个并列的故事。真正的女主——一个精神病患者,可能正躺在床上。

第一层套娃, 医生讲垃圾男的妹妹的故事,第二层,垃圾男妹妹讲其哥哥垃圾男所在的医院………………先保存,讲不清楚了………………

2023年3月25日:

二周目,电影好变态,很重口味

好像只有 一件事是真的:女主是个精神分裂,她正在坐火车旅行。

至于她老公是否是精神病,是否PUA过她,都存在怀疑。

其他的故事,很可能是她根据坐火车旅游时见到对面的路人,脑补出来的,她和对面的人是否说过话都还不一定,只是更具对面人的长相,拿笔记本,就脑补一些列重口味的事情了。很符合人格分裂的特征。

 3 ) 荒诞环扣环

我通常吃安利很快,但是不轻易“消化”安利。

看《坐火车旅行》是冲着西班牙优秀的悬疑片去的,总体而言还远谈不上惊悚,但重口味的调调足以使我产生恶心感。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整部片子的色调,艳丽诡谲,怪诞醒目,我其实还觉得这些配色挺好看,但是与故事情节匹配上就……很恢恑憰怪。

这部电影的拍摄视角很特别,镜头移动的方式也很好,再有就是只闻其声也会让人产生画面感,哪怕看不见血腥画面,也能透过演员的表演把电影要传达的画面引入脑中。

其实蜗牛男孩(软骨男孩)的故事看起来挺多余,要是没有也不影响整部片子的逻辑。当然,作者本身也忘了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影片可以说是十分尊重原著了。

影片像俄罗斯套娃一样,镶嵌和穿插了许多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不是探案那样的胆战心惊,却还是有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

一环套一环,环到最后结尾,似曾相识的情景,仿佛情节再次循环,这倒是很有意思。

不是我喜欢的那种刺激感,但总体不算无聊,倒也还好。

第一章

第一个故事: A女士回家发现丈夫盯着一坨shit沉迷其中,丈夫被送入精神病院。

第二个故事:A女生在火车上遇见精神病医生B(男),B问“你想聊聊吗?”B和A女士聊了聊自己遇到的一个案例(病人),B描述自己家附近由一大片垃圾无人清理(垃圾醒目的色彩其实是铺垫),然后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奇怪的信件。信件内容是:寄信人C的哥哥D遵从父亲的意愿去了空军军校,此后经常写信回来,内容一次比一次怪异,直到有一天,D再也没有寄信回来。又有一天,D衣着邋遢地回来,宣布自己被开除,然后在大家惊讶之余他也讲了一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D进入军校后认识了一个善良的女医生E,女医生一手建立了儿童医院,挽救了很多生命,D和E相谈甚欢,时常一起吃吃饭,散散步,聊聊天,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板着脸对D不理不睬。又有一天,E主动找到D坦诚自己为了筹措维持儿童医院运转的资金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因为资金补贴的申请没能通过。紧接着,在D惊讶之余,E也讲了一个故事,同时眼泪汪汪地表示自己就是下一个。

第四个故事:E靠着自己勉强维持了儿童医院的日常饮食消费,她很快意识到这根本是个无底洞,可是儿童医院是她的心血她一点也没考虑过放弃。直到有一天,E遇见了她的客人F,F是个有钱的大商人,F和普通的客人不一样,他认识很多商业界和政界的朋友,于是他给E出谋划策,要求E每个月给他们这群人提供一个孤儿。E当场赶他出去,但很快因为资金问题选择屈服,F的朋友们就这样和E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资助”关系。然而,有一天,客人F脸色惶恐地找到了E表示自己要完了,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第五个故事:F一直与这些非富即贵的朋友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日常生活就是抽抽烟,聚聚餐。直到有一天,他第三次问起这些送出去的孩子情况。F的朋友之一G带领他来到一个小房间,G声称这是一件操作室,然后突然接到一通电话临时和助手出去,留下了F一个人在房间。F知道这些人有点恋童癖,但他并不知道其中的勾当。他趁机拿走了其中一部光碟,回家打开看到内容万分震惊,儿童被卖给客人后录制了很多色情光盘,然后被人杀死……F非常生气,他找到朋友G严肃地指责了他。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朋友G的眼里只有钱,甚至反过来威胁他。G在警告和威胁F的同时,讲了另一个故事。

第六个故事:G表示,这个产业链即便是上面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色情产业链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创造了很多效益,而血腥的片子比色情片更具有“价值”,不仅可以录制光碟,还可以把剩下的躯体的一部分出售给饲料公司,一部分内脏出售给制药公司,掏空的部分高价卖给纽约的怪诞行为艺术家,用于展览观赏。

第七个故事:精神病医生B虽然觉得故事不可思议,但是选择了相信并真的找到了寄信人C的房屋,C非常热情地请B进门,递上酒和香肠,B虽然觉得味道奇奇怪怪,但还是客气地象征性的拿了一片吃,结果C告诉B信的内容是假的,除了哥哥D缺了一只胳膊。但C表示自己并非有意欺骗,而是哥哥D欺骗了大家。然后讲了哥哥D的真实故事。

第八个故事:哥哥D被军校拒绝了,但并没灰心,一边做清洁工一边努力考试,同时为了让父亲安心编造了自己在空军军校工作的事。结果年复一年,D始终没能如愿,渐渐成为了一名清洁工。直到有一天哥哥为了捡一只垃圾车的笔被机器切断了胳膊,和C一起靠领取救助金过着拮据的日子。B听着故事不禁心生怜悯,轻拍C的肩膀安慰她没啥事。结果C泪眼朦胧地回头看着B,手就不老实了,攀上了B的脸,结果B居然在犹豫中回应了……

互啄中,B突然被C咬住了舌头,慌乱中B扯下了C的胳膊,严肃地说应该是假肢。是的,你没有看错,C是故事当事人,C是男人。C撕下了伪装,讲了下一个故事。

第九个故事:C告诉B,他对B关注许久,从B的垃圾分析B的生活习惯:只用一次性剃须刀,不吃转基因食物,嗜喝咖啡。C说自己脑部潜入了芯片,鼻子里装置了麦克风,自己为了躲避垃圾公司的控制在地下室呆了足足8年。B进门闻到的恶臭根本不是来自下水道,而是C的垃圾。C说自己乔装打扮成姐姐的模样,独居许久,足不出户,吃自己的大便和尿液,B突然想起来C给自己的“烈酒”和“香肠”……C看到窗外的垃圾车表示B受到了跟踪,拖着B来到地下室,B在这里见到了壮观的垃圾和难以掩盖的恶臭。在这里,C给B讲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第十个故事:C做了5年的垃圾厂工人,他发现公司会在垃圾箱上面喷洒相当难闻的味道,作过工作的人从上到下都会渗透上这种味道,这种臭味无论洗多少次澡都无法难以清除,C认为这是垃圾公司对员工的精神控制。C还发现垃圾公司通过回收垃圾鉴别指纹,从指纹分析垃圾的主人,根据垃圾内容和属性、使用频次再分析记录主人的生活习惯、消费偏好,而这又能判断出主人的财务状况、性生活状况、政治倾向。这一切的内容会记录在每个垃圾袋主人的芯片上,当局知道人们的一切。但D是系统的一个故障,所以垃圾工人不收B住处的垃圾,这造成了B住宅附近的垃圾日积月累成了庞然大物。

第十一个故事:B把C讲给自己的故事讲给A女士,告诉她C后面死了,然后拿过A的钱中途下车去买三明治。火车开走,A女士没有等到回来的B,但是发现B留下来的一个笔记本。第十二个故事开始。

第十二个故事:A女士原本想看看笔记本里面有什么B的联系方式,结果没有找到,却发现了关于精神病的案例故事,她阅读起来,看到一个瘸子女和软骨男的爱情故事,她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于是一回家就查找了B的网络联系方式打算物归原主,并谈谈出版的问题。A早上听到电话的留言,对面表示自己没有丢什么并请求不要打电话骚扰他。A动身前往B的住处,见到了一个年老男人和一个女人,老板人自称是真的“B”,说她遇到的B是假冒了他。然后严肃地给A讲了假“B”的故事。

第十三个故事:假“B”实际上是B的儿子,是屋子里女人的弟弟,也是假B讲解故事中的人物D。假B的姐姐告诉A女士,假B患有精神病,本来送去了一家国际精神病诊所,但因为超前的精神病治疗法,假B被进行开放式治疗,让他融入社会。而假B时常自称为自己的父亲B,这么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真B表示用不着相信儿子的话,他表示假B有双重人格,同时否定了笔记本的内容,表示那些是假B编造出来的东西。但A表示不关心真假,只在乎能不能出版,因为她真的觉得里面的故事写的很棒。

第十四个故事:A得到假B的地址后前去寻找,恰好在门口碰见假B,假B表示自己正在检查D的稿子,邀请A同去,A于是和假B共同进了屋子。(假B此时的人格还是自己的父亲)

进屋后A被B带入地下室,A在这里见到了故事中8年的垃圾,恶臭熏天。假B一边走一边咀嚼着垃圾,得知A想要出版自己的手稿迟疑了一下,表示自己多年没有阅读,自打从精神病专家的角度阅读后就再也不相信文章里的每一个字。同时问了A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人们明明知道故事是假的,却还是努力要证明它是真的?”A的回答是“搁置怀疑”。假B不知道自己深陷其中,回了一句“逼真性被高估”然后就被突如其来的爆炸淹没。A逃了出来,捡了一条命。

第十五个故事:一个女编辑爱上了一个作家,但到头来她意识到自己混淆了叙述者和作者,她爱的人是叙述者,而并非这个作家本人。她选择了分手和辞职,离开作家后她养了一只狗,并打算再也不想了解关于男人的事情。这个女编辑就是A女士,此前的故事由这只狗引开。

第十三个故事:A女士的狗和H杂货店老板的狗相识,触发了A与H的爱情,但是结婚后A很快发现自己变得很卑微,SM蔓延到日常生活,H把她当成一条真的母狗,DOI要求后入,吃饭要像狗一样匍匐,送的狗项圈平时也要求戴着,用四肢爬行,住在狗窝,甚至让另一只狗上她……很明显,H是个变态,A终于明白自己一次一次的软弱和退让让自己失去了人格上的自尊,她幻想拿着榔锤敲死这个变态男,用锯刀锯下他恶心的头颅,掏出脑髓放到狗碗里让其它狗吃了他。

当然,如果A有这么大的胆子也不至于沦落到这个地步,她换了一个办法。她往H的杯子里添加了10立方厘米的阿那巴比妥,她原本设想的是H身体日日渐虚,慢慢死掉最好,结果没想到H好像得了精神病,一直对着自己的大便仔细观摩挑来挑去。于是A把H送到了一家不问太多问题的,便宜的,尽可能远的精神病疗养院。A终于摆脱了这个变态男。

第十七个故事:A出售了变态男H的报社亭,和谨慎并移送会话后看见医生对开颅的描述和自己想要报复H的那一幕如此相似,于是毫不犹豫万分欣喜地签了字授权。A乘坐火车返回,她的对面又过来一个人,同样捧着笔记本,只不过不是红色的,他问A,“你想聊聊吗?”

 4 ) 吃着狗粮,坐着火车,还唱着西班牙歌

在《误杀》中,肖央说“如果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电影,就会发现世界上根本没什么离奇的事”。而每部西班牙悬疑电影,似乎就是那一千零一部以上电影的存在,总刷新人们以往认知。

《看不见的客人》《女尸谜案》《黑暗面》《孤堡惊情》《酒吧》《当你熟睡》《活埋》《谜一样的双眼》《海市蜃楼》……西班牙悬疑电影足矣撑起相关题材电影半壁江山,如《看不见的客人》有多达43次反转。

提及西班牙悬疑电影,无法避开1996年的《死亡论文》,那一代西班牙导演正是发现悬疑片还可以这样拍摄,受到很多启发,于是纷纷开挂。

这部《坐火车旅行》并不算烧脑,只是稍微打乱线性叙事,不妨将其看作一部李碧华式的都市怪谈。

电影多处有全景式摄影,挺惊艳。已经有豆友串讲故事,以下只提几点吧。

在“第一章 骗人的婚礼”中,情节展开比较有意思,典型“戏中戏”:每个角色带出下一个角色,由下一个角色继续讲述,层层递进。开篇画外音讲述,之后在火车上由“精神病医生安格尔”讲述:姐姐阿米莉亚讲述-弟弟马丁讲述-医护女讲述-嫖客讲述-阿米莉亚讲述-假姐姐讲述-马丁讲述。

全片很多场景都有神秘、诡异的绿色。悬疑惊悚片导演往往会擅用建筑等场景,而打造迷幻氛围。这处楼梯场景,与《饥饿站台》的监狱坑有一拼。而且这两部电影的配音有相通之处。

当嫖客看到杀童视频时,演员的讶异表现非常到位:眉毛、眼睛、嘴及手部动作表现,尤其是那几下眼皮的颤动,相当考验演员功底。

我试着对镜子练了一下,电影中看似不难,但其实想要做到一气呵成并且自然流畅,并不容易。我给自己的评价就是100%原榨尬演。

悬疑惊悚类电影,如果情节前后呼应、丝丝入扣自然是到位,但即使故事普通,如果情节推进、摄影、场景氛围、配乐、演技等基本到位,也OK啦。

就像我们去高级餐厅,究竟是为了环境、服务,还是美食,哪一点才是痛点?自然是希望样样好,但如果有那么几点颇对自己的路子,并不妨碍欣然买单。

观众对于这些情节已产生疑问:

1.开篇中,安格尔医生的新家为何有成山的垃圾需要清理,与之后提到的马丁家地下室8年未清的垃圾有什么联系?

2.如果是五大三粗的马丁扮作姐姐,安格尔为何没察觉?甚至会暧昧一番与“她”Kiss?

3.“姐姐”说玻璃罩中的东西是她爸爸撞到屋顶时撞到她弟弟头上的包。令人搞不明白她爸、她弟还有房顶是咋撞的,也不明白那玻璃罩里是个啥,正视图与侧视图中,并不像是同一个东西,而侧视图中的倒像Croquette炸丸子。

PS:评论中有人提出“翻译有问题,玻璃罩里的是弟弟回家讲完故事爸爸敲桌子时弹到弟弟头上的炸丸子”。

玻璃罩中侧视像丸子,而正视比较怪,像一个泛黑色带红色的黑板擦。

马丁应该是曾做脑部手术,或是幻想做手术,或是他能感知到脑中的某个“出问题”位置(当然他自己并不觉得是问题),而那个丸子也许正是在幻想情节中击中他头部那一处。

那段情节是由马丁(或某一分裂人格)幻想出的,也是混乱的,因此侧视是丸子,而正视中的,则寓意马丁的头部某处,也呼应医生办公室中的大脑解剖模型缺失的那一块。

4.安格尔医生偏头望了一下,但视角颇不正常。

5.谁见到“姐姐”拿来的这香肠的造型,会有胃口吃呢。(这个造型呼吁女主赫尔加的男友摆弄的“那一坨”东西。)

在开篇的火车上,女主里面的衣服露出一大截红色袖子,颜色突兀,而外套袖子明显过短。由全片来看,女主的穿着打扮都挺得体,并不应该在坐火车出门时出现这种着装“纰漏”。

而那个所谓的安格尔医生,同样是由西服外套袖子露出一段里面的红色袖子,暗示他们都是同一人的不同人格,是由同一个人演绎出全片所有情节,就像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游戏参与者假装紧张,但知道结局。(人格分裂者随时自嗨。)

而电影海报也暗示了这一点:人格分裂。那么问题来了:“女主”赫尔加,第一章中的姐姐阿米莉亚、马丁、安格尔医生,第三章中的姐姐、马丁、安格尔,甚至第二章中的变态男埃米利奥、软骨病男,他们谁才是精神病患的第一人格?是哪个角色分裂出多重人格串讲述整个故事?

全片有女主,但并不能说明她就是第一人格。或者,片中有两个角色都是多重人格,甚至更多角色……有趣之处就在于无解吧。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第一章中,马丁将自己想象为安格尔医生,然后这位“安格尔医生”与马丁自己有对手戏,这正是人格分裂的典型症状:多重人格互相穿插。

于是,杀童、人兽啪啪啪、挖脑喂狗……重口味全冠以人格分裂妄想,一切都变为正确存在。

片尾,“女主”在火车上放置与片头同样的提包,自己前后可以用同一款提包,但手部动作、旁边的包完全相同,自然代表所有的故事都是脑中臆想。

而对面坐下“假马丁”搭讪,看似形成完美闭环,其实又是悬疑电影惯于提交的开放结局。

悬疑电影讲究前后呼应,如《寄生虫》,稍微一想就有20多处前后呼应。

第一章中玻璃罩里的东西(正视图),应该就是呼应第一章中马丁那个话痨儿部队同事提及脑叶切开术;第二章中变态男被开颅;以及第三章中医生讲解开颅手术如何进入前额叶。

而医生办公室的那个人脑解剖模型少了一块,是暗示第一章中玻璃罩里那个东西是脑组织,只是玻璃罩里的东西(正视图)怪了吧唧没有具像化。

而另一处呼应比较令人动容:“女主”第二次与变态男见面,虽然她淋着雨,但内心欣喜。而最后在雨中望向屋中的旧爱时,想起戴狗圈、吃狗粮、被狗X……心中只有屈辱激发的仇恨怒火,任凭雨打不灭。

前路漫漫,唯有长夜伴君。

PS:电影插曲是西班牙歌手Massiel的《EL amor》(爱),由轻缓念唱逐渐变为激情呐喊,歌词与电影中该桥段很应景。

另外,马丁向“安格尔医生”讲述国家情报机构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民间垃圾,场景挺震撼。

2007年有部香港电影《跟踪》,主演任达华、梁家辉、徐子珊,就有任达华教“猪女”如何分析嫌疑人的生活垃圾。信息时代令人细思恐极。

最后,记得无论坐啥公共交通工具旅行都要戴口罩。

 5 ) 爱情是假的,为什么你非要让它看上去像真的一样?

本影评可能存在很多漏洞,那是因为我仅仅是想分享一下我对这部影片最直接的一些感受,而可能忽略很多细节。希望各位勿喷。

关于电影情节,我就不重复了。。相信各位已经看过本片,其他影评里也有不少细致的描述,大概就是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故事里面的人遇到的另一个人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又讲了一个故事。。。。

但在这么多故事中,我个人觉得只有女主的那一个故事是真实的,全片之中只有她一个人精分,其他故事都是她想象的。以下是我推理的故事线索顺序:

线索1:在现实生活中,女主和很多其他女生一样,相信爱情,相信浪漫,相信那个左翼浪漫主义小说家书里描述的爱情故事,所以她爱上了他,义无反顾得跟他上床了。结果她发现这位作家只不过是个披着浪漫主义骗女生的狩猎者而已,她不过是他的猎物。女主的爱情观第一次崩塌了,不相信爱情,不相信男人,辞职,逃离现实。

线索2:女主在三观崩塌的边缘,通过养狗找回一些自己,又因此邂逅了人生中的第二个男人,女主再次陷入爱河,选择相信爱情和浪漫,为对方献身。可惜这次比上次还惨,遇到了一个用爱狗人士掩盖自己变态欲望的狩猎者,女主再次沦为猎物,被对方蹂躏,最终爱情观终于崩塌。在几番思想斗争后,女主给狗男下药,不料对方没死,反而精神异常。女主将男主送到精神病院。

线索3:此时的女主三观崩塌。为了让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她踏上了一趟自己的思想旅程,也就是这辆火车。在这趟旅途中,她编出来的一位心理治疗师出现了,这个心理治疗师编造了不同的人物尝试用各种故事让她从阴霾中走出来。这些故事看似很乱,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里面的男人都在不断说谎,甚至为了隐藏一个谎言而创造出慌中慌。但我看来,这都符合女主此时的心情:男人没有一个可以相信。这些故事里面也流露出一些和现实的联系,比如假心理医生家里的屎和狗男最后拿冰棍研究的屎。

线索4:关于蜗牛男故事的突然插入。这个故事和其他几个故事的人物没有什么关联,我觉得是女主在“自愈”过程中自己插入了一段小插曲,她想说的是:无论一个男人看上去多么软弱无力,他依然可以意想不到得伤害到你。这个故事以蜗牛男的视角来讲,他说 “对我来说,性与爱一样重要。” 翻译过来就是,男人觉得爱就是性。而男人对爱的理解,可能只是从AV里面学的。

线索5:到这里,女主内心的那些男人已经快编不下去了。女主已经无限接近男人的真相,男人的内心就像埋藏在地下室的垃圾一样又脏又臭。在这里,我个人理解女主对想象中的假医生提议把这些故事都发表出去的意思是把这些事情曝光出去,让全世界都看看这些男人其实是什么样的。但假医生给出了一个女主不太愿意听到的回答,我的理解是:那种看上去像童话故事一样美好的爱情本身就是假的,你为什么非要希望他们看上去很真呢? 这个解释让女主真正意识到爱情的虚伪,她不喜欢这个解释,但她意识到了真相,所以那一瞬间,故事爆炸了。

线索6:意识到真相的女主在现实生活中不再为狗男这种人心软。医生递过来的治疗方案看上去和她yy的报复画面相似,她毫不犹豫地就签字了。但这个残酷的现实女主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她再次踏上疗愈之旅,另一个男人(之前故事里的垃圾男)这次担任她的心理治疗师,用不同的谎言为她疗伤。

以上理解纯属个人看法,或许电影根本就不是想表达这么个意思。当然,我的理解如果在你看来看上去很假,你何苦非要让它看上去很真呢?

 6 ) 故事和话语的分辨游戏

在叙事学上,有对于故事story和话语dialogue的辨析,前者是人物和事件,后者指内容被表达的形式。故事即被描述的叙事中的是什么(what),而话语是其中的如何(how),也就是“人物+事件”是怎么组织起来的。

上面有篇影评很细致地列出了所有的故事梗概,这部影片讲了有将近二十个故事。这些故事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吗,借医生之口我们得知,“这些故事下面没有具象的人”,而是精神分裂患者的一系列叠套的乱码而已。所以在这个文本里面,比故事更有趣更值得关注的是话语。

在章节开始之前,一个成熟男性画外音让我们去设想一位女编辑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丈夫是个恋粪癖该怎么办,她的做法是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而后坐火车离开。画外音不属于女编辑本人,介于他并不是个存在于故事里的人物,故而他的功能是作为故事外叙述者,引出影片接下来的故事内容。根据我们既往的观看经验,接下来也确实是个讲述女编辑的经历的故事。

女编辑的经历分为三段。

第一节 “欺骗性的结合”

一、堆栈套层

她在火车上听医生讲述一个九曲回环的套娃故事,医生作为故事内部叙述者,强行跟对面女编辑讲故事,引出了一个个更小层级亚故事叙述者:医生a1—马丁妹妹a2—马丁a3—医院女院长a4—仍存些许良心的权贵a5—从事暗网交易的黑心商贩a6。从a1到a6,顺序进入,每讲完一个次级的故事又会退回到上一层级继续该层级的故事。按照a6到a1的逆序,直到回到我们的故事时间——医生在火车上面对女编辑的时刻。这种叙事模式经常和和计算机的堆栈处理方式相提并论,称之为堆栈递归。

图来自《<盗梦空间>套层叙事的堆栈解析》

第二节 “人们”

二、叙述者、人物

突然闪回到她本人在乘车之前的发生的事情,这个处理打断了之前的火车叙事,成为一个断点,但从全片视角来看,中断是暂时性的。男性画外音再次在这节开头出现,直接指出女编辑一个缺点在于“她会混淆叙述者和作者,有时又会混淆作者和人物”。在阅读或观看一个故事时,分辨作者、叙述者和人物是进入故事的基础,对我们而言,这里的女编辑是个人物,画外音是个叙述者,而作者,是并未以任何形式与我们有直接接触的某个人(原作作家or导演)。可是在故事里,具有职业属性的女编辑却分不清楚,这显然是对她人格错乱的暗示。这段闪回中的后段包括了一个梦境,在梦里女编辑以牙还牙,残忍杀害了丈夫。醒来之后,画外音以她的第一人称向我们叙述自己给丈夫进行慢性投毒、发现丈夫毒性没有发作但是玩弄粪便、于是送丈夫去精神病院的经历。此段开头是男性故事外【叙述者】的画外音,现在却以女性故事内【人物】的画外音作结。可以大胆推断,这时候她也许已经分不清讲述和经历了,故而我们也有理由觉得梦里的一切反倒是真的。

三、花园句子

男性故事外画外音让我们再次回到火车上,讲述了她看到的红皮书上记述的案例,一个蜗牛男孩的故事,视角和叙述转移到这个男性患者身上。

老师教蜗牛男孩句法

有意思的是,男孩一开始就说自己理解句子结构有些困难,“一句话它里面的东西里还有个第三句,第三句是第二句的一部分……就像俄罗斯套娃似的。”

举个例子:

图来自《新叙事学》

这种从句由于会引起某种歧义的误读而被冠以“花园路句子”,当然这只是为了学者进行句法分析,为了理解句子的涵义我们必须搞明白从句修饰的主语。为了理解故事的涵义我们必须搞明白故事中的人物。就像这节标题告知我们要注意的一样,故事里的“人们”都很难辨别虚实,我们要辨别不同人物后面跟着的行为真假又谈何容易?

第三节 “坐火车旅行的好处”

四、结尾

红皮书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她,作为一名编辑,她一心要找到医生,想出版这些精神病案例,却发现医生是精神病人伪装的身份,他本人就是第一节故事里的马丁。为了好故事,她以身试险,进入了第一节故事里医生进入的地下室,一声爆炸,她活了下来,马丁却消失无踪。

对于最后收摊、签字、登上火车的她来说,前面的不过是她脑海中的故事,因为不具备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所以我们也不必追究这些故事里孰真孰假。

对于读者来说,一个故事你可以从这个角度读作A,也可以从那个角度读作B。

我们可以猜想。

最后一场火车重逢马丁的戏,说明要么在真实的她的虚构的脑海中,新一轮的讲述又开始了。

要么,前面所有的叙述是一场预叙,其中作为核心的火车怪客部分取材于她此时此刻遇到的断手男人。故事嘛,毕竟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不是?

不管别人如何讲述,经过话语编排的故事离现实有距离。

就像蜗牛男孩误以为porn和生活毫无界限导致女孩生气出走,就像女编辑分不清作者、讲述者和人物的关系,就像医生讲述的套娃故事一样,真相永远不和语言或文字完全挂钩。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生活在某种“似而非环境”(传播学上的“拟态环境”)罢了,我们面对的早已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偏移的“现实”。其中起到作用的选择、加工、编排等操作恰恰来自于语言。

语言是一场游戏,游戏可以无限重复开始,但语言这个能指链条永远无法到达真理本身。

 短评

分段式作品,但比起短篇集的工整形式,本片在格式上更加天马行空,通过在火车上讲故事的方式,故事中套着故事,层层剥离,又将讲述者与聆听者各自身世融入其中, 如套娃一般,彼此也都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几个“十日谈”式的寓言小故事风格不同,惊悚、搞笑、怪诞、重口味应有尽有,每个故事其实意思不大,但好处就是把这个看似复杂的结构梳理的非常清晰,绝对不会晕,但后半段简单和泄气,结尾不错,现实经历呼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开场,给人一种故事角色来到现实的感觉,戛然而止,亦幻亦真。

5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从俄罗斯套娃延展开,并越来越远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谁在讲述你的故事,故事里的你又是谁,看似是一个套娃式的故事,实际上套娃又变形成了莫比乌斯,你越深入反而离起点越近,问题没有答案,真相没有真假,相信与否不再重要。

13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狗故事真恶心

18分钟前
  • vv小安康卡住了
  • 还行

很好,绝对不看第二遍,推荐热恋情侣手牵手观看。(回家路上补)初看片名加悬疑组分类的时候,还以为是东方列车类,结果五分钟过后就发现,南辕北辙。提问环节有人说,就像是日本社会,大家以为那是香肠殊不知其实是屎的事情也不一定是真的,所以问导演intention是什么。作家结果话筒笑着说,能看出日本社会那真是出乎意料,这小说二十年前写的,我也忘了当时目的和意向。庄周活在梦里的那只蝴蝶的梦里的庄周的梦里,不过说不定作家其实是个女权主义者,毕竟问意向的话,第二个故事里的致命女人西班牙版,手段可比美利坚的三位爽快利落的多,虽然是梦里。

20分钟前
  • 金桔希子
  • 推荐

竟然比想象中要好得多,猎奇但不寻求联系的故事之间,就像一场分不清虚假的谎言与梦境。

24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西班牙Cult向套娃电影,结尾没有收好……

25分钟前
  • 小爱
  • 还行

高开低走的故事情节,恶趣味就只是恶趣味,实在有些失望。

27分钟前
  • 離家行動
  • 还行

6/10。剧本还不错,前半段套中套中套的结构还以为又是一出《看不见的客人》,没想到后半段换了女人视角,突然兰斯莫斯附体。杀童和狗交真的太西班牙了,邪气越往后越弱,结尾很不满意。

28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俄罗斯套娃式的故事情节很精彩,虽为精神分裂也写实。第一个故事没太看明白但觉得很残忍,第二个故事讲了亲密关系中的控制,重口味的情节令人警醒。第三个故事讲了自身经历和虚无经验的差别,认识的水平决定了经验的质量。三个故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有《罗生门》之感,与其说是惊悚片,不如说是哲理片,让我们惊悚的不是神经病而是生活的真相,险恶、残忍、控制、吞噬、教条、虚无。

31分钟前
  • Disobey
  • 推荐

无语

32分钟前
  • ladbat
  • 较差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37分钟前
  • 谷崎润一狗
  • 还行

看到最后发现还是挺好看的,三个故事各具特色,但是又相互作用,最后形成统一的大闭环,故事结构可谓精巧,利用精神分裂这一特性制造出不寻常的嵌套结构。是不是我味觉不灵了,别人都说口味重我咋没觉得呢!除了狗女挖脑浆子那段有点辣眼,别的都还好吧!

40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推荐

垃圾山食粪癖个人情报泄露科索沃暗网虐童独臂军佬垃圾车自杀事件,狗女规训育成开颅喂粮脑白质切除收集故事,虾仁长短腿残缺巴黎爱情失去后才懂得……自从得了精神病以后,整个人都精神了

43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片名小清新,内容引起极度不适,尤其第二段,晚上会做噩梦吧。套娃式的叙事,鱼眼畸变镜头,日式诡异配乐,感觉情节刚刚铺开,结果戛然而止电影就这么结束了!

4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大晚上的,特麽重口味包裹下的片子,实际上是为了给你上堂课[捂脸][捂脸][捂脸]用心良苦。。犹如重上了一遍叙事学、语法课!第一堂、概论,从结构上演绎套栈模型、戏中戏、环形叙述;第二题、辨析作品的作者、叙述者、角色等人物身份配置;第三节、精读字词句,论怎样将主从句关系影像化。。下课

49分钟前
  • 槛上人
  • 还行

神片,谁分裂?谁变态?谁说谎?谁失控?故事套故事,火车上旅行的好处就是尽情吹牛逼,直到有人真的信了你的邪。

52分钟前
  • 2666
  • 推荐

高开低走,玩大了草草结尾。第一部分还是挺不错的,套中套的故事,挺吸引人。第二部分完全就是恶趣味了,比较恶心的一个故事,小清新不建议看。第三部分导演竭尽全力把故事圆回来,可是能力有限,故事没讲好,逻辑也莫名其妙。还有资料夹里那个故事,完全没有必要讲,十分多余。要么就拍全无关联但都有同样主题的几个小故事,要有关联就得所有故事都能回到一个起点或者走向一个终点,这种毫无逻辑的刻意捆绑只能显示导演的水平。并不能用一句精神病的世界没有逻辑来解释。如果喜欢恶趣味猎奇故事的倒是可以看一下。

56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坐火车旅行】的好处就是有精神病给你讲都市传说,结果你的故事比那个精神病更生猛。本以为几个故事会怎么样,估计连导演也没想明白几个荒诞的故事套在一起要做什么吧,看着看着只觉得这是几个笨拙的蠢故事,就这么被编剧生硬的凑到了一起,和《蛮荒故事》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比如孤儿院那个故事,再猎奇也只是一个流行于暗网的都市传说,花50分钟时间讲出来,除了猎奇并没有什么作用,直接交代哥哥少了一条胳膊这条信息量,这个故事的戏剧任务就直接完成了。如果编剧乐意的话,这些没什么缘由的荒诞都市传说可以无限制的俄罗斯套娃下去了,反正精神病患者也不需要什么逻辑。这就是精神病患者做电影主角的优势,观众不能跟精神病计较。不过中间狗奴那段还是挺恶趣味的,原著作者可以去当推特网黄了。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有一点重口,西班牙套娃娃,但尽管套了很多,最后并没有什么化学反应,反倒是因为套了太多层,进去后毫无感觉,更别提高潮了。

60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