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简史

第2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1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2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3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4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5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6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13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14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15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16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17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18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19太平洋战争简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细节决定质量(终结篇)

The Pacific 已经接近尾声,第九集进攻冲绳岛,第十集想也知道是描写士兵回家,过上幸福生活。所以在此对其作个小总结。因为太平洋是大制作,所以我也用同为大制作的兄弟连来比较。 说实话,太平洋与兄弟连各有千秋,但本人还是更喜爱兄弟连。兄弟连中的每次战斗都不相同。举例:首先诺曼底空降场面宏大,然后温特斯赤手空拳带领小分队黑夜袭击一支德军小队,清晨袭击德军炮兵阵地,转天又攻击德军小镇展开巷战,接下来是野战防守战,又加入了美德两军坦克对战。后面的市场花园行动虽然也是巷战,但却以美军失败告终,又有坦克在巷战中的对战。阿登森林战中又描绘了丛林雪地战的场面,其中有两场比较大的战斗,一场是德军炮击美军,一场是美军反击进攻。最后一场战斗是美军潜入德军阵地抓“舌头”。可以说兄弟连的战斗场面绝对不会让观众有重复的感觉。然而太平洋头四集的战斗全是夜战防守战,让人觉得毫无新意。但后几集拍的却相当出色。贝里琉登陆和硫磺岛登陆战同类战斗觉无重复的感觉,海陆空一体作战,气势磅礴。攻打贝里琉岛机场和贝里琉群山 也都很出彩。细节,音乐,人物的刻画,背景都同样出色。两者都不愧为五星巨作。 第五集没仔细看,所以没写好,第六集一定好好写。 这集海军陆战队要穿越机场,我们发现M1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和M1伽兰德数量大致相等,(看兄弟连中M1伽兰德出镜率远高于其他枪支)。下面是我个人分析:汤姆森冲锋枪配给士官和军官使用,M1卡宾枪配给不适合装备M1伽兰德的士兵使用,例如新兵尤金是迫击炮组的,所以用卡宾枪。还有机枪手,通信兵,全用卡宾枪。 海军陆战队拥有自己的军衔,不归陆军管辖,导致士官和军官数量较多,你看海军,动不动就是个尉官。综上原因可能是M1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出镜率偏高的原因。 这集我认为比第五集要好,一开始,士兵们轮流喝水的场景令我想起了一篇经典课文,“一个苹果”。士兵开始冲锋,日军万炮齐发,场面宏大,终于看到了99式轻机枪和九二式重机枪。美军伤亡较大,一名通信兵一边吐血一边请求支援,不禁令我动容。最后在飞机掩护下,抑制了碉堡内的炮火,再加上迫击炮和火箭筒的充分利用消灭了机枪手。 莱基受伤了,是被炮弹的冲击波弄伤的。这要是国产剧,这距离连反面人物都不会让他死,更不用说正面人物了。就算炮弹落在身旁也不会死,就算剧情需要,不幸牺牲,也会站在那里屹立不倒,安然去世。再次告戒国产剧导演,战场上士兵中弹要倒下,站着喊话被人打,手雷不比步枪好,炮落身旁一定亡。 攻下机场后,一辆水陆两栖运兵车来了,士兵们要他们运走伤兵,那些人居然不同意,最后在威胁下就范了。这里我要说的是,不要以为中弹后所有人都会像发哥一样身重数弹而依然身轻如燕。步枪子弹穿进是一个小洞,穿出一个大洞。打在肚子上不是捂住就没事了。此时五脏六腑已经被破坏了,想象一个场景,你被步枪打中倒下,肠子露在外面,躺在泥泞的土地上,而两边依旧对打,你口吐鲜血,凉风阵阵刮在你的后脊梁上。。。。(不说了,太残忍了) 最后提一个细节。士兵排队前进,左手边的士兵右手拿枪,右手边的士兵左手拿枪,警戒路两边。(服了,顶礼膜拜的服了) 最后天降大雨,士兵身帔迷彩雨衣。我们的国产剧(我真的是恨铁不成钢)《太行山上》八路军身着单衣冒着倾盆大雨前进,许多场景为了表现我军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不扰民,让部队夜里冒着倾盆大雨在老乡门前站队。(就是兰博这样站一晚上,转天也没法打仗了) 虽然老电影中也有这样的镜头,但是导演加了一个重要的道具—斗笠或雨衣,而且让战士们躲在房檐下。现在的电视剧真是退步呀。。。 第五集是我最期待的抢滩登陆战。说实话,太平洋战争=荣誉勋章血战太平洋+使命召唤5+父辈的旗帜+拯救大兵瑞恩+风语战士+细细的红线的大合集。特别是这一集,战争场面庞大,海陆空一体,让人过足了眼瘾。美军的谢尔曼坦克终于出现了,一炮便打垮了日本的九五式轻战车,真带劲。 第四集时间在1943年12月,海军陆战队全部换装,迷彩代替了老式军服,春田变成了M1伽兰德和M1卡宾枪,勃郎宁水冷重机枪也换上了风冷装置,M1928汤姆森冲锋枪换为M1汤姆森冲锋枪(M1928汤姆森冲锋枪的拉机柄在机匣顶部,M1的拉机柄在机匣的右侧)日军还是拿着插刺刀的友坂步枪冲锋。又有杀战俘情节,准确的说不能算战俘,因为那个日军本来就要用手雷自杀,只是无力磕那最后一下(双保险惹的祸)。最后还缴获了一把南部14式手枪,无数人抢着要(又不是鲁格,至于吗,等哪天他们自杀时用一定会后悔的)。还有一名陆战队员活活掐死了一个日本军官(因为那个日军戴着手表,普通的日军是没有手表)。这集又是夜战防守战,没什么新鲜的了。比较推崇此次的换装,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就应该穿不同衣服,兄弟连中士兵训练和战斗时的军装就大不相同。记得看过早年间的《四渡赤水》,红军进贵州,黔军穿蓝色军装戴大盖帽,入四川,川军穿绿色军装戴大盖帽,中央军围堵,军官戴德式军帽,腰间挂中正剑,士兵戴德国钢盔。用中正式,捷克轻机枪(不是拿布伦机枪改的),伯格曼冲锋枪,这还不算,最后滇军前来帮忙,身着蓝色军装,头戴英国钢盔,真是服了。 本集最值得一提的是那个主角被送到后方医院,看着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感受着轻轻的海风,坐在红白相间的遮阳伞下的躺椅上,望着美丽动人的小护士,那份惬意,你怎能想到前方不远处便是战火密布,犹如地狱般的丛林,导演在此的对比实在经典。愿世间不再有战争。 看过了第三集,没有战争镜头,所以没有武器可说,就说说服饰吧。美国不同军种,不同的军,师,甚至一些特殊的团营都有属于自己的臂章。海军陆战队在澳大利亚休整,自然要有宪兵相随,黑底白字上写MP的袖套,便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宪兵,他们的领徽是两把老式手枪相交。陆军是两把步枪相交,军官是US,海军陆战队是一个地球上方为雄鹰,左下方是船锚。(细节够到位)。他们的帽子上也有此徽章。兄弟连的帽子上则是降落伞。当然军官还会把自己的军衔加在上面。 回到臂章,美国的臂章可谓丰富多彩,片中的海军陆战队是第1陆战师所以臂章有一个大大的1字。这令我想起了大红一师的臂章。 兄弟连属于101山鹰呼啸师,所以臂章是一只山鹰。(可怜国产剧中的国军,我只在血战台儿庄,七七事变和铁血昆仑关中见过臂章)。 还有一个细节,海军陆战队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阅兵场上,除了美国国旗还有一面红底的旗子(我乍一看还以为是苏联国旗呢(玩笑了),后来一想这不是国产剧,)便仔细考究,原来是海军陆战队军旗。(导演到处买弄专业知识)。 和武器相比,服饰非我强项,胡乱写写,多提意见。 the pacific又开始秀武器了。雷辛M50冲锋枪这种偏门武器也闪亮登场。第二集一上来海军陆战队的士兵一出场走在最前面的士官手里拿的就是雷辛M50冲锋枪,雷辛M50冲锋枪在战争初期少量装配部队,由于性能较差,逐渐被汤姆森冲锋枪取代地位,M50冲锋枪便被用作训练和警用武器使用。M1加兰德也开始登场,可只装备陆军,陆战队暂时未能使用,还抱怨的说自己用的是爷爷辈的春田步枪。夜里的那场战斗比较精彩,日军快冲到战壕时美军拿出了温彻斯特M12“堑壕枪”,就是大口径霰弹枪,这枪堑壕中的近距离战斗中最有效。(感慨咱们的国产剧,几百米的距离拿着驳壳枪乱扫)。 有一个士兵太兰博了举着30多斤(我已经排除了枪架的重量)的勃郎宁水冷重机枪扫日军。要知道兰博之枪M60才20来斤。 导演对武器的把握很好,对于二战时期美军武器的更换相当熟悉。其实拍战争片对武器的认知要求必须高。不同人,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使用不同武器。 头两天看了老电影《董存瑞》,实在感叹和佩服当年导演和工作人员的细心。 举例:董存瑞和他的伙伴在未参军时使用的是著名的老套筒和汉阳造,参军打日本时用的是三八大盖,解放战争时有的是司登冲锋枪,这还不算,解放隆化中学前抓的穿美式军装的国军时,那个士兵手里拿的是春田步枪(连龙套的枪械都符合身份)。可叹,现在实在是退步了。 我只看了第一集,第二集和预告片,说说武器吧 一开始背景是1941年到1942年,美军配备春田步枪 勃郎宁水冷重机枪(不是马克沁机枪,两者装弹方向相反)汤姆森冲锋枪(装配弹鼓)钢盔 军服无迷彩 。日军钢盔外罩帆布,自杀时手雷磕了一下(日军手雷是双保险,扔出时必须磕一下。) 预告片中 背景是1944到1945年 美军武器M1步枪, 勃郎宁风冷重机枪,汤姆森冲锋枪(装配弹夹)。大师就是大师,如此细节都注意到了。还有美国国旗是48颗星,不是现在的50颗星。 步枪篇:    M1步枪(普通士兵装配),M1卡宾枪配备通信兵和技术兵等不适合拿来复枪的兵种,枪托为折叠枪托,伞兵的重要标志。普通的步兵师的卡宾枪都是木制枪托,太平洋中海军陆战队用的那种。    春田步枪,美国一战时的步枪,在二战初期也大量装备部队。太平洋中海军陆战队用的就是这枝枪。在1943年后逐渐退出战场,被半自动的M1步枪取代。   冲锋枪篇:    我最爱的芝家哥打字机,汤姆森冲锋枪 一共三个版本,兄弟连中是汤普森冲锋枪系列的简化版,也是最好的版本,拉机柄位于机匣侧面。太平洋中为M1928版本。1942年战争初期使用50发弹鼓,50发弹鼓经常卡弹、笨重及重量太大,在1943年改为20、30发弹匣。本剧中全都表现出来了。    M3冲锋枪1944年底才装备部队,数量不多,所以只有兄弟连中的部队有此武器,但出镜率也不高,诺曼底空降时未装备部队,整个法国战场上也没有,直到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和阿登森林战役才出现(实在是佩服导演的细心,仅仅几个月内武器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出来)。   机枪篇:    Bar轻机枪不用多说了欧洲亚洲战场都有装备。    勃郎宁水冷重机枪,太平洋战争初期大量装备部队,和马克辛机枪很像,但不是。马克辛从右侧装弹,而勃郎宁从左侧。    勃郎宁风冷机枪不用多说了欧洲亚洲战场都有装备。   德军的毛瑟步枪,MP40,MG42,stg44突击步枪都是名枪,有个小细节,兄弟连部队在训练时把这些枪都挂在墙上,让部队认识。(导演到处表现自己在枪械方面的知识)。    日军的还没有看,只看了第一集,日军自杀时手雷狠狠的磕了一下,足以让我相信后面的内容更精彩。   本人武器知识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如发现更精彩的细节请大量提供,多谢。

 2 ) 【The Pacific EP8补充知识】英雄之妻

原帖地址: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9&Page=1&TopicID=3246705


在第8集里,我们看到了英雄巴斯龙人生中的最高峰,与女兵美丽的邂逅,一见钟情,携手步入教堂,床上的缠绵......然后就是战场上的杯具,当然这也是所有军人及他们的家属必然要面对,只是那一刻到来的时候谁都无法面对,更何况是新婚燕尔!

第8集结尾处,巴斯龙妻子穿着军装坐在海边的石头上眺望大海,从她的神态上我们可以看得出她是已经知道了丈夫的结局

   1.jpg (82.58 KB)
2010-5-4 08:11 PM

很多人看到这一幕之后不禁对这位刚结婚就守寡的女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她到底是谁呢?以后她的生活或许是什么样子啊?

很可惜,巴斯龙是个大名人,相比之下他的太太实在是太不知名了,不过这也是这位女士行事低调,国外好心的网友经过不懈的查找,终于找到了一些关于这位女士的生平资料。


她叫Lena Mae Riggi,1913年出生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二战爆发前就读商科学校,后来加入陆战队,成为南加州佩德莱顿军营里的一名中士厨娘。她与巴斯龙邂逅,倾心,经过几次约会之后二人于1944年7月10日结婚。

   2.jpg (37.96 KB)
2010-5-4 08:11 PM
   3.jpg (120.12 KB)
2010-5-4 08:11 PM

此时正是人生得意的时候,对于将来的事情也不会去多想什么了,尽欢吧
美好的事物毕竟短暂,让人无可奈何。1944年8月11日,动身的命令传达到了佩德莱顿。蜜月期结束了,巴斯龙返回军营进行最后的准备,随后便与大部队一起登上了开往硫磺岛前线的船。1945年2月19日,硫磺岛血战,一如影片表现的那样,巴斯龙永远地倒在了硫磺岛上。按照当时的战斗记录,巴斯龙是被日军的迫击炮弹片击中前胸,他并没有立刻死去,挣扎了大约30分钟之后才断气。


当莱娜得知巴斯龙阵亡的消息,已经是3月7日了。这一天恰好是她32岁的生日,可想而知当时的景况如何了。像千千万万个阵亡军人家属一样,莱娜之后的生活便无人知道太多了,战后她去拜访了巴斯龙的家人一次,毕竟双方从未谋面,但是可以肯定的这是一次极其糟糕的会面,此后莱娜和婆家不再来往。目前唯一一张流传出来的照片是1945年12月她与巴斯龙的家人在德克萨斯州出席了美国海军一艘以其亡夫名字命名的驱逐舰的下水仪式,应该是这一次的时候了。

   4.jpg (146.15 KB)
2010-5-4 08:11 PM
按理说,既然是一家人就该互相有些照应。但可惜的是,这位媳妇和婆家的关系是相当糟糕。据莱娜的侄女维拉科拉回忆,唯一的一次东海岸拜会,巴斯龙家人让莱娜觉得恐惧,“Raritan(巴斯龙的家乡)的人都是一群疯子!”这主要是巴斯龙的姐姐作风独断,把持一切,又总想借死去的弟弟出风头,她周围的人也是如此。莱娜没有想到巴斯龙的家人都是如此自私自利!


伤心透了的莱娜回到了西海岸,在Lakewood买了房,开始自己的生活。她没有再结婚,侄女曾经问过莱娜为什么不再结婚,她回答道:“最美好的一生拥有一次就够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去求其次了!”
与婆家势如水火的关系,使得这位遗孀竟然没有出现在1948年其夫遗骨下葬阿灵顿公墓的仪式上。“我不清楚她是否被邀请了。她的婆婆曾经想让她搬回到Raritan来住,但她不会听的,那不是她的风格”维拉科拉说,“她离开了陆战队,还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她不喜欢被人摆布,巴斯龙家族的人让她伤心透了。”



莱娜退役前已经是军士长军衔,退役之后供职于一家大型电器公司,据说里面还有她的股份。她有一手很好的厨艺,经常热心于社区公益活动,也很热心于宣传国防知识。人们经常在长滩老兵看护中心,美国老兵辅助联谊会看到她的身影,她也是陆战队女兵联谊会的负责人之一。


1999年6月11日,莱娜与世长辞,终年86岁。“哎,她看起来总是那么年轻,精神,好像50多岁的人”巴斯龙的伴郎,MC老兵Clitton Walters这样评价她。


莱娜生前从不跟身边的人提起她曾经是一个荣誉勋章获得者的妻子,直到她去世之后,当地出了一份报纸报道此事,人们才知道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竟然有这样的过去。


当地政*府安排了隆重的葬礼仪式,长滩当地有5443名陆战队员参与全程事务,并且鸣放21响礼炮。不过有相当一部分陆战队员都不知道这位巴斯龙夫人是怎么一回事,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荣誉勋章获得者巴斯龙。“新生代的锅盖头们都不知道巴斯龙是谁了”Frank Turiance,出席葬礼的一个MC韩战老兵,怏怏说道。


巴斯龙夫人下葬于居住地附近的RiverSide的一个属于老兵事务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墓地。联邦政*府在她生前曾经询问过是否与其夫一起合葬于阿灵顿墓地,但是巴斯龙夫人拒绝了,理由是“不给任何人添麻烦”,但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只有她的好友和亲属知道。侄女维拉科拉说:“姑姑告诉我她不想给他们有任何关系。这个他们不是指政*府而是指婆家的人,因为他们对待她的态度很不好。所有巴斯龙的至亲都收到了政*府发的一万元抚恤金,但是她没有要这笔钱,而是让婆家的人拿走了。”

 3 ) 《太平洋》第10集大结局中的几个历史细节

原帖地址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9&Page=1&TopicID=3120448

1,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同日美国各大报纸均在头版用大幅的PEACE(和平)作为头条。不过当日并非都是好消息,在头版的角落处,报纸上刊登了美军重巡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在对日行动中被击沉,全部1200名船员只有300人幸存的消息,这可能也是整个二战最后一起较大规模的战斗伤亡报告了。此外由于美国全国欢庆,在3天内全国因庆祝胜利而意外死亡达300多人。


2,若日本没有那么早投降,美军下一个目标就是南九州(奥林匹克行动),并计划于次年登陆日本本州岛(皇冠行动)。而登陆日本本州盟军所要投入的陆海军实力甚至将超过诺曼底登陆。根据战后分析,日本对盟军的登陆点判断基本准确并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可以预计若盟军真实施皇冠行动,可能遭受极为惨重的伤亡。在日本投降前,美军对进攻日本本土可能遭受的伤亡进行了评估,有的人以莱特岛战役为蓝本,认为日军不堪一击,有的人以冲绳岛战役为参照,认为将遭受1百万以上的伤亡!而美军也预先制作了50万枚紫星勋章,这批紫星历经朝战、越战、伊战,直到今天都没发完!


3,战争结束后美军迅速着手安排登陆日本的行动,而为了种种因素考虑,陆战1师和陆战6师(欠一个团)被派往中国驻防,其中陆战1师于1945年9月底在天津登陆,陆战6师则在青岛登陆。美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目的:一是遣返日本战俘,由于在北方地区没有国军正规部队,而日军又主要聚集在几个大城市,因此美军承担了这一工作;二是接回盟军战俘;三是堤防东北的苏军一路南下;四是控制几个大城市,避免它们被我军夺取。尤金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到了当时的北平,一直待到了1946年。在中国驻扎期间,由于被认为是站在国军一边,因此陆战队与我军有几次小摩擦,前后共有13名陆战队员死亡;此外,大家知道的沈崇事件,也是当时驻扎在北平的陆战1师士兵所为。最终陆战1师于1947年9月1日全部撤离中国。


4,战后美军进行了裁军,陆战队在战时最高峰时达到了48万余人,而一年后只剩约10万人,陆战3师、4师、5师和6师陆续撤编,陆战1师和2师也大幅缩水,其中陆战1师至1950年初只剩一个加强团的编制。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美国国内有不少人提出要撤销陆战队编制,将其并入海军和陆军中,由于范德格里夫特和埃迪森等人的坚决反对和国会中同情陆战队人士的帮助,最终陆战队还是保了下来,但人员编制降到了最低水平,直到1950年朝战爆发才给陆战队带来了转机。


5,很多人都在问JP的最后结局,查了下可能有2种说法,一种是JP于1944-1945年死于车祸,当时他老婆弃他而去,JP怒而追之,却不料半途车祸而亡;另一种说法是JP于80年代病故。由于没有确实的说法,而且也不是什么圆满结局,所以可能就省略掉了。另外一些人,如老军士长、JAY,可能也是相同原因而没有在大结局中放出来。而大结局中有两个比较陌生的面孔,他们就是目睹巴斯隆牺牲的那两个小菜鸟,其中一个叫Tatum的好像目前还健在,而且曾当过Stockton陆战队俱乐部的主席。这里还特别谈谈那个老头军官普勒,他是陆战队历史上获得勋章最多的人之一,在二战中他至少负伤过三次,朝战中又参与了仁川登陆、长津湖战斗等诸多战役。普勒的唯一遗憾可能是没有能赢得荣誉勋章,据说是由于把陆军给得罪了(如在朝鲜战场,普勒指挥陆战队员将溃逃的陆军丢下的装备全部搜集起来再利用,并拒绝再交还给陆军部队;还曾骂陆军在长津湖战役中战斗力低下);此外普勒的家族还有很多人也加入了陆战队,他的弟弟在关岛战役中被日军狙击手射杀,他的儿子则在越战中踏地雷致残;普勒一直竞升至中将,于1971年逝世。



6,日本是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的投降书,当日,有三艘浴血奋战的驱逐舰获得为密苏里号护航的殊荣,它们分别是;奥班农号、泰勒号和尼古拉斯号。三艘驱逐舰队都是从所罗门群岛开始一路浴血奋战,一直杀到东京湾,是美国海军二战中的出色代表

 4 ) 《太平洋》:素描残酷

太平洋到了第八集,很残酷的一集,硫磺岛战役在伊斯特伍德的俩部片子里已经全景式的展现过了,到了《太平洋》里,焦点毫不吝惜的集中在约翰个人身上,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浓缩出战争对个体无情的毁灭。当约翰突然中枪倒下时,我被震撼住了,战争中瞬间的泯灭就这么被细细的素描出来,慢镜头凝固住了时间和喷溅的鲜血,用悲壮的美诠释了残酷的现实,前四十分钟演绎的温馨情感和骤然间倒下的约翰形成巨大的戏剧反差,带给观众难以言喻的灵魂割裂,镜头渐渐的从死去的约翰上空缓缓提升,直到隐没在无数支离破碎的尸体中间,之前举世皆知的英雄光芒顷刻间在战争的焦土中渺小的可怖。 很多中国观众对《太平洋》的战争场面没有《兄弟连》激烈而嗤之以鼻,但是我觉的《太平洋》所表现的战争格局和人性思索则更为宏大与深刻。其实我们可以换的角度来看,首先《太平洋》摆脱了自《拯救大兵瑞恩》以来二战电影灰色的影像基调,画面上鲜明艳丽,可这并不意味着《太平洋》对战争的描写就是含蓄的、软力的,恰恰相反,在强烈饱和度下,血腥与暴戾越发毫无遮掩的赤裸。 也有网友讽刺的说,这是一部心理剧,这个词是一种夸赞,本片确实要比《兄弟连》更侧重于心理描绘,主要人物的消减也让它有足够的空间去丰富潜台词,使人物饱满,典型的HBO风格,介于电视和电影之间,比电视更精致比电影更多舒缓的留白。 《太平洋》的战争场面依旧延续“斯皮尔伯格风”,只是镜头、手法上更为主观,也更加的血腥(虐杀后的尸体也做的太像了),又比之前任何的二战电影更写意。瓜岛、硫磺岛在电影作品里都有过大角度的展现,所以《太平洋》没理由以庞大的叙事模式重新雕磨,50分钟一集时间紧迫,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独辟蹊径的以角色为中心,辐射出对战争的感悟,视角虽有限但很真实,所以说《太平洋》是一部向内衍生的电影,大量细节铺垫与角色的挣扎才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贝里琉岛战役是本片的重点,因为之前未曾有影视作品涉及,这场被人遗忘的战斗足足用了三集描摹,从抢滩登陆、攻破机场向着山地延伸,斯莱治初上战场就因为战斗环境的恶劣和敌人的残暴,内心情绪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不理解战友从敌人尸体上撬取金牙,向破裂的头颅里投掷石子的行为到后来自己也怒不可遏的暴泄,尤其到了冲绳岛一集,斯莱治对敌人的惩治豪不手软,甚至希望敌人不要投降,那样他便有理由杀掉所有的日本人,反应出了战争带来的仇恨像中毒般对人的侵蚀,瓦解的不只是敌人的躯壳,也同时中伤了自己的内心。 在人物的描写上,《太平洋》比较集中,主要讲述了三个人物的波澜命运,而且爱情成分占有很大的笔墨,可并不俗套,它没有《珍珠港》造作的桥段、矫情的结局。《太平洋》的爱情故事往往在片刻的激情与浪漫后,就被战争因子霎那间撕扯的分崩离析。如墨尔本的一集,通篇营造出了轻松的气氛、美酒、女人、花园里的做爱,然而结局的一刻却是伤感的,心爱的女人无法承受战争可能带来的剧痛,从而拒绝了莱基,战争中的愉悦是多么的短暂而又不幸。硫磺岛的一集,爱情变成了生离死别,丽娜站在平静的海岸旁,流泪凝视着太平洋,画面的上一秒,彼岸的约翰死在了硫磺岛的枪林弹雨中,这就是剧集所要表达的核心,抒写这个在整个二战史上最为惨烈的太平洋战役对一代年轻人、一切美好事物的宰割和践踏。 太平洋仿佛地狱中的阿科隆河,隔开了生与死,象征着这场战争带来的一切爱与痛、残酷与美,这就是《太平洋》被评价过于文艺的原因,因为它不仅在演绎战争前线的故事,还在关注着后方那些被战争牵系着的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不只是在渲染战争的酷虐也写出了战争中人类所向往的美好,不但是在讲述历史的表面,更是细致的深入一个时代,人们巨大的心灵共振。太平洋战役就像一座天平,两端分别搁置着灭绝人性的战争和用牺牲换来的和平,历史就在摇摆间,厚重。 看到第八集,个人比较喜欢第三集、第七集和第八集,冲绳岛这一集最为期待,因为好歹日本人要面目狰狞的露脸了。

 5 ) 坚果——“衰人”("snafu") 莫里尔.谢尔顿

    赶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看完了整部剧,很奇怪,这剧重点塑造的三个猪脚我都无感,最感兴趣的却是和猪脚之一尤金形影不离关系却又扑朔迷离、绰号“衰人”(snafu)的莫里尔.谢尔顿。这孩子一出场就是一副蔫坏的老兵油子样儿,欺负新兵不遗余力,风凉话说得让人想在上战场前先揍了他热身。相貌平平中带着残忍的味道,欠扁的漫不经心,经年不散的黑眼圈,嘴巴坏的够呛,尤其是那一把凉凉的小嗓音,再残忍的事在他嘴里好像都无所谓。正是在他的身上,初到战场的尤金第一次看到了战争的无谓和残忍。随手割日军血肉模糊的尸体的金牙,甚至状似无谓地往被炸得只剩一半的尸体脑袋里扔石头玩。他的一些亵渎死者的举动让人看了浑身发冷。但他这种对生命的轻慢态度却恰恰代表了一大批参战军人在承受了非人的经历后对生命的一种麻木。
   但他却又非真的麻木。当佩克在冲绳岛神经崩溃冲上防地高处疯狂扫射敌军时,汉姆为救下佩克中弹而亡,尤金心痛之下痛斥狠揍佩克泄愤。但衰人谢尔顿,这个平日最爱嘲讽奚落、嘴巴最毒的人,这时却拉住了尤金,将已经傻掉的佩克搂在胸前,低声安慰他。当佩克还是一个新兵时,他哄骗佩克说新雨衣上有化工残留物从而把佩克的新雨衣骗到了手,当佩克发现用新雨衣交换的衰人的旧雨衣上都是破洞时才发现上了当,还是那个蔫坏的欺负人的衰人。而当汉姆死去、佩克精神崩溃后,他握着那件从佩克身上甩下来的破了洞的雨衣,久久不能回神。这个细节几令人落泪。
   还有他和尤金,战争中他们始终走在一起,其实他心中对尤金有深刻的感情,是他看着尤金一步步的成长,看着尤金从一个天真执着的虔诚教徒少年被战争和死亡慢慢折磨得麻木和冷钝。他见证了尤金在整个战争中的所有心路历程。记得尤金在战壕里看完家信之后苦涩地说我的狗死了,他在一旁沉默一会儿,竟静静地说了句我很遗憾。但毕竟是那个嘴巴坏到极点的衰人,即使是安慰的话即使心中难过嘴里的句子仍说得那么短促那么不自然,凉凉的声音好像在躲避着什么。还记得他无聊时向日军死尸的半个血淋淋脑袋里扔石子时,尤金看不下去,作势也要去割另一个尸体嘴中的金牙,他却心惊地阻止了,他说你不应该这样。尤金反驳说我看到你也割过。是的,他可以已经麻木到随意去亵渎尸体,但他看不得刚刚入伍参战的热血少年尤金也这样做。他心里终究不希望尤金也变成如他一般麻木。但到底是那个口不对心冷冷淡淡的衰人,他未加辩解,只是找借口说日军尸体上都是病菌所以最好别碰。
  他还有鲜红的人性。只因他天性凉薄散淡,又看惯了各种残酷的死亡,所以才不冷不热,若即若离。
   所以虽然他与尤金一同出生入死,虽然他心中也悲苦难过,但却从不表达。在战争中有人因为恐惧流泪,有人因为受伤生病流泪,有人因为战友的死流泪,有人因为长官的死流泪,但他却从不流泪。唯一的一次爆发是被困在冲绳两个多月的大雨中的一次大抱怨大牢骚。在大家如此容易互许兄弟如此容易付出感情的战场上,从未见过他与谁特别亲厚,他总是与任何人都有一定距离,表达情感的方式就是无休止的奚落调侃挖苦讽刺。说起军情来又有一针见血的犀利。连战争结束在回乡的火车厢里泡妞搭讪时的台词都二皮脸到家“嗨我是莫里尔.谢尔顿,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后车厢,让我看看你的私处吗?”不出意料被姑娘狠扇了一耳光之后还嬉皮笑脸地说“真活泼啊~~”甚至在与同生共死数载的战友小布分别之时的感激之词都说的毫不正经毫不严肃:“谢谢你的照顾要不我们这些脑袋瓜子早在战场上被爆掉了~~”
   但正是这样不正经不靠谱的衰人谢尔顿,半夜火车行到他新奥尔良的家乡时,没有叫醒沉睡中的尤金与他告别,而是垂眼深深凝望尤金的睡颜,沉默着。半晌之后扭头下车,走了几步却又停下了,脸上有落寞有挣扎有不舍有万般我看不懂的表情,但他终究没有回头。而是下了车,混入千千万万的人群当中了。
   此去一别经年,他有整整35年的时间没有和当年的任何战友有任何联系直到垂垂老矣时看到尤金的战争回忆录,还是那个凉薄的衰人。但正是这个衰人,在去世时,由分别了近半个世纪的那个战友尤金为他抬棺,作他的护柩人。
   
     其实,活了那么些冷淡凉薄的岁月,与他最相熟最相处无间的人们,却谁都懂了他。懂了他的初心,懂了他的本性,懂了在吊儿郎当冷冷淡淡挖苦讽刺的背后,掩藏的是什么。
    “衰人”莫里尔.谢尔顿,他正如一颗坚果,只有嗑开了表面可怕的硬壳,才会发现隐藏其中回味无穷的柔软果实。

 6 ) 细读《血战太平洋》第一集的四场战斗

在《血战太平洋》第一集中,将最多的火药留给了瓜岛上的泰纳鲁河口之战,这是美军第一次在陆上战胜日军,更是美国人开始了解日本人的第一次战斗。通过日军遗体上的日记和随身携带的妻儿照片,美军发现日本人也怕死,也是人,是表面对天皇愚忠内心又怯懦的矮子。甚至开始了解到讲求身心的大和魂,正是在这层魂魄的掩盖下,一切现代武器对日本人而言,只不过是附属物。而美军,依然是那些越战越来劲的年轻人,高唱着“happy birthday to you”和“how fucked are you now”离开第一集。
    此集共反映了四场战斗,以下一一对照历史和影片进行剖析。

1. 蓝滩登陆(1942.8.7 清晨)
历史:8月7日凌晨1点,美军海军陆战队第一师1.6万人乘23艘运输船,到达距瓜岛十海里的海域,一分为二,代号X射线的部队是由范德格里夫特指挥的第1、第5陆战团,经萨沃岛南水道进攻瓜岛,代号Y射线的部队是由副师长鲁普斯塔斯准将指挥的四个营取道萨沃岛北水道进攻图拉吉岛。另两个营作为预备队。6时许,在3艘重巡和4艘驱逐舰以及航母舰载飞机的火力掩护下,第一波登陆部队于9:40登陆成功,同日下午占领最为关键的瓜岛机场。由于当时驻扎瓜岛的日军只有2700工兵,其实基本是毫无武装的朝鲜劳工,在美军到来前都逃入丛林,所以整个登陆过程一枪未放。
电视:抢滩前,运输船里的第一师士兵还闹不清那拗口的名字“瓜达尔卡纳尔”,并嚷嚷着究竟来这干嘛,等着像宰火鸡般扫尽小日本后,在海滩上搭上帐篷晒太阳。此集主角新晋记者罗伯特·莱基心甘情愿地做了次讲述大道理的真相帝:“我们来这儿,不约而同地拔出利剑,无论旦夕祸福只为国家利益,感谢国家!”接着到甲板上,经过一番满布“FXXX”粗口的战前动员,手握春田步枪,下到冲锋小艇上,来了次热带海滩观光游。还好这时,炮艇和飞机是张眼睛的。

2. friendly fire(1942.8.8 夜)
历史:不知道是否有这段倒霉个案,但战争中被自家火力误伤误杀总是难免。
电视:只要基于历史事实之上,为着剧情矛盾而做少许艺术加工,再怎么都是允许的吧。更何况,剧组对细节准确性已经达到了吹毛求疵的苛刻程度,当然,片中战略地图上,台湾居然没被当时的大日本帝国势力标红,实属不应该的硬伤。这场打了不到一分钟的丛林战,事后被证明是个彻底的悲剧,为不污染临时营地,内急了摸黑去野解的大兵,不幸被没对口令的同僚狂扫。在阿富汗战争开始时,经常如此倒霉的英国人,把美国大佬的这种误杀,友好地称为“friendly fire”,只是这种子弹不长眼的友好,却一次次带走了年轻的生命。

3. 萨沃岛海战(1942.8.9 凌晨)
历史:美军毫不费劲地登陆后,日军第8舰队司令三川军一中将感到事态严重,立即决定发动反击,迅速集中附近的军舰,共5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于8月7日晚驶离新不列颠岛拉包尔基地南下。盟军这边的侦察机,出于无线电静默等多方面考虑,没能及时报告日军动向,担任海空掩护的航母编队司令弗莱彻,借口舰载机损失和油料不足,于8月8日黄昏时撤离航母编队。8月9日凌晨1点33分,三川中将下令刚驶抵萨沃岛西北的舰队发起总攻击,仅用六分钟就重创南区美舰,1小时后,盟军北区舰队亦失去战斗力。此役中,盟军有4艘巡洋舰及数艘驱逐舰被击沉,1270人死亡。
电视:在这个满天繁星的晴朗夜晚,经过一天行军,惬意地躺在沙滩上的第一师士兵,正是看到了这场自己人惨败的海战。他们自信地相信,那是日本人被打得屁滚尿流,一声声如烟花般的巨响,让士兵们振奋不已。等到太阳爬出来,才意识到:“够娘养的海军们去哪了?”沉船带走了陆上士兵们的大多数挖掘和医疗设备,以及擦屁纸。

4. 泰纳鲁河口之战(1942.8.22 凌晨)
历史:8月14日,日本大本营任命日军第17军百武晴吉中将夺回瓜岛,百武误以为岛上美军只有2000人,故只派出6000人夺岛,实际上,美军当时在岛上已彻底补充满1.6万兵力。8月18日,日军在整个瓜岛战役3次反扑中的第一次开始。曾于1937年在华北最先挑起“7.7事变”的一木清支大佐,率1000来人的支队,在机场以东约30公里处的泰波岬顺利登陆,留下125人守着滩头后,急不可耐地带900余人发起总攻。其中的777人这辈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美军力量,那如节日烟花般的机枪交叉射击。这次失败的偷袭,让日军死亡率高达85%,天明后,美国情报官索尔拍下了尸横遍野的河滩,这可能是第一次被保留下来的日军败相的影像资料。次日,师长范德格里夫特向陆战队司令霍尔特姆报告:从未见过这种战斗,日本兵拒绝投降,他们甚至会自爆。
电视:这是第一集中的最高潮、火力最猛的7分钟。该集主角一等兵罗伯特·莱基得到了疯狂扫射那些不要命白刃冲锋的日军机会,从河对岸扫到冲过来的这一侧。第二天早上,又目睹了受伤求救的日本人拉响手榴弹,与美军同归一尽的场面,这里又是一个让人值得称道的细节处理:当年日军日军手雷是双保险,所以那家伙在自杀时,先手雷磕了一下。得知这番殊死顽抗的惨状后,范德格里夫特勃然大怒,下令对投降者不予生命保障。于是观众在随后看到了美军用射击游戏调戏幸存下来的那个日本人,看不下去的莱基终于直接毙了他。

史料来源于好多其他历史文章

 短评

首先是期待度太高,说实话,总体感觉比不上兄弟连,特别是战争部分,太平洋战争竟然连一场海战都没有,- -, 前面不是很出彩把,感觉最精彩的,是最后3集,人性和战争的思考方面刻画的非常好

4分钟前
  • 杰西
  • 力荐

比较失望,剧情安排太杂乱了。且人物对战争厌恶的心理描写的过多,对战术及战争进程方面的描写比较空。。。总体不如兄弟连

9分钟前
  • 梅林
  • 推荐

大概兄弟连给我的感觉太过震撼所以这姐妹篇看起来就显得很一般了……剧情有些松散,不像兄弟连以Richard Winters tried to keep his men save为中心展开,人物性格也不太突出。anyway,是好剧不过很难超越兄弟连!最近都看些好man的剧...

10分钟前
  • 叉叉
  • 推荐

日军这么猥琐就算了,连跟日军打的美军都这么猥琐。不要求《兄弟连》德军级别的战败方,起码还我冰天雪地里还记得刮脸的温特斯少校啊,谁要看蹲在椰子树下拉屎抠脚玩尸体的大兵啊!

14分钟前
  • 沈济源
  • 推荐

与【兄弟连】相比少了那种规整的感觉,更多的是凌乱和惨烈,把当时日本鬼子的穷凶极恶描绘得很好,对其恨之入骨的同时,也觉得他们很可悲。战争场面很不错,却明显放更多笔墨在对战争、人性、亲情、爱情、兄弟情等方面的思考上,甚至思考得有点多了。向【兄弟连】看齐的片子,但明显逊色了许多。

18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推荐

看美国大兵打小日本

22分钟前
  • 趙河山川
  • 力荐

节奏和角度没有兄弟连好,前面太慢了跳了不少。后面看到装备先进的美军打日本军还是那么惨烈心情复杂,里面的战争镜头拍得太好了。回头看多几次,很喜欢里面的人性刻画,加回5星

26分钟前
  • X杰
  • 力荐

等美国佬一打开鬼子的包,俺眼睛就湿润了。

30分钟前
  • 湛在地球
  • 力荐

the pacific并没有聚焦在哪一支连队,是透过marine中三个不同连队的士兵展现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主要的机场岛屿攻坚战,对战争之艰难残酷的表现比兄弟连更直接,包括对士兵参展前中后性格心理的刻画,对战争的思考表现得更全面,兄弟情则是其中的插曲并不是表现重点。

35分钟前
  • 小野山猪
  • 力荐

汤姆汉克斯和斯皮尔伯格再度联手打造的战争史诗,和《兄弟连》一道记录二战岁月。Dreamworks做的特效,应该让人满意。发现开头的旁白是汤姆汉克斯自己说的,音乐很棒!

37分钟前
  • Alex.Z
  • 力荐

by the time you come out, you're not like you were when you went in...

40分钟前
  • Ying
  • 力荐

Peace is the only way to keep the war alive~

41分钟前
  • 圆执
  • 力荐

Happy bday dear philips~how f*cked r u now~U r surely f*cked now~

45分钟前
  • 杜蒜头
  • 力荐

拍的还不错,不过老美的电视也一向通过过度夸大对手,来吹捧自己,在瓜岛美军在人数上一直占着压倒性优势,装备和后勤更是差距巨大,日军第一次反击,木下支队登陆时,才900多人,2门小炮,8挺重机枪,美军1万8000人,300挺重机枪,50多门炮,如果输了还算人吗?

46分钟前
  • 肥壮壮
  • 推荐

绝对牛逼,绝对五星!

49分钟前
  • 身似
  • 力荐

总算看完了!也没评价的那么好。该剧一共10集,每集一小时。在澳大利亚的摄制时就花费了1.5亿美元,而整部剧的最终成本可能高达2亿美元。从而超过了《兄弟连》的1.25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贵的电视剧。《太平洋》主要讲述了莱基、斯莱治和巴斯龙三个海军陆战队士兵在太平洋战场的遭遇。

52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开始的动画真棒

53分钟前
  • Singgie
  • 力荐

看的高清无字幕版,和《兄弟连》开头部分相比有一个变化,没有描写新兵训练的过程,而是直接进入岛中进行防御作战。我觉得可以在这中间加入一段从美国登船的场景,加大煽情的力度。第一仗整体感觉打的一般,不温不火,突然有点为后面的剧情担心了,怎么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把剧情搞得跌宕起伏呢?

58分钟前
  • phinecos
  • 推荐

超越了当年的兄弟连。尤金和大眼睛谢尔顿肯定有JQ。。。→_→

59分钟前
  • [x]
  • 力荐

Yesterday, December 7, 1941—a date which will live in INFAMY... Franklin D. Roosevelt, War Message, December 8, 1941 Stirring!!! World peace

1小时前
  • 宿命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