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1994)

HD

主演:伊利亚·伍德,凯文·科斯特纳,梅阿·温宁翰,Lexi,Randall,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4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战争(1994) 剧照 NO.1战争(1994) 剧照 NO.2战争(1994) 剧照 NO.3战争(1994) 剧照 NO.4战争(1994) 剧照 NO.5战争(1994) 剧照 NO.6战争(1994) 剧照 NO.13战争(1994) 剧照 NO.14战争(1994) 剧照 NO.15战争(1994) 剧照 NO.16战争(1994) 剧照 NO.17战争(1994) 剧照 NO.18战争(1994) 剧照 NO.19战争(199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战争(199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经,史蒂芬亦是怀揣着保家卫国的热血理想参军踏上了战场,然而,知道真正的身处于炮火之中时,史蒂芬才发现,战争,无论对于己方还是敌人,都是一场惨无人道的酷刑史蒂夫幸运的成为了战场上的幸存者,返回了家乡,没想到这里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史蒂芬决定依靠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史蒂芬有两个孩子,在孩子们眼中,浴战火而重生的父亲显然就是英雄的典范,可是史蒂芬却想向孩子们揭开战争的残酷本质。两个孩子在一颗大树上建造了一间树屋作为秘密基地,没想到这间树屋却成为了另一场战争的导火索。铁血尖刀至尊计状元才(国语版)蓝色海洋之心狱蝶2009洛奇4英语街头流莺黑盒子2020潜水艇老爷子我可能不会爱你日语乐团指挥景德镇(2020)你OK,我OK!恶魔总裁的契约情人副本第二季英雄本色2国语版感知力套路大师复活的军团假面骑士铠武需要仙女天黑屏息2013黑色党徒爱不沉没解忧公主警察世家第十二季通讯员如果我们唱起歌书香门第家庭时间2023笔仙2004新笑傲江湖丁冠森版秘书2002月满变人狼飞驰人生真正的权力的游戏 第一季僧侣和枪囚徒法律与秩序:特殊受害者第五季天魔第三集

 长篇影评

 1 ) 世上纷争扰扰,没有什么是最终的的救赎!

Before The Rain 1994

Micho Manchevski

世上纷争扰扰,没有什么是最终的的救赎!

1个半小时的碟片看完,仿佛过了三个小时,也许是三个不同的片断的原因吧。当一切结束时我只能呆呆的坐在哪里,无法形容那暴雨将至后的痛苦。没有解决的方向,爱情的力量、蒙主的荣宠、真主的力量、弟兄的情谊、西方主流社会的世界观、或者是代表着正义的UN部队,什么都不行。

马其顿导演Micho Manchevski的作品,中文译名暴雨将至。1994威尼斯金狮奖,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6年独立自由奖。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西方主流电影的作品,无论是从影片的价值观、还是拍摄的手法、或是音乐的配置,都同主流的电影格格不入。影片叙事的方式非常的奇特,完全倒叙的方式,在我印象中的只有《不可撤销》是同种题材的作品和相同的叙事风格。

“要是一切都能从头,那多好...”看这种片子是一个挑战,除了那些绝望的感觉外,最能打动我的是Aleksandar对家乡的热爱,那个获普利策奖的Photographer,放弃了优越的西方生活,离开自己的所爱,去奔向那儿时的故乡,儿时的女友。最终他是没有成功,他已经不属于那块土地,虽然他长眠于此。

该片分三个独立而关联的部分“Word”、“Face”、“Picture”中文称为“言语”“脸”“照片”,其中的“Face”篇认为译成“面对”更为妥贴。这是全篇的纽带,我们要面对一段不可能的爱情、一个两难的抉择、一段手足的残杀!

6月10日的夜,我坐在黑暗里,很呆的样子。

资料

Before the Rain
出品:马其顿/英国/法国 1994年
导演: 米柯曼彻夫斯基
主演: 瑞德塞柏嘉 / 凯特琳卡莉黛
介绍: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人性的电影,拍的独到并且耐人回味。
  首先要说的是形式,本片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标题,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一部分:WORDS (字)-----马其顿的农村
     一个年轻的神父藏匿一个出逃的女子,爱情随之滋长。当他们准备去伦敦找摄影师的叔叔时,女子的家人找到了她。女子死于哥哥的枪下,爱情如鸟一般飞过,我们都无能为力!

第二部分:FACES (脸)---伦敦的都市
     安妮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可是她还有一个放不下的情人亚历斯。亚历斯是马其顿来的摄影师,16年前来到伦敦。其实我们很清楚这个亚历斯就是第一部分中年轻神父要投奔的叔叔。有一张照片让我们心头一悸,照片上是马其顿的女子死在哥哥的枪下,神父看着她。女人的丈夫很清楚她的出轨,可悲的是他居然死在餐厅的乱枪中,一张脸被打成一片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图片)---马其顿的农村
     亚历斯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这里时有纷争。他为了带女孩出逃被朋友枪杀,女孩终于得以出逃。镜头回到第一部分的开始,我们终于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尽管后来也逃不开死亡的宿命。 干旱的土地终于迎来暴雨倾盆,雨中躺着亚历斯的尸体。

    整个故事因为形式的错乱而变得有些轮回的宿命,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完全看明白,甚至都看不到战争和恐惧。但是再看就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惶惑,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猖獗。而片子里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微妙错综,没有正面的枪林弹雨但是每一次开枪都有惊人的震撼力。

   亲情和爱情都变得不堪一击,原来种族的纷争是如此残酷。三个故事殊途同归,影片的背景是笼罩着内战阴影的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没有可能的恋情,个人的极大矛盾,回归和宿命。三个故事在人物的交错纵横中揭示战争的悲剧,而狭隘的种族主义正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2 ) 暴雨将至 Before the Rain, 1994

今年6月,上海电影节邀请马其顿著名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担任竞赛单元评审,而他的三部作品——《暴雨将至》、《母亲们》和《尘土》也将在电影节期间加入展映。由于一些原因,《暴雨将至》至今都只发行过DVD,高清介质始终未曾出现,另外两部更是极为罕见,因此这回能在大银幕上同时看到三部大师级作品,感受必定非同一般。

《暴雨将至》是曼彻夫斯基的处女作长片。尽管此前没有任何独立拍摄长片的经验,曼彻夫斯基还是以惊人的掌控力完成了这部作品,并一举在1994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夺得金狮奖(与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分享)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等多项大奖。由于其颠覆性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内涵,该片甚至被誉为史上最伟大处女作之一。

影片分为“言语”“面庞”和“照片”三个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三个部分发生在马其顿的不同村落,第二个部分则发生在英国。初看之下,每个部分都各自遵循古典的“三一律”原则,混合着情感和暴力的元素;三个部分虽然发生在不同时空,却呈现出按时间逻辑首尾相接的状态;直到影片结束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第三部分的结尾与第一部分的开头完美接合在一起,使得全剧结构形成一个圆环。

事实上,94年出现了两部成功运用“环形结构”的电影,一部便是这部《暴雨将至》,另一部则是广为人知的、在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的《低俗小说》。虽然表面上看去二者有些相似,但两部作品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低俗小说》全片可谓支离破碎,十数个情节发生的时序被昆汀·塔伦蒂诺打乱重组,其对流行文化的运用、对暴力的极端渲染都具有全面而明显的后现代特征;《暴雨将至》则通过改造(而非颠覆)传统经典的“三段式”结构阐释出导演曼彻夫斯基对时间、暴力的看法,讲述民族、国家的悲惨命运,虽有后现代特征,但其内核却是纯然现实主义的。

更进一步来看,影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倒叙,也不是简单的打乱顺序然后拼贴,而是在剧情中神乎其技地插入一些在当下时空中不可能发生或出现的事物(且通常是细节),以此来颠覆观众对时间的认知。比如,影片的第一部分(“言语”)中出现了女摄影记者(已故女星凯特琳·卡特利吉饰)身披黑纱为死去的亚历山大(拉德·舍博德兹加饰)致哀的场景,而第二部分(“面庞”)中亚历山大却再次出现于女记者的现实生活当中。从传统的叙事手法上讲,这意味着影片进入倒叙,即第二部分实际发生时间应位于第一部分之前。但随后,女记者却在办公室看到了第一部分结尾处被亲人枪杀的女孩和在一旁呆坐的青年神父的照片,这就意味着第二部分一定发生在第一部分之后。

虽然从前两部分我们仍然无法得知整个影片会以“环形结构”呈现,但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时间并不是被外在的重组,而是发生了内在的错乱。从这个意义上讲,《低俗小说》和《暴雨将至》是从不同层面展示了编剧的技巧性,而二者确实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通过这种“错乱”,导演将发生在不同时空之下的故事不动声色地编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循环往复、无休无止的效果。可以想见,因为这种“环形”,不同时空中的剧中人将不断经历痛苦、别离和死亡,永远无法逃离自身的悲剧,整个民族、国家甚至世界也将陷入“万劫不复”——这便是谈及此片必须从叙事方法、从整体结构入手的原因,也无疑是曼彻夫斯基对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类命运的终极拷问。

在一些访谈中,米尔科·曼彻夫斯基也一再提及自己对祖国马其顿现状和前途的忧虑。但他坦陈,《暴雨将至》“本不应成为先知预言,而只应是一剂警示。”[1] 他显然没有想到过,自己对种种冲突矛盾展现,竟然预示了三年之后的科索沃战争,而这一战争的核心问题正是民族主义问题。唯一不同的是,科索沃战争的主角是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暴雨将至》的冲突则在马其顿人和阿族之间展开。当然,哪怕观众对巴尔干问题没有任何层面的了解,理解该片的意思应该都不会困难,因为片中每一个角色、每个眼神都确证着仇恨之于人类的普遍存在,影片的卓然之处,大概也正源于此。

类似悲剧的不断复现,归根结底是古老民族与现代国家不相兼容的后果,这既给巴尔干半岛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给这一地区的艺术家无尽的创作灵感。实际上在这一时期的巴尔干,曼彻夫斯基及《暴雨将至》的巨大成功绝不是个例:该片问世后的一年,也就是1995年,马其顿邻国塞尔维亚的世界级名导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即凭借《地下》一举获得了个人第二株金棕榈奖,而该片正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革命战争到前南斯拉夫内战期间永恒不变的生灵涂炭。有趣的是,巴尔干另一国家——希腊的电影大师西奥·安哲罗布罗斯恰在同年携《尤利西斯的凝视》前往戛纳并获得评委会大奖(也就是屈居亚军),该片用极其诗意的手法描绘了整个巴尔干半岛战乱频仍的现状,其中还集中展现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遭遇的围城战。

直到2001年,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又凭借讽刺波黑战争前线情况的《无主之地》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等多个重量级奖项。可以说,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短短七八年间,巴尔干半岛上出现了太多名留青史的作品甚至巨匠级导演,但这似乎也成为了影史之于巴尔干最为荒诞不经的地方:一群人的痛苦、分离甚至死亡成了另一群人交口称赞的对象。艺术还能做什么?艺术家还能做什么?作为观看者的我们还能做什么?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全人类画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时光不逝,圆圈不圆”,这是《暴雨将至》中最著名的一句“批语”,是电影结构和个中意涵的最终指向,也是导演米尔科·曼彻夫斯基对人类最终能够突破暴力怪圈、逃离命运魔爪的深切期盼。只是,片中的亚历山大未能等到这天的到来。影片结尾(如果有的话),他绝望地盯着一颗枯萎的小草,仰面叹道,“暴雨将至啊”。乌云向远方翻滚,无人可以逃脱它的笼罩。豆大的雨点不停叩问着干涸的大地,锤出阵阵雷声。

[1] The Rain Comes Again? Macedonian director Milčo Mančevski interviewed, Necati Sönmez, Central Europe Review Archive, Vol 3, No 15, 30 April 2001

 3 ) 暴雨将至

对南斯拉夫电影的一场喜爱,让我对这个电影有了更多的期待,加上之前太多人的盛赞,以及迟迟不予发行的现状,让这个电影越发的神秘。过分神秘也是成为经典的一个很好条件,于是,这个电影在我心中成为了期待的经典。

终于,有幸看到了这个电影,再次验证了那句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个电影距离我心中的经典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带给我的触动也没有预期的那么大,。其实电影还是蛮精彩的,无论是结构,还是叙事手法,及影像音乐上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要怪只能怪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太高了,。如果是无意中看到,这绝对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导演的处女作便能如此精彩,实在难能可贵,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环形的故事结构,一种不同于学院派的清新之风,这就是爱电影的人的力量。这是学不来的。

三个小故事,都是相对完整的小故事,有各自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看似独立,又被无数条线千丝万缕的连着,第一段年轻的神父应该正是第二和第三段里摄影师的外甥,第一段的阿尔巴尼亚女孩正是第二三段摄影师情人的女儿,也正是由于摄影师的帮助,女孩才得以获救。而第二段的照片里拍摄的正是阿尔巴尼亚女孩死去的照片。这些联系使这个看似松散的电影变得联系紧密,相互呼应。

暴力。。在我看,这应该是这个电影的最大主题,三个小故事都以一个人的死去做结尾,而最后小女孩跑向修道院,可以理解成电影的结尾,暂且不提。单从三段小故事来看,第一段、第三段故事由于都发生在战时的马其顿,所以,一直是有种底层的危险一直威胁着剧中人,同时也一直刺激着观众的神经,第二段,看似平静,但那些关于马其顿战争的照片及结尾餐厅那场突发事件,都在反复的讲述着暴力。

在第一个故事里,开头几个孩子点爆子弹,虐杀乌龟,也预示了影片的主题,当暴力已经深入到天真的孩子的时候,我们身处的到底是怎样的社会。看似平静与世无争的修道院,却依然能听到远处稀拉的枪声,修道院的壁画上画的是古代马其顿的屠杀异教徒事件,挖去的双眼,粘血的刀子,残酷的画面倒像是中暗示,意味着一种循环,暴力的循环。当马其顿的村民拿着枪冲进修道院时,修道院的宁静也被彻底打破,没有和平区,也没有避难所,包括下段也是。

第二个故事,由浴室中的女人痛哭作为故事开头,地点换到了伦敦,这是一片在马其顿人们看来十分和平安全的城市。但照片里那些关于战争的照片同样是触目惊心的, 远处的警报声也再次暗示着没有净土。终于,在餐厅的血腥事件再次表达了导演的观点,即使是在看似安全的伦敦,生命仍然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包括丈夫那句关于北爱尔兰的询问,也在反复提醒观众,在伦敦,仍然会有北爱的恐怖分子,暴力,仍然时刻围绕在你身边。

第三个故事,摄影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马其顿,那个战火肆虐的地方,长途车上军人的提醒,刚下车就看到毛头小子拿着枪,以及后来一个几岁的小孩,手里就拿着一把真枪,看似荒唐的画面,在那个地方却是很正常的。之前他们也许是农民,是牧羊人,都是一些与世无争的普通人,可这时,人人手里都拿了一把枪,都成了杀人者,可怕的转变,战争对人的异化。第一段里那个拿着枪乱射的小子,最疯狂的家伙,在第三段里,我们发现他在拿枪之前只是个有些憨憨的放驴小子,但拿起枪,他就迅速变成那个把猫打的稀烂的施暴者,可怕的战争和可怕的暴力,战争里是没有人的,就是这样。

正像第二段里摄影师说的“和平只是偶然,而不是规则。”偶然。

最美的段落自然是里面马其顿神父和阿尔巴尼亚女孩的那场不可能的爱情,一个羞赧,虔诚的神父,一个外貌酷似男孩,眼睛格外漂亮的阿尔巴尼亚女孩。在那个看似安宁的修道院产生了一次危机四伏的爱情。他俩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战争的进行,种族及信仰的对立,都预示着那个结果。但爱情总是美丽的,即使是危机四伏的,导演用他为数不多的镜头,仍然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甜蜜的爱情镜头,尤其在这个满是暴力的电影中,这种镜头太少太少,常常让人忍不住感动。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孩吃东西的那段,景深镜头的使用,前景是神父偷偷微笑的脸,背景是有些模糊的吃东西的女孩,一种无需言语的甜蜜和关切。在第一段的结尾,当女孩中枪倒在地上,我们没有看到惯有的死前痛苦表情,而是一丝浅笑,那双大睁着的眼睛,以及放在嘴边的食指,让人有种无法言说的感情,是感动?是震撼?是同情?是解脱?也许都有。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类似暗语的一句话,在情节上是一种暗示,在结构上同样是一种暗示,导演正是用他这个新奇的环形结构,将时间顺序完全打破,重置时间结构。于是我们会看到之前已经死去的人却又复活,之前活着的人也许已经死了。这种新的顺序,即是一种安慰,因为之前那个已经死去的可爱女孩又活蹦乱跳的在镜头前了。不过循环往复也暗示着暴力的无休无止及人物的宿命。所以当电影结尾,出现开头那段,女孩跑向教堂,配合有些哀婉的和声,让我有种莫名的心酸,因为,她奔向的是爱情,也是那即将到来的死亡。

试着按自己的理解按正确的时间顺序,把故事重新线性组合一下。英国得知自己女人怀孕――和丈夫分手――在餐厅丈夫被杀――伦敦的摄影师亚力山大要回到祖国马其顿――已经有了他的孩子的英国女人并不想和他去马其顿――诀别的激情宣告着结束――摄影师回到马其顿――见到初恋情人――女孩杀死马其顿牧羊人――救阿尔巴尼亚女孩――摄影师被射杀――女孩逃到修道院结识神父――英国女人参加在马其顿的摄影师葬礼――女孩和神父逃跑――女孩被杀――英国女人拍下照片――英国女人回国――浴室中的痛哭。

    其实还有其他组合方法,只是试着整理一下,也许未必有真正的正确时间顺序,正是这种有些混乱的时间顺序,才是这个电影的特色之处。

 4 ) 暴雨将至,和平是否可期??

第一届*启明会观影节*片单

个人打分:9.0/10

莫比乌斯环式的结构,民族性很强配乐,目前为止(可能是本届片单)最喜欢的电影。

一、Words

巴别塔后,神变乱了人的语言(创世纪11:19)但人的恶并没有改变,权利的威慑并没有削弱。

在影片里每一种言语都代表相对应的立场,而柯瑞恰巧是无言者(起了默誓),当宗教被暴力威慑,信仰被主义裹挟,他选择用行动追求真实的爱与善。无关情爱或大爱,只有真实的爱。

这一趴最喜欢的细节是:当米特尔强闯修院搜查,强调“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镜头扫过是修院的壁画刚好是基督被卖那夜的“犹大之吻”和“收刀入鞘”。

二、面容

“人是按着神的形象和样式所造的。”(创世纪 1:26)

安作为摄影师,聚焦于人的面容是她的职业也是能力。但是无论计程车上暴躁的亚历山大或是死于种族主义者的尼克,暴力和凶杀一再夺去她所爱之人那个美好、平和的面容。而这也正是我们在经历的。何时起,和平竟成了例外而不是规则?

三、照片

“好好打仗,多拍点照片”。

为了刺激,战争已然沦为看客的马戏。亚历山大的镜头无意成了罪恶的武器。为了逃避罪咎感,亚历山大选择回到马其顿——这片在认知里不会有战争的故土。

然而暴力如同病毒随着人们的私欲扩散传播,和平成了意象,却不是真实的期待。总有一些人,以和平的名义打破和平。

暴雨终将落下,但仇恨是否会被冲刷?

 5 ) 对Manchevski自己影评的小小翻译

影片”暴雨将至”(Before the Rain)我看了两遍,由于影片中三个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讲述,我又心不在焉,第一遍时并未太懂,还因此迁怒导演Manchevski. 直到读到他的一篇文章,讲述此片从构思到拍摄到自己所思所想,被他优美的文笔折服,才又将”暴雨将至”重温,终于彻底看懂. 影片情节其他影评已描述得很详细讨论的很完善,我就不再赘述.只将Manchevski的这篇文章做些摘录整理.


Manchevski对此片的初步构思源自他为看望家人而从纽约返回家乡马其顿的一次旅程, 那是1991年,也是他定居纽约后六年的首次.当时的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尚未解体,马其顿尚属其中,但局势已处在爆发边缘,空气中都是巨大变革来临前的压力, Manchevski将它形容做”好似暴雨在降临前人们无法呼吸的压迫感”--而这也是影片名字”暴雨将至”的由来. 人们对迫在眉睫的,无法逃脱的剧变面前倍感焦虑和渺小,但也或多或少,心存期待.
"… a sense of impending doom. I am not sure doom is the right word, because it was more a feeling of impending something – a change, an explosion, something bad, but also perhaps something promising and optimistic...It felt sort of like the pressure you feel on the inside of your mouth before it rains.

I decided the best way to describe this feeling was by calling it before-the-rain feeling, like when you wait for the skies to open and bring down something hard, but also – potentially – something cleansing. Like rain."


电影真正开拍时前南斯拉夫已解体,马其顿宣布独立-- 暴雨已经落下.国内国境间擦枪走火不可避免,但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电影也在此复杂情势下艰难诞生.Manchevski对影片的成功感情复杂,一方面觉得辛苦有所回报,一方面害怕评论将影片按照纪录片来解读.他在文中反复强调从头到尾他的拍摄目的都于记录无关,为此他还特意将影片场景诗意化,童话化,为与纪录片区分开来. "The country was made to look like a fairy-tale land in the way it was photographed... Special effects were utilized (moon, stars). The music was quite dramatic. We even created new geography of the country... we wanted to create even more heightened reality composed solely of wonderful landscapes, a place obviously unreal, closer to a mythical land than to current-day Macedonia."


在这段叙述中,Manchevski顺便谈及了对”纪录片”(documentary film)是否真的能够”客观”(objective)的看法,而这也是全文我最喜欢的讨论.他说"纪录片"永远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客观,因为:何时开拍, ,何时停止, 如何取景,如何后期剪辑,音效 -- 都取决于导演的决定,而一个取决于个人或一个团队主观意向的事物,如何能称作客观?所以不管导演多么拼命想公正,拍出的也不过是他对题材的主观理解.被人脑重新组合演绎过的信息,永远不会真正客观.换一种说法就是,也许”纪录片”根本不存在.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documentary film. The moment you decide when to press the button and where to point the camera you are making a choice that affects the ‘documentary’ aspect of your creation. Not to mention editing or voice-over, that further enhance the filmmaker’s manipulation of the story. Every film is a work of fiction, no matter how hard its makers try to be objective. That’s the nature of the beast. What is ‘being objective’, after all?"


Manchevski文字的动人之处在于画面感很强,像在画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比如他对影片三个部分的大致基调的描述:
"In the first third, the country was made to look like a fairy-tale land in the way it was photographed. Blues and visuals suggestive of Byzantine art dominated the first third; the middle section was glassy, gray and milky; the third part was brown, warm, even hot, pagan: sticks, mud and grass."


最后,虽然毫不犹豫给五星但并不太推荐此片,除非你有极大热情.兴趣平平者应该会觉得影片缓慢又混乱吧 -- 比如第一次看的我.

影片略漫长,观影须谨慎.

Reference:
Rainmaking and Personal Truth, Milcho Manchevski, 2000. Rethinking History, The Journal of Theory and Practic, volume 4, issue 2, page 129-134.

 6 ) 时不灭,环非圆

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
这两句话片中前后出现了几次。一时并不好理解。
正如这个故事本身。
海报上写着:“Once you know the facts, you will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我曾经有些向往那片土地,那些个名字,南斯拉夫,塞尔维亚,马其顿……这些名字联系着纷乱纠结的历史,感兴趣,却解不清。
那里的乡村美丽宜人,那里的人民和善朴实。你无法明白它为何会战火纷争不断。也体会不了一个联盟分崩离析是何感受。
民族利益或许是一个理由。国际社会也不无关系。但这一切,又该从何说起呢?……
骤雨将至。多么有意境的片名。我对雨从来都有特殊的感情,尤其当天阴沉下来,风中夹着潮湿的气息。
风平浪静的表面之下是潜伏的风暴暗涌。大雨来临之前,难免烦闷。你望着天空的远方,乌云仿佛压到你的心头,也遮蔽了阳光,而风却满楼,将人吹凉。
你知道只有雨才能解脱这种烦闷。而且情愿是一场暴雨。
片中的叙事,有时更像是破碎的镜头拼接而成,由得观众自己去构筑完整图像。而若干人物也不够饱满。加之完全听不懂的马其顿语、阿尔巴尼亚语。我对故事以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刻,有所遗憾。
三个故事“words”、“faces”和“pictures”巧妙的构成了一个循环。细细推敲起来,却是一个逻辑上无解的死结。“The circle is not round”,这个环不是一个简单的圆,和时间先后也无关,因为时间不可磨灭,“Time never dies”。
分开看是独立的故事,连在一起却相互作用,缠绕成一个圈。巴尔干半岛上的繁杂问题就是这么个解不开的结,并不停反复,因果交叉。
需要一场淋漓的大雨才能释放那压抑的情绪。只不过,雨过后,天会晴么?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23028576.html

 短评

B+ / 优点太多就直接说缺点。结构被剧透太多遍所以震撼度弱了不少,个别关乎时间感的暗示显得有些刻意。其中第二段力度略为不足,与前后两段的史诗气质产生裂痕。第三段的分娩莫名想到《保持站立》。94年《暴雨将至》金狮,95年《地下》金棕榈,其实世界并没有在乎过南斯拉夫沧桑与荒芜的谜题。

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时间不死,圆圈不圆,仇恨尽头,星火燎原

1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言语、面孔、照片只是三个符号。种族、宗教、战争只是三个背景。过去、现在、将来形成了一个圆圈。爱情成为了死亡的催化物。比《低俗小说》的圆形叙事结构脉络更清晰更有喻味。

15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影片的形式有一种强烈而原始的粗糙感,让人触手生痛。然而简单的影像背后却有沉重的内核,于龟裂的大地上暴裂着涌现。如此,在将至的狂风暴雨前,谁都无能为力。这是一个已经和现实文明割裂的世界,或者说,就是现实文明下那片不为人知的部分。没有人想面对,也没有人能逃脱。

19分钟前
  • Jane Does
  • 推荐

一如暴雨将至的时刻,片子出奇的闷。这种观感上的不适倒是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前南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循环的叙事可能现在看来不算出彩,但联系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境还是值得玩味。所有人都在等待暴雨,可现实却可怕的轮回…

21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看完这部片,第一次产生了“至爱”类电影的分类

24分钟前
  • 蓝翼
  • 力荐

头一次见到靠不合逻辑的循环立足影坛的片子。时值拉萨事件,观感混淆,感慨良多。仇恨就像片中不合逻辑的循环。

26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摄影和配乐绝佳,让电影升华。大地充满神性与诗意,而大地上的人们却偏执又狭隘。言语、脸、照片,误解与真相。乌云密布,暴雨将至,时间不死,圆圈不固。愿世间再无“巴别塔”。

30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对于那种动辄杀人,举枪就射,仅仅是因为别人和你的信仰不一样、民族不一样、想的不一样的人,我完全不能接受。如此不宽容的文化和宗教,我也不能理解。

32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SIFF#4.5;「时间不逝,圆圈不圆」三段式结构封圆,如今看来虽寻常,却是开启诸多影迷的启蒙之作;时隔十多年第三次重温,仍为这广袤美丽的土地上永无休止的流血而痛心,枪林弹雨种族隔阂阻挡不了爱意;仍最爱第一段,暗蓝夜幕山巅的剪影,圣歌响起的悲凉肃穆。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上影节重看一遍。想起当年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刘女神给我们看这片子,我跟人乙看得一愣一愣的,大呼牛逼。。。。

39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

那种切身之感之痛之真实。 我爱这里面太多东西,但不包括种种发生和死亡,却有太多。 音乐大爱,服装美。 叙事,大家都在谈论它的叙事,就好像它只有叙事结构一样。

41分钟前
  • shu
  • 力荐

当我还真苦苦纠结电影的逻辑时,才发现导演根本就没打算按逻辑拍。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在无限轮回的仇恨与战争中,每个人都被不同的方式所影响,或许可能性不同,但仇恨一直像黑云一样笼罩着大地,希望最后的暴雨能洗涤大地的罪恶。导演的取景颇有宗教意义,一种朴素的哲学。

46分钟前
  • Comel
  • 力荐

勉强上5星。不同视角的近景镜头被快速剪辑到一起,和音乐一起创造出神秘主义的意味,让影片陡增美感。用假小子和不知道责任在谁的杀人故事表现巴尔干理不清的民族矛盾很见功力。素材和视觉上的出色能让结构主义的匠气和故事平滑度的缺失不那么明显。

50分钟前
  • 小A
  • 力荐

1。亚历山大被安妮拒绝后独自回到故乡·   2。亚历山大被杀·   3。安妮得到亚历山大的死讯向前夫提出离婚·。   4。桑米拉遇见小修士··   5。桑米拉被杀   6。安妮参加葬礼并拍照片。   7。安妮整理照片·并出门·遇到母亲·然后遭遇亚历山大的求婚。   

53分钟前
  • RINGO
  • 力荐

环形结构,大量逆光剪影,前南斯拉夫的阴影。不少反复出现的精致细节,比如连续的梦醒、两次拥抱、乌龟。还有海边的修道院,危险的美。这是绞缠在宗教与民族国家漩涡之间的那些地区共同的囚笼,每一次互相保全都成了一场杀戮。唯一的曙光出现在两只羊的诞生。暴雨将至,那是老天爷也无能为力的眼泪。

57分钟前
  • 57
  • 推荐

#SIFF# 多年后看还是很精彩。注意到更多细节:比如摄影师/照片这个角色的关键性、破败的作为隐喻的故居、还有伦敦那场出租车戏发生在Marlow House旁的Arnold Circus恰好也是个环形结构(也有可能是想多了,哈哈)。

1小时前
  • btr
  • 力荐

没法给五星,因为期望值太高了

1小时前
  • 疯眼穆迪
  • 推荐

时间永恒,为什么战争却没有尽头?即使爱也无法拯救的宿命轮回,只能这么写下、被传递,火把却始终不够燎原。

1小时前
  • Lan~die
  • 力荐

圆形结构的片子,叙事手法很奇特,但故事本身有点闷~~

1小时前
  • 战国客
  • 还行