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颤音

正片

主演:史钟麒,冷眉,项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7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1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2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3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4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5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6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13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14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15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16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17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18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19生活的颤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生活的颤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6年前,郑长河无视四人帮爪牙韦立对他的迫害坚持演奏为悼念周总理而作的小提琴曲《一月的衰思》,使韦立阴谋破灭,并赢得了珊珊姑娘的爱心。\r《生活的颤音》是部音乐故事片。影片通过一对恋人郑长河和徐珊珊在1976年清明节前后几天的遭遇和爱情经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伟大的“四·五”运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实。反映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怀念,对“四人帮”的无比愤慨,以及他们为争取人民民主而付出的代价和牺牲。影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未写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而是从生活入手,以纪实的手法,把人民群众同“四人帮”的斗争融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影片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逼真感人。\r《生活的颤音》是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1978年我们党胜利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开始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在我国电影史上出现的首批优秀故事片之一。影片不仅有很好的思想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r第一,影片具有鲜明、强烈的时代特征。\r第二,影片充满真实、自然的生活气息。\r第三,把故事情节和优美的音乐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以音乐故事片的形式赋予影片浓郁的抒情色彩。\r第四,采用了新颖别致的电影手法。《生活的颤音》上映后,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爱戴和欢迎。它是西影建厂20多年来第一部获得全国性奖励的影片,它标志着西影进入腾飞的新阶段。也标志着西影和我国电影事业的兴旺发达。故宫里的大怪兽之洞光宝石的秘密扫毒3:人在天涯粤语保姆俱乐部基亚拉那年夏天2006裁缝师之家第三季追龙金的音像店汉娜姐妹登月第一人谁是我们老爸罪のトビラ热狗电影你并不特别亚特兰大第三季格蕾丝的堕落旺角黑夜(国语版)深海狂鲨2戛纳机密第一季夜夜盼郎归深海X异种2魔物2022扯淡地球史钢铁少女进入地狱失踪禁地 第二季切尔西侦探 第二季花开半夏千万别眨眼去唱卡拉OK吧!计划外阳光星旅团白色蛙珍妮的婚礼危机七分钟寻龙三甲自然脉动恶棍天使游戏规则鹰爪螳螂饥渴2023爱丽莎的情人

 长篇影评

 1 ) 求求你,放过艺术吧

文艺工作者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艺术应该远离政治”,然而现实却总与愿违。艺术本就是单纯的,但任何单纯的艺术却总也免不了被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包装。包装过后的艺术,也叫艺术,但却没法脱离自己所在的意识形态范畴,艺术要远离政治,远离了个寂寞。

《生活的颤音》是一部艺术范畴内的电影,为什么说是艺术范畴内呢。本片的故事核心在于1976年周总理的逝世后,各界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悼念活动。而本片的主人公则是这场悼念活动的关键人物。在故事中,主人公郑长河跟徐姗姗两个人的爱情线,郑长河跟徐姗姗等人对于周总理怀念的情感线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当时的背景之下,郑长河徐姗姗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们面对当时的四人帮的针对等等,这些故事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它所承载的内容远远的超出了故事的本身。因此,本片作为西影厂1979年的作品,同时也是西影厂第一部获得全国嘉奖的作品,它的意义或许已经超出了电影,更超出了艺术的本身。

一部从电影角度来看并不具备太高的水准的电影,却为何能获得但是环境下这么高的赞誉。我想,这部影片的价值并不在于电影方面的水准,而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结束后,人们对于已经逝去的年代的回顾以及对于新时代的向往等等。从电影的角度看去,《生活的颤音》作为一部第四代导演作品,它本身承载的故事很单薄,同时也具备了当时环境下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的特殊性。

郑长河与徐姗姗的爱情是值得歌颂的,郑长河徐姗姗等人对于周总理的情感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最朴素的热情,韦立跟徐姗姗之间的情感变动,韦立跟郑长河之间的敌对行为等等,这些情感线本就不新鲜,然而这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却早已足够。

特殊时代过去后,文艺领域百废待兴,人们对于文艺形式的期待在本片中表露无遗。一方面,当时的人们处于一种过去完全被丢失的迷茫当中。1976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悲痛的一年,第一代领导人辞世,唐山大地震,四人帮被粉碎等等事情一下子发生在这一年,而处于巨大变革中的中国人并不能完全消化这些事情。因而,人们一方面处于悲痛的情绪当中,一方面却无法排解这种悲痛,因此我们在片中看到的这些新时代的年轻人们大都是迷茫的。

与此同时,当他们正常的诉求被各种各样的势力所左右,这些年轻人们就更加的困惑了,当情感得不到表达,那最终会演化为更加激进的行为。这也是本片的高潮部分,最后一个阶段的冲突发生。然而这件事就完全的正确吗?究竟是谁在讲述本片中的故事,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为一部跟政治有着某种关联的影片,在说什么艺术不应该被政治左右就显得儿戏了。《生活的颤音》在艺术上属于当时的荧幕上第一吻,此后,国产电影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时代。然而在政治上,本片中所有的设定都是毫无疑问的正确,而且在本片的上映之年1979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结合这一政策,再结合之后的几十年,国内对于这一政策的定论,本片毫无疑问,在当时显然占据了艺术之外的更高的范畴。

因此,西影厂凭借着这部温温吞吞的电影却能获得全国褒奖的殊荣,这就在情理之中了。我们并不是以某种恶意去揣测这部电影,不过我们都知道,电影本身的艺术并不代表电影完全可以独立于所有政治形势之外。电影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小姑娘,小姑娘可以任由人打扮,但唯独自己却没有决定权。

不管是什么时代,电影本身的尴尬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我们口口声声说电影艺术不应该被各种政治派别所左右,但实际情况中,艺术本身就是由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一种表达。我们如果过分的沉溺于某种艺术的正确性,实际上就是一种排他性的表现。多样的艺术在不同的时期会被意识形态做不同的筛选,有的筛选是正向的,有的则不是,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及艺术内核。因此,即使是当代的我们再回头去看这部1979年的作品,虽然感觉到很平庸,但是在当年,这部作品的影响力可不仅仅代表着作品核心的本身。

总有人假借艺术的声音做一些别的事情,但艺术却没有办法独立于这些声音之外。艺术可以自由的表达,但讲述故事的人却总能将这些表达之外的声音凌驾到艺术之上再表达。这个时候,艺术还是艺术吗?没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艺术算是艺术,但这是艺术所能决定的事情吗?当然,这不是。《生活的颤音》是一部里程碑作品,但作品本身的影响却被禁锢了,而作品之外的声音却代表了这部作品,这就尴尬了。

……

你好,再见

 2 ) 文革后银幕第一吻

庐山恋

很多人认为,张瑜在1980年的《庐山恋》中,制造了“中国银幕第一吻”。真的是这样吗?

生活的颤音

从时间上讲,1979年的《生活的颤音》,上映更早,是“文革后第一吻”。

不是为了爱情

从技术上讲,《庐山恋》中的吻脸,并不是接吻。而《生活的颤音》中,虽然两嘴相碰,但只是蜻蜓点水。热吻,出现在1980年的《不是为了爱情》中,是严格意义上的“文革后第一吻”。

但是,很多人更乐意说《庐山恋》是“文革后第一吻”。原因有三:

第一,《庐山恋》是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相反,《生活的颤音》《不是为了爱情》,都是当年的“伤痕电影”,涉及文革,情感压抑,基调沉闷。这种给观众增加痛苦的电影,观众会很容易忘记。艺术水平,《庐山恋》也远远超过那两部。

第二,《庐山恋》,是一部恋爱教学片。虽然有一点情节,但整个影片就是在进行恋爱教学,让文革后的观众学会浪漫。在美丽的风景中,编导设计了太多让观众蠢蠢欲动的情形。《生活的颤音》也试图制造浪漫,男女采野花,却把采到的野花献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恋爱。

第三,《庐山恋》,是吻的示范。吻,需要情感,需要氛围,才会有甜蜜。《生活的颤音》,吻还没有结束,有人破门而进,非常尴尬。这个吻,更像偷情。《不是为了爱情》的吻更像是完成任务。

因为这三点,《庐山恋》比另外两部影片的影响大得多 ,估计票房是另外两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只有更多人看过的电影,其中的吻,才会更多人津津乐道。观众喜欢这一吻,也就很乐意把更高的荣誉给这部电影,索性就说是“中国银幕第一吻”。

护士日记

那么文革之前呢,新中国的银幕第一吻是哪部电影?1957年的《护士日记》,是技术上的第一次,嘴对嘴。但是,这个情形并不美好,男领导女护士,在办公室,在上班时间,有人推门进来了他们还在投入。之后,男领导还对女主角进行性骚扰。敢于暴露当时领导的猥琐,本片很有开创性。

怒海轻骑

吻脸,则很早就出现了。1955年的《怒海轻骑》,大导演汤晓丹设计了吻戏,男主角亲吻女主角的脸庞,两次。这场戏非常浪漫,吹着海风,听着海浪,让观众感觉很甜蜜。这应该是新中国甜蜜第一吻。

山间铃响马帮来

1954年的《山间铃响马帮来》,男主角突然袭击,吻脸,两次;女主角很开心,回吻。这,应该是新中国银幕第一次吻脸,很大胆,很热烈,但似乎失之浪漫和甜蜜。

山间铃响马帮来

而,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第一吻,几乎没有办法考证。但可以肯定,中国人开始制作电影后,市场主导,百家争鸣,应该很快就出现了吻戏。至晚,1926年的《儿孙福》,已经有了没有完成的吻。

 3 ) 美的历程

今天是2020年4月4日,坐标武汉。封城两个多月后的祭奠日,正巧在昨晚看了《生活的颤音》——一部围绕着那个年代的同样是清明这一特殊节日发生的故事。

元月23日封城以来,蜗居在家里的日子免不了看电视打发时间。一切停摆了,电视没有什么新的节目,要么是抗疫新闻滚动,要么是老片子重播。花里胡哨的电视剧演绎着古今中外的人间故事,但他们都太让人看起来不省心了。我选择了温习1980年代的老片,因为我刚好看了《芙蓉镇》之后来了兴趣;有一种温馨回味感受;另外,一个半小时的时长,适合短时间的代入,不会欲罢不能的日夜追剧。

看了数十步80年代的老电影。很多都有些印象,毕竟那个时候从小学到中学,还是能够认知世界并有一定的记忆;很多明星保留着美好的记忆~~但是30多年后重温,新鲜的感受竟然扑面而来~~有很多东西,是要有人生经历后才真正懂得的~~他们带给我有着冲击力的肯定的认知就是:真诚、善良、理想主义共同塑造了美;这是不仅我们今天的电影,还有我们的现实,最需要重新建构和延展的所在。

《生活的颤音》正是一部有着这样的特质、而又有着音乐亮点的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影片。

 4 ) 知识分子心底的颤音

 
给这部影片打四星,不是因为它拍摄得比现在的影片更好,而是它表达的情感那么真实而动人。
影片的编剧成熟而简洁,直接描写五四运动,将几个主要任务通过事件联系起来,人物的立场和态度直接显示出他们的行动和表现。爱情、爱国之情、对总理的哀悼之情、对反派人物的憎恶之情纠缠在一起,人物活在事件中,活在时代里。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爱情、对家国的观念,人物分为正面和负面,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编剧想要表达的正义和价值。在编剧方面我觉得比最近上映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都要成熟得多。
表演上面还是带有很多痕迹,不是那么自然,很像走位和排演,将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但这样的表演也是动情的,你能从导演的特写和镜头走位中,感受到演员的真诚和他们的用心。 镜头的快推快拉倒是为了进行强调和展现人物的情感起伏,这是一种外化的表现,不过现在来看有些晕乎乎的感觉。
伤痕电影都带有一份哀愁在,对往事的伤感在影片中也表现得很充分,这集中体现在对周总理的哀悼上面。影片通过诗歌、音乐和人物情感来表现对周总理的不舍,对过去时代的一种悲愤,同时也表达出对新生活的激昂向往。 影片结尾,中央乐团演奏小提琴协奏曲,画面从众人静静聆听到反派人物搅乱音乐会的定格画面,导演和编剧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对反派人物的愤慨之情,和对周总理的思念、敬仰;对信仰的再次坚定。
影片中的这首曲子优美,带着淡淡的伤感,后半部分又变得激昂而有力,仿佛是透彻于时代漩涡后的一股清新而有力的春风。 同时影片也将作曲的过程和情节掺和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转变。将曲子融于影片节奏和情节之中。诗歌《一月的哀思》《告别》 鲜明的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抒情和歌赞。
总体来说,影片和他的色调一样,带着哀伤,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在黑白色调中彰显无遗。人们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周总理去世,举国悲痛。面对现实,知识分子是迷茫的,内心是痛苦而煎熬的。黎明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可身后的痛苦和心灵的摧残也让人伤痕累累。小提琴上那哀愁的颤音,讲述着吴天明等导演对过去的伤感,可是仍然要肩负起祖国的重任。文艺界不可以如此沉郁,即使是颤音也要将它发出,一为伟人的离去,一个时代的告别,生活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就如那首协奏曲一样,除了哀思,我们还要呐喊,更要勇敢的前行。

在那个时代,文艺界是那样的团结。中央乐团参与影片的拍摄,像歌剧像话剧一样的音乐回荡在音乐厅里,时代的画面流淌过每一个人的心底。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知识分子的担当。如今似乎再大的场面,再顶级的音乐团队,都不那么纯真的让人感动。我们的时代变换太迅速,一切都是匆匆而过,自然少了一份恬适的心,去演奏,去聆听,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5 ) 为了那个时代,打四星。

我是个怀旧的人。
最近又看起老电影了。
《生活的颤音》是我小时候看的电影,也买了小人书。
读研究生的时候,食堂电视里还放过一段。
今天在网上有找到视频看了一遍。
电影内容是直接表现四五运动的。
故事是以音乐为线索,开场是安详的北京街景,人们都在快乐生活,音乐厅里面演出,女主角和男主角乘车高高兴兴地来到音乐厅,女主角是来看男主角演出的。男主是小提琴演奏家,女主看着男主在演出,陷入回忆——
回忆内容是影片主干,由彩色片变为黑白片。主要描述的是四五运动三天之内发生的故事。
男主在躲避别人追踪,被女主所救,女主发现她在前几天的纪念碑前面见过男主,大家都在纪念总理。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里。两人通过谈话,迅速变为志同道合,女主被男主的精神所感召,一起和四人帮势力做斗争,并且和四人帮爪牙的男友决裂。女主全家支持男主纪念总理的行动,支持他开音乐会,创作纪念总理的音乐作品。后来,恶势力派了一群人拿着棍子将好人暴打一顿,然后——
剧情回到音乐会现场,又回到彩色状态,表明主角已经战胜了恶势力,迎来了美好生活。

感想:
当时的演员是真的漂亮帅气,古典主义的美。女主角冷眉绝对是颜值爆表。
服装在当年已经是非常尽量地大气优雅。男女主爱穿高领毛衣,当年的高领毛衣一副深深地小资范儿。
对小提琴爱好者来说,+1。
剧情嘛,政治化,理想主义化。戏剧冲突强烈。
表演,舞台剧化,当时的表演现在看来都僵硬无比,显得浮夸做作。当时的电影也爱用大特写,近距离捕捉演员脸上表情的细微变化,镜头长时间停在演员脸上不动。演员也会在大特写情况下摆出看似美妙但实则别扭的pose。
黑白片的光影效果很赞,片头由彩色转为黑白时会有一点点的感觉不适应,但是等片尾再从黑白转为彩色时反而是极其的不适应。感觉女主突然都不漂亮了。
总的感叹:帝都人民,历来都是政治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波及最深的。悲催啊。毕竟是音乐故事片,还是光明的尾巴,事实上在四五运动中受到冲击的艺术家最后命运如何,等我查查资料才能了解。

 6 ) 《告别》

我多想,多想生出凌云的翅膀——

飞上九霄,把您的忠魂探望;

再听听您那深情的教导,

再看看您那慈祥的目光。

我多愿,多愿是那月里的吴刚——

把最醇的美酒,为您捧上……

但我只有悲痛的歌声能向那九霄轻扬;

我只有这哀悼的诗词能在您的灵前献上。

……

老一辈懂得了:幸福——

就是活得象您一样无私;

新一代领悟了:伟大——

就是斗得象您一样坚强!

悲痛把那飞旋的机轮推得更快,

泪水把那飘扬的战旗染得更红。

经过悲痛,党把人民团结得更紧;

透过泪水,人民把敌人看得更清。

……

敬爱的总理呵,

请您放心吧,

我们早已看透他们丑恶的嘴脸;

人民早已识破他们卑鄙的伎俩。

他们给您泼上的污水,

只会全淌下来,

淋在他们的头上!

象那长江滚滚的波涛,

您献身的事业怎能被这几只沉船所阻挡!

象那泰山高耸的峰峦,

您光辉的形象怎能为几支毒箭所毁伤!

总理呵,安息吧!

人民没有那空洞的赞扬,

却用钻石般的泪珠,

在史册上刻下您那不可磨灭的一章。

我们没有那些堂皇的排场,

却把您高大的塑像

竖立在心灵中最神圣的地方。

人们说:您身居高职,

却没有从人民手里

为自己索取过一分一厘……

可是总理呵——

这亿万颗晶莹的泪水,不就是珍珠?

哪一个贪婪的大亨能有这样无边的财富?

有人说:

可惜您没有巨著留给后世传扬……

祖国的每一丛鲜花,

不都是最美的字句?

人民的每一个胜利,

不都是壮丽的篇章?!

安息吧,总理!

只要在这世界上还存在着劳动,

您光辉的事业就将永久地

为后代的歌声所传扬!

只要在这大地上还照耀着阳光,

您伟大的名字就将高高地

在那万古的长空中翱翔!

 短评

社会学意义超出美学意义。

7分钟前
  • 安小安
  • 还行

故事结构实在很抱歉。原谅我受不了跟跳拉丁似的那种变焦,还有爱移不移的移动镜头,以及居然有点话剧腔的台词,哪怕他开的是风气之先。——也原谅他们十年没片子可看可参考。之外,我们希望我们只悼念亲人,不悼念伟人。

10分钟前
  • 王七蛋
  • 较差

政治音是多么毁电影,影像表现十分了得。

11分钟前
  • bird
  • 还行

这是一部音乐电影。所以如果你不投入的话,没有感情带入会比较难入戏。边看边想,难怪男女主角89年之后就出国了。演了这样的角色,在当时决然不会留下了。

14分钟前
  • 小豆豆
  • 还行

记得79年在中央民院看时,片头起时掌声雷动

17分钟前
  • lpx
  • 推荐

看得出创作者用足了心思,希望通过视听语言来强烈地烘托情感,也确实很饱满,前后段同样的影像通过配乐、叠化等手段使开篇结尾的情绪全然不同,丰富的机位变化渲染了一些大场面。颜值真高,音乐真好听,既有年代感符合中式审美,又很舒服有层次感,现在听起来也不过时。彩色影像部分能看到当时北京街景

22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伤痕电影,四五运动,黑白回忆与彩色现实交叉、升格定格等探索手段,一场音乐会上的回忆,以心理活动为线索结构全片。最成功的尝试在音乐故事片的整体构思上,注重音乐旋律节奏与画面、与人物内心情感之间的关系。内心独白,急推急拉,79年的鲜明特点。第一缕春风下的现代生活

2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聚焦文革后期周总理去世到四人帮倒台时段的伤痕电影,小资文艺女青年被革命分子演奏家吸引,进而甘冒风险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投身到政治理想中去;“四五”运动中政治、爱情、阴谋以独具时代特色(局限)的方式扭结,情节大张大合,情绪大起大落,观感复杂,有尬点也有认同点;视听语言的先锋探索,悲苦回忆黑白片+自由如今彩色片,快速变焦镜头洪尚秀看了都害怕,分屏、叠化、定格、过曝等手法简直印象+诗意现实主义,不过机位打光上还有样板戏痕迹;昨今连看两部小提琴手的片子,真是巧合,东西方的影像、情感对比有意思,且女主都是主动一方,那一吻算得上惊世骇俗;主角男帅女靓夫妻相,人生导师舅舅的造型照鲁迅来的,妈妈边说你坐坐边开门送客真幽默;盛中国逝世纪念放映@资料馆,片中独奏是盛的版本,我也是听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长大的。

29分钟前
  • 穿山
  • 还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厚首次表现1976年「四五运动」是其历史性意义。但视听语言放到今日真是难以忍受:急推急拉的快速变焦、用到滥的大特写、还有开篇交代背景的镜头太杂乱无章了。PS:今晚顺便见到了滕文骥的儿子滕华涛。

30分钟前
  • A。
  • 还行

4.5 被时代束缚和现代低估的一部片子,如今来看实在太有趣味和意味了。“哀乐之城”的爱情故事。注意几个空间的趣味和人物情感变化,珊珊第一次见长河回来,时间已过夜里12点,她救长河回家也已深夜两人走在空荡荡的北京城。我想在那个时候电影表现“夜生活”是少的。谁能想今天的北京。小西天出来一个大爷推着自行车问我“小伙子刚才那个片叫什么?”我:“生活的颤音“我又问句”你觉得怎么样?“大爷:”很好,很好,你们年轻人不知道,那时候就那样。“我:”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大爷:”谢谢。“我:“谢谢”

33分钟前
  • 断了气儿
  • 推荐

郁结南京阴沉气,血染风采天安门,且看英雄碑,山之上,有国殇”

3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快速变焦实在用得太多,而且是同一场景

38分钟前
  • 葱油饼
  • 还行

昭和电映和旧上海电影厂的手法 相隔 40年和西影 的吴腾联系起来,80年代开始了

43分钟前
  • 帕休斯
  • 还行

还原四五运动前后的社会氛围和其下的个体表现,特定历史气候下的反思和勇气。回忆部分黑白画面,现实及憧憬部分彩色呈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反抗压制、渴望自由的美好愿望。遗憾的是,40多年过去了,那些幽灵仍然阴魂不散、蠢蠢欲动

48分钟前
  • 雲無憂
  • 推荐

《生活的颤音》:西影厂第四代的初亮相,中影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作品,终结了新中国电影的“无吻时代”。既是流行影像志(衣食住行),又是历史纪念簿(四五运动、文革结束)。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技术欠奉,但却有着真挚的情感和流畅的节奏。映后,小滕还透露老滕客串过一个镜头,嫌自己演太差。

5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小时候看的。男女主角在当时是中国男女演员中的翘楚。史钟麒是中芭的芭蕾舞演员,有那个年代的人少有的艺术气质。而冷眉长得很洋气,也不象那个时代的人。所以这个电影基本上第一次让我觉得,啊,还有这种样子的男人女人。

52分钟前
  • 高光光
  • 力荐

中国银幕初吻

53分钟前
  • 茉琉
  • 还行

- “你该睡觉了” - “不!我刚刚醒过来。”……冷眉,中国电影演员。从小喜爱文艺,能歌善舞……1979年她拍摄了电影《生活的颤音》,轰动全国。1980年和黄梅莹,刘文治共同主演的影片《苦恋》,此片当时因政治原因被禁演至今,1982年又主演了影片《金鹿儿》等影视剧。之后离开了银幕,1989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至今。至于男主角史钟麒,据作家陈燕妮在她书写的《遭遇美国》这本书中介绍:史钟麒80年代去了美国之后,一直生活在纽约,没有再演戏,而是在一个韩国人开的制衣厂里担任技工。史钟麒向来手巧,早在上海的时候就曾经为上影厂的老演员高博做裤子非常成功。所以史钟麒在这家厂做打板工还做得挺好。不过仔细想想,一个自幼学芭蕾舞出身,又曾在中国银幕上熠熠闪光的俊美男星,跑到美国去做技工,也不知心里究竟是何感受?

57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三星半,算是重大题材了,高知、高阶位家庭的遭遇,拍得很精致,黑白彩色交织,分画面、叠加、溶解这些用得很娴熟。女主角长得有些像刘涛。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一个隐喻,类似莫比乌斯带,它就是通的。

5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国产银幕破处之吻,举国轰动,朝野震惊。卫道之士痛心疾首,小青年们奔走相告。影院场场爆满,票房轻松破万。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